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三:窑变之艺瓷中冠 不得不知的卢钧窑

摘要:窑变之艺瓷中冠,浑然天成万象新钧瓷的繁荣让神垕镇驰名于天下。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窑变艺术瓷中冠…

卢三:窑变之艺瓷中冠爱钧人士不得不知的卢钧窑

窑变之艺瓷中冠,浑然天成万象新。

钧瓷的繁荣让神垕镇驰名于天下。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

窑变艺术瓷中冠,浑然天成万象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钧瓷位列五大名窑的根本,品绿评红幻万象,疑是画圣神笔图,可见其色彩天成,工夺造化。

卢三:窑变之艺瓷中冠爱钧人士不得不知的卢钧窑

末世繁华

提到钧窑,不可不提神垕卢氏家族,卢钧是继宋代官窑之后,钧瓷发展的又一高峰,清光绪五年卢氏祖卢振太、卢振中及振中之子建立了卢钧窑,立志恢复断烧300多年的钧瓷,历经两代人的努力,终于使失传多年的钧瓷重放异彩。光绪十九年,卢钧窑奉命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烧制寿礼《禹贡九鼎》,这代表着曾经的贡瓷再入宫廷。钧瓷界素有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的说法。

如今,卢钧已发展为钧瓷的第一品牌,传至第六代,卢钧窑的第六代传人卢三先生也成为钧瓷界的领军人物。

卢三:窑变之艺瓷中冠爱钧人士不得不知的卢钧窑

独辟蹊径,以瓷养瓷。

卢三先生自小受卢氏家族钧瓷氛围的影响,在对卢钧的烧造和传承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卢钧窑烧造的配方是卢家绝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材料也和宋钧瓷一样就地取材,包括长石,玛瑙,粘土,炉灰,都是神垕本地原料。卢钧窑传承最好的就是天青釉和月白釉,此外还做了秘色釉。钧窑古窑址没有秘色瓷,失传了1000多年,真正的标本就是法门寺地宫的十三件秘色。钧窑里烧秘色瓷就唯独卢钧窑一家。色彩多变且相互交叉渲染卢钧釉色强调天然窑变,摒弃人工绘制及刻意呈色,绚丽多彩,古朴自然,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卢钧窑在烧制工艺方面主要还是传统工艺,炭窑和柴窑,我们也发展了亚光釉,这是我们近些年来新发展的釉色品种。亚光釉没有很刺眼的光,很时尚。

在卢钧的传承方面,卢三也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日用白瓷和钧瓷同时发展,以白瓷养钧瓷,1982年初,年仅24岁的卢三就创建了禹州市神垕三星瓷业有限公司,生产日用瓷(白瓷),没几年的时间,卢三不仅将公司发展为行业骨干企业,也为卢钧的传承和发展储备了充足的资金,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卢氏的生活及卢钧窑发展的充足资金储备,也以钧瓷专家的角度烧制有品位高质量的日用瓷,为日用瓷产业发展做出长足的贡献。

卢三:窑变之艺瓷中冠爱钧人士不得不知的卢钧窑

连接远古及未来,承先启后。

一门传统工艺不但要传承全面,还要传承好,卢三去年参加了清华的培训班进行学习,也去过景德镇桃园进行陶瓷技艺交流。现在卢三先生正在计划一个卢钧窑的文化园,占地五百多亩,设施囊括了卢钧窑瓷器展厅、卢钧窑烧造技艺展示、瓷器制作烧造场地,建好了以后,可以给各个学校及陶瓷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场所,以了解陶瓷烧造历史、文化及制作流程。为陶瓷发展、钧瓷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扩展阅读

国之瑰宝钧窑瓷器


钧瓷史话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从此,历代朝臣前来观瞻者络绎不绝。宾客纷至、车来轿往、兴师动众,已成为禹州地方士绅的沉重负担。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她的故乡禹县得到恢复。如今钧瓷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发展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和振兴禹州经济的重要载体。

钧瓷说宝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钧瓷谈美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

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窑变如画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赞美。如“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由于这种纹路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奇妙现象,一边听着轻灵而噼啪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意境。

因此,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其中心是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至少从上述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正如古人诗云:“层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

钧瓷今日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79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在器型上,不仅吸收其他陶瓷艺术的造型,如人物和动物造型,而且设计创新,如鱼瓶、花插,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

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有一件极品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

在装饰工艺上,采用了以前钧瓷没有的雕塑、雕刻和手绘山水图案的手法,尽管这种创新还略显稚嫩,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烧造设备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良。采用高速拉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废品率。烧造由煤烧改燃气,火力均匀,使釉面洁净,色彩更加鲜亮。

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飞遍祖国,飞向海外。

陶瓷制作技艺之窑变


窑变,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南窑笔记》记载道:“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

《南窑笔记》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烧成是窑变陶瓷生产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的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熄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等等等,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使成品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钧窑瓷器鉴赏——话说钧不过尺


“钧不过尺”是指钧窑瓷器的高度不超过一尺的意思。

“钧不过尺”有三个方面的倾向可以证实它的讲法是针对宋代钧窑瓷器而言的。

(一)现存的宋代钧窑

据中国陶瓷收藏品协会认定的《中国宋元瓷器图录》所载,宋代钧瓷最高是一件月白釉的鹅颈瓶,高27.5厘米,其次是一件出戟尊,高22厘米。99年4月8日发行的邮票上一件宋钧尊的高度也不过18.4厘米,一件出戟尊的高度为31.8厘米。从众多的资料证实,还没有见到过超过一尺的钧瓷,因此有“钧不过尺”之说。

(二)工艺技术的局限。

宋代烧制钧瓷的遗址发掘成功后,有力地证实“钧不过尺”的说法。

当时烧制钧瓷的燃料是木柴,还不存在煤的使用。据考证钧瓷烧成的最低温度是1280℃,并且需在还原气氛下进行,这种工艺要求在当时是一种了不起的难关。于是智慧的窑工采用了双膛式窑炉烧制。其作法是,先将一个火膛填满优质的木材,留有进气空儿,然后把泥土封死火门;再点燃另一火膛,经过不断填柴烧火,整个窑炉开始升温,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填满木材的火膛里面的木材因为缺氧,开始炭化,至止完全炭化。当窑炉的温度大约在1100℃时,将炭化的火膛开火。打开进空气,使之快速升温,达1280℃以上,然后迅速将两个火膛用泥封闭,不让进空气。这时,因窑炉内缺少氧气,木炭不能完全氧化,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开始对高温下的铜红釉进行还原。充分还原时,氧化铜中的铜被游离出来呈现显红色,不充分还原时,形成氧化亚铜,呈铜绿色;加上其它色剂如铁、锰、钛、锌、钴等元素的还原呈色,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钧瓷了。这样就完成了钧瓷的烧制过程。

了解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低于1280℃时钧瓷将不会发生窑变,高于1300℃钧瓷的窑变也将不成立。由于当时窑炉的设计局限,燃料的局限,造成了钧瓷烧成的十分困难,常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这主要是因窑炉中上下的温差存在,使产品的高度受到局限,即使今天科学技术的,也让明高度存在着明显的温差。窑炉的温差限制了钧瓷的高度,往往上边过火,下边缺火,所以成功的钧瓷就局限在一尺之内。

(三)社会伦理学的支持

宋代钧瓷是作为贡品进奉朝庭,而古代皇帝常以九五之尊自比,加上王公大臣的附会,钧瓷的实际高度,就限制在九五之内。当然九尺五寸是不可能的,故缩至九寸五,也即不超过一尺的范围。传世钧瓷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个说法。钧窑瓷器是宋代官窑瓷器。景德镇瓷器官窑亦较多。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这一高度很快被打破,如99年邮票上出现的两种元钧均高于一尺,堆花三足炉高42.7厘米,双耳连座瓶高33.2厘米。一方面是生产技术得到了明显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窑工对金元皇帝的不满和反抗。

即使在今天,人们还旧话重提,认为钧瓷的精品大都在一尺之内,是因为(1)这样的尺寸工作难度不大,容易出完美之作;(2)烧成温度气氛容易控制,可能会窑变出好的作品;(3)藏家或欣赏者易于把玩,保存。故钧瓷收藏家大多仍遵循这一古老的话题。

总之,“钧不过尺”是一种“回忆”,是对宋代钧瓷文化的“恋结”。在今天,人们不但可以烧制超过一尺的器型,甚至可以烧制出2米以上的巨型花瓶,相信钧瓷的将来更美好。现存钧窑瓷器以收藏品为多。此次世博会期间,世博纪念品也有钧窑仿品展出。

陶瓷文化:五大名瓷之钧瓷窑变


中国瓷器闻名世界,瓷器的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瓷器生产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域及技艺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瓷器种类。在众多种类中有五类瓷器最为著名,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被称为“中国五大名瓷”。

今天瓷库中国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钧瓷为五大名瓷之首。

图:宝石釉窑变结晶之精彩天成聚宝瓶

钧瓷以色见长,即“钧瓷窑变”。有诗云:“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独特的窑变釉色正是钧瓷名贵之所在。其釉色并非手工描绘而成,而是利用铁、铜的不同呈色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这种色变并非人为可以完全掌控,所以又有“钧无双钧”的说法,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高档钧瓷礼品天赐尊

钧瓷色彩艳丽,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图:钧瓷福来石

关于钧瓷的赞美之词甚多,“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可见人们对钧瓷的高度赞扬。

《中国钧窑志》出版


日前,由《中国钧窑志》编纂委员会和禹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钧窑志》正式出版发行。

陶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钧瓷作为五大名瓷之首,长期以来却缺乏一本详细介绍和记录钧窑创烧及发展的专业著作。记者从《中国钧窑志》编纂委员会了解到,作为传承中国钧窑文化的第一部专业文献,《中国钧窑志》记述范围以钧瓷原产地为主,兼及其他钧窑类型瓷器生产区;时间跨度的上限起自中国陶器的发端——新石器时代,下限至2010年年末,主要记述唐代至今1000余年间中国钧窑的发展轨迹。

同时,为更好地弘扬中国钧窑的文化,该书编委会共历时六年之久,九易其稿,对钧瓷原料、生产工艺、造型、釉料到烧成技术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整理与编写。

据了解,全书约90万字、数千张图片,共设钧窑生产、钧瓷鉴赏、钧窑系钧瓷等14章17个门类,资料全面、脉络清晰,为广大热爱钧瓷文化的读者提供了参考和学习的途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何天雄表示:“它的出版面世,对于弘扬灿烂的钧窑文化、传承钧窑的精湛技艺、发展钧瓷产业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钧窑瓷器解密


钧窑,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燿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能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汴梁)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想了解更多古玩咨询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本平台将不定期推荐精品藏品免费去各大拍行拍卖,有意者电联13671696867,或者加主编微信,主编微信ID:zjj5570177←长按可复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