明永乐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是明清两朝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现如宝石蓝般鲜艳。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1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传世的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主要采用“苏麻离青”钴料,运笔潇洒,烧造时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其自然晕散的效果颇具水墨画的风韵。而此时与阿拉伯人贸易频繁,因此永乐青花亦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的身影。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梅瓶线条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

永乐青花在继承前朝器形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烧造出了许多创新器物。鸡心碗、尖底莲子碗、大型天球瓶等就是永乐时期的创新器形。

受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影响,永乐时期还烧制出许多具有域外风格的器物,如双系扁壶、双系扁瓶(抱月瓶)等。 永乐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小编推荐

明宣德青花瓷赏析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明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成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赏析


清·青花寿纹盘

清·青花菊花纹盘

德化窑历来以白瓷著名,青花瓷器却不为人所注意,其实到了清代,这种瓷器的生产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迄令已发现这类窑址约一百八十余处。它虽不如景德镇御窑青花瓷器的典重华丽,魄力浑厚,但疏淡清新,具有民间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考古发现,明代时,德化已有釉下青花瓷器的生产。进入清代,青花瓷在技术和质料上已臻成熟,并且广泛地被采用,为德化窑青花瓷的全盛期。康熙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增,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土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得到新的发展。嘉庆、道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遂走向衰落。

清·青花柳下马纹盘

清·青花洞石纹瓶

清·青花梅竹纹瓶

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清·青花开光花卉大海碗

清·八角镂空青花笔筒

清·青花八仙人物盖碗

清·青花人物盖碗

清·青花报捷图盖碗

清·青花开光人物盒

清·青花福禄寿三星棒槌瓶

清·青花山水纹凤尾尊

清·青花火珠云龙纹三足炉

清·青花滨海秋日图筒炉

清·青花杂宝纹钵式炉

清·青花花卉纹三足炉

清·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大盘

清·青花五福百寿纹盘

清·青花寿桃纹盘

清·青花火珠云龙纹盘

清·青花牡丹穿凤盘

德化窑青花瓷装饰图案取材丰富,民俗性强,从表现社会活动的渔樵耕读到描写大自然风貌的山水木石,从充满神奇浪漫的色彩的祥龙瑞凤,到司空见惯的花果鱼鸟,都是陶瓷工匠们笔下涉及的题材。它突破了官窑那种繁琐拘谨的羁绊,也没有宫廷瓷器的富丽工致意味,以自然洒脱、活泼朴素见长,形成了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画风单纯朴实、粗犷大方的典型特点。

古代瓷器:明永乐青花什锦纹蒜头口绶带耳扁壶鉴赏


明永乐青花什锦纹蒜头口绶带耳扁壶

博物馆藏品

此款国家一级文物,高24.3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7.5厘米,最大腹径19.7厘米。蒜头形口,扁圆腹,喇叭形底。蒜头口至肩以绶带形耳相连,腹两侧各饰乳突。胎体细腻洁白,釉面光润平净,釉色白中闪青。

纹饰布局精致巧妙,繁而不乱,整件造型活泼又不失端庄,其隐含的异国风情,来源于十三世纪的西亚文化,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的明永乐青花锦地蒜头口扁壶,传世品今仅见三件,另两件一件辗转流于拍卖市场,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成型工艺高超,器物圆正规整,青花色泽幽倩秾丽,色浓处可见沉积而成的黝黑斑点,堪称明永乐青花教科书式的典范。

古代瓷器:明永乐甜白釉瓷器欣赏


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明永乐

白釉葵口碗明永乐

白釉瓷器是我国古瓷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类瓷器,它萌发于南北朝,隋朝时已经发展成熟。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创烧了一种新的白釉瓷器,胎薄且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称之为甜白釉,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又因在此白瓷上可以填彩进行绘制,又称作填白。甜白釉瓷器的诞生,为青花、釉里红的彩绘作了很好的衬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古代瓷器:宣德青花瓷器赏析


青花瓷器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作品。其中,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名扬天下,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另外,宣德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也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量巨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造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清朝人朱琰在《陶说》中叙述宣德青花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各朝代中青花瓷的特点——元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器

成熟的青花瓷应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青花瓷器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上一篇:浅谈钧瓷工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