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街的传说:乾隆帝曾到此喝茶赏瓷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米,街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清朝此街是瓷器零售街市,两侧设有瓷器店,因品种齐全,花色各异,享有盛名,故得名瓷器街。

瓷器街位于居委会西50米处。南至何家洼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长100米,宽4.5米。水泥路面。

“瓷器街”这个名字,乍一听来,会误认为是金昌利到国贸广场那一段的瓷器街,现如今的瓷都老百姓,似乎早已将这条瓷器街印入脑海之中,将其做为向外地亲友推荐的一个购买瓷器的好去处,许多外地人也常会去那看看,希望能淘到些瓷制的宝贝。

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街”,指得是何家洼与麻石下弄之间的这条里弄,曾被称为景德镇瓷器第一街的地方。

当年,此处配合瓷器交易还设饮食等各种店铺。那些日子,店铺日夜经营,十分热闹,直到建国后瓷店进入合作社、公私合营大厂、大店。此街才成为纯居民区。

而这些,对于从出生就居住于此的74岁的肖基清老人而言,是抹不去的记忆。就象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瓷器街曾经的喧闹与繁华已深深地烙于他的心中。

繁华的瓷器第一街

肖基清从1996年到2000年,一直在瓷器街居委会当主任。对于瓷器街的故事,他是了如指掌。老人听自己的父亲说过,这条“瓷器街”已有百年的历史,是景德镇最古老的瓷器街,在当地人的心中,称之为景德镇瓷器第一街一点也不过分。

随着采访的深入,老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年代,在他还是10岁的孩子时,“瓷器街”的繁华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瓷器街”以销售日用瓷为主,伴有销售颜料、花纸的店铺,瓷器都是用整齐的木制器架陈列出来,供人挑选。家家户户的门板大同小异,都是那种长约3米的长条木板。那时,店铺都是白天营业,傍晚收工,整齐划一的“瓷器街”在那时几乎是景德镇的标志街,那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去镇里买瓷器了不?”,而这“镇里”多半是指这条“瓷器街”。因为瓷器琳琅满目、无器不有,这里成为了众人选瓷器的好去处,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

“波阳的、乐平的、婺源的……周边的地方来买瓷器的最多,这里的瓷器品种各异,种类繁多,很受大家的欢迎。”肖基清老人回忆道。

尽管儿女已为肖基清在别处买了新房,但老人仍带着对“瓷器街”的深深眷恋,留守于此。老人说,他喜欢清静,习惯了“瓷器街”的生活。也许,是“瓷器街”的那种深厚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他,让他流连于此,不愿离开。

今年92岁的廖声泉老人,四十年代在“瓷器街”开豆干店。问及当年“瓷器街”的红火程度,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的‘瓷器街’热闹得很,肉店、药店、杂货店应有尽有。”

当年热闹的“一层楼”

“一层楼”是一个称呼,其实是一个两层楼,是一个馆子店,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酒家。“一层楼”的楼下是厨房和配台(配菜的地方),二楼则是供人用餐的场所。作为当时“瓷器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馆,其火爆程度不亚于如今的任何一家餐馆。能在“一层楼”炒上几个小菜,与朋友小聚,小酌几杯,在当时,是一件极其惬意的事情。但那多半是有钱人的享受,穷苦人家只有闻香的份儿。

肖基清回忆说,当年自己曾在“一层楼”吃过一碗面,喷香的盖浇面上放了四五块白切肉,那香味至今令人回味。

“‘一层楼’只能坐十几个人,‘瓷器街’的繁华也造就了这么一个餐馆,买瓷器累了可以停下来歇歇脚,吃个饭。算是一个好去处。”肖基清如此描述道。

如今的“瓷器街”其实只剩下半条街,另外半条街在九十年代的一场大火中没能幸免,那场火灾后,原址处建起了现在的几栋楼房,与“瓷器街”剩下的古色古香的半条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层楼’躲过了那场火灾,很幸运的被保存了下来,只是可惜了这条‘瓷器街’。这条‘瓷器街’其实蛮有特色的,如果能完整的保留下来,兴许可以让有关部门搞一个陶瓷文化一条街,开发起来做旅游来着。”肖基清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脸上露出了惋惜的表情。

瓷器街的传说

记者所了解的瓷器街,和乾隆皇帝有些渊源,在网上曾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一次,乾隆皇帝外出游玩,途经景德镇时,慕名到“瓷器街”来瞧一瞧。结果转了一圈之后,发现此处的瓷器颇为精美,便找个地方喝茶歇脚,准备好好欣赏一番。此时,正巧碰上了一个瓷工也来喝茶。于是,乾隆便和对方攀谈起来。

“景德镇的瓷器确实名不虚传,只是还有些美中不足。”乾隆道。

“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好呢?”瓷工好奇地问。

“这里的瓷器太呆板,不会动”乾隆不动声色地回答道。

事后,瓷工从别人口中得知,当天和他交谈的是乾隆皇帝。

打这次碰面以后,这位瓷工就特别留意瓷器的制作工艺,想方设法要让瓷器动起来,一次,他在元宵节看花灯时,无意被旋转的花灯所触动,引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不久,他便做了两个套装的瓷瓶,外层雕得玲珑剔透,有各色图案纹样镂空的孔窗,内层瓷瓶上描绘了山水人物图案,再在内层瓶底安上一根可转动的轴心,只须轻轻吹口气,内层花瓶便轻轻转动起来。他把此瓶称之为“转心瓶”。

后来,他托人将“转心瓶”送给了乾隆,乾隆大喜,对此瓶赞赏有加,并奖励了这个瓷工。

祭师祠的往事

“祭师祠”属于瓷器街居委会管辖,曾是黄家洲的都昌人聚会的地方。网记者在如今的“祭师祠”处,看到了一块约一平方米的石板,上面隐约可以看到“道光七年辛卯仲秋月”的字样。

“这可是文物啊,上次有几个自称是考古的人,到‘祭师祠’门口转来转去,看那块石板,对方又没出示证件。我还真担心有人把它给弄走了。这样的文物要保护好啊。”肖基清不无担心地说。

据肖基清介绍,“祭师祠”内有陶大、陶二、陶三等石像,黄家洲的都昌人每年都会到此来祭拜,场面相当隆重。最多时有一百多人在此聚餐,一般是在九月份左右。“如果能开发旅游资源的话,这里(指祭师祠)的文化特色不错,值得保留”。

编辑推荐

哥窑瓷器产生的传说


传说古时,浙江龙泉青瓷世家有兄弟二人烧窑,哥哥的烧窑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了弟弟的嫉恨。为破坏哥哥声誉,弟弟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想让他烧出坏的瓷品。被蒙在鼓里的哥哥照常烧窑,烧好后开窑一看,满窑瓷器釉面全部裂开了,但裂得很奇特,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哥哥看到这些,傻眼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将这批瓷器拿到市场上准备低价处理掉。谁料,人们却对这种带有裂纹的瓷器产生了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从此,哥窑瓷器名扬天下。

宋朝瓷器生产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特色的名窑,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然而,现在虽有流传下来的哥窑产品,但哥窑窑址却至今未能确定,成了一个谜。哥窑作品主要是陈设瓷,多仿古铜器形制,如贯耳瓶、兽耳炉、鼎式炉、葵口碗等。哥窑胎子非常坚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黄色;釉色较多,有粉青、灰青、米黄等;施釉较薄,温润似玉,器表有一层不是很亮的酥油光,并有较大的黑色及较小的黄色开片,俗称金丝铁线。轻轻敲击哥窑的瓷胎,没有一般瓷胎的金石声,而是近于破碎的“噗噗”声。

哥窑瓷器在整个中国陶瓷史上的传世数量极少,价格昂贵,且多有价无市。后世有不少仿制品,有官窑仿品,也有民窑仿品。尽管如此,仿哥窑瓷品与真品相比,精细度不够,略显粗糙。特别是真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但仿品釉色却比较均匀。当代还有不少仿哥窑产品问世,但由于仿制者手中罕有真品,只能照图录仿,因此,精品极少。

瓷器原料高岭土的传说


做瓷器用的瓷土,现在世界上都把它叫做“高岭土”,这高岭土就出产在景德镇的高岭村。

高岭村的瓷土是怎样被发现的?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高岭村有一家姓盛的穷苦夫妻,他们佃了大地主张剥皮的几亩薄田,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好不容易打下一点儿粮食,可张剥皮的阎王账一翻,算盘珠一响,就会给刮去了。他们靠着红薯、萝卜和野菜当餐,日子苦得就像黄连一样。

盛家夫妻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心地却特别善良。听到谁家揭不开锅,他们就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出点口粮送去。因此,村里人都称他们是“好心的盛家”。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北风吹过来,就像刀子刮人一样。这一天清早,大风凛冽,雪花纷飞,盛家男人正抱着一捆柴禾,准备送到前村的一个孤苦伶仃的高老太婆家去。他打开屋门,只见屋檐下躺着个白发苍苍的老公公,这老公公衣衫破烂,满脸焦黄,冻得在瑟瑟发抖,嘴里还不停地发出痛苦地唤叫。

盛家男人见了,急忙放下柴禾,走上前把老公公扶进屋里。他一边脱下自己的破棉袄,披在老公公身上,一边忙喊妻子倒碗热水来。

盛家男人问:“老公公,你是哪个村的?这大冷的天,出门来做什么?”

那老公公深深地叹了口气,答道:“我家住在很远的地方,因为给地主老财逼得没办法,只好出外投亲,没想到病倒在这里。”男人一听,忙安慰说:“老公公,你莫急,病了,现在就在我家养病,等好了,开了春再走吧!”

那老公公感动地点点头。这时,盛家妻子端来了一碗热开水,送到那老公公跟前,请他喝下暖暖身子。老公公摇摇头说:“我实在饿得吃不消了,想喝碗热粥,不知有没有?”

这对夫妻听了,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家的米缸,早就空了,拿什么熬粥呢?盛家妻子正想对老公公直说,但她男人看到老公公饥饿痛苦的样子,心中实在不忍,就暗把妻子一拉,走进厨房,悄悄地说:“你去张剥皮家里借一升米来,熬粥给老公公喝吧。”妻子一听要她去张剥皮家借米,吓了一跳!提起这张剥皮,高岭村方圆几十里,谁不知他是个吸血的蚂蟥,叮人是越叮越深,不吸饱血是死不松口的。谁也不敢上他家去借东西。

盛家男人见妻子犹豫,又推了她一把,要她快去。

妻子借来米,男人生火熬粥,一会儿工夫,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米粥端到了老公公的面前。老公公见了,也不客气,一口气就把粥喝了下去。

说也奇怪,老公公把这碗粥一喝下去,原来焦黄的脸,顿时红润起来,精神也好了,病也好像烟消云散了。这时,老公公站了起来,把破棉袄还给盛家男人,说:“你们真是名不虚传的:好心的盛家。我没有什么好报答你们,我走后,你们可到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上一口气挖它个九九八十一锄,那时,就有办法偿还张剥皮的一升米了。”老公公说罢,抬脚走了。

盛家夫妻听了,感到十分奇怪,他们想:老公公躺在屋里,怎么会知道他们上张剥皮家借了米?莫非他是神仙不成?待夫妻俩出屋再看,那老公公早已不见踪影。

回到屋里,盛家夫妻真的扛起了把锄头,上了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奋力举锄挖了起来。一锄,二锄……三十、四十…….挖到那九九八十一锄时,奇迹出现了:那黑沉沉的泥土,一下变成了白花花的,胜家男人用手捧起来,一捏,哈,软乎乎得就像糯米粉一样,在捧到鼻子尖闻闻,竟是香喷喷的,捏一点放进嘴里尝尝,又是甜滋滋的,跟真的糯米粉一模一样。

这下可乐坏了盛家夫妻俩。他们想到村里穷苦人家正在受苦挨饿,就兴冲冲地跑回村去,把穷苦人都叫了来,挑起大筐、小桶熙熙攘攘地来到了松山顶,大伙动手,锄呀、挖呀、装呀、挑呀,挖去一层,立刻又长出一层……这时候,穷人们那个欢乐劲就不用说了啦!穷人们兴高采烈地将“糯米粉”各自挑回家去,有时做汤团,有时做糍粑,真像过年一样。

这事被张剥皮知道了。他急急忙忙爬上松山顶一看,瞧得眼也红了,嘴也馋了。他把一帮狗腿家丁叫来,团团围住了松山顶,把穷人们赶下山去,并且在四周钉上“张府”的木牌,说这松山是他家祖传的宝山,谁要再到松山来挖糯米粉,就要送官究办。穷人们听了,很是气愤。

然后,张剥皮叫人挖了一大筐,抬回家去做汤团,汤团做好了,张剥皮把全家都叫到大厅前,手捻着他那几根胡须,得意洋洋地说:“今天我请客,大家尽量地吃,吃完了,我们还可以上山去挖。哈哈!这下我可发大财了,”说着,张剥皮带头吃起来。

张剥皮囫囵一口就吞下了一只汤团,汤圆刚落肚,就双手捧住肚子,妈呀!倒在地上打起滚来。家里人走前一看,哪里有什么汤团,碗里的汤圆全变成了石头,张剥皮肚子里有块石头,痛得他呼天叫地,一直闹到天亮,便活活地疼死了。

张剥皮一死,高岭村的男女老少可高兴了。盛家夫妻又领着穷人们上了松山顶,到了山顶一看,发现原先挖出来的“糯米粉”全部变成了石头。这时,大家就更恨张剥皮了。

这天晚上,盛家夫妻在梦里,只见老公公又来到跟前,说:“松山顶上的石头,可以拿来做瓷器,做成的瓷器能跟玉器一样的值钱!”第二天清早,盛家夫妻就和全村的穷人们来到了松山顶,只见满山全都是银光闪闪的土石,盛家夫妻按照那老公公嘱咐的话,将挖起的土石做成一个个碗和杯的坯子来,放进窑里一烧,果然个个晶莹洁白,真象玉器一样。

高岭村的穷人们把这些玉器般的瓷碗、瓷器杯子挑到镇上去卖,百姓们看了,都是喜爱万分,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从此,高岭村的穷人们在盛家夫妻的带领下,改行挖土建窑烧陶瓷了。松山因地处高岭,就改名叫高岭山,山上的瓷土,就叫做高岭土了。

珐琅彩瓷器的传说


到故宫瓷器馆参观过的人,无不叹服珐琅彩瓷器的精美,人们不能不想起那个关于珐琅彩瓷器的传说。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户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示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一、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于康熙年间。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分“硼”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乾隆款紫地轧道珐琅彩婴戏纹双联盖瓶康熙款红地珐琅彩开光豆绿地牡丹纹杯

二、珐琅彩瓷器的研究重点是珐琅彩瓷器彩的绘画、质地和颜色珐琅彩瓷器的绘画是精华的所在,也是鉴定真伪的关键一环。珐琅彩瓷器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器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邹一桂、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睴、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字串9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就有用赫、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团蝶图”则是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终究是纸绢画做底稿,这些画有直接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画的,有在设色上画的,但设计都很精巧。此时的器物身上仍多数是里不画,有少许里画的则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时也偶见“锦灰堆”画法。

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前面已经提到的郎世宁这个意大利画师曾是乾隆的御用画工。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就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珐琅彩绘上有用矾红勾画面部的,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乾隆款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乾隆款蓝锦地珐琅彩折技花卉纹灯龙尊这是中西结合的人物画法。其二,“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锦灰堆”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开光内绘画山水、人物、诗句种种,极尽奢华之事。

现在谈到珐琅彩的质地。珐琅彩是用珐琅质与樟脑油调和而成的,因其彩料的质地像料,所以称作料彩。珐琅彩料的彩,品种非常丰富,这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主要品种有白、绿、黄、蓝、紫、矾红、胭脂红、赭、墨等,且有浓淡之别,更有中和色出现,如倭瓜黄、杏黄、蛋黄、葵绿、孔雀蓝、孔雀绿等等难以计数。

三、由于珐琅彩瓷器不同于其他瓷器的绘画,于是就出现珐琅彩独特的题句和印章珐琅彩瓷器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常常绘有题句。珐琅彩绘画的底稿是纸绢画,一幅完整的纸绢画常常有题款,这在瓷器上就演变为题句。纸绢画是画师们在宫廷中画给皇上欣赏的,题材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献媚之作,题款也就有了固定的言辞,如“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连树穿绿树,长日啭黄鹂。”“枝生无限日,花海自然秋。”不胜枚举。这些题款被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精心地临摹于瓷器之上,贴画切意,使用的是墨色的珐琅彩料,柔润适当,使得珐琅彩绘更见神采。

珐琅彩绘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是印章,也就是绘于题句前或后的印章。印章的内容也多是固定的,是根据绘画的内容和题句内容而定的,像“先春、香逸、山高、水长、霞映、君子”等,用于印章的临摹技术高超,材料有用胭脂水的,有用矾红的。

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安葬了青花后,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嬉戏白鹭青花盖杯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陶的传说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以上就是专家摘录的有关陶器的传说,欢迎大家来预订陶器。

人间瑰宝 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传说(一)

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但问起它的来历,人们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掩埋了青花,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如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传说(二)

【传说】

有一个关于天青花瓷的传说:一个美丽的女子将自己的灵魂和祈祷烧制在瓷器上,等待着能有一天和痴恋着却不幸逝去的心上男子再次相遇。

【天青】

群山深处的有一个镇子,叫做青花镇。这个镇子背后的山格外青翠巍峨,冬天里除了山顶有帽子一般的雪顶,山体别的部分依然都是绿色的。山上的溪流潺潺,多少年来就那么流着,和山一起,呆在这个永远不会动摇的栖息之地。

这里有一种特别的粘土,镇子里的老人们都说,没有这个粘土就没有这个青花镇。只有青花镇挖出来的土烧制的瓷器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呈色稳定,四方的人都来镇上购买这里的瓷器。这镇上众多的作坊里,又数山脚下、镇子最边上的周家作坊最有名,谁能买到,那就是最好的女儿陪嫁之物,而周家镇窑之宝莫非是那一窑传奇的天青花瓷了。女子要是能得到一件,摆在内闱,据说能长久得到男子的珍爱和呵护,无论丈夫走多远,心里只有她一人。

传说,在这年冬天,周家作坊里,一直在等着制作一窑天青色的上瓷。这种瓷在炉里烧出来,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上在釉上的颜色对炉火的温度要求非常高。这一年很久没有下雨了,可偏偏是这一天突然烟雨朦胧,天低低欲坠。

周家二太太怀胎十月,在傍晚烟雨骤起的时候同时动了胎气,顺利诞下一名女婴。巧的是,在这个女婴降生的一瞬间,这炉窑的炉火很奇妙地冒出了七彩光华,出炉之后,大家都惊呆了——烧出了镇子里百岁老人都没有见过的稀有绝品的天青雨瓷来!已经将近50载的周老先生得此好瓷和女儿,真是眉眼都挂不住喜。细看那女孩,生得如同白瓷一样精致皮肉,眉目竟如瓷花般夺目清晰。

所以,周老爷虽然得的是个女儿,但是也整整张灯结彩了七日;而烧出来的天青瓷,也是全镇人的喜事,大家都对这个给人们带来好运的女孩珍爱不已。最后,周老爷亲自给她取名:天青。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公子】

天青一天一天长大,越来越美,和那瓷上的仕女是一个样子,甚至更美。但是就是一点,小天青怎么也不肯开口说话,这一点真是急坏了周家上下。好在孩子健康,没有其他毛病,周老爷也只有慢慢想法子了。

到了一年一次外客来访的集市。这一天,会有很多客商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青花镇,挑选镇子上这一年最好的货品。这次集市开市的时候,也是天青满十四岁的日子,周老爷在镇头的城墙上贴了告示,谁能治好天青的失语症,就把那窑天青瓷全部赠与,这可是价值连城啊。

城外一名青年公子,摇着靛蓝撒金的一柄扇子,和一名童儿一名脚夫来了。看上去不像是一般的商人,衣裳洁白飘逸,眉宇间都是一股英气。他看了看城墙上的告示,拿扇子挑了告示卷在手上就直奔周家而去。

在周家客堂,这位公子长长一个揖作下去,周老先生欢喜不尽,心想女儿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治病的人还是如此潇洒风流的人物。周老先生扶起公子,问道:公子何处来?姓甚名谁啊?那公子恭敬的微一颔首:晚辈姓周名杰伦,单字一个董,来自遥远的海中流求岛,有海中人鱼歌喉熬制的药丸,定能使小姐莺喉婉转。周老先生说:若公子能治好小女,那窑瓷定是公子所有,绝无戏言。公子笑着摆手:前辈,晚辈并不贪图那稀有之瓷,却只想若能得小姐为妻子,今生别无他求!

周老先生一咬牙,也好!老夫应允你!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诺言】

是夜,周公子吩咐所有人不得进小姐房,只能他一人进房疗疾。周老爷虽然心中不快,觉得不妥,但是心想若治好了,小女便是他的妻子,这个人看上也是个君子,万般无奈但也只有答应。

长夜漫漫,在鸡叫洪亮的时候,天边终于出现了鱼肚白,周老爷一家没有一个人合眼,眼睁睁看着天青的房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院子的时候,房门“咦哑”一声开了,周公子略有些疲惫但是精神神采奕奕先出门来,向着门里伸出一条手臂来,门内缓缓走出美若天仙含羞答答的天青,把玉手往周公子臂上一搭,款款走了出来。

周老爷和周妇人连忙上前,却见那天青姑娘一声娇唤:爹爹、母亲~!便哭倒在二老怀中。这是天青第一声唤爹娘,全家上下都鼓舞欢欣。周公子在傍扶起天青,也拜倒:岳父岳母在上,请受小婿一拜~!

这下,周老爷却舍不得了。他才舍不得掌上明珠远渡重洋,去那叫做流求的小岛。于是他心中想拖延这婚事,对公子说:杰伦啊,我家小女已经许于你,但是按照规矩,你必须在明年小女年满十五岁的时候,带着你父母的聘书以及聘礼才能将她迎娶。

周公子凝视着天青,天青也看着公子。两人无言,心中默念佳期明年,心中诺言暗传。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诀别】

这青花镇山中有个老道,是周老爷的朋友,在周公子准备走的这一日正好上门拜访。那老道与出门的公子撞个满怀,定眼看时,心中一惊。他把周老爷拉在暗处窃窃道:周老先生这可是要接门妖亲啊~!原来,那公子本是流求岛上千年修炼的一只蓝丝青鸟,化作人形,难怪他能给天青疗疾,起码用了他五百年的功力。周老先生急了:仙人救我小女!那道人说:这青鸟精说来也不害人,在鸟精中也是有名的痴情种……周老先生斩钉截铁的说:断然不可!人妖殊途,况且小女远去重洋,怎能放心!道人说:老先生,这也不难,你看见周公子那柄那柄靛蓝撒金折扇了么?那就是这青鸟的翅膀,你若暗中留下这柄扇子,这鸟已经耗尽五百年的功力,是飞不过这海峡便会葬身海底的。

周老先生暗中想办法把公子的那柄扇子丢进了瓷窑里烧得一干二净,公子只顾得和天青私语,恋恋不舍,走时浑然不觉,随行小童不断唤到:公子,该走了,公子,该走了。

周公子一走,天青是天天痴等,目光从来没有从远方收回来过。但是,数月之后,却从海边有消息传来,说是公子返家的船在海浪中覆没。

那也正是一个烟雨欲来的傍晚,天青姑娘脏腹如同有火在烧,她裹胁着一阵烟火之风,纵身跳入了一炉正在燃烧的瓷窑!七彩的火苗腾起,烟火中幻化出一股鸟儿般的青烟向海边的方向飘去。空中陡然响起许多婉转的鸟鸣,那鸟鸣细听来似乎是一首凄婉的曲子,和那青烟缠绕不尽,久久不散。这炉窑出来的瓷,每一个上面都有一只青鸟深深嵌在天青色的瓷胎上,若隐若现。

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动人传说

【后记】

只有周公子那随同的小童没有葬身海底,他虽然是一只幼小的青鸟,但好在翅膀并没有被偷走,千辛万苦中飞回了流求。他在心中默默感念着周公子和那天青这一场奇恋。在他修炼千年圆满那天,正好是公元2007年,他化作一个人,入得尘世,做了一个歌唱艺人,他把这一段千年前目睹的爱情,写了一首传唱甚广的歌谣:《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克拉克瓷, 曾被遗忘的繁华


数百年前,克拉克瓷曾经热销国外,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

海南的华侨遍布东南亚各地,他们曾带回大量的克拉克瓷。

出于本土收藏文化的需要,海南藏家近年也非常重视克拉克瓷的收藏,渐渐形成了一支颇具分量的克拉克瓷收藏队伍。

海瓷系列之二

它静静地摆放在案桌上。卵白瓷地上,青釉湛蓝深沉,图案以开光分格布局,恰似一扇扇开着的蓝色“小窗”。“小窗”里画的全部是率意而无拘的花叶图案,填满形似官帽的青花盘,给人浓烈奔放之美。

海口藏家陈先生收藏的这件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就是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克拉克瓷。数百年前,克拉克瓷曾经热销国外,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外销瓷主要品种之一,见证了彼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无限繁华。

初识“克瓷”

2007年,从沉船“南澳一号”上打捞出明末清初的“克拉克瓷”的消息,再次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种曾经热销国外的中国陶瓷上。

公元17世纪,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内所载的主要是明万历年间生产的瓷器。这批瓷器被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在欧洲引起轰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港的商船上截获的,没有人能够说出它们的产地和准确称谓,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日前,省收藏家协会专门组织了一批克拉克瓷来交流,陈先生的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也在其中。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何云强说,“开光分格样式在国内瓷器中较少见,但在克拉克瓷中并不稀奇,代表着青花瓷中较高的档次。这件开光青花折腰盘工序多、图案丰富,折腰处青釉连接得非常好,没有断色的痕迹,具有立体美感,从器型上看可能是国外就餐时盛汤所用。

另一只明代福寿青花碗,碗底落款是一个“福”字,碗身饰以为中国古代符号标志的回字纹。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陈发启说,此碗为混合料,因而色釉色呈青黑色;在碗底落款的样式较少见,这在出口瓷中代表着最高档次,可能是当时我国送给国外官方所用。

再如,明暗八仙碗只取了我国古代传说“八仙过海”中八仙的器物;明飞鹿碗则将鹿画上双翅,周边饰以花草纹,仿佛飞鹿自由翱翔于大自然。何云强认为,这些充满想象的浪漫画风,以及工匠得心应手的传统装饰,体现的正是中西合璧、中外贸易的象征。

无尽风光

那么,克拉克瓷的产地到底在哪里?400年来,争论持续不休,直到21世纪谜团才得以揭开。

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漳州平和五寨、南胜窑等100多个窑址。做工精细者为景德镇窑口出品,销量最大者却是漳州、德化窑口出品。

据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著名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主政知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组织民间大量生产烧制。尤其是明正德以后,月港的海外贸易远远超过周边港口。明万历年间,月港的对外进出口发展到最高峰,漳州平和生产的瓷器也源源不断地从月港远销至世界各国。

清朝初年,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败。随着清三代以后彩瓷兴盛,青花逐渐走向衰落,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外销声匿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

专家认为,克拉克瓷主要是外销瓷,其中很多来样加工的产品,花纹装饰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在当时是昂贵的瓷器,销往海外的克拉克瓷总会被当地的王室贵族抢购一空。当时除了中国商船以外,还有来自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船队,因此克拉克瓷遍布亚、非、欧各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画风之美

从目前发现的克拉克瓷上,能够看到郁金香、骑士、城堡等异域风格图案,由此可判断它们是针对国际市场生产的。这也是专家推测克拉克瓷在国内极为少见的原因之一。

“克拉克瓷多数为国外订单生产,由国外设计图案或在我国画风中加入异域元素,有的甚至由国外来料生产,这也是克拉克瓷有别我国传统青花瓷的地方。”何云强介绍,克拉克瓷的一个特点是“满弓”,即将瓷面画满了图案,它不像我国古代传统瓷器以典故为主,或山水、人物等类别区分开,而是山水、花鸟、人物混为一体,强调形象之美、丰富之美。

如此次克拉克瓷交流中的一只清代人物花卉盘,就将人物与花卉融为一体。“至清代,克拉克瓷的青花逐渐以淡雅的中国画风格为主,但人物与花卉相结合的风格只有在出口瓷器中才见到。”何云强说。

克拉克瓷多以开光为特色,因盘之大小有八开光和二十开光不等。开光有扇形、菱花形、椭圆形等,开光之间的间隙铺绘锦地纹,开光内多折枝花和扁菊纹、榴实纹等。从已发现的克拉克瓷可以看出,画风率意,了无拘谨,绘者心态从容闲适;纹饰繁简得当,满而不乱,疏可走马,继承了明末民窑瓷器中大写意的画风。这种画风曾被世界写意大师毕加索称为“抽象画派的先行者”。 

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克拉克瓷总体不够精致。其均为薄胎,特点是折沿、开光、锦地纹,盘底多为简笔变形人物、动物、花鸟,且器底多有粘沙、塌底现象。另外,克拉克瓷瓷盘薄、易碎、不耐用,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销路。而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些瓷器更多被当做摆设,由此也造成克拉克瓷在国内罕见收藏。

侨乡情缘

无疑,克拉克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专家认为,一方面,克拉克瓷的输出,促进了中国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其作为文化使者,传播了中国文化,并进一步影响了欧洲的艺术从巴洛克风格转变成洛可可风格。另一方面,欧洲人对克拉克瓷的喜爱以及贩运克拉克瓷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导致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波斯等国纷纷对克拉克瓷进行仿制,这种大规模的仿制促进了欧洲陶瓷产业的发展,最终生产出真正的瓷器。

据介绍,目前留在国内的克拉克瓷大多为回流而来的,其中绝大部分与海外华侨有关。这在素有“侨乡”之称的海南,尤为明显。旅居新加坡的琼籍外销瓷研究专家韩槐凖,从1956年至1962年间先后向故宫博物院无偿捐赠了大批文物,其中不乏我国古代销往东南亚的克拉克瓷。这些克拉克瓷是韩槐凖穷极毕生精力,从南洋发掘、收集而来的。有关专家认为,“韩槐凖是我国研究中国古外销陶瓷的第一人,为我国外销瓷研究打下了基础。”

何云强说,海南的华侨遍布东南亚各地,他们曾带回大量的克拉克瓷。另外,出于本土收藏文化的需要,海南藏家近年也非常重视克拉克瓷的收藏,渐渐形成了一支颇具分量的克拉克瓷收藏队伍。

钧瓷的传说


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以其"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是众多收藏品爱好者竞相收藏的珍品。关于钧瓷的赞美之词颇多,如“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金银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等。这些赞美的由来也是有一些小典故的,今天小编就给您讲讲关于钧瓷的传说故事。

相传宋徽宗时期,禹州官员将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钧瓷珍品进献朝廷,徽宗看了之后称赞其“奇珍异宝,精妙绝品。”遂命内侍将这些贡品尊、洗、壶、花瓶陈设于福寿宫中,并召皇亲大臣前来观赏。徽宗对其中一件八宝龙柄花浇壶尤为喜爱。一日爱女茂德公主与驸马蔡修进宫朝觐,被此壶的精妙技艺和神奇窑变吸引,观赏多时,不忍离去,想要又不敢开口,徽宗看在眼里,从案上几次拿起又放下,最后忍痛割爱,将壶赐予爱女和驸马。自此,公主每天用花浇壶灌上清泉水浇花,爱如至宝,而痛失至宝的徽宗却整天闷闷不乐。

一日,徽宗令太监先导,微服驾幸蔡京府第,见爱女茂德公主双手执壶正在浇花,徽宗两眼凝视花浇壶呆立不语。待公主放下花浇壶,叩头接驾时,徽宗才如梦初醒,令其免礼,但还是眼巴巴地望着花浇壶。茂德公主很聪明,见此情景早已会意,忙与驸马耳语,又回奏徽宗:“父皇喜爱花石,此壶浇花甚妙,宫中仅此一件,儿臣拿来,上渎天颜。况且儿臣观赏数日,已饱眼福,故奏请父皇,送回此宝以尽孝意。父皇何不令阳翟(今禹州市)官员设窑造瓷,广为流传。”徽宗顿时喜笑颜开,当即答道:“尔等陈词甚合朕意,当善视之。”次日临朝即传旨让阳翟官员召集名匠在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瓷器专用于进贡朝廷。

后来,每当王公大臣立下显赫战功,金银珠宝、土地美女也不足以表达皇恩浩荡时,君王就会赐予钧瓷作信物,于是便有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君赐一件”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天青釉的传说


恍惚中有一个青色的精灵,从陈列在博物架上的汝瓷天青釉——三牺尊上飞了出来。她像一盏青灯在我眼前摇曳着弧光。眨眼间弧光中跳出了一个青衣玉女,云一般袅袅地飘落在我的书案前。她那双绿宝石般的亮眼紧紧地盯着我,艾艾怨怨,如泣如诉。那闪烁的目光就像天边突然飞来的闪电,把我劈得七零八落,魂灵出窍。天青,我虽然读懂了你的目光,却没有勇气面对你。一股清风钻进窗内,把日光吹得摇摇晃晃。我揉了揉眼睛,倏忽间你又没了踪影。摇曳的日光轻吻着博物架上沉睡得三牲尊,我站起身把你从博物架上抱起,轻轻地放在书桌上。日光贪婪地舔着你那冰清玉洁的胴体。我仔细端详釉色,雨后晴空一般,淡如碧空万里,清丽秀雅,腻如凝脂,釉底胎面泛出的光彩,恰似你脸上的红晕,于朦胧中透着耐人品嚼的灵动韵味。拉下窗帘,灯下观赏:釉下稀疏的气泡随光时隐时现,如晨露嬉于薄雾,似寒星遨于太空。天青,那多像你闪烁的目光啊!我虔诚地用手摩挲着器表,魂灵哆嗦:天青——我终于触摸到了八百年前你那莹润的肌肤。

理不尽的阳刚之美,品不完的阴婉柔情。天青,我真该向世人讲讲你的故事啦!

那时候,严和光着脊梁正依偎在窑炉前,凝视着那肆意狂舞的烈焰和白炽的匣钵出神。火星溅到了胸膛上,“濨濨啦啦”地响,一股焦糊咸腥的燎皮味弥漫在山坳里。他浑然不动,钻石般的目光始终紧盯着那神奇的窑变。一次次败窑的恐慌,把这个汝州百里闻名的窑匠折磨得死去活来。形同枯槁。

天青是这时候走来的。她手里掂着一只豆绿色的瓷罐,里面盛着她亲手熬制的绿豆汤。她虽然只有七岁,却知道爹烧制的天青釉是为了完成皇命,一家五口人的性命全押在这在了这件瓷器上。全家人像在油锅里过日子,煎熬至今:离皇上钦定的交货日期只有两个月零七天了,然而那该死的天青釉还迟迟不肯露面。

盛夏灼热的山风,顺沟波浪般地滚来。天青的头上汗如雨下,沉甸甸的瓷灌坠得她胳膊酸溜溜地疼。她只好把罐子挎在稚嫩的胳膊上,罐底就蹭在胯上,每走一步罐子晃荡一下,豆汤就在灌内不安分地摇溅。

渐近,她就看到了爹酱铜色的脊梁上滚流着无数条的小溪。

“爹——”天青深情地叫了一声。

严和雕塑一般,完全沉浸在了窑火的期盼之中,没有吭声。

“爹——您喝点消暑汤吧!”天青又喊道,奶声奶气里已夹杂着软溜溜的哭音。

严和仍然没有转身,留给她的仍是那一副山一般的脊梁。

“爹——爹——您真癔症了,女儿给您送消暑汤来啦!”天青已是声泪俱下了。

严和终于从火魔中醒过神来,转身看到了脸上搅和着汗水和泪水的女儿,冷峻的目光渐渐地被慈爱的圣水融化,无限的温情悄悄的跳出眼眶,温柔地向女儿飘去。

“青儿——”严和走上去接过瓷灌放在地上,然后用手给女儿擦泪。

那一刻,天青感到爹长满厚茧的五指像是农人耕作地耙齿,一股尖辣辣的疼痛从脸上划过。于是,天青莹润滑溜的脸上就垄气数道的红痕。

严和弯腰揭开盖子,抱起瓷灌,渴牛一般“咕咚咕咚”往肚里灌汤。

天青看见爹长满疤痕的胸脯在急剧地起伏。此时,山坳里静寂无声。窑炉里呼呼的火苗声中偶尔夹杂着一两声“叭叭”的脆响,顺着山势而建的烟道蛇一般爬在山骨上,把黑烟送上了山顶。

严和放下瓷罐,粗鲁地打着饱嗝。他望着袅袅升腾的烟儿,眼里的柔情倏忽间不见了。冷酷、焦躁、绝望交织在一起,揉进了眼神里。

天青望着爹藏满杀气的目光,轻声细语地问道:“我哥和嫂子都出去三天啦,还不回来?”

“你哥嫂到磨盘上找釉料去了,今夜里差不多能回来。”严和说着突然转了话题,“你娘到中王庙还没回来?”

“没有,不过今夜里也该回来了。”

“你回去做饭吧,今晚上别送饭过来,我不饿!”严和说着转身又蹲在了窗炉前。

天青掂着瓷罐,迈着沉甸甸的步子离开了窑场。

夜深了。

严和躺在窑炉前仰望着满天的星斗:上苍啊!请您显灵吧,把天青釉降临世间,助我完成皇命,保我一家平安……

上苍无语,只有银星戏谑地向他眨巴着眼睛。他烦躁地从地上折起,突然想吸烟,拔出别在裤腰里的旱烟袋,猴急火燎地装了一锅,顺手打开窑门,伸手抓住一块通红的木炭,燃着烟后又把它扔进了炉堂。

窑匠要火星求财,不但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而且还要炼就一双铁手啊!

大股的青烟顺着鼻孔钻进肺腑,驱走满腹的躁气。严和又重新躺下,仔细地回味着去年夏天至今的遭际。

一切都缘于那个夏天雨后的苍穹。那天严和到清凉寺郑铁亲家喝“商量酒”,议定儿子新婚大喜的吉日。郑铁也是有名的窑匠,当年二人相好,遂有意结成了儿女亲家。虽说刘婆从中牵针引线,但那只是走过场,郑铁的女儿郑月白许配给严和的儿子严天豆,已是两家大人暗中定好的事。

严和在烧制成豆绿釉的第五年上,郑铁才烧制成了月白釉。又三年过去了,严和又烧制成了天蓝釉。严和名声雀起,如日中天,在瓷乡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那天是七月十六,严和送去了九月十九迎亲的大红帖书。郑铁心里自然夜也高兴,两个亲家就大碗地喝起酒来。从上午十一点钟一直喝到下午四点多钟,两人均醉。严喝起身回府,郑铁执意要送,于是两亲家摇摇晃晃地上了路。送一程,严喝催他返程,他说再送一程。不知不觉已来到青云峰。这时,狂风聚骤起,头顶上湛蓝的天空中突然卷来一堆乌云。紧接着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两人立时酒醒了一半。没等找下地方避雨,两人已成了落汤鸡。好在暴雨骤停,不一会儿,雨过天晴,两人同时仰望天穹,但见碧空万里,清丽淡雅,深远博大的苍穹中空明无尘,澄静中孕育着万千的变化。

“天青釉,天青釉!”严喝突然叫了起来。

“天青釉,天青釉!”郑铁也附和着喊叫起来。

两亲家为共同的发现激动着,二人抱成一团,在雨后的山峰上滚打着,呼叫着。

终于停止了滚动,严喝望着万里碧空说:“亲家,在有生之年咱二人联手,把天青釉烧出来,就是死也瞑目了。”

“老家伙,我知道你的啥心思,自从天青落地你就开始试验烧制天青釉了,如今天青都六岁了,到底烧到哪种火候了?”郑铁说。

“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啊!六年了,火神爷从不肯让天青釉向我露半边的脸儿……”

在这个雨后的山峰上,两亲家倾心交谈,最终决定联手烧制天青釉。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就在此时此刻,北宋皇帝赵佶也被雨后碧空如洗的美景秀色陶醉,他不胜手舞足蹈,脱口吟哦:“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釉色做将来。”遂降御旨命汝州窑匠为宫廷烧制新瓷。

七天后,严和接到了圣旨,自接旨之日起,一年内烧造出天青釉,否则满门抄斩。

天青是在夜里给爹送饭的。

下午,天青给爹送绿豆汤回到家里,忧心如焚。哥嫂到磨盘山找釉料三天未归,娘到中王庙叩拜“中王爷”也是三天未归。自从接到烧制天青釉的御旨后,天青娘见庙就进,见神就跪,烧香祷告,祈祷神灵保佑,让丈夫尽快烧出天青釉。

天青烧了一大锅稀面条,左等右盼,娘也没有回来,哥嫂也没有回来。她这才盛了一瓷罐稀面条给爹送饭。他想,爹喝下的那半罐绿豆汤早被汗水吸干了。

老远,天青就看见“鸡窝窑”炉口喷出的焰火。借着焰火的光照,她莽莽苍苍地看到蹲在地上的两个人,一个是爹,一个是娘。火焰把爹娘的半边脸烤得通红。爹娘的影子像巨大的山神一样被火光拉得七扭八歪。娘从中王庙回来,直接跑到了窑场,天青这样想着,猫腰前行,把脚步放得轻而又轻。

慢慢靠近了爹娘,天青在阴影里住了脚。只听娘说:“他爹,昨夜里我在中王庙前守了一夜,天近黎明时,中王爷显圣了,他说:‘腰想烧出天青釉,必须用玉女祭窑!’说完云一样飘走了。我定睛看时,哪还有中王爷得影子,我连忙跪在中王爷像前叩了又叩,拜了又拜……”

一阵风吹来,勾出头的焰火被吹回了窑炉,爹娘的影子就模糊起来。天青站在暗暮里侧耳细听。

“回家的路上我就想,到哪里去找玉女祭窑?最终我想到了青儿,青儿是咱们的宝贝心肝,可为了保住一家人的性命,也只有拿她去祭窑……“

天青听到这里,手中的瓷罐“嗵“一声掉在了地上,溅起的面条虫子一样缠在她双腿和双脚上。

严和本能地站了起来,“谁?”

天青“爹——”地叫一声,哭着扑向了爹的怀抱。爹蹲下身子,爱抚地用手摩挲着女儿的秀发。

娘眼里噙着泪水说:“青儿,事情你都听到了,不是爹娘狠心,天不杀人窑杀人啊!为了延续严家的烟火,也只有这样做了!”

严和扇了女人一个耳光,“闭上你的臭嘴,烧不出天青釉,要死全家人死在一块!”

女人被扇了个愣怔,等明白过来,突然双手捂脸痛声哭起来。

“他爹,你打死我好啦,这日子像在刀刃上过,我活着比死还难受呀!你真以为我是铁石心肠?青儿是我身上掉下的肉,如今让孩子葬身火海,我能忍心吗?大限一天天逼近,败窑了一次又一次,天青釉如今还没个影儿,我总不能让全家人坐等丧命。月白快要产了,你不能眼巴巴让严家的后人在娘的肚里就被处死啊!老天啊,老天,你咋不睁睁眼啊!”

天青突然挣脱爹的怀抱,“扑通”一声跪在了娘的面前:“娘——闺女答应您!拿我祭窑吧!拿我祭窑吧!!”天青使劲摇晃着娘的双腿。

娘突然把女儿抱在怀内,再次放声悲嚎。严和伸出粗糙的右手,使劲往自己的半边脸上摔打,有鲜血顺着嘴角往下滴……

严天豆和郑月白是第五天夜里才归来的。

天豆背着一带玛瑙石,神采飞扬地头边走,后面跟着大肚子的妻子。

历尽千辛万苦,今天总算找到了做釉料的玛瑙石。爹说只要找到玛瑙为釉,就能烧出天青色的汝瓷。月白想,烧出了天青釉就可以保住一家的性命,也就能保住还在娘肚里踢腾的婴儿。

月色乳一般泻在山路上。严天豆心里高兴,虽然肩上扛着百十斤重的石料,却两脚生风,不一会儿便和空手的大肚女人拉开了距离。

“天豆,等等我。”月白喊道。

天豆放慢了脚步,他觉得肩上抗的不是釉料,而是一家人的生命。他恨不得一步迈进窑场,捣碎玛瑙,做出釉料,涂在泥胎上,让爹尽快装窑试烧。

自从皇上降旨烧制天青釉后,严和的心冷了,儿子的婚事也泡汤了。严和是一个明白人,他想,如果烧制成功了天青釉,再考虑儿子的婚事,到那时鸣锣响鼓,八面风光地把儿媳妇接过来。如果现在娶回了儿媳妇,将来万一天青釉烧制不出来,岂不又毁了儿媳妇花骨朵一般的性命?因此,他打发媒人去传话说,皇命在身,儿子的婚姻之事暂缓操办。

郑铁也是个明理之人,不顾“六不出门、七不嫁人”的大忌,在七月二十九日那天,不声不响地把月白送到了严和家。

“亲家,月白自小跟我看窑,虽没告诉她真传,她却也知道个大概,送她上门,也许能助你一点儿微薄之力。”

严和使劲摇着亲家的大手,嘴唇打着卷儿,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豆大的泪珠砸在了二人的手上……

天豆和月白到了窑场,天豆让妻子回屋休息,他背着釉料到了碾房。

天豆放下釉料,飞跑着到了窑炉旁。“爹,找到玛瑙石啦!”

“真的?”

“那还有假!我还给铁伯送去了三十斤,今夜里他肯定也在家里碾粉哩!”

严和知道郑铁也在为亲家人的性命捏着一把汗,暗地里也在家帮他烧制着天青釉。

严和飞步往碾房跑,天豆紧随其后。严和拿着一块玛瑙石头端详。“好啊,天豆,找到了好釉料,爹的心就放下了。”

严和说着把玛瑙放进了石臼里,“天豆,你回去好好歇吧,这碾碎的活儿由我干。”

天豆在犹豫,他又开了腔:“快回去喝口热汤吧!”

天豆走了。严和把捣碎的玛瑙石放到石碾上,再碾成细面儿,然后用细罗罗一遍,最后开始制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