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鉴定要领简介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字串5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怎么鉴定德化白瓷?


怎么鉴定德化白瓷?德化白瓷因为制瓷技术的高超,成品的质量都比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受到很多藏友的关注。市场上也有很多人利用德化白瓷的名号生产一些现代的工艺品,很多人无法对真的德化白瓷与假的德化白瓷进行区分。什么样的德化白瓷才是真的呢?

看颜色

各个朝代的白瓷具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都成为白瓷,但是这白是有区别的。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青色,还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白色。而德化白瓷的白是纯色,不泛青,也不发黄。颜色很纯正。

看光泽度

德化白瓷因为特殊的烧造工艺光泽度特别好,有种透亮的感觉。人站在德化白瓷的面前,可以模糊照见自己的影子。于是很多的工艺品也做的比较透亮。但是真正的德化白瓷虽然透亮,但是白的特别柔和,而现代的仿品只能做到亮,却无法做到柔和。因此通过亮度的比较也能对真假德化白瓷进行区分。

看透光程度

前面也讲到了,德化白瓷的一大特点就是透亮。因此在购买白瓷的时候可以选择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拿到阳光下一照,通体透亮,就说明是真品。如果浑浊,不透亮就是仿品。另外还可以利用手电筒,如果天色较暗,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打在瓷器上,同样透亮的是真品,不透亮的是仿品。当然为了能够买到真的德化白瓷,还是选择白天阳光好的时候买。

德化窑白瓷


福建德化县各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两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缠枝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肯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而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

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则是堆贴印花三结合。

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龙泉窑的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


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阶段,到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以烧青瓷闻名于世。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2、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3、南宋晚期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4、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5、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6、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德化窑白瓷价格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量瓷最重要的产地之一,从其宋朝时期就开始了烧制,所烧制出的瓷器中有大量的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在明朝之后走向了繁荣时期,其中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制作工艺较为的细腻且雕刻较为的精美、纹饰较为的生动,展现出了古代工匠师制瓷工艺的水平。整体上看,纹饰较为的多样且盖面的纹饰就多达一百余种,题材较为的丰富,大多数都装饰在碗、盘、瓶等常见实用的生活用具上。发展至清朝时期出来烧制白瓷之外,还盛行烧制青花与彩绘的瓷器,具有着烧成率高,制作精美的特点。

在我国的宋朝德化窑刚起步之初,是以烧制青白釉而闻名的,其釉色偏白,纹饰上主要是以刻花、蓖划纹为主,其器物中以盒子较为的多样,有圆形、八角式和瓜棱式等,而在其盖面上大多都是通过折枝花卉的纹饰为主,具有着生动性强、美观性好的特征。

而在明朝时期则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制作瓷器胎质较为的细致,透光度较好且釉色的呈现为纯白色,色泽较为的光润明亮,在迎光的照射下会在其釉色中呈现出粉红色或乳白色的形态,也就是现俗称的“猪油白”和“象牙白”,但是其生产的主要器型是以供器以及瓷塑为主,生活用具较少。

清朝时期的德化白瓷则是在其釉层上呈现出微微泛青的形态,釉感较硬,上手感较重,主要是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这一时期的瓷器收藏价值相对而言没有其他瓷器的收藏价值高。

众所周知,德化瓷塑在德化窑的烧制历程中最为的出名,其中白瓷的观音、达摩等塑像做工尤为的精致,胎釉混为一体,不仅在其面部的刻画上较为的细腻且生动,衣纹的褶皱都有了非常细腻的描绘,并且将其人物的性格也凸显出来,具有着观赏性较高的特点,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在白瓷的烧制产品中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有爵杯、梅花杯、瓶、炉等常见的器物,制作工艺较为的精湛且实用性能较好,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都是现代所进行仿制的。

而在青花这一类型的器物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其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这也是德化窑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并且在其图案花纹上除了常见的花卉、山石之外,还有着大量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出现,将其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征都可以非常好的展现出来,收藏价值较高。

如何鉴别德化白瓷


如何鉴别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因为制瓷技术的高超,成品的质量都比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受到很多藏友的关注。市场上也有很多人利用德化白瓷的名号生产一些现代的工艺品,很多人无法对真的德化白瓷与假的德化白瓷进行区分。什么样的德化白瓷才是真的呢?

看颜色

各个朝代的白瓷具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都成为白瓷,但是这白是有区别的。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青色,还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白色。而德化白瓷的白是纯色,不泛青,也不发黄。颜色很纯正。

看光泽度

德化白瓷因为特殊的烧造工艺光泽度特别好,有种透亮的感觉。人站在德化白瓷的面前,可以模糊照见自己的影子。于是很多的工艺品也做的比较透亮。但是真正的德化白瓷虽然透亮,但是白的特别柔和,而现代的仿品只能做到亮,却无法做到柔和。因此通过亮度的比较也能对真假德化白瓷进行区分。

看透光程度

前面也讲到了,德化白瓷的一大特点就是透亮。因此在购买白瓷的时候可以选择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拿到阳光下一照,通体透亮,就说明是真品。如果浑浊,不透亮就是仿品。另外还可以利用手电筒,如果天色较暗,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打在瓷器上,同样透亮的是真品,不透亮的是仿品。当然为了能够买到真的德化白瓷,还是选择白天阳光好的时候买。

“珠山八友”款绘瓷的历史文化及鉴定要领


清末民初,在瓷都景德镇涌现出了一批绘瓷名家。他们大都师出名门,在绘画界卓有声誉。转入绘瓷领域后,又能潜心钻研,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为民国瓷器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珠山八友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徐仲南、何许人、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十位绘瓷名家的总称。所谓“八友”,并非实数,只是泛称。这十位大师级的绘瓷艺术家,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徐仲南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比最小的刘雨岑大32岁。而卒年跨距也不小,邓碧珊卒于1930年,刘雨岑则直到1969年才离世。

珠山八友在画艺上也分属不同流派,王琦、王大凡以人物著称,何许人以雪景见长.汪野亭的山水独具特色,邓碧珊的渔藻图名播一时,程意亭瞩意花鸟,田鹤仙专攻梅花,毕伯涛兼具翎毛花卉,刘雨岑则钟情于水点桃花,与这九位大师相伯仲,徐仲南独辟蹊径,以松竹博得了各界的一致称赞。尽管所绘内容不同,技法各异,但他们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却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清末民初直到文革前夕,珠山八友在陶瓷艺术界独领风骚,以至于不少收藏家把珠山八友的作品推为民国陶瓷艺术的典范。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民国期间进入了低谷,但珠山八友却能够在万马齐喑的状况下脱颖而出,给民国陶瓷留下了一个闪光点。这首先是因为十位大师都各自继承了前辈绘画名师的艺术风格。比如王琦的人物在早期是以晚清画家钱惠安为蓝本,后期则完全继承了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画风。王大凡则师从于晚清绘画名家汪晓棠,以古彩人物为基础。程意亭曾拜在海派名家程璋的门下,花鸟风格皆有程璋的影子。汪野亭则从清末画瓷大师潘君匋处延续了清代山水的传统。

王琦开创了在瓷器上以写意手法表现人物风姿的先河。王大凡则独创出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手法。邓碧珊是第一个在瓷板上成功地勾画人物肖像的画家。汪野亭则以类似泼墨法的墨彩绘瓷,给山水作品注入新的生机。刘雨岑更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发明了水点桃花的绝技。所谓水点桃花就是不用任何料彩打底,直接用沾料的水笔,在瓷胎上点染出盛开的桃花,入窑烧造后,朵朵桃花如同沾满雨露。生机勃勃。这种特技后来被用于烧制毛泽东7501专用瓷,取得了极大成就。

珠山八友的作品,在清末已崭露头角,民国中期其作品可谓遐迩闻名,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1969年,珠山八友中最后一位大师刘雨岑故去,流传在世的珠山八友遗作就成为不可再生的艺术珍品。由于珠山八友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人们始终把他们的作品视为奇珍。从二十世纪30年代起,珠山八友绘瓷就为收藏家们所追慕。近五年来,收藏界开始把对瓷器的搜寻目标,从明清官窑转向民国精品,珠山八友就更为人们所瞩目。笔者发现,在不少高档次的艺术品拍卖会上,珠山八友作品的价格都堪与明清官窑瓷分庭抗礼。一块不大的王琦人物瓷板,底价20万元,四幅汪野亭山水,估价竞达150—200万元。但是瓷版画的价格趋势目前还不太明朗,或者说价格都有高低潮规律,潘家园古玩城艺术世界一家拍卖公司中也有一些民国时期的瓷版画,落款为景德镇珠山八友,还有红色人名章,但价格要低的多。

潘家园旧货市场是有名的仿制古玩大卖场,但是北京古玩城相对管理比较严格,商家对信誉看的比较重,尤其是拍卖公司更不可能销售仿制品,因此购买者还是要把握好更多的行情资讯,严格分辨瓷版画的真伪。

珠山八友作品中蕴蓄着的雄厚经济潜力,使那些专门窥机制作赝品以谋巨利的人,开始进行仿制。三年前,在南方的古董店里已发现徐仲南、王琦的伪作。而近年来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珠山八友的伪作越来越多,尤以王琦和王大凡的人物、汪野亭的山水、程意亭的花鸟为多。这些伪品大多十分拙劣,明眼人一眼就可识破,但也有少数制作极精,仿制极细,鱼目混珠,使人一时难辨真伪。最近常有收藏界友人,喜盈盈地拿着他们在旧货市场上“捡漏”得到的“珠山八友”款绘瓷,到我这里来“报喜”。但我认真审视后,发现几乎都是近几年景德镇的仿品。这就使收藏爱好者闻声却步,希望总结出几条经验来识别真伪。据笔者粗略归纳,在收藏珠山八友的作品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区分真伪。

(1)从作画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别:珠山八友都是绘瓷名家,对将用于创作的瓷器有较严格的选择。他们使用的瓷器都讲究胎质细腻、造型完美,就是绘画用的瓷板也从不使用表面不平、翘曲变形的劣制品,有时为了保证板面平整,他们宁可选择截裁得不够方正的瓷板。所以当你拿到一件珠山八友题款的瓷器时,首先要看这件瓷器的胎质和造型是否够档次,那些胎质粗松、造型拙笨、烧制变形、薄厚不匀、表面有疵点的瓷器,根本就与珠山八友不沾边,不用看绘画风格,仅从瓷品的低质就可断为赝品。

(2)从题款的字迹上辨别:珠山八友作品是书画俱佳的精湛之作,虽然每人书法风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纯熟、流畅、挥洒自如的。那些字体大小不一、字型生硬拘谨的,绝不会是真品。再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珠山八友作品中虽然有时也出现简化字,但机率很小,那些把建国后才简化了的汉字,也赫然写上去的,正好露出了其伪作的马脚。

(3)从瓷器绘画的品相分辨:民国迄今总共不过百年,珠山八友所用的瓷器又都是反复选择的佳品,所以一般还保持着光泽亮丽、图文清晰的特征。作伪者为使人相信其伪作是“老瓷”,常常故意作旧,有时甚至把题款上的文字也磨掉一些,山水、人物、花卉往往有的地方脱彩、模糊不清,遇到这种情况,十有十个是伪作。

(4)从落款的干支纪年分辨:珠山八友中有6位寿命仅50余岁,其余4位,王大凡和刘雨岑也仅活了60几年。除去少年时期,真正活跃在画坛上的时间都不过30余年,而有些作伪者对这些人的生平并不熟悉。在落款时往往随意选择一个干支纪年凑数了事,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伪的机会。比如,一件王琦的作品落款为“甲申仲秋写于珠山客次”,这就绝对是假货了,因为王琦卒于1937年,而甲申是1945年,这时王琦已离世十二年,怎么还会有作品出现呢?

陶瓷文化:中国古陶瓷藏品鉴定要领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谓博大精深。英语中的“CHINA”最初的意思是瓷器,由于中国古陶瓷上千年来远销世界各地,声播海外,享誉全球,于是,“CHINA”这个词就演变为“中国”的涵义。正因为中国古陶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乐于收藏中国古陶瓷。人们在鉴赏和研究古陶瓷藏品的过程中,追思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灿烂的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种种理性感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到了近代,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又认识到:古陶瓷因其久远、名贵、稀少和不可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值钱。保存它,远远超过保存金银和珠宝,是一种良好的不动产积蓄。收藏古陶瓷,既是财富的运用,资源的配置,也是投资赚钱,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于是一代比一代多的人投入了中国古陶瓷的收藏、鉴赏和研究活动。过去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都有收藏古陶瓷的经历,但结果并不一样,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却失败了。产生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眼力”的差别,是识货与不识货的差别。所谓“识货”就是指要认得古陶瓷,要知道什么是古陶瓷。什么是古陶瓷?顾名思义,中国古代生产的陶瓷就叫古陶瓷,在市场上,人们习惯于把古陶瓷和近代生产的陶瓷(主要指民国陶瓷)称之为“老货”。作为“老货”的陶瓷与其它陶瓷即现代生产的陶瓷相比较,当然有“共性”即相同的性质。这个“共性”就是指:作为“老货”的陶瓷和现代生产的陶瓷都属于“陶瓷”,都具有“陶瓷”的属性。鉴定古陶瓷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区别、分清陶瓷的“古”和“今”、“老”和“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年代和窑口等。古陶瓷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其固有的个性即特殊性。古陶瓷的特殊性表明:古陶瓷就是古陶瓷,它姓“古”而不姓“今”,它是“老货”,而不是“新货”。任何现代生产的陶瓷,无论仿古做旧水平再高,赝品再逼真,都不可能具备古陶瓷自身特有的全部特征。因此,只要我们在总体上把握住古陶瓷普遍都具有的各种特征,从总体上搞清古陶瓷与赝品的区别,就能提高鉴定能力,少“走眼”,少“吃药”了。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窑口众多、种类繁多,质有高低,品有优劣,属有御窑、官窑、民窑之分,复杂纷繁,要完全分别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办不到的。对于刚开始学习鉴定和收藏古陶瓷的人,特别是年纪较大或者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来说,要具体的去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一个又一个的古代著名瓷窑的各种陶瓷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征,是很难、很难的事。即使综合素质很高的人,要把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期有名的窑口、窑系的产品搞明白,在实践中能准确无误地鉴别清楚,非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是不行的,还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主、客观条件(例如,文化水平高不高,有无渊博的人文知识,有无大量的准确无误的古陶瓷标准器,有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有没有机会亲自到各个古窑址去考查,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有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等等)。因此,在总体上去把握鉴定真假古陶瓷的标准,学会在总体上辨别和分清古陶瓷的真伪,对于业余古陶瓷爱好者和刚刚开始从事古陶瓷收藏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软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那么,就大多数古瓷器来说,它们普遍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征或特点呢?--主要就是“软道”和“瑕疵”。“软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除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库货”或“桶瓷”(即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尚未从木桶中取出、起封开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们能见到的出土的和传世的“老货”,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软道”,几乎难有例外。所谓“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这里所说的“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这里所说的“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这里所说的“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老货”上的疤痕主要在盘、碗、盆、钵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着,用手抚摩感觉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显,需要将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个部位面向亮处倾斜才能观察到,甚至还要借助于放大镜。例如,“老货”中的各种茶壶、酒壶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条状型的疤痕。这也是鉴定这类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和器内弯折处。相对而言,“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现在,古陶瓷赝品的制造者当然要在“软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轻轻敲击、用浆砣或极细的金刚沙纸轻轻擦磨,甚至,还有用牛皮或橡胶皮沾油轻磨的。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软道”是有破绽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软道“很难做出形态不同的“点”来;所做出的“线”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长短差不多,呈平行线状态;所做出的“面”极不自然,无深浅之分,无浓淡之别;很难出现“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自然组合,更难出现“点”、“线”、“面”三者的自然组合。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现明显的平行线,现在,有的造假者,采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这种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带规律的。既然打磨要留下作伪的痕迹,为什么造假者还要去打磨呢?因为古瓷器的釉面光泽静穆,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窑光--浮光--燥光,刺眼,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掉窑光的。做假去窑光的主要方法有:1、用氢氟酸、高锰酸钾等化学原料涂抹侵蚀,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釉色苍白、干涩,给人一种“木楚楚”的感觉,有时由于清洗不干净,还要留下化学原料的“残渣余孽”,在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2、用兽皮或零号砂纸轻轻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必然留下平行线,作伪再高明,也躲不过放大镜。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会变得不正常,有一种感到不对劲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干燥的手抚摩觉得不光滑,有些滞手。刚刚做假用化学原料和茶水处理过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还会有粘手的感觉;如果,用热水洗洗手,马上用手摸此种器物,极有可能闻到“酸”味。

凝白如脂的德化白瓷香炉


凝白如脂的德化白瓷香炉

 德化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是历史上著名的瓷窑,起源于晚唐五代,并一直沿烧至今。明代是德化窑发展的黄金时期,烧造的白瓷最有代表性,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誉。釉色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隐现粉红色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或"象牙白"之称。明代德化白瓷远销欧洲,法国人称之为"鹅绒白"或"中国白"。

明代德化窑的产品以白瓷香炉最为典型,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厚温润,釉面光亮晶莹,造型新颖奇巧,纹饰朴实自然,工艺流畅精湛。香炉原是人们的祭祀用器,以后成为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用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品种丰富,以三足炉最为常见。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仿制明代德化白瓷香炉的赝品,有许多人上当受骗,所以在收藏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鉴定特征:

胎质:由于胎料中的含铁量较低、含钾量较高,再加上反复淘洗,精工细炼,所以胎质纯净,胎体致密,胎釉结合紧密,胎体中可见微小晶莹的颗粒。

釉质:釉面光亮,釉质匀净,肥厚莹润,如脂似玉,透光性强。釉色白中泛黄,呈乳白色。

造型:器型多样,以中小型为主,大件器物较为少见。常见有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钵式炉、筒式炉、鬲式炉、鼎式炉、簋式炉等;有承袭宋元时期造型的三足炉、四足炉、圈足炉、圆形炉、长方形炉、六角炉等;有受明代铜制宣德炉的影响而创新的器型,如象耳炉、鼓形炉、戟耳炉、竹节形炉等。

装饰:图案多仿自青铜器上的纹饰,运用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装饰技法,在洁白无瑕的釉面上突出图案的清秀俊美,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工艺:大多采用土模压制拼接成型和轮制拉坯相接成型的工艺,故在器物上留有手压或修刀的痕迹。修胎规整,器壁较厚,底部多露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白瓷鉴定要领简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白瓷鉴定要领简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鉴别的五大要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