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中八吉祥纹样演变

八吉祥纹,又称八宝纹,藏语称为“扎西达杰”,它具体指的是轮、螺、伞、盖、花、瓶、鱼、长这八种象征着佛教威力的吉祥物。八吉祥纹虽然在元朝就已传入中原并且开始作为纹样装饰在瓷器身上,但其往往是伴随着别的图案出现的,并未形成自己的定式和规模。直到明清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八吉祥纹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固定的样式,同时也逐渐成为瓷器的主流纹饰之一。

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大扁瓶

作为瓷器的装饰纹样,八吉祥纹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作为主题纹饰,即大范围的被描绘在器物的明显位置,构图一般呈连续性。二是作为辅助纹饰,即被描绘的范围较小,多在边角承辅助作用。八吉祥纹在不同的朝代,其排列顺序也是各不相同的。相对于元朝的随意性,明朝的排列则趋于稳定,自永乐时期,形成了轮、螺、伞、盖、花、鱼、瓶、长这样的固定排列顺序,到万历年间稍有调整,变成了轮、螺、伞、盖、花、瓶、鱼、长,这一顺序一直沿用到了清代中期,同治时则开始按照轮、伞、长、螺、花、瓶、鱼、盖的顺序排列。M.taocI52.coM

明朝时期,八吉祥纹的风格特征已大致自成一体,除了其本身所带有的浓厚的宗教特色外,还更加强调了其装饰性与形式性,具体可分为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这三个阶段。

明早期(洪武至天顺年间):这一时期的八吉祥纹不同于元代的粗犷疏朗,而是显得非常庄重繁复,但又不失活泼精巧,尤其是在对细部的描绘上,勾、描、填都做得非常到位。同时在造型方面也开始有了创新并且形成了定制:如法螺,更注重了对其尾旋转部位的内部描绘;宝伞,开始有了捆扎和盖形两种形式;白盖,突出了其帷幔和流苏部分;金鱼,多以双鱼相对称的布局出现;盘长,永乐朝时仍保留着以往上下两头尖的样式,但到宣德时则开始演变成为上下两头各有一结的样式,并且被后世沿用至今,成为盘长的固定样式。此外,飘带这一元素也开始在永乐朝出现,并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中期(成化至隆庆年间):这三朝的八吉祥纹在造型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是在对图案的描绘上明显变得简单了许多,不如早期般精致,虽也别有番轻盈秀丽的韵味,但整体上还是缺乏了层次感,显得略为呆板。同时,成化年间还出现了将法轮置于中心另外七种吉祥物将其环绕的新型构图,并且还首创了斗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打破了明朝以来青花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的八吉祥纹已成为典型的陶瓷装饰纹样,后世文献多有记载,如《成化鸡缸歌注》中写道“其余香草、鱼藻、瓜茄、八吉祥、优钵罗花、西番莲、梵书,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

明后期(万历至崇祯年间):此时的八吉祥纹虽继承了中期时规整秀丽的艺术风格,但数量上已明显减少,同时在图案的描绘方面也变得非常随意,经常是寥寥几笔勾勒出外轮廓后便将缝隙空白处填满,不再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修饰了。而在造型方面虽与早中期相差不多,却还是略有不同,如法螺,其外轮廓变得更为夸张,边缘多用波浪线条描绘;白盖,不再是捆扎和盖形这两种形制,而是逐渐趋向于伞幢的形制。此外,在结构布局上也相对于草率了许多,八种吉祥物虽仍为一体,但两两之间的呼应和联系变少,显得死板呆滞。

纵观整个明朝八吉祥纹的发展演变,其整体风格逐渐突破了元朝时期的局限性,即从明早期的庄重典雅渐渐过渡到了明中期的轻巧秀丽,最后再转变成为明后期的规整雅致。而在造型构图方面其细部的描写也非常精彩,这使得八吉祥纹日趋具有装饰性。从此,八吉祥纹不再仅仅作为佛教装饰器物出现,而是逐渐融入了中原地区瓷器的主题装饰当中,其发展演变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清朝时期,八吉祥纹的运用更为广泛,其数量明显增多,艺术风格也越发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具体可分为清早期、清中期和清晚期这三个阶段。

清早期(顺治至康熙年间):顺治时期,因初入关内百废待兴,瓷器的烧造还未完全恢复,所以这一时期的八吉祥纹颇为纯朴素雅,存世量也甚少。直到康熙朝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八吉祥纹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八吉祥纹总体上显得疏朗大方,在对图案的描绘上工整细腻但又略带粗犷之风。构图方面,相比之明朝后期的死板呆滞,此时的则更加注重八种吉祥物之间的连缀关系,两两之间多用缠绕的飘带所连接,非常具有动感性。

清中期(雍正至嘉庆年间):这段时期八吉祥纹的装饰手法变得极为丰富,色彩相较早期的也显得更为多姿多彩。雍正时期,皇帝虔心礼佛,宫廷里僧侣出入频繁,这使得此时的八吉祥纹具有了颇高的艺术造诣,整体风格秀丽细腻,如同一缕春风,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乾隆时期,八吉祥纹的艺术成就更是到达了巅峰,风格方面虽多仿永宣时期但其精美程度远远超过前朝,让人叹为观止。而在造型上虽无太大变化,但在构图方面却有了新的形式,即把八吉祥纹镶嵌在变形的莲瓣纹中,再将莲瓣纹相互连接从而使吉祥物之间也有了更自然的紧密联系。此外,乾隆朝还新添加了流云环绕在飘带和吉祥物的周围,这使得八吉祥纹的整体效果更具有装饰性。但到了嘉庆朝,八吉祥纹显得神采不足且略为呆板,这主要是因为在对飘带的刻画中其拂动感没有体现出来。

清晚期(道光至宣统年间):晚期的八吉祥纹构图谨慎,层次感不强,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也显得十分草率和随意。道光时期,八吉祥纹多是仿造乾隆、嘉庆二朝,绘画风格开始趋于写实。咸丰朝时,八吉祥纹明显不如前朝精致,其构图繁缛色彩浑浊,在线条的运用上也较为琐碎。相比之下同治时期的绘画略显细腻,但在层次的渲染方面仍然表现单一,没有过渡。到了光绪时期,八吉祥纹总体上继承了前朝的艺术风格,但在结构布局上稍显繁复,细节的处理上也不够果断流畅。而宣统时期的风格与光绪朝差别不大,只是色彩之艳丽。

纵观整个清朝八吉祥纹的发展演变,其装饰性日益增强,风格也开始逐渐的多样化,无论是早期的疏朗大方还是中期的清新淡雅,抑或是后期的规整拘谨,都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造诣。比之前朝,此时的八吉祥纹在融合了其原本所具有的典型佛教特征外,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皇家艺术所喜爱的富丽风格,用色渲染多姿,视觉效果十分强烈,八吉祥纹也因此在清朝时期到达了其艺术的巅峰。

对于八吉祥纹来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宗教文化与古老的中原文化相交融的产物,一次宫廷审美与佛家胜境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汉藏艺术交流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明清两朝与藏族地区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历史佐证。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八吉祥纹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美好含义而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瓷器的装饰中,以此来表达当时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真诚祝愿。所以,八吉祥纹不仅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别致的艺术韵味在陶瓷装饰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而且也为后世鉴定瓷器提供了可靠的时代依据。

延伸阅读

明代陶瓷上的八宝纹饰演变


本文详细阐述了明代各个时期藏传佛教的八吉祥纹在陶瓷上的装饰风格与形式的演变过程,举出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论证,并提出了八吉祥纹的演变是汉藏两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八宝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也是瓷器上常用纹饰之一。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和合、二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如珠、球、磐、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从中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道教八宝的符号,又称“暗八仙”。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在此,笔者主要阐述佛教八吉祥纹饰在明代瓷器上的装饰运用及其演变。

粉彩八宝纹盘

八吉祥是陶瓷上的一种典型装饰,始见于元,盛行于明清。据说八吉祥是佛教所用的八种宝物,亦即八种符号,藏语称“扎西达杰”,为系列组成纹样,故称八吉祥,是佛教当中八种吉祥供养法器,常用于供养佛像,装饰佛堂。八吉祥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最初源于古印度文化。在早期佛教美术中,八吉祥图案多出现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图像中,或装饰于象征释迦的双足图案中,或作为释尊悟道时诸神手中奉献的持物,其中尤以法轮、莲花及白螺出现最多。后来八吉祥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逐渐演变为代表佛身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吉祥符号,而八吉祥作为装饰图案的流行与定型化则是伴随藏传佛教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中不仅将八吉祥作为佛前供器,而且还大量将其装饰于壁画、唐卡及各种工艺品中,赋予其吉祥富贵的含义。

八吉祥纹在陶瓷上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印花技法,纹样排列无一定规则。明代除永乐甜白器上继续采用印花外,从宣德始则多彩绘,有青花、斗彩、五彩、绿地黄彩等品种,清代乾隆、嘉庆朝以粉彩器为多见,也有珐琅彩制品。花纹排列有一定规律,明代永乐开始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也有不按顺序排列的。一般都由景德镇窑烧造。因此,八吉祥纹的排列顺序有时也可作为一种断代依据。

在风格特征上,明代八吉祥更加强调装饰性与形式感,更加追求莲托图案中植物纹样的蜿蜒曲折与枝叶的蔓延,与西藏八吉祥装饰突出绘画性和自然趣味、较为简率的风格形成明显差异,汉地传统的缠枝纹与藏传佛教八吉祥组合而成的缠枝莲托八吉祥代表了明代八吉

祥纹样的最高艺术成就。

就具体作品而言,明代八吉祥纹样的艺术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第一阶段,即明代早期,从洪武至天顺年间,这一时期汉地八吉祥装饰已很流行,为数众多的永乐、宣德作品流传至今,其数量超于明朝其他朝代,这些制品大多是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其中尤以宣德瓷器居多,据文献记载,八吉祥纹样在宣德时期已成为汉地瓷器中的典型“花样”,并被后世所仿造。以八吉祥装饰的艺术品主要用于宫廷佛教活动或赏赐西藏上层。《汉藏史籍》中就记载了永乐时期朝廷曾将装饰有八吉祥和“白昼吉祥夜晚吉祥……”藏文的青花碗赏赐大乘法王昆·泽思巴。这种图案在西藏被认为是宝贵的象征,当时十分盛行,至今西藏还保藏有宣德时期烧造的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高足碗。图案与《汉藏史籍》中记载无二。

明代早期的八吉祥装饰主要是继承了元代风格,尤其以缠枝莲托八吉祥最为明显。缠枝莲托八吉祥在15世纪上半叶的西藏颇受喜爱,明朝廷为满足西藏上层的需求生产了大量装饰有缠枝莲托八吉祥的瓷器,保存至今的有:藏于西藏文管会的“宣德年制”款的青花僧帽

壶、西藏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僧帽壶和“宣德年制”款青花高足碗、1991年出土于北京广安门外明墓的“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高足碗、1995年出土于河北安次县的景德镇窑矾红彩三足炉、南京博物院天顺青花铃台等。缠枝莲托八吉祥样式在元代即已出现雏形,但风格较为简率,缠枝纹稍显生硬和单薄。而明代早期的缠枝莲托八吉祥风格的则较为典雅自然,缠枝追求自然弯曲、延展流畅,富有生机,莲叶多呈鸭掌形,排列较为疏朗,注意留白,与同时期的工艺品装饰风格基本一致。

第二阶段,即明代中期,从成化至隆庆时期,八吉祥成为汉地更加常见的装饰图形,装饰范围也逐渐与佛教活动相脱离,就瓷器而言,成化、嘉靖、隆庆各朝均有烧造,并成为当时瓷器较为典型的纹样被著录在后世的文献中,如《成窑鸡缸歌》中就提及了八吉祥纹,成为与香草、鱼藻、瓜茄等同样常见的成化鸡缸杯的装饰题材;另外在明代沈德符《弊帚斋余谈》也记载了成化、嘉靖烧造八吉祥纹样瓷器的情况,嘉靖窑主要是仿烧宣德和成化制品;在清代朱琰《陶说》中对此也有记述。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朝吸取前朝佞信藏传佛教的教训,对藏传佛教实行打压的政策,大批寺院及佛像被焚毁,但作为藏传佛教母题的八吉祥纹样还被广泛装饰于这一时期的瓷器上,足见人们对八吉祥的认识已经完全脱离了藏传佛教的背景,正将其独立提取出来作为瓷器上的装饰。

这一时期,八吉祥的形象内容并无变化,但在构图上却有所创新,不仅明早期缠枝莲托八吉祥(即文献中记载的转枝莲八吉祥)、四季花托八吉祥样式,而且还出现了八种吉祥物组合的复合图形。在图案布局上,成化时期的瓷器上还出现了将法轮置于中心,周围环以另外七种吉祥物的形式,主要见于圆形适合纹样中,如成化斗彩莲托八吉祥碗和成化景德镇窑青花八吉祥纹盘上的八吉祥纹。

在风格上,明中期尤其是成化时期的八吉祥更加轻盈精致,追求缠枝的装饰性与曲线感,莲叶比例逐渐加大,莲枝更显纤细,注重对莲枝和莲叶尖部的刻画,较明早期更加卷曲和飘逸,不仅流畅,更有跳跃之感;在形象特征上,各吉祥物变化无多,在承袭永乐、宣德时期样式的基础上,更加程式化,如螺的边缘开始出现波浪形,螺口的漩涡装饰逐渐强调,尤其在正德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三阶段,即明代后期,从万历至崇祯时期,是八吉祥纹样装饰范围最为广泛,形式最为多样的时期。这一时期八吉祥的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不仅有缠枝莲托八吉祥和莲瓣内饰八吉祥,还有折枝莲托八吉祥、朵莲托八吉祥、莲花地八吉祥、缠枝宝相花八吉祥、四季花托八吉祥、灵芝托八吉祥等,并且也突破了以往八吉祥纹样多与莲花、梵文、藏文等佛教题材结合的传统,大量与传统吉祥图案并置于同一幅图案之中,这在清代朱琰的《陶说?说器下》也有所记载。

纵观整个明代八吉祥图形的演变,在风格上是逐渐从自然向曲线的装饰性过渡的,即从早期的典雅自然过渡到中期的轻盈柔美,直至晚期的规整雅丽;在形式上,愈来愈多样化,从早期的以缠枝莲托八吉祥为主演变到晚期众繁纷多的八吉祥样式,并且其图形组合也更加丰富,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与其他传统吉祥图案一起频繁出现于汉地装饰中,逐渐摆脱了宗教题材。然而在早期即已形成的八吉祥样式又随着丝绸、陶瓷等汉地工艺品重新被传入藏区,对藏区的艺术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藏艺术相互影响,难分彼此,被学术界认为在明代达到了圆融之境,也正在于此,这一特征在同一时期的自居寺壁画、永乐金铜佛像中也可找到例证,而作为艺术门类中沧海一粟的八吉祥纹样,能够成为汉藏艺术交流中的重要缩影,倍显珍贵。

中国瓷器装饰主要纹样赏析(下)中国瓷器纹样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


●瓷器装饰纹样

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器物,作为中华文化领域中的一枝独秀,有着灿烂的光辉历史。陶瓷器物上的装饰纹样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也是几千年民族文化延续的血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小编带你了解中国瓷器的主要装饰纹样(下)。

●瓷器装饰纹样之杂宝纹

杂宝纹:是用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用物品,如珠、线、方胜、如意、犀角、铃、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组成的图案,因器物繁杂故名。如只选取其中八种组成图案,则称八宝。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普遍使用。

●瓷器装饰纹样之八仙图纹

八仙图纹:用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等八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组成的一种图案装饰纹样。如只绘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则称为“暗八仙”。这是清代景德镇窑常见的瓷器纹饰。

●瓷器装饰纹样之刀马人物图纹

刀马人物图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春秋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瓷器大量采用,构图复杂,人物生动。

●瓷器装饰纹样之三阳开泰纹

三阳开泰纹: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否极泰来,有吉祥之意,明清瓷器往往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如画九只羊,则称“九阳启泰”。

●瓷器装饰纹样之五福捧寿纹

五福捧寿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以四只蝙蝠环绕寿字,寿字中间又是画一蝙蝠,因蝠与福谐音,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瓷器始有,后历朝均烧制。

●瓷器装饰纹样之福禄寿纹

福禄寿纹:器身上绘蝙蝠、鹿、松鹤蟠桃等,蝙蝠喻福,鹿意财禄,松鹤蟠桃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瓷器装饰纹样之吉庆有余纹

吉庆有余纹:在器身上绘兵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路连科纹

一路连科纹: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鸶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此外,画鹭鸶芙蓉,则寓“一路平华”之意,画鹭鸶花瓶,则寓“一路平安”之意。

●瓷器装饰纹样之安居乐业纹

安居乐业纹: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瓷器装饰纹样之岁寒三友纹

岁寒三友纹: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沿用。

中国瓷器装饰主要纹样赏析(上)陶瓷装饰艺术蕴含传统哲学思想


●瓷器装饰纹样

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就会烧制瓷器,更是作为生活用品进行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对陶瓷进行美化,装饰纹样与陶瓷相结合最早是在8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陶瓷装饰纹样艺术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十分深刻。小编带你了解中国瓷器的主要装饰纹样。

●瓷器装饰纹样之几何纹

一、几何纹: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瓷器装饰纹样之篦纹

二、篦纹: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瓷器装饰纹样之联珠纹

三、联珠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瓷器装饰纹样之莲瓣纹

四、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瓷器装饰纹样之缠枝花纹

五、缠枝花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成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瓷器装饰纹样之把莲纹

六、把莲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合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瓷器装饰纹样之卷草纹

七、卷草纹: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上广泛采用。

●瓷器装饰纹样之蕉叶纹

八、蕉叶纹: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瓷器装饰纹样之回纹

九、回纹:以形如“回”字组成的带状纹饰。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等几种,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时沿用。

●瓷器装饰纹样之璎珞纹

十、璎珞纹: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或胸前的佩饰,形如串缀的珍珠。元代移植于瓷器装饰上,有较强立体感,是元瓷断代的重要标志。明以后多用笔绘,嘉靖时尤多见。

●瓷器装饰纹样之八吉祥纹

十一、八吉祥纹:用八种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构成的一组图案,含有吉祥之意,故名。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明清两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瓷窑烧制八吉祥纹饰的供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