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陶重振的难题

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的牙舟陶,相传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平塘县志记载:辛亥革命前,牙舟陶就已经远销到东南亚国家。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也曾经辉煌一时,甚至因为有了牙舟陶,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知道了黔南、知道了平塘。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牙舟陶逐渐走向没落,目前,政府各级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力图让牙舟陶重振雄风,但是如何突出重围,仍然是个难题。

就在7月底记者到牙舟进行采访时,又获悉,已经有外地人正在抢注“牙舟”陶的商标,这引起平塘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开始就这一抢注事件与国家工商总局进行交涉。

600年历史成就牙舟陶

牙舟陶器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牙舟镇位于平塘县境中部,距离县城26公里。牙舟镇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资源丰富,是陶瓷制作的理想环境。

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16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当时,明朝为了扫荡元朝残余势力,大量屯军进驻贵州。后来屯军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入当地布依民族,牙舟的制陶技艺就是这个时期从汉族地区传入的。由于牙舟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

到了清朝末期,牙舟陶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这时候,小小的牙舟镇,就有100多家制陶的小作坊。

解放后平塘县成立了“牙舟陶器生产合作社”,将制陶业全部集中于牙舟镇内,“大炼钢铁运动”时,有人砍倒了两人才能合抱的一棵大树,在大树根下发现了用于烧陶的古窑遗址,有大量的陶片出土,印证了牙舟陶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记载。

195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贵州向北京赠送牙舟陶礼品花瓶、茶碗等10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器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1974年到1984年这10年间,牙舟陶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78年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时,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教授把牙舟陶誉为“全国工艺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牙舟陶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交往。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推荐,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获得金质奖章。1984年,国家轻工业部把牙舟陶出口产品列为部生产品种之一。

牙舟陶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工艺精湛,很具观赏价值,牙舟陶器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

60岁老陶工苦撑牙舟陶艺

在牙舟陶走过了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的辉煌后,平塘县力图做大牙舟陶。1984年在县城组建“平塘县工艺美陶厂(牙舟陶瓷厂分厂)”,由于烧制时采用倒烟窑、推板窑,抛弃了传统工艺,实行半机械化生产,使得制作成本大幅增高,同时机械生产烧制技术不过关,被强制搬迁到县城的牙舟制陶艺人又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又思念家乡,不能安心工作,加上厂领导不懂技术等原因,致使新厂倒闭,而老厂又没有资金投入,生产工艺和规模都上不去,最后导致新厂和老厂全部倒闭直至今日。

如今,在距县城26公里的老厂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烟囱和布满灰尘的厂房,昔日的繁忙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牙舟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产品没有了市场。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粗犷的陶制品逐渐被制作精细的瓷、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代替,原来比较广阔的市场已经萎缩直至消亡。产品没有市场也就失去了平台。

记者与平塘县政府办黄副主任和牙舟镇镇长陈子微一道,走访了牙舟镇一些制陶人家。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牙舟镇只有汪家街和冗平街的8户人家还在惨淡地从事陶器生产,并且都为零星的家庭小作坊,制作的陶器也只有盐辣罐、烟杆斗、茶罐、香炉等简单的生活用具,已经无法与牙舟陶在外享有的名气相适应。同时,在牙舟镇制陶艺人已经出现断层。据介绍:牙舟陶的珍贵之处在于全部是手工捏制,在于烧制时火候的掌握,因此产品质量也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由于牙舟陶产品市场的萎缩,牙舟当地年轻人已经不愿学制陶技术,全是几名60多岁的老陶工苦苦支撑,牙舟陶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现在,仍然在制作陶器的几户人家,制作产品只是销往当地农村和小集镇,制陶也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已,谈不上艺术。

牙舟陶特点

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有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带有独特的民族地方特色。陶器无毒,盛放食物不易变味,且经久耐用。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牙舟陶如何突出重围

牙舟镇冗平街的青年张禄麒在广东打工已经有14年了。去年10月他返回家乡,投资8万元创办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在牙舟开始第一家以“厂”的名誉进行陶瓷生产。7月26日,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说出了回家办厂的初衷,他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制陶人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摸牙舟陶了,以前的老艺人也只有六七个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牙舟陶就真的失传,牙舟陶就再也没有明天了”,张禄麒决定回家接过老父亲的手艺,把牙舟陶传下去。经过快一年的摸索,张禄麒的牙舟陶厂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他满脸笑意地说:“现在根本就不用我出去找市场,有人上门来收,只怕做不出来。贵阳、甘肃、香港的客商都有。”但同时,张禄麒说,光有自己一家办厂还是不行,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办厂,共同做大牙舟陶的品牌和规模,“我不怕竞争,竞争就会有市场,就会了质量”。

现在整个牙舟镇只有两个阶梯窑,一个是四户合资经营的五洞窑;另一个是五户合资经营的九洞窑,这两个窑的窑炉已经严重破损。在牙舟陶发展最好的时候,阶梯窑和龙窑就有近70个,陶器年产量达30万件。

正如张禄麒所言,一枝独秀不是春。牙舟镇镇长陈子微说,该镇在巩固的基础上做大牙舟陶,正在策划引进1300万的资金来做牙舟陶。目前,平塘县已经制定了关于牙舟陶的五年保护计划,把保护老艺人和培养牙舟陶艺后继人才都列入了计划之中,还计划在2009年和2010年建立牙舟陶传统工艺作坊、建立牙舟镇牙舟民族传统工艺生产一条街、建立牙舟陶瓷博物馆等。

然而,就在牙舟人为振兴牙舟陶寻找出路的时候,却传来了有外地商人正在抢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牙舟”陶的注册商标。一旦注册成功,这将意味着牙舟的陶器不能称为“牙舟”陶了,这一延续了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面临着重新更名的危险。

7月26日,记者了解到,目前为了抢回“牙舟”陶的注册商标,平塘县政府、县工商局、平塘县牙舟陶瓷商会等部门已经与国家工商总局取得联系,就外地人抢先注册“牙舟”陶商标一事作交涉。平塘县政府也已经将牙舟陶向国家文化部申请,请求将牙舟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小编推荐

“合作之舟”再啟航


中國與東盟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經濟和社會往來,共同構筑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紐帶。著眼於中國在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需要以及東盟國家的共同發展,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格局,面向中國與東盟合作長遠發展,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構想。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曾為繁榮亞非歐國家經濟,推動東西方溝通作出重要貢獻。今天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的歷史選擇。目前,中國和東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連續5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致力於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是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如今,中國-東盟博覽會再次發力,緊緊圍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內容,對博覽會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全面整合,打造升級版博覽會,作為先行者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搭建獨具特色的平台。

從萬裡使節到同台共“舞”

早在西漢時代,南海諸國派遣使節,不遠萬裡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前來中國。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之所以能夠成為天然的合作伙伴,正是得益於海上絲綢之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為雙方之間的交流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在中國-東盟合作“黃金十年”的建設中,中國-東盟博覽會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部長和地方政府之間進行友好交流,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了政策溝通,為雙方經貿等多領域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10年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等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建立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東盟合作機制,還有一系列磋商對話機制落戶廣西,形成了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南寧渠道”,為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發揮了特殊作用。

中國-東盟博覽會不僅立足於中國與東盟合作,而且面向全球開放。(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工發組織等國際負責人出席歷屆博覽會,每屆博覽會邀請RCEP成員國等在內的區域外國家和地區企業參展參會,舉辦“10+6”企業家交流會等一系列活動,促進了中國-東盟與世界其他經濟體的交流合作。

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於2014年9月16-19日在廣西南寧舉辦,新加坡擔任主題國。本屆博覽會將突出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通過一系列舉措來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各領域合作。

從“絲綢瓷器”到“電子電器”

“南珠之鄉”合浦,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2000多年前,我國商船從這裡出發,把中原和沿海的陶瓷、布匹、絲綢帶往南部海岸沿線的馬來半島、緬甸、印度等地,並運回東南亞甚至歐洲的毛織品、玻璃器皿等異域珍品。

合浦始發港古時的輝煌是今天的鋪墊,時至今日,廣西既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區。目前,東盟已連續14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對東盟開發的重要橋梁,廣西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已經逐漸向出口機電產品、電器,進口橡膠等大宗農產品的方向轉型升級,從“絲綢瓷器”進入到“電子電器”的巨大轉變。

而在過去10年中,中國和東盟貿易成績斐然,由2004年的1059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436.1億美元。中國-東盟博覽會推動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助推器”。

在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將重點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東盟國家的商品,組織契合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需求的中國名優商品參展,集中推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政策和環境。另外,還將推動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產業帶。舉辦產業園區招商大會,以中馬“兩國雙園”建設為典范,推動廣西與印尼、泰國等更多東盟國家建設“兩國雙園”。

從“七下西洋”到互聯互通

昔日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以單向輸出為主,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更強調雙向互動和互利共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和東盟緊密相連,它串聯起來的是當今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經濟體。通過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經濟合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串聯起亞洲、非洲、歐洲乃至全世界。

互聯互通是中國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先領域,也是一直以來中國-東盟博覽會優先倡導的合作領域和重點方向。

過去10年,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平台,中國與東盟10國加快了互聯互通,進行了多層次、寬領域、跨區域的全方位合作,保持著10%的年均增長率,正成為全球經濟拉動主要力量。

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系列論壇、會議和相關活動,建立了港口合作和信息通信合作等互聯互通機制,參與承辦了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戰略合作會議,積極推進雙方互聯互通建設。

借力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中國與東盟經貿聯系加強,中國與東盟陸海空交通基礎設施等“硬件”聯通成效顯著。今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將圍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舉辦南新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市長圓桌會、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建設工作會等活動,為這條古老海上絲綢之路再現昔日輝煌增添活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國、東盟國家,輻射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國,延伸至沙特、伊朗、埃及,最終與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國家聯系貫通。在收獲了“黃金十年”的合作成果之后,在中國與東盟合作“鑽石十年”的開局之年,新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正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續寫新的輝煌。

陶的传说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以上就是专家摘录的有关陶器的传说,欢迎大家来预订陶器。

汉代时期的陶豆


这个陶豆包括上边的钮下边的圈足有30厘米高。豆本身的直径近20厘米,造型古拙敦厚。特别说它是汉代的陶豆,是因为豆作为一种食器,古已有之,如同鼎,鬲,敦同为古代食器;尊,斛,觚同为古代饮酒器,它们都曾经是青铜器,只不过随年代变迁制作工艺制作材料不同而略有调整变化。

《说文解字》解释说:“豆,古食肉器也”,据说最早放置肉酱。豆有两部分组成,上方有盘,盘上有环钮;下边有校,上下合在一起,就可做盛器。铜豆在商代还很罕见,至西周形象为浅腹,无盖。春秋时期,出现了腹部带有双环的豆,数量大有增加,做功也日渐精细,有的还错些金银,嵌上红铜做装饰,甚至还装饰着狩猎图像。战国时代的豆,又不一样了,豆的腹部加深。至汉代,就有了图上这样的陶豆了。

青铜制作变成泥陶制作,固然是时代不同了,可是尤其陶食用器,饮酒器,常常令人疑惑,陶器不会渗水吗?而且还有陶器的蒸煮器,能用来盛水蒸煮吗?还是仅仅作为明器用作墓葬呢?

有一日喝茶,我对手中的宜兴紫砂壶忽然解疑释惑了,紫砂壶也是陶器,不是一样用来盛水泡茶吗?转而又想紫砂是特别的细腻的细泥,渗透性特高,才能制成壶,汉代的陶制品未必都用那么好的泥制作。可是,可能就是发现了陶制品的缺憾,所以东汉时期才有绿釉黄釉的出现,后代也才有防水的瓷器呀,宋代竟然有宋瓷,元代竟然出现了元青花瓷器,不仅实用,更是艺术化起来了。

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充满无限的创造和无限的可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