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新:收藏的艺术

正观堂主人梁晓新

北宋绿釉棘刺纹高足陶杯高7.5厘米正观堂藏

编者按:5月28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二讲邀请梁晓新先生主讲“收藏与投资的艺术”。梁晓新先生1995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苏富比学院,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2003年在北京担任私人艺术品鉴藏顾问;2004-2005年担任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2007年成立正观堂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藏与投资顾问公司;2011年成立正观艺术投资管理公司。专业和专长主要是中国陶瓷和佛教艺术。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人类在远古创造的文明文化,大部分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通过语言、音乐、文字传承下来的历史,不免有很大的人为因素的错漏差异;而一部分物质文明文化,却可以通过遗留下来的古代艺术品传承下来,艺术品本身就是最真实的历史实证。文化历史永远是个大谜团,而一件件艺术品就是这个大拼图的碎片,它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宗历史事件的缩影和结晶,它所蕴含的信息是最真实、最丰富的,是无价的。所以收藏古代艺术品,就是收藏和传承历史。

站在个人的高度来看,古代艺术品是古代社会、人文、科技、物质的综合结晶品。比如一件官窑瓷器,汇集了冶炼、雕塑、物理、化学、书法、绘画、建筑、社会流行文化、宫廷审美趣味等等因素,每一种因素都值得去探索和学习,从而发现美和价值。这个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历程,为每一个真心喜欢艺术品收藏的人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新视野和享受。此外,它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

中国的历史是连绵不断的,无数的战乱、厮杀、灾难、侵略都是痛苦的,但是遗留给我们后人的实物却是一件件最美好、最美妙的礼物,所以收藏古董艺术品的人是有缘的、幸运的,是高尚的、高雅的,是幸福的。

艺术品的分类

如何开始收藏艺术品?做一个适合自己条件与要求的收藏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大部分玩古玩收藏的朋友在收藏或投资的开始时候,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认识这些价值的区别,再按照个人的品位追求、经济实力和收藏目的,基本上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收藏的方向与框架。很多盲目的、没有理性、没有价值的收藏,往往就是因为对艺术品本身的性质和价值缺乏明确的认识所致。

一件艺术品的真正的价值是怎么来的?根据我的经验,一件艺术品最终的价值是由五个部分或五个因素组成。每一件艺术品的身上都能找到这五种因素,只是比例不同,有时候也会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差别。这些千差万别,形成了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的属性与综合价值。很多人可能只是看到了某一种或者是某两种价值,但是看不到整体,因而造成了鉴定或者是判断上的错误。

第一是文物价值,以适合专业考古和文物研究的作品最为显著,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

第二是历史价值,以某些特定的、特殊的历史重要人物或事件所产生的作品最为显著。很多年前曾拍卖的天安门城楼的红灯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是人文价值,以经过名人名家制作过、收藏过、鉴赏过的作品最为显著,如名人信札。

第四是艺术价值。凡是富有美学表现性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都具备艺术价值,不仅包括老的作品,某些优秀的新进艺术家的油画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五是经济价值,这是根据制作原材料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制作工艺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经济市场的认可度、流通稀缺性与被需求的程度而综合体现出来的市场价值。最近在拍卖市场上非常火爆的犀角雕刻就属于这一类。

这五个因素综合起来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或者古玩。每一个人看到的价值都不一样,那就应该根据自己收藏投资的最终目的来判断一件作品到底适不适合收藏或投资。不一定老的东西就值钱,也不是说新的东西就一定不值钱,最近拍卖市场里面被很多拍卖公司重新挖掘出来的景德镇大师新做的作品,都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追捧,这就说明了一件艺术品其内在的艺术性是非常多面性的,有价值的艺术内涵有待于大家去挖掘。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收藏初衷、目的、想要达到的收藏效果,来综合衡量和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适合收藏: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业余兴趣爱好?还是针对专业的研究探索?或者是为了投资获利?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最好还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持之以恒,形成自己的系列。这种主题式的收藏不但能够带来深层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将来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也更容易受到关注和包装。现在拍卖公司都非常流行做主题式的专场拍卖,这种手法和趋势将来会成为市场的一种主流形式。

收藏和投资的基本准则和标准

收藏或者投资艺术品,有一套基本的准则。这套准则应该是从历代收藏家身上以及拍卖市场上总结得来的,它代表了这个圈子和行业里的基本共识和要求。根据我的经验,评论或者鉴定一件艺术品,有一个核心和四个要点。

一个核心是指美和艺术性。既然是收藏艺术品,那么艺术应该先行。先不论新老年份,这件作品美不美,有没有艺术性,就是首先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件艺术品直观上不具备打动你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唤醒不了你对它的感觉,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个陌生人,你也就不会重视它,不会主动再去研究它。在此同时,对美和艺术性的认识、涵养有多少,也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来自每个人对美和对艺术的天生的感悟力,以及后天经过学习和熏陶得来的经验。行里有所谓的“捡漏”一说,实际上,“小漏”说的是价钱上的差异,而“大漏”则是这种天生的领悟力上的差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收藏,适合做古玩古董这一行。就像唱歌一样,没有先天的乐感,后天再如何努力,始终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此,玩古董收藏的人,首先是具有良好的、高于普通人一等的艺术天赋。

除了艺术和美的核心以外,还需要以另外四个硬件标准去衡量一件古物是否值得收藏或投资,即“真”“精”“新”和“名”。

“真”是指真伪,这是选择的首要条件;“精”是指作品的艺术性在同类里是不是最高的;“新”就是指作品的品相好坏;“名”就是指作品的传承递藏背景是否明朗。传承记录最近越来越受到收藏界的重视,连带过去的拍卖图录和出版物都被抢购一空,说明了大家对传承的尊重,也就是对作品过去的历史、对前辈收藏家的尊重和认同。另外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做假和做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复杂,有一个良好可靠的收藏传承,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给我们带来一份安心和踏实。

在确认了核心之后,这四个要点就是加减分的过程,这件作品该不该买?能不能收藏?多少钱能收藏?最后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的价值与价钱的概念。所以,对一件古代艺术品的鉴定,光是鉴定它的年份和真伪,仅仅是入门级的工作和技术;而剩下的其他几个要点,才是全面认识它的价值的手段,这就要求鉴定和收藏者本人具备丰富的学问知识、艺术涵养与市场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著名的收藏大家,他们很多本身是显赫的企业家和富甲一方的商人,但同时也是艺术品位超群脱俗,具有专业般的学问知识,在收藏领域也几乎都是专家级人物,所以这些收藏家的藏品也是拍卖市场里最受追捧的。文博系统的某些专家不懂市场情况,而古玩市场里的一些商家对买卖的东西一知半解,都说明了收藏古代艺术品的难度,它要求一个成功的收藏者必须同时具备专业和市场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见识。拍卖市场只能提供一些最流行的东西,提供一些价钱上的指引,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件古玩真正的内涵,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学习,才是一个正确的路子。

作为投资工具的艺术品

古代艺术品不单可以收藏和研究,它的一些特征和条件也同时使它成为了投资工具。西方很早就把中国古代艺术品当做一种投资工具来看待、操作,我国拍卖行业起步比较晚,真正开始运作是在2000年左右大量海外文物开始回流的时候。随后的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几乎是以翻倍的速度高速膨胀,在如此短时间之内有了这么巨大的增长,很自然会让很多人经验不足的玩家和收藏家,乃至投资者们感到迷茫。

从18世纪开始,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开始大量流入西方国家。外销外贸、火烧圆明园、清末民初大量的流失、“文革”时期的破坏、改革开放头二十年的流失,造成了国内几乎已经没有东西幸存下来的局面。一直到2000年开始,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和财富累积,流散国外的艺术品才陆续开始回流。

西方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研究和收藏从18世纪开始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完备,所以中国古代艺术品在西方的流通认知度等同硬货币。中国古代艺术品是通行全球的,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以及中国艺术品爱好者、收藏家们,以及遍布全球重要城市的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使中国古代艺术品有了一个全球的标准化的流通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历史源远流长,是非常稀缺的、无法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这就决定了它永远是财富阶级追求的对象。

除了一批先富起来的成功商人财富阶层以外,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发达,也催生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以及对他们对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回归与追求,又进一步扩大了对古代艺术品的认识和需求。

所以,仅仅是资源稀缺性与全球流通性两点,就使中国古代艺术品成为了可以投资的工具。与股票、地产等商业金融投资工具相比,艺术品更具备了独特的人文与艺术内涵。这两点可被挖掘的内涵与潜在价值是无穷无尽的,但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来操作才能成功,专业的鉴定功夫、老到的市场经验、精密的投资分析,缺一不可。所以真正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投资要求极高,非常专业,一般人无法做到,而这也是艺术品市场至今仍然不能发展壮大起来的原因。因为找不到既有艺术眼光,又懂鉴定,又懂市场,同时还懂得金融操作的通才,这个市场一直没有被打开,但是这是迟早的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就传闻已经有信托公司和银行,还有一些资深的古董行家联手搞了私募性的资金,尝试性地推出了市场,我觉得这种方式一定会形成一个大的趋势,将来高端艺术品的市场会成为资本和金融家们争夺的一个地盘,肯定会带动艺术品市场整体往上,但是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国外,艺术品投资已经相当成熟了,有专门为艺术投资配套的银行、保险。我国这方面的各种服务设施现在都没有到位,市场有待于开发,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的某些经验,很多拍卖公司已经在积极向这个方向靠拢。

相对书画类的投资,器物类的要求与门槛更高,难度和专业性更大,但反过来这种难度抑制了门槛低、投机重、泡沫大的情况发生。现在,高端的艺术品,尤其是瓷器,资源越来越枯竭。从刚刚结束的北京2011年春拍可以看出,精品的比例、数量一届不如一届,整体的拍卖数量规模虽然继续在扩大,但是精品的质量却在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说,拍卖公司征集精品越来越困难,而一旦买到了精品的收藏家也大多不愿意短期内拿出来卖,以至市场上能够流通的精品买少见少。

反过来,香港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个老牌拍卖公司走的是另外一个路线,他们追求的不是拍卖会的规模、数量、成交额,而是单件艺术品的成交额。他们立志要把高端的市场做到极致。他们只服务最高端的收藏人群,高昂的佣金比例和苛刻的拍品选择,都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的市场策略。大陆拍卖市场目前走的是一种大规模、上数量的策略,和香港是完全两个路子,双方都不担心会被对方取代。但现在有一个趋势,一些实力较强的公司已经加大了对高端资源的掠夺,想方设法征集高端的拍品,市场争夺的白热化阶段到来了。这是好事,因为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精品。来自上个世纪的一些很伟大的收藏家都忍不住市场的诱惑,逐渐释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的珍藏,让现在的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很多百年不遇的稀世奇珍。对于有能力或者有实力的买家来说,这是很好的时机。我从1995年开始在这一行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一年之内能看到这么多高端的精品,即使买不上,有机会去看一看也是非常值得的。

艺术品投资的误区

由于我们对收藏古玩和对艺术品投资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让我们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首先说说变现的难度。现在大家都说卖古玩挣钱,买古董挣钱,可是实实在在地说,古玩变现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看到市场这么繁荣,成交量这么高,完全是因为这个领域以前是空白的,现在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不经过成长的环节,直接就是收获。实际上,古玩变现之难在国外市场上非常明确。按照苏富比和佳士得以前的做法,如果今年在他们的拍卖会上买了一件东西,除非这件东西很特殊,他们认为可以提前一两年、两三年拿出来再拍,否则至少要等五年到八年之后,才接受你送回来再拍,这是一个市场的周转期、循环期,而且再一次送拍的估价最多在五年、八年的价钱上加百分之二三十。但现在北京的拍卖市场是另一种情况,春季在纽约拍下的,秋季放在北京再拍就赚钱了,周转期大幅缩短,连带着苏富比和佳士得为了抢货源也把循环的年份缩短了,前年买的,今年就可以拿回来再拍,这完全是国内市场刺激下带来的正面影响。

古代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首先要清楚认识到它的风险。一个是真伪,一个是变现能力。真伪是唯一一个绝对的风险,买假了,肯定血本无归;买的是真的,那就仅仅是价钱上涨得快慢高低的问题而已。但是不要忘记,艺术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要让一件艺术品进入市场变现,是一件有难度、讲经验和选时机的事情。首先的前提就是投资的作品是不是主流交易市场也就是拍卖市场所接受认可的东西。举例来说,买了上古彩陶器、唐代的陶俑、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清代的外销瓷,甚至是最近火热的海捞瓷,都是真东西,甚至在过去的市场里非常值钱,但是放在现在的拍卖市场里不行,或者是目前阶段不行,如果期望升值或者高回报,那就要谨慎考虑了。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唐三彩非常稀罕,一匹三彩马可以卖到上百万元,现在还卖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因为现在主流市场不承认它。

再如宋代的瓷器,不论是造型、技术还是艺术性、审美上都是非常高超的,但是主流市场就是不接受,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比如刚刚在伦敦苏富比举办的宋瓷专场,拍品质量极高,而且稀缺,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可惜市场成交落花流水,虽然有一两件特别突出的,成交价极高,可是剩下70%的东西都可以说达不到原来的要求,说明主流市场不接受。因此,如果是为了变现,为了投资,寻求回报的话,就要认真考虑一下手里的东西是不是主流市场所承认的。

另一个误区是混淆了价值与价钱的概念,很多人把两者等同看待了。实际上,价钱是由拍卖市场制造出来的一个暂时性、地区性的价格标签,是一件商品化的外衣;而价值则是这件作品通过历史与传承而形成的一个认可和共识,更真实,更可靠。比如一件瓷器,在上海、北京和在香港卖的价钱肯定会有三个不同的价钱,价值是三个地方都承认的,但价钱有人为、地理、区位因素,是可变的、暂时的。如果把眼光更多地放在价钱上,而忽略它的价值,就很容易被市场假象所迷惑,因为价钱是可以被操控、被运作的,但是价值不会。比如一枚唐代的铜镜拍卖到了4千多万元,我觉得这个价钱有一点超乎我的想象。如果我也想跟着买铜镜,到了这个水位我就要考虑它的价值和价钱是对称的吗?想想一件商周的铜鼎才卖多少钱!我们看到范增的画卖得比文征明还贵,也是价值和价钱不对称的例子,因为不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地位,前者都不能跟文征明相比。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完全分辨出哪些东西真的有价值,哪些东西仅仅是价值的假象而已,而拍卖公司也会制造这种假象,带动市场的热度。

目前,拍卖会仍然是主流艺术品交易买卖的唯一正式渠道,国内的拍卖会也日益成熟完善,与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群体一起成长。可以说,初期的混乱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收藏或投资艺术品,将来要想变现,最终还是要通过拍卖会来实现,也就是说,这件作品最后必须要面对主流市场,接受主流市场的运作。所以,在投资收藏之初,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一件宜情养性、陶冶精神的高雅活动,并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投资而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收藏也讲究一个正确的规划、一份热爱和坚持,以及不断的学习与领悟。认识艺术品收藏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如此,收藏与投资才可以成功成熟,立于不败。

提问环节

提问:现在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拍品越来越多:2010年11月14日,英国班布里奇拍卖的清乾隆洋彩玲珑瓶创下5。5亿元的纪录;2011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拍卖的“类属民国”霁蓝描金开光粉彩花卉纹双耳瓶以1。18亿元成交;2011年5月22日,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中国嘉德以4。255亿元成交。您能分析一下买家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吗?

梁晓新:非常明显,能出到这样一个价钱,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收藏的范围,纯粹是投资行为了。而且,这个投资行为背后牵扯的资金和投资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因为像《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这样一幅画,确实在画家本人的创作史上是属于顶尖的作品,买一张等于买了一百张,但是价钱出到这样一个位置上,我们就不应该从收藏的角度来看了。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金融的角度来考虑这种行为,我觉得一点都不出奇,因为资金量到了,高端的市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正常的收藏范围,进入了一个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在推,推不到这个位置上,对投资者没有任何吸引力。区区几百亿的全球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在金融、期货行业看来,盘子太小了,能创造多大的利益呢?所以他们提不起精神进入这个行当。只不过最近国内的投资渠道被堵塞了,房地产、股票投资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我觉得进入艺术品市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个市场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肯定获利丰厚。花4。255亿元买一张齐白石的巨制,本身就像王府井的地皮一样,是最好的,最中心的,不可复制的,再转手一次,肯定升值,只要开价一定有人接,因为没有第二件。高端的艺术品市场确实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资本已经脱离了,已经和收藏没有任何关系,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

提问:您如何看待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艺术品“股票”的发行?

梁晓新:完全不可行。“权益拆分”模式是将一个资产包分成若干份,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拆分的份数,来获得该物品的部分所有权和部分收益。这只是偷取股票金融交易的形式,本身对古玩没有任何认识,一幅画分成几百份来认证,而且认领这一份还可以传给第二个人,很荒唐,但是因为市场的击鼓传花的过程太吸引人了,它创造的利润太大了。很多地方都在复制这个模式,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现象。我觉得这是聪明的商人想了聪明的方法,钻了市场的漏洞,利用人们在认识上的盲区和急于获利的心态才形成的,但是只是披了一件交易的外衣而已,不可能长远。

提问:您认为目前佛像的价值和价格对等吗?将来佛像投资的方向在哪里?

梁晓新:我觉得现在佛像市场还处于一个初步的阶段,市场的价格还明显偏低。因为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是一个佛教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被佛教渗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收藏的群体,决定了佛像收藏具有非常强大、深厚、悠久的群众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从东汉末年至今,千年下来,佛像制作的年份很长,数量、种类、规模庞大,只有找到了其中真正有艺术性的精品,才有价值。目前我们对佛像的研究,尤其对佛像艺术性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所以佛像的市场也处于刚刚开发的状态。

有一阵子永乐的官佛卖得非常火,价格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但这个价格不能代表整体的佛像市场,而只能代表这一门类。因为这个门类在用料、制作工艺和流通的数量上都已经形成了共识,贵得有道理。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卖的便宜的佛像就没有价值,而只是没有开发、研究出来而已。

对于佛像,我的原则是美和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有一些在尼泊尔新做的佛像,照样能卖几十万、上百万元,就是因为以美和艺术性取胜。但是一件好的古代的艺术品,既有艺术内涵,还有历史内涵,肯定会比这些新的佛像要卖得好。只是我们对这个门类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状态。

现在,已经有一些先行一步的收藏家已经开始关注早期的佛像,比如在藏传佛像系统里开始往印度、帕拉、尼泊尔的方向发展。这些早期的佛像在根源性和艺术性上都比后期佛像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但对早期佛像的深入研究主要是在欧洲,高古的佛像都在瑞士、德国、意大利,欧洲的一些收藏家手中,基本没有释放出来。国内跟风就是因为英国收藏家在香港苏富比做了一个永乐和宣德宫廷佛像的专场,高价拍出,一下子轰动了,价钱一下子上来了。但是现在这个热潮已经过去了,永乐和宣德的宫廷造像的价格已经回落了一部分,但是明显可以看到,人们对早期的富有艺术性的佛像更加关注,价钱涨得更快。

佛像市场还有一块完全没有被开发过,就是宋代以前的汉传佛像,包括唐代和南北朝时期的佛像。这个时期的佛像以金铜造像和石头为主,目前还没有真正进入主流市场,因为这一类作品的存世数量太小了,大量比较优秀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已经被日本人抢走了,现在日本人手里有大量唐代和唐代以前的造像,被他们奉为国宝,不会轻易拿出来卖,很少流到国际、国内的拍卖市场,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最近这三年偶尔有一两樽流出来,一看就是日本包装,流到美国、欧洲的拍卖市场,全部被英国古董商艾斯肯纳齐收走了。

提问:文物艺术品投资的趋势愈演愈烈,会给行业发展、艺术品市场的购买者的结构带来什么影响?

梁晓新: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有意义。从艺术品的本质来看,真正明白艺术品的人其实很有限,古往今来,中西方世界都是如此。虽然现在号称全民玩收藏,但是真正能获利的只是很少数。如果没有艺术天赋,没有感悟能力,那就永远在这个门外徘徊,可以逛一逛市场,参加一些小拍,但是真正的古董是买不到的,他也不会去买。所以艺术品收藏或者投资都是属于非常小众的活动,跟财力有一定关系,但是没有绝对关系,是关乎到每一个人对艺术品的认识。而且,我在这么多年的经历中深有感觉,每一件真正有价值的古玩冥冥之中都有自己的命运,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去找到合适的主人。

有人问我是否反对造假。我不反对造假,也不反对赝品。市场有需要,赝品才会产生,没有需要自然就消失了。反过来说,如果你有眼光,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越来越多,你的真品就越来越值钱。所以对真正有眼光的人来说,赝品不是威胁,只是对刚入行的人,或者眼光不好的人有影响。

提问:现在文房四宝,特别是宣纸涨得很离谱,您怎么看?

梁晓新: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操作或者是炒作的例子,本身的价值和价格不对称。当价钱被过度地抛高或者是夸张的时候就是泡沫。

提问:以往明清瓷器收藏多追求康熙、雍正、乾隆这“清三代”的作品,今年中国嘉德春拍推出了开创业界先河的道光御瓷“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瓷”专拍,58件(套)拍品创出了1。59亿元和100%成交率的成绩,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粉彩十八罗汉图扁方瓶居然卖了3105万元。

梁晓新:现在的热点已经不是“清三代”了,而是“清五代”,以后还将是“清全代”。这次道光瓷专拍的藏家是一个山西太原的商人,早期开始收藏时,有人建议他收藏道光瓷器,因为数量多而且便宜。累积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现在拿出来卖也是看中了市场行情非常好。十多年前买的时候非常便宜,普遍就是一两万元,现在涨到上百万元。这个满堂红的拍卖结果也说明,收藏必须确定一个主题,形成系列,而且会越来越细化、深化。以前那种什么都有的杂乱式的收藏,可能将来不被市场承认。

但是从我个人来讲,花3105万元为什么不去买一个康熙或者是雍正的瓶子呢?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可能会更好一些。我觉得这是个人口味和追求的问题。

扩展阅读

《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丛书出版 树立陶瓷文化专著新标杆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丛书已由黑龙江出版集团所属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新网哈尔滨4月17日电(商亮张锦韬记者刘锡菊)17日,记者从黑龙江出版集团获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丛书已由黑龙江出版集团所属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地记述了各种陶瓷品类的发展概况、原料特性、工艺技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填补了陶瓷理论研究的诸多空白。

该套丛书规模宏大,共20卷,总计达1000万字,堪称中国陶瓷文化研究著作中的集大成者。

陶瓷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但迄今为止,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高水平论著寥若晨星。以往的陶瓷类图书大多以图片为主,侧重于阐述陶瓷的文物考古、收藏鉴定、原料配制、成型技法、装饰方法、烧成工艺等方面内容。而《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则更多地关注陶瓷的人文和社会意义,注重在深刻理解陶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陶瓷文化的理论探索。丛书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宁教授担任主编,有力保障了丛书的学术品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也教授指出,《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从大文化的角度入手,从分析每一时代、每一地域陶瓷艺术的创作者和使用者的相互关系入手,解析其产生发展社会基础,进而揭示出中国陶瓷艺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品类中所隐含的技术、艺术、社会、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文化特征。”他表示,该书的出版将对中国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也为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创作者以及收藏者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陶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紫砂壶的造型—新形器


【新形器】

演绎传统紫砂壶艺,是今日陶艺家对未来壶艺发展所必须要进行的思考,以当代大美术为背景,不为传统工艺美术所局限,放弃传统紫砂之功能,以此材料为媒介进行壶艺创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对社会的关注,已向纯艺术的领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现代·五色土系列

◆五色土系列

现代卢剑星、陆文霞制。五色土系列作品是宜兴当代壶艺发展过程中,较早地放弃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表现的作品之一,作者对紫砂壶的概念理解降到了最低点,成型方法也完全不同于传统,随心所欲的组合、捏制,将五色土的美丽玩于掌中,尽收眼底。

现代·奥运体操

◆奥运体操

现代吴鸣制。以人为原形,进行夸张组合,演绎为近似实用器,加以道具辅助展示,极具个性。作者对多种材料的尝试,表面效果的处理,熟练的成型技巧,多年来一直独领风骚。

◆捏壶系列

现代昊光荣制。作品过早地放弃了壶的功能,只注重壶的概念,多以即兴成型,不过分追求技巧。所做壶艺,大多是以人们最为熟悉的概念来阐释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用这种手段来进行关注、思考。

宜兴壶艺的辉煌,也受到了无数外国陶艺家的青睐。美国的陶艺家Notkin,重新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宜兴紫砂壶。在他的作品里,采用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作为主题内容进行创作,如对死亡的恐惧、城市瘟疫、1981年的人质危机、未知核能量的危险等。

◆抵押的心壶

这种现象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在工业化的社会里,产品的批量生产,造成了许多方面几乎是千篇一律。产品成了无个性的,廉价的、用过即扔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人找不到能反射自身形象的镜子。在许多环境中又都反映不了人的灵魂,每个人都感觉到惶惶不安。在这种工业文明的环境中,一方面拥有丰富的物质,另一方面却是精神的萎缩和灵魂找不到归宿。其实,有血肉之躯的心灵早已抵押给了现实。

◆冷却塔壶

此件作品是受到了由两个六方体捆在吨的组合宜兴壶的启发,将两个冷却塔组合而成。当这个冷却塔壶体被灌满热茶时,它对未知能量的危险提出了一种冷峻的评论。壶纽.壶嘴的处理都使人联想到原子弹爆炸试验及爆炸时所产生的情景。给人们的感觉是恐怖的。

◆尤仑壶

一个欧洲虚拟的壶艺在宜兴变成了现实。

现代·失去水源的壶

磁州窑:黑与白的艺术


 “我画了一辈子的画,还不及磁州窑这几笔。”一代写意大师李苦禅晚年看到磁州窑遗珍后,如此感慨。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邯郸磁县、峰峰矿区等地的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始于北齐,历经隋唐,盛于宋金元,经明清至今,炉火延续千年不熄。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白地黑花褐彩的独特工艺,在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与当时的五大官窑: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并驾齐驱。同时,在广泛的生产传播中,磁州窑的技艺还影响到了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景德镇作为官窑的代表,闻名中外,磁州窑作为民窑的代表也享誉九州。素有“南有景德镇、北有磁州窑”之称。

火与土的结晶,黑与白的竞演,在千年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磁州窑艺术。出土的各个时期的磁州窑产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的成熟程度。磁州窑虽属民窑,但同样担负起了为各阶层服务的职能。邯郸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的磁州窑文物,说明其已进入皇族的生活。现今保存的金代大龙盆雕有龙纹图饰,显然是皇家的用品。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各大博物馆均收藏陈列有磁州窑精品器物。

近年来,邯郸市加强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其中重要的一笔就是磁州窑携手台湾法蓝瓷推出的种种陶瓷艺术新品。以白底黑褐彩绘为特点的磁州窑,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为陶瓷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而源于台湾的新型陶瓷法蓝瓷则以大胆多变造型为特点,颇受时尚人士青睐。

艺术性带动收藏效用 元青花乃青花瓷中的精品


在青花瓷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无疑是元青花。由于从诞生之始,就是中西结合的艺术,元青花自然成为中外藏家仰慕的对象。

由于存世稀少,元青花的价格持续上升。面对庞大的国际化的收藏需求,屈指可数的元青花大罐只能越来越成为许多收藏家的梦中追求。

虽然近来元青花瓷器特别是大罐类器物屡创高价,但从国际艺术品市场的过往经验和发展趋势来判断,这只是价位攀升的开始。

审美性、创造性和稀少性是顶级艺术品的共性,同样也是元青花的核心价值。

艺术性带动收藏效用

凡美好的东西都是人们竞相追求的目标,美是艺术的前提,一件古代艺术品不会只因为它是古代文化的遗物就变得珍贵,她必须得满足审美性、创造性、稀少性三方面严格要求才能被称作珍宝。

收藏和投资经通常目的不一样,因此两者要分开来看待。艺术品存在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对艺术美的理解每个人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同会造成审美视觉不同,同一件作品在一些人眼里看上去很美,可能在另外一些人眼里看上去就不那么美了,反之亦然。

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各朝各代陶瓷艺术作品有的粗有的精,民间使用的瓷器数量大,粗者多,皇家使用的则大多是千挑万选的精品。古陶瓷粗者,其贱也在粗,其贵也在粗,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现在遗存下来的古陶瓷粗品存世数量总的来讲也是不多的,对这些古陶瓷的欣赏应该从超然物外的审美角度去看。把玩一件古代文化遗物,仿佛把收藏者带回远去的岁月,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在收藏者手里停步,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长。因此,从收藏的角度看任何古陶瓷都是值得收藏的。

稀缺性提升投资价值

作为投资则不同,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界高端目前追求的主题还是高精稀的作品,古代烧造的精品陶瓷即使在当时也是投入成本高,生产数量少,使用范围窄,价值不菲,流传到今天能保存完好者已是凤毛麟角,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价格惊人,成为人们追逐的宠儿。收藏的目的如果主要为了投资的话就需要理性地认识到,只有具备审美性、创造性、唯一性的古陶瓷艺术品才算是美到极至的艺术品,才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元青花价值高,除了她是中国青花瓷的老祖宗,历史悠久,存世量稀少外,其自身绽放的艺术魅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能给人带来超强的美感。总结一下看,元代青花瓷的代表作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是开宗立派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创烧时期的青花瓷,产量低,个性强,装饰画水路清晰,抑扬顿挫,或刚或柔,画师有浓厚的中国绘画的笔墨功底。由于青花瓷装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定式,她们独具特色不拘一格。从传承及出土情况来看,由于数量稀少,进一步抬高了元青花的市场价值。

元青花审美性,创造性和稀少性三大特征明显,这点认识对我们收藏辨识元青花真伪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古老的陶瓷不老的艺术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被称为“CHINA”,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湖南醴陵,因釉下彩瓷而闻名于世。从本期开始,本刊将用连续报道的形式,介绍醴陵知名企业红玉红瓷的彩瓷生产与艺术价值,希望以点窥面,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新的艺术瓷世界。

2012年6月28日,“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正式在故宫博物院的斋宫、诚肃殿展出,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了71件套(其中现代作品13件)代表醴陵各个时期所烧制瓷器不同风貌的醴陵陶瓷,展示中国瓷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拥有悠久陶瓷烧造历史的湖南醴陵,其传统的、特有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作为醴陵唯一一家受邀参展的企业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展出了3件(1件釉下五彩瓷,2件珐琅彩)体现“传承古艺、开拓创新”精神、代表现代醴陵瓷器工艺水平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为醴陵陶瓷艺术走向国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历史不会遗忘,文化不会沉寂,工艺需要创新。

艺术总有那么一种魅力,让人挥之不去。

让我们走近瓷城醴陵,走近浓郁的醴陵陶瓷文化,走近独一无二的红玉红瓷……

陶瓷小知识

四大名瓷

青花瓷、珐琅彩、粉彩、高温颜色釉瓷亦称中国四大名瓷。

青花瓷被誉为“瓷国明珠”,是以色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是唯一在紫禁城内烧制的瓷种,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

粉彩享有“东方艺术珍宝”的美誉。粉彩亦称软彩,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浓郁民族特色。

颜色釉瓷被人们誉为“人造宝石”,蕴涵丰厚,光彩照人,在釉料理加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烘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

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其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官瓷胎体较厚,这是因胎、釉受热后澎湃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哥窑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其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钧窑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定窑为民窑,以烧制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陶瓷,我们并不陌生。中国享有“瓷国”之盛誉。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里,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我国陶瓷10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同时也记录、承载、见证了我们人类的成长与进步。

醴陵,在我国浩瀚的陶瓷史中虽然没有景德镇那样的久远的历史,但也不缺乏可与之相媲美的魅力。同样悠久、厚重的陶瓷烧制历史,特别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别有一番风味。

历史的 记忆

岁月会蹉跎人的容颜,却抹不掉过去的时光,它总会留下自己的烙印,任人追寻。

1975年,仙霞镇狮形岭村石泥塘发现属于商周文明范畴的遗址内有陶片。

1986年,新阳乡楠竹山、五坪、荷塘一带发现属于东汉时期的陶窑群遗址。

2006年,黄獭嘴镇发现宋元青瓷窑群址。

……

越来越多古遗址的发现,叙述了醴陵陶瓷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醴陵陶瓷过去的辉煌。其中,釉下五彩瓷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釉下彩出现于唐代,湖南长沙窑有釉下褐彩、釉下绿彩等品种,宋代的釉下黑彩、元明以来的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但这些品种都是单彩或双彩,在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清末民初,湖南瓷业学堂创制出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生产出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而且每种颜色还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异,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既可古朴典雅,又可鲜丽浓艳,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然而好景不长,风靡一时的釉下五彩瓷因为兵火于1930年前后基本停止了生产。直至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拔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恢复并扩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产。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

数十年来,醴陵瓷厂承担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机关烧制瓷器的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化的 传承

醴陵窑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饱含了民窑文化、釉下五彩陶瓷文化、官窑文化、红色文化、湖湘文化、中华文化……多种文化的融合,延续了醴陵陶瓷的生命,为醴陵陶瓷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醴陵陶瓷自其诞生以来,一直以民窑产物的形式出现,多股单一的民窑文化使得醴陵陶瓷在我国滚滚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1913年,湖南瓷业公司成为官商合资的企业,醴陵陶瓷逐渐开始成为带有“半官窑”性质的产品。民窑文化与官窑文化开始在醴陵产生交集。而此时釉下五彩瓷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醴陵陶瓷文化的丰富化、多样性,也是醴陵陶瓷正式成为官窑文化一部分的关键因素。

此后,“毛瓷”和国家礼品瓷、国家陈设瓷相继出现,醴陵陶瓷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辉煌经历和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增添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同时也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文化。醴陵陶瓷被称为当代“官窑”“国瓷”。

醴陵陶瓷从开创到兴盛,到衰败,再到恢复,离不开中华文化、湖湘文化赋予醴陵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也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为湖湘文化、中华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也正是这民窑文化、釉下五彩陶瓷文化、官窑文化、红色文化、湖湘文化、中华文化等等文化细流的涓涓不息,才汇成了醴陵陶瓷文化的波澜壮阔,才成就了今天的醴陵陶瓷。

工艺的 创新

厚重的历史、浓郁的文化赋予了醴陵人延续陶瓷经典、拓展陶瓷魅力的使命。于2006年在原醴陵窑基础上成立的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在醴陵人易查理的带领下,正在接受这一使命的挑战,而珐琅彩就是这一挑战的成果之一。

珐琅彩是康熙晚期受从欧洲进口的铜胎画珐琅影响而新创的一种瓷器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瓷胎画珐琅。雍正6年(1728年)以前需从欧洲进口珐琅料,从雍正6年开始,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超过进口料。

自诞生之时起,珐琅彩瓷的制作就不同于其他瓷器。清代所有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是在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上好白瓷素胎,经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绘画、填彩等工序之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由皇宫内“造办处”烧制,生产过程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珐琅彩细润的瓷胎、精致的画工、明艳的色彩,尽显皇室雍容华贵的风采:瓷、画、料都带着皇家气派,成为专供皇室御赏极名贵的一种宫廷御用瓷。

珐琅彩瓷器主要烧造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当时产量不多,长期秘藏于宫中,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因其宫廷御用品的特殊身份,制作极度费工,有着不计成本制作的“底气”,极少流入民间,这种专供帝王和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乾隆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目前存世约400余件,且绝大多数都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其工艺之精巧细致、装饰之华美瑰丽,是其他陶瓷品种所难以企及的。

珐琅彩瓷器不仅“物以稀为贵”,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深刻体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中国制瓷工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瓷器艺术制作的辉煌成就。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瓷胎珐琅彩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为乾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元成交。1975年,此件瓷瓶曾在伦敦佳士德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翻了515倍。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不断升高。

过去难以企及的珐琅彩瓷器,与醴陵陶瓷并没有过多的关系,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更多的是存在于博物馆中的情形。而如今,因为易查理,因为红玉红瓷,珐琅彩瓷与醴陵陶瓷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也使得珐琅彩瓷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也成为了我国唯一一家能够专业生产珐琅彩瓷的企业,与其旗下品牌“平为福”共同打造现代陶瓷艺术的珍品。

如果说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小家碧玉,那么,珐琅彩就是大家闺秀。在瓷城醴陵,有太多的人知道釉下五彩瓷,有那么一部分人愿意为传承这一传统工艺而努力。而在中国,皇家专用的珐琅彩瓷,因为罕见、稀少而无人能及。以醴陵为基地,让历史上顶尖级宫廷陶瓷艺术和当代国瓷极品相结合,创新工艺,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为醴陵陶瓷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让珐琅彩瓷带着醴陵陶瓷的烙印走向世界,这无疑是绝妙的选择。珐琅彩能从深宫走向民间,从故宫再回到故宫的历程也从另一种角度契合了醴陵陶瓷文化多元融合、生机勃勃、包罗万象、吐故纳新这一最核心的内涵。

古老的陶瓷,在绵延的历史中,在激荡的文化里,应该拥有不老的艺术魅力。

瓷砖艺术拼花带你演绎缤纷的艺术生活


瓷砖艺术拼花是凝聚着设计师灵感和心血的艺术创作,也是工艺师用陶瓷来表现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作品。最常见到瓷砖艺术拼花的地方是宾馆、商场以及大型公共场所。近两年,随着瓷砖艺术拼花的普及,一些家庭装修也开始选择瓷砖艺术拼花,提高家里的装饰品位。

由于现代制瓷工艺先进,陶瓷的艺术加工已开创了一片可以无限延伸的天地。不管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古罗马图腾、颜色鲜艳的可爱卡通动物,还是线条均衡的抽象画都能用瓷砖制作成一幅拼花作品。记者走访我市建材市场后发现,目前我市开展预定瓷砖艺术拼花业务的陶瓷店已达10多家,其中一小部分陶瓷店不能为业主提供现成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只能提供印刷的式样供业主选择预订。

行内人士表示,瓷砖艺术拼花曾是有钱人或贵族的消费品,由于其昂贵的价格,一般家庭装修都不会考虑选用,但随着工艺的进步以及制作成本的降低,瓷砖艺术拼花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家庭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品。记者发现,我市很多家庭装修都选择了瓷砖艺术拼花,这些业主根据自己客厅的尺寸、自己喜欢的颜色预订了自己看中的图案,为家里的装饰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魅力。

据了解,目前流行的瓷砖艺术拼花除了神秘图腾、抽象画、戏剧脸谱和卡通动物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凸凹面和镂空状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这些由美学和文明揉掺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瓷砖,嵌在墙里就是一幅画,铺在地上又是一道风景。行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制作水平的高超,可以满足业主的各种要求,倘若业主对厂家提供的图案不喜欢,也可以自己设计图案交给厂家加工定做。一句话,根据你需要的尺寸、你喜欢的颜色、你追求的美感为你度身量做瓷砖艺术拼花,而制作的时间,简单的图案要一个星期,复杂的图案则要半个月左右。

至于瓷砖艺术拼花的价格,目前,市场主要是根据加工图案工艺的难度来划分档次收费。工艺难度越高价格越贵,工艺越简单价格越便宜,此外,尺寸的大小也影响价格的高低,面积大陶瓷艺术拼花自然价格比面积小的贵。瓷砖艺术拼花以每平方米为单位来计算价格,其中以悬挂在墙壁上的立体瓷砖艺术拼花最贵,每平方米需2000多元,一幅面积为1.44平方米的拼花就要近3000元,而粘铺在地面的平面瓷砖艺术拼花则最高价格则每平方米近1500元。目前,平面瓷砖艺术拼花比较受欢迎,很多家庭装修都喜欢定购一幅线条感强、风格简约的图案粘铺在茶具下面或家门入口,点缀居家的环境。

据悉,瓷砖艺术拼花最早可追塑到远古时代的古罗马、埃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皇宫贵族的豪华装修中。那时用的是较粗造的石块拼贴而成。如今,现代人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将拼花发扬光大,把各种颜色的抛光砖、石材等拼贴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并将拼花艺术运用到家居装饰中,使整个居室给人一种清晰的简洁与和谐尊贵之美,为生活演绎缤纷色彩.

刻瓷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幅清末出品的烟画,画上刻瓷师傅正在依照顾客的要求,在其新购买的茶具上雕刻书画。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无釉的“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有釉的古瓷出现于东汉前后。到了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已是“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当时,我国已有了“瓷器之国”的美名。

刻瓷,是在精美洁白的高级素瓷茶具、餐具、文具上,用金刚石刀雕刻书画的一门艺术。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是用高碳钢和金刚石制成的,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雕刻。

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首先,在白瓷器上用墨写字或绘画。其次,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刀雕刻。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锤子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画,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刻瓷十分讲究刀法,要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最后是打蜡,如此瓷器上便能现出轻描淡写、宛如绘画的山水人物及花鸟虫鱼。真草隶篆、诗词歌赋,亦可跃然瓷上,经久不褪。

刻瓷,在清代已发展到十分完美的程度,从业者众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刻瓷与绘画类似,也有南派北派之分。广州、上海为南派刻瓷,风格清秀飘逸;北京、天津为北派刻瓷,风格较粗犷豪放。到了清末,南北两派互相学习融通,使刻瓷艺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紫砂壶新的生命与发展空间


紫砂壶之紫砂泥不属于哪个时代,也不属于哪个单位,它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宜兴人脚底下有限的矿藏资源,这块宝藏并不应该到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完全挖净。可惜,前十几年的无序开挖、流失浪费,导致了眼下的紫砂矿料,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已不尽人意了……

一把紫砂壶的价值,除了材质以外,就应该是造型的思想层面和精神内涵。设计一个造型,不仅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更需要的是设计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底蕴、美学修养、造型经验、个性思维等综合知识的高度。因此,设计一把茶壶不容易,设计一把优秀的壶更不容易!而模仿一把壶就显得太简单了。至于施工制作,就连工匠也能完成。历史上,真正有成就的高手,往往并仅仅在于他们的施工技巧,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思想和修养;他们的创作设计水平。当然也并不是说制作工艺不重要,如果一只好的造型,没有良好的技术来完成制作,也无法体现其完整的精、气、神。但相对来说它远没有设计一件造型那么重要,那么需要学问。其实这个道理和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完全是一致的。

众口皆碑的陈曼生,他在紫砂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他并不会动手制作,但他所设计并镌刻的茶壶,堪称历史丰碑。当年陈鸿寿是真心喜爱紫砂,他绝不是为了获得金钱利益而亲近紫砂、用心设计、新手铭刻。因此,陈曼生介入紫砂,是以杰出的文化学养和个人爱好,注入了紫砂壶以新的生命与发展空间。

绥棱黑陶的艺术风采


黑陶,陶瓷工艺园囿的一朵艺术奇葩。

黑陶,散发着淳朴的寒地黑土的气息,洋溢着现代的文化魅力。

黑陶,陶瓷文化史诗的一个续点。

60年,绥棱黑陶积淀出一段富有光泽的黑土文化诗篇。

黑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310年,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1928年首次亮相于山东省章丘龙山,故称“龙山文化”。中外史学家称其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绥棱,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

绥棱黑陶艺术的鼻祖:山东省莱州府人士,名叫寇化林。

寇化林祖上以土陶工艺品制卖为生,制作的瓦盆、瓦罐,那是响当当。清末民初,寇化林来到绥棱,在上集镇建了全县第一家土陶作坊。

40年,寇化林痴心土陶品的制作,破译掌握了黑陶工艺品的关键技术———“熏烟渗碳”,那是黑陶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

绥棱黑陶采自这个县西部特有的细腻黄土,经手工拉坯、修形、绘画、雕刻、压磨、烧制,成品色彩为土红、灰,经“熏烟渗碳”工序,成黑色。《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库》如是记载:“黑龙江绥棱陶器以刻花黑陶最有特色,多用于陈设陶器……其中双层透雕的作品别具一格。纹样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再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加以融合,把透雕、刻花、压浅、戳花等方法结合一起,整体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虽无彩饰,但仍变化有致……”绥棱黑陶已同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陶器等20多种陶瓷器并列。

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黑陶,陶器中的“花魁”。黑色的光泽,折射出淳朴的劳动艺术魅力。

1964年,绥棱黑陶登上首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展台,吸引了中外商家和艺术家的目光。周恩来总理曾赞誉:“鸡毛蒜皮换外汇,黄土换黄金,何乐而不为?”

1979年的上海第二届中国陶瓷博览会,绥棱黑陶被评为“中国陶瓷十大品牌”;1983年,绥棱的黑陶通雕花缸,荣获中国轻工业部颁布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定为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从1965年,绥棱黑陶走出国门,在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俏销,成为收藏珍品。那时,绥棱黑陶限量生产,按序编号,一品一特色,品品互不同。黑陶,收藏界的“新宠”。1977年10月,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向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8个黑陶花盆,两个黑陶花瓶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入口大厅内。

绥棱黑陶,曾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传承了“龙山文化”的遗风,舍弃其浮华琐碎,追求古朴自然。精品!极品!

花开花谢,绥棱黑陶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一时失去光泽,埋于泥土。

企业连年亏损,1990年,工艺美术陶器厂停产,工匠艺人纷纷南下各奔他乡,自谋生路。黑陶在绥棱大地渐失踪影,“陶花”香暗。

20世纪90年代,绥棱黑陶艺人扎根辽宁、河北、山东等地,黑陶又长出泥土,踏着春天的脚步绽开花蕾,释放幽香。许多黑陶制品秉承了绥棱黑陶的艺术脉络,再现了绥棱黑陶的灵性,延续着“陶花”的芬芳。

寇维军,黑陶艺术大师寇化林的儿子,绥棱黑陶的第二代传人。他先后到北京、连云港、德州等地制作黑陶、传艺,并将紫砂、瓷器的工艺与黑陶有机结合,黑陶的花纹与造型更具风骨,品质更上乘。可是,寇维军的心向往黑土地,他的艺术魂灵在绥棱的泥土里。

1997年,国务院颁布217号令———《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术保护条例》,设立保护发展基金,用于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光大民族文化。

2006年,黑龙江工艺美术协会成立,尹伊君提出积极恢复绥棱黑陶的生产,使其发出乌金的光泽。

绥棱黑陶,想“回家”。

绥棱县委、县政府顺着黑陶的纹理摸到了特色文化产业的经济潜力和市场空间,提出要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把黑陶工艺品生产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县里三次组织人员南下辽宁、广东,寻访绥棱籍黑陶工匠,细说县委、县政府开发黑陶产业的整体计划。县委书记李哲韬、县长宋树生多次给在外的黑陶制作“大师”们打电话,诚邀他们北归。

尹伊君,曾是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的设计员,参与了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花盆和花瓶的制作,很多黑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那时,他曾春风得意地坐飞机进京学习、领奖。陶器厂停了,尹伊君也远走他乡,在营口、大连办过广告公司,开过陶吧,但难舍对黑陶的眷恋。2005年底,尹伊君回到绥棱,着手绥棱黑陶的研发、制造。2006年4月2日,绥棱黑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挂牌,伊君黑陶文化研究所和协会也相继成立。字串7

“陶花”再次从泥土里盛开。

当第一窑黑陶从灰尘和气浪中走出来,尹伊君和工人们抚摩着凝重、古朴的“泥版杨柳青”,那神秘的艺术精灵在人们心空翱翔。

2006年的第17届哈洽会,尹伊君和绥棱黑陶刮起艺术旋风,美国客商和他达成购销2000万元产品的意向性协议。虽然因工期紧未能成交,但绥棱黑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已得到认可。

2006年,尹伊君创作的黑陶系列作品荣获东北三省第三届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最具特色奖”和“最受群众喜爱作品奖”,被授予“黑龙江省旅游商品”称号。

2006年底,曾任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厂长的裴龙也回到绥棱创办了黑陶研究所。现在,裴龙正在工艺美术陶器厂原址建设新厂。

今年初,绥棱县经济局长张金生带着县委、县政府的真情厚意,到山东德州迎接寇维军回乡。

绥棱黑陶回家了!

扶强扶壮黑陶产业,绥棱县委、县政府下了“血本”:5年内为黑陶企业无偿或优惠提供厂房,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短缺等难题。据尹伊君说,当初建厂,县里协调,减免购买资金一半。裴龙建厂,县里全力扶持,减免了几十万元税费。给60岁的寇维军安排了财政编制,还专门给他解决了生产的场所。殷殷关爱之情,切切发展之意,都在一举一动之中。

绥棱黑陶产业的兴起,牵动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市委书记胡世英曾专程到绥棱调研,提出了如何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思路。市委副书记张文明曾和尹伊君等人探讨如何打造黑陶的寒地黑土品牌。绥棱黑陶被确定为我省重点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省科技厅将黑陶定为科研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哈师大等院校将绥棱确定为产学研协作单位和教学实验基地。据悉,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将在绥棱建设省级研究中心。

绥棱如是描绘“十一五”黑陶产业的蓝图:校企联姻,打造品牌;建设一个人才集聚的研发中心,通过协会牵动进行产业资源整合;依托订单规范市场营销的统一行为。5年内,全县黑陶生产企业要发展到20家,建设“中国黑陶之都”。

“陶花”开盛事,龙腾产业兴。绥棱黑陶“大观园”,培育了“金陵十二钗”,吟唱“大唐长歌”,雕琢现代版的“敦煌飞天”。

据介绍,现在绥棱黑陶按形状分坛、罐、瓶、缸等几种,表现风格有透雕、浮雕、阴雕和凹画等手法,花纹图案以圆开光和六角开光为主,方开光和半开光为辅,有梅、兰、竹、菊、松和龙、凤等纯民间图案近百种。经几十年发展创新,汲取了剪纸、皮影、刺绣、年画等民间艺术精华,并把砑光、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工艺手法融合,更具现代艺术品位。

为准备第18届哈洽会展销品,尹伊君精心制作了一批黑陶。6月12日出窑的“龙腾盛世”黑陶可谓精品,面如瓷,击声如罄,多层透雕的两只龙栩栩如生,祥云朵朵,令人赞叹不已。尹伊君说,至少值2万元。

裴龙和工匠们经过几个月精心制作的“中华龙瓶”,2米来高,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黑陶制品。裴龙说要把它献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展绥棱黑陶的艺术风采。

在寇维军的黑陶展厅,精品满台,各种造型的黑陶令人目不暇接,每一件都是上乘之作。

尹伊君正在把绥棱黑陶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绥棱泥土开“陶花”,“陶花”指日成“金花”!字串5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