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尊与诗仙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他是谪仙人,李白,率性而为、不畏权贵,当力士脱下他那双“傲慢”的靴子,他这样潇洒而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徜徉在山水的怀抱中,他尽情抒发豪情,痛饮狂歌,随后,他带着一只小小的酒坛藏了起来,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儿,唯有那只酒坛……

诗仙的“酒坛”,变身御书房上宾。

它是李白手中的酒坛幻化而来,没错,它叫太白尊,也称太白坛,因形似李太白手中的酒坛而得名,穿越历史的天空,带着诗仙的梦想而来,它依然留着谪仙人潇洒不羁的气质,痛饮狂歌的豪迈亦令人神往。

好似被诗仙施了法,洗尽铅华,不惹凡尘,唯恐亵渎了它的美丽。

如此美物怎会被埋没,雄才伟略的康熙,可称千古一帝,豪迈的胸襟囊括四海,或是一幅太白醉酒图中的酒坛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或是康熙皇帝做了个诗仙梦,或是工匠们偶然烧出一物,像太白的酒坛。 不管怎样,康熙皇帝对太白尊是一见倾心了。在他的书房中总能看到太白尊的身影。太白尊也成为清康熙官窑经典器型之一,成为文房名器。

《匋雅》言:“太白尊惟康窑有之,各色俱备,惟红独多”,以康熙晚期新出现的豇豆红釉品种最为驰名。 《饮流斋说瓷》亦载:“此等尊无巨大者,通体不过数寸耳,以豇豆红色或带苹果绿、苹果青色为多,腹有三团螭暗花,乃浅凹雕也,除康窑外历朝甚罕仿制,故价值之昂等于拱璧。 若非技艺精湛的老匠人,要成功仿制太白尊甚难,缩颈,小口微侈,并且腹大饱满,拉坯时稍不留神,轻则型变,重则型塌,难得大气不凡,稳重洒脱之姿。

相关阅读

邛彩盛美酒 李白曾记否


唐代邛窑彩绘四系罐

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应该是对邛窑系陶瓷的最高评价。虽然在一千多年的烧制史上,邛窑并没有赢得如同唐三彩一般的传世盛名,但沉睡地下千年的漫漶时光,终究会出现在后世的赞叹之中。

四川多美酒,邛崃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她与司马相如“凤求凰”、“当垆卖酒”的故事传唱至今。斯人老去,独留美酒,到了盛唐时期,正是邛窑彩绘的黄金时代,邛窑彩绘陶瓷便是最佳的盛酒美器。可以想象,当邛崃美酒与邛窑彩绘陶瓷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会给那个时代的伟大诗人多么汪洋恣肆的富丽想象。

邛彩盛美酒,李白曾记否。我们已经无法追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绝世天才,但透过凝注陶瓷文化与酒文化的邛窑陶瓷器,似乎可以嗅到一个时代的荣光。邛窑历史悠久,在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南朝至两宋,共经历了八个多世纪,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窑址中,烧造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造型纹饰最美的名窑。在南朝即广泛使用化妆土美化陶瓷;在隋代就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釉下彩绘;唐至五代以其釉下彩绘著称于世,达到了它的历史高峰。邛窑陶瓷彩绘装饰十分普遍,邛窑陶瓷有单色釉,如青釉、棕黄色釉、褐黑色釉、灰白色釉。由于泥料较粗,普遍含有细沙粒,胎面普遍施化妆土,用当地原料配出浅黄、深黄、棕黄、老绿、翠绿、孔雀蓝、藏蓝、紫黄、黑色等色彩在瓷器上作画,大多数是釉下彩。由于邛窑瓷器釉层稀薄,釉下彩或釉上彩不易分辨,但大多数是釉下彩。以大片圆形彩斑、联珠、多层菱形、圆圈构成的图案,有些和刻花、划花、粘贴、捏塑、模印等共同组成装饰面。最突出的是彩画。这些釉下彩绘,由于工匠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和书画艺术的功力,以没骨画的技法,率然落笔,粗悍展开,画出的花纹潇洒豪放,韵味无穷。

由于邛窑多生产民用品,所以创作十分贴近生活,四川自古以来尚酒,以陶瓷盛酒、酿酒由来已久,笔者曾见到一件唐代邛窑彩绘四系罐,从形制和规格来看,应该是实用盛酒器。诗酒相依。古往今来,无数雅诗妙词,华文彩赋,在歌咏文君相如情事时,总是会联系到邛崃的酒,也会联系到邛崃的盛酒器。邛崃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产美酒的地方,唐代时,邛酒酿造已发展到高峰,酒肆遍布,酒香弥漫。“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诗人此处在邛崃吟诵的“泥酒杯”,便是大名鼎鼎的邛窑系陶瓷。从彩绘四系罐的彩绘图案看,几笔浓淡涂抹,自成趣味,给人无尽想象,不知道如此精美的陶瓷盛酒器,诗仙李白是否还记得?

体现崇佛尊儒思想的明代红绿彩


瓷器上的纹饰是那个时代的宣传载体。手头上有两块红绿彩残片,都是明代弘治、正德年前后的。这两片都透露了那时的信仰和崇尚。图1是红绿彩孔明碗的碗心,图2也是块红绿彩碗心,碗底有一个梵文字(图3),分别传递出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图1画着三个身着儒服的人,画意应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图中的这三个人好像是孔子、子贡和颜回。子贡对孔子说,我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嗡嘛呢叭咪吽”,若从字面上解释,乃是“如意宝啊,莲花哟!”像是佛经中的一句,或者是表现出赞美观世音菩萨、憧憬幸福的心情。藏族的医学著作对“六字真言”有一个诗意的解释,那就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总之,“六字真言”与清净无染的莲花有关。

明代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订下了崇佛尊儒的基调,他用佛教和儒教来教化人民,巩固帝王的统治。细数明代16位君王大都崇信佛教,唯明世宗嘉靖皇帝除外,他在位四十余年,总的来说是禁绝佛教,而崇尚道教方术,为明代皇帝中的特例(注:何孝荣:《论明世宗禁佛》)。

综上所述,明代皇帝除个别人以外,多崇奉藏传佛教。尤其是明代中期诸帝,大量封授和供养藏僧,频繁举办藏传佛教法会,为藏僧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崇奉藏传佛教尤甚。瓷器纹饰可反映出佛教的盛衰,从而也成为断代的一种依据。

乾隆《桃花源记》青花方尊欣赏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故事是东晋太元间,武陵郡一个渔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他们问现在是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汉朝,至于魏国、晋朝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纷纷拿出酒饭来款待渔民......渔民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就是这么一个不便对外人说的故事,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追寻着这种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的世外桃园。

乾隆《桃花源记》青花方尊正是体现了对这种意境的追求。此方尊采用平口、曲颈、端肩、修腹、端足、狮首衔环的优美造型,营造了可供艺术创作的八个层面。当我们随着渔夫的小船经过小溪,穿过洞石,豁然开朗地显现出一群人在桑树竹林间,远离深山外的战火略杀正在神情愉快地拿出自家的酒菜招待远到而来的客人。在瓶颈部的博古书卷八宝纹饰的配合下,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园的意境中......

从方尊的艺术创作我们不难理解了古代很多陶瓷艺人其实就是依托陶瓷为载体而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他们所创作的陶瓷作品就如同古代书画作品一样成为了永远不能再现的历史艺术珍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