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发展过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陶瓷经过厂20年的风雨坎坷路,已从“要我发展”进入了“我要发展”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陶瓷显然摆脱了“要我发展”的盲目发展行为,开始走上了“我要发展”的理性的发展道路。

20年来中国陶瓷的成就是巨大的,陶瓷古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彻底打破了国有陶瓷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陶瓷几平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10年前初步形成了国企、私营、合(外)资“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私营和外资陶瓷企业获得了更长足的发展,并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陶瓷二次发展的生力军。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中国陶瓷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20年前,中国陶瓷大多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的小型企业,家产一般在百万元上下,上千万元家产的陶瓷企业可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而在今天,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已“鸟枪换炮”,颇为现代化了。象样一些的企业家产均在亿元左右,数十亿元家产的陶瓷企业也并不罕见。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中国陶瓷彻底摒弃了“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经营观念。中国陶瓷已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大洋大海中学会了游泳,基本完成了“回扣推销一广告促销一品牌战略一企业文化”的现代经营理念的发展全过程,实现了经营理念质的飞跃。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中国陶瓷产品出现了多元化、高档化和时装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欣喜景象。在中国陶瓷大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是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尽管当时的产品规格和花色品种单一,但只要做得出来就能卖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随着世界陶瓷交流的进一步广泛,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陶瓷新品层出不穷,规格尺寸也越做越大。特别是近年来,抗菌陶瓷、环保陶瓷、防污陶瓷和健身陶瓷相继问世,令人眼花缭乱。这一切的一切充分表明,现代中国陶瓷确是不简单了。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先进的陶瓷技术装备国产化初露端倪。在中国陶瓷大发展的初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是必要和必需的,但正由于长时间的大量引进,从而全面抑杀了国产陶瓷技术装备的发展进程。想当初,全国各主要陶瓷户区都有自己的,一定规模的陶瓷机械制造厂,可如今还有几家健在?这不怨谁,其一是因为当时的国产装备确实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需要。其二是因为在轰轰烈烈的大发展形势下,根本就来不及同步发展国产生产装备。时间不等人,抓机遇要紧。可喜的是佛山力泰企业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直致力于先进技术装备国产化的研制与生产,现不仅已陆续供应厂家使用,并有部分出口。力泰是先进技术装备国产化的代表和榜样,是曙光和希望。因为没有国产化,中国陶瓷的发展则始终受“洋人”的制约,也始终成为不了陶瓷强国。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年,中国陶瓷的成就是辉煌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在向世界陶瓷强国的挺进中,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第—、摸清中国陶瓷的家底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家建卫陶生产企业?全国墙地砖年总产量是多少平方米?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有的说是20亿平方米,有的说是25亿平方米,还有的说是30亿平方米,总之产量是一年比一年增多。因此,关于中国陶瓷的家底是多年的不解之谜。然而,家底不清又如何引导中国陶瓷的前进方向,又如何制定规划2l世纪中国陶瓷的宏伟蓝图?

第二、解决重复建设

应当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东南部地区陶瓷重复建设的现象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北部和西部地区仍在一个劲儿地大兴土木,兴办陶瓷企业,且雄心勃勃地要建成西部和北方的“瓷都”,并隆重举办“陶瓷艺术节”或“陶瓷文化节”来为重复建设推波助澜。要知道,衡量一个军事强国凭的不是车队士兵的数量,而是靠仅有的核威慑;一个体育大国也不是因为运动员多,而是靠夺金牌的项目,如美国依靠田径和游泳,中国依靠乒乓球和跳水等强项而成了体育大国。同理,衡量一个陶瓷强国也不是看你有多少陶瓷企业,而是强调企业的规模和质量,除了意大利、西班牙外,美国单凭美标公司,日本单凭东陶公司和伊奈公司同样成为一个世界陶瓷强国。笔者认为,在中国要彻底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可能首先要解决一个误导,即直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认为,陶瓷企业多了是好事,有利于中国陶瓷的竞争。但任何事物终将物极必反,重复建设最终将导致恶性竞争,并成为向世界陶瓷强国挺进的沉重累赘。

第三、克服形式主义

塑造企业优美形象已成为当前中国陶瓷的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办公大楼建起来了,花草树木种起来了,企业标识设计了,IS09000认证门到手了,英特网也上了,因而造就了一批现代化的优秀陶瓷企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些陶瓷企业只重视外表的形式美,而忽视企业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确实有这样一些陶瓷企业,办公室装饰得富丽堂皇,各类证书及奖状挂满了荣誉室,楼道上,走廊内花团锦簇。可是生产区内粉尘满天飞,垃圾到处堆放,厕所里更是臭气熏天。有些企业从不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教育,如遇生产急需添员就随便找些文化程度低的打工者。有的企业疏于工艺卫生,员工们将散落在地上的原料重新扫进压机成型。也许这些都是小事,都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实在反映。其实用心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比塑造企业外形更重要,国际贸易是很看重这些枝关小节素质的。如美国有一商家欲与国内某陶瓷企业做生意,因为是第一次而不了解该陶瓷企业的情况,便发来一份传真调查表。调查山容详之又详、细而又细,多达100多项,并要逐一据实反馈给美商。其中内容就包括了员工职业培训,是否喝纯净水,厕所离工作场所多远,是否放置了消香剂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就是“洋人”的精明之处,从小处来考察—个企业的综合素质。很难令人相信,一家综合素质不高的陶瓷企业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陶瓷产品来。

精选阅读

茶具的发展过程


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茶具和饮茶方式的关系相当密切。

唐宋时的饮茶方法,是将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烘干,称“茶饼”或“饼茶”。喝茶时由喝茶人将饼茶碾成碎末(也称末茶)放在锅里煎煮,以让茶叶充分渗透再喝,因而当时的茶具十分繁杂。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中就列举了共计二十八种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饮茶、贮茶的茶具外,还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罗。

茶碾为碾茶之工具。有木质茶碾和石质茶碾。木质茶碾用质地坚硬细密且无异味的木材制成。上等者为橘木,次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种木茶碾由“碾盘”和“碾堕”组成。碾盘外形四方,中间剜空成圆孔,正好容“堕”。碾堕是一块圆木,在中间安上轮。碾茶时以手持轴转动碾堕,靠碾堕与碾盘间的挤压来碾碎茶饼。

茶罗即“筛子”,茶圣陆羽称之为“罗合”。罗合的罗圈是用竹子或杉木经烘烤弯曲而成,圈面上涂刷油漆。罗面是用细纱绢制成。罗(筛)茶末时,要加上盖,以免茶末飘散。宋代茶罗的罗圈,考究的用金银制成,罗面则采用四川鹅溪所产的细画绢制成。当时的品茶者,多用茶碾和茶罗自碾自罗。

唐宋以来,茶具依其质地不同,可分为陶土茶具。瓷质茶具、漆器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时,瓷质茶具的生产异常繁荣,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瓷茶具。当时著名的瓷窑有:杭州官窑。浙江龙泉哥窑、河南汝州汝窑、河南钧州钧窑、河北定州定窑等五大名窑。中国的茶具发展历来是与陶瓷器的发展切切相关的。

唐宋时因采用煎煮茶汁,故煎水壶以金属制品较多,且以“金银为优”,同时还以“茶瓶”煎水,亦称“煎水瓶”。

随着制茶、饮茶风尚的变迁,从唐宋时的将茶饼研碎煎煮,至元代时用鲜叶放在锅里蒸制成整片叶子的“散条”(亦称“蒸青散条”)煎煮,至明代时则将“蒸青”进一步改为“炒青”,饮茶方法也由煮饮变为泡饮。故茶具除原有的茶盏、茶杯外,明代时又出现了专为品茶而用的“茶壶”,从此盏与壶成为最基本的茶具。

明清清茶条具讲究精工细作,注重装饰,茶具上的文化气息已愈来愈浓厚。清代,茶具的制作更是进入了色彩纷呈、空前绝后的时期。制作茶具的主要材料,陶制茶具和瓷制茶具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陶器两大系列。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创新,其艺术性不断地增强,具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同时欣赏各式茶具,也就成为品茶的自然衍生,成为了一种温馨愉悦的审美过程。

中国古代钧瓷发展过程的起伏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秦汉陶器及陶塑艺术的发展过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扫灭了诸侯割据势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大国,汉朝的建立则使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更加巩固。

汉代,长期的安定局面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使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有较大规模的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也有遍布全国城乡的小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陶瓷手工业在汉代是遍及全国的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因为陶瓷用具是任何家庭、建筑部门都不可缺少的,因此发展得很迅速。陶质用具和砖瓦质量之佳,气魄之宏伟、艺术性之高是其他朝代难于相比的。

秦砖汉瓦的美名享誉千年,低温颜色釉的发明为陶器的美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殉葬用的画像砖,再现了汉朝社会现实。青瓷、黑瓷烧制的进步,把瓷器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统计,秦汉陶器生产仍然以日用器皿为最多。以泥质灰陶器皿为主,根据不同用途,有细泥陶、粗泥陶和夹砂陶之分。

由于烧成气氛的不同,陶器的颜色有青灰色、灰褐色、红色、黑色等,还有各种彩绘陶。其中以颜色纯正的青灰色陶器质量最好,火候高,还原气氛控制很好,颜色均匀悦目,质地坚实耐用。器物以表面光素为多,很少纹饰。

陕西关中地区的日用陶器有壶、小壶、扁壶、茧形壶、樽、豆、盆、杯、盘、钟、缸、勺、鼎、甑、釜、钵等。

河南等关东地区,主要生活用具有罐、壶、鼎、钵。楚文化集中的长沙地区,陶器具有地方特点,如矮足鼎、盒、壶、罐、碗、盆、釜、甑、长方炉、盉、博山炉、钫。

广东地区常见有瓮、罐、双耳罐、提筒、双联罐、四联罐和五联罐、瓿、小瓿、壶、匏壶、钫、敦、盒(包括小盒、三足盒)、四联盒以及碗、盆、甑、釜、鼎、熏炉、豆等。

长江以南地区除一般陶器之外,还有印纹硬陶。这些器物质地坚硬,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波状纹、锯齿形纹,器物种类以瓮、罐、壶、盒、碗等为多。

汉代陶器的装饰,一般陶器有弦纹、划纹、绳纹、印纹、模印浮雕、涂色和彩绘等若干种。有的弦纹比较宽,形似瓦沟状,故又称“瓦纹”,划纹有平行直线纹、连续点状纹,这种纹样像断线的珍珠,还有三角纹、连环纹、栉齿纹和阴刻动物纹,如虎、雀等。

印纹是由刻有图案的印模,单个地打印在坯体上。粘贴浮雕,模印的具有浮雕形象的泥片或捏塑形象,粘贴在器物表面,如陶灶、井栏、樽或仓的足部,铺首则贴在陶壶一类器物的肩部。

秦汉以来,用陶质器皿殉葬的风气很盛,专门为殉葬而生产的陶器即明器的制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器包括一部分日常使用的器物造型,只是质地不如日用陶器那么致密坚硬罢了,更多的是仓、囤、炉、井、灶、磨、住宅、水榭和其他建筑模型。还有彩绘陶,以鲜艳的彩色绘出气魄宏伟而流畅的图案,充满神秘的色彩。许多釉陶作品也是明器。

陕西关中地区的常见的明器有茧形壶、鼎、扁壶等,模型有方仓、圆形仓和陶囤等。

河南关东地区墓葬里经常出现四种组合:

1.罐、鼎、壶、敦等,这是战国以来流行的器皿;

2.炉、井、仓、灶、磨等,这是汉代以来流行的器物和模型;

3.杯、盘、盒、案为代表的一套祭器,西汉晚期开始流行;到东汉流行一套仿漆器的模型;

4.住宅、水榭、坞堡模型和家畜家禽如猪、羊、狗、鸡等。

彩绘陶一般是在质地相当好的陶器上面作画,有的很写实,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夸张。画面布局很满。有朱绘和粉绘之分。彩色有红、赭、黄、绿、橙、白、黑等色。工匠们很会搭配,大多数纹样繁缛,主要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云气等纹,有狻猊追逐于流动性很强的云气之间,线条流畅婉转,生动活泼,色彩绚丽。有的像漆器彩画,富有很强的艺术性(详见《中国陶瓷史》秦汉部分)。

釉陶艺术,汉代釉陶艺术主要作明器。

大约从战国时代开始,陶器手工业中出现了一种表面施釉的陶器。在普通瓦胎器物表面,涂有浓厚的深绿、浅绿或棕黄色釉,由于釉料中羼入大量的铅,这种金属熔点很低,在釉里起助熔的作用。这就能使普通陶器在烧制中,呈现出光亮美丽的釉层。

中国发明釉陶可能与战国秦汉时代道家炼丹所获得的化学知识有关。道家富有实验和创新精神,常把铅、汞、石英等物质放在一起烧炼。这些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能熔融成玻璃状物质。在炼丹的陶容器里这些物质混入黏土,粘附在陶器表面,就会出现铅玻璃一样的表层,这就启发人们发明釉陶。如果加入铜、铁等金属矿物的粉末,釉层就会出现美丽的绿色、棕褐色。

铅釉陶器的发明比原始青瓷更复杂。它要求寻找到能降低釉层熔点的金属铅加入其中,并要求配出与陶胎膨胀系数一致的釉料。还要在适合在烧陶的温度中烧成,加入铜、铁氧化物作呈色剂也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要求得到美丽的绿色、棕褐色,在烧成气氛的控制上也要求很严格。所以釉陶在原始青瓷生产以后很长时期才发明出来。

在艺术效果上铅釉陶器比普通陶器高得多。首先是坯体制作上比一般陶器要严格,几乎一丝不苟,器形设计、线条的使用和装饰内容的安排庄重雄伟,有青铜重器的气魄。

釉陶在西汉武帝时期至中期主要是壶类产品。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得到很大的发展,生产出各种型号的壶,还有钵、樽、仓、罐、洗、杯、勺、盒、魁、几等。东汉末年又增加了博山炉、瓶形器,各类动物、人物,即俑类形象。

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甘肃等地还有釉陶树、水榭、高楼、仓房、坞壁、楼橹等建筑模型。在河南、四川、广东等地还出土有水田、鱼塘模型等。釉陶丰富的内容把汉代现实社会的生产活动、农家的生活情景、家畜家禽的饲养、劳动者的衣食住行、统治阶级人物娱乐和腐化的生活、租赁借贷、人际关系、意识形态的信仰等方面都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釉陶作为殉葬明器,满足人们厚葬的要求,比一般陶器和瓷器更理想,表现社会形态方面的内容更广阔。

原始青瓷在春秋战国时期质量迅速提高,产量也增多了,只是吴国和楚国战争时期江南遭到较大的破坏,瓷器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质量明显下降。

秦统一中国后到汉朝,随着江南经济的巨大发展,瓷器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也发明了黑瓷。各地汉墓出土瓷器明显增加,但也有一个现象很清楚,就是质地较粗,釉层不够明亮,胎釉密合不好,釉层容易剥落。这是胎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含量增高所致。要改变这些缺陷必须改进窑炉结构,提高烧成温度。然而到西汉时窑炉结构改进不大,因此瓷器的烧结程度没有明显提高。

到东汉时,窑炉大有改进,同时配釉施釉工艺也有明显提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瓷器发展史上又来了一次飞跃。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的上虞、宁波、金华、德清、衢州等地发现东汉青瓷窑址比较多,说明当时的手工业作坊建立范围扩大。经理化测试证明,这些青瓷烧成温度已高达1300℃。瓷胎烧结良好,胎釉结合紧密。由于较好地控制了还原气氛,青瓷色泽纯正,透明而有光泽。在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陈列中展出了海宁出土的青瓷双系罐,胎体浅灰色,致密,青釉比较厚,润泽碧绿,水平很高。

汉代青瓷器形有各种规格的罐、直颈瓶、双铺首壶、五管瓶、五联罐、虎子等。

东汉黑瓷得到发展。在德清、金华、宁波、上虞等东汉窑址中均发现有黑瓷器物。黑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为黑釉有很强的掩盖性,一般都不透明。黑釉深沉凝厚,釉光滋润,相当漂亮。它对胎料的要求不严,许多瓷窑都用下脚料烧黑瓷,成本低廉,为瓷器在一般民众中使用创造了条件。

秦汉的陶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今后2000多年雕塑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代陶塑艺术,以陕西临潼始皇陵东侧出土的陶兵马俑群为代表。

汉代陶塑艺术逐渐趋向于反映社会现实,是属于表现人和社会生活的古典写实艺术。它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农夫、厨师、舂米的家奴、射猎的勇士,身怀绝技的杂技、歌舞、说唱和演奏的人等。动物有牛、羊、马、犬、猪、鸡、鸭等家畜家禽。随葬用的建筑模型,有各种式样的高层楼阁、水榭、住宅、家禽的栏圈、装粮食的仓房等。

汉代陶塑的手法有捏塑、圆雕、浅浮雕、模印等,注重神似,线条简练而夸张,对汉代社会各种现象有极强的概括能力。

汉代除个体雕塑以外,群塑也极成功,最优秀的群塑制品要算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初期的乐舞、杂技、宴饮俑。在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塑出22个艺术形象(现缺一奏乐人)。表演者在陶盘中心,后面是乐队,两侧是观众。这些内容是战国青铜器、漆器上经常出现的贵族宴乐活动,但在构图处理上却有很大的突破。战国青铜刻纹图像多以高大建筑物及其中的贵族宴饮活动为中心,向外展示乐舞或游猎、战争的图像,夸耀贵族奢侈淫逸的生活,突出其统治者的地位。但是,山东济南无影山的艺术形象的布局恰好相反:作者刻意描绘的是乐舞、杂技的表演者,宴饮作乐的贵族则退居陪衬地位。尽管形体高大,但面呆神滞,丝毫不引人注意。舞乐杂耍之人则活跃异常。

无影山陶俑群塑不足之处是人物面部缺少变化,反映了西汉初期陶塑艺术的时代特点。到西汉后期至东汉后期的庖厨俑、舞蹈俑、击鼓说书俑等,在人物塑造和刻画上就细腻得多了。

说书俑主要出现在四川地区,有站立的,有扭动身躯的,有坐着的。最成功的一件是四川彭山出土,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长期展出的踞坐形象说书俑。塑造的是一个活动于下层人民中间的贫穷的民间艺人。

他是位盲目老人,上身裸露,下着一条破裤子,赤脚,左手抱鼓,右手伸出食指,指向下方,头部缩在高耸的两肩之间,额头因双眉高抬和饱经生活艰辛而现出几条深深的皱纹。其情景是当其鼓声刚落,观众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以后,他热情洋溢地讲述动人的故事,满脸呈笑,讲得兴奋异常,情不自禁地抬起一只脚。生活虽然贫苦,但在下层人民中间他有无穷的欢乐。这种人被称为“瞽矇”。我国人民有记载历史、传播历史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传播历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史官,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即是,他修的《史记》主要供最高统治者看阅,以严谨的文字写成巨著,民间看不到,也看不懂。民间传播历史主要靠瞽矇,他们有点生理缺陷,生活在人民中间,以高度的组织能力收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传说历史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并以说唱的方式,不断地在人民中间传播。寓教于乐,使劳动人民既受到教育又得到精神上的娱乐。这些作品在“传神”和艺术夸张方面是无可挑剔的,说明汉陶艺术不单纯着眼于刻画人物的外形,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神情动态作了敏锐、细致的观察和着力表现。由于善于选择、表现运动过程中最能代表动与力的一刹那,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活力和生命气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使作品更富于生活情趣。

简述“炉钧”的创烧及发展过程


曾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其始于唐兴于宋,后因战乱频繁,文明摧毁,于元代末年失传断烧。清末,神垕陶瓷艺人卢振太穷毕生之力,终于恢复宋钧工艺,钧瓷再次复兴,“卢钧窑”由此创立。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卢钧窑“义兴公商号”,是明清两代晋商窑货商号,在神垕卢氏恢复钧瓷生产工艺之后,成为卢钧窑总号,以经营和烧制瓷器为主。

据苗锡锦先生主编的(钧瓷志》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年),神厘窑工卢振太、卢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受古玩商人高价收买宋钧的影响,立志恢复钧瓷。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试验,摸索出在釉料中加入铜的成分,并用焦炭捂火还原的方法,在风箱窑炉中烧制出小件仿宋钧瓷,使断烧300多年的钧瓷技艺得以恢复。由于这种小件仿宋钧瓷,采用风箱小窑炉烧成,故称“炉钧”,而创始人是卢氏家族,且影响久远,也有人称其为“卢钧”。

窑火凝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正在烧制“炉钧”作品。

这种风箱窑炉结构简单,其设施主要有窑膛、炉栅、活动盖顶、灰炕、风箱、匣钵、支具等。窑膛内直径约40厘米,深约50厘米.窑膛内甸次放一个匣钵,匣钵内放1一2件作品。窑底为炉栅,炉栅下为落灰坑。窑膛上部是一活动盖顶。盖上活动盖顶捂火可造成窑炉内还原气氛。炉钧使用燃料为焦炭,系一次添加,整个烧制过程2一3个小时即可完成。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炉钧作品【玉壶春】,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炉钧”是钧瓷恢复的先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钧瓷的恢复,多以烧制“炉钧”为主,直至1958年.地方国营禹县神厘钧瓷厂成立,通过风箱炉小窑进行了100多次的试烧,初步总结出了窑变呈色的规律,才转入大窑烧制,“炉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随着钧瓷业的发展,“炉钧”作为钧瓷的一个品种又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受到广大陶瓷收藏者的关注和喜爱。

陶瓷行业品牌发展之路 从春秋到战国


建材家居业的潮水开始退了,至少对很多企业而言是这样的。曾经靠某款产品收获高额利润的企业,曾经广开品牌遍布渠道的企业,曾经只管销售不注重品牌的企业,在这样退潮的关口毫无疑问感到寒意逼人。而另一方面,那些稳健的、有品牌的企业在这个时候继续攻城略地,勇猛精进,今年第一季度,鹰牌、马可波罗、简一、金意陶这些品牌都有大幅度增长。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存活在卖场里面的品牌越来越少、越来越集中。

陶瓷行业数千个品牌,小品牌存活空间越来越小,新品牌的存活几率越来越小,主流品牌的销售额与利润率的名次排位变化越来越大。在建材家居卖场,我们已经看到瓷砖行业洗牌剧烈,商铺关停数见不鲜,大有超越开店数量的趋势,不少品牌收缩战线,甚至有些难觅踪影。卖场招商难,企业招商也难。

经济大环境或许不佳,但是对企业而言,你见,或者不见,机遇就在那里;你念,或者不念,市场就在那里;不管是忽悲忽喜,还是有增有减,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都是有限的。你说市场坏了,但别人呈加速度发展,问题的关键不是宏观环境变差了,而是对手变得越来越好了,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优秀的企业,应该少谈宏观,而把微观做到位。

陶瓷相关研究报告2014-2018年陶瓷杂件产品定位及价格策略专项调研报告2014年4月2014-2018年陶瓷真空开关管产品定位及价格策略专项调研报告2014-2018年陶瓷蒸发舟产品定位及价格策略专项调研报告2014-2018年陶瓷柱产品定位及价格策略专项调研报告123

就拿简一大理石瓷砖来说,当品牌成为品类代名词时,消费者一旦有这种品类需求,就会产生品牌联想,企业脱颖而出只是水到渠成。又如马可波罗瓷砖苦练内功后企业拥有的产品系类是国内最全的,同时拥有工装、家装、超市和电子商务等立体营销网络,并且拥有完整的服务标准,品牌服务呈现体系化,避免了做品牌每个经销商服务层次不齐的问题。又如金意陶,没看到他们在终端的活动一场接一场么?

目前,陶瓷行业正在从春秋走向战国,进入中盘厮杀阶段。战术表象体现最为明显的是以促销的名义进行的“价格战”,以及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公益活动或行业活动。现在几乎是促销天天有,花样周周新;而企业在活动上也针对不同渠道进行营销。促销与活动背后隐藏的战略性本质是优质渠道和终端的争夺。

上个月,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消费增速稳中趋缓,受到刺激政策退出、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政策主动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增长明显快于城镇,主要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等;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速快于东部地区;网络消费增速快于实体消费增速;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

陶瓷行业要发展出寡头,那还是比较漫长的。市场上的征战杀伐,谁主沉浮还难见分晓。但趋势是挡不住的,市场竞争是挡不住的。曾经认为陶瓷产品不能做品牌的老板,这回应该缄口了吧?曾经守住一亩三分地的经销商,这回该傻眼了吧?虽然“狼来了”喊多了就成传说,但我们知道,狼最终还是要来。

把自己的事做好,做精做专,给品牌数量做做减法,给经销门店做做减法,给管理、营销做做加法,把品牌做强。显然,最后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的诚信品牌。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宋代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也是扬州陶瓷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

宋代是中国陶瓷生产和外销的高峰时期,也是扬州陶瓷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唐末到宋初,接踵而至的三场战争,扬州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此后还有战争的浩劫。尽管如此,扬州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的优势,还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繁荣,作为传统的陶瓷市场和外销口岸,并没有因为南方福州、泉州、杭州等港市的崛起而衰弱,这从城市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标本得到了证明。

品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空前

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

根据考古资料分析,这一阶段的陶瓷器有着更广泛的地域特征。其品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也是空前的。主要商品来源是南方地区江西景德镇窑、南丰窑、吉州窑、赣州窑,浙江龙泉窑,安徽萧窑,福建建阳窑、同安窑,北方地区则有陕西耀州窑,河南临汝窑、钧窑、当阳峪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还有一些像山西介休窑、霍窑,广东西村窑、海康窑,福建泉州及其沿海地区的窑口,也都有产品在这里销售,其中不少是当时生产外销瓷的主要窑口。

景德镇窑是市场上的第一销售大户。扬州出土品包括了它不同时期几乎所有常见品种。据1992年汶河北路拓宽工程考古资料统计,仅在35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出土景德镇窑系的各类瓷片23079片,其中有完整器61件,大部分为景德镇当地的产品。从市场反映的情况看,北宋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主要品种是青白瓷,常见的器类为各式的碗、盘、盒、注壶、瓶等。青白釉香熏和刻花石榴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由于宋代斗茶风气盛行,南北各地都在大量生产黑釉茶盏,景德镇窑也不例外。扬州出土的一种黑釉器身、白釉边沿的茶盏就是景德镇的产品。南宋青白瓷鱼藻纹印花盘、仿定窑印花碗、刻花三足炉和元代生产的“枢府”型卵白釉器物都是这一阶段后期景德镇的特色产品。

龙泉窑是这个时期崛起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窑口。在扬州,龙泉窑产品的输入输出主要集中在南宋和元代。除常见的青瓷品种,梅子青、粉青和仿官窑的优质品也不在少数。双鱼纹折沿盘、菱口盘、琮式瓶、青釉罐、荷叶盖罐、蔗段洗、高足碗、鬲式炉、环耳瓶等与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的外销龙泉瓷器完全相同。

吉州窑是南方地区另一个高产量、多品种、装饰手法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瓷窑。它在此期间运抵扬州的大宗产品是茶盏,有运用结晶釉形成窑变的鹧鸪斑、兔毫盏、玳瑁碗,也有剪纸漏花、彩

绘等其他工艺。此外,吉州窑还生产类似磁州窑的白地釉下绘黑彩和仿定产品,褐彩莲花纹小瓶、开光罐、玉壶春瓶、仿定窑白瓷印花盘等都是典型器物。

定窑在晚唐时期就在扬州崭露头角,北宋和金代进入了生产的极盛时期。扬州出土宋金时期的定窑器资料比较丰富,既有划花、刻花、印花和素面的白瓷器,也有黑釉(黑定)、酱釉(紫定)产品,印花鸳鸯戏荷纹盘、柳斗纹穿带扁壶都是北宋晚期的传世精品。白釉褐彩刻花六角枕的制作时代可早到北宋中期;而白釉印花小碗的产地是属于定窑系的山西霍窑。

充满民间气息的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它风格独特的釉下黑、褐彩绘的装饰方法,影响了北方广大地区。此外,宋代磁州窑还生产像绿釉枕这样的低温三彩或单彩陶器。宋金分治以后,处在南北边缘地区的扬州,由于交通、贸易的关系,白地彩绘的磁州窑系商品开始批量出现。用红绿彩在碗、盘内题写诗句或描绘花卉,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产品,或来自山西长治八义窑,或来自河南禹县扒村窑、新安城关窑和山东淄博的磁村窑。

继越窑之后,耀州窑在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越窑的青瓷系统,耀州窑系的产品在扬州北宋中晚期城市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其中也有部分属于这个窑系的临汝窑产品,器类比较单调,以刻划花、印花或素面的薄胎斗笠盏为主,少数碗、罐的外壁有深刻花装饰。刻划花纹碗就是这一时期耀州窑的典型产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在扬州见到的最早实物是北宋晚期或金代产品,数量不多。有天青釉海棠红斑折沿盘、罐和小碗。

“高丽青瓷”见证当时有大量侨民寄居扬州

宋元时期,仍有许多外国侨民寄居在扬州从事商业或宗教活动,主要是阿拉伯人、新罗人和欧洲人。其中的一些人客死异乡,长眠于此,留下了一批重要物证。新罗人在临近出海口的楚州有聚居的“新罗坊”,扬州也是他们侨居和活动的主要城市。1983年以来,先后在扬州城郊发现了一批“高丽青瓷”。这种先在胚胎上镂刻纹饰,再在缝隙中充填矿物颜料,最后上釉焙烧的瓷器,在当时曾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扬州出土的“高丽青瓷”有杯、碗、瓶等,不仅地下有出土,还有像青釉嵌云鹤纹胆瓶这样的传世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