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藏知识:赏如意纹饰

如意——在古代是官宦的一种执持物,古代的绘书资料上,不论是人间的朝官或仙界的仙官,常常可以见到手里捧着一个如意,倚靠在手臂的衣袖之上。

紫檀三镶汉玉嵌金银御题诗如意

寓意多福的蝙蝠图案

寓意爱情婚姻美满的蝴蝶图案

据《事物纪原 什物器用部》记载,战国时就有如意,但有关如意的确切记载最早当推《晋书 石崇传》。宋元以后,特别是在明清两朝,社会流行说吉利话的礼俗,在此社会背景之影响下,吉祥式的艺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如意的制作也是这种习俗的具体表现。清代满族统治阶层十分崇尚如意的吉祥寓意,因此在清宫中制作并收藏有大量不同质地的如意,如意成了社会的高级馈赠物,不但制作力求精美,材料力求贵重,其纹饰内容更是突出吉祥的寓意所在。纵观各朝代、各样式的如意,其上的吉祥图案纷繁斑斓,足以让人领略到博大的中华文化以及艺术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 提及中国的吉祥图案,最少也可溯源至秦汉,汉代的铜镜、砖瓦等都有吉祥图案的存在。砖和铜镜经常以龙、凤、羊来表示吉祥,也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或是卷草型植物、山形、禽兽等图案来配合吉祥铭文的,如“吉祥”、“长乐未央”、“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太上富贵”、“延年益寿”等。不过,借物作谐音的图案虽然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其蓬勃发展却是宋元以后的事,到了明清二代达到最高峰。不单单在器物中,绘画中借物寓意吉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喜鹊意为“喜从天降”,松柏为“松柏常青”,莲花与鹭鸶则是“一路连科”,牡丹为“富贵满堂”等,形成了中华民族一项独特的艺术。 如意的纹饰,更是这一独特艺术的亮眼之作。中国的人生哲学崇尚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也习惯借具体物象来表达心中愿景。如意的纹饰中,也有众多用自然物做象征的,比如松柏象征长寿,石榴暗示多子,又如结婚用双喜或蝴蝶图案来祝福等等;许多同音字也和自然物结合,生发为艺术品特有的“语言艺术”,比如“连(莲)生贵(桂花)子”以及“寿山福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图案等等。具体来说,常见的如蝙蝠的图案表示多福,以蝙蝠为主体的吉祥图案则有一系列,如“万福(蝠)庆(罄)寿”、“福(蝠)庆(罄)寿(灵芝)仙(水仙)”、“福(蝠)仙(水仙)”、“福(蝠)寿(桃)”等。 祝寿系列的图案则有“寿山福海”、“万寿无疆”、“松鹤长春”、“寿比南山(仙人采药)”、“鹿鹤长春”等。“松鹤长春”图案以松树寓意长青不老,鹤也为禽类中的长寿动物。这类图案中一般还有寿石、灵芝、菊花等,都与长寿有关,因此,“松鹤长春”常作为夫妇二人不老的祝辞。“寿比南山(仙人采药)”图案则为仙人采长生之药,图中含有松树、灵芝等,为祝寿的意思。“鹿鹤长春”图案指夫妇双寿、长春不老之意。“八仙祝寿”则以八仙的手持物象征八仙,张果老所持宝物鱼鼓能占卜人生;吕洞宾的宝剑可镇邪驱魔;韩湘子的笛子使万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养性;铁拐李的葫芦可救济众生;汉钟离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国舅的玉板可静化环境;蓝采和的花篮能广通神明。此外,寿字图案也非常丰富,有寿字中嵌进“吉”字的,有嵌进“万”字的,增加了“寿”字的变化。 龙作为帝王的代表,以它为符号的图案也有不少,如“夔龙”(又称拐子)图案,由殷周青铜器装饰花纹中的长条形动物纹演变而来,有的是一首二身、互相勾连,并以小圆圈调和长条图案,因为是龙的一种,也寓意吉祥;再如“双龙戏珠”等。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狮子戏球”:狮子可以辟邪,又含有节庆的意思,这一图案表示欢庆,是最受欢迎的图案之一。“太平有象”则是大象驮一花瓶, “瓶”谐音“平”,“象”谐音“祥”,寓意安宁和平、民康物阜的好景象。美丽的“蝴蝶”图案则多用在皇帝大婚中,寓意爱情长久,婚姻美满。

精选阅读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鉴藏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鎏金茶碾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关于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堕”,呈车轮形,中间厚,边缘薄。碾轮中部有一圆孔,可穿木。可惜轴木已无存。

唐代诗人元稹《茶》诗曰:“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诗中在谈到煎茶时,用白玉雕琢的碾把饼茶碾成末,用红纱茶罗过筛,再入茶铫煎茶,注入茶碗,茶汤泛起黄花“饽沫”,终成清香美茶。

碾是唐、宋及其以前煎饼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

这件瓷茶碾,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用的鎏金壶门茶碾相比,无论是做工和造型,还是原料和饰纹,都要略逊一筹;但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民间茶碾——“用橘木制成,其次为梨、桑、柘木制成”相比,又略胜一筹,是一件颇有代表性的碾茶用具。

汝瓷鉴藏:青如天面如玉


珍 赏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首位。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贡品,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汝窑作为御用之物,由于工匠们不惜成本以玛瑙入釉,使其釉色显现独特的天青色,釉面莹润似珍珠、如美玉,纯净高雅,内敛含蓄,体现出高雅的皇家之气,尤其珍贵,在北宋时已达巅峰。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汝窑烧制时间只有20多年,传世真品不足百件,可以确知的在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

今年3月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目光。这件汝窑洗,直径13.5厘米,小巧朴雅,色质绝佳,较为罕见的六瓣葵花造型,最终以1.85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创出了汝窑拍卖的新纪录。

上图这件汝窑莲花式温碗为十瓣莲花造型,淡蓝的色调,端正的外形,流露出一种典雅高尚的美,是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呈现中国瓷业理想的典范,是一件全世界仅存的孤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读雍正朝橄榄瓶的型制与纹饰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 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 张永珍女士捐赠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著名器物,是清雍正粉彩官窑瓷器中烧造得十分成功的作品之一。上博网站推出“每月一珍”,使得我们有机会更细致地赏读关于此瓶的诸多细节。

此瓶撇口,细颈,长鼓腹下敛,圈足,因形似橄榄而得名。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局部

桃枝遒劲盘亘,枝头硕桃累累,结果八枚,枝梢点缀或粉或白的桃花。树叶阴阳向背,叶片纤细柔和,多转折卷曲,枝干穿插交错,虚实得当,疏密有致。叶片、枝干和圆形桃果看似随意组合,实则匠心独具,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画面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枝叶间饰两只瑞蝠,展翅翻飞,在绿叶的衬托下,极富生趣,一幅丰收喜庆的场景跃入眼帘。"蝠"是"福"之谐音,而桃则是象征"寿"之图案,合之寓意"福寿双全"。

雍正朝万寿节用瓷多绘有如福、葫芦、寿桃、松鹤等含祝寿寓意的题材纹饰,故有推测此瓶是为帝后祝寿之用。

橄榄瓶为清代流行器形,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兼具梅瓶、玉壶春的特征于一身。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橄榄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青花缠枝葫芦飞蝠纹橄榄瓶 首都博物馆藏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花鸟纹瓜棱式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橄榄瓶始烧于何时尚不明确,但于雍正、乾隆时期最为常见,属陈设用瓷。

此瓶釉色纯白匀净,釉层肥腴莹润,以粉彩蝠桃纹装饰。

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雍正朝(公元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祥和。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和提高。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瓷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

此瓶在造型上与粉彩瓶如出一辙,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协调,端庄秀美,具有雍容典雅的时代风貌。该瓶青花发色浓重鲜艳。瓶身绘桃树一株,树上结有九枚寿桃及桃花二十朵,空中绘有五只蝙蝠,树下有灵芝,竹子,山石。纹饰描绘精细,构图别致,画意吉祥,暗喻"五福捧寿",是雍正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两者相较,青花图案含蓄隽永,柔媚俊秀,似一幅水墨淡彩;而粉彩图案则更富朝气,更具装饰性和立体感,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工笔画,给人以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