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式瓶|象征天圆地方 用于祭祀的瓷器

琮,音从,为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其器内圆而外方,象征天圆地方之说。

青花缠枝莲纹琮式瓶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差别之处为玉器内部之圆,是上下通透;而瓷器为加了圈足和底,下部不贯通而演化为一种瓶式。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目前尚不统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而明代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景德镇也有烧造,但仍以宋代制品为最佳,且最为难得,而宋官窑之作品就更属稀少,难得一见。

宋代官窑琮式瓶

琮式瓶的烧制,到元代也沿袭下来,元代龙泉窑常见琮式瓶。明代时广东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官窑大量烧造琮式瓶,有青花、青釉、白釉、炉均釉、仿钧釉、仿官釉、仿哥窑釉等品种。 景德镇也有烧造。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古代,每当丰收或祭日,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而,玉琮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着名,出土与传世的数量最多。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

青釉开片八卦纹琮式瓶

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琮式瓶

琮式瓶的出现发展到顶峰是功能、内容、形式、数量多方面发生的趋势变化。从皇权祭祀功能向装饰构建的转变,祭祀的古意逐步弱化,强调装饰功能逐步增强;从宋代单一器身的兽面纹饰向清代八卦纹的转变;从带有浓重的祭祀纹理装饰向风俗山水画融人其中的器身装饰转变;从单一釉种——青釉向青花、青釉、白釉、炉钧釉、仿钧釉、仿官釉、粉彩、豇豆红釉、茶叶末釉、霁蓝釉、浅绛彩等多品种转变,与此同时琮式瓶随着同时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加入描金工艺,画面内容题材也丰富起来。

精选阅读

玉壶春瓶 曾经的宫廷御用瓷器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玉壶春瓶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

家居装饰·玉壶春瓶

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孔雀绿釉玉壶春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孔雀绿釉,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

艺术品·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由开始的酒瓶之用,逐渐演变为插花之用,后来也用来作陈设瓷,如雍正、乾隆年间的粉彩、珐琅彩玉壶春瓶都是用作陈设瓷,青花等玉壶春瓶也用作陈设器,清故宫储秀宫东次间紫檀周花炕几上就设有“附木座的乾隆青花三友图玉壶春瓶一对、青玉雕进宝图盆、珊瑚盆景”。

玉壶春瓶摆件

玉壶春瓶与梅瓶、赏瓶并称为“瓶中三宝”,是器物美学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许多瓶类都是以这三种造型为母本延伸创作出的。三种瓶型相比,玉壶春的造型最为经典。清新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线更显女性阴柔的丰满与纤细,所以不少收藏家也习惯称其为“女性瓶”。

曼生十八壶式考证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别号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人.“西冷八家之一”.善书法,能画山水、花卉、兰竹.任溧阳县令时,曾趁公余之暇和幕客江听香、郭麟等,手绘十八壶式,(后人称曼生十八壶式)请紫砂名匠杨彭年、邵二泉,为制茶具,经其作铭,各镌铭于上,或间以花草,风行于时,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设计简洁、明快、新颖、美观.一改过去繁锁、守旧、题材狭窄的局面,有着与庆不同的风格,形制有仿古,也有勇于创新,造型线面结合较多,形体特点明确,线角转折清晰有力,石塑、横云壶体以扁三角为主要形态,造型充满变化.流的设计体现了对使用功能的要求,把的造型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空白留的干净利索,好让其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所以曼生与诸名匠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这在茗壶设计.

但就目前所见到的曼生壶,己远不止传说的十八壶式,仅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就有四十一式之多.其中造型形态多有重复,变化不大,壶生相同,流、的、把有些不同,而且还有些款式属仿古,雷同前人都已有过,象这类壶均不应属曼生壶之例.

就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来加以考证.

据《阳羡砂壶图考》所载,对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比较明确的有:

〈1〉井栏壶“邓秋梅砂壶全形拓本刊紫砂大壶一具腹镌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屏泉清玩共十八字底有阿曼陀室印板下有彭年小章”

〈2〉合笠壶“不耽阁藏台笠形紫砂大壶一具铭日笠荫喝茶去喝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款署曼生铭三字底印阿曼陀室印板下有彭年小章”

〈3〉匏壶“碧山壶馆藏淡紫砂瓜形中壶一事铭日无用之用八音所重款署曼生铭底有阿曼陀室印板有彭年小章”

〈4〉方壶“碧山壶馆藏粗砂方壶一具左锓铭日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铭右镌款识日喜庆丙子秋七月杨彭年造”

〈5〉提梁石铫壶“邓秋梅砂壶全形拓本刊曼生提壶一具铭识凡七行皆隶书日左供水右供洒学仙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室铭提梁壶底有阿曼陀室印印上有眉字隶书尤为别致板下有彭年小章”

还有二十二条题铭

一、“石铫”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汲直”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曜

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合欢”蠲去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髻

九、“饮虹”当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井栏”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十一、“钿盒”钿合丁宁致注茶经

十二、“覆斗”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

十三、“瓜形”饮之吉匏瓜无匹

十四、“牛铎”蟹眼鸣和以牛铎清

十五、“井形”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

十六、“延年半瓦”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

十七、“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活

十八、“区鸿延年”鸿渐于磐饮食衍衍是为桑芋之器垂名不刊

十九、“天鸡”天鸡鸣宝露盈

二十、“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浑阑干挂

二十一、“提梁”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以上除第十七条形不详还剩二十一条题铭

与前面八件传器相比较,有四件壶名相同即:合欢、井栏、瓜形(匏壶)、提梁石铫壶,这样《阳羡砂壶图考》就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形,尚有三件不明确.

〈6〉谢瑞华所著《宜兴陶器》中,刊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壶式,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证明,谢女士也未加肯定.与《阳羡砂壶图考》相对照,仅有十件壶形基本上相同.

〈7〉又据《陶冶性灵》手稿所述,此稿中二十种壶形与谢瑞华女士的十八壶式相比较,仅有五种相同.再与《阳羡砂壶图考》中曼生传器及二十二条铭文相对照,壶铭与壶名基本相同的共有十六式.如果将上述三份资料中各种不同的壶式集中一起,就有三十八种曼生壶造型了.

另笔者还发现除上述三十八种壶式外还有三式未加进去.

即:〈8〉提梁石瓢壶式、〈9〉环把台笠壶式、〈10〉盘螭传炉壶式.再将这三种壶式加上,共有曼生壶式四十一种.

即:石瓢壶一、二,台笠壶一、二,提梁壶一、二,扁石壶,乳鼎壶,井栏壶,高井栏壶,葫芦壶一、二,圆珠壶一、二,飞鸿延年壶,百衲壶,合欢壶一、二,合盘壶,棋奁壶,匏壶一、二,半瓜壶,横云壶,天鸡壶,传炉壶,却月壶,觚棱壶,方壶,春胜壶,四方壶,合斗壶,半瓦壶,柱础壶,六方壶,吉直壶,古春壶,饮虹壶,乳钉壶,镜瓦壶,盘螭传炉壶.

笔者再将这四十一壶式现曼生前人的已有壶式相比较:

一、扁石壶与李仲芳<11>紫砂圆壶<12>

两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前者的是桥形,后者为扁圆柱形.

前者流、把扁圆两边有一线与壶身壶肩转折线相连.后者流、把略带棱角与壶身转角线明接相连.

前者流、把与壶身暗接,后者流、把与壶身是明接.

盖同为压盖.

整个壶形大致相同,只是曼生扁石壶将李仲芳紫砂圆壶虚掉了一些线条,变明为暗,化繁为简.

二、乳鼎壶与李仲芳紫砂圆壶

两壶的子相似,并无多大变化.

壶颈变明线为暗线,流、把将棱角变为圆形,壶底装了三只钉足

笔者认为以上两壶式壶形均来源于李仲芳紫砂圆壶.

三、六方壶与时大彬<13>六方壶<14>

两壶相比,前者的为桥形,后者的为倒三角形.

壶身相同.

流、前者为直流,后者六棱形二弯流.

前者为嵌盖,后者略带壶颈为压盖.

曼生六方壶,显得造型简洁,线角转折清晰有力.但基本形来源于大彬六方壶.

另据《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记载:沈子澈<15>擅长各种壶式,其中就有六方壶.

四、觚棱壶与李仲芳觚棱壶<16>

两壶的同属桥形,略有变化.流前者是四方二弯嘴,后者四方一弯嘴.

把:前者为四方环把,后者为四方环把上端略起翘.

曼生觚棱壶少了一条与壶口相平行的线,两壶相比曼生壶显得更干净利索.但形基本上与李仲芳觚棱壶相同.

五、圆珠壶,曼生圆珠壶共有二式,相差无几,仅壶身一个略扁圆,一个呈圆形,流一个短流,一个二弯流,把一个粗一个细.

圆珠壶曼生前人做的较多,仅资料中记载的就有:

明:周高起《阳羡名壶系》雅流.

陈用卿〈17〉式尚工致,如……圆珠诸器…….

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

邵盖〈18〉传器二、李风廷尝藏沙梨皮小朱壶一具作圆珠式底镌邵盖二字书法半行楷.

〈19〉刘汝礼《宜兴紫砂工艺史》

徐友泉创作壶式,可分为八类:

之六圆形类,……有圆珠诸式.

日、奥兰田《茗壶图录》

陈和之〈20〉紫泥圆壶,号梁园遗老.壶形与曼生圆珠壶都及为相似.

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

沈子澈,擅长各种壶式,有圆珠壶.

〈21〉还有镇江博物馆藏,江苏丹徒出土的球形壶(宋伯胤说此壶为南宋),〈22〉(梁白泉《宜兴紫砂》说为明代).都与曼生壶相似,所变化的仅仅是流.

六、〈23〉方壶与沈子澈方壶

两壶形态相近,曼生方壶略高于沈子澈方壶.

的、前者略为扁梯形,后者呈扁长方形.

把、两壶把上端相同下端前者呈圆角后者为方角.

流、前者为四方二弯嘴,后者为四方直嘴.

另据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陈远、传器六:

艺术丛编载鸣远方壶一具底锓衍斋真赏鸣远六字.可见方壶除沈子澈做过,陈鸣远也做过.

七、〈24〉四方壶与沈子澈长方壶

两壶形态各异,但同出四方,只具前者呈长梯形,后者呈长方形,前者的为桥式,后者的为扁长方,把、前者为四方环形,后者为四方形,两流相同毫无区别.

八、天鸡壶,无传器相比,多见史料记载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

吴骞日:……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

徐友泉〈25〉创作壶式可分为八类:

之五,模状动物类,有天鸡……诸式.

詹勋华《宜兴陶器图谱》别传

沈子澈,……桃溪客话云:“子澈胜国名手,至其品类,则有龙且、圆珠、天鸡……”.

由此可见,曼生之前已有很多人做过天鸡壶式.

九、合欢壶

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记载

陈和之、传器二、李风廷尝藏**粗砂中壶一具形扁如合欢底镌陈和之三字楷书旁有和之篆印.

十、春胜壶与沈子澈方壶

两壶壶身相似,只是前者方形壶形加四角直角支点,流与把装在方形身简的对角线上.两者的盖相同.其实并无多少变化.

以上共例出曼生壶与前人相仿壶形有十一种,四十一种除去十一种,剩三十种.但就这三十种壶式中,局部略有变化的又有:

匏壶、葫芦壶、石瓢壶、提梁石铫壶、台笠壶、井栏壶与高井栏壶、飞鸿延年壶与百衲壶、传炉壶与却月壶八种再有三十种壶式除去八种、剩二十二种。

笔者认为曼生壶式粗分为三十种,细分为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壶式中,有几种壶式已很难见到,仅凭资料为依据.由于研究者本身从事工作的性质不同,介入的角度不同,因而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观点也有所不同。

醴陵瓷器以 “中国天宫瓶”为荣


上月中旬“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仪式上,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监制的、采用醴陵釉下五彩工艺烧制的陶瓷艺术品“中国天宫瓶”正式惊艳亮相。该纪念瓷瓶以及由神舟八号飞船搭载的设计图稿,将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收藏。

“中国天宫瓶”,取形于“天宫一号”飞行器造型,瓶型为圆直口、直圆腹、高圆底圈足。瓶高50厘米,以纪念世界载人航天五十年;瓶体最大直径20厘米,以纪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瓶下部周长56厘米,寓意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瓶颈处开有五个长方形小窗,示意交会对接装置。瓶口与瓶底饰有红、蓝、金三色彩线,喻意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瓶腹图案为飞行在宇宙中的“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周围环绕十二只仙鹤。瓶身饰有现代五彩卷云纹,象征吉祥如意;圈足饰有《中国天宫》词,特邀书法名家沈鹏书写,铭记着人类征服宇宙与中国科技腾飞的自豪。圈足圆孔下方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圆形金色图章。“中国天宫瓶”的器形、画面、制作工艺充分诠释了伟大的中国载人航天科技、航天精神与航天文化,其艺术水准和制作工艺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

“中国天宫瓶”是醴陵瓷器继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毛主席用瓷之后的又一荣光。 “中国天宫瓶”在国瓷艺术与航天科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方面的完美融合,以及“国瓷载体、艺术搭载”形式的运用。醴陵瓷器一直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赞誉,独一无二的造型、前所未见的画面、科学精准的烧制工艺将镌刻历史,彰显国威。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有浓厚地方风格的吉州窑


·吉州窑

之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

·吉州窑

卞向和在对中国陶瓷发展中对吉州窑有过认识,他指出: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州窑不仅将中原的制瓷工艺溶于之中,还将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绘于瓷器上,并在造型,瓷的机理上有新的变化,使吉州窑成为中国瓷的重要品类,才使古代的欧洲、中东各国的王室贵族爱上吉州瓷。

·吉州窑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历史。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

·吉州窑

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珍藏的剪纸贴花盏被誉为国宝。1976年,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沉船,从沉船中打捞出1.5万余件中国的古陶瓷,不少属吉州窑烧制。韩国中央博物馆陈列的42件吉州窑瓷器被视为稀世珍品。英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堪称瓷中尤物,木叶天目盏则被列为国宝。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