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全国陶瓷艺术发展形势析解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特征,陶瓷创业也置身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常态下。当前,走艺术收藏路线的高端陶瓷艺术品,随着政府的反腐力度提高,“雅贿”大幅度减少。在艺术资本市场虚热暴露出严重的变现难问题的直接影响下,前些年疯涨的艺术陶瓷降温最为明显,生肖瓷、礼品瓷遇冷,而其产生的泡沫当下破灭,以往只看名字、不辨真伪优劣、价格虚高的情景有明显改变,一些名人粗制滥造、批量复制的作品出现严重滞销现象,高端礼品陶瓷市场在不同瓷区分别萎缩率在 20%至60%。当前,增速减缓是产业常态,陶瓷市场进入需求增长减缓的阶段,产品导向阶段过渡到需求导向阶段,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新的经济形态要求结合市场经济、消费意识和市场需求产生新的发展模式,也迫使企业调整生产节奏和市场经营模式。“新常态”是陶瓷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状态,需要尽快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依赖,主动适应“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趟出一条新路子。面对市场的突然变化,一些急躁冒进、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工艺美术企业遭遇到经营的困难,有的甚至倒闭关门,一些陶瓷从业人员开始做出适应性调整。普遍的做法是加强作品创新,避免同质化竞争,把生产规模调整到风险可控制的范围。在新常态下,全国陶瓷艺术的总体发展趋势有了明显变化,基本上呈现如下特征:

艺术陶瓷的日用化成为了一种消费热点和趋势

全国各地的日用陶瓷在这场洗礼当中找到了发展空间,艺术陶瓷的日用化成为了一种消费热点和趋势。中国依然是个陶瓷生产大国,国内对陶瓷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人们对陶瓷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可用性,更在产品设计、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去我国虽然是陶瓷大国,但日用陶瓷的水平一直不如英法和日本。如今,国内经济水平和民众的消费水平已大幅度提高,民众对于半手工、高质量、创意好的日用瓷的需求与日俱增。石湾的陶塑在 2012年达到一个高热度,其时家家做生肖礼品,而且不愁卖。从 2014年开始,石湾的艺术陶瓷受市场需求和成本上升的影响较大,相比 2013年整体下降了 20%,整个行业进入了调整转型期;景德镇的仿古瓷也开始朝日用方向转变;

河北以陈文增为代表的定窑及时调整方向,加强产品创新,不再以陈设瓷为主,而是在生活用瓷方面下大力气去设计开发;浙江龙泉青瓷各生产企业,包括一些名家也在 2014年里实行生活用瓷与艺术瓷两条腿走路。就当前陶瓷发展形势来看,市场需求影响两极分化:高端艺术精品的需求依然在,只是艺术上要求更高了;普通工艺礼品则不得不大幅减产。这种形势逼迫艺人们必须回归艺术,苦练内功,提升自己创意设计能力和手工制作水平,以艺术赢得市场,以量少而高附加值的精品来谋求生存空间。

总体上,全国各地艺术陶瓷走日用化的路线趋势愈来愈清晰明朗,事实上,陶瓷艺术不论是走纯艺术、精品化的道路;还是追求生活艺术化、工艺日用化的道路,两个方向都是围绕社会需要而展开。

陶瓷艺术创作方面依然是复古风和个性化并存

新常态下,陶瓷艺术创作方面依然是复古风和个性化并存。复古风首先表现在仿古普遍流行。在景德镇陶瓷产区,从元青花到成化斗彩、到清初三代的各类彩绘瓷、高温颜色釉都有专门的企业在仿制,并且取得很好的市场回报。其他诸如青瓷、钧瓷、汝瓷、定窑白瓷、宜兴紫砂、德化瓷塑人物等也反复复制古代经典器型和人物造型。复古风在书画界似乎很难理解,之所以在工艺美术界一直盛行,是因为它早已是行业惯性,社会也较认可文物经典。复古有利于传承,对于很多贵重原材料的加工利用而言,复古是一种可靠的风险低的做法。但是,复古的背后存在可批评的保守势力和思维惰性。大量让人看了哭笑不得的仿制作品的问世,表明我国工艺美术的艺术创作能力还不足,主题创作题材内容偏旧。创新不是随便移植,如全国各地的陶瓷作品都普遍采取拿来主义,临摹摄影作品、书画作品,近年来一些瓷板画反复复制《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些国画作品,还有用电脑制图,随意拼凑捏合艺术图像就美其名曰主题创作,这些做法都不属于真正的艺术创新。尽管涉及到材质工艺的转化技巧,但从艺术创造本身讲,这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做法,如此粗制滥造已经远离了仿古的积极意义。一些已经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后的名艺人,参与太多的社会活动无暇顾及艺术创作,也出现无新作,更无杰作问世的窘况,反而是有一批中青年表现出值得关注的创造活力。

定窑除传统的拉坯成型、注浆成型,新增了高压注浆成型、滚压成型,离心注浆成型等工艺先进、设备科学、规模可观的生产流水线,不管是在工商部门注册过的公司,还是在自家小规模生产的小作坊,都转向日用瓷生产,从小茶盏、茶壶、咖啡壶到五六十头的餐具都有出产,定窑陶瓷的日用瓷市场正在逐步打开和拓展,改变了过去以仿古瓷为主的单一局面;磁州窑的艺术瓷生产仍然以仿古瓷为主,但融入更多的时尚因素,颇具新意;从事汝瓷生产的代表朱文立、孟玉松等艺人在仿古瓷的生产和创作方面各有技艺特长,但与其他名瓷的迅猛发展势头相比,来自台湾、景德镇、德化等地的仿汝瓷茶具、香具等实际抢占了市场先机,汝州本地的汝瓷无论在复古还是在创新方面稍显落后;

钧瓷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失去厚胎厚釉、视觉稳重、色彩瑰丽的艺术特点,只是在发色上过于追求铜红色,令趣味向俗文化方向发展,有些偏离历史上作为官窑的沉稳贵气感。钧瓷名家纷纷追求高品质的作品,尽管釉色难以完全实现人工控制,他们在釉料的配方和烧成温度的把握上还是摸索出许多经验,烧制出釉色十分美观的作品。钧瓷生产的创新在茶具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过去钧瓷以瓶、炉、鼎、盘为主,如今开发出了系列茶壶和茶杯,工艺严谨,不仅可用性强,视觉上也有紫砂茶具替代不了的美感;龙泉青瓷重视艺术陈设瓷的创作,中青年人才井喷式出现。

全国陶瓷产区分布格局没有明显变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所提升

除深圳等少数几个新兴城市在陶瓷生产方面在近年来实现由无到有,由有到成规模生产之外,全国陶瓷行业依然未改变传统已经形成的名瓷产区和名陶产区的分布格局。在陶瓷文化的多样性上景德镇依然保持全国瞩目的地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河北定窑、磁州窑、邢窑也表现出很好的发展潜力;河南汝窑稍显落后,钧窑发展势头也相当强劲,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钧瓷文化的传承和拓展,一年举办一次隆重的钧瓷文化艺术节,向外推广钧瓷文化,此举对当地陶瓷企业和艺人的生产起到推动作用;浙江龙泉青瓷的茶具和餐具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精致的青瓷茶杯成为时尚,融入到当代茶道文化中;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呈现开放兼容的发展势头,彩绘内容和手法积极学习景德镇等其他陶瓷产区的手法,有一定的新意;德化白瓷依然保持了传统特色,只是当前在个人艺术造诣和成就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领军人物。

另外,山东淄博美术陶瓷,不论在造型和装饰上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河北唐山日用瓷、美术陈列瓷等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陕西耀州瓷有待于提高总体艺术水准。江西吉州窑、河南登封窑、福建漳州窑等传统窑口都还处于恢复性烧制阶段,虽有个别人的创作较突出,但全面的复兴还有待于持续努力。

传统陶产区的工艺生产纷纷进入调整转型期:佛山陶瓷传承本土陶瓷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宜兴紫砂虽然在中低端产品有些减弱,但收藏整体没有明显萎缩;钦州坭兴陶的艺术水准总体上有明显提高,尤其是茶具、文具的设计制作上,显出精致化发展趋势;云南建水紫陶保持“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独有工艺,品质有飞速提高。

近年来,全国一些重要城市以及老工艺美术乡镇都热衷于挖掘工艺美术的文化历史,整治工艺美术老厂区,改造手工业遗产使之成为新的兼具创意空间和文化观光旅游功能的场所。比如景德镇市和佛山市石湾街道成功利用老瓷区、博物馆、体验式作坊、前店后厂、观光设施集群打造当地的创意文化街区,陶瓷文化就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名片。陶瓷名家或是在器型设计上,或在胎釉上,或在彩绘上各有技艺擅长,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国家政策对陶瓷产业扶持力度从宣传引导到财政支持各方面的力度加大

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十分重视,加大力度培养传承人,老艺人带徒弟可以获得政府津贴。从文化部到各地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常常举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班,提高他们传承技艺的实践能力。当前,又新增了数项传统陶瓷艺术品类进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如登封窑烧制技艺、绞胎瓷烧制技艺、邢窑烧制技艺、吉州窑烧制技艺等古老陶瓷种类都获得通过,表明在国家层面上高度重视其技艺的人文价值。

国家于 2013年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 2014年开始首批项目支持。对漆画、木雕、陶瓷、刺绣等工艺美术创作给予了项目资助。从 2015年开始,国家艺术基金把艺术设计从美术汇总分离出来单列,工艺美术成为艺术设计中重点扶持的大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的新契机。当前,国家经济调整到新常态,即合理的经济结构,健康的 GDP,可持续性地发展动力。面对这个调整机遇,或许中国的陶瓷艺术能在一两年之内从高温虚热回归正常温度,在新常态下向前发展,尤其是配合我国产业升级,让陶瓷行业向高价值的产品升级。相信陶瓷产业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机遇,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编推荐

市场环境下当代陶瓷艺术品的发展策略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绝大部分陶瓷艺术品已经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而只要是商品,其发展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受其制约和支配。而说到底,市场规律是供求关系,当代陶瓷艺术品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关注供求关系,也就是必须要为消费者的需求服务。陶瓷艺术界不少人提出甚至是大声疾呼陶瓷艺术品不要迎合市场,主张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在创作中避免商业性、注重学术性。结合当前陶瓷艺术市场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这种维护陶瓷艺术神圣领地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强调脱离市场的制作显然在多数陶瓷艺术家需要自谋生路的情况下显得并不现实,这实际上是文人清高、轻商抑商旧观念的影响。

事实上,在当前市场环境不可能改变,而只会更加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陶瓷艺术面临的不是进不进入市场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在市场上,陶瓷艺术作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存在着优劣、真假和档次的区别。陶瓷艺术市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各阶层都希望购买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称的作品。也就是说,多种多样的市场需求给了陶瓷艺术家以足够广泛的自由选择的天地,陶瓷艺术家们完全无须急功近利,跟风抄袭,大搞短期行为。

市场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升的,中国几十年以来的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对陶瓷艺术的市场需求自然也就不断水涨船高,而随着更多艺术家投身于陶瓷艺术创作当中,市场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甚至达到白热化程度,陶瓷艺术家也就需要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当然,这种竞争应当是一种良性竞争,而不是大肆造假、粗制滥造,对于假冒伪劣行为应该群起而攻之,努力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人们常说,艺术无价,但在市场环境下,艺术是有价的。一件陶瓷艺术作品,通过采取包装、展览、宣传、评论等一系列手段以后,其市场价格即得以体现出来,或者是通过对陶瓷艺术家个人的宣传来提高陶瓷艺术品的价格。但是,这种宣传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任何通过不正当炒作借以抬高陶瓷艺术品价格的行为都是对消费者的欺诈。一个真正的陶瓷艺术家应当保持严谨的创作态度,并通过适当的市场步骤来使自身的作品不断升值。

景德镇新彩瓷装饰艺术的发展


新彩瓷装饰既继承了传统陶瓷彩绘的优秀技艺,又有新的表现技法,精细处毫发毕现,豪放处雄浑强健。大件作品工艺复杂而不失构思严密,小件瓷画绘制精妙而不失灵秀细巧,不受工艺的限制,在配料、作画、用笔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创作。

新彩原名叫“洋彩”,旧中国解放以前新彩所用的色料和表现技法都由外国输入,描绘的纹样也模仿西方,作品粗糙,技术不高,新中国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现在我国不仅能自己生产各种颜料而且在表现技法上,吸收我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所谓“洋彩”已经失去了它的涵义,因此叫做“新彩”。

新彩瓷画颜料呈色多性能好,既能手绘又可以印制贴花纸、喷花、戳花等方法,对于描绘山水、人物、花鸟、图案都没局限性,因此在日用瓷装饰方面大量使用。

色彩绚丽明快的新彩瓷画,表现力很强。既可以精细勾线填色,又可以通过颜料的调配、稀释,在作画时,显出美观巧妙的丰富特色。

在釉上彩绘中,有新彩、粉彩、墨彩等类型,以多种颜料和不同的装饰工艺作画。新彩瓷画,以色彩丰富、清秀典雅为特点,可以根据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技巧,或工笔重彩,或轻描淡写,或泼料渲染,或精细入微,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才能。

新彩瓷画颜料呈油质胶状,可以直接在白胎瓷器上作画,经烤花炉800℃左右烧成。作画时和烧成后的颜料色彩很少变化。创作时,通过浓淡深的料色,表现出景物的明暗层次,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料色的调配上,可以用油剂稀释,根据画面的需要,掌握颜料的厚薄。在表现形式上,不论是具象还是意象、抽象变形的画法,都能灵活自如地显示出画家创作意图。

从2 0世纪5 0年代开始,新彩瓷艺逐渐在陶瓷装饰中得到运用,80年代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事新彩瓷画的人,既有老陶瓷艺术家,也有艺苑新秀。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陶瓷艺术工作者在新彩瓷画的创作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具有新意的表现技法。在艺术瓷和日用瓷的装饰中,新彩瓷画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新彩瓷画彩绘技法多样,艺术表现力强。新彩瓷画在技法的运用上,可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可丰富新彩的艺术风格。无论工笔、写意,创作者均可尽情发挥,局限性小,可拓宽创作者的创作思路。

新彩与粉彩表现技法上有所不同,可以用颜色直接在瓷上一次画成,用笔方法与写意没骨画法相似。一般常用拖、塌、点、偏锋、卧泼等几种笔法。

同时,综合运用不同的工具可以使作品呈现出许多有别于传统的新肌理效果,如普通毛笔、油画笔、刮刀等绘画工具的使用就可为其增色不少。新工具的使用会带来新感觉,除了使用这些绘画工具外,生活中用的棉花、棉签、牙签、海绵也可成为临时工具。用海绵和棉花拍染出的色料,能使颜色之间形成自然过渡,而用牙签蘸上较浓的色料即可在瓷胎上直接划线。用牙签画出的笔画积料较多,会因具一定的厚度而有浮雕感。此外,棉签也可以画线条,确切地说是在需要的位置上擦出线条,勾勒出想要的造型,从而露出瓷胎并与拍染出的底色形成对比。另外,用调和新彩的樟脑油直接作画也可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由于油能冲散周围的色料,所以用干净的笔直接蘸油划出的线和形会马上散开,给画面营造出缥缈虚无的境界,特别适合用来处理新彩山水的艺术效果。

新彩瓷画由于其颜料性能的直观和稳定,色相的丰富和工具、技法的多样,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比其他传统的陶瓷装饰方法少受工艺流程和色料的限制,因此利用新彩作画,在绘画技法和风格上,就能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新彩陶瓷绘画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版画、剪纸的表现手法,能工能写,中西结合,既可以像古彩、粉彩一样勾线,又可以制作中国的工笔画、水墨没骨画、版画木刻,还可以复制西方的水彩画、油画等,具有极强的融合能力。甚至在同一幅画中,能综合运用多种绘画的技法和装饰手法,呈现各种不同的风格,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在新彩中,以性质柔和、呈色稳定艳黑代替珠明料勾线,就无须再填上颜色,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又因新彩瓷画效果直观的特点,使画家在用新彩陶瓷颜料作画时不会受到工艺的限制和约束,而能直抒胸臆,充分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才能。新彩颜料呈油质胶状,可以直接在白胎瓷器上作画,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变形的画法,都能灵活自如地表现画家创作意图。本人在创作过程中就十分注意绘画技巧的融会贯通,如作品《初夏秋冬》四条屏。

新彩装饰相对于传统粉、古彩更为随意大胆,效果也极为丰富多样。它既可用于绘制山水、花鸟、人物,古意新画:又可在创作过程中尽写胸中逸气,彰显个性。此外,新彩瓷画制作相对较本低,易于与现代工艺技术结合,进行批量生产。与此同时新彩瓷画也大量吸取了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表现技巧,讲究画中有诗,书韵印趣。近年来,新彩又和其它装饰形式结合在一起组合成新的综合装饰方式,大大提升了新彩的装饰艺术和审美效果。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风格的“扁笔抹花”、“一笔画”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现在的新彩又包括了刷花、喷花、印花、描金加彩、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类型,其特点是色彩丰富、造型多样、格调新颖。当今,各种新材料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各种表现形式的新组合,都必然会把新彩装饰艺术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如新彩加古彩或粉彩,新彩与釉下彩的结合等。这种综合装饰将是新彩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它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新彩的表现力度,更重要的是不同彩绘材料所赋予观者在欣赏时的视觉与触觉的心理感受也会大大增加,这是和材料本身的色彩、光泽、肌理、质感等形式要素分不开的。

新彩瓷画的装饰艺术和其它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它的基本特征是写实与变形的统一结合,对于所要表现的自然形象要求超过自然的美,因此,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要加上主观的构思,即是主题和意蕴的渗透,使形象表现得更生动、更富有情趣。新彩装饰艺术中所表现的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很生动、有情趣,我们对这些稍加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形象的动态往往超过了自然形态的美,是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简单说是体现作者意蕴和主题的,正因此,它给人很深的感染力。

一件好的陶瓷新彩艺术作品不仅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更需要全面的艺术修养。陶瓷新彩作品的主题选择,画面的虚实掌握,手法的灵活运用,装饰技法的选择,技艺的巧妙掌握,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才能得心应手和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在作画时表现出娴熟的造型能力。所以陶瓷艺术创作手法的探索和绘制工艺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我们勤奋钻研,不懈追求,才能探寻到更新的技法,才能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彩艺术作品。

简析陶瓷艺术与沙画表演的精彩结合


沙画表演是一门神奇的艺术,一种前卫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由来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画大师FerencCako所创造。它是指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用沙子作画,并结合音乐通过投影展现在屏幕上。沙画具有的那种独特的表演魅力,能使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感觉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沙画艺术是21世纪刚刚兴起的一种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突破传统艺术,创意神奇、画面绝美,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天衣无缝的表演令人震惊。沙画可以根据各种题材创作,从画面的不断变换到最后公司LOGO或产品形象的演变过程,创意独特,技法熟练、浑然天成,能表现特定主题。我国传统文明能够说是博学多才,如何用沙画演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及各种文明精粹能够说是一个十分难可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国传统文明能够说是面十分广,包括山水水墨画,陶瓷,茶叶,岩画,剪纸,年画,修建,我国书法。用沙画不可能一一的悉数写意出来,咱们就特意选择了一个分支-陶瓷,来演绎。陶瓷艺术已经有几千年前史,一向伴随着我国民族的生长,我国英文简称“china”都是从陶瓷而来。沙画作为新式的动态艺术,完全是靠沙画师个人的策划和了解来演绎我国的陶瓷文明(陶瓷的前史,由来,开展)。再用沙画演绎陶瓷艺术的过程中,咱们也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来了解咱们的文明,然后才干非常好的用沙画来演绎,让观众能够在赏识沙画的同时,感同身受,来感触咱们的文明,学到知识。沙画和陶瓷的联系是十分有代表性,能够说是西方艺术与我国文明的联系,取其精华,来直观的传达咱们的文明厚重感。咱们信任沙画扮演和我国传统文明联系对遍及传统文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沙画师以及更多的行业会有各种形式和方法来演绎咱们的文明,信任不久的将来,咱们会看到愈加昌盛的中华文明。

陶瓷艺术装饰的发展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梅开五福家居装饰陶瓷盘

陶瓷装饰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由于青铜器的出现,青釉硬陶也随之产生。装饰也由模印、刻花所代替。东汉到三国是我国陶瓷才完成从无釉到有釉,釉层由薄增厚,实行通体施釉、釉层光润似玉的重要阶段。

入唐以来北方的白瓷与南方青瓷相呼应,形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业布局。造型以丰满庄重、浓厚有力为特点。装饰纹样饱满而富有变化。

宋代是中国瓷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产品的单色釉彩划花、纹片釉与堆雕影青与釉上加彩等技法的运用,透明的影青釉一举博得帝王喜爱,跻身于宋代名窑行列,为以后景瓷突飞猛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烧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集合了各种能工巧匠给景德镇陶瓷装饰带来了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的崭新时代。

明代装饰纹样以人物故事、花鸟虫草、回纹、吉祥图案、适合纹样见多。宣德的甜白釉瓷,成化的孔雀绿、娇黄釉瓷,弘冶的珐花彩、素三彩,嘉靖万历的五彩、矾红描金彩瓷等等都风靡于此世。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景德镇制瓷历史上的高峰。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粉彩多采用工笔画、山水画以黑货蓝色画成,朴素清逸。墨彩为雍正时期首创,乾隆时期色釉品种齐全,其中以青花装饰形式多样,方法除双勾分水外,还有“月影”、“白描”、刻花堆青釉加描青花等,料分五色,色泽娇脆欲滴,成为青花史上一朵奇葩。

在现代陶瓷装饰中,有许多艺术家并不遵循这一固有的装饰艺术形式,在陶瓷上开展了各种形式语言的艺术装饰探讨。一致认为有下列因素改变了陶瓷装饰的艺术语言形式:

1、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导致了人们越来越要求消费产品潮流的快速变化,服装、建筑、电子等一切物质产品都在日新月异地变更风貌,而和人们家居装饰紧密相关的陶瓷艺术品,必须要改变传统习俗,随之和时代同步,创造新的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装饰艺术风格。

2、陶瓷造型风格的改变。由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变化,现代陶瓷器皿的设计必须要摒弃传统固有的造型规律,使陶瓷器皿随现代社会简化、直观、快节奏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简练、美观、大方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形式,陶瓷器皿造型风格的改变,无疑要击破原有的装饰艺术形式。

3、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使陶瓷工艺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出现了泥釉料和颜料,窑炉、工具、设备的变革,使艺术家们能利用更多的工艺装饰手段来创造陶瓷艺术作品,产生出不尽相同风貌的艺术陶瓷。

4、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艺术语言是相通的,虽然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人们对美的认识是共同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产生出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陶瓷的现代艺术风格、西方艺术的油画、水彩、摄影等艺术形式,都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当代的陶瓷艺术装饰形式将是多元化的、新老装饰艺术形式并存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叉,新工艺新材料的利用,必然会产生新的艺术语言。但怀旧的、创新的审美观念仍然共同存在,也会使新、老装饰艺术形式各显风采。保持装饰纹样和器皿的水乳交融这一特定的形式要求,进行各种风格和装饰形式的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只会推进陶瓷艺术装饰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反对仅把陶瓷承载体作为一张宣纸、一张画布、一张照片的形式进行装饰创作,而忽视陶瓷产品乃是一件占有空间的立体形体,绘画装饰只有在和它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才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欣赏,从而能得到不同视觉效果的艺术品。任何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必受它特定的材料、制作工艺与使用目的所制约形成各不相同的品种状貌,有它自己的艺术语言。古代那些不知名的陶瓷艺人,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装饰设计的典范。

陶瓷技术促进艺术陶瓷发展


在陶瓷产业不断进步发展的标志中,艺术品的创作最有代表特色。体现在艺术品创作的实践中,可以让艺术品在每一个步骤加工与设计的过程中,都得到最美的诠释,让设计得以精确的体现,是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尤其是艺术品实际的设计与成型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完美的效果,最后的关键性步骤,对于技术的依赖极其重要,陶瓷技术进步,与陶瓷机械的发展同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艺术品创作本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艺术品的生产与设计实践中,从雏形到成品,有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程序,而每一个过程中都凝聚着艺术之美,也都需要陶瓷技术的保证,有了技术的支持,设计才更有亮点和特色,有了技术的促进,才能让艺术之美展示得更加极致,陶瓷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就是这样的有实际意义,也是现代陶瓷生产实际和艺术品创作,都以技术领先为前提的根本原因。艺术品的最终成型与完美展示,是在陶瓷技术的保障与支持下达到了最高结果,而陶瓷技术的进步与实践的发展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整体的陶瓷技术进步来看,每一次突破性技术进步成果,都给艺术品的生产带来一次较大的革新,而从最终成型与艺术品制作达到完美的这个决定性过程来看,对陶瓷技术的依赖性就更强,让设计成为可能,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技术是保证。

谈谈釉下彩瓷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远在商周时代,勤劳的人们就创造出了釉陶和原始的瓷器。东汉末年,釉陶已经发展成瓷器,但是陶器也由于自身的一些优点,得以与瓷器并存。随着时代的变迁,陶器的品种在不断地更新,如唐代的唐三彩,宋代以后的江苏宜兴地区盛行的紫砂陶器等。在我国陶瓷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大突破和三个阶段。三个大突破是: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窑炉的改进以及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发现与使用。三个发展阶段是:由陶器变化到原始瓷器再到瓷器的变化。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研究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陶瓷釉彩装饰分为三种,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釉是一种硅酸盐,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为原料,经研磨、加水调制后,涂敷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有增加瓷器美观和便于洗抹、不被尘土粘染等作用。

釉上彩又称釉上加彩,制作方法就是先成瓷,再在上面进行彩绘上釉,二次入窑经600~800℃烘烤而成。釉上彩烧制出来会表面稍有凸起,常包括贴花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釉中彩较为特殊,作为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大约在七十年代才发展起来,釉中彩有两种烧成方法:一是将色料加点或彩绘于釉面上,然后经高温一次烧成。由于色料熔入釉中,彩釉结合致密,有近似釉下彩的效果。古代釉下彩的某些早期品种,例如有青釉褐斑、白釉绿斑及黑釉铁锈花等;二是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又在表面喷一层薄釉,再经高温烧成。彩夹在两层釉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釉中彩瓷器。

下面我想重点谈谈釉下彩瓷。釉下彩制作方法就是直接在坯上施彩绘画,再罩上一层透明的釉,高温一次烧成,著名的品种有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有发现釉下彩瓷的出现,但还只是萌芽之势。到了唐代,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长沙窑虽然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不如越窑、邢窑显耀,然而它代表着中国陶瓷釉下彩绘装饰的起点,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

釉下彩瓷包括几个著名瓷种,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接下来分别简单介绍:

1、青花瓷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种主流之一。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其发色为钴蓝色,在透亮的胎体上,如玉动人,而得名青花瓷,深受人们喜爱。自青花瓷发明之时起,直到明成祖永乐初年,所用的青花料,均是浙江、江西等地产的。从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从印度尼西亚、波斯等地带回了大批苏麻离青,因这些地区均信奉伊斯兰教,中国称之为回教,所以将这种青花料称作回青。回青色泽浓艳,远比浙墨、无名子美得多。以后这些国家又常朝贡回青,使得御用瓷的烧造持续不断。至万历年间,朝贡中断,明廷只得以重金从西亚地区购进。还有一种叫“朱明青”的青料产自云南,色泽与回青相似,一样浓烈纯艳,自那之后,大部分都是用的这种料。有人认为青花瓷是在宋代创烧,其实在晚唐就出现青花瓷了,原因就是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青花瓷的辉煌是在元代,元青花至今都是制瓷史的一个奇迹。其中非常大的一个原因是元代疆土急速扩张,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促使景德镇的瓷业产生巨大飞跃。现如今的仿古瓷都是大量仿制的元青花,元青花使得中国瓷器的国际地位重新得以树立,也给世人以崭新的面貌,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为明清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釉里红在青花生产最为繁荣的元代,这一个珍贵的瓷种诞生了,釉里红。其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坯胎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釉里红瓷大概是在明代才流行起来,因为元代的釉里红颜色还是不尽人意,大多呈灰白色。其呈灰白色的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稍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能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试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明代的釉里红已经逐渐成熟,颜色变得比元代鲜艳亮丽,但颜色依然是浅红带灰色,极少有颜色鲜艳的釉里红出现。但是,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这与当时的透明白釉提炼已达到较高水平有关。到了清朝,尤其雍正时期,釉里红发展达到高潮,其颜色已达到鲜艳标准,而且器型多样,一般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其又分为: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釉里红线绘,即在坯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

3、釉下三彩和釉下五彩釉下三彩,顾名思义,是集三种颜色于一身的釉下彩瓷,创烧于清朝康熙时。其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其发色鲜艳浑厚,深受民间与宫廷喜爱,但是烧制难,成品率极低。由于三种彩料对发色的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其成功烧制实属不易,清康熙朝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烧制五彩瓷首先将已成型而未经施釉的坯胎经过低温素烧,然后彩饰,再把已经彩饰的素烧坯进行第二次低温素烧,最后施盖石灰釉入高温窑在先氧化后还原的气氛中烧成。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褪色三大特点。它的出现比较晚,应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现代工艺技术传入中国之时而产生的。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这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性,也是这种瓷器适应性最为广泛的主要因素。在现代,釉下五彩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表现在装饰手法与技法上的创新,釉下彩料也由历史上的五种发展到现在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等几十个品种,几乎涵盖所有色系,加上各种复色,目前已有百多个不同色相的彩料用于釉下彩装饰。

在当今,釉下彩瓷就出现在我们身边,无论是瓷砖、洁具还是艺术瓷,釉下彩这一工艺都在现代广泛地应用了进去,釉下彩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成长,相信在未来艺术家们会使用釉下彩为我们带来更加大的惊喜。

陶瓷仕女绘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红楼梦中一首行酒令道尽了世间女儿们的娇态。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是历代画者较为喜爱的题材。景德镇陶瓷仕女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无不表现着洗礼过去及当下女儿们的常态。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诗词、绘画、歌赋,都一如这首《女儿令》般是生活的写照,但作为人们上层意识的产物却高于生活,是精神文明高度概括的表现。佛语常说:“人生有苦,爱别离,怨憎会。人心难免贪爱,贪而不得,嗔生也。”可见,女儿的贪嗔最难绘。瓷绘画与纸质绘画,载体虽不一,但气神相同,顾恺之曾经说过:“凡画,人最难。”可见懂画,得先读人。在此,笔者以平常绘画之创作所得,来谈一谈女子形象描绘的变迁史,并道一道画中女儿的悲苦愁乐。

景德镇仕女图陶瓷家居彩绘盘子

个人觉得真正意义上人物画的开端应该算是先秦时期,尽管前期石器时代也有一些简单人物壁画的描绘,但却不是真切单纯的人物绘画,只是作为远古石器时期人们崇拜或征服大自然的配角简画。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在帛或壁上描绘不同的人物,女娲、娥皇及女英等神话人物作为代表形象,其中也有着仕女的始祖——贞女、娲女的表现,尽管这只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标榜楷模或神道崇拜的用途而已,却是从非意识绘画进入有意识绘画女人的开端。由于绘画多作于墓室当中,所以还是以仙女引升题材较多,画中墓室女主的形象较为古朴于练概括。到东汉时期,壁画更加多元化,仕女描绘也增加了许多的可选择性,比如,赵夫人、京师节女、梁节姐妹等形象。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束缚,封建专权的统治者为了压抑女性思想及地位,所以大肆宣传女人贞洁的形象,在这个时期,仕女绘画多为统治者所服务,但也变相地倾诉着所处时代女人的心酸。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出现了专业的画家。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就产生于这个朝代,他最擅长的就是“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也就是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他认为描绘仕女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眼睛”。而笔者最为喜爱的莫过于顾恺之仕女绘画中线的描绘,其线的力度、节奏恰到好处,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云行地”一般。画中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似乎像洛神在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地方等待着谁。唐代时期,中国仕女绘画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但也有一些缺陷存在,这个时期多以反映贵族人物或宫廷仕女为主,民女描绘较为缺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杨贵妃》、《虢国夫人》和《捣练图》等以仕女为题材的绘画。初唐仕女绘画较为代表的是李仙惠墓中的《宫女图》,画面人物前后顾盼,彼此呼应,充满了闲适优雅的宫廷气息。画中对人物前后的安排恰到好处,这正引证了谢赫《画品》中六法“经营位置”的运用,仕女绘画,除运用线条来表现气韵外,对于图面构图的安排也要求“多分则减”般严格。除一系列游玩题材的仕女绘画非常出名之外,这个时期刚兴起的宫怨图也很有代表性,如周昉的《挥扇仕女图》,这一长卷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特征,真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画中13人,情节各不一样:或坐、或抚琴、或对镜和刺绣等,背景与情景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对镜一节,一位嫔妃懒于梳妆、对镜而立,低眉、灰暗的双唇,描绘的是秋日凄凉时节,正是情景交融,仿佛都能听到佳人正低吟着“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懒。凄也。”可见一幅绘画作品,大到构图用色和人物姿态线条,小到妆容和手势,无不是一副绘画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情也,景也。宋代时期,士大夫文人思想占据主流思想文明,一大批的文人代表仕女画作争相浮现。而且不仿前人,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嫩绿丛中红一点”在绿树掩映下,高楼窗口有一红衣女子倚窗眺望,构图巧思不落俗套,画面将女子心思半酣半渲,引看画者遐思翩连,此类的构图方式在现今传统仕女瓷板画中较为多见。并且宋代也是人物写意画的开始,更加地注重现实生活气息的绘画风格。明清时期,由于瓷器载体的技术创新,古彩和粉彩绘画画面清新华丽,由此仕女陶瓷绘画也展开了盛世之期,传统趣味的宫怨妇女游乐图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以才女佳话为题材。绘画的仕女形象纤弱、运笔轻柔、设色清雅。以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较为常见,如当今深受人们喜爱的瓷画作品《黛玉葬花》、《可卿春困》、《宝钗扑蝶》等等,瓷艺绘画构图讲究情景交融,其装饰度非常重要,在《周易》的六十四卦第二十二卦中讲到,贲卦,文饰也。意为,再强调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应当返璞归真。领悟一切,放弃虚饰,悠然自得。饰极必反,陶瓷仕女画亦如是也。

釉下五彩工艺又有新突破


釉下五彩以其优美清新的艺术风格,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而驰名中外,享誉世界。现在釉下五彩工艺新突破——彩色人像作品也已经试验成功。

我们常见的釉下五彩瓷器多是些杯、碗、盘、碟、瓶,花色图案也各不相同。釉下五彩瓷像烧制技艺有一道难题,一直以来都无法攻破,就是将彩色人像永久保留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瓷胎上。

如今,这一难题已被醴陵刘建超先生攻克。7月7日,醴陵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作出结论,刘建超烧制的《沧桑岁月》釉下五彩人物彩色瓷像,是釉下五彩瓷像烧制技艺的一项重要突破。

刘建超今年55岁,早年在醴陵国营摄影社从事专业摄影,对人像摄影和扩影颇有研究。近年来,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胶片摄影受到冷落。刘建超开始琢磨利用醴陵独有的釉下五彩瓷烧制技术,将人像转移到性质更加稳定、便于永久保存的瓷胎上。

因釉下五彩使用矿物盐作为基础发色剂,而不同颜爸的发色剂有着不同的熔点,很难再同一烧成温度下做到每种颜色都发色充分,釉下五彩瓷人物瓷像一直只有黑白作品。

从2005年起,经6年的摸索和实验,刘建超终于准确掌握每种颜料的最佳发色温度。他的最新作品《沧桑岁月》,借鉴了釉下五彩瓷三烧制和现代印刷技术,按照烧成温度倒序进行彩绘和烧成。一张完整的人像瓷板经过八次以上彩绘和入炉烧制,最后罩上面釉定型。

醴陵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姚武飞介绍,《沧桑岁月》这一作品,每种颜色都能发色充分、准确表达人物神态,又保存釉下五彩瓷相面平整、晶莹剔透的基本特征,成为新一代彩色全息人像作品。

中国陶瓷艺术家宁钢 浅谈陶瓷艺术发展创新


“陶瓷文化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族的先民们就已发明了陶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陶瓷种类轮番登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各大瓷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近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 大学副校长宁钢带领众多陶瓷专家、学者和大师来到禹州,启动第二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 大展。

作为长期以来兼顾陶瓷艺术创作和陶瓷学术教学的知名教授,宁钢致力于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近日,就当前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景德镇、禹州神垕为代表的不同瓷区如何发展及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中国陶瓷文化等问题,宁钢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宁校长您好,您长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创作了《岁岁和合》《岁岁平安》等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陶瓷作品,也一直工作在陶瓷学术教学一线,培养了众多陶瓷人才。您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有哪些思考?

宁钢:总的来说,艺术的发展与时代是紧密结合的。这一点,我们从不同朝代创造出的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就可以看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中国的陶瓷文化百花齐放,不同瓷区根据自身的不同特色,走出了既有共通之处,又不尽相同的道路。因为长期工作、生活在景德镇,我就举景德镇的例子。

我们常说景德镇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成独树一帜之风格,是享誉国内外的瓷都。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原有的国有、集体陶瓷企业相继出现经营困难、工人下岗等情况,我们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一位校友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逝去的小镇》,描写了按照计划经济惯性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景德镇陶瓷产业经历的巨大冲击和阵痛。这一点,我相信禹州神垕也经历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谷、阵痛和转型发展,景德镇重新确立了自己在中国陶瓷之林的地位。景德镇在陶瓷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化、制瓷工艺、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同样在浙江龙泉,在湖南醴陵,在政府的重视之下,这些瓷区有自己的国家级大师,有政府的不同政策支持,有引人注目的陶瓷艺术博物馆,也有着蓬勃发展的陶瓷产业。中国的大师们创作的作品不断走向世界舞台,可以说,中国的陶瓷艺术正在进入一个平稳发展阶段。

记者:您刚才提到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经历了转型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您觉得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发展中,有哪些好的经验?

宁钢:清代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景德镇: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陶民十七八,土著二三分。这说明在历史上,景德镇就是一座开放的工业化的城市。如今,在景德镇,每年都有数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甚至来自异国他乡的艺术家实现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他们被称为“漂”。“景漂”已经成为千年瓷都的重要创作力量。景德镇就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有艺术梦想的人们。这些人除了交流、学习,还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可以说,景德镇是开放的、包容的。正是这样一种气质,使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都能在景德镇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将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与陶瓷艺术紧密结合起来,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在开放、包容的气质之外,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艺术根基。景德镇拥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综合类大学——景德镇陶瓷学,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化也催生了大量的陶瓷艺术大师。如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队伍非常庞大。此外,景德镇还拥有各级陶瓷研究所、画院、研究院等。这些都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记者:您曾多次来到禹州、来到神垕,也结识了很多钧瓷行业的大师和从业者。这一次,您更是推动将第二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引入禹州。对于禹州、对于神垕以及对于钧瓷产业,您有哪些体会?又有哪些建议?

宁钢: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人民也朴实、好客,这一点,我在禹州神垕的钧瓷艺人身上有很深的体会。没有去神垕之前,我就一直很想去,去了之后,我喜欢上了那里。可以说搞艺术特别是搞陶瓷艺术的很都很向往神垕。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我们常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有着独特的窑变艺术魅力。神垕本地的大师们很愿意接待外地艺术家,我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我想景德镇有几方面经验值得神垕的钧瓷同行们借鉴。景德镇之所以有很好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与景德镇不同,由于神垕缺乏专业的高校,人才队伍稍显薄弱,技艺更多的是依靠师徒家族式的传承,导致更先进的创作理念相对缺乏。这就需要我们钧瓷艺人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神垕本地的钧瓷从业者多走出去,多交流,多学习。2016年,禹州市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签订了协议,输送钧瓷人才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大学签订了协议,输送钧瓷人才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此外,由于钧瓷特有的窑变艺术魅力,需要型与釉的完美结合。在景德镇,一个画家可以将自己的艺术才能完美展现,但在钧瓷上,由于釉色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钧瓷从业者对钧釉有一定的保密,使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有一定的难度。

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个人感觉钧瓷艺人对技艺的掌握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但在创新上还稍显不足,在与时代审美的结合中,步子稍慢。钧瓷行业要有更加庞大和高水准的设计人才队伍,在钧瓷造型上有所突破,将钧瓷的釉色之美更好地表达出来。

钧瓷的潜力是无限的,因为它能够展现的釉色是千变万化的。钧瓷艺人既要参加更多国际性比赛和展览 ,开阔眼界,寻找差距,学习新理念,也要引进更多设计人才。造型和釉色是钧瓷的两条腿、两张皮,缺一不可。我听说神垕正在打造国家级特色小镇,相信在政策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人才走进神垕,繁荣钧瓷行业。

记者:作为长期致力于推广中国陶瓷艺术的先行者,您对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有哪些见解?

宁钢:在我看来,陶瓷是一种世界语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绝佳方式。“China”既是中国的英语表达,又是陶瓷的英文;中国的陶瓷艺术,既是古老的、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发展的。中国的艺术陶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应当在世界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中国不同瓷区的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景观 以及丰富的陶瓷资源和深厚的陶瓷技艺传承,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

但在建筑陶瓷 方面,我们依旧缺乏世界性的品牌。现代日用瓷 设计的理念和标准很多来自西方,这与我们在这方面发展历史短、技术相对落后、科技和设计含量低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希望通过陶瓷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尽快补上这一“短板”。

当代陶瓷艺术新突破绘画陶瓷欲破市场瓶颈


近年来瓷器在拍卖市场行情一路走高。且不论屡创天价的文物古瓷,当代陶瓷也是水涨船高。

然而,工艺美术大师瓷的进入门槛目前已经太高,普通的工艺陶瓷又市场冷清,当代陶瓷市场增长开始遭遇瓶颈。如何在陶瓷制造这项传统工艺上推陈出新,表现创新性、当代性,是业内人士探索的方向。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像外”——当代陶瓷艺术展,展示了跨界当代艺术家的陶瓷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众多藏家的好评,或许将成为当代陶瓷的发展方向之一。

当代陶艺身陷低谷

2008年春拍,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领军企业中国嘉德率先推出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此后,当代陶艺作为中国嘉德的常设专场,开始在历年的春秋大拍中突飞猛进。2010年,内地两大拍卖公司北京匡时与北京保利也开设了现当代艺术陶瓷专场。2011年,艺术市场繁荣至顶,现当代陶瓷行情高涨,嘉德春、秋两季大拍,当代陶艺部分总成交额均突破亿元。而北京匡时和保利同年也都迎来当代陶艺行情的高峰。

好景不长,随着艺术市场在2012年整体下滑,现当代陶艺板块也开始回落,其中当代紫砂板块降幅尤为明显。2013年继续呈现下滑趋势,整个板块的行情处于低谷。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意外:“中国的当代陶瓷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人们看到的全是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陶瓷,没有什么新意。”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低谷期,问题出在当代陶艺的路径选择上:前两年入市的资本,大多数选择追捧各级“工艺美术大师”,最终走入了困境。

绘画陶瓷再获新生

早在1980年代,上海其实有过一次艺术家画瓷的小高潮。朱屺瞻、谢稚柳、关良、唐云、陆俨少等一大批名家用釉彩在各类瓷器中留下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瓷画作品。宣纸换成瓷瓶,平面转向立体,水墨变成了釉料,对画家而言无疑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认为,“瓷以画传,画以瓷传”,画家在瓷器上画画,其价值已经超过了瓷器本身。而近两年,这种陶艺与美术的结合再次受到市场关注。广州美协陶艺委员会主任左正尧指出:“有的画家被瓷本身的魅力吸引,抱着尝试新材料、体验烧制乐趣、拓展创作思维的心态进行瓷画的探索。”

当代陶瓷艺术家白明、白磊兄弟就是拍场明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融陶瓷工艺、器形与陶瓷绘画于一体。其中,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的白明,早在1999年就有作品上拍,已有62条拍卖纪录,其作品“青花卷缸”在2012嘉德秋拍以172.5万元成交;而身为苏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的白磊,其作品也从2001年起出现在拍卖场上,已有53条拍卖纪录,其中一件“釉里红高温色釉箭筒”在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207万元成交。

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上海璟通艺术中心举办的“像外”——当代陶瓷艺术展上,展出了三位来自中国、美国与意大利的艺术家的陶瓷绘画作品。

其中,中国艺术家张国君一组瓷板山水作品十分引人注目。他的作品是颜色釉作品,运用釉上彩工艺,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诠释与自然的关系,画面追求虚静禅悟。张国君表示,在色彩的运用上他注重既从传统中走出来,又要有当下的感觉,所以色彩的运用上会比较明亮鲜艳,注意色彩搭配、对比,融合很多时尚元素。他的一组陶瓷作品,造型结合了现代元素而从传统中抽离出来,釉色则呈现出亚光温润,其上的绘画则充满水墨的禅意。张国君作品《风雪长白》在2006年中贸圣佳拍卖有限公司春拍中拍出6.82万元;作品《意山》在中国嘉德2012春拍以20.7万元成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