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苏东坡与匏尊

《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匏尊是匏瓜做的饮具。匏瓜,瓜不供食仅于做水瓢,俗称葫芦瓢,匏瓜,古代用作男人无妻的象征。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

匏有苦叶,孤独无助,苦啊!苏翁岂止孤独无助、不受重用,还蒙冤入狱,险些掉了脑袋。他从监狱出来,以一个流放罪犯的的狼狈,出汴梁,过河南,度淮河,抵黄州,住进一座寺庙,环顾四周一片寂静,举目远近无一个亲戚,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孤单的像匏尊,凄楚的似匏瓜。这时他喝水、饮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

匏尊,难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这时走进了苏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辞赋。匏瓜帮助了苏东坡的苦涩生活,苏东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载诗话,缘分呐。

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凄苦生活在黄州的苏东坡,他从乌台诗狱的灾难中成熟了。他成熟在穷乡僻壤的黄州,成熟于无亲无友的匏尊旁,他成熟的象征,就是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匏尊和辞赋一同向今天走来。

【匏尊】壶身高圆,压盖隆顶,壶钮为圆珠点缀,壶把成略圆形,壶流成拱形,比例大小适度,有舒心随意之感。

苏东坡心中匏尊的命运和他自己多么相像、多么和谐,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苏东坡和提梁壶的故事


紫砂陶艺家李占平作品《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沏茶,对沏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是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软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紫砂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苏东坡和提梁壶的故事


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沏茶,对沏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是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已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愁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紫砂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太白尊与诗仙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他是谪仙人,李白,率性而为、不畏权贵,当力士脱下他那双“傲慢”的靴子,他这样潇洒而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徜徉在山水的怀抱中,他尽情抒发豪情,痛饮狂歌,随后,他带着一只小小的酒坛藏了起来,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儿,唯有那只酒坛……

诗仙的“酒坛”,变身御书房上宾。

它是李白手中的酒坛幻化而来,没错,它叫太白尊,也称太白坛,因形似李太白手中的酒坛而得名,穿越历史的天空,带着诗仙的梦想而来,它依然留着谪仙人潇洒不羁的气质,痛饮狂歌的豪迈亦令人神往。

好似被诗仙施了法,洗尽铅华,不惹凡尘,唯恐亵渎了它的美丽。

如此美物怎会被埋没,雄才伟略的康熙,可称千古一帝,豪迈的胸襟囊括四海,或是一幅太白醉酒图中的酒坛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或是康熙皇帝做了个诗仙梦,或是工匠们偶然烧出一物,像太白的酒坛。 不管怎样,康熙皇帝对太白尊是一见倾心了。在他的书房中总能看到太白尊的身影。太白尊也成为清康熙官窑经典器型之一,成为文房名器。

《匋雅》言:“太白尊惟康窑有之,各色俱备,惟红独多”,以康熙晚期新出现的豇豆红釉品种最为驰名。 《饮流斋说瓷》亦载:“此等尊无巨大者,通体不过数寸耳,以豇豆红色或带苹果绿、苹果青色为多,腹有三团螭暗花,乃浅凹雕也,除康窑外历朝甚罕仿制,故价值之昂等于拱璧。 若非技艺精湛的老匠人,要成功仿制太白尊甚难,缩颈,小口微侈,并且腹大饱满,拉坯时稍不留神,轻则型变,重则型塌,难得大气不凡,稳重洒脱之姿。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