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艺术拼花带你演绎缤纷的艺术生活

瓷砖艺术拼花是凝聚着设计师灵感和心血的艺术创作,也是工艺师用陶瓷来表现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作品。最常见到瓷砖艺术拼花的地方是宾馆、商场以及大型公共场所。近两年,随着瓷砖艺术拼花的普及,一些家庭装修也开始选择瓷砖艺术拼花,提高家里的装饰品位。

由于现代制瓷工艺先进,陶瓷的艺术加工已开创了一片可以无限延伸的天地。不管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古罗马图腾、颜色鲜艳的可爱卡通动物,还是线条均衡的抽象画都能用瓷砖制作成一幅拼花作品。记者走访我市建材市场后发现,目前我市开展预定瓷砖艺术拼花业务的陶瓷店已达10多家,其中一小部分陶瓷店不能为业主提供现成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只能提供印刷的式样供业主选择预订。

行内人士表示,瓷砖艺术拼花曾是有钱人或贵族的消费品,由于其昂贵的价格,一般家庭装修都不会考虑选用,但随着工艺的进步以及制作成本的降低,瓷砖艺术拼花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家庭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品。记者发现,我市很多家庭装修都选择了瓷砖艺术拼花,这些业主根据自己客厅的尺寸、自己喜欢的颜色预订了自己看中的图案,为家里的装饰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魅力。

据了解,目前流行的瓷砖艺术拼花除了神秘图腾、抽象画、戏剧脸谱和卡通动物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凸凹面和镂空状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这些由美学和文明揉掺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瓷砖,嵌在墙里就是一幅画,铺在地上又是一道风景。行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制作水平的高超,可以满足业主的各种要求,倘若业主对厂家提供的图案不喜欢,也可以自己设计图案交给厂家加工定做。一句话,根据你需要的尺寸、你喜欢的颜色、你追求的美感为你度身量做瓷砖艺术拼花,而制作的时间,简单的图案要一个星期,复杂的图案则要半个月左右。

至于瓷砖艺术拼花的价格,目前,市场主要是根据加工图案工艺的难度来划分档次收费。工艺难度越高价格越贵,工艺越简单价格越便宜,此外,尺寸的大小也影响价格的高低,面积大陶瓷艺术拼花自然价格比面积小的贵。瓷砖艺术拼花以每平方米为单位来计算价格,其中以悬挂在墙壁上的立体瓷砖艺术拼花最贵,每平方米需2000多元,一幅面积为1.44平方米的拼花就要近3000元,而粘铺在地面的平面瓷砖艺术拼花则最高价格则每平方米近1500元。目前,平面瓷砖艺术拼花比较受欢迎,很多家庭装修都喜欢定购一幅线条感强、风格简约的图案粘铺在茶具下面或家门入口,点缀居家的环境。

据悉,瓷砖艺术拼花最早可追塑到远古时代的古罗马、埃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皇宫贵族的豪华装修中。那时用的是较粗造的石块拼贴而成。如今,现代人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将拼花发扬光大,把各种颜色的抛光砖、石材等拼贴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并将拼花艺术运用到家居装饰中,使整个居室给人一种清晰的简洁与和谐尊贵之美,为生活演绎缤纷色彩.

相关阅读

用陶瓷来表现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瓷砖艺术拼花


瓷砖艺术拼花是凝聚着设计师灵感和心血的艺术创作,也是工艺师用陶瓷来表现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作品。最常见到瓷砖艺术拼花的地方是宾馆、商场以及大型公共场所。近两年,随着瓷砖艺术拼花的普及,一些家庭装修也开始选择瓷砖艺术拼花,提高家里的装饰品位。

由于现代制瓷工艺先进,陶瓷的艺术加工已开创了一片可以无限延伸的天地。不管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古罗马图腾、颜色鲜艳的可爱卡通动物,还是线条均衡的抽象画都能用瓷砖制作成一幅拼花作品。记者走访我市建材市场后发现,目前我市开展预定瓷砖艺术拼花业务的陶瓷店已达10多家,其中一小部分陶瓷店不能为业主提供现成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只能提供印刷的式样供业主选择预订。

行内人士表示,瓷砖艺术拼花曾是有钱人或贵族的消费品,由于其昂贵的价格,一般家庭装修都不会考虑选用,但随着工艺的进步以及制作成本的降低,瓷砖艺术拼花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家庭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品。记者发现,我市很多家庭装修都选择了瓷砖艺术拼花,这些业主根据自己客厅的尺寸、自己喜欢的颜色预订了自己看中的图案,为家里的装饰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魅力。字串8

据了解,目前流行的瓷砖艺术拼花除了神秘图腾、抽象画、戏剧脸谱和卡通动物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凸凹面和镂空状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这些由美学和文明揉掺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瓷砖,嵌在墙里就是一幅画,铺在地上又是一道风景。行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制作水平的高超,可以满足业主的各种要求,倘若业主对厂家提供的图案不喜欢,也可以自己设计图案交给厂家加工定做。一句话,根据你需要的尺寸、你喜欢的颜色、你追求的美感为你度身量做瓷砖艺术拼花,而制作的时间,简单的图案要一个星期,复杂的图案则要半个月左右。

至于瓷砖艺术拼花的价格,目前,市场主要是根据加工图案工艺的难度来划分档次收费。工艺难度越高价格越贵,工艺越简单价格越便宜,此外,尺寸的大小也影响价格的高低,面积大陶瓷艺术拼花自然价格比面积小的贵。瓷砖艺术拼花以每平方米为单位来计算价格,其中以悬挂在墙壁上的立体瓷砖艺术拼花最贵,每平方米需2000多元,一幅面积为1.44平方米的拼花就要近3000元,而粘铺在地面的平面瓷砖艺术拼花则最高价格则每平方米近1500元。目前,平面瓷砖艺术拼花比较受欢迎,很多家庭装修都喜欢定购一幅线条感强、风格简约的图案粘铺在茶具下面或家门入口,点缀居家的环境。

据悉,瓷砖艺术拼花最早可追塑到远古时代的古罗马、埃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皇宫贵族的豪华装修中。那时用的是较粗造的石块拼贴而成。如今,现代人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将拼花发扬光大,把各种颜色的抛光砖、石材等拼贴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并将拼花艺术运用到家居装饰中,使整个居室给人一种清晰的简洁与和谐尊贵之美,为生活演绎缤纷色彩.

紫砂壶陶艺的艺术品位是生活的积累


紫砂壶的精品力作,其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艺术品位,都是超一流水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其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诉说着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情趣,鲜明的人格个性。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以师法古人,超越古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一生钻研,以传统的造型、严谨的制作技巧有机结合,严谨、一丝不苟贯穿于作品,自始自终,终以作品秀丽多姿而傲视群雄,引成独树一帜的顾氏风格。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的七大老艺人中的王寅春、朱可心、裴石民、任淦庭、吴云根,他们处于社会动荡、经济凋零、时世艰难之时,终能对紫砂艺术以身相许,兢兢业业,做到了承上启下,传师授艺,为今天的紫砂繁荣奠定了基石,他们的传世之作,精品迭出,繁中求简,静中求动的古朴之风迎面而来,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在作品中呼之欲出。王寅春、裴石民的高足何道洪以浑厚、圆润,张力十足的造型特征,结合其精湛老到的制作技巧,作品给人以宛如珠玉般的润泽,引成了泰然处世超凡脱俗的艺品风格。素有紫砂泥魔术师之称的吕尧臣,把泥的捏拿玩到了极致,其绞泥“沙漠之舟”的飘逸、灵动,恰如“大漠孤烟直”,体现出玩味人生、追求情趣的艺术效果。蒋蓉这位花器大师,把全部精神依托在西瓜、青蛙、花花草草的自然界中,童心升华成雅性,作品的传神,反映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

艺品如人品,紫砂壶陶艺的艺术品位是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才能薄发。鉴赏和品评,是提高我们欣赏和鉴别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见仁见智,本人仅在这里抛砖引玉,是珠玉,她早晚会发出光泽。一把紫砂茶壶,在无数次冷热之间,茶的成分由内而外弥漫并且留驻,积存变化,使所泡之茶增色增香增味,也使紫砂壶的外表呈现黯黯之光,古意盈然。

紫砂的妙处不一而足,既然如此,泡茶焉能不选它?然而当下一些做壶卖壶者为利所驱,以假乱真,指鹿为马,不明所以者又以讹传讹,谈之色变,实乃紫砂之悲哀。既为爱壶之人,实在是不吐不快哉,不求拨乱反正,只愿与朋友们分享体会。紫砂壶可用,可玩,亦可当做收藏品。故喜欢紫砂的朋友,在掏出荷包之前,不妨先考虑三分钟也不迟,如此方能买而不悔,得己所望。

一窑烧出缤纷天下


探访河南宋代名瓷系列之“钧瓷篇”

站在钧瓷展览大厅里,犹如置身于艺术的迷宫。眼前,流光溢彩,瑰丽斑斓,既有云卷云舒、小溪流水,也有寒鸦归林、巨龙腾飞,还有峡谷飞瀑、海棠花开……世间万物,寰宇气象,仿佛尽在其中。定神细看,你会看到云山雾海中,山与山朦胧相望,雾与雾缠绵相依;然而一转眼,雾海里却幻化出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片片雪花纷纷扬扬下得正紧;再过片刻,那山与雾、寒江与蓑笠翁又变成了勒马横刀的关云长;再后来,什么也没有了,眼前只是模糊混沌的一片……

眼前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啪”的一声轻响,从寂静的大厅里响起,倏忽又消失了,不知归于何处,然后是静得能听到心跳的静。

“叮!”就在你屏息凝神的时候,又一声来了,犹如棉絮包裹着的炒豆声。但也只是一声,响过之后,那声音仿佛突然滑入了地底。你正在恍惚之时,不知何处又一声来了,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拨弄琴弦,又恍若飘逸的精灵在琴键上曼舞……

哦,钧瓷,让人心醉神迷的钧瓷。

历史深处的钧台内涵博大的钧瓷

2002年12月12日下午,中原大地大雾弥漫。浓雾中,记者踏上了寻访钧瓷之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中国瓷器的原生地。北宋五大名窑——钧窑(河南禹州)、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江龙泉)、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河南占其三。

在北宋五大名窑中,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特、瑰丽异常而名闻天下。钧瓷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钧瓷如此神奇,究竟神在何处?

带着好奇与迷惑,记者先到了禹州古钧台。

对于古钧台,《词源》里的解释是:古迹名,在河南禹县南。《左传》中说:“夏启有钧台之享。”《水经注》则说:“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在陶瓷史界,有一种“窑以地名”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钧瓷之名,就是从钧台而来。

在禹州市北关,一所高中的南大门东侧,古钧台委屈而难堪地立在那里。

说它委屈,一点儿也不过分。它被一堵脏兮兮的破墙围着,前面布满了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的电线、电话线,卖烤红薯的、摊煎饼的以及小杂货铺散布在周围。

“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吟着镌刻在钧台门楼上的题诗,我们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传说钧台是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举行开国大典、款待诸侯的地方。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坐上王位后,将各路诸侯召集到这里,设宴款待,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由此看来,钧台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华夏民族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里程碑。

遥想几千年前,夏启举行开国大典时,必定是人声喧腾,旌旗猎猎,战鼓隆隆,一派热闹景象。但那顿饭诸侯们吃得不一定都很痛快——本来是实行禅让制的,忽然变成了一家一姓的天下,想不通是必然的。

据说,本来禹是要禅让王位于伯夷的,但启杀了伯夷,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夏朝。

不管诸侯们痛快不痛快,就在启请大家吃那顿饭的时候,原始社会彻底终结了,一个新的时代——奴隶制社会也同时诞生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不痛快,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今,夏启和诸侯、猎猎旌旗和隆隆战鼓,都已无影无踪。站在钧台上极目而望,雾海茫茫,实在是看不了多远。能看见的,是台下卖烤红薯的老太太正和买家为一毛钱争来争去。

刚刚从钧台下来,禹州市教之忠先生的话,就差点儿让我们刚刚的登临成了无谓之举。教之忠先生是禹州博物馆的老工作人员,73岁。他一生痴迷于文物,有禹州“活字典”之称。他说,按竹书纪年,启都钧台确有其事。但他认为,古钧台与今天的钧台不是一回事,启不可能在这么个小土堆上举行开国大典。他认为古钧台应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夏朝末年,桀曾“召汤而囚之夏台(即钧台)”,于是钧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监狱。教之忠先生说,这个古钧台究竟在哪儿,至今尚未完全证实。不过“钧”指的就是禹州,这是可以肯定的。

实际上,启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在不在今钧台,都无关紧要。面对历史的时候,常常地,我们承接的是精神,是内在的蕴含。

说过了钧台,现在该说钧瓷了。北宋时,今天的禹州名叫阳翟。宋人把阳翟所产陶瓷命名为“钧瓷”,当然是因了对夏朝开国之地——钧台的敬畏。

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拥有钧瓷。钧瓷的精美,让任何见之者叹为观止,它太美了。那么,用什么来给这么美丽的东西命名呢?这时候,钧台,启建国的地方就浮出了水面——宋人的逻辑是,因为先人独具慧眼,建国在此,圈住了这片风水宝地,这里才有了这种绝妙的东西。于是,阳翟所产陶瓷就被称为钧瓷了。

从文化上来说,钧瓷也有特殊的含义。

“钧”,《吕氏春秋》中说,“中央曰钧天”,“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钧天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的中央。夏启把钧台看做与“钧天”相对应的地方,是地的中心,所以他才要把建国的地方叫做钧台。

而自古以来,讲求和谐、注重共赢的中国文化,与钧瓷的圆润、和谐正相一致。

似乎谈得远了,但钧瓷,它的内涵就是这么丰富博大。你说它是艺术也好,你说它是工艺也罢,但它更多的,代表了博大的中国文化。

宏大的北宋官窑辉煌的钧瓷时代

钧瓷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今天禹州城北关的颍河桥附近,有一条钧官窑街。代表钧瓷辉煌顶点的宋代钧官窑遗址就在这里。

快到钧官窑遗址的时候,一个古玩店老板拦住我们问要不要古玩。记者问有没有宋官窑钧瓷,他说有,就一件,但不在这里。问他多少钱,他伸出一个巴掌。“5万元?还是50万元?”我在心里猜测。

“5000元!”他说。

钧官窑瓷器,件件价值连城,宋徽宗时一年只生产36件,每件都进了皇宫。现如今,流传下来的钧官窑瓷器也就不到100件,件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这种宝贝竟然只卖5000元一件?

“要不再给你便宜点儿?”乖乖,还能便宜!同行的专家笑笑说:“假货无疑。”

走进仿宋的厚重大门,迈过钧瓷瓷片铺成的甬道,“钧台钧官窑遗址”几个苍劲硬朗的大字映入眼帘。这便是宋代钧官窑遗址了。

过了隔墙,导游小娟带我们走进一座双火窑。说是窑,其实不过是两个半圆形火膛。到目前为止,发掘出来比较完整的宋钧官窑有两个。双火窑是一个,另外一个,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叫倒焰窑。倒焰窑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窑。也许因为“身份尊贵”,倒焰窑已“封”了起来。小娟说,我们看到的这座双火窑,原本很完整的,保存很好,还有窑顶。但在挖掘这座窑时,曾遭遇多次雷击。雷电先击塌了上面的房子,房子又把窑顶砸塌了。后来专门装上了避雷针,但是也没有起到避雷作用。

钧瓷的釉料中富含金属成分,所以钧官窑很容易招来雷电,这道理其实很简单。

但出于对钧瓷的热爱,当地人还是宁愿相信另外一种解释:钧官窑太神奇了,才引来雷电频繁光顾。

在禹州采访,记者随处都能感受到禹州人这种对钧瓷的热爱。但是比起宋人对钧瓷的推崇,今天的禹州人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北宋末年,画家皇帝宋徽宗在都城汴京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移栽各地的珍异花木。

为了满足宋徽宗各种奇珍异宝的需求,朝廷在苏杭设立了“造作局”和“应奉局”,专门制作各种奢侈工艺品,同时在民间搜罗各种珍贵花石树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又在当时的阳翟(即今禹州)城内,设立官窑,烧制各式尊、炉、鼎、盆等陶瓷用品,并派专职四品官员驻窑监烧。官窑产品不计工本,制作精益求精,这样就使钧瓷产品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也由此确立了钧官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钧官窑遗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古钧台”古迹处,北依颍河水,南连马号街。该遗址东西长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

如此大的钧官窑,当年生产出的成品钧瓷却少得可怜。据说,每年宋徽宗从钧官窑只挑选36件钧瓷,作为御用品。剩下的瓷器,不论好坏一律砸碎。就是砸碎后的瓷片,也要埋入地下,不准流入民间。

在朝廷这样严格的管制下,当时的钧瓷简直成了传说中的物件。于是也就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想想现在,连钧官窑遗址院内的甬道上都铺着钧瓷瓷片,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禹州人传说,宋徽宗最喜欢的两件钧瓷,一个是梅瓶,一个是双龙尊。梅瓶的造型是小口细颈丰胸修腿,曲线流畅,显得亭亭玉立;双龙尊的造型如同在“天球瓶”上左右各饰一条蟠龙,整体显得宏伟、尊贵和大气。宋徽宗的女儿对这两件钧瓷也非常喜欢。出嫁时,她一心想要双龙尊。宋徽宗对女儿啥都舍得,就是这双龙尊舍不得。公主就想了个点子。一日早朝,面对文武大臣,公主向父皇提出应该公开嫁妆清单。徽宗觉得有理,就让侍官宣读。按规矩,宣读完了之后,公主该谢恩。可是侍官连宣三遍,公主啥反应没有。徽宗拍案大怒。公主见状,急忙上前抱起双龙尊说:“父王息怒,您拍案震掉了这国宝如何是好?您把它震坏了还不如送给女儿呢!”当着众大臣的面,徽宗也不好说什么,就把双龙尊赐给了公主。可是不久宋徽宗就后悔了,忍不住借探望亲家的机会,跑去偷偷看上一眼……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当然不足为信。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钧瓷在禹州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宋徽宗时代,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当时的钧瓷釉色极为丰富,在青、红两类中,又变幻出月白、天青、天蓝、米黄、葱绿、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和火焰红等。这些色彩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更可贵的是,能工巧匠们还烧制出一种乳光釉色,这种釉色艳而不妖,俏而不媚,华贵而不失沉稳。在釉色的背景上,还疏密错落地满布着泪痕纹、蚯蚓走泥纹等。这些图案有的如峡谷飞瀑,有的如雨过天晴,有的如玛瑙开花,看上去仪态万方,美轮美奂。据说,乳光釉色的手感也很好,摸起来犹如两岁小孩的肌肤。

一次艰难的考古一个重要的发现

在酷爱钧瓷的宋徽宗去世800多年之后,宋钧官窑终于迎来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1964年8月,中共禹县委员会、禹县人民政府抽调王熙兆等4人,考察钧瓷史。王熙兆他们自备相机,骑着自行车,考察了禹县西、南、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访问了几百名陶瓷艺人、古玩商人、古瓷鉴赏专家和农民群众。经过艰苦的工作,他们共发现了历史上烧造过钧瓷的遗址110处,采集了400多件瓷片标本。

带着这些标本,他们到县城西大街60多岁的古玩收藏家王老先生那里请教。在满箱的瓷片中,王老先生一眼就盯上了八卦洞瓷片,问是从哪里捡来的。几个人实言相告,是在八卦洞东边捡的。王老先生好奇地问:“你们怎么知道那里有这么好的瓷片?”王熙兆拿出别人送的《窑器始源》手抄本,说是从这本书中得到的线索。王老先生看到书眼前一亮:“我抄的这本书丢失了20多年,怎么会在你们手里?”“我们是从老钧瓷艺人卢广东那里借来的,卢老先生是从古董摊上买的。”

王老先生一番感叹之后,讲出了在心中埋藏已久的秘密。他说:“禹县连堂、八卦洞这一带很可能有宋钧官窑遗址。以前北京的专家来这里考察,总是在神垕找,也没问我,我就没有告诉他们。小时候,我常听老辈人讲,城内东北角八卦洞、连堂附近,在宋朝曾建过烧钧瓷的官窑,烧成的瓷器都送到了汴梁皇宫,有一点儿毛病的就打碎埋掉,一般人很难得到一件完整的瓷器。一些爱玩古董的人,就想法弄到一些宋朝的钧瓷片,放在镶着丝绒的檀木匣里赏玩。我从年轻时候就常到那里捡瓷片。我捡到的残瓷,有的底部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码,还有一块刻着‘圣符’二字。这些瓷片有的我送了朋友,有的拿到开封的古玩店卖了。一块瓷片一般能卖几两甚至几十两银子。据说,古玩店的人把这些瓷片带到上海、香港等地卖给外国人,一片能卖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所以有‘片瓷值千金’的说法。为了保住这条财路,我从未给别人说过八卦洞的秘密。解放后我不搞这营生了,玩古董的人也少了,所以仍然很少有人知道八卦洞烧过名贵钧瓷。依我看,宋钧官窑就在连堂、八卦洞一带。”

说着,王老先生拿出他早年捡到并珍藏的32件八卦洞瓷片,其中刻有数码的共四件。这些瓷片与考察组在八卦洞一带采集的瓷片在釉色、胎质等方面完全一致。

由此,考察组分析认为,八卦洞窑址很可能就是宋钧官窑遗址。随后,考察组携带资料进京请教。北京有关专家仔细研究了考察组提供的各种资料后,也认定八卦洞窑址就是宋钧官窑遗址。宋钧官窑遗址的发现,对于钧瓷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为研究鼎盛时期的宋代钧瓷提供了许多直接的证据。

历史感谢王熙兆他们,钧瓷感谢王熙兆他们。他们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烧出了一件“传世神钧”。因为他们的奔走,宋钧官窑遗址才重见天日;因为他们的奔走,世人才得以对钧瓷知道得更多。

群山环抱的宝地孕育钧瓷的名镇

终于要去神垕了。在宋钧官窑见识了钧瓷在宋代的辉煌之后,我对于钧瓷的发源地——神垕的向往与日俱增。

神垕,一个被全世界热爱钧瓷的人烂熟于心的名字,一个让全世界热爱钧瓷的人敬畏的地方,一个孕育了钧瓷的中州名镇。

我们去神垕的那天是2002年12月15日,大雾依然弥漫,能见度极差。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我们走进神垕镇。

在神垕工作了7年之久的李志军书记对神垕充满了感情,他说,神垕是个宝地,群山环抱,南有大刘山(也称龙山),北倚乾鸣山,西接凤阳山,东连三峰山,中间有小清河和驺虞河流过。南山有煤,北山有土,造就了神垕烧制瓷器的独特优势。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烧制陶瓷;秦汉时期,神垕已能制作精美的手绘彩陶;到了西晋,已由制陶发展到烧制瓷器;晚唐时期,制瓷艺人在原来青瓷的基础上,采集风化山石,研制新釉,生产出了“花瓷”。

1977年,禹县文物管理所发掘了神垕钧窑集中区下白峪村的古窑遗址。考古人员发现,这个窑区品类繁多,釉色斑块有月白、灰白、蓝色,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据此,有关专家推断,早期的钧瓷与唐代花瓷有关。而《中国陶瓷史》中也说: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斑开启了先声。

关于钧瓷的由来,神垕镇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从前,有一位老妇人,领着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一天出窑时,他们发现烧出了几件带红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而在过去烧的彩瓷中,这种色彩从未出现。兴奋之余,母亲领着儿子连烧数窑,想再烧出这样的颜色,结果再也没有出现带红紫色斑的瓷品。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母亲忽然发现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铜屑,就问儿子这些铜屑是哪里来的。儿子说,前几天有一过路铜匠曾在此借宿过夜,想必是他留下的。母亲猜想:莫非是这些铜屑混入釉中,才烧出了带红紫色斑的瓷品?于是她把铜屑配入釉中,结果,又烧出了如玫瑰紫、海棠红那样美丽的彩釉瓷品。这家人烧出了彩釉瓷品的消息在神垕镇迅速传开,远近窑场争相效仿。有些能工巧匠又试探着把铜矿石配在釉里,烧出了色彩更加丰富的瓷器。于是,钧瓷诞生了。

在神垕镇,有一座伯灵仙翁庙,当地百姓大多称之为火神庙,是烧瓷人供奉窑神的地方。李书记推荐说,关于伯灵仙翁庙,本地的晋佩章老先生知道得最多。

晋佩章老先生已经77岁了,但他还在研究钧瓷。晋老先生搞了一辈子钧瓷,烧出了很多钧瓷精品。他烧出的钧瓷,底部都刻有“刘山人”字样,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据说,晋佩章老先生烧制的瓷器有一件在北京曾经卖出过两万元的价格。但是因为一直守着“烧瓷不为钱”的信条,晋老先生并不富裕。

听说我们要了解钧瓷,晋老先生立即来了兴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独特的伯灵仙翁庙。

优美动人的传说生命铸成的钧瓷

伯灵仙翁庙在神垕镇的老大街上。该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有人估计可能是宋代。据碑文记载,明朝弘治八年(即1495年),伯灵仙翁庙曾得到重修。较近的两次重修分别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据介绍,当年的伯灵仙翁庙规模宏大,庙内有大殿、花戏楼、道房和东西日月门等建筑。如今,正门花戏楼和门前的一对石狮还在,其他的,都已消失在岁月的深处。正门花戏楼的匾额之上,雕刻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传说,两边石柱上丹书一副庙会对联:“灵丹宝禄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花戏楼房脊正中,是老艺人周游的杰作“麒麟驮宝瓶”。麒麟象征着吉祥,它驮的那个宝瓶当然是钧瓷瓶。夕阳中的“麒麟驮宝瓶”,显得端庄、凝重,韵致无穷。

“这可是古建精华啊!”晋佩章老先生感慨道,“整个花戏楼,全是木榫连接,没用一个钉子。”

相传,建造伯灵仙翁庙花戏楼时,工地上曾来过一位老汉。老汉肩扛一把大锛,要找点活干。领工的见他其貌不扬,衣衫褴褛,以为是来混饭吃的,就让他去后院随便干点啥。这老汉也怪,每天在后院对着一个大树疙瘩一会儿量量,一会儿画画,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后来,花戏楼上梁时,领工的忽然发现没有楔子。为难之下,他猛然想起后院的那个老头。谁知到后院一看,老头早已不见,地上躺着一个大树疙瘩,上边横一道,竖一道,密密麻麻全是墨线。领工的看不出门道,以为那个老头真是来混吃的,一气之下,就对着树疙瘩踢了一脚。只听“哗啦”一声,树疙瘩四散开来,变成了一堆楔子。领工的连忙叫人将楔子搬到工地上,一试,正好管用。更奇的是,施工完毕,工匠们发现,这些楔子不仅大小合适,而且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于是有人说,那个老汉就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耳熟,好像所有有点名气的建筑都喜欢与鲁班老人家扯上点关系。

据老人们讲,原来的伯灵仙翁庙的大殿里,供奉着三尊神:中间为土山大王,左边为孙伯灵,右边为金火圣母。

左边的孙伯灵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等都是孙膑的点子。相传孙膑曾随其师父鬼谷子烧过炭,因此后人敬奉他为“窑神”。所谓伯灵仙翁庙,顾名思义,最早就是为纪念孙膑而建的。

中间的土山大王就是把王位禅让给禹的那个舜。相传舜曾“陶河于滨”(在今禹州市颍河边用泥土制陶)。神垕人烧瓷,用的主要原料就是陶土。为祈求陶土资源丰足,并表彰舜对陶业的贡献,神垕人尊奉舜为土山大王,并将他供奉在伯灵仙翁庙内。

右边的“金火圣母”名气最小,既不是帝王,也不是将相,只是一个烧瓷的女工。相传在某朝某代,皇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第二天,他就派大臣四处查访,看哪里有这种花瓶。大臣打听之后,回去告诉皇帝,神垕镇会烧这种花瓶。皇帝就传下圣旨,让神垕窑工烧制出他梦中所见的那种花瓶。

钧瓷窑变极难掌握,向来是十窑九不成,谁能保证烧出来的花瓶和皇帝梦中看到的一样呢?有个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送给皇帝一看,皇帝大怒:“这和我梦中所见的根本不一样。”接着他又传下一道圣旨,十天之内烧不出他的梦中花瓶,所有窑工都要满门抄斩。十天之期转眼就到,可窑工们仍然烧不出令皇帝满意的花瓶。有个窑工的女儿名叫艳红,容貌秀美,而且心地善良,从小就跟父辈学烧瓷。眼看大祸临头,艳红决心以身祭窑,让自己的血气凝在花瓶上。她想,反正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兄弟免去一场灾难。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一头扎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这一次终于烧出了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让皇帝如愿以偿。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并把她称为“金火圣母”。

站在只剩一堆青条石的伯灵仙翁庙大殿原址处,晋佩章老先生久久不语。此时雾已经开始消散,太阳圆圆地红红地挂在天上。看着一生研究钧瓷的晋老先生,听着艳红以身祭窑的惨烈故事,对钧瓷,我又有了更深的理解:钧瓷不仅是用手做出来的,不仅是用火烧出来的,它还是用心血、用生命铸成的。

钧瓷的绝技:“窑变”和“开片”

一个小小的钧瓷窑,却能烧出缤纷天下,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与景德镇、唐三彩等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可以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偏不是什么,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往往就成什么。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新艺人苗峰伟说,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序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斑斓驳杂,境界各异——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

晋佩章老人说,他读了一辈子钧瓷,还没有读懂。钧瓷最难读懂的部分,当然就包括“窑变”。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有一次,晋佩章老人烧出了一件具有宋钧瓷神韵的瓷器。那个瓷器色调古朴、典雅,瓷质细腻,遗憾的是有些残缺。老人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宋瓷制作的秘诀,就严格按照同样的釉料配方重新烧制。但奇怪的是,他再也没有烧出那样的效果。这就是捉摸不定的钧瓷“窑变”。

荣昌钧窑的苗峰伟,为烧一个瓷器精品也曾费尽心血。每次出窑时,他都固执地蹲在窑口,看到瓷器有点儿残缺,或是色泽不够,就立马砸掉。有一天,他砸得累了,不觉间睡意袭来,但就在这时,一件双耳瓶拿在手里。将摔未摔之时,他忽然发现,这是一件难得的精品。他一下子抱住瓶子,用嘴舔着,闻着,哭了。

站在窑口,听钧瓷艺人叙说着神奇的“窑变”,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

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仿佛舒曼的铃声和琴声。一般来说,这种声音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八十年到一百年。伴着乐音,钧瓷上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这就是钧瓷的“开片”。

钧瓷的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

“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其后改朝换代,时势变幻,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中央召开了陶瓷工作会议。神垕第一陶瓷生产合作社主任刘保平根据会议精神和专家建议,从外地请回了钧瓷老艺人卢广东。经过两年180多次试验,钧瓷终于试烧成功。其后,钧瓷通过上海、天津等口岸销往国外,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国运兴,钧瓷盛。最近几年,钧瓷进入大发展阶段,新老钧瓷艺人阎夫立、晋佩章、苗锡锦、苗峰伟、孔相卿、任星航等,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对钧瓷进行研究、开发。为了规范钧瓷发展,禹州市专门成立了陶瓷局。曾任禹州市中国钧瓷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的阎夫立,1994年用液化气代替柴、煤烧窑成功,大大降低了烧制钧瓷的劳动强度,把烧成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把“十窑九不成”送进了历史。阎夫立主持烧制的“豫象送宝”,作为河南人民的贺礼被送到香港。他设计的钧瓷“五百罗汉”群像(如上图),则显得姿态万千、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钧瓷比不上宋钧官窑;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钧瓷已经超越了宋钧官窑。其实钧瓷是一个庞大驳杂的系统,包括了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等诸多内涵,哪能简单作比!拿现代和传统作比,常常会让人陷入两难的尴尬。

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了钧瓷的成品率。以液化气为燃料的气烧窑投入使用后,就连“窑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这是发展,是超越。

但是,这种发展又带来了一个问题:“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瓷器的地方,也是钧瓷之所以珍贵的地方。现在,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在神垕,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制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认为,让往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是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钧瓷的未来:两条腿走路

现在,很多到神垕去的人发现,从禹州到神垕的路很宽,很平,很好走。这条路就是禹州市引资5000多万元新修的旅游专线——贺神(贺庄到神垕)公路。

禹州市旅游局局长王中献说:“钧瓷是禹州的名片,也是河南的名片,我们准备抓住这一点,开发钧瓷旅游!”

他说,计划中准备打造两条旅游线路。一方面是完善钧官窑遗址,把钧官窑遗址建成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准备开发神垕瓷都游。修复花戏楼,建造古玩市场,将神垕建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城镇。同时在厂里开展旅游项目,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工艺,让游客了解演变的整个过程,了解钧瓷的文化底蕴。如果游客感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制作瓷器。

钧瓷研究所张金伟所长说,围绕钧瓷文化,研究所在钧官窑遗址已建起了钧艺坊。从原料加工到加釉成形的过程,都能让游客看到,形成一条观光生产线。

让钧瓷成为一个生产和旅游合二为一的项目,通过“两条腿走路”发展钧瓷经济,这就是禹州人振兴钧瓷的新打算。

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

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安居乐业,为钧瓷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客观条件。所以禹州人相信,钧瓷的再度辉煌已经为期不远。

磁州窑:黑与白的艺术


 “我画了一辈子的画,还不及磁州窑这几笔。”一代写意大师李苦禅晚年看到磁州窑遗珍后,如此感慨。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邯郸磁县、峰峰矿区等地的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始于北齐,历经隋唐,盛于宋金元,经明清至今,炉火延续千年不熄。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白地黑花褐彩的独特工艺,在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与当时的五大官窑: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并驾齐驱。同时,在广泛的生产传播中,磁州窑的技艺还影响到了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景德镇作为官窑的代表,闻名中外,磁州窑作为民窑的代表也享誉九州。素有“南有景德镇、北有磁州窑”之称。

火与土的结晶,黑与白的竞演,在千年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磁州窑艺术。出土的各个时期的磁州窑产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的成熟程度。磁州窑虽属民窑,但同样担负起了为各阶层服务的职能。邯郸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的磁州窑文物,说明其已进入皇族的生活。现今保存的金代大龙盆雕有龙纹图饰,显然是皇家的用品。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各大博物馆均收藏陈列有磁州窑精品器物。

近年来,邯郸市加强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其中重要的一笔就是磁州窑携手台湾法蓝瓷推出的种种陶瓷艺术新品。以白底黑褐彩绘为特点的磁州窑,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为陶瓷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而源于台湾的新型陶瓷法蓝瓷则以大胆多变造型为特点,颇受时尚人士青睐。

刻瓷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幅清末出品的烟画,画上刻瓷师傅正在依照顾客的要求,在其新购买的茶具上雕刻书画。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无釉的“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有釉的古瓷出现于东汉前后。到了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已是“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当时,我国已有了“瓷器之国”的美名。

刻瓷,是在精美洁白的高级素瓷茶具、餐具、文具上,用金刚石刀雕刻书画的一门艺术。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是用高碳钢和金刚石制成的,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雕刻。

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首先,在白瓷器上用墨写字或绘画。其次,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刀雕刻。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锤子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画,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刻瓷十分讲究刀法,要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最后是打蜡,如此瓷器上便能现出轻描淡写、宛如绘画的山水人物及花鸟虫鱼。真草隶篆、诗词歌赋,亦可跃然瓷上,经久不褪。

刻瓷,在清代已发展到十分完美的程度,从业者众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刻瓷与绘画类似,也有南派北派之分。广州、上海为南派刻瓷,风格清秀飘逸;北京、天津为北派刻瓷,风格较粗犷豪放。到了清末,南北两派互相学习融通,使刻瓷艺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古老的陶瓷不老的艺术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被称为“CHINA”,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湖南醴陵,因釉下彩瓷而闻名于世。从本期开始,本刊将用连续报道的形式,介绍醴陵知名企业红玉红瓷的彩瓷生产与艺术价值,希望以点窥面,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新的艺术瓷世界。

2012年6月28日,“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正式在故宫博物院的斋宫、诚肃殿展出,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了71件套(其中现代作品13件)代表醴陵各个时期所烧制瓷器不同风貌的醴陵陶瓷,展示中国瓷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拥有悠久陶瓷烧造历史的湖南醴陵,其传统的、特有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作为醴陵唯一一家受邀参展的企业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展出了3件(1件釉下五彩瓷,2件珐琅彩)体现“传承古艺、开拓创新”精神、代表现代醴陵瓷器工艺水平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为醴陵陶瓷艺术走向国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历史不会遗忘,文化不会沉寂,工艺需要创新。

艺术总有那么一种魅力,让人挥之不去。

让我们走近瓷城醴陵,走近浓郁的醴陵陶瓷文化,走近独一无二的红玉红瓷……

陶瓷小知识

四大名瓷

青花瓷、珐琅彩、粉彩、高温颜色釉瓷亦称中国四大名瓷。

青花瓷被誉为“瓷国明珠”,是以色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是唯一在紫禁城内烧制的瓷种,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

粉彩享有“东方艺术珍宝”的美誉。粉彩亦称软彩,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浓郁民族特色。

颜色釉瓷被人们誉为“人造宝石”,蕴涵丰厚,光彩照人,在釉料理加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烘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

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其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官瓷胎体较厚,这是因胎、釉受热后澎湃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哥窑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其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钧窑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定窑为民窑,以烧制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陶瓷,我们并不陌生。中国享有“瓷国”之盛誉。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里,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我国陶瓷10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同时也记录、承载、见证了我们人类的成长与进步。

醴陵,在我国浩瀚的陶瓷史中虽然没有景德镇那样的久远的历史,但也不缺乏可与之相媲美的魅力。同样悠久、厚重的陶瓷烧制历史,特别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别有一番风味。

历史的 记忆

岁月会蹉跎人的容颜,却抹不掉过去的时光,它总会留下自己的烙印,任人追寻。

1975年,仙霞镇狮形岭村石泥塘发现属于商周文明范畴的遗址内有陶片。

1986年,新阳乡楠竹山、五坪、荷塘一带发现属于东汉时期的陶窑群遗址。

2006年,黄獭嘴镇发现宋元青瓷窑群址。

……

越来越多古遗址的发现,叙述了醴陵陶瓷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醴陵陶瓷过去的辉煌。其中,釉下五彩瓷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釉下彩出现于唐代,湖南长沙窑有釉下褐彩、釉下绿彩等品种,宋代的釉下黑彩、元明以来的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但这些品种都是单彩或双彩,在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清末民初,湖南瓷业学堂创制出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生产出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而且每种颜色还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异,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既可古朴典雅,又可鲜丽浓艳,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然而好景不长,风靡一时的釉下五彩瓷因为兵火于1930年前后基本停止了生产。直至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拔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恢复并扩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产。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

数十年来,醴陵瓷厂承担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机关烧制瓷器的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化的 传承

醴陵窑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饱含了民窑文化、釉下五彩陶瓷文化、官窑文化、红色文化、湖湘文化、中华文化……多种文化的融合,延续了醴陵陶瓷的生命,为醴陵陶瓷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醴陵陶瓷自其诞生以来,一直以民窑产物的形式出现,多股单一的民窑文化使得醴陵陶瓷在我国滚滚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1913年,湖南瓷业公司成为官商合资的企业,醴陵陶瓷逐渐开始成为带有“半官窑”性质的产品。民窑文化与官窑文化开始在醴陵产生交集。而此时釉下五彩瓷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醴陵陶瓷文化的丰富化、多样性,也是醴陵陶瓷正式成为官窑文化一部分的关键因素。

此后,“毛瓷”和国家礼品瓷、国家陈设瓷相继出现,醴陵陶瓷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辉煌经历和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增添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同时也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文化。醴陵陶瓷被称为当代“官窑”“国瓷”。

醴陵陶瓷从开创到兴盛,到衰败,再到恢复,离不开中华文化、湖湘文化赋予醴陵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也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为湖湘文化、中华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也正是这民窑文化、釉下五彩陶瓷文化、官窑文化、红色文化、湖湘文化、中华文化等等文化细流的涓涓不息,才汇成了醴陵陶瓷文化的波澜壮阔,才成就了今天的醴陵陶瓷。

工艺的 创新

厚重的历史、浓郁的文化赋予了醴陵人延续陶瓷经典、拓展陶瓷魅力的使命。于2006年在原醴陵窑基础上成立的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在醴陵人易查理的带领下,正在接受这一使命的挑战,而珐琅彩就是这一挑战的成果之一。

珐琅彩是康熙晚期受从欧洲进口的铜胎画珐琅影响而新创的一种瓷器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瓷胎画珐琅。雍正6年(1728年)以前需从欧洲进口珐琅料,从雍正6年开始,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超过进口料。

自诞生之时起,珐琅彩瓷的制作就不同于其他瓷器。清代所有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是在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上好白瓷素胎,经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绘画、填彩等工序之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由皇宫内“造办处”烧制,生产过程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珐琅彩细润的瓷胎、精致的画工、明艳的色彩,尽显皇室雍容华贵的风采:瓷、画、料都带着皇家气派,成为专供皇室御赏极名贵的一种宫廷御用瓷。

珐琅彩瓷器主要烧造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当时产量不多,长期秘藏于宫中,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因其宫廷御用品的特殊身份,制作极度费工,有着不计成本制作的“底气”,极少流入民间,这种专供帝王和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乾隆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目前存世约400余件,且绝大多数都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其工艺之精巧细致、装饰之华美瑰丽,是其他陶瓷品种所难以企及的。

珐琅彩瓷器不仅“物以稀为贵”,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深刻体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中国制瓷工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瓷器艺术制作的辉煌成就。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瓷胎珐琅彩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为乾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元成交。1975年,此件瓷瓶曾在伦敦佳士德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翻了515倍。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不断升高。

过去难以企及的珐琅彩瓷器,与醴陵陶瓷并没有过多的关系,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更多的是存在于博物馆中的情形。而如今,因为易查理,因为红玉红瓷,珐琅彩瓷与醴陵陶瓷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也使得珐琅彩瓷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也成为了我国唯一一家能够专业生产珐琅彩瓷的企业,与其旗下品牌“平为福”共同打造现代陶瓷艺术的珍品。

如果说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小家碧玉,那么,珐琅彩就是大家闺秀。在瓷城醴陵,有太多的人知道釉下五彩瓷,有那么一部分人愿意为传承这一传统工艺而努力。而在中国,皇家专用的珐琅彩瓷,因为罕见、稀少而无人能及。以醴陵为基地,让历史上顶尖级宫廷陶瓷艺术和当代国瓷极品相结合,创新工艺,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为醴陵陶瓷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让珐琅彩瓷带着醴陵陶瓷的烙印走向世界,这无疑是绝妙的选择。珐琅彩能从深宫走向民间,从故宫再回到故宫的历程也从另一种角度契合了醴陵陶瓷文化多元融合、生机勃勃、包罗万象、吐故纳新这一最核心的内涵。

古老的陶瓷,在绵延的历史中,在激荡的文化里,应该拥有不老的艺术魅力。

粉彩艺术资料之一:粉彩艺术介绍


在海潮的陶瓷艺术珍品中,具有色彩丰富、粉润柔和、晶莹明亮,五彩缤纷,美观雅致的粉彩瓷又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成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

粉彩瓷装饰非常广泛,它既适用于高级陶瓷工艺品,也适用于一般日用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个品种,逾千个花面,大过巨人,小不盈指。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有抽象的也有巨象的万事万物,技术之精真乃巧夺天工。当代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颂道:“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一)粉彩的特点

1、风格突出

(1)色彩鲜丽而持重;粉润柔和而淡雅。

(2)书工细腻而精湛,栩栩如生而俊雅。

(3)立体感强,不仅手感立体,而且表现的对象也立体、逼真。

(4)分类明确,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分为四大类:

①普通粉彩:以“万寿无疆”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为主要装饰,由于纹样简单,线条也基本上可以印子来印,用色也不多,渲染也很少。

②中级粉彩:以山水、人物、花鸟和图案为主要装饰,以手画为主,兼以印代画一部份,色彩较普通粉彩丰富而淡雅,渲染也多于普通粉彩。

③重工粉彩:画面较中级粉彩复杂,加进了走兽、瓜蝶、草虫和吊灯洋莲图案之类;构图远比中级饱满丰富。画工精细,色彩以及渲染都较多,图案致密,并加用黄金等高档颜料,技术要求高,只有高级技工才能制作。

④特艺粉彩:即特种工艺,不仅技术要求更高,艺术修养也高,有的虽看上去寥寥数笔,其乃是绝活,非一般高级技工能达到。有的甚至是孤品。

2、形式多样

粉彩的装饰形式十分丰富多彩,是其它任何一种彩瓷无法比拟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通景装饰:如中国画的长卷形式,上下、左右均可随意伸长,在器型上可以自由穿插转成一圈,常见的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藻和图案画等。

(2)开光装饰。在器物上用各种几何或象形形状圈出一块范围,使其装饰部位比其它中位更为突出醒目,开光内一般都绘有人物、山水、花鸟和走兽之类,而开光以外部分辅以各种图案。这种装饰任何一部位都有内容,给人感觉丰富、充实和活跃。

(3)满地装饰是传统的一种样式,它包括各种地色的万花,花朵大小穿插、布满全体。

(4)散点装饰:这种装饰在粉彩中为数不少,特别是在一些异形器皿上,它能不受器型弧度的限制,随意点缀各个部位,散点装饰,看上去虽无一定的格式,但放中有收,散而不乱、活泼自由,却有一定的规律。

(二)粉彩的发展梗概

我国的陶瓷装饰在元明之前,主要运用在坯体上刻、划、印花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主要为釉下装饰。釉上彩绘,据史籍记载,从元代就开始了(或更早)但以整个时代来说,瓷上彩绘作为主要装饰手法,还是明清的事,但至少可以说元代是明清陶瓷以彩绘为主的先声了,而明代白瓷胎釉质的提高,为发展彩绘装饰创造了条件,青花和青花斗彩及釉上五彩正是在以白瓷的成就上而发展起来的。

据有关文记载,粉彩始于康熙时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粉彩是古彩(即康熙彩或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作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初创时,彩绘方法与古彩很想似,多沿用古彩的彩绘方法,仅在红色的染色中运用了珐琅彩中才能见到的胭脂红,光彩较足。白花朵和枝干有粉质感,但淡绿和翠绿色仍是采用古彩中的平填法。

至雍正时期,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粉彩工艺也日趋走向工致秀丽,柔和淡雅,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装饰风格。

由于粉彩的颜料里掺入了“粉质”产生了一种柔和感而且粉彩的烧成温度比古彩低(一般为700℃而古彩为800℃左右)画面烧出来后尤其在色彩感觉上比古彩要显得柔软,所以粉彩又有“软彩”之称。

粉彩所用的颜料种类远较古彩为多,以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在康熙时的珐琅彩中已经出现,到雍正的粉彩中已大量使用,这种红色调也有多种变化,淡如蔷薇,深如胭脂,古彩所用红色仅限矾红一种,总共享色也不过只六~七种,而粉彩多达数十种。

雍正粉彩瓷器上的纹样,有花鸟、人物故事和山水,但由于要充分运用胭脂红和黄色、白色、浅绿色的渲染的有利条件,故以花卉为主,特别是官窑器,在白胜霜雪的瓷面上,数朵绮丽彩花妸娜多姿,其中尤以胭脂红色的牡丹甚为绝艳。

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而且还有各种色地彩绘的,如有珊瑚红地、淡绿地、黄地、紫红地和黑地等。

至乾隆时期,在技术上和艺术的表现上达到了更高的成就,制作精益求精,出品极为精美,但图纹有渐趋繁缛的倾向。

综观康、雍、干三朝的各期特点是:康熙的刚建;雍正的雅致;乾隆的华缛。但人们一提起粉彩总要以雍正和乾隆的不平作为标准。

无论是雍正粉彩不是乾隆粉彩在艺术表现风格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画的章法、设色等传统技法,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界的形象,过去(直至现在)从事粉彩瓷绘的高级艺人大都喜爱且擅长中国画,并模仿国画起稿。同时还有一些外地画家来到景德镇从事粉彩作业,他们以瓷代纸,因而出现了一批绘画艺术很高的作品。

他们有向历代画家学习代代相传的传统:例如山水远学宋代的范宽、郭熙、马远、夏圭,近及清代的四五及袁江袁耀叔侄。而人物远及吴道子、李公麟、近及黄慎、改奇、费晓楼、钱慧安,吴有如以及明清版画、年画,近代月份牌画无不涉及。然花鸟受黄筌、崔白、恽南田,尤以任伯年和宫廷画家郎世宁影响最深。初学芥子园的也不少,但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现行各类画谱画册五彩斑烂层出不穷。它不仅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吸收了西画的优秀表现方法。陶瓷大学的创办大力提倡素描与写生,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大大开阔了粉彩的艺术境界。为繁荣和提高粉彩的技艺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绥棱黑陶的艺术风采


黑陶,陶瓷工艺园囿的一朵艺术奇葩。

黑陶,散发着淳朴的寒地黑土的气息,洋溢着现代的文化魅力。

黑陶,陶瓷文化史诗的一个续点。

60年,绥棱黑陶积淀出一段富有光泽的黑土文化诗篇。

黑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310年,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1928年首次亮相于山东省章丘龙山,故称“龙山文化”。中外史学家称其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绥棱,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

绥棱黑陶艺术的鼻祖:山东省莱州府人士,名叫寇化林。

寇化林祖上以土陶工艺品制卖为生,制作的瓦盆、瓦罐,那是响当当。清末民初,寇化林来到绥棱,在上集镇建了全县第一家土陶作坊。

40年,寇化林痴心土陶品的制作,破译掌握了黑陶工艺品的关键技术———“熏烟渗碳”,那是黑陶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

绥棱黑陶采自这个县西部特有的细腻黄土,经手工拉坯、修形、绘画、雕刻、压磨、烧制,成品色彩为土红、灰,经“熏烟渗碳”工序,成黑色。《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库》如是记载:“黑龙江绥棱陶器以刻花黑陶最有特色,多用于陈设陶器……其中双层透雕的作品别具一格。纹样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再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加以融合,把透雕、刻花、压浅、戳花等方法结合一起,整体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虽无彩饰,但仍变化有致……”绥棱黑陶已同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陶器等20多种陶瓷器并列。

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黑陶,陶器中的“花魁”。黑色的光泽,折射出淳朴的劳动艺术魅力。

1964年,绥棱黑陶登上首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展台,吸引了中外商家和艺术家的目光。周恩来总理曾赞誉:“鸡毛蒜皮换外汇,黄土换黄金,何乐而不为?”

1979年的上海第二届中国陶瓷博览会,绥棱黑陶被评为“中国陶瓷十大品牌”;1983年,绥棱的黑陶通雕花缸,荣获中国轻工业部颁布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定为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从1965年,绥棱黑陶走出国门,在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俏销,成为收藏珍品。那时,绥棱黑陶限量生产,按序编号,一品一特色,品品互不同。黑陶,收藏界的“新宠”。1977年10月,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向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8个黑陶花盆,两个黑陶花瓶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入口大厅内。

绥棱黑陶,曾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传承了“龙山文化”的遗风,舍弃其浮华琐碎,追求古朴自然。精品!极品!

花开花谢,绥棱黑陶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一时失去光泽,埋于泥土。

企业连年亏损,1990年,工艺美术陶器厂停产,工匠艺人纷纷南下各奔他乡,自谋生路。黑陶在绥棱大地渐失踪影,“陶花”香暗。

20世纪90年代,绥棱黑陶艺人扎根辽宁、河北、山东等地,黑陶又长出泥土,踏着春天的脚步绽开花蕾,释放幽香。许多黑陶制品秉承了绥棱黑陶的艺术脉络,再现了绥棱黑陶的灵性,延续着“陶花”的芬芳。

寇维军,黑陶艺术大师寇化林的儿子,绥棱黑陶的第二代传人。他先后到北京、连云港、德州等地制作黑陶、传艺,并将紫砂、瓷器的工艺与黑陶有机结合,黑陶的花纹与造型更具风骨,品质更上乘。可是,寇维军的心向往黑土地,他的艺术魂灵在绥棱的泥土里。

1997年,国务院颁布217号令———《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术保护条例》,设立保护发展基金,用于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光大民族文化。

2006年,黑龙江工艺美术协会成立,尹伊君提出积极恢复绥棱黑陶的生产,使其发出乌金的光泽。

绥棱黑陶,想“回家”。

绥棱县委、县政府顺着黑陶的纹理摸到了特色文化产业的经济潜力和市场空间,提出要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把黑陶工艺品生产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县里三次组织人员南下辽宁、广东,寻访绥棱籍黑陶工匠,细说县委、县政府开发黑陶产业的整体计划。县委书记李哲韬、县长宋树生多次给在外的黑陶制作“大师”们打电话,诚邀他们北归。

尹伊君,曾是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的设计员,参与了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花盆和花瓶的制作,很多黑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那时,他曾春风得意地坐飞机进京学习、领奖。陶器厂停了,尹伊君也远走他乡,在营口、大连办过广告公司,开过陶吧,但难舍对黑陶的眷恋。2005年底,尹伊君回到绥棱,着手绥棱黑陶的研发、制造。2006年4月2日,绥棱黑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挂牌,伊君黑陶文化研究所和协会也相继成立。字串7

“陶花”再次从泥土里盛开。

当第一窑黑陶从灰尘和气浪中走出来,尹伊君和工人们抚摩着凝重、古朴的“泥版杨柳青”,那神秘的艺术精灵在人们心空翱翔。

2006年的第17届哈洽会,尹伊君和绥棱黑陶刮起艺术旋风,美国客商和他达成购销2000万元产品的意向性协议。虽然因工期紧未能成交,但绥棱黑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已得到认可。

2006年,尹伊君创作的黑陶系列作品荣获东北三省第三届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最具特色奖”和“最受群众喜爱作品奖”,被授予“黑龙江省旅游商品”称号。

2006年底,曾任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厂长的裴龙也回到绥棱创办了黑陶研究所。现在,裴龙正在工艺美术陶器厂原址建设新厂。

今年初,绥棱县经济局长张金生带着县委、县政府的真情厚意,到山东德州迎接寇维军回乡。

绥棱黑陶回家了!

扶强扶壮黑陶产业,绥棱县委、县政府下了“血本”:5年内为黑陶企业无偿或优惠提供厂房,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短缺等难题。据尹伊君说,当初建厂,县里协调,减免购买资金一半。裴龙建厂,县里全力扶持,减免了几十万元税费。给60岁的寇维军安排了财政编制,还专门给他解决了生产的场所。殷殷关爱之情,切切发展之意,都在一举一动之中。

绥棱黑陶产业的兴起,牵动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市委书记胡世英曾专程到绥棱调研,提出了如何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思路。市委副书记张文明曾和尹伊君等人探讨如何打造黑陶的寒地黑土品牌。绥棱黑陶被确定为我省重点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省科技厅将黑陶定为科研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哈师大等院校将绥棱确定为产学研协作单位和教学实验基地。据悉,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将在绥棱建设省级研究中心。

绥棱如是描绘“十一五”黑陶产业的蓝图:校企联姻,打造品牌;建设一个人才集聚的研发中心,通过协会牵动进行产业资源整合;依托订单规范市场营销的统一行为。5年内,全县黑陶生产企业要发展到20家,建设“中国黑陶之都”。

“陶花”开盛事,龙腾产业兴。绥棱黑陶“大观园”,培育了“金陵十二钗”,吟唱“大唐长歌”,雕琢现代版的“敦煌飞天”。

据介绍,现在绥棱黑陶按形状分坛、罐、瓶、缸等几种,表现风格有透雕、浮雕、阴雕和凹画等手法,花纹图案以圆开光和六角开光为主,方开光和半开光为辅,有梅、兰、竹、菊、松和龙、凤等纯民间图案近百种。经几十年发展创新,汲取了剪纸、皮影、刺绣、年画等民间艺术精华,并把砑光、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工艺手法融合,更具现代艺术品位。

为准备第18届哈洽会展销品,尹伊君精心制作了一批黑陶。6月12日出窑的“龙腾盛世”黑陶可谓精品,面如瓷,击声如罄,多层透雕的两只龙栩栩如生,祥云朵朵,令人赞叹不已。尹伊君说,至少值2万元。

裴龙和工匠们经过几个月精心制作的“中华龙瓶”,2米来高,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黑陶制品。裴龙说要把它献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展绥棱黑陶的艺术风采。

在寇维军的黑陶展厅,精品满台,各种造型的黑陶令人目不暇接,每一件都是上乘之作。

尹伊君正在把绥棱黑陶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绥棱泥土开“陶花”,“陶花”指日成“金花”!字串5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