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砖优劣的鉴别和选购必知的三要素

鉴别优劣仿古砖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是测吸水率,听敲击声音,刮擦砖面,细看色差等。测吸水率最简单的操作是把一杯水倒在瓷砖背面,扩散迅速的,表明吸水率高,在厨卫间使用就不太合适,因为厨房和卫生间常处于水环境中,必须用吸水率比较低的产品才行。好的产品用手敲击后发出清脆的声音,即使用硬物划一下砖的釉面,也不会留下痕迹,而且同批砖片色差非常小,光泽纹理也十分一致,这样,就比较适合大面积整体铺装,塑造出和谐大气的美学效果。品质过关后,花色、图案、规格、风格的选择搭配就看主人的喜好了。仿古砖一般都经久耐用,会陪伴家人很长一段时间,只有赏心悦目的杰作才经得起流行的考验。

1、款式

仿古砖一般以文明类型来分类,共有浪漫欧洲、原始非洲、神秘埃及、古印度风情、儒雅中国、古巴比伦王国等七大系列,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浪漫欧洲和儒雅中国系列仿古砖。色彩是设计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某种情绪,还代表了一定的风俗习惯。图案也是文明的标志,出现在仿古砖面上,在墙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引导着人们的想像力,感受古典魅力。据了解,目前最为流行的仿古瓷砖其款式有单色砖和花砖之分。单色砖主要用于大面积铺装,而花砖则作为点缀用于局部装饰。一般花砖图案都是手工彩绘,其表面为釉面,复古中带有时尚之感,简洁大方又不失细节。此外,复古的气息通常也通过砂岩质地的砖饰来体现。 

2、搭配

砖的尺寸,原则是小房间使用小尺寸的瓷砖,大房间使用大尺寸的瓷砖。在视觉上,大块砖使表面扩展,小块砖能丰富小空间;但是时下流行的趋势,仍是以大块砖为主,因为人们喜欢视野开阔一些。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三大鉴别方法


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三大鉴别方法,仿古陶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可。

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艺术陶瓷收藏必知要点


艺术陶瓷收藏必知要点

很多的人们都非常喜欢收藏艺术品,比如说像艺术陶瓷也在内。其实陶瓷不光是可以用来供人们欣赏,供人们把玩,而且它极具有收藏的价值。但是对于艺术陶瓷的收藏我们也必须要小心谨慎一些,否则就会收藏到假货。那收藏艺术陶瓷怎样才能知道它是真品还是假货?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艺术陶瓷的收藏攻略。

对于艺术陶瓷的收藏,首先,我们一定要有眼光。在我们选择艺术陶瓷的时候除了要根本价格选择外,我们还要看陶瓷是否有变形的情况,陶瓷的釉色是否光,色彩是否一致,釉面上是否有脱釉的现象,或是泡眼等。

其次,在对讲艺术陶瓷收藏的时候还要仔细的观察,看是否有裂纹,如果有了裂纹就是再好的陶瓷也不要有太大的收藏价值。

再次,还要看看陶瓷绘制技巧如何,看一下绘制是否是精细的,要注意的就是不能收藏那种轮廓是打印出来的那种。

最后,对于青花瓷砖之类的,还要看颜色是否正,是否有光泽,如果颜色太鲜艳或太阴暗也不适合收藏。

虽然艺术陶瓷值得收藏,但是对于它的收藏我们也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要因自己一时的疏忽而被蒙骗。如果要想收藏到好的艺术陶瓷,大家可以根据以上的方法去做。如果艺术陶瓷收藏好的话,说不准会给你带来一笔大的财富。但是要注意的就是收藏虽好,但也要注意不要收藏到假货。

古瓷选购—古瓷和仿古瓷的区别


真正的古代瓷器是国家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而仿古瓷却是作伪处理的假古董,如果作伪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样怎么区别它们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7个方面来鉴别古瓷器收藏品: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是仿古瓷往往做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

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

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

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 

④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见。是否属于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个方面:

①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

②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的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

③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

④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后,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区别。

另外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应盲目跟风,选购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对古瓷器类产品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要从各个年代所产陶瓷的特点来鉴别。

定窑瓷器鉴定的三大要素


定窑瓷器鉴定的三大要素刀线、芒口和泪痕。

1.刀线

刀线就是定窑瓷生产工艺中留下的“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2.芒口

芒口是古代定窑瓷器鉴定的一个方法,瓷器在烧造过程中造成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之芒口。芒口是古代瓷器烧造中的一个缺陷,但是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个对瓷器鉴别的方法。

3.泪痕

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瓷器鉴别和收藏的三点基本功


瓷器,精美细腻,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于文化品位的提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了收藏领域。但是,瓷库小编在此想提醒大家,想加入瓷器收藏行列者,入行前最好多掌握有关瓷器的一些历史知识,在瓷器鉴别和收藏方面,有三点基本功。

基本功一:补历史知识

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特别是古代瓷器收藏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收藏瓷器不仅可以欣赏,而且精美的瓷器也会增值。但是,要收藏瓷器,首先要懂得鉴赏。如果对瓷器没有研究,最好不要盲目入行。收藏瓷器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存量,要掌握中国古代的瓷器史,对各个朝代的瓷器器型、各个窑口瓷器的特征等有一定掌握,而且要掌握某种瓷器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

基本功二:多看真品积累经验

随着瓷器收藏热兴起,仿制精美的古瓷器越来越多,如何鉴别真伪呢?如何才能收藏到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呢?目前,我国鉴别瓷器的真伪还是采用传统的目测的方法。一般鉴别一个瓷器的真伪,要从瓷器的胎、釉、器型、纹饰、款识、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去辨别。像瓷器中把图案框住,突出主题花纹,这种装饰一般都是在宋朝时期的。古代的瓷器经历了时间洗礼,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辨别瓷器真伪。而多看瓷器真品,多把实物和史料对比研究,就能积累经验。

基本功三:收藏瓷器切记谨慎

那些制造仿制瓷器的人,他们往往也懂得一些瓷器的历史特征。越是书刊上刊发出来的某种精美的瓷器等艺术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收藏者就应该更加小心了,购买的时候就要多一个心眼。即使综合各种特征辨别都和真品相符,但只要有一处和历史时代特征不同,都要谨慎。

古代瓷器的鉴赏和鉴别


瓷器收藏一直是古代艺术品收藏的热门,中国经历了那么朝代,每个朝代瓷器都有自己的特征,瓷器如和鉴别,瓷器如何断代就是瓷器收藏必须要知道的学问,说一下瓷器鉴赏常识。

(一)、看瓷器造型鉴赏瓷器

1、整体风格。一件器物的造型,与其时代总的风格是分不开的。商周原始瓷器是继承陶器的造型,到春秋时期仿照青铜器的风格,六朝早期时的瓷器矮胖、后期直到隋甚至唐初都是趋于瘦长,唐代瓷器造型丰满、圆润,宋代总的风格又变修长,元代厚重,大件器物较多,明代敦厚、古朴,清代瓷器轻薄、新颖。所以,总的风格趋势要记住。如:青釉鸡头壶,最早出现在西晋,隋唐五代都有烧制,但各时代风格不尽相同。从造型上看,西晋时鸡头壶,矮、粗,罐状,鸡头无颈无流。东晋壶体高了一些,趋于瓶状,壶颈变细变长,出现了略高于壶口的把柄,鸡头处也有了伸出的脖颈。南北朝,壶身更高更细了,鸡头也变得高大挺拔。隋代,壶体瘦高,壶柄变成竖直的双龙造型,而且高于壶口多些。唐代,壶体丰满,壶嘴短小直挺,被置于壶肩之上,壶柄变小。五代时,壶身下部向内收敛,壶嘴变长变弯,柄变大,显得很秀气。掌握了这些要点,再综合胎釉等其他因素,就可以判定出年代。再如瓷枕,最早年代为唐,其形制为:方形、腰圆形,唐晚期以后出现花形、兽形、童子形、元宝形等,同时,器形加大,枕身变长。元代出现了如意形瓷枕、镂空瓷枕、戏文故事枕,形制较前代更大。这就是说,瓷枕形制越大年代越晚。

2、造型的局部变化。例如盘碗,一要看口沿。六朝至唐代往往都是圆口,厚口缘,唐中期至五代出现花口沿,宋代出现了无釉芒口。景德镇明清窑器无论盘碗瓶壶,凡边沿外翻者,多做圆口,平切口者常见于民窑直口碗类。二要看底足。汉晋,平底没有足,南北朝出现了假圈足,唐代以实心饼形足、玉璧底足为主,晚期至宋初又有玉环底足和少量圈足。唐至五代,圈足呈外撇状。元代,枢府瓷为小圈足,底面平切,明清时的碗盘总体上的浅圈足,但明比清稍高,足墙呈内八字形,盘碗底多数下榻。清代圈足较直,底平等。

3、器型的时代性。例如:青瓷谷仓瓶,仅限于六朝时代有;元代盖罐,盖子大多为荷叶形;球星熏炉一般是宋代而以宋代居多;鼻烟壶都是清代或清代以后制品;双联瓶、五联瓶,都是清代乾隆以后的。

(二)、看瓷器的胎釉特征

瓷器制作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因时代、地区、窑口,在取用瓷土、制作工艺灯方面不同,变现出的胎釉特征不大相同。首先是胎质。古代至此工艺是在手工方式下进行的,宋以前的瓷器,胎子大多为灰色、灰白色、紫灰色、橙黄色、米黄色、褐红色等,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有改变。宋元时景德镇等南方瓷窑烧制的青白瓷,胎体薄,胎质白,制胎工艺有很大进步。另外,元代瓷器器底多数不施釉,火石红现象很多,明代少量出现,清代基本消失。以上这些特征,是瓷器鉴定的要点。

从瓷釉上看,首先要记住什么釉在何时出现、盛行和消失,各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比如,宋代哥窑器,除了胎呈紫、黑色,器型较薄、紫口铁足特征外,还有釉质肥润(甚至釉质比胎要厚)、釉色青中偏黄、开片较规整、不饰花纹等特点。再如定窑,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受邢窑影响很大。邢窑白瓷釉为雪白色,巩县窑为牙白色,定窑为奶白色,有泪痕(白中闪黄),芒口、覆烧、胎白精细。黄釉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安徽的寿州窑、河南密县等烧黄釉器,但决不是明清时代意义上的黄釉。弘治黄釉代表着明清两代的黄釉的最高水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以后逐渐减少,天启停烧。清代从康熙年起,历朝都烧制黄釉,有浇黄、蜜蜡黄、蛋黄等。康熙时蛋黄釉釉色深,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色淡嫩,此釉直至道光仍有烧造。红釉元代由景德镇烧造,到明代有了很大发展。永乐时红釉比较鲜艳称“鲜红”,釉面厚润。宣德时红釉发深,称为“宝石红”,其显著特征:一是橘皮釉现象比较明显,二是器物口沿部分自然形成一条白线,红白分明,被称之为“灯草口”,康熙时期的红釉器多有仿制,但应是人为加上去的白釉,看上去不自然。成化时红釉较为难得,色泽浓艳。嘉靖时鲜红釉技术失传,改为矾红,至清代才恢复生产,并出现了若干个新品种。康雍时祭红釉艳丽,乾隆时黑红,嘉、道比乾隆时浅,但不如康雍时鲜艳。

(三)、看瓷器装饰风格

瓷器装饰大体有三类,即胎装饰、釉装饰、彩绘装饰。胎装饰有刻、划、剔、印、堆贴、镂空、雕塑等手法和形式。如西晋器物,常见的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模印的网纹、圆珠纹,贴花、堆塑大多为人物或动物。东晋南北朝盛行莲花瓣装饰。唐代越窑流行刻划花蝶、花鸟纹。长沙窑采用模印贴花装饰。其后又有耀州窑、临汝窑、定窑、磁州窑及景德镇影青等刻划剔印装饰手法,及至明清彩瓷仍有此种装饰工艺穿插其间。

釉装饰除了各种单色釉外,另有其他诸多种,如宋代建阳窑、吉州窑烧造的玳瑁、油滴、兔毫釉等结晶釉装饰。还有在一件器物上施以两种以上不同色釉的装饰方法。比如,唐代的花瓷,宋元钧瓷的窑变,明清时的三彩,清代炉钧、窑变红釉等。宋代钧瓷釉面比较细密平整,釉里有蚯蚓走泥纹,用彩釉斑块装饰,颜色主要有蓝、红、月白、海棠红、玫瑰紫。元代钧瓷胎体为土黄、黑灰色胎,釉不到底,足内不施釉,足底有沙粒现象。釉质变粗,釉面可看出明显的气孔、气泡,多数为蓝灰、月白色,很少见有天青色,彩斑颜色也不如宋代艳丽。清代雍正开始出现模仿钧窑的窑变红釉品种,又称“钧红”。其特征是:雍正窑红釉是蓝色多于红色,乾隆是红色多于蓝色,达到了宋钧彩色斑的效果。嘉、道时期红色更多些,咸同光时几乎都变成红色,釉面很粗糙,有槽坑。光绪时在窑变红中又出现了由红黑两色颜色交织组成的瓷釉器。

彩装饰最早出现在西晋晚期。在当时南方的一些青瓷上,就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进入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人物的眉毛、眼睛、衣纹等。唐代,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褐彩,磁州窑的白胎黑花。釉上彩始于宋代,有白釉红绿彩的盘、碗类器物。青花、釉里红、金彩崭露头角。明代宣德、成化时期,各种彩瓷相继出现,如釉下青花、斗彩、五彩,改变了以单色釉和青花为主的装饰方法,入清以后,景德镇又创造出篮彩和翠彩。康熙年间制成珐琅彩,粉彩,并在雍、乾时达到鼎盛阶段,清中期以后,粉彩称为彩瓷主要装饰品类,随着西方装饰艺术传入中国,又出现了洋彩,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

(四)、看瓷器纹饰风格

瓷器的装饰纹样极为丰富。装饰手段有刻、划、剔、画、彩绘等。各时代纹饰图案均有自己的特色,是鉴别瓷器时代、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仅就明清常见纹饰图案择要作以分类归纳。

1.植物图案。主要有莲花、,牡丹、菊花、兰花、蕉叶、卷草等纹饰。

(1)莲花纹。从南朝起莲瓣纹大量用于青瓷装饰,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几乎每件器物上都有缠枝莲或各种莲纹及莲瓣纹,莲瓣之间留有空白是元代特点。莲花也是明清瓷器常见的图案,常以轮廓线形式出现。

(2)牡丹纹。有缠枝、凤穿牡丹等,还常和梅、菊、水仙花组成四季花卉;再加之杏、桃、石榴、荷、葵、桂、芙蓉、山茶,组成十二月花卉。其装饰方法,以青花为主,其次有斗彩、珐琅彩和粉彩。雍、乾官窑牡丹有粉红、黄、蓝、绿、紫等颜色。

(3)菊花纹。明代洪武时,常见扁菊花纹形式出现,花心为网格状;永乐官窑以单层菊瓣较为常见,民窑多为写意之作;宣德官窑花叶有明显的勾脉,民窑勾线填色留白;成化官窑花大叶稀,民器粗犷;弘治民窑构图繁密,双层花瓣;康熙官器线条流畅,花瓣细长,民器花头圆润饱满;乾隆官窑构图繁缛,辅助纹饰见多,民窑图案化倾向明显,花形夸张,层次较少。(4)卷草纹。由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而来,唐代定型为卷曲的缠枝草叶纹,明清两代经常用做瓷器边饰。洪武时为一笔勾画,无叶片;永乐时变为勾线平涂有叶片;万历出现了五彩卷草纹;清代卷草纹主要用于青釉印花、斗彩、粉彩以及仿永乐、宣德青花瓷上,其特点又变成洪武时的纤细、卷曲,无叶片。

2.动物图案。瓷器上的动物图案,有龙、凤、麒麟、朱雀、 狮、虎、鹿等神和野兽类;牛马羊、鹤雁鸟、鱼鸭鸳鸯等家畜和飞禽,以及水禽类。在此仅以龙纹为例:龙纹最早出现在唐代瓷器上,其形象似兽状,龙首有角无须。宋代以后为蛇形,身、尾渐细。元代龙身细,头尾小,爪瘦劲有力,以三爪居多。明代龙两只眼睛点在同一侧面,龙嘴向前突出,称为“猪嘴龙”。多数为张嘴龙,五爪刚劲,为“风车爪”,腿部带火焰纹,龙发竖直向前飘动。明代龙纹种类有龙穿花、海水龙、云花、飞翼龙、游龙、龙凤纹等。成化时的夔龙,尾巴似香草,分叉、卷曲,又称“香草龙”。嘉靖时出现正面龙。清代龙头部增大,牙齿减少,鹿形长角,无颈,龙发向后披散,身子较粗胖,爪似鸡爪。明清时期,龙纹被大量用于各类瓷器装饰上,装饰方法有刻、印花和堆塑、绘画。在绘画中按用料的不同,可分为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青花抹红等;以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地绿龙、白地蓝龙、白地红龙、蓝地白龙、黄地绿龙、绿地紫龙等。以上龙纹特征,是鉴定明清瓷器时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

3. 人物图案。有单个人物,也有成组人物形象。总体风格是:明代任务多写意,清代多写实。常见图案有八仙、罗汉、刀马人、婴戏、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等。其中,麒麟送子、婴舞龙灯、百子图、福禄寿三星是清代特有的图案。明代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比起动植物图案要少得多。绝大多数是民窑产品,而且除成化斗彩外,多为青花瓷器。康熙以后五彩、粉彩绘制的人物图案增多,特别是康熙朝的粉彩刀马人图案,色彩鲜艳前所未有,至晚清民国时期

,以历史故事人物为题材的瓷板画甚为流行,景德镇出现了绘瓷名家“珠山八友”,作品中有不少粉彩,浅绛彩人物图案。

除以上举例外,还有吉祥图案、山水、几何、文字等纹饰图案。在瓷器装饰上具有各自不同的装饰风格特点。

瓷器鉴定是对历史文物的综合考证,除用上述鉴定要点外,还要注意观察起舞烧造支点、施釉方法、铭文、款识等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凡是盘碗里面有三个支点的,都应是唐代以前的器物;景德镇烧造的盘、碗,元代至明前期几乎都是砂底;隋唐器物施半截釉,其中向下流淌似烛泪痕的是唐器;宋龙泉足内施满釉,元代足内不施釉,明代足内点釉等。总之,这些特征,包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信息,需要去认真研究、掌握和探索。

景泰蓝的作伪和鉴别


(一)景泰蓝的概述

景泰蓝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种。其制法是在先铸好的铜器表面上,涂上各种颜色的珐琅质彩料,涂彩的程序就是涂成各种花纹,在花纹的四周嵌上铜丝或金银丝,然后入窑烧铜而成,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现代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

(二)景泰蓝的作伪

景泰蓝的主要材料是珐琅。而伪制者多数不用昂贵的珐琅,而用另外的彩料代替。其伪制的方法是:先制好铜器,再用铜丝作花纹,填入颜色后用火烧。最后用作旧方法做成出土旧物的样子。颜色的配料一般是多种颜色混在一起。如蓝色,即用银蓝、硬蓝、硬绿、银蓝与黑色泡制;浅绿,则用银蓝、银绿、蛋清黄研成面粉,再将硬黄碎成黄米一样和于其中便可以了。烧成后,再镀金,或用电镀再用火镀的办法,也可镀完后再作打磨,看上去就像划伤了表面的金质一样,或不镀金也可以。至于磨光,用细石不用炭。这些过程做完后,抹上层杏干粥,使其生锈。经过几十天后,将浮锈抹去,再用油脂擦拭表面,其颜色光润便与旧者没有差别了。

(三)景泰蓝的鉴别

也以明代的制作为最。凡是明代制作的制品,其料都透亮而不发磁,大绿色的景泰蓝,其料都油绿之翠玉,比其他颜色更胜一筹。红色如昌化的鸡血石;紫色犹如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蓝靛;白色类似凝脂;其浅绿色发蓝;黄色与生姜中挤出的浆汁相似。其丝胎皆为黄铜,镀金为火镀,其器上均有沙眼,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所制的景泰蓝,无论何种颜色均不透亮而发磁。其丝胎多为红铜,其镀金亦为火镀。这个时期的制品,以黄、白二色为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不润泽,与煮熟的鸡蛋黄相似,后来的仿造者,其黄色多为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之黄始终不相似。乾隆之白也很难仿造。一是因为烧白色的原料难求,二是工艺要求高。

上一篇:青花人物纹缸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