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绘瓷值得一掷千金

近几年,在各地拍卖会上都会看到一些书画家所绘制的陶瓷作品,特别是2004年荣宝春季拍卖会上,由一批当代书画家绘制的陶瓷作品组成的专场引起了藏家广泛关注。其中有陈佩秋、龙瑞、张桂铭、方骏、王镛、袁运生、于志学、陈平、吴山明、邓林、徐乐乐、陈永锵、江宏伟、朱新建等近一两年市场表现强劲的名家陶瓷作品,结果上拍时,除一件流标外,全部拍出,最高的价格10多万元,最低的0.66万元,绝大多数成交价在1万到4万元之间。名画家把画画在各种器型的瓷器上,其绘制的难度大,分寸难掌握,自然是藏家钟情的收藏佳品。近年来,名家绘瓷的收藏又呈逐渐升温的态势。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名家绘瓷市场价格还有可能大幅上扬,故此时投资收藏正是好时机。

名家绘瓷集艺术品与工艺品于一身。中国画画家一旦涉足绘瓷,大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绘瓷需要技巧、需要经验,初画往往倍感行笔艰涩难以控制,同时,色彩用多则会板结,少则一经窑火色淡无神,故画时要预想着烧后的效果,掌握好分寸,实不容易,即使画家在瓷坯上画得非常满意或是得意忘形,但这仅仅是完成了一半,能不能窑变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对中国画画家来说,他不能完全把握绘瓷最终结果,这恐怕也是绘瓷的独特魅力所在。当然,有时会烧出特别的效果,让画家惊喜不已。但是,这种状况比较少见,这就决定了名家绘瓷的制作都是不容易的。

此外,这种集艺术性和工艺性于一身的绘瓷,又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工是否精美,器型是否别致,瓶、罐、筒、碗、盘有何特点;瓷胎的厚薄如何;二是瓷上的绘画如何,是否运笔自如、线条流畅、层次清晰、色彩鲜明。体现传统中国画的风格,总之,好的瓷、好的釉、好的光泽,配上好的画想必藏家必定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此外,名家瓷绘不可能批量生产,一般存量极为有限。其稀有性更决定了这类瓷器经济价值较高。

目前,名家瓷绘的价格还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如果到瓷都景德镇,亲眼去看一看瓷器的整个制作过程,回过头再来看一下名家瓷绘的价格,即使是2004年荣宝春拍会上的名家瓷绘的成交价,你也会认为这类瓷器的价格实在太便宜。笔者认为,随着人民购买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大大提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名家绘瓷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收藏把玩这类瓷器显然是一种时尚,一种品位,一种身价,并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随着收藏把玩名家绘瓷的人与日俱增,名家绘瓷有望成为收藏市场中的一个热门品种。

小编推荐

瓷板砖上“绘”人生


近日,笔者走进界首市顾集镇南李村应玉德的家中,入眼就看到其堂屋正门两侧分别嵌着“松龄”与“鹤寿”两幅长条画。而屋内的后墙则嵌满一幅“黄山松云”的风景画。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充满着艺术气息。

应玉德从10岁左右迷上了绘画。初中毕业后,他就找到了一家壁画厂做画工。因有一些绘画功底,加上师傅的悉心指导,应玉德只用几年时间,就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工。

“这些墙上的画有的都快20年了,都是我自己画的。”见笔者看得入神,应玉德说,这些瓷板画所用的颜色在制作时都烧融到瓷板砖里面了,而且几十年风吹日晒也不会褪色。

为让笔者明白瓷板画的制作过程,应玉德顺手拉了一张小方桌就在院子里现场画了起来。他先在桌子上铺一块洁白的瓷板砖擦净,又拿出盛着颜料的小碟子和笔筒。只见他用毛笔蘸上颜料,三笔二笔、点点划划,三分钟不到,一幅颇具神韵的“竹报平安”图就画成了。

“在瓷板上作画,不像在纸张上作画,需要用专门的釉彩来调。”他说,每次作画前,都要提前一天把釉彩材料放在碗里浸泡,画时还要再和一下。尤其是在窑里烧制时,更需要技巧,不仅火候要掌握好,而且烧制时间也很讲究。应玉德随手从桌上拿出一个成品工艺碟子说:“温度控制好了,烧出来的瓷板画颜色很亮,很好看。烧不好就会把瓷板砖烧坏!”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农民家庭在翻盖新房时,时兴在新房上镶嵌一些瓷板画。2004年,应玉德回乡创业,在自己的小院里建了一个小窑,专业做起瓷板画来,生意异常红火。

现在,他不仅在瓷板砖上作画,而且还在家用的碗、盘、碟子上绘画。在内容上,应玉德最近在向“中国孝文化”方面延伸。应玉德说,原来画的大多是松、鹤、福、寿等民俗画,时下,全国都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的画中也融入了文明和谐、孝老爱亲等元素。

应玉德在瓷板砖上即兴画“竹报平安”。陈振强摄

瓷城 一运岂千年


醴陵城区风貌

本刊记者郭佳封锐实习生甘博

中国瓷,醴陵彩。

因始创“釉下五彩”工艺,“瓷城”醴陵在近现代陶瓷业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位置,并被捧为“红官窑”。

从工坊到工厂

百世传承衍变

醴陵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年前的东汉王朝,就有大规模立窑设坊烧制陶瓷的痕迹。

当年那些带着共同目的聚集起来,从事陶瓷制作的大批作坊工匠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的事业居然会在这里百世流传,从两千年前的夹沙灰陶工坊,到一千年前的青瓷、白瓷、黑瓷产业,再到近代享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无数代后继者将醴陵陶瓷发扬光大。

在醴陵,考古发现有远至商、周的青铜时代的陶片,新阳乡还有东汉古陶窑群遗址。据考证,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的县城(板杉古城村)近郊已有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生产的日用陶器为夹沙灰陶,火候高,质地坚韧,没有上釉,纹样清晰,品种包括砖、釜、壶、缸、碗、罐等十多种。

一千年过去,到宋、元时期,醴陵的青瓷、白瓷生产呈现发达景象。黄獭嘴镇、枫林市乡、东堡乡,均发现多处青瓷窑遗址,甚至出现五十座瓷窑集中连片生产,堪称古代的规模产业。

又几百年过去,到明、清时期,醴陵瓷器制造业持续兴盛。新阳乡的明朝砖窑遗址上仍有完整砖窑留存,证明这里曾参与明朝首都南京的城砖烧制。清朝雍正年间,广东人到东堡乡开设瓷厂,规模化生产粗瓷器,碗、碟、壶、酒器、调羹、罐、坛、钵、油灯等不一而足。

醴陵的陶瓷生产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古作坊、古窑遗址遍布。直到清末民初,在仁人志士的推动下,醴陵终于诞生了“釉下五彩瓷”,并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被世界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被首选为国家领导人生活用瓷和国家礼品瓷,俗称“国瓷”、“红色官窑”。

实业救国

催生“釉下五彩”

1904年,晚清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改良发展醴陵瓷业,为清政府采纳。

次年,熊希龄与醴陵籍举人文俊铎在城北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并在学堂附近的姜岭下筹建“湖南瓷业公司”,从日本、江西景德镇引进部分技术人员和制瓷机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湖南瓷业学堂创制出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1908年,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生产出釉下五彩瓷器,成为醴陵瓷器独有产品。

釉下五彩瓷,突破了一直以来陶瓷釉上粉彩和釉下单彩的局限,光洁的釉面下,颜色清新多样。甫一面世,“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受到热捧,其精美绝伦程度令世界震撼,也让中华陶瓷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接连荣获“武汉劝业奖进会”一等金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都朗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601099,股吧)万国博览会”金奖,醴陵釉下五彩瓷被推上了“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醴陵陶瓷风靡于世,各路商贩往来贩运者络绎不绝,一批批私营醴陵瓷制造公司相继兴起,城北姜湾、中和一带成为集中产区,上百家瓷厂欣欣向荣。后因饱经战火,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生产一度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原湖南瓷业学堂毕业、擅长釉下彩瓷工艺的古稀老艺人吴寿祺被请出山,传授技艺,培训学徒,并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组建“湖南省瓷器工业公司”,釉下彩瓷器重新恢复生产。2007年,醴陵瓷器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代表作“扁豆双禽瓶”,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一个现代瓷城

400亿陶瓷产业

人类历史上,瓷器文化曾伴随海船和驼队,满载着财富,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现代,运输方式变了,不变的是日益丰富和拓展的陶瓷需求。

中华陶瓷文化博大精深,醴陵是湘东门户,也是一座至少有两千年大规模陶瓷烧制历史的著名“瓷城”,是陶瓷文化的重要源流地,品质淡雅精美的“釉下五彩瓷”风靡全球。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醴陵的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当年产量分别达到59.25亿件、80.6万吨,产值401.6亿元。

近年来,醴陵陶瓷产业被确定为湖南省十大标志性产业之一。一个现代化的瓷城内,6个技术创新平台,23家研发中心,还有多家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同组建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三年,醴陵陶瓷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80%实现产业化。轻质陶瓷填料、抗菌陶瓷、陶瓷手机面板、陶瓷光纤插芯和套管、核电机用进出线绝缘端子等一批自主研发的新型陶瓷产品产业化,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使醴陵陶瓷在能源、电子、航空航天、生物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现在,醴陵已有陶瓷企业503家,配套企业205家,形成了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拥有产业工人12.8万人,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业陶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这里的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是湖南全省唯一的县级海关口岸,每年为醴陵数量庞大的陶瓷产品出口,提供了快捷通道。

传承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醴陵将东方陶瓷艺术在现代商业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坚持自主创新,推动陶瓷产品产业化运作,瓷城一直追求着穿越时空的永恒之美。醴陵陶瓷产业的价值远不止四百亿,他们的长远目标是—千亿产业。

伊犁河谷彩陶:绘就千年色彩


陶器的形成,源于对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使古人逐渐发现成型的粘土经火烧后异常坚硬而且耐水性强。自此,陶器便成为了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手制陶,它不仅是制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当时人们某种情感、观念和精神的体现。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我国的彩陶出土量很大,分布地域很广,各类彩陶文化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像张网纵横交错。它东至浙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直到龙山文化及东海峪遗址;西至黄河源头附近区域、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南边有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北有辽宁、内蒙古的红山文化等。如此众多的彩陶文化遗址,汇聚成了我国庞大的陶器博物馆。

我国最西部的彩陶文化是新疆伊犁河流域文化。新疆地区出土的陶器颇具特色,尤其是彩陶纹饰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某些纹饰虽然受到甘、青地区的影响,甚至借鉴了西方纹饰,但是新疆彩陶纹饰仍然保持本土特色。尤其是挥洒自如的几何纹,巧夺天工的物我融合,使抽象的图案纹饰与陶器的立体空间交汇的质朴无华,这一切展现出先民创造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魅力无穷的纹饰模式,为后世开拓了令人心醉神迷的审美空间。

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属于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00~公元元年。它是我国与中亚地区相邻最近的彩陶文化,在地缘上两者同属广义中亚的范畴,从理论上讲应当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费尔干纳盆地的楚斯特彩陶文化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绝不雷同。

伊犁地区出土的上百件精美彩陶,主要分布在昭苏县夏台墓地、新源县黑山头墓地、察布查尔县索墩布拉克墓地、特克斯叶什克列克墓地和恰甫其海墓地、尼勒克县穷科克墓地和奇仁托海墓地、尼勒克县加勒克斯卡茵墓地等。从这些彩陶的形制看,有高颈壶、梨形罐、彩陶杯、彩陶钵等,其中尤以无耳、圜底的彩陶器最多且最具地方特色。彩绘多为红色陶衣红褐色彩或黑彩,少数施浅黄色和白色陶衣。纹饰以几何纹为主,主要有三角纹、斜线纹、网格纹、棋盘纹、杉针纹等,另外还有逗号形纹、垂带纹等。伊犁是一个水草丰盛,是马背民族游牧的好地方。这些彩陶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揭示出其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彩陶表面连续性的几何纹饰,它充分运用线的特征,把曲线、直线、折线等组合在一起,上下连续,给予跃动的视觉感受,再加上粗、细线的变化,使纹样颇具生气。前后上下的连续并不是重复,而是线纹丰富的审美内涵,更显示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独具慧眼的观察力,从而创造出高于生活自然形态的抽象纹饰,给人以更为含蓄的内在美。游牧人情趣所致,使几何纹生动而不呆板。

新疆伊犁地区的彩陶纹饰,与其地域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北疆山区面积很大,天山以北的崇山峻岭中,那高大挺拔的雪岭云杉,连绵数公里,体现了大自然的雄厚气魄。例如,出土于察布查尔索墩布拉克墓地的彩陶钵(图1),其纹饰即是云杉的松针为主线的杉针纹。那叶如针的衫纹,展示了其内在生命的张力,作者巧妙的安排枝叶相连的关系,提取自然中抽象、象征的意蕴,寄托着作者对自然的丰富情感,使杉针纹显得端庄典雅。陶钵的下半部,绘出波状起伏的山脉纹,衬出杉树的自然环境、氛围与流动的线感。致使整体构图相交融汇,色线生动,余韵无穷,显示出情景交融的绝妙境界。而尼勒克县吉林台墓地出土的高领单耳彩陶壶(图2)、彩陶壶(图3)和单耳彩陶杯(图4)的线纹富于变化,不难看出作者注重的是其装饰性。尤其是这件高领单耳彩陶壶通体红衣红彩,规整的棋盘格纹和整齐的线纹交错搭配,纹饰变化多样,层次感很强。

此外恰甫其海墓地出土的彩陶的形制很特别,彩绘的纹饰规整高雅,不难看出作者工笔干净利落,如(图5)所示,这件单耳彩陶壶收口鼓腹的形制,加上网格纹、线形纹的彩绘纹饰使得整件器物显得古朴淡雅,似乎透过它能看到当时作者优雅安静的心境。

其实,伊犁河谷出土的各类彩陶很多,它们的主人可能是活跃在伊犁草原的塞人、乌孙人、突厥人等,这些都为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展开了更广阔的领域。彩陶上的纹饰,以富有意匠的装饰构成和装饰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以穿插有致的装饰线条和合理的装饰部位,使彩陶的造型更富有美感,更加衬托出造型的艺术魅力,使彩陶的实用和审美功能都得以充分体现。从它们的精美程度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豁达的游牧者们细腻的一面。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