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宋汝窑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

青瓷之首宋汝窑: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

5月11日至13日,深圳迎来一场特别的文化盛会——作为第六届文博会的活动之一,汝窑研讨会在龙岗大澳湾山庄举行。全国顶级的汝窑学者、专家及收藏家在这里聚首,共同探寻中国青瓷魁首的秘密,商讨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华彩乐章的昙花一现

汝窑可以说是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不仅珍贵而且极其稀缺。中国古瓷中,宋瓷为首,而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中,汝窑排列首位,自古就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汝窑可以说是中国的古瓷之尊。

何为汝窑?古瓷以州定名,五代至晚清宝丰为汝州属地,故称汝瓷。北宋晚期皇室建汝官窑专烧御用瓷,供皇家御用,集民间的能工巧匠,严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胎釉配方,而烧制出精美的瓷器。现在我们所说的“汝窑”,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汝瓷。然而,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大量汝瓷毁于一旦,窑址荒没,工艺失传。专家学者们的普遍观点是,北宋汝官窑只烧制了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汝窑仿佛一曲华彩的乐章,但只是昙花一现。

汝窑是北宋时间出品,到了南宋便有了“近尤难得”之说,受到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的“热烈追捧”,而窑址难寻工艺失传,更让汝窑一直以来成为亦幻亦真的传奇。

汝窑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色彩。据专家研究,汝窑采用釉内掺和玛瑙,使玛瑙的结晶体在高温下溶解于釉料之中,产生斑斓光彩于釉内,在阳光照射下霞光四射,柔和玉润,颜色主流为天青、天蓝,光泽含蓄内敛,像丝绸般柔和,让人爱不释手。

曾有人统计,现在传世汝瓷不足百件,且分别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我国香港极少数私人手中,难得一见。所以在河南西南一带,现在仍有“纵有家产万贯,小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李苦禅先生曾挥笔写下:“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美也。”

千古之谜的各家之言

在研讨会的嘉宾名单上,记者看到了叶喆民的名字。现在讲中国古瓷研究,叶家是绕不过去的。叶喆民的父亲叶麟趾和陈万里在中国古瓷学界并称“南陈北叶”,叶麟趾最早确定了定窑遗址的位置,而叶喆民,则在1985年公开了他8年前几次考察研究后的结论——河南宝丰县清凉寺藏有汝窑遗址的重要线索。

这次研讨会,叶喆民老先生带来了他的《关于汝窑的再认识》,讲述汝窑窑址的发现和地理沿革,论述汝窑的主要特征、胎釉工艺,解析汝窑名称的混乱及其是否北宋官窑的问题等。

这次研讨会,可谓名家云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李知宴,香港宋瓷雅集会社首席专家、执行理事潘彦伯,香港永宝斋斋主、著名古董商、收藏家翟健民……

汝窑因其传奇身世带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收藏家们的探寻——

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及汝州张家巷瓷窑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具汝窑美丽特征的宋代青瓷器,世上只有70余件汝窑的认知已不符合事实,存世宋汝窑到底有多少?汝窑是什么?认定为汝窑的标准又是什么?文博、收藏、考古各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宋代汝窑保护与传承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有学者认为“宋五大名窑”的提法不符合宋代瓷器生产的实际,就出现了汝窑烧变的地域说与特征说,到底谁是谁非?台北故宫最得意的镇馆之宝——“奉华”铭汝窑遭到研究者的质疑,真相到底如何?面对面的讨论显然是释疑的最好方法。有研究者认为: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瓷窑遗址既不是“贡窑”,也没有“御用汝官窑”之特征,而是一处民窑。对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性质的探讨,其意义可谓深远!

台北故宫认为典藏于世的汝窑只有70余件,台北故宫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很多专家见汝窑就说是“假的”,他们鉴定汝窑真假的依据又是什么?什么样的鉴定才算是汝窑的科学鉴定?其标准又是什么?

据《宋会要辑稿》载,宋代皇家官窑的东西窑务,监官3人、工匠1200人、十大工种,其产业化规模不比现代陶瓷厂的规模小,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决非现代仿造小瓷窑可比。观点纷呈,考据难辨,现在,对汝窑本身及其烧变工艺的认知,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直接威胁着中国瓷器烧变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华夏珍贵历史文化遗留物的宋代汝窑,绝对算得上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珍稀遗产,其烧造工艺及天青釉配方到现在也未破解,继承与发扬无从谈起,产业化就更不可能。

与会的名家也带来了他们对汝窑的看法和追问,他们带来的论文涉及汝窑的艺术、汝窑遗址的悬疑、汝窑瓷器的真伪等诸多方面,是多年调查研究的心血之作。

人文龙岗的转型之路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保护与传承”,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龙岗区文产办主任黄虎告诉记者,宋汝窑的抢救与保护,现在已是刻不容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宋汝窑这一华夏珍稀历史文化遗产,不要让宋汝窑毁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为关心并真心保护宋汝窑的人提供建言的平台,这是龙岗区政府主办第六届文博会中国汝窑研讨会的目的。本届研讨会看似汝窑的专项讨论,实则涉及宋瓷烧变史及宋瓷烧变工艺的探索,为现代瓷器的借鉴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有可能找到宋瓷造极于中国瓷器的秘方,使现代陶瓷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发展能再次屹立于世界之颠。

这一研讨会的举行,也应和着龙岗区的转型发展之路。

龙岗是深圳的文化重镇,深圳又名鹏城,这一名称来自古有的大鹏所城;龙岗是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承载着深圳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有距今7000多年的咸头岭新石器遗址、体现客家风情的鹤湖新居等围屋和村落。在“人文龙岗”的大战略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龙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龙岗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围绕 “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人本发展”的要求,强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加快城市更新、提升龙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着力促进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与互动。

本届文博会,龙岗成为深圳分会场最多的区,有9个分会场,其中就有陶瓷文化产业园分会场。深圳斯达高瓷艺有限公司是深圳市陶瓷龙头企业及市重点文化企业,企业在园区内将形成完整的瓷艺研发生产链,并将充分利用该工业区的厂区资源做大陶瓷产业,在园区周边创建中华名窑创新基地、陶瓷艺术大师交流基地、特色陶瓷教研基地等,最终形成一个集“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创新产业、文博会展”为一体的生态陶瓷文化园区。

龙岗区文产办负责人表示,举办汝窑研讨会,对龙岗发展传承陶瓷文化,做大做强陶瓷产业,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明年,大运会即将在龙岗举行,高端文化产业成为龙岗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汝窑的研讨是中国古瓷的顶级峰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龙岗举行汝窑研讨会,可谓顺应天时地利,也标志着龙岗的文化产业将向着最高端的标准起跑前行。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中国古陶瓷制瓷原料概说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 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颜色釉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它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谓颜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从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温度及焰性中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釉等。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

明清两朝,颜色釉发展到了极致,同时皇家对颜色釉陶瓷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酷的法律,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垄断,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

官窑严格控制着颜色釉瓷器的生产,为防治技术外传,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建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残次品押运京城,虽然在经济上有些浪费,但却保证了皇家对黄釉器的垄断。

以上可以看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对颜色釉瓷器的影响,一方面是限制了它向民间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格要求,促使颜色釉瓷器经过精工细作,使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瓷鉴定“五步法”


“当中国的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陶瓷中国陶瓷依然灿灿生辉。”古代东西方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而“BIANCDECHINE”——“中国白”,这个颇具有东方意境的称谓是17世纪欧洲国家对产自福建白瓷德化白瓷的美誉,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早已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彰显了德化白瓷精湛高超的工艺。

历经千年风霜,今天的瓷都德化古韵瓷香焕新颜,依然瓷香飘逸。在这片因瓷而灵秀的土地上,“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等美誉声名远扬。

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品种丰富、工艺精美、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艺术性,受到了中外藏家的喜爱。

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外藏家喜欢古瓷呢?首先,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从陶瓷发展史上来分析,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是宫廷烧制的皇室用瓷,其高端的品味和身份的象征,都让收藏者津津乐道。特别是明清瓷器的青花瓷器更是颇负盛名,青花瓷器色调典雅,明净可爱,单一的蓝色和莹润的白釉相结合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让人心生喜爱。其次,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欧洲人一提到中国的艺术,往往想到的就是青花瓷和釉上彩瓷,外销瓷也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喜爱而逐渐发展起来,被西方的宫廷贵族视若珍宝,竞相收藏。尤其是晚明到清代康、雍、干阶段,家中有没有摆放中国瓷器,也成为了衡量贵族家庭身份高低的标准。后来,清代的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这些品种,形体秀美,胎体轻薄,实彩细润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总之,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浓郁醇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风韵,征服了中外藏家。

收藏作为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鉴赏研究活动,是聚集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手段,当下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专业经验的大规模藏家,但当下一部分藏家还是以投资的形式搞收藏,缺乏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研究。从目前状况来讲,藏家们还是应该多学习,首先要“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比较,切忌盲目收藏、听流传故事、按图索骥等,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喜爱的古老艺术。

对于鉴别古瓷,叶佩兰简单教给初入收藏圈的爱好者“五步法”: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是当时的主要审美风格;宋代白瓷窑色泽略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古陶瓷鉴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走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之路。必须把单纯凭借专家经验的传统外观复写法与元素鉴定法和老化鉴定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古陶瓷鉴定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物工作者避免失误,才能使广大收藏者和消费者免除赝品的困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古陶瓷鉴定水平真正站在世界前列。

中国古瓷即将拍卖引起世人关注


一位美国商人雇人私自从南中国海海底打捞出价值连城的一万余件中国古陶瓷器,并准备在今年9月由美国纽约一家名叫根西斯(guernseys)的拍卖行举行拍卖。这一消息见诸报端后,马上在国际社会引起关注和争议。一则引人瞩目的新闻

美国纽约时报6月6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前来参观的美国海底探险家和摄影师艾莫里·克里斯托夫站在洛杉矶近郊一幢装满中国古代瓷器和陶器的房子里,望着面前密密麻麻排列着的1万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器,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从南中国海海底挖掘出来的宝物年代从距今500年至2000年不等,有的被多年生成的珊瑚包围着,昭示着他们在海底卧藏时间的久远。

克里斯托夫惊叹到,“真没想到,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古董称得上是珍宝之首”。

 图为打捞出的宋代青花瓷盘南中国海底的珍宝

考古专家们认为,南海即南中国海是古代中国自秦汉以来与东南亚各国通商和人员交流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以来,历史沧桑,星转斗移,南海上曾经演绎着中外之间无数友好交往的动人轶事,展示过古代先民们你来我往的浩瀚历史画卷。但南中国海上也经历过数不清的天灾人祸,遭遇过史书上可能未曾记载过的风暴沉船、不测搁浅和海盗肆虐的悲剧。正是这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南中国海海底埋藏着属于不同历史时期而又数目众多的沉船以及载于其中的大量物品——今日的珍宝。于是,这一片苍茫的海域就成为许多冒险家和探索者们竞相青睐的宝地。 一位美国老兵萌发“生财之道”

发掘这些中国古代文物的组织者是一位美国商人,名为费尔·格雷克(PhilGreco),家住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郊区,早年从军,曾参加过越战。弃戎后经商,目前在香港的一家公司任职。正是在亚洲地区多年的生活履历使格雷尔增加了对东方文化的了解。

格雷尔自称他之所以能成功发掘沉睡海底数百年乃至两千年的文化宝藏是他本人辛勤努力的结果。格雷尔想发财,但生意做得并不十分红火。可能是在这时他想到了新的生财之道。他在亚洲地区走南闯北,不仅结识了商界同仁,而且还结交了远在边陲地区的菲律宾渔民,并与生活在棉瑙岛、班乃岛和布桑加岛附近的菲律宾渔民建立了亲密的朋友关系。为了让这些渔民同意从事海底文物打捞,格雷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最终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并在这些渔民的带领下确认了海底沉船所处的位置。

格雷尔称,这些沉船原本分布在南中国海靠近菲律宾岛屿的海底,由于天长日久和大自然的催化作用,它们实际上已被镶嵌在海底的礁石中。在过去的6至7年中,这些主要由渔民组成的发掘队伍选择了16个区域进行重点开发,其中有3处收获甚丰。目前他们的发掘打捞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格雷尔说,这些沉船距离水面大多在90米左右,一般的潜水运动员都难以降至如此深度,因此他的发掘班子在深水下作业时并不使用气囊等常规的呼吸设备,而是用铁制器械将打捞人员坠入水下,然后通过专用管道向在海底作业的人提供氧气,一些在海底作业的渔民主要是依靠穿在脚上的木制桨在水下游走。格雷尔认为,气囊主要是供游客在水下游玩时使用,但要发掘海底文物则派不上用场。

打捞引发争议

据报道,目前已打捞出的大约1万件中国古代瓷器分属于中国不同的历史朝代,历史跨度相当大,从汉唐到宋明,其中许多是宋朝的瓷器,明朝的青花瓷,还有唐朝以前的类似储存粮食用的大型瓮式陶器,看上去精美壮观,保存完好。

格雷尔最近已将大约7000件陶瓷器从其位于洛杉矶的老家运往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另外3000件正在运送途中,根据安排,这些文物今年9月份将在拍卖行与公众见面。

加利福尼亚州奥奥拉国际美术馆馆长维克多里亚·汉森-坎贝尔女士在参观完上述文物后对瓷器的精美感到震惊,她认为:“这些文物本身将增加人们对中国瓷器的进一步了解,其中有些精品实属罕见,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

得克萨斯州大学海洋考古研究所所长哈密尔顿博士是美国研究沉船文物的著名专家,他在网上观看了这些稀世之宝后对私自打捞这些古代文物的做法深感不安,“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们打捞的一部分,但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文物在打捞过程中遭损坏。”他认为这种只顾自身经济利益的打捞影响了人们对沉船上其它有价值文物的了解和研究,“你仅仅知道了瓷器和陶器,但却无法了解沉船上的人吃什么,穿什么,他们当时在玩什么游戏,他们的所用物品也都是极其珍贵的。”

上文提到的那位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先生已在全美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30多年,他认为像国家地理杂志这样的专业刊物是不会报道格雷尔们的打捞行为的,否则将给人支持这种做法的错误印象。

自我辩护

格雷尔对来自多方面的批评置之不理。他辩称,考古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们即使有从深海底打捞这些文物的意愿,但他们却没有相应的财力和技术手段,无法打捞出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格雷尔称,如果按照常规的考古方法去做,这些文物将永无复出之日。因为打捞工作太繁琐艰难,更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格雷尔说,他对打捞中国文物一事一直保持低调,他从未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计划。

格雷尔也禁不住惊叹打捞成果的丰盛。他说,文物太丰富了,它们代表了中国2000年的文化。格雷尔始终没有提到中国有关部门对此的反应,反而多次声称,拍卖一旦成功,他将使那些菲律宾打捞渔民成为菲律宾比索的“百万富翁”。

中国古代瓷器中瓷香炉的收藏与投资


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随着宋代瓷器的发展,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之后瓷香炉逐渐成了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由于瓷香炉超凡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收藏界一直备受青睐,尤其是宋、元、明、清等朝的瓷香炉,更是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市场价格稳步攀升。

宋代之前,香炉这种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的,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才逐渐丰富起来,有银制、铁制等。特别是到了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辈出,各种瓷香炉纷纷问世。

随着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这些曾经是文人的把玩之物的瓷香炉,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在不断攀升,受到国内外藏家的喜欢,宋、元、明、清朝的瓷香炉在国内市场不断拍卖出新价。

瓷香炉,“三维一体”的收藏价值

在目前瓷香炉的收藏队伍中,不少收藏鉴赏家拥有珍奇的古瓷香炉,他们大多数因为喜爱瓷器,而转为收藏这种不仅具有瓷器特点,还具有生活实用性的瓷香炉。它的艺术构造和花纹可以说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时尚”。

瓷香炉爱好者林志勤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偶然机遇踏入收藏界,遂一发不可收。林志勤开始也是主要喜好研究古瓷器,重点是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收藏与研究。之后他在瓷器收藏中发现了其中的精品—瓷香炉,便对它爱不释手。

林志勤说,受到近年来瓷香炉收藏热情高涨的刺激,收藏投资风生水起。瓷香炉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它具有造型的工艺艺术。相比于铜香炉,它还具有瓷器工艺的价值,可谓是“三维一体”的价值体现。

瓷香炉起源于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例如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元代瓷香炉在继承宋代的风尚之余,数量与品种繁多,其中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在器型上以三足圆炉和鬲式炉较为多见。但元代的耀州窑、龙泉窑、钧窑也制造了体形较大的瓷炉,这些瓷炉在装饰、造型和技法上都出现了很多变化。

明代,瓷香炉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当时的瓷炉以景德镇窑为大宗,除部分的造型及釉色秉承宋元遗风外,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更着重于图案装饰。明嘉靖青花香炉,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瓷、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更是空前繁荣。景德镇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香炉的制作推向历史高峰。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瓷香炉在几代的发展与完善后,每个朝代的瓷香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历经时代的演变,瓷香炉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仍在蔓延着它收藏价值的“香火”。

瓷香炉,升值空间不断扩大

瓷香炉收藏者历来关注宋、元、明、清等朝的官窑作品,这也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例如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极其珍贵。因此,官窑和名窑制出的瓷香炉在各大拍卖市场备受青睐。

1998年苏富比秋拍的南宋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三足小炉以17万港元成交。2002年4月,在“翰雅?蓝天2002春季拍卖会”上,底价260万元的拍卖品“宋官窑双耳炉”,最终以300万元成交。200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2003年7月27日,在北京报国寺东方国际拍卖行举行的第二次民拍会瓷杂专场上,一件清茄皮紫釉兽耳香炉,色泽呈深紫色,釉色光亮,质地圆润,刻于内壁的花纹浅而精美,受到藏家追捧,起拍价达到了40万元。2004年11月22日在北京翰海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1.2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成交价为41.80万元。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官窑、名窑的瓷香炉占据着大片江山,但有些瓷香炉国内不香国外香,在国外拍卖市场上更受藏友们宠爱。例如钧窑瓷器在国内相对显得有些冷落,其市场价格也远远不如明清彩瓷,但在国外钧窑瓷器一直是收藏拍卖的主力军,其价格并不低于明清彩瓷。如在2004年国外市场上,一件北宋钧窑天青釉成交价格为25200英镑。2005年3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宋龙泉青瓷三足炉以84.3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伦敦索斯比拍卖的一只宋代哥窑香炉,估价不到200万元,成交价却达到了303.4而相对之下,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些。一般的民窑香炉瓷件,以往市场上三五十元至百余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了50%-150%。2004年8月举行的福州春季拍卖会上,一件产于德化的高11厘米、口径14.5厘米的明代白釉三足炉以2万元成交,一件高9厘米的明末直筒三足香炉以1万元成交。虽然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但升值前景不错。

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少、初入瓷香炉的收藏者来说,不妨以民窑瓷香炉作为自己的一个介入点。因为官窑的作品很多已经被收藏或在博物馆,年份久的官窑作品现在是少之又少,价格也高得吓人。但古代民窑瓷炉作品正受到青睐,其后市走势将看好。

四大因素决定收藏价值

林志勤认为瓷香炉收藏较适合中长期投资,收藏瓷香炉要注重一定的技巧。瓷器收藏重在“古、稀、美、俏”,瓷香炉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从文化艺术魅力来看,宋代瓷香炉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它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到了元、明、清,瓷香炉逐渐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用于祈神供祖为主,观赏的功能也逐渐降为从属地位,从而也使瓷香炉开始大量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第二,从瓷香炉“出身”来看,官窑比民窑的作品更具有工艺价值。据载,“官窑”从北宋开始。官窑是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的瓷器窑,专供皇宫使用,只求产品质量,不计成本,可以说官窑所烧造的瓷器代表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清朝以后官窑不复存在,官窑的作品更显珍贵。民窑瓷器与官窑瓷器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风格特征与审美情趣上不同,因为使用的对象是两个不同的阶层。皇室所用的瓷器在造型、胎釉与纹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民窑瓷器使用者的身份不同,上至贵族下至贫民,质量粗细不同,有的质量与官窑相差不大。

第三,从工艺造型来看,一些精制的瓷香炉由于其精细的工艺而提升了其价值。如两件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香炉,釉面淡绿,雕刻以精致的莲花纹饰,造型别致典雅。像另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山水香炉,腹部彩分水法染出青花五色,描绘山水图纹。青花色泽艳丽,色阶分明,釉面润泽。

因此,那些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瓷香炉价值不菲。同时,因着瓷香炉的体积大小不同,其价值差距也很大。瓷香炉大的口径有二三尺,小的有如一只小酒杯。一般来说,大体积的瓷香炉价值相对高些。当然,也有一些小体积的瓷香炉会例外。

最后,林志勤建议收藏瓷香炉的爱好者,搜寻瓷香炉要先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宋元明清不同时代古瓷炉的特点,依据特点初步分辨其真伪,当然最后还得靠科学鉴定仪器鉴定以防上当。虽然不少官窑已被名人或博物馆收藏,但也有小部分较好的官窑瓷炉散失于民间,这个具体数字不易考证。而目前民窑瓷香炉作品正处于涨势,而且此类作品历朝历代都有生产,数量较多,眼下的价格也不贵。因此,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瓷香炉,都期待着收藏爱好者们用心去“淘”。

古瓷香炉器型丰富,但总体上看不外乎鬲式、鱼耳、鼓钉、莲瓣、三足、五足、筒式炉等。

托炉是流行于南朝的一种炉式,炉口外敞,平底,蹄形三足,立于敞口直壁平底浅盘中。这种炉式是托盘熏炉向三足炉过渡的一种形式。这类青瓷炉是六朝一种专供祭祀的供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虔诚。

清初出现了一种祠庙成套使用的“鼎”字形青花香炉,炉体由三节组成,这就是鼎式炉。上部为长方宽沿盆形,中腹呈四方形,下部为腹足,四足外撇,造型雄浑敦厚,青花纹饰流畅。

钵式炉因炉体似钵而得名。明末清初广为流行。唇沿外移,圆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冬青釉、洒蓝釉、霁蓝釉等装饰品种。

筒式炉又称三足尊式炉,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宋代烧造筒式炉的瓷窑有汝窑、官窑、龙泉窑等。宋代筒式炉口、底直径几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数道弦纹为饰。北宋官窑烧制一种筒式炉,口、底向内微敛,腹底贴有三足。元代开始,筒腹下部逐渐收小,器底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数几乎与底平,但仍然起支撑作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器形比较规范,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凸,与器身凸起的弦纹相呼应。而民窑所烧制的器形开始变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一。弘治时期,部分制品唇口向外移,有些烧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炉底中心下凸,成为支撑面,三足仅为一种装饰。

中国古瓷器器型


中国瓷器是中国文明与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古瓷器器型种类繁多,其器型一为中国瓷器艺术特征的表现,当然也兼具实用性。今天就来聊聊中国古瓷器器型。

(一)碗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 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 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盘

盘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 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 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 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 、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四)瓶

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五)盒

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七)壶

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釉里红雁纹、蓝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十一)炉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十二)灯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中国古瓷器器型主要有以上十三种,每种大类下又有不同种小类,这些都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人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驱使下创造出来的,为中国灿烂的文化留下了积极宝贵的财富。

陶瓷知识:中国古陶瓷制瓷原料概说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氧化钠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如何划分中国古瓷器的等级?


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属于精神世界里的财富。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瓷器的成色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泥料、工艺、火候,种种因素的堆积成就了不同等级的陶瓷艺术品。那么,如何划分中国古瓷器的等级呢?

顶级的瓷器是中国的官瓷,官瓷顾名思义是由官方垄断烧制的瓷器,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制瓷技术,专供皇室使用。官瓷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瓷器乃至世界瓷器的发展史,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中国的官瓷无愧为世界最顶级的瓷器。

第二等级的瓷器是给皇帝以下的王公贵族定烧的,大部分也出自江西景德镇,它们跟官窑瓷器的唯一差别就是没款,所以被称为无款官窑。通俗地说,这类瓷器就是借官窑的地方烧制给王公贵族的用品,仅因没有落款而成为二流。

第三流的瓷器是官府应酬上用的,这种场面皇帝也有可能来,而且是做一些重要的接待活动,所以官府定烧的瓷器是属于无偿占用的,就是说任何顶级的窑厂都有义务为官府做东西,因而这类瓷器在工艺和设计上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最低等的瓷器就是民窑了,一般老百姓留下来的东西,大部分都只具有使用价值,不仅制作过于粗糙,传世量也非常大,不能算是艺术品,就算流传了上千年也只能成为普通的考古研究资料。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如何划分中国古瓷器的等级?”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首宋汝窑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首宋汝窑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汝窑瓷器如何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