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 南海考古的浩劫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

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就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哈彻走了,浩劫留下: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遗骸“丢得到处都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这样的文物浩劫,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潜伏在南中国海m.TaOCI52.COm

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

“要防备海盗的偷袭”,哈彻理直气壮。然而事实上,和别的寻宝人相比,当他砸碎60多万件瓷器时,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海盗。

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荷兰嘉士德的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捞宝家”。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嘉士德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2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全力以赴打捞“南海一号”时,留下了一句悲愤的话:“中国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

小孤儿,大海盗

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迈克·哈彻的名字,已经等同于“灾难”。

他惯于毁宝提价,从来都“说不清楚”打捞的地点。对于“哥德马尔森号”,他拒绝回答详细位置。而古航海日志显示,这艘中国商船是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对于“泰星号”,他自称在“赤道南部两度、爪哇北部、苏门答腊东部和新加坡南部之间的某处海底”,但事实上,他的船队如幽灵般在香港海域勘探了一个多月。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跑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不过,哈彻并非一直顺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国际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5万名投资者状告哈彻骗走他们4000万美元的投资。

原来,2006年,一名澳大利亚人、一名新西兰人和哈彻合伙,成立了“哈彻信托投资基金会”。他们四处宣称“又发现一处巨大的海底沉宝”,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在日本就有1.3万人把血汗钱送进了哈彻的口袋。但半年过去了,哈彻毫无动静。“价值连城的海底宝藏到底在哪儿?”面对投资者愤怒的质问,哈彻露出了地道的无赖面目: “我根本不知道这事。基金会?他们建立的时候,根本没和我打过招呼。”

背着4000万美元债务的哈彻,并没有丝毫紧张之意。他最新的表态是,“我确实在南海开发新的捞宝项目,如果日本投资者拿不回钱的话,肯定睡不着。但是你们得有耐心和信心,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当然了,这一切要取决于这次捞宝行动的成败。”

这一纸声明,引起了海洋考古专家深深的担忧。假如哈彻真的发现了又一个巨大的宝藏,为了填补这4000万美元的漏洞,他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南海,将无法平静。

相关阅读

“南海一号”宋瓷流入天光墟?


江门范罗岗“天光墟”出售“南海一号”宋瓷实质是将瓷器放水池浸泡炮制出来的假货

每逢周日凌晨至中午,江门范罗岗古董市场许多来自各地的小贩带着各式各样的假古董在这里兜售,以假乱真,令不少市民上当受骗。

真货:“南海一号”打捞的青白釉喇叭瓶,釉色青白色,没有斑迹。

假货:瓶子上的斑绣痕迹是造假者用氟哌酸抹上去,其功能是去掉瓷器的光泽,让瓷器看上去陈旧,使人误解为旧货。

真货: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示的“南海一号”打捞上来的青白釉刻划婴戏纹碗。

假货:这件是假的青白釉刻划婴戏纹碗。专家指出,在假货图案里,造假者所画的笔画不工整,线条不匀称,第一眼就看出来是造假的。

近日,一些小贩在江门范罗岗“天光墟”市场等地兜售一些号称来自“南海一号”上的宋代海捞瓷,而且将瓷器如何打捞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记者调查发现,范罗岗市场上出售的“古董”,玉器、瓷器、古旧家具等,应有尽有,时间跨度从唐代至民国。尽管这些假宋瓷表面上足以以假乱真,但是最终逃不过专家的金睛火眼!专家们指出,这些所谓的来自“南海一号”的宋瓷,实质上是通过层层造假工艺,炮制出来的假货。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文生

卖家“故事”:打捞“南海一号”时渔民私藏

老陈是新会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主管,他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天光墟”淘宝,家里摆放着近百件“老古董”。老陈告诉记者,他每逢周日都来这里淘宝,几年下来,买了大批“元青花”、“清三代青花”、“民国粉彩”等瓷器,还有一批从海上打捞出来的宋代“斗笠碗”、“茶盏”等,每买一件,他都仔细查阅了书本,所买品种都有书本所讲的特征,自信满满的老陈对这些瓷器深信不疑。

在这些藏品中,老陈最骄傲的是据称来自“南海一号”的宋瓷。然而前几天老陈被狠狠“打击”了。

老陈向记者讲述购买这些宋瓷的经过。今年年初,老陈在“天光墟”认识一名卖瓷器的年轻人,这名年轻人告诉老陈,他的老乡有“南海一号”的瓷器,并带老陈来到了附近一家宾馆,自称是年轻人老乡的德仔告诉老陈,他共有10多件“南海一号”的瓷器,是早年从阳江渔民家里收回来的。

德仔对老陈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打捞“南海一号”时,打捞出几千件宋代的瓷器,这些瓷器全部都是由渔船运上岸的,有些渔民把其中一部分瓷器扔下水里,事后再捞回,并收藏在家里。

老陈回家后,立即上网对照,发现这些斗笠碗从形状、特征、颜色等,与宋代斗笠碗一模一样,价格却十分便宜,老陈赶紧买了下来。

上周,老陈邀请了一名古董专家到他家“鉴宝”,这名专家一看老陈买入的古董,连连摇头地对老陈说:“这些所谓的古董从外形、工艺都与真品不同,每件均有做旧的痕迹等,不用放大镜观察,一看就是十足的假货。”

记者观察:地摊上到处有“国宝”

记者到范罗岗“天光墟”市场调查,该市场分上下两层,面积有数千平方米,摆满了各类卖“古董”档摊,由于小贩众多,这些档摊连市场通道、地下天井以及市场外面的通道都被占满了。

记者发现,范罗岗“天光墟”市场共有100多个档摊在摆卖,而摆卖的大多以瓷器、玉器为主,每个档摊铺在地上的货品平均300件以上,整个范罗岗共有数万件“古董”在销售。

令记者惊奇的是,许多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宝物,在地摊上竟然比比皆是。记者发现,在地摊上,除了“元青花”、清三代“梅瓶”以及大批民国粉彩外,还有一些宋代“均窑”、“哥窑”出品。据知情者介绍,这些所谓的“古董”,基本都是“流嘢”!

记者在其中一档驻足,拿起了其中一只宋代“斗笠碗”,问小贩:“这只碗是否真品?”自称姓黄的小贩滔滔不绝说起,这只“斗笠碗”的来历、特征以及收购的过程等。

据黄某介绍,他这里所卖的瓷器,大部分都是海捞瓷,是渔民从海上打捞起来的。这些海捞瓷跨越了宋代至明代,有宋代的盘、碟、盂、粉盒,还有明代的出口精美青花瓷等,品种众多。

记者向黄某咨询这只“斗笠碗”价格。

“现在所有古董都进入低迷期,便宜点也卖给你,去年还卖1500元,现在500元给你算了!”当记者再次询问小贩这只“斗笠碗”来历时,小贩说:“这些‘宝贝’是专门从海南文昌县对开海面上打捞上来的,我们从渔民手里收购的。”

“为何宋代的瓷器这么便宜呢?”记者表示有所疑问。“其实,这些瓷器不单是‘南海一号’有,南海共有几千条沉船,渔民会经常捞到各种瓷器,这些瓷器到处都有,数量很大,所以十分便宜。”黄某说。

见证人辟谣:“南海一号”瓷器没有外流

昨天,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年打捞“南海一号”的一些见证人。据介绍,“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整体打捞,到进入“水晶宫”里,保护措施十分严格,不大可能有船上的瓷器外流。

1987年,广州救捞局等发现深埋在27米之下的古代沉船,后来把这条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2004年5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2007年12月“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至12月28日“南海一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里。整个过程均进行严格保护。

据介绍,“南海一号”从被发现至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20年里,广东阳江边防武警官兵每天至少往返40海里,守卫着沉船附近的海域,仅从2005年至2007年两年时间里,边防武警官兵监视进入沉船海域附近的可疑船只就达近百艘。

“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后,阳江边防武警官兵每天值班,守卫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而“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后,由专家进行保护式挖掘,全部有录像监控,而挖掘现场是封闭的,过程又向观众开放。据介绍,在船上出土的每件文物都有详细的登记,有编号,有名称,根本不可能外流。

专家剖析:假海瓷实为水池泡出来

那么,这些假宋瓷是如何制作的,如何分别真假宋瓷?记者昨天采访了江门市蓬江区民俗传承馆馆长雷伟亮。

雷伟亮是宋瓷专家,多年来一直研究宋瓷。昨天,他向记者介绍,假冒宋代的海捞瓷经常在“天光墟”上出现,而这些“海捞瓷”做假十分普遍。他拿起了一只假的青白釉刻划婴戏纹碗,对记者说,假宋瓷上所画的图案笔画不工整,线条不匀称,这是分辩假货第一标志;另外,宋瓷是采用当时特有的麻仓土制作的,因此宋瓷胎底有特有的颜色,而现在麻仓土已经很少了,造假者不可能再找到麻仓土制作假宋瓷,真假宋瓷胎底完全不同。

雷伟亮介绍,宋瓷造假有两种,分别是出土宋瓷造假及海捞宋瓷造假。出土宋瓷造假,造假者用胶水把泥土等粘在假瓷器上,然后埋在泥土里,几天后再挖出来,这样,在瓷面上就会沾满了黄泥,使人产生这件瓷器是从地下出土的错觉。

海捞瓷造假比较普遍的方法是,造假者把假瓷器放到水池里,在水池里再放上一些贝类动物,让其在水池里繁殖。几年后,贝类动物就会在瓷器上繁殖,贝类动物死后粘在假瓷器表面上,造假者再把它打捞上来当真品出售。

专家建议:最好到现场了解宋代瓷器

雷伟亮提醒收藏者千万不要相信这些小贩所讲的“故事”。目前,宋瓷的数量并不是小贩所说的数量巨大。他介绍,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代陶瓷窑为6个瓷窑系,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色调优雅。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均窑为北宋时“五大官窑”。宋代陶瓷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巅峰地位。因此,宋瓷价格比较高,并不是小贩所说的一只“斗笠碗”只卖500元。

雷伟亮向记者说,收藏者最好亲身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观看该馆展示的展品,通过实物观察与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宋瓷的历史、特征等,这样才能提高对假货的识别能力。

“南海I号”表层淤泥清理完毕 大量宋瓷真容初现


“南海I号”表层淤泥清理完毕大量宋瓷真容初现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4-05-2205:22

考古工作者在“南海I号”勘察羊城晚报记者郑迅摄

德化窑大盘国内传世不多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宋代商船“南海I号”上,一排排古瓷器装满船舱。21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考古现场看到,“水晶宫”中的古船表层淤泥已清理完毕,这艘宋代古船的真容已初步显现出来——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商船。

羊城晚报记者夏杨

船舱内的瓷器成排堆积

羊城晚报记者昨日上午进入水晶宫“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古船的大概轮廓线清晰可见。在满是泥泞的工作面上,瓷器数量惊人,其中表层的大多已破碎,尤其船尾部分破碎最严重。其他地方,透过残器间隙,可见船舱中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碗碟……

古船的器物中以瓷器为主,碗碟盘罐、大小酒壶、酒杯都有,也可看到有锈蚀的钱币散落其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孙键说,首期发掘只清理了表层淤泥和打捞时灌注的黄沙,基本不提取文物。“这是一条满载货物、出航状态的商船,所载为民用瓷器,主要产地是景德镇、德化窑、磁灶窑、龙泉窑系等,前期探查时已出水6000多件,目前判断整条船上大概有6至8万件。”

水密舱比欧洲早几百年

记者来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时,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正把一条条白布从木质船舷上取下。“这是保湿用的,木质遇到空气很容易腐朽。”工作人员随后用加湿器对着古船已露出的部分进行喷水加湿。

记者围着发掘现场看了一圈,只见古船的左右船舷和隔舱都已显露出来,船头还在,但船尾破碎得很厉害。“1987年打捞公司在找其他沉船时,用抓斗抓到了这条船的尾部。”孙键说,除船尾外,目前整个船体基本完整。

古船船头耸立部分已损毁,因长期浸泡,船两侧的松木板有的也已散开,但大致还在原来位置。整条木船的轮廓线很清晰。从残存情况推算,该船宽在9.5-10.6米间,长22米,“这在宋代算是中等规模的大船了”。

“宋代这种船一般有13个隔舱,目前有12个可见轮廓。”孙键说,这艘商船已有水密舱设计,提高了不沉性,这比欧洲要早几百年。

船上当时可能有外国人

羊城晚报记者看到,“南海I号”沉箱从船头向船尾依次开出了两排共12个考古发掘探方。去年11月“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全部完成首期发掘保护任务。

在考古现场的中部,分布着一条由凝结物组成的突起物,有海底贝类生物附着其上,但凝结物中具体还包含哪些物品,目前还不清楚。孙键说,金属器,如铁锅、铁器等经海水腐蚀最容易形成凝结物,这些凝结物分布在船体的生活面上,里面还会裹挟一些木器、船板等物。

“目前尚未发现有人或动物的骨殖残存。”孙键说,不过在接下来的发掘和文物提取过程中将会非常小心。“一条船就是一个小社会,除货物外,船上的人还要生活。”他分析,船上除了瓷器,一定还会有一定量的其他文物,如金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朱砂等。

“这样规模的商船,除了船员还可能有随船商人。这条船可能是从泉州驶出,当时泉州有大量阿拉伯人,船上很可能有外国人。”孙键说,目前所见船上一些器物,如德化窑大盘,口径达到三四十公分,国内传世不多。

东方陶瓷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读得较多的书,乃是海外华人学者,20年过去,如今中国。比较文学已是遍地开花。文学之外,在绘画、建筑、戏剧等艺术领域.中外比较研究也方兴未艾。中外比较研究还进入理论领域.比较诗学、比较美学、比较哲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比较的方法中,自由灵活的平行比较受到青睐,它便于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中外文化现象放在一起,经过比较而显示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因而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也弊端常现.或落入琐碎,或陷于空疏。

比较文艺学要继续发展,就要在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结合上多下工夫,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都要重视。以具体的实例和理论的点评相结合,生动展示中国审美文化对西方产生的影响。

在影响的比较中,也更显示了中国审美文化的特色。研究西方文化艺术如何影响中国的著作,我们已见得不少;但研究中国文化影响西方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中国文化中,最早被西方人所接纳的,应是属物质文化之列的丝绸和陶瓷。中国的丝绸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传到西方。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对中国的丝绸赞叹不已,干脆把中国称作“赛里斯”(由“丝”字的译音而来).随着丝绸更多地被西方所接纳,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成了“丝绸之国”,唐代诗人张籍曾在《凉州词》中,生动地描绘过中国丝绸通过凉州边关的情景:”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中国的陶瓷在西方的比较晚,到宋代,西方才接受中国陶瓷,但很快引起了西方人的另一番惊奇,又把中国称作“瓷器之国。”

洛阳唐三彩工艺品礼品精品母子象

但是,那时的中国对西方来说还是个神秘古国,无从直接了解。西方还只能从丝绸、陶瓷这工艺品来想像中国。到13世纪中国的元代,才有意大利人用文字向西方人介绍中国。

1271年,南宋未,意大利一个犹太商人雅各邀游泉州。这位学者型的商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回去后就写下了40万字,记下了他在泉州这个“光明之城”的见闻,表达他对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惊异。可惜,这个要比马可•波罗还早几年到过中国的意大利人,未能很快出版他的书就过世了。数年之后,1275年,马可.波罗到中国,受雇于元代皇帝17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l298年写下了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很快译成数种文字,在欧洲广泛传播。他在这本游记中向西方人展现了一个比威尼斯要富强4倍的东方文明古国的辉煌,这就激发了更多意大利人纷纷来到中国,扩大国际交往。后来,在中国明代生活了27年的利玛窦所写的《中国文化史》问世,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意大利在当时成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文化的传播,逐渐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l570年,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葡萄牙人克鲁兹写了洋洋大书《中华博物志》。西班牙人门多萨在l585年写了《大中华帝国史》。随后,法国也出版了《中华帝国志》、《中国现状新志》等书,使著作在西方广为传播,导致欧洲在17、18世纪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当时,辉煌的中国文化,对欧洲特别是法、英、德诸国发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描绘,无疑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西方面前呈现了一个新天地,也激发了法国帝王的东方猎奇趣万味,追求起“中国风尚”来。1670年,法王路易十四建造宏大的凡尔赛宫,专辟了了一个瓷器馆,收藏了他千方百计收集来的中国瓷器精品。使法国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地藏圣号由来


地藏王菩萨即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菩萨因何名为地藏?据《三宝感应要略录》载:如来昔在灵鹫山时,地藏菩萨游行诸国,教化众生,到毗富罗山下,至乔提长者家。其长者家内,被鬼夺其精气,其家五百人,并皆闷绝,不醒人事,经于旬日。地藏菩萨见此情景,即作是念:‘实可苦哉,实可痛哉;世间有如是等不可说事。我今愍此众生,而作救济。’说此语已,便即腾身,往灵鹫山,白佛言:‘世尊!我见乔提长者家五百余人,皆被恶鬼夺其精气,闷绝在地,已经数日。我见是事已,生怜愍心,生爱护心,唯愿世尊,许我设此救济之法。令诸恶鬼降伏于人,令诸行者随意驱使,复令长者还得如故。’尔时如来,从顶上毫,放光万寻,照地藏身。与会大众各相谓曰:‘今日如来,放光照地藏身,此菩萨必成大法,教化众生。’时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复驱使诸恶鬼等。我念过去无量无边久远有佛,号烧光王。其佛灭后,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罗山,善行道术。我见众生被诸鬼所恼,如彼长者家无异。我于尔时作是誓愿:遇善知识,求学降伏之法。即往俱特罗山,语彼仙人。仙人心生欢喜,于三日内,授我预知万理,消除罪恶。又将一切恶鬼,招集我所,依师法教,调伏其心,令发道心。于须臾间一切地狱受苦众生,各乘莲花,诸苦停息。尔时仙人,见我得如是神力,与我授记,而作是言:汝于无量无边世,佛与授记,名曰地藏。于五浊世中,人天地狱,常当化身,救度众生,令离灾难,今见长者,如本无异。我今往彼家,特救护之。’世尊听许,菩萨往化,五百余人,一时还活。

考古再现北宋贵族精致生活


吕大临家族墓

虽然吕氏家族墓地多数墓葬被盗,但出土的随葬器物种类仍十分丰富,共有700余件组,有瓷、陶、石、铁、铜、锡、银、金、漆及珠贝类等。其中,瓷器数量多而品相好,以耀窑产品居主流,兼有景德镇湖田窑、定窑、建窑的产品。石器以当地骊山石打造,做工精细,主要为餐具、茶具、香具等。除此之外,文房用具中各类砚台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有带铭文的歙砚、豆绿色俏红边的贺兰石砚、鱼肚白的澄泥砚等。另外还有女子使用的各类闺阁用具,如脂粉盒、发簪等。

这些精致考究的生活用具,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态,也彰显着蓝田吕氏家族书香门第的家族传统。古墓白茶“复活”千年茶艺“这是北宋时期珍贵的白茶,深受宋徽宗的喜爱。”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北宋时期吕大临家族墓园出土了一批铜、瓷、石等材质的茶具,个别茶具上还残存着数十枚绿茶,部分茶叶仍呈翠绿色,而铜钵与渣斗的成对出现等,更为“复活”中国人的千年茶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记者在文物保护室看到,在一件铜钵的底部上附着一小撮绿茶叶呈风干状,大约有20根,清晰可辨,极为罕见。与铜钵配套的是一件口侈腹小的铜渣斗,其内壁上仍能看到一些附着的茶叶。

据介绍,铜钵与渣斗出土时扣在一起,属于两件套。除铜钵底部湿附着有绿茶之外,在渣斗的宽沿与腹壁上还有残茶流淌的白色痕迹。张蕴说:“墓园出土了数十件主要用途为茶具的渣斗,分为陶、瓷、石、铜等材质,可谓十分讲究。

中国古代人在唐宋时期一般是沫茶吃,按“茶圣”陆羽的说法叫做煮茶,即古人常说的吃茶。而这次出土的保存较好的绿茶叶,表明其时喝茶的方式不仅仅是沫茶。张蕴认为,从在吕氏家族墓看,当时有两个系列的饮茶用具,一个是常说的沫茶,是需要碾碎了喝的,另外一种就是沏茶的系列,它很接近于现代沏茶方法。出土茶托盏曾是时尚物件

此前,考古学家在宝鸡法门寺的唐代地宫中曾经出土过一套皇帝捐献的茶具,其中茶炉、茶磨、茶筛子等一应俱全。

张蕴介绍说:“我们这次出的茶托盏较多很讲究,来源名窑有耀州窑、建窑、定窑等,虽然没有出煮水的炉子,但出土了茶炉所用的碳铲、火筷子等,造型都很精致,都有攒花。当时在沫茶系列里是以这个建窑的托盏最为名贵,贵族或高级知识分子里边最为流行,谁家里如有一个建窑的金毫或银毫盏的话,就属于非常讲究档次了,那是士大夫们优雅精致生活的象征。”

专家称,古人喝茶十分讲究,除了茶具讲究之外,有时还需要沐浴、焚香,随性书画。吕氏家族墓出土的香具、文具等,都应是有讲究的。它从一个侧面,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仆从侍候沐香饮茶时书画人生的精致生活片断。银质化妆盒存留胭脂

考古学家在吕氏家族墓地还发现一件核桃大小精巧玲珑的银质化妆盒,盒内存留暗红色物质。经中国科技大学实验中心检测鉴定,为女子使用的胭脂。

胭脂,又写作燕脂、燕支、焉支等,一种红色染料,古代妇女用以涂脸颊或嘴唇。史书说,“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胭脂在中国殷商时期就有了。《中华古今注》上说,胭脂盖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为脂,为燕国所产,故名燕脂。有的史书上还说,那时称作燕支,是因为燕地妇女采用燕支山上生长的红兰花叶汁做成一种红色染料而得名。现今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燕支山或叫焉支山的。据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燕支山后,民间流传着一首歌,其中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王的妻子叫“阏氏”,也就是燕支,意思是他们的妻子可爱得就像燕支花,艳丽动人。因此有人认为涂胭脂的习俗有可能始自匈奴人,后来又传给汉族妇女。

胭脂盒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宋代更是盛极一时。

抚摸这些历尽岁月沧桑的胭脂盒,依然飘荡着沁人的芳香,多少岁月挥之不去,多少红颜白发随风而逝。这盒中胭粉抚摸过多少桃花脸?这小小的盒儿又装过多少杨柳风?如今已无人懂,活在历史中的只有她们唇红齿白,娇艳欲滴,她们的花容月色,冷若冰霜,偶尔回头一笑,心神迷醉,倾城倾国!精致白瓷身份成谜

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的瓷器均为餐饮具,以铜川耀州窑青釉瓷为主。其中刻花碗和盘、缠枝牡丹纹梅瓶、牡丹纹渣斗、刻花盖碗、素面套装酒壶与花口温酒樽、素面套盖瓷盒皆做工精到,造型别致,釉色晶莹细腻,设内外双重盖,内盖又为两件组合而成,根据需要既可全部打开又能只提揭中心小盖钮取物,更好地起到封闭作用。特别是套装酒具的出土,印征了耀州窑生产的花口樽还有与酒壶配套使用的功能。

属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瓷的器物虽然不多,但品相好、造型佳。如瓜棱腹执壶圆唇、高领、鼓腹、平底,执手与短流对生肩上,盖钮生动,盖沿与执手端各有小贯耳以穿绳连接,其构思缜密周到,加之浑厚的外观造型、剔透细腻似自然天成的青白釉色,使其在众多出土瓷器中格外醒目。另一件素面香熏做工精细,附以巧妙的构思更显出影青瓷具的玲珑晶莹。福建烧制的黑釉茶具以其庄重华美的釉色在宋代上流社会中非常流行,此次出土的金银兔毫茶盏皆为建窑代表产品。河北定窑产品以餐具碗、碟、储物瓷盒居多,还有一批窑口出处尚待研究的餐具,其精到的制作工艺、端庄典雅的外形、均匀细腻的釉色均属白瓷的上乘之作,而出处之谜更增添了美丽外表的神秘色彩。为何少见金银器

出土器物中金银器很少,有素面金簪一枚,造型简捷质朴,应当是男子束发所用;錾花妆盒一件,大如胡桃,精巧玲珑,盖面錾刻大朵牡丹,下衬鱼子纹,应属女子随身携带之物。

张蕴说,出土的这么多文物中主要是瓷器。唐代是金银器多,但到了宋代,随葬金银器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宋代可能讲究更雅致的一些东西。所以在闺阁用具里,妇女的装饰品非常少见。作为这样一个大家族,有这么多女性墓主,却没有特明显的很精美的装饰,可能吕家的家教非常严格,是比较讲究朴素、低调的一个家族。

除了出土的文物精致讲究外,张蕴发现,这片家族墓地也是经吕家人精心挑选的。

张蕴说,墓地坐北向南,能充分地接受阳光。另外,土层非常深厚,且土质很坚硬,适合于营造比较深的墓葬,为他们建造土洞墓室提供了一个先天条件。另外,墓地背靠骊山,面对灞水,依山傍水,这在风水学上非常好。水是财气,在墓地的两边,又有两条灞河的支流把墓地环绕起来。当地人到现在还说吕家选的这个墓地有“二龙戏珠”之势。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应该是张蕴退休前的最后一个田野发掘工地。“这个一千多年前显赫家族的墓地中有着太多精美宝贵的文物需要仔细整理,也还有不少的谜团等待人们进一步破解。”张蕴说,田野发掘工作的完成意味着另一个工作的开始,就是通过文物的整理,揭示北宋时期吕氏家族及他们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真实生活状态。

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青花瓷器


中国有太多让人一见钟情的艺术创造,其中青花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最契合中国人心理审美的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外流传至今的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产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其中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造型以盘、碗、罐为主。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明洪武民窑青花的青花呈深靛青,凝聚处有黑褐色斑点,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晦暗沉滞到明丽浓艳的过程。早期的胎骨粗松,含灰或含黄,至洪武晚期则呈现白色。纹饰均采用一笔勾勒,线条圆劲飞动,有花草禽鸟纹,也有各种几何纹。

明永乐民窑青花瓷钴蓝发色和洪武民窑大体相似,以靛青为基调,流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胎大多比较白净,也有少数呈浅灰白色。普遍存在缩釉现象。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装饰花纹以自然物为多,如动物、花草等,绘画生动,笔意流畅,用笔简约是其重要特征。

宣德青花瓷胚体为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白净,瓷化程度好,但亦有胎松质粗的。大部分器物为淡卵青釉,釉质润亮,釉表具细桔皮纹,另有部分为灰黄或灰青色。青花料有国较和进口两种。宣德民窑青花瓷的主题纹饰较洪武、永乐朝简单。

正统、景泰、天顺处于宣德瓷雄伟凝重和成化瓷轻盈俏丽的过渡阶段,瓷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都反映了这个变化过程。釉色肥厚,纹饰自然,装饰纹饰多具写意风格,缠枝和折枝花卉、麒麟、犀牛、仙神、婴戏都是常见的,有的纹饰奇谲怪诞,带有神秘色彩。

成化和弘治民窑青花有很多相似之处,用平等青料。青料发色以靛青为基调,淡雅清丽,很少幽深灰黑。除成化早期制品外,几不见明初青花上黑褐色斑点。绘画风格有了变化,笔法既非明早期的纯粹“勾勒点染”,也非完全的明后期的“单浅平涂”而采用了染色的方法,染色俗称“分水”。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这是其时代特点。

明正德民窑青花一般用江西上高县产的名为“无名子”的土青。这类青料呈色带灰,以灰青淡穆为基调,亦有的呈靛青色而色明丽。分水只有淡浓两种色阶,淡色则不能清莹而带浑浊。在装饰纹样上,构图趋于疏朗,已不见满填小叶的繁缛缠枝花纹饰,用笔较为工致,线条细瘦。在纹饰中,缠枝莲仍属常见,开始用阿拉伯文题铭或作装饰。在器物形制上,有一些新创造。

嘉靖民窑青花瓷所用青料有进口“回青”和国产“土青”两种。用回青的青花呈幽菁,用国产土青的则青花发色趋于黑灰。装饰纹样用双钩分水画法,在装饰纹饰上带有道教色彩的内容较为普遍。自嘉靖开始,青花瓷上的题字骤增,除了帝王年号本款外,还有寄托款、吉语佳句等。在形制上,出现了四方罐、瓜楞罐等造型独特的器物。

万历民窑青花瓷的胎质白腻,胎体趋薄,所用青料为几种不同的国产料。青花呈色由于青料的不同而有三种:或为扬艳泛紫;或为青灰沉滞;或为色泽艳丽,色阶清晰的靛青。在装饰纹样上,道教色彩的题材仍占相当比例。

明天启民窑青花瓷的青花发色明朗,呈靛青色,分得出浓淡色阶,无黑色氧化斑疤和其他杂色斑疤,不见青花流散现象。明天启民窑青花瓷装饰风格上古朴脱俗,流行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主题纹饰内容广泛,人物刻划采用变形手法,颇具特色。天启民窑青花瓷(包括五彩瓷)绘有一些特有或常见的装饰图纹,如细腿麋鹿、八字树枝、梦幻图景等。

晚明时景德镇所用青料有数种。其中民窑所制日用粗瓷用丰城所产品质较次的青料。崇祯民窑青花发色稳定,呈靛青色,略带幽灰,不见流散。崇祯后期青料研磨加工更细,使青色阶增多。分水沈淡层次分明,色泽也凝翠欲滴。绘画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但渲染大多超出轮廓线,成团成片而浑浊淋漓。装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画法上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手段,画风荒诞为其特色。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