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陶瓷汉代釉陶赝品与真品的鉴别

选择收藏艺术陶瓷

艺术陶瓷收藏价值高,所以就会有很多的赝品出现,像汉代釉陶在现代社会上已经有了赝品的存在。就目前来看像绿釉的陶壶,盘等作品都有了赝品的产物。

怎样的汉代釉才是属于真品的。就拿绿釉的陶壶等作品来说,如果要是真品的话它们的陶都是属于红陶胎的,而且在颜色上面只是属于那种浅红色的,看上去比较粗一些。但是从质地来它是比较软的。而对于露胎的地方在底部更是容易看到模糊的轮旋的纹理,这主要是由于表层粉化而造成的结果。假如我们抠划的时候,在胎体上就会出现抠划的痕迹。但是对于赝品来说就有所不同。

不过现在的赝品也是分为两类的,一类就是红胎的这是不好鉴别,另一类就是灰胎的。而对于灰胎的这种赝品好鉴别一些,从它的外观上就可以看到其就如水泥一般,而且质地非常的坚硬,如果敲的话声音听起到就像瓷胎。而对于红胎的这种赝品,对于质地来讲是比较细一些,但是由于烧制的时候火度比较高,所以烧出来的产品听其声音就会比较清脆一些。而对于这两种赝品由于它们所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在烧制的时候的火度也不同,而且胎体的硬度会大一些,所以如果去抠划的话,不会出现痕迹。

所以说在选择收藏艺术陶瓷的时候,必须要会鉴别其真伪,否则的话就会给收藏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汉代釉陶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表面施釉的陶器,又称铅釉陶。以普通粘土为胎,胎多呈砖红色,釉色为浓厚的棕黄色或深绿色,也有浅线、赭色、酱褐色。棕黄色釉出现较早,绿釉出现较晚。大多数施单色釉,个别施复色釉。烧成温度为800℃左右,汉代釉陶最早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西汉墓中。东汉时釉陶流行范围扩大,西起甘肃,东至山东,北到长城地区、南达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大量考古资料证明釉陶只见于墓葬中,说明是作为冥器而随葬的。其主要器形有鼎、钟、壶、盘等仿铜器,也有人与鸡、狗等动物的形象,还有大量的仓、井、灶、水碓、磨、作坊、楼阁、池塘、碉楼等模型。其中大型楼阁有5层,高1.05米。汉代釉陶的制法有轮制、范制、手捏等。壶、钟等规整器形采用轮制成型;楼阁等结构复杂者多作范制,然后通过粘接成型,类似鸡、狗等小型塑像均用手捏成型,釉陶因为作为冥器随葬,所以制作工艺较粗糙,只求轮廓,不注重细部刻画。纹饰主要有弦纹、水波纹、植物树木纹、变形云纹及人物舞蹈和龙、虎、猴、熊、鸟等动物纹,形象活泼,线条流畅。釉陶能在低温下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铅,因铅有化合物在700℃时可以熔融。釉陶的着色剂为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铜能使釉呈翠绿色,铁则呈现黄褐色和棕红色。又由于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大,熔融性强,因此釉层中无气泡或其他残存结晶体,使釉色清澈透明,富于装饰性,釉陶是低温烧成、其胎不能烧结,故胎与釉结合不紧密,胎质疏松、釉层经摩擦或遇潮易剥落或变质。如铜绿釉在潮湿的墓中釉面受到溶蚀,溶蚀的沉积物浮于燠表,经长时间一层层积累变厚。因光线的干涉作用会产生银色光泽,被称为“银釉”,可用刀片轻轻刮掉而无损于釉质。低温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项重要成果。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釉陶工艺,在铅釉中加入适量的钴或锰,使釉色变蓝或变紫,形成三彩釉,更加丰富发陶瓷的装饰手段。

汉代黄釉陶楼赏析


汉代黄釉陶楼:汉代陶瓷,闲收藏于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此陶楼于1984年出土于扬州邗江县甘泉乡,陶楼通高38.5厘米、面阔20厘米、进深15厘米,分为上下两层,单开间,底楼中间置两扇对开门,门上饰有兽衔环铺首各一件,门前置有三级台阶,两层楼间置筒瓦飞檐。二楼正面置两扇单开窗子,两窗之间的外墙上饰一兽面衔环铺首。楼顶作庑殿式。陶楼屋檐、屋面均用简瓦。陶胎红色,外施黄釉,屋檐、门窗、台阶等部分釉色青绿。汉代黄釉陶楼是作为墓主人死后用的冥器而入葬的。是当时地面建筑的缩影,它是东汉时期房屋建筑的式样、结构、风格等诸方面的实物例证。 

《古诗十九首》中的“阿阁三重阶”汉代黄釉陶楼

两汉时期的扬州先后有十几位王侯分封于此,境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百工汇集,是当时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在汉代地面土木结构建筑难以保存的今天,今人很难想象诗中的汉代高楼究竟长啥样?对此,考古出土的陶楼成为了解当时建筑式样和技术的一个较为直观的途径。在扬州考古发掘出的汉代墓葬中,形式多样的陶楼是常见陪葬品,但完好无缺的并不多见。现在扬州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黄釉陶楼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件。

 汉代,人们是视死如生,认为灵魂不灭,死后的世界和生前是一样的,因此,汉代墓葬中常见仿照现世事物制成的形状相同、但体积缩小数倍的器物,没有实用功能,多为竹、木、陶土等材质的随葬品。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专 供随葬的模型,战国至汉早期盛行厚葬之风,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生前用过的奴仆、器物陪葬。

汉后期,随着厚葬之风逐渐衰弱,慢慢出现专用于陪葬的实物替代品,如陶狗、陶壶、陶楼、陶灶等等,这时候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明器。明器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文化、社 会风俗。例如陶楼、陶仓等再现了当时建筑模式与结构,陶俑则可以提供当时人们衣着发饰的信息,而陶灶台、陶猪圈等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对汉代陶楼的研究,除了可以向世人展示汉代楼阁建筑式样,同时也反映出汉代的社会生活、人文理念。利用这些考古资料我们就能最大可能地还原当时社会的生活、经济、风俗等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现在了解当时历史的可靠依据。

名词解释

釉:覆盖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陶:用黏土烧制的器物。

楼: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

汉代陶瓷的艺术特点


汉代用泥土为坯胎、经入窑烧制的器物。主要是各种饮食器、贮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因年代和地区的差异,器物的种类形态、制法、纹饰及烧成温度等都有所不同。大体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4大类。一起来看看“汉代陶瓷的艺术特点”。

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至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西周至汉早期制瓷业并无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行使用精细的金银器或青铜制品,而一般劳苦大众则多用竹木器或陶器。到了汉代瓷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东南一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釉料也有了大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经对浙江出土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气孔及吸水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方厘米,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文管所的一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胎质灰白细腻,釉色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汉代陶塑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潮有关。汉代思想家认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人应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中去寻求美、占有美。这种美学思潮,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汉代统治阶级力求占有和支配广大外部世界的热切渴望、坚毅信心和强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内的整个汉代艺术都注目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因而从历史到现实的各种对象、各种事物、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为汉代艺术家所关注、所表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汉代美学家蔑视“雕纤之文”,推崇一种博大崇高之美,用汉代思想家刘安的话讲就是“画者,谨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作粗轮廓勾划,才能体现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这就是包括陶塑在内的汉代艺术,处处呈现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汉代陶塑既是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发展的结晶,又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大气磅礴的汉代文化的产物。汉代陶塑由于扎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朴古拙、雄浑豪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格调,使得它不仅在陶器工艺发展的长河中,而且在中国整个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都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它既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形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和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陶塑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如何选购与鉴别艺术陶瓷


如何鉴别和选购现代艺术陶瓷,可算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行家认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陶瓷艺术修养,要学会鉴别和挑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的精品。陈设艺术瓷,比如釉下彩和青花瓷,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新,色泽是否晶莹、透明,是否拿釉上冒称釉下,以假乱真。而且对釉下装饰要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并且颜色要光亮。

选购艺术陶瓷时,除考虑价格因素外,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是否一致,不要有砂钉气泡眼、脱釉等病疵;如果是青花或彩绘,则要看其颜色的艳晦、深浅、光泽如何。浅则火候不够,艳则颜色过厚,晦则颜色过薄。选购艺术陶瓷最好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因为灯光往往会出差错。

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是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瓷也不易长期保存。对于经济不十分富裕的投资者,可以购买小彩盘、小花瓶、小异彩壶以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茶具、酒具、文具等。这类陶瓷的设计,如果达到形象美、情趣好、内涵深三个要求,就是品位较高的陶瓷艺术作品。

艺术陶瓷汝窑陶瓷的鉴别


如何鉴别艺术陶瓷

在我国古代艺术陶瓷的瓷窑中汝窑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是创建于北宋时期,而汝窑烧制的都是青瓷,比如说像天青,粉青等。而在汝窑烧制的陶瓷的青瓷当中,它们的釉里面含有着玛瑙,所以看上去色泽非常的青翠,而且非常的莹亮。正是如此所以说汝窑具有“宋瓷之冠”的美称。虽然说是汝窑烧制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说流传到世上的也不算很多,等到了南宋的时期,汝窑的瓷器也是比较少的,所以到现在流存至今的也有65件,所以非常的珍稀。

既然汝窑的陶瓷这么的稀有,那要如何去鉴别。首先我们要了解的就是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的汝窑陶瓷的特征不同,而且在造型等各方面也不同。

对于汝窑陶瓷的鉴别,首先从胎釉上面来讲,汝窑的陶瓷都是灰白色的,与我们平时所见的香灰差不多,这也就是鉴别汝窑陶瓷的最主要的一点。而且汝窑的瓷器在色调上面也是属于天青色的,而且釉层也不太厚,在造型上面也有很大的变化,颜色上面也有改变。一般正品的陶瓷大多数为有错落有致的细纹。第二,从造型上来讲,汝窑的陶瓷的造型一般都是像有盘子,碗状以及瓶,洗等形状的。而且这些造型非常的丰富,比如说像有胆瓶的,玉壶春瓶的等。

所以说在鉴别汝窑陶瓷的鉴别方面来讲大家可以根据我们的方法去鉴别。

元青花如何鉴别赝品


元青花如何鉴别赝品。

元青花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祭供专用器和少量的装饰器。宋无大器,相比之下元瓷胎厚体大,但也有精制到薄如蛋壳的小碗。

赝品元青花的器型整体感觉不协调、不规矩。溜肩不圆润,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纹饰大多数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花叶松散不紧凑,海涛纹也多数走形。器型、纹饰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赝品的纹饰只能说相像,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更无法画出真品的神韵。

如果把一件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肤,白细光滑的皮肤世人都喜欢。元青花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白色,积釉处呈水绿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民国以前的传世古瓷釉面,都有沉稳、老旧、釉厚的玉质感,上手柔和。微观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棱角、凸起部分会有历史的烙印。元青花的仿品,釉面火气还没散去,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釉色有的偏白,积釉处太绿,整体釉面没有自然使用痕迹。有些赝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块伪沁。现代仿品多用电、气烧窑,气泡相对均匀,没有层次感。

一般赝品元青花的胎泥是用机械搅拌,密度要高于真器,胎骨显得硬。真、伪相比同样规格尺寸的器型,赝品多数要比真品重。器底没有老胎风干滑润的感觉。伪造的火石红较为死板,多为人工喷、刷氧化铁,没有过渡。由于是新作,器物底部没有老旧变化的层次感,更没有真品的油润感。有些赝品圈足没有刀削痕,有的虽可见到,但能看出很笨拙。

元青花绘画使用的氧化钴多数是进口料,有不规则黑褐色的斑块或锡光点片,并有凹凸感和晕散。有的流淌,还有的泛紫色。青花发色具有青翠浓艳、深浅不一的效果,有的能产生水墨画的效果。由于是天然矿,金属含量不一样,提炼使用效果就有区别。国产料是低铁高锰,发色灰蓝、浅淡,也有蓝黑色,重笔处有蓝褐、红褐斑。部分是使用混合料。于画师在配比上随意性较强,以及受窑温、胎质、釉色的影响,青花发色的差异也很大。元青花钴料已使用了700年,无论是进口料还是国产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枯、下沉现象。

现在仿进口料看上去很像,但没有真品天然的聚集丝线、珠点等特征,有些珠点是人为点画的。铁斑、锡光飘浮表面,也不见浓淡有致的过渡感。最重要一点,由于是新画在坯胎上的,没有历史的沉淀,青花浮于器表,没有沉于釉下的效果。

从制作烧造工艺上看,有些低仿器不是手工拉坯,是机械制造,可见机械纹。采用电或气烧窑,所产生的气泡均匀。元、明至清康熙早期,罐的制作腹部都有内接口,有些元青花仿器腹部、足部不见接口。有的赝品为了省工时,把盘口、罐颈部接口,对接在明显的上方位置,违背了时代特征。元青花梅瓶、玉壶,除六棱八棱外,腹部必须有内接口,这才符合当时工艺。有些仿品为了遮掩新作新胎,把器内施满釉,而真品只有在元末时出现非常少的罐内、瓶底施釉,而且非常稀薄,手感滑润。有些仿品内接口有带状接痕,而且留下修理毛刺,没有真器接口风干的特征。

如何鉴别瓷器是否是赝品


网采编汝窑瓷器系列专题——揭秘汝瓷的生产工艺。汝窑瓷器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最灿烂的明珠之一,汝瓷收藏品一直是被全球各地的藏家争相收藏。那么汝瓷的生产工艺是怎么样的?本站小编搜集了各种资料,关于汝窑瓷器的生产工艺整理如下:

第一部分:汝瓷的传统工艺流程:

1、泥料加工:进料——选料——碾碎——耙泥——沉淀——过滤——沉淀——凉泥——杀泥——困泥(陈腐)——

2、釉料配制:进料——破碎——石碾(捣碎)碾碎——配料、加水——搅拌——撇料——再搅拌——撇料——三次搅拌——撇水——量细度(手工测试食指与姆指沾釉相搓无粗糙感者)——浓度(撇水搅拌后用手臂搅动以顶手感觉为宜)

3、模具制作:内花碗模具图案依设计造型斗笠碗或罗汉碗——制母模——刻花。

4、成型工艺:杀泥——揉泥——手工拉坯——拍图案——旋足——修坯定形——凉干

5、施釉:坯品烘干——入窑素烧(760℃——800℃)——出窑甩坯——浸釉(抺釉)——[二次素烧—施釉]——烧成(1280℃)——分级——包装

第二部分:汝瓷瓷器的现代原料加工工艺流程:

1、釉用原料:选矿——化验——试验——确定配方——原料冲洗——精选——破碎——石碾粉碎——配料——加水——球磨加工——除铁——细度浓度测定

2、坯用原料:可塑性泥料——配料加水——球磨加工——除铁——抽真空——滤泥——练泥——陈腐

3、模具制作:石膏模具制作:旋母仔——制母模——翻母子——修整——晾干

4、注浆成型:固定母子——注浆(按坯品要求确定厚度)——放浆——凉坯——下母——修坯、旋口、旋底——擦坯 ——凉干

5、手拉坯成型:杀泥——揉泥——拉坯——凉坯、拍花——旋坯——旋底修整

6、机压成型:适用大批量生产碗、盘类产品。

第三部份:汝瓷窑炉的演变

一、严和店汝窑遗址:位于严和店蟒川河北坡半腰处,火膛为半月形或马蹄形窑炉,由燃烧室、渣坑、挡火墙窑室、窑底支烟道,窑后烟道,沿坡而上约10米处竖烟囱等。烟囱高度不详。

二、直烟窑,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临汝县汝瓷厂院内。圆锥形,直径约2米,燃烧室在窑前方,烟囱位于正上方高度五米(约)。

三、倒烟窑

六二年以来引进倒烟窑技术,可以烧还原火,有距形和圆形两种,有燃烧室、挡火墙,观察孔,窑顶有排湿气孔,窑台有吸火孔。窑台下有支烟道,从支烟道通向总烟道,总烟道设有闸板,可调节气氛和温度。

原建距形窑因窑炉有四边死角不好控制后改为圆形,有四个或六个燃烧室,烟道约30米长,烟囱高约30米。

四、隧道窑:一九七九年工艺美术汝瓷厂建,窑炉全长六十五米。分予热带、烧成带、冷却带。烧成带下部有两道支烟道通向总烟道和烟道,上设有二道闸门闸板,,用以控制窑炉气氛。配有四十五米高烟囱和三条道轨,一条为窑内烧成道轨,二为装车道轨,三是备用检修道轨,并有先进的顶车机,鼓风机,和自动记录温度仪表,是汝瓷建厂以来投资最高,也是当时最先进的窑炉。

五、推板窑:八十年代以来,为提高汝瓷成品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引进了隔烟推板窑,用氧化火烧成汝瓷,加入还原剂促使釉料在一千度左右自身还原,这样不但减掉了匣钵,降低了成本而且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成品率,大大提高了汝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窑效率高,寿命长,直到现在仍然是批量生产汝瓷产品的理想窑炉,在我市各瓷厂不完全统计有十条之多。

六、液化气窑:九十年代,随着企业改制,汝瓷生产由国家经营转入个体经营大型连续生产窑炉无法启动,代之而来的是用液化气为燃料的灵活的液化气窑。它不用匣钵,最大可十几个立方,小则零点二五立方,是小批量生产和科研用的理想窑炉,可烧氧化火,也可烧还原火。截至现在汝州已有液化气窑近百座,对促进汝瓷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部分:烧制工艺的探索

汝瓷烧成随着时代发展,窑炉的不断更新,在烧制中特殊窑变工艺的需要,使她的烧成升温曲线有别其他瓷种,根据五十年代到现在的工作经验和科学总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汝瓷主要品种有仿古产品、工艺美术品、酒类包装瓷、其他生活日用品。尤其天兰、天青、豆绿釉,釉层较厚,因此在施釉前要素烧(760℃—860℃)。而酒类包装瓷和生活日用品则一次烧成。

一、氧化蒸发期:

施釉后的坯品入窑后首先经过蒸发期因为汝瓷釉层较厚,其坯品含水一般都在5%左右,随着温度的提高,窑内水蒸气要逐步排出以免出现浆泡,或釉内沉炭。窑门半开。闸板拉开作到上下空气对流,充分排出湿气,以防水分滞留,碳素沉积。

二、氧化阶段:

(575℃—950℃)窑门关闭、窑内温度逐步升高,坯内结晶水、碳素有机氧化物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分解成气体排出,此时釉面开始熔融,在排除坯内气体后进入平烧和中火保温。窑内实际已是弱还原气氛,有利于缩小上下温差。有利于结晶水和有机物的分解排出。

强还原期:温度升到1000℃以上时合闸还原,微调闸板,一氧化碳气氛控制在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之间,坯釉中的硫酸盐和三氧化二铁充分还原为亚硫酸盐和氧化亚铁,随着温度升高,釉面玻化,在1000℃—1170℃时应以重还原烧成,由于Fe2O3对温度和气氛很敏感,所以在高温溶解时应保持还气氛亦称高火保温期。

冷却期:从高温热塑性状态到800℃可以快速冷却,以利釉下晶体形成。但到700℃以下要缓慢冷却。以防釉面炸裂,有利于天兰、天青釉成色。

第五部分:汝瓷窑炉结构

古汝窑窑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燃烧室、渣坑、挡火垟、窑室,窑床、窑底烟道,支烟道,总烟道。窑顶排气孔,看火孔,试样孔和烟囱。沿山势而建,成马蹄形。窑前有燃烧室、通风口、渣沆。燃烧室内有挡火垟。喷火口约三十厘米,以迫使火舌上扬,在挡火墙上开有十数个5㎝×5㎝小孔,火从下、中部都可进入窑室,基本保持窑内上下温差一致,火从窑下支烟道进入总烟道,总烟边沿山势上升至10米左右,竖有烟囱约10—15米高,烟囱总高约30米,烟道上设一闸板,以利控制气氛。沿蟒川河两岸,林木茂密,以木柴作燃料,窑遗址旁没有渣堆可说明这一问题。

清凉寺窑炉与蟒川严和店窑相距甚近,这里窑炉基本以马蹄形为主,窑内结构与严和店相似,间或有矩形两窑相傍出现。虽年深久远,古窑难以复原。但有几点可以推定:窑前没有发现煤渣堆痕迹,燃料以柴为主,均用匣钵装烧,在残窑室内内窑墙上,紫红色的耐火泥说明用高温还原火烧成,大量的小窑群说明汝窑烧成之盛,更证明小窑气氛较易掌控。宋时交通不便,原料、燃料基本就地取材,因原料成份不同,所以各窑口都有自己不同风格的产品。如:蟒川严和店窑区多以豆绿釉为主,而沿蟒河而下的各窑口包括宝丰清凉寺则以天青釉为精品和大批量的刻,印花的豆绿釉产品。在汝州东南方的大峪店一带黄涧河两岸的窑区,则以葱绿、天兰,汝瓷挂彩为主。因此地与神垕毗邻,相互影响,故有钧、汝不分之说。

五十年代试验汝瓷以来,虽对古汝窑进行多次考察,研究其结构,并建窑试烧,但因对窑炉还原气氛尚没有熟练掌握,加上釉色尚在摸索之中新烧产品与古瓷大相径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从禹县神垕引进了小型倒烟窑,这种窑炉易于操作在短时间内即可以掌握操作技术。倒烟窑也由小到大,基本适应了汝瓷生产的需要。

为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七十年代又从浙江龙泉引进较先进的隧道窑,为汝瓷的大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八十年代推板窑的筹建更是汝瓷的发展如虎添翼,这种窑炉烧成不用匣钵,只用几个工人一边进产品一边取产品即可,彻底解决了因匣钵装、出窑的劳累,更没有因匣钵所带来产品的落渣,火刺等缺陷,使烧成成品率由隧道窑的百分之六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五。这质量的提高使这种窑炉成为批量生产汝瓷的主要窑具。

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单一的小规格的产品不能适应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和外销出口的要求,汝瓷窑炉的又一次革命使汝瓷产品可以生产小到几厘米。大到1公尺以上的各种规格的产品,现在发展起来的液化气窑,适应了这一需要,所以在小瓷厂的普及是必然的。这种窑炉,燃料用液化气。保温性能好,没有废渣,成品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现在汝州有大中小厂子二十余家,大部使用液化气窑和推板窑。

陶瓷艺术品的鉴别


为你介绍陶瓷艺术品的鉴别。

一般消费者对于美术陶瓷艺术品的鉴别因缺乏专业知识面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也许能对陶瓷艺术品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1,外观造型必需新颖、别具一格,颜色雅致、釉面细腻、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也可注重实用性。

2,以上看下、从里到外、看有无变形、扭曲,有无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现象。把陶瓷品放在柜台上,看是否平稳,有无翘曲现象;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试一下口与盖是否合适。同一规格、型号产品应大小、厚薄一致。

3,把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说明质量好、结实,如声音异常,则说明有裂纹、内伤或破损现象。如大件陶瓷品,还应在不同部位听听声音。

4,带把、嘴中浮雕类的陶瓷艺术品,如花瓶两边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说粘到主体上去的。因而应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无间隙、缺釉现象,有无分离感,应注意平滑顺畅自然过渡,无粘接痕迹。

5,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

6,对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图案、颜色是否一致、协调、配套。正规产品的底部或包装箱上大都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同时还要看包装是否完备、结实,以便携带、运输。

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颇具特色。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别具、生产数量少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艺术陶瓷汉代釉陶赝品与真品的鉴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艺术陶瓷汉代釉陶赝品与真品的鉴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