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中宝:宋汝窑龙瓶

宋汝窑龙瓶通高22.5cm,腹径13.5cm,底径8.5cm。腹扁而圆,堆塑的龙模印而成。角似鹿角,足卷曲外撇(呈八字型)的特征。龙尾位于瓶口,旋转于瓶腹部,头向上,张口朝立体的一颗宝珠和二团火。龙的上颚唇较长而往上翘起,上下颚各有二颗牙,尖而内扣,舌小而尖如戟。龙的周围有立体状七朵灵芝状的云朵,再加上天青粉青釉及二十多条泪痕,如波浪涛天的大海,龙从海中冲上天。像征着“九龙吸珠”,显示出龙可上天入海的神威。

目前发现宋汝瓷,唯一用钴料作彩,青花龙眼晕散而形成1cm长的“泪痕”。釉是由三种不同玉玛瑙熔成,龙瓶上的二十多条泪痕正是“雨过天晴云破处”,釉色正是“千峰碧波翠色来”,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用三十倍放大镜2平方厘米,可见2-3个气泡,正如古书记载汝瓷气泡“廖若晨星”,并可见玛瑙在釉中的结晶体,如夜空星星,均匀密布,十分美丽,特别瓶下半部,结晶体更大密积。

 赵汝珍先生著书《古玩指南》中说过,汝瓷胎中“掺有金属”,足底无釉露胎,特别将足对着阳光,可见闪闪的黄色的金属点,近千年金属不变色。

在目前的汝瓷龙瓶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绝无尽有,所以可称在世精美孤品,所以它有极大的研究、艺术、历史、经济价值。多名古陶瓷内行人认为:此龙瓶超越了2010年11月伦敦拍卖的5.5亿乾隆粉彩镂空瓷瓶。

精选阅读

宋汝窑——青瓷之首


华彩乐章的昙花一现

汝窑可以说是中国古瓷中的“大熊猫”,不仅珍贵而且极其稀缺。中国古瓷中,宋瓷为首,而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中,汝窑排列首位,自古就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汝窑可以说是中国的古瓷之尊。

何为汝窑?古瓷以州定名,五代至晚清宝丰为汝州属地,故称汝瓷。北宋晚期皇室建汝官窑专烧御用瓷,供皇家御用,集民间的能工巧匠,严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胎釉配方,而烧制出精美的瓷器。现在我们所说的“汝窑”,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汝瓷。然而,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大量汝瓷毁于一旦,窑址荒没,工艺失传。专家学者们的普遍观点是,北宋汝官窑只烧制了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汝窑仿佛一曲华彩的乐章,但只是昙花一现。

汝窑是北宋时间出品,到了南宋便有了“近尤难得”之说,受到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的“热烈追捧”,而窑址难寻工艺失传,更让汝窑一直以来成为亦幻亦真的传奇。

汝窑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色彩。据专家研究,汝窑采用釉内掺和玛瑙,使玛瑙的结晶体在高温下溶解于釉料之中,产生斑斓光彩于釉内,在阳光照射下霞光四射,柔和玉润,颜色主流为天青、天蓝,光泽含蓄内敛,像丝绸般柔和,让人爱不释手。

曾有人统计,现在传世汝瓷不足百件,且分别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我国香港极少数私人手中,难得一见。所以在河南西南一带,现在仍有“纵有家产万贯,小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李苦禅先生曾挥笔写下:“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美也。”

千古之谜的各家之言

现在讲中国古瓷研究,叶家是绕不过去的。叶喆民的父亲叶麟趾和陈万里在中国古瓷学界并称“南陈北叶”,叶麟趾最早确定了定窑遗址的位置,而叶喆民,则在1985年公开了他8年前几次考察研究后的结论——河南宝丰县清凉寺藏有汝窑遗址的重要线索。

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及汝州张家巷瓷窑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具汝窑美丽特征的宋代青瓷器,世上只有70余件汝窑的认知已不符合事实,存世宋汝窑到底有多少?

汝窑是什么?认定为汝窑的标准又是什么?文博、收藏、考古各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宋代汝窑保护与传承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有学者认为“宋五大名窑”的提法不符合宋代瓷器生产的实际,就出现了汝窑烧变的地域说与特征说,到底谁是谁非?

台北故宫最得意的镇馆之宝——“奉华”铭汝窑遭到研究者的质疑,真相到底如何?面对面的讨论显然是释疑的最好方法。

有研究者认为: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瓷窑遗址既不是“贡窑”,也没有“御用汝官窑”之特征,而是一处民窑。对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性质的探讨,其意义可谓深远!

台北故宫认为典藏于世的汝窑只有70余件,台北故宫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很多专家见汝窑就说是“假的”,他们鉴定汝窑真假的依据又是什么?什么样的鉴定才算是汝窑的科学鉴定?其标准又是什么?

据《宋会要辑稿》载,宋代皇家官窑的东西窑务,监官3人、工匠1200人、十大工种,其产业化规模不比现代陶瓷厂的规模小,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决非现代仿造小瓷窑可比。

观点纷呈,考据难辨,现在,对汝窑本身及其烧变工艺的认知,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直接威胁着中国瓷器烧变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华夏珍贵历史文化遗留物的宋代汝窑,绝对算得上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珍稀遗产,其烧造工艺及天青釉配方到现在也未破解,继承与发扬无从谈起,产业化就更不可能。 (木木)

陶瓷名词:宝月瓶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钧瓷精品赏析 荷口双龙瓶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宝月瓶


清乾隆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 故宫博物院

清代的一种瓷器造型,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古代瓷器:汝窑经典文物天青釉纸槌瓶赏析


天青釉纸槌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22.6cm,口径4.5cm,足径8.3cm造型优美,瓶口微撇,长颈微束、折肩、直腹微收,线条柔中有刚。底左刻奉华二字,奉华为南宋高宗德寿宫配殿的名称,为高宗宠妃刘妃所居,刻奉华者当为奉华堂的专用品。其右刻乾隆七言御题诗一首: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琐,底完而旧铁余钉。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亿留停。后署乾隆戊午仲夏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方印。

宋哥窑盘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黄色釉,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釉质纯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如今发现的真正谈到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上述特征明显,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丽阳窑址瞄准“国宝”


8月30日,距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到丽阳窑址实地查看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昌江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文物管理所所长吴松涛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在焦急地等待着北京的消息———丽阳窑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能否成功,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意见显得异常重要!尽管早在2004年12月,丽阳窑址就已经被当地群众所发现,但当时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座长眠于地下的瓷窑,数百年后竟然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并有可能跻身“国宝”级行列!

当初没有“文物”概念

根据《文物保护法》“属地管理”的规定,2005年11月18日,市政府的抄告单明确:“丽阳窑址归属昌江区政府管理,同时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项工作最终归到了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吴松涛没有想到,自己管辖的范围内竟然出了一个古陶瓷窑址,而且影响会如此大!也就是从那时起,昌江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的工作重心悄然发生了转变。

2006年3月24日,吴松涛的职务也从此多了一个———昌江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他的手下共有6名工作人员。

2010年8月30日,吴松涛在办公室对记者谈起了这几年的感受。“过去我们的工作重心一直是如何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很少有‘文物’的概念,即便是当初得知丽阳的荒山坡发现有古窑址时,我们最初也认为那只是几座普通的民窑而已。”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很快就随着考古人员的进入而逐渐改变。2005年7月,由故宫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昌江区丽阳乡彭家村和丽阳村之间的碓臼山和瓷器山两处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结果令考古人员惊叹不已!因为在碓臼山南坡和瓷器山西坡总共近8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1座元代龙窑窑炉和1座明代早期葫芦形窑窑炉,而且出土了一批青瓷器、青花瓷器、白瓷器、仿龙泉釉瓷器、仿哥窑瓷器和紫金釉瓷器,器型从碗、盘、高足杯到罐、执壶、炉、盏,可谓一应俱全。

联合考古队认为,这是一处范围较大,生产时间跨度较大,景德镇市区以外一处相对集中的瓷器集中地,碓臼山南坡发现的元代龙窑窑炉形制比较特殊,是龙窑向葫芦形窑过渡的雏形,在陶瓷窑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窑炉内保存的原状匣钵排列方式也为研究和复原元代晚期窑炉每窑的装烧量、窑内匣钵平面排列和空间组合等瓷业生产提供了原始依据。

瓷器山西坡明代早期葫芦窑窑炉的发现,则填补了景德镇御窑遗址发现的明初葫芦形窑和湖田窑址发现的明代中期葫芦窑之间的时间断代,完善了葫芦形窑窑炉的演变序列。

谁也不敢打“保票”

“现在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也来了,我们的申报材料也早已准备完备,就等着北京的消息!我们知道,申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就肯定要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直到申报成功。”作为昌江区文物所的负责人,吴松涛觉得,虽然手头的准备工作已经停当,而且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认可,但是究竟能否申报成功,谁也不敢打“保票”!申报不是为了换来一顶国家级的桂冠,而是丰富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吴松涛认为,这是他从中得到的启示和认识。

从2005年开始,吴松涛所在单位就开始着手丽阳窑址的保护。2006年1月,丽阳窑址龙窑和葫芦形窑保护房计划启动,同年6月,在省文物局和昌江区政府的资助下,龙窑和葫芦形窑保护房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8年2月,丽阳窑址建档工作完成。2009年4月,省文物保护中心对窑址保护房维修改造进行了方案设计,同年7月,保护房进行改造并维修。

吴松涛说,这几年,他和同事们学到了不少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这对他们今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影响巨大而深远,是一笔不小的知识财富。

必须记住的日子

请记住以下这几个时间,因为它们对丽阳窑址来说,其意义不亚于首次被发现。

2004年12月22日:在景德镇御窑从事发掘工作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王光尧、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上海、张文江、李育远等考古人员,根据大拿工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发现了丽阳窑址。

2005年3月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到窑址现场进行视察,认为丽阳窑址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2005年3月11日:陶瓷专家耿宝昌、李辉柄到窑址现场实地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2005年7月至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

2006年12月31日:景德镇市将丽阳窑址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公布。

2009年11月18日:省专家组对景德镇丽阳窑址进行了认真评估,并给出了评估意见:“丽阳窑址出土的明代仿哥釉和仿龙泉窑青釉瓷器,丰富了景德镇地区元代晚期到明代早期窑炉的变化及其特征,对建立景德镇地区民窑瓷器的断代编年、研究明代民窑生产以及景德镇地区陶瓷考古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具备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评估意见最后建议,“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8月2日:由江西省文化厅推荐,丽阳窑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正式启动。

这一切都预示着,丽阳窑址已经具备了向国家级迈步的条件。

2010年8月3日,丽阳窑址再次迎来了几位特殊客人。由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健、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水涛组成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抵达这里。

专家组此行的目的,就是到窑址的实地察看,并形成评估意见带回去,供评审机构参考。专家组此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几位专家在景德镇逗留的时间只有半天,昌江区文广局工作人员必须将工作安排得相当紧凑。从这天早上开始,昌江区文广局的所有工作人员就开始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而早在此前的几个月里,该局工作人员一直在为此专家考察做着精心准备。在该局的档案室里,丽阳窑址此次保护和申报的材料装订成三大本,以随时供专家们调阅。

“从申报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后,我们的眼睛就开始瞄准了国家级。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它成为景德镇的又一个‘国宝’!”吴松涛信心满满地说。

吴松涛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8月3日这天,专家们顶着三伏热浪,先后到丽阳窑址的龙窑和葫芦窑进行仔细考察,考察过程中,专家们不但看得仔细,问得也很仔细。

从专家们专注的神情,吴松涛似乎看出了一点端倪,这也暗示着,他和手下工作人员此前几年为此付出的努力,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宣德青花双龙杯赏析


龙,在我们民族文化里占有显赫的地位,它象征着威严、强大、正气、祥瑞。它的形象最初表现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雕艺术品,原始、抽象、精美绝伦。到了商代,无名艺术大师创作的玉卷尾龙之类,则较为具象地刻画了龙的形貌与神态,至春秋战国及两汉,在我国辉煌的古玉艺术中,龙的形象已得到完备的塑造。

瓷器上有龙的出现,大抵已到隋唐,以简练的堆塑手法表现,极具观赏价值。

元代首创青花瓷,所绘图案除鱼藻花卉、人物故事,龙纹更是主要题材。元瓷上的龙,龙身较细,颈部尤细,以平行的细线爽利地交叉成网状的鳞片,也有作单笔半圆形的勾画,绝大多数是“三爪龙”。

我国青花瓷的巅峰期,是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发展经济,活跃外交,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宣宗朱瞻基,注重休养生息,体恤民情,提倡节俭,广用人才,出现了富庶、安定的社会局面。随之,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制瓷业也空前繁荣。景德官窑技术力量雄厚,以当地精良的麻仓土,和从今伊朗、叙利亚一带进口的“苏麻离青”青料制作了名震海内外的永、宣青花瓷。永、宣青花瓷瓷质致密、胎骨凝重,釉质肥润华滋,特别是青料呈色秾丽清淳,幽和悦目,再加上特定时代的制坯手法与娴熟画功,可谓无论件品大小,都气貌堂皇,大美大雅。如今的一些钻营仿制牟利者,对此他们绝不具备以假混真的能力。宝之所以为宝,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内涵,否则世界上将不再有宝。永宣青花瓷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人见人爱,难怪许多国外藏家梦寐以求能藏得一件中国明代永宣青花珍瓷。

宣德青花瓷的器形品种,在继承永乐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双龙大杯。有称高足碗的,似不很贴切。因为永、宣二朝另有官窑青花高足碗,器形薄小得多,而且座足的上部,确与常见的敞口碗无异。双龙大杯的上部与常见的碗区别甚大,而整体上与元明时期的实用高足酒杯相似,虽硕大许多,且系宫廷陈设摆件,不妨仍称杯。

众所周知的是,宣德官窑瓷上的龙,比元瓷上画的龙形体更为健壮,双目圆睁,披发上扬,多为滚轮形的五爪,爪趾尖利有力,龙身有腹背之分,鳞片的刻画比元代的复杂。无论是云龙或是海龙,都矫健雄强,分外威猛。宣德瓶、尊、碗、盘之类青花瓷,大多绘以龙纹,而龙纹画在大杯上,似觉更具有美感。大杯上丰下敛,杯口与足底不同程度地外撇,使整体在形式法则上既稳定更活动,与龙的动态十分协调呼应,因而倍增艺术感染力。

宣德瓷的年款除极少数的篆书款以外,一般都是深具晋唐法度的楷书款。绝大多数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偶有“宣德年制”四字者。有趣的是,在凤毛麟角的几件宣德青花双龙大杯传世品中,却多为四字款。(包括故宫(微博)博物院藏品),六字款杯目前仅见一件。原因有待研究(拙文附图之双龙大杯,右四字款者高17.5厘米,口径15.8厘米;左六字款者高22.6厘米,口径18.6厘米)。

宣德青花双龙大杯,堂堂正正,端庄大气,俨然像是褒奖精英的大奖杯。2012壬辰龙年,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龙年,我们捧起双龙大杯,祝福所有正直善良,奋发向上的人龙年大吉,龙腾云天!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