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陶瓷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出现了陶器。据对南方地区洞穴居住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残片作碳-14测定,证明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制陶的发明与人类使用火有密切的关联。先人们在日常生活作息中可能偶然发现被火烧过的土地或粘土变得坚硬而不易变型,这可能导致他们有意识地用粘土来制作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在我国新时器时代不区域的文化类型中都有不同形制,不同工艺及装饰的陶器发现,这表明各地区文化的陶瓷发源应该是独立的。

最早的制陶技术一般认为是捏制法和贴敷法等,然后才发展到泥条盘筑法。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可能已出现了陶车,因此,陶器的制作就由慢轮陶车代替了泥条盘筑。轮制陶器在技术上是一个飞跃,它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可能使当时的制陶业成为一种特定的劳作而引发社会分工。此外,因轮制陶器对坯体的要求更高,因此迫使先人们更加重视原材料的採集、淘炼,这对后来瓷土的发现不能不说是一大诱因。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各地域文化均有相当精采的陶器产生。我们可以看到距今4,000~6,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其纹饰活泼生动,器表光滑平整,显然是经过精心修坯。类此琢器已显现出慢轮修整的迹象。马家窑文化陶器经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间。这种泥质红陶多採用几何来装饰,线条流畅,色泽鲜艳。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型制相当特别,要求成型工艺难度较高,烧成温度也较高。龙山文化以砂质黑灰陶和泥质黑灰陶的数量最多,特别是素面磨光黑陶最具特色。这种黑陶器壁薄如蛋壳,修胚均匀,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至迟在青铜时代中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瓷石并遂渐在制陶生产中加以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瓷石不同于粘土的特性。因此,在青铜时代中、晚期原始青瓷开始出现。在山西夏县东下冯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了原始瓷瓷片,晚商或商周之际的瓷窑亦已被发现,故原始瓷的烧制至迟在商代已经开始。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在于:

陶:原料是粘土,中温(1000℃或以下)烧成,表面无釉。

原始瓷:原料是瓷石,高温(1200℃或以上)烧成,表面有釉,为氧化钙质的石灰釉。

从无釉到有釉,又是陶瓷工艺中的一大进步,它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工艺模式的基础。

与各地域文化都有各自的陶器生产略有不同,原始瓷的烧制地区相对集中,主要在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境内,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则很少发现。此时江南窑扬所烧制的原始瓷已有相当的水准,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虽然王公贵族大部份仍以採用金属制品为主,但亦有不少精美的陶瓷制品出现,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原始青瓷甬钟,虽只是冥器,但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已完全不亚于真正的日用礼器。又如本网所入藏的战国原始青瓷虎子,也是极为精美之实物。

在世界各地均有古老的陶器出土,从它们的形制、原料采用、制作工艺等各方面来看,各地的陶器应是互不相通独立起源的。而原始瓷和瓷器却都是在中国首先出现然后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就和中国同名。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郑建明:浙江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的特点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浙江又是瓷器的故乡,是古代越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的出现深刻改变了古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模式,不仅是最普遍的日常用品,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支撑浙江作为世界瓷器起源地的重要证据,是大量古代瓷窑址资料,尤其是大量先秦原始瓷窑址及汉六朝时期的成熟青瓷窑址,数量庞大,时代上早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展序列完整、制瓷技术高超,是探索世界瓷器起源、证明中国是瓷器的起源地的最重要与最直接材料。

先秦时期浙江原始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以德清县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东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发源于临安境内的天目山南麓,流经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一带,南北贯穿德清、湖州市中部,在湖州市区与西苕溪汇合后注入太湖。河流流经的区域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脉与东部水乡沼国的过渡地带,低山起伏,河湖纵横,既有山上制瓷的瓷土、燃料之利,也有舟辑运输之便,制瓷条件相当优越(图1)。

先秦时期窑址主要分布于东苕溪中游两岸(图2),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窑址群:一个是以德清龙山为中心的原始瓷窑址群,规模大、数量多,从夏商时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主体窑址群;一个是以湖州青山为中心的青山窑址群,数量相对较少,时代主要集中在商代。

整个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从夏代开始出现窑址,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期,连绵不绝,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商周时期窑区(图3)。

第二是窑址密集、生产规模大。从目前已掌握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窑址已发现近150处,占了全国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总数的90%以上(图4)。许多窑址,分布面积大、堆积层厚,产品产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图5)。

第三是产品种类丰富。除生产日用的碗、盘、碟类器物外,还大量烧造象征身份与地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包括鼎、卣、簋、豆、壶、壘、罐、瓿、盘、盆、鉴、三足盘、镂孔瓶、提梁壶、提梁盉、匜、钵、镇和甬钟、句鑃、錞于、鼓座等。而这些大型礼乐器的生产,目前仅见于这一窑区(图6-图8)。

第四是产品质量高。本窑区的许多产品,特别是战国时期的产品体型硕大、制作规整、胎质坚致细腻、釉色青翠、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强,几乎可以与东汉以来的青瓷相媲美。

第五是龙窑的起源与发展。龙窑的出现与瓷器的烧造密切相关,东苕溪流域是目前最早的龙窑发现区域(图9)。窑具形态各异,装烧工艺成熟。春秋时期出现作为间隔具的托珠,形体小、制作精细,可有效地保护釉面。战国时期则涌现各种支烧具:有直筒形、喇叭形、托盘形和浅盘形等多种形式(图10、图11)。使大量高质量青瓷的烧成成为可能。

第六是独立窑区的出现。自夏代开始,本地区即形成独立的窑区而不再依托于遗址中,并且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制瓷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存在。

因此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汉代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作者:郑建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陶瓷欣赏


青花瓷:

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先在干燥的土坏上用。蓝色的色料绘上各种图案。再淋上一层透明釉,即可入窑烧成。

唐三彩:

唐三彩是低温釉烧成的陶器,三彩并非只有三个颜色,出土作品以黄褐绿三色最多。而且唐代作品最为出色,故以此命名为唐三彩。

交趾陶:

广东五岭以南古称交趾,当地陶匠发明集合捏塑、彩绘、烧窑艺术及一身的工艺,故称交趾陶。交趾陶为低温烧成,多取材自中国传统动物、人物或吉祥物。原为庙宇装饰,今为艺术极品,收藏者众。 

现代陶: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带动艺文风气,陶瓷也成为美术科系里的一门课程。有愈来愈多受过正统美术训练的艺术家投入陶瓷创作的行列。这些新生代陶艺家,具有化工基础,有实验的能力,在造型、构图、釉色上亦不甘于受传统中国陶艺的约束。无疑地,陶瓷已成为艺术家表现其创作理念的媒介之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