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窑崛起的淄博现代陶瓷文化

古代,为皇宫烧造瓷器的产地称为“官窑”,淄博与此无缘。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淄博陶瓷行业刻意创新,迅速提高制瓷水平,烧造出大量的国家接待用瓷、国家领导人用瓷、国家礼品瓷,被誉为“当代国窑”。

上世纪50年代,淄博在完成了对私有企业的改造后,又新建了一批陶瓷企业,陶瓷生产由作坊式变为工业化。60年代,研发出全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隧道窑、双刀成型机、链式烘干机、缸类产品成型机,引发了一场陶瓷生产工艺的革命。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国窑崛起奠定了基础。

陶瓷新材质层出不穷,使国窑崛起成为现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淄博陶瓷行业以高涨的创新热情研制高档日用细瓷。一场“滑石瓷”会战,创出了3种高档名瓷:乳白瓷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鲁青瓷获第34届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象牙黄瓷获全国新产品评比第一名。高石英瓷的诞生打破了“石英含量高能不能成瓷”的定论,一推出就被选进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之后,又研发出鲁光瓷、合成骨瓷、华青瓷等高档瓷种。其中,合成瓷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是目前为止我国陶瓷界创造发明的最高奖项。淄博陶瓷业令人刮目相看。著名诗人赵朴出赋诗,“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仙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

上世纪70年代起,淄博陶瓷源源不断地进入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钓鱼台国宾馆重新开发宫廷宴,淄博的“中华龙”国宴用瓷应运而生。产品器型丰满,浑厚、端庄,图案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与高石英瓷、釉中彩、多次烧成等新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粹。2007年10月,淄博的山东硅苑科技承接了为新当选的十七大政治局领导人制作高石英瓷专用盖杯的任务,这已是连续为三届中央领导人制作盖杯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淄博泰山瓷业为奥运场馆制作了13万件高档日用细瓷,山东硅苑科技向北京奥组委提供了4000套高档礼品瓷。这些都代表了我国的制瓷水平。

精选阅读

淄博鱼盘文化的现代追求 从世俗到高雅


清代淄博釉下青花大鱼盘

淄博大鱼盘是淄博民间盛行的一种鱼纹盘。鱼盘形体硕大,手感笨重温和,价廉实用。盘内所绘鱼纹因具有富足、美好、吉祥的寓意深得山东民众喜爱,成为远近闻名的产品,当地更是居家必备。人们习惯称之为“淄博大鱼盘”。

淄博大鱼盘是淄博青花瓷的代表产品。淄博青花瓷俗称土青花,以当地钴矿原料制成土蓝色“青花”颜料,用来创作出各种釉下彩青花瓷器。淄博釉下青花大鱼盘最早产于明代淄博西河窑,清代,传入福山窑,之后,山头等地区部分窑场也纷纷仿制生产,且产量极大,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于20世纪50年代末终止。先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淄博陶瓷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斗转星移。当今淄博大鱼盘的价值已不在于实用,而在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最早由济南、北京等地一些民间美术工作者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声名远扬,象北京胡同、无锡泥人、贵州蜡染一样,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地方传统特色收藏品,不断有著作、文章出版和发表,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鱼盘艺术收藏热和研究热。淄博大鱼盘从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变成了一种艺术观赏品。

淄博大鱼盘的艺术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纹图含意和画风两个方面。从表层意义上,对其纹饰的解释似乎用一句“年年有余”或“吉庆有余”便可概括,但经人们潜心对鱼盘纹图所作的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考察发现,淄博大鱼盘几乎将中国鱼艺术的所有文化内涵纳入其中,其含义表现出诸如:“鲤鱼跃龙门”、“男情女爱”、“富贵有余”、“多子多福”、“喜事临门”、“合家团圆”、“和睦美满”等。其画风表现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有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工整细致;有的粗犷豪放,大气磅礴;也有的轻松活泼,清心秀丽。

淄博鱼盘文化现象在现代得以发扬光大。首先,淄博陶瓷业不断推出的高档新材质为创作鱼盘作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鲁青瓷、象牙黄瓷、乳白瓷、合成骨质瓷等多种新材质新产品成为鱼盘作品创作的载体。其次,多种新的装饰手法为鱼盘的创作提供了多种途径。出现了釉下剔刻、釉上彩绘、浮雕、刻瓷等艺术手法。日前,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用高档材质鲁青瓷制作鱼盘。在构图、形象处理上,大胆概括、夸张、简洁凝练,笔法豪放,富有神韵。在瓷胎上用简洁的笔法刻剔出鱼的纹饰,盘上的鱼近似几何符号,寥寥几笔,便把鱼在水中游的图案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作品既表现了鲁青瓷材质的莹润高雅,又表现了图案的设计的老辣。成为高雅的艺术品和极高价值的收藏品。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淄博鱼盘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2001年,台湾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淄博陶瓷收藏家许立华的专著《山东大鱼盘》。2004年,安立华在他编著的《乡野之风——近代淄博民间陶瓷艺术》一书中,对淄博鱼盘文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又作了深入探讨。2009年,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在堂出版了他的鱼盘收藏研究集——《吉庆有鱼》。曹在堂认为“艺术是形象化的哲学,收藏是人生感悟的过程”,收藏研究正是为了传承和发展。

淄博鱼盘文化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探索和发展领域。

景德镇的现代陶瓷文化


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建镇一千年来,景德镇陶瓷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繁多的品种、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制度、经营理念、管理形式、贸易方式、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民营陶瓷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出口陶瓷也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据统计,今年1至10月,景德镇出口陶瓷412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0%。

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为促进陶瓷出口,根据景德镇陶瓷企业规模小,出口量不大的特点,制定了“严格把关保质量,热情服务促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抓源头,加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检管力度,严格安全卫生项目的检测,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强化热情服务,有效地促进出口陶瓷贸易增长,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严格检测确保质量

近年来,景德镇检验检疫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陶瓷的检管要求,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工作向前期监督管理转移;向涉及安全卫生的检验工作转移。把陶瓷检验的重点放在安全卫生项目上,将铅、镉溶出量的检测控制、监管、把关前移到生产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检管力度。

一方面强化企业铅镉厂检工作,针对多数企业检测设备缺乏的实际,要求企业必须与具有铅、镉有害元素检测设备且已获得CNAL认可实验室签订委托检测合同,对企业生产过程加工的铅、镉安全卫生项目实施报检前厂检,确保出口陶瓷必须符合进口国或我国国家标准要求。

另一方面,对输美陶瓷重点企业由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建立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铅、镉溶出量检验和抽样送检制度,确定企业每生产班次抽样间隔、抽样位置、抽样数量、送样频次。对每班抽取的样品进行登记、标识、签收,了解和掌握企业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对测试结果可能导致产品存在不合格的风险时,适时向企业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对存在问题的不合格产品,及时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督促和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

今年1至10月,该局共检出不合格陶瓷12批,货值56125美元,通过严格把关,把不合格商品堵在国门之内,减少了企业和国家的损失,有效地保护了景德镇千年瓷都这块金字招牌,维护了贸易双方的利益,维护了景德镇对外经济贸易的良好形象。

分类管理通关提速

在出口陶瓷企业中,景德镇采取“抽批检验+企业质量体系监督”分类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企业分类管理、企业诚信与检验监管相结合、质量分析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的新路子,建立完善企业档案、报检台账,将企业报检情况、抽批检验的质量情况、生产过程现场监管情况、型式试验、守法情况等逐一进行登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加强对企业一次检验不合格、监管等情况统计,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指出企业检验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对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责令停产整顿,限期整改提高。强化对企业诚信评估与动态分类管理,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制订监管计划,落实监管职责,年初将每个企业监管工作目标分解到每个检验人员,重点出口企业安排重点监管,做到监管有要求,计划有安排、内容有落实。同时把日常监管的重点放在对关键工序和生产环节的监控,着重了解企业原材料、成型、烧成等关键工艺参数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要求企业进行整改,督促其完善生产过程工艺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为适应“大通关”的需要,该局还建立陶瓷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制度,确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产品铅镉含量低产品(如:高温釉下彩瓷)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企业实行定期抽样检测,对铅镉含量高的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的生产企业实行批批检验,提高检验效率,加快企业通关速度,降低出口陶瓷的检管风险。

强化服务提升水平

“增强服务观念,创新服务办法,变原来的适应景德镇外贸形势需要,为促进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向规模经营转化。”本着这一精神,景德镇局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上,改变企业粗放型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引导企业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黎川环球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是1999年成立的一家民营企业,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合格率只有60%,年出口量不到20万美元。该局积极帮助企业完善质量体系,健全陶瓷生产关键环节的控制,规范企业各个管理环节的职责,督促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使企业质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去年,该企业顺利取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93%,出口量达400万美元。

提高实力有效执法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决定着检测水平的高低,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景德镇局党组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为增强实验室的实力,在国家质检总局和江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0万元对实验室重新进行改造,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检测项目技术认证,制定实验室重建方案。从发展的观点、科学的观点认真抓好重建的每个环节,做到了从超前的观点对仪器设备选型、检测结果准确性的要求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证,使陶瓷检测设备能够覆盖现有全部项目,并满足未来国外可能设置壁垒检测项目的需要。

经过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2004年7月,该局实验室顺利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监督和扩项评审。检测项目由18项扩展到31项,覆盖了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物理化学性能全部项目的检测,使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使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如今,景德镇陶瓷实验室作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经常开展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比对,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日益提高。2003年在全国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能力验证活动中,该实验室取得了优秀成绩,2004年有两项陶瓷检测标准,列入国家质检总局项目。

山东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文化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明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型厚重,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竟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陶瓷文化:揭阳窑


揭阳窑在广东揭阳河婆镇以南约5公晨的岭下山发现窑址,瓷器烧制于明代,专烧青花瓷。

器物有碗、瓶、杯、碟、器盖,以碗最为常见,里心书有“福”“禄”“寿”“中”“上”“正”“和”“士”“信”“佳”“玉”“仁”“魁”“元”“月”等字。碗内外壁绘青花纹饰,花纹简单草率,常见有折枝花、曲折带状纹。瓶也有会简单的曲折带状纹及山水。

此窑遗物的画风与江西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写意山水十分相似,但出土的青花器通常比景德镇制品胎釉粗糙,青花纹饰也较逊色。

陶瓷文化:同安窑


同安窑位于同安区汀溪镇汀溪水库,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自1956年发现以来,特别是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实地考察后证实为“珠光青瓷”产地,确定备受日本人珍爱的青黄釉刻划花碗类器物产自同安汀溪窑后,学术界约定俗成,一直称之为“同安窑”,或沿用日本称法谓为“珠光青瓷”。此后在福建和浙江等地区发现类似风格的青瓷即以“同安窑系青瓷”相称。

同安窑出产的青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

陶瓷文化:“窑”的概念的形成


中国陶瓷艺术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丰富多彩,众多的陶瓷艺术品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创造了人类奇观而引起举世瞩目。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而其发展到宋代,才逐渐形成了"窑"的概念,但是,宋人对瓷器的记载还比较零散。最早对宋代瓷器进行系统介绍的是明初人曹昭的《格古要论》一书,记录了包括高丽窑、大食窑在内的15个古窑,其中绝大部分是宋代的。明中后期以降,在文人学者的清赏类著作中,对瓷器的记载更多,更系统。清代,随着从宫廷到士庶对宋瓷的追逐、收藏,开始出现专门的陶瓷专书,也开始记述鉴定要点,并涉及到了一些制造工艺。从收藏的观点出发,开始形成官窑、私窑、大窑、小窑的不同观点。这类记载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大体上形成了宋代"五大名窑"的观点。

吴仁敬、辛安潮于1936年刊出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说:"当时(宋代)瓷艺,即精进如斯,故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萃最著名者,有定、汝、官、哥、弟、钧等名窑。"

宋代的制瓷业有官窑、私窑之分,并且出现了御窑。官窑由监窑官管理,部分产品上交官府或宫庭,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产品供出售。私窑则由民间投资经营,产品供给的对象既有品官、士夫,也有平民百姓,因此种类丰富。御窑大约是在北宋末期才兴起的,其规模虽小,产品质量却非常高,全部供给宫廷或官府的大型仪式使用,不合要求的产品全部打碎,禁止流入市场。

划、刻、印花的单色装饰和素面单色釉器物等主要是以官窑御用器为代表的"雅器",造型庄重典雅,釉色单纯,尤尚青色。纹饰简洁,追求古铜玉器神秘庄严的艺术效果,既有纹饰,也是玄妙的弦纹或毫无生气的"规矩花"。这种幽玄苍古、趣味高雅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宋代上流社会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趣味。

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两宋市民阶层的产生,因而瓷器的艺术表现体现了这方面的需求。彩绘装饰和彩釉瓷器多数是民窑的产品,与官窑迥然不同,造型灵活多变,讲究实用功能,如磁州窑生产的瓷枕和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装饰,颇受欢迎。而且,这些所谓"俗器"色彩强烈明快,纹饰丰满富丽,花纹图案多含吉祥寓意。这种清新的艺术风格,充满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

御窑:体现皇权的威仪和神秘

官窑(御窑)是在北宋末期形成的一个特定的窑口,由官府亲自设立并掌管,由为皇帝服务的内侍官、太监等兼职提举,其产品主要为宫廷和国家重大典礼使用,所以又称"内窑",与前述的设官监烧并将部分产品供官府使用的官窑概念不同,其生产方式规定为宫廷制场,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士兵供役。南宋人叶在《垣斋笔衡》中说:"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官窑共有3处:其一为北宋官窑,地点应在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或附近,由于黄河的淤理,开封城宋代的地面在今天地面以下的十余米处,所以致今还未发现这个窑址;其二为南宋初期在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皇宫附近修内司范围内建造的窑,称"修内司官窑",即文献所说的"内窑"。大约是由于距宫城太近,出于防火安全的考虑,不久就停烧了;其三为修内司官窑停烧后,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由于在杭州市乌龟山发现了其遗址,也称为"乌龟山官窑"。

南宋前期由宫廷建造成的修内司官窑,产品相当单纯,全部是青釉瓷器。釉色有粉青色和灰青色两种,合格的产品都釉色匀净,光洁温润,釉面大多布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尤其是小块开片,密集并程倾斜状开裂,称为鱼鳞开片。器物的组合除了日用的碗、盘、瓶、饮茶用的托盏外,还有仿古代青铜器的鼎式香炉、尊、觚等。工艺上的特点是器物的釉层均很厚,因此显得肥润,宝光内蕴。厚釉的工艺是在北宋末期首先在北方的汝窑、钧窑发明的。它要求先要将瓷坯在不施釉的情况下先素烧一遍,这使得坚硬的坯体上可以多次施釉,达到一定的厚度,然后再入窑釉烧。这种厚釉瓷器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革新,开后来官窑、龙泉窑等釉色极美之青瓷的先河。

御窑最重要的特点是官建、官管、官用,产品具有皇权特有的威仪和神秘性。又因其不存在商品化、需要谋利的特点,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捡选出供宫廷使用的优质器物后,其他器物一概打碎后就地埋藏,绝不允许流入市场。这一点即使前述之汝官窑也无法做到。老虎洞窑址所发现的24个瓷片坑,就代表了这种特点。被定为南宋早期修内司官窑的器物,很少出土于地层堆积中,而绝大部分集中出土于24个瓷片坑中,这些坑特意修建,集中埋放次品和废品瓷器。

以三号坑(H3)和二十号坑(H20)为代表。H3为一边长2米,深0.45米的正方形瓷片堆积坑,四边相当规整,上面用致密的黄土覆盖,质地非常坚硬。出土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也有仿青铜器的礼器,胎的颜色和釉色有多种,以厚胎厚釉为主,薄胎厚釉少见;出土瓷片达一万余片,绝大多数可拼成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在发掘后的整理中发现,H3中出土的瓷片几乎都可以拼对起来,仅完整或可复原器就达400余件,20多种器形。H3中出土的部分器物釉色呈黄色,是因为窑炉中错误的出现了氧化气氛而形成的,显然是废品;H20平面近似长方形,长2.2米,宽1.14米,厚约0.06-0.15米,利用自然低洼处略加修整而成,表面覆盖一层碎瓦片和残砖。出土物以仿青铜器的礼器为主,有的器形非常大,也有日常生活用具,以薄胎厚釉为主。从窑址发现情况看,官窑在烧制时大体上就是一座龙窑和一、二个用来烧素烧坯的小馒头窑一同烧造。与磁州窑数百"窑家"一同生产的情况极不相同。因为官窑这种专门的御窑,只是为了生产专用的瓷器精品,并不需要利用集体的优势和规模生产来赢得声誉,占领市场。老虎洞窑址中发现的南宋时期的作坊都质量极高,全部用质地细密的灰砖砌建并铺地,房外还有防雨水的散水。这种砖用来建造官衙和宫殿。在全国各地发掘的窑址中,从未曾见过这样高质量的作坊,体现了皇家气派。

民窑:活泼新颖的艺术品味

私窑(民窑)是相对于宫廷(朝廷)兴办的官窑(御窑)而言,属非官方经营的,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瓷窑,生产的瓷器都为满足国内外市场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陈设瓷,销售地区极为广泛。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民窑的产品称客货,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自由。明代景德镇拥有为数众多的民窑,是我国陶瓷窑的主体,其制品粗细,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可见也有着雄厚的基础。比较著名的有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

物尽其用是民窑瓷器发展的基本原则,各地制瓷作坊将采来的瓷土,精细原料制作高档用具或陈设艺术瓷,粗料作粗瓷,下脚料则用来生产黑瓷,因为黑釉掩盖能力强。这些档次不同的生活用瓷,价格有高有低,能满足广大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这种物尽其用的作法反映民窑工艺能力的提高,因为不同品种的瓷器都要求不同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不费力就可以作出来。比如青瓷、酱色釉瓷和黑瓷在胎、釉配方和烧成气氛的控制上都有不同要求,都要求以科学技术作基础。随着岁月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各个品种都在提高。到东晋时期黑瓷已经不满足于用下脚料来制作,水平大大提高,和青瓷一样进入艺术瓷的领域。

元明清以后发展起来的官窑占有最优质的瓷土、配釉原料、技艺高超的工匠,同时宫延积累历代最好的工艺品和外国朝贡的艺术珍品可供参考。有皇帝最欣赏的艺术家来参与创作,包括器形设计和装饰绘画。不惜工本,瓷器作得豪华、典雅、新奇、甚至精美绝伦,代表了一个时代瓷艺的最高水平而备受人们的称赞。这些绝世的优秀之作也为民窑模仿。但是,官窑的发展方向是向宫延艺术的方向发展,代价很高,做不到民窑那样精打细算,物尽其用,而且高高在上的气势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精美富贵的品质庶民百姓不好使用,不可能在社会普及,其工艺很难推广。民窑则贴近庶民生活,质朴亲切,这些因素使民窑工匠受约束少,创作思路比较活跃,优良的工艺技巧能代代相传,民窑和官窑一样能体现民族工艺的精神。

民窑瓷器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浓郁的地方风情。民窑的地理分布宽广,长江以南、黄河流域的北方、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可以分出不同的窑系,产品有浓郁的地方特点。这些来源于民间的工匠就在当地生活学艺,一般不大四处流动,因此对当地制瓷原料的本质特点民众用瓷的情趣很了解,掌握的是当地的工艺传统。他们最知道作出怎样的瓷器才能有人买,符合市场销路。

各地区的原料品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信仰都不相同。这些因素造成各地瓷窑体系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情,例如唐代浙江的越窑青瓷,河北的邢窑白瓷,河南巩县窑的唐三彩釉陶和白瓷、黑瓷、湖南长沙窑的釉下褐绿彩,安徽淮南地区的寿州窑,四川的邛窑等。宋人的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临汝窑、景德镇窑、德化窑、建窑、定窑、钧窑等窑区域性的特点特别明显。第二,粗料细作。就原料的开采情况来看,有的窑场能开采到精细优质的原料,如景德镇的湖田窑,福建的德化窑等。大多数民窑就地取材,开采的原料不会很精细。但工匠通过顽强的劳动,粗料细作,生产出美观实用的作品,不但好用,而且能美化生活。宋金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磁州窑,用当地的大青土(即北方坩子的一种)作原料,它能学习定窑生产出一些细白瓷,但大多数是粗瓷,有白瓷、黑瓷、酱釉瓷和低温釉陶,广泛施化妆土,以划花、刻花、剔花、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绿斑、褐斑、黑釉酱斑、白釉划花、黑釉划花、酱油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雕塑等技法,创造了许多纯朴、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有用精细如绣花针一样的工具线刻花纹;有在白釉层剔掉;有的一直剔到露出粗糙的胎面,使带釉的花纹部分和胎体色调形成强烈的反差;有的剔到露出洁白化壮土层,使主题花纹格外醒目,真是"以物写心,不为物障"。

第三,激情满怀的书画艺术。民窑工匠可以自由地在瓷器上绘画写字,最突出的是磁州窑,用黑彩在白瓷胎体上画画写字。这些书画艺术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的作品相比有文野之分,精粗之分,但有它的特色。由于工匠们平静单纯,生活根底扎实,视野比较宽阔,在瓷器上画的画,定的字都纯朴、浑厚,没有无病呻吟的病态。以绘画为例,题材广泛,有作边饰或辅助花纹的回纹、几何线条、波浪纹、卷枝蔓草等。作主题花纹的主要有牡丹、月季、菊花和闲花野草、游龙飞凰、禽鸟野兽、山林中的小雀、花塘溪流中的鸭鹅和游鱼等。绘画从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小景,到气势恢宏的高山瀑布,从农家茅舍到市井小民,从神仙故事到严肃的历史题材,这些紧贴人民生活的通俗的艺术领域是民窑的优势。

1970年河南省镇平县出土一件白瓷黑花梅瓶高49厘米,小口细颈,丰肩长腹,中腹饱满,下腹瘦长;胎施洁白化妆土,肩和上腹以黑彩绘锦土纹,衬以白色卷枝花;中下腹以黑彩绘茁壮的牡丹和多姿的莲瓣,上罩白釉,花纹壮实生动,与胎釉对比鲜明。挺拔高挑的造型结构,对比鲜明的花纹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说起梅瓶人们可以想象,在黄土高原,黄澄澄的大路从脚下延伸至遥远,广袤的大地点缀着村镇茅舍、酒肆小店。勤劳的人民祥和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劳动,丰收之后他们也会置身酒店,村姑为他们抱出一瓶美酒,瓶就是磁州窑的梅瓶,抱瓶的姑娘健壮的体魄,红润的面孔,高高的胸脯,明亮的眼眸闪灼出青春的光彩。酒美、人美、瓶也美,让人陶醉,诗人情不自禁的写诗称赞:"欲把梅瓶比西子,横竖刚柔总相宜"。

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虎形枕,是山西地区金代磁州窑产品。枕塑成一个老虎形状,虎眼圆睁,竖耳,卷尾伏卧,满身用黑彩绘虎皮纹。在白色枕面上作画,开阔水面飘浮一物,上立一长尾鸟,天空双雁高飞,枕底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二十日"铭。磁州窑在元代还在继续发展,生产大量优秀之作。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横宽40.5厘米的长方形枕,主题花纹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图,唐僧师徒四人在山道中艰难行进。枕面四角绘折枝菊花,前壁绘黑竹,后壁绘猛虎,两端绘牡丹图案,枕底楷书"古相张家造"铭记。唐僧取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僧人幺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取经,历尽艰苦,费时七年,来往走了几万里路,取回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经回长安。

回国以后,奉旨主持佛经翻译,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后来慧立、彦宗又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内容为西域及佛教发源地见闻,一是佛教徒的传记都充满神异的色彩,二是唐宋以来民间有许多故事,神话广为流传,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明朝吴承恩汇集这些传说写成《西游记》影响极为深远。这件瓷枕对研究这部文学名著的成书过程有重要价值。明朝中后期景德镇生产大量的青花瓷器,不但内容极为广泛,而且画得诗意盎然。很多画面抽象、夸张、大写意,往往是工匠激情满怀一挥而就,真的达到绘画艺术追求的"无迹可寻,然后入神"的境界。

千百年来,不管是官窑还是私窑都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绘上了浓重的一笔,体现了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表现出中国古代人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作为一种陶瓷文化,伴随着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交流而传播,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深渊的影响。字串8

陶瓷文化:窑口窑名的命名方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窑口是一种广义、细分的概念,它一般包括:窑名、型制和各种工艺特色。

窑名的命名法一般有五种:

一是按地名来分的,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命名法,瓷窑以其所属州县命名,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因它地属越州而称越窑,内丘瓷窑因它地属邢州而称为邢窑,其他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也是如此。

二是以朝代来分,如唐窑、明窑、清窑等等。

三是以经营性质命名的,如五代余姚上林湖越窑烧制一种“臣庶不得用”的秘色瓷器,就称秘色窑,北宋汴梁、南宋杭州瓷窑烧制宫廷专用瓷器,就称官司窑,明初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御用瓷器,就称御窑,民问烧的就称民窑。

四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如北宋汴梁东西各有窑厂,当时官府设立东西二窑务,陈留县瓷窑因位于汴京之东而称东窑。

五是以姓氏来命名的,如五代郑州的柴窑、宋代吉州永和镇的舒公窑、元代山西彭均宝主烧的彭窑、明代景德镇的崔公窑(崔国懋)和周窑(周丹泉)、江苏宜兴的欧窑(欧子明),以及清代以监烧官姓氏命名的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和唐窑(唐英)等等。

解放后,各地发现了不少窑址,现在对于许多新发现的古代瓷窑所定的名称,都取名于窑址所在地,上面再冠以所属县名。像浙江萧山上董窑、广州西村窑、福建连江埔口窑、四川华阳琉璃厂窑、河南汤阴鹤壁集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等等,这种命名方法已基本上趋于一致。这样命名,既具体又符合实际情况。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窑口有窑址和名称不一致的,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叫法,也就不再改了,如定窑实际上不在定县而在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耀州窑实际上不在耀县而在铜川县黄堡镇等等。

按窑口的形制分有四大类:

一是馒头窑,其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而称馒头窑。因其形与南方的龙窑窑身长相比较圆滑且小巧,又名圆窑。通常所说的馒头窑是指半倒焰、倒焰式的窑炉。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其优点是保温性能好,适于焙烧胎体较厚、高温下釉的粘度较大的瓷器。缺点是升温慢、降温也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窑内温度分布不够均匀,易出次品。

二是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30—80米,形似长龙,故而得名。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并由于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具有一种自然的抽力,升、降温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成本低,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龙窑出现于商代,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的窑身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地改进。至东汉中晚期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泉窑,窑室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三是阶级窑,又称阶梯窑,其出现于明代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成。就整体而言,它是一个倾斜度较大的龙窑,就每个室而言,又是一个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以它既具有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的长处,又有馒头窑容易控制降温速度等优点,并可以充分利用前一室的余热来节省燃料。适合于烧制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如德化窑白釉瓷器。

四是葫芦形窑。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窑“窑如卧地葫芦”。窑因其形状而得名。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但对龙窑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适合于烧造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五是蛋形窑。其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砌筑,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为3度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以柴作燃料,单位耗柴量低,砌筑材料施工方便,使得造价低廉;结构合理,设计科学,使得烧成时间短、装烧量大、产品质量好。蛋形窑适合于一窑多类瓷种的同时烧成,对清代景德镇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按窑火的走向分有四种:

一是升焰窑,又名直焰窑,是中国古代陶窑的早期形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时期。西周后期,逐渐被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取代。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从室底往上升,流经坯件,烟由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式的窑炉称为“升焰窑”。升焰窑易升温,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装烧量小。

二是平焰窑,这是一种火焰在窑内与窑身平行流行的窑炉,它升温快,烧成时间短,可提高产量。

三是半倒焰窑,这是馒头窑的型制之一,火焰由火膛斜直喷向窑室顶部,然后由于设在后壁下部的排烟孔和烟囱的吸引而倒向窑室后半部,烟则由排烟孔进人烟囱,排出窑外。其约出现于西周晚期,此后逐渐流行。

四是倒焰窑,又称“全倒焰窑”,也是馒头窑型制之一。其是从半倒焰窑发展演变而来,但形制结构上与半倒焰窑有明显的不同。烧焰时,火焰从火膛斜直喷至窑室顶部,然后全部倒向窑底,流经坯件,由吸火孔进人烟道,借助烟囱的抽力,将烟从排烟孔排出窑外。倒焰窑出现于明代,沿用至今。其主要用于烧制瓷器,也可用来烧制琉璃瓦和琉璃建筑构件。倒焰窑与半倒焰窑相比,能够缩小窑室内各部位尤其是上下、前后的温差,充分利用能量。

瓷板画的崛起


如今清末民国瓷器大热,“珠山八友”瓷板画之市价甚至堪比清末官窑,动辄十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而且市场仿品充斥,价格仅以千元计。连民国小名家瓷板画也因成本低、销路好而被卷入仿品市场。在此告诫普通收藏者,不要对捡漏仍心存侥幸,特别是谨慎对待自己的第一件藏品,以免收藏标准被扭曲。

在历史上,瓷板画的艺术地位几度起落,到清中后期,业界发现元黄公望的浅绛白工艺适合瓷板画的表达,因此出现了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派艺术瓷器”,后来这种“新派艺术瓷器”被称为“浅绛彩瓷器”。2008年10月,程门的浅绛彩瓷板(43×32cm)、金品卿的浅绛彩花鸟瓷板(39×27cm)、王少维的浅绛彩山水瓷板(32×43cm)三件一起拍出50.6万元的高价。

在新派艺术瓷器出现之后,瓷板画数量大增,艺术性也随之大大提高。清中后期,一批书画功底深厚的书画家介入了瓷器行列,成为时至今日仍大名鼎鼎的“珠山八友”。

近几年,“珠山八友”的作品价格甚至比清末的官窑价格还要高,有市场人士认为,原因之一是“珠山八友”以群体出现,名气容易打造;也有人认为,与收藏者将眼光转移到瓷板画有关。

以广东地区为例,以前大多数家庭不喜欢在墙上打洞,不接受瓷板画,但是随着装饰手段的提高以及南方天气潮湿带来的书画保管难题,有的收藏者转而开始接受瓷板画,作为家中装饰挂赏之用。

目前新瓷板画的价位都已是水涨船高,旧时名家之作更不可能以数千元甚至一两万元买得,因此不要对捡漏心存侥幸。另外对于初涉瓷板画收藏的藏友来说,可以先从当代名家名作的收集入手,一是因为当代名家中有很多人是“珠山八友”的后代传人,他们的作品既继承了先人的遗韵,又有着现代的创新,极为富有艺术品味。二是当代中青年名家的作品价位不是很高,拥有极大的升值空间。三是可从当代名家名作的收藏开始学习瓷画的鉴赏与辨伪,待到羽翼丰盈之日,自然可以辨别旧时名家之作,理性投资收藏。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