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和鸣吟天曲

矗立在陶都东南一角的中国陶都陶瓷城有一家陶坊,格外引人注目。宁静的陶坊里时不时传来锤泥条的声响,啪、啪、啪,啪、啪、啪。青年陶艺家潘明星、沈书良伉俪正用心的在这寸名曰“品壶居”陶坊的土地上冶陶。

由于跟随不同的师父学艺,两个人的制壶手法都有显著的个人特色。为了能合制紫砂壶,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他们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直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人共同探讨紫砂的艺术魅力,一起研究紫砂的辉煌历史,以求创作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开创特色的艺术,追求紫砂作品的形神气三者合一的艺术境界。

“秦风壶”是潘明星的紫砂创新之作,她将紫砂壶的语言形体展现《诗经》的魅力。六方形的壶身,大气稳重,其间多条交错的纵线装饰,线条利落刚强,有一股劲霸之气,就像强大时的秦人霸气外露。壶把和壶嘴同是六方形,于壶身相连,对比之下显得更加细致。四方形的壶钮立于壶顶,仿佛君主巡视天下,唯吾独尊。整个壶的风格古朴脱俗,正符合此壶取材古文化的内涵。

托物言志,寄情于物是中国的文人雅客们自古就有的习惯,那是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梅竹松,历来是人们称颂的对象。这对夫妻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创作了一组“岁寒三友壶”。这组紫砂套壶,壶形相似,规格相仿,不同的细节和装饰却给人完全异样的感受。以梅桩为把流钮的“梅壶”,梅桩上的疤痕给人以沧桑之感,点点梅花则形象雅致;“竹壶”突出了以竹节镶成的配件,高洁虚心,贴在壶身的竹叶雕刻细腻、灵动;绿色的松叶在“松壶”上显得鲜亮活泼,与松枝构成的壶把、壶嘴、壶钮相比,更是活力无限生机勃勃。人们皆以岁寒三友比喻忠贞的友谊,而他们却用这表达自己永恒不变的爱意,但愿情深不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对挚爱紫砂手艺的贤伉俪,是生活的知己,是创作的伙伴。“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的契合甚至无需语言的沟通,他们两人就像是紫砂壶与茶,相伴而生,相得益彰。

小编推荐

瓷器上的国色天香


牡丹在唐代因其富丽堂皇,百花之中亦最受欢迎。宫廷御花园,大臣府第,文人居所,无不争相采购、种植,欣赏其风姿。较有规模之庵观寺院莫不寻觅名贵品种种植牡丹,用以彰显其知名度,招徕贵宾以及一般施主。盛唐之际,牡丹被誉之为国色天香,实至名归,决非偶然。安史之乱后,盛唐之“万国衣冠拜冕旈”之盛况未能延续,然欣赏牡丹,用美术或诗文歌咏牡丹已成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出门俱是看花人”也成为文明之标识,生气蓬勃之文化传统活动。

宋、元、明、清以来,无论绘画、诗文,无论陶瓷、雕刻、织锦,仍争相以牡丹为题材,实属必然。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可能折射中华大地再现盛世之渴望。宋代诗人陈与义有《牡丹》七绝:“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即为确证。

我们也应注意到唐代诗词对牡丹的热情歌颂,还有宋元时期,文人因国势衰弱,蛰居江南,或流浪岭南,对牡丹产生了难以言喻的一种苦恋情结。

清明、寒食、重阳等等皆为古代节令,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名句流传。而花开花落虽随节令而异,而以“牡丹时”作为时令称谓则属于颇为特异的事例。诸如欧阳炯《三字令》之:“春欲尽,已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又曹邍《[玲珑四犯]被召赋荼靡》:“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

明明“被召”填词的题材是荼靡,作者依旧要再点明是牡丹时节,这说明牡丹在作者心目中已占有了十分特殊的地位。明白这些道理,瓷器上频频出现牡丹饰纹的原因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了。

改革开放以来,牡丹在洛阳、菏泽等地迎来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国众多观光者,另一方面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大规模扩展牡丹园地。当今,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倡导全世界共同繁荣,共同飞跃之中国梦。目前中国之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文化艺术则渊源绵长,影响深远,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即为明证。目前中国观赏花卉之风尚已不亚于当年盛唐时期。

以上海而论,有时某一公园仅仅一天之中,看花人竟达二万以上。当然,百花齐放,不仅牡丹一花独放也。

我们不能忽视在“出门俱是看花人”的同时,美术与诗文也出现了许多品题花卉佳作。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作品编印出版,使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新篇章保存下来,既可供后人作为史料研究,也可在国际上作交流。

据《文汇报》载:“上海博物馆最近一次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上,有元代青花缠枝牡丹凤穿花纹兽耳罐既见于国内,在海外亦有发现。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品亦有相似的牡丹纹大罐,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也曾出现类似兽耳大罐的踪迹。”由此可见,欣赏牡丹之风早已与唐代文明同时传播于世界各地。去年法国画家以油画牡丹参展汤兆基美术馆之牡丹画展,亦非偶然,自有其绵长之历史渊源。

改革开放之初,文艺方面就有大型舞蹈《丝绸之路》,既是反映盛唐之景观,也是中国人民内心为祖国繁荣昌盛之歌颂。《丝绸之路》之“花”乃荷花,那是题材做决定的。丝路所经诸国以崇尚佛教者较多,寺院中佛像均以坐于莲花(荷花)宝座之造型为主。

如今牡丹再次成为我国文艺之主要题材之一,有其必然因素。汤兆基先生擅长书画金石,多才多艺,所画牡丹最为国内外推崇,我认为与中国之飞速发展亦有内在之联系。当然,我们提倡一带一路,愿与世界共同走向繁荣富强,不仅仅提倡百花齐放,我们正在营造万花竞艳的美好世界,所以从世界各国引进了一批又一批的樱花,睡莲、郁金香、蝴蝶兰等等。我们游览风景区时,无论春夏秋冬,均有繁花如锦,异彩纷呈,应接不暇。

其中牡丹不仅在中国最为流行,品种亦最多,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乃是不争的事实。汤兆基先生所画牡丹曾多次出版画册,获得盛誉。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生活。他多次亲临洛阳、菏泽,细心观察各种牡丹之千姿百态,复于海湾森林公园汤兆基美术馆外,辟地二十万平方米,种植牡丹,风晨月夕,就近欣赏其风采。二是名师传承。他研读李叔同之诗文、白蕉之书法,钱君匋之篆刻等艺术,传承其人文精神,故所画牡丹能收形神两似之效果。三是重视研究古代有关牡丹之文物。不仅周昉之《仕女簪花图》,历代瓷器上之牡丹纹饰亦作精详之分析与考证,乃有其独到之领会。故造诣独高,并非得来全不费工夫也。

壶天自春 茶香四溢


晚清瓷壶

国人的饮茶之风自古盛行,中国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当今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和收藏门类的日趋精细,茶壶也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藏市中,一件精品茶壶往往是一壶难求。

由于瓷器茶壶既可待客品茗,也可陈列欣赏,所以是笔者十分喜爱的收藏专题之一。在笔者收藏的茶壶中,壶型变化甚多,有:瓜楞壶、梨形壶、四方壶、鸡心壶、钟形壶、提梁壶、手执壶等等,这其中,尤有几件茶壶很为笔者酷爱。

两把是清同治年间的“粉彩鸡心壶”,很有特点,其壶型是上大下小,圈足很小,器型饱满;一把是人物壶,绘琴棋书画题材,壶通身工笔细描了八位仕女;一把是粉彩花鸟“五伦图”茶壶。所谓“五伦”即儒家所倡导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鸟中的凤凰、仙鹤、鸳鸯、鸽、黄莺来代表五伦。我所藏的这把壶用上好彩料描金绘制了上述五种鸟类,辅以牡丹、兰竹等吉祥花卉图案,口沿描金,底款是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手书篆书双圈红款;还有一把是清光绪刻瓷钟形壶。在如玉般温润的釉面上,古人以刀代笔刻画了一位凭栏妙龄女子黯然神伤的思春场景,线条流畅大气,似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背面楷书娴熟地镌刻“国色天香壬寅仲春雨生砚兄大人雅玩兆麟八弟黄子瑞敬赠”字样,由此可见是光绪年间的一把定制赠送茶壶,壶型为钟形提梁壶,原配纯银把手,盖为蜘蛛纽,此壶似为当时的名家所刻。

晚清民国瓷器尤其是文人雅士喜爱的茶壶,由于受当时海上画派影响,其画风文气,色调雅致,艺术成就较高。当时瓷器彩绘者可分为两类,一为彩瓷画师,他们多是科班出身,书画功底扎实,一般不以此为生计,其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浅绛彩文人瓷画和以汪野亭为代表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版画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能率真表现画家的胸襟,意境清新高远,多为达官贵人或殷实大户人家定制为主,专绘高档瓷胎,作品富于变化而少有商业味道。

另一类是彩瓷匠人又称红店老板,是彩瓷的专职画匠,他们以此职业维持家庭生计,从业人数众多,作品大多流向市井阶层,是晚清民国瓷绘的主力,目前传世品也以此类画匠作品最为常见,其水平也有高下优劣之分。

一曲《青花瓷》 言尽青花千年历史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鉴赏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字串9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德-化-陶-瓷-总-站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装饰

青花陈设瓷装饰更为精美,如绘有苏州园林、北京天坛、颐和园、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四美图”、“史湘云酒醉芍药眠”等纹样的千件青花缸、万件和超万件青花瓶,画面生动,料色层次清晰,装饰别具一格。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不少婴戏图中的小孩,五官发眉可以完全不着笔墨,只在圆圈商洛以浓料就成小孩的头部,天真活泼的形态却表现得惟妙惟肖。

字串7

款式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1)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2)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德化陶瓷总站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5)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色料

“苏麻离青”又称“苏尼勃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优质色料,据专家考证来自于伊拉克。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批“苏尼勃青”料,这种青料含有高铁低锰,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来,同时又因含铁高,在烧制过程中在青花上会出现黑斑点,平添了几分自然美,这也是永乐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周杰伦—《青花瓷》

词:方文山曲:周杰伦专辑:《我很忙》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字串6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芭蕉帘外雨声急,

青花瓷里容颜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

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

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

字串8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阕R&B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我以为是这个“等”字。

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字串7

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关于:天青色等烟雨

在陶瓷的制作里面,雨过天青是一种非常难于制作的颜色。因为在炉里烧出来,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上在釉上的颜色对炉火的温度等等要求都非常高,所以,一般来说,雨过天青的瓷器一直是稀少而昂贵的。基本上,如果一件以前某个官窑烧出来的雨过天青,民间是很少很少的,都是要上贡的,如果留到如今,市场价不下百万。所以这句歌词的意思在于:烟雨对于天青色来说,是它生命力的一部分,一如你之于我。

陶瓷文化:明王叔承诗话:荆溪杂曲


荆溪杂曲

明王叔承

蜀山山下火开窑,青竹生烟翠石销。

笑问山娃烧酒杓,沙坏可得似椰瓢。

①销:熔化金属。

②杓:同勺,勺子。

③坏:通坯,砖瓦、陶瓷等制造过程中,用原料做成器物的形状,还没有放在窑里或炉里烧的,叫作坯。

前墅龙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拍摄

王叔承,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承山人。明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著有《潇湘编》《吴越游集》等。

这首诗写蜀山窑场烧窑劳动场景,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

前墅龙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拍摄

蜀山山下窑工正在点火烧窑,一把把青竹、一捆捆松枝塞进窑洞,生起青烟,化作烈焰。青绿色的泥坯在烈火中熔炼,变成坚硬如石的陶器。请问那烧窑的山娃,用这烧成的沙坏作酒勺是不是胜过那椰子做的瓢呢。

前墅龙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拍摄

这首诗近距离描绘了烧窑的场景。与王叔承同时的王稚登在《荆溪疏》里曾纪录了蜀山窑场的远景: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陶者穴火负山而居,累累如兔窟。以黄土为胚,黑土傅之,作沽瓴、药炉、釜、鬲、盘、盂、敦、缶之属,鬻于四方,利最溥陶者甬东人,非土著也。

而王叔承诗中则具体写到了陶者:负山而居故称之为山娃,穴火开窑时,青竹生烟翠石销,这些生动的描写,是作者深入窑场、接近陶者才能写出来的。诗中还说到了紫砂。王稚登在《荆溪疏》中提到宜均:近复出一种似均州者,获直稍高。但不知什么缘故,只字未提紫砂,而这首诗里提到的沙坏即紫砂壶,且其造型近似椰瓢,而其作用除作茗器外还可作酒勺。这并不奇怪,紫砂也生产酒具,而对窑工来说用沙坏作酒勺更是就地取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丁山窑场上的工人还拿刚出窑的夜壶泡茶喝呢。

前墅龙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拍摄

王叔承在《吴越游》中还写过太湖美食银鱼: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可见他是位热爱生活、纵游山水的诗人。因此,他能写出蜀山窑场的窑工劳作以及紫砂烧制的生动场面也就不奇怪了。(本文作者系著名紫砂学者陈茆生)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西周青铜方彝—贮酒器宋代温碗注子—温酒器清末黑釉玉壶春瓶—盛酒器清犀角荷叶杯—饮酒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中唐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问刘十九》。全诗意气昂扬,轻松洒脱,窗外天晚欲雪,窗内围炉煮酒,与知己举杯畅饮的温馨场景至今打动人心,直入胸怀。品味诗句之余,让人忍不住想在这“晚来天欲雪”的冬天,同好友一起去重温那场千年之前的酒局。

顾名思义,酒器酒具是指用来盛酒的器具。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一般来说,酒器按用途可分为贮酒器、温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四类。

绿蚁新醅酒—贮酒器

从诗中描述的情景来看,新酿的美酒,色绿香浓,当然还在刚刚启封的贮酒器中。贮酒器最为常见最为经典的便是青铜贮酒器,在漫漫历史长河里,青铜贮酒器更像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血液,在人类进化、文明演变的历程中始终保持固有的体温和心跳,它鼎立持重不乏鲜活凌厉,温和典雅又满是狂野铿锵。

青铜贮酒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等级森严的形制著称,金尊美酒不仅弥漫着浓烈的醇香与癫狂,也弥漫着上古三代“封邦建国,天子威赫”的礼乐与尊崇。在青铜贮酒器中,气势雄伟、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便是贮酒器的典范。作为彰显帝王伦常的器具,青铜酒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都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待其死后则与其同葬于墓中。对于国家来说,青铜酒器和鼎之类重器多被人们看作是社稷的象征、威权的体现。而对于个人,则更多体现身份和地位。

除尊以外,在青铜酒器家族中,钟、钫等均为贮酒器,钟即圆形壶,钫即方形壶,但形体均较大。可以说,后世材质不一,形制多样的贮酒器大多是由尊、钟、钫演变而来。李白诗中“金樽美酒斗十千”中的金樽,也是贮酒器,但从字形来看,在原先的“尊”旁边加上“木”,这是因为汉代以后,贮酒器不再是威武鼎盛的青铜礼器,而变成更为平易近人的木制漆器或陶器,即便高贵一点的,也是玉器、鎏金器之属。

红泥小火炉—温酒器

“红泥小火炉”当称得上千古名句,在色彩与气味,陶土与火焰之中奇趣天成、浑若一体,它所描绘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温酒器了。古人饮酒喜欢温热后再饮,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温热的酒喝起来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配以勺,便于取酒。汉代温酒器一般呈圆筒形,两侧有辅首衔环,上不沿饰,宽带,其间浮雕有峰峦、龙、凤、虎、鹿、牛、羊、蛇、狐、兔、禽等。《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再喝,而“青梅煮酒”一词更成为英雄相惜、高端探讨的代名词。晋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就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的词句,明确说到温酒。唐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金银材质的温酒器具,造型华丽端庄,制作精细。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身份背景,显然是无法享用金质温酒器的,所以诗中提到了更加原生态的“红泥”,即陶瓷,这与宋代温酒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宋代,使用成套温酒器来温酒的习俗颇为流行,一般是注子与温碗。加热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将酒瓶放置炭火之上加热,如河南巩义市出土的宋代厨娘温酒图;二是用温碗注子给酒加热,是将盛满酒的注子放入温碗之中,碗内加注热水,用以温酒,然后斟入台盏或杯中饮用。由于碗内的热水可随时更换,因此使用这套酒器可以达到时刻保温的目的。

晚来天欲雪—盛酒器

《问刘十九》诗第三句,便由景及情,渐入佳境。天黑在即,大雪将下,该拿出精美的盛酒器,与朋友一起赏诗论道了。如果说贮酒器与温酒器只是基础和点缀的话,盛酒器便是酒器中的中流砥柱了,它与饮酒器一起构成了酒席之上最为活跃和生动的部分。盛酒器讲究的是含蓄和容纳,在吞吐交融之间展现自身之美,盛酒器最能让人迸发想象的器形便是玉壶春。

唐代王昌龄诗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是实指玉雕壶具还是瓷壶,人们都不能不把它当做玉壶春瓶最早的出处。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无论当时后世都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也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典雅高贵,优美舒朗,常用来比作女子。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苏东坡赋“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也算是一种绝佳的赞叹,可见玉壶春瓶在唐宋时期流行之广,影响之大。虽然收藏界一般认为玉壶春瓶起源于北宋,其实它的造型正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能饮一杯无—饮酒器

无论是举杯遥祝还是捧觞对酌,“能饮一杯无”这样轻松洒脱的语句只能在手持饮酒器,面对倾心知己之时。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陶、青铜、漆、瓷、玉乃至后来的金银牙犀,都可以作为制作饮酒器的材料,且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特色。饮酒器一般有觚、觯、角、爵、杯、舟几种。

饮酒之人则雅致成性,总能用一种极为精巧有趣的酒杯喝酒。据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所谓碧筒饮,就是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与荷叶杯的奇思妙想相比,饮酒器诞生之初却有着极为严格的形制和纹饰,《礼记·礼器》有云:“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王公贵族们使用酒杯,依身份高低贵贱而又严格的规定和区别,否则就是僭越。在当时,诸侯朝拜天子或会盟,以青铜酒器饮酒,并非只为饮酒,更体现了“礼”。正因为诸侯们使用不同等级的饮酒器,后来出现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沿用至封建王朝的覆灭。

刘英杰

天、地、人、茶四者与紫砂壶的统一


紫砂壶茶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说了茶具的诸多的好处,重点来了,如何选购一把紫砂壶呢?

专家认为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紫砂茶壶主要分:“光货”和“花货”两大类。所谓“光货”,就是以几何造型为主,如圆形、半圆形、旦形、方形、多方形、筒形等,壶体不加其它装饰物者;所谓“花货”,主要是仿形壶,如南瓜壶、竹节壶、鱼篓壶、梅段壶、鼠葡壶、荷叶壶、盉形壶等,有时还加上昆虫、鱼蟹等装饰。这两大类,各有各的妙处,只要做工好,爱壶者都喜爱。

二、既然是紫砂壶,首先就得看紫砂的质量。现在的紫砂泥是由专门的厂家从地下采出,制成紫砂泥卖给制壶人。固然紫砂泥是一样的,但到了制壶人的手里,他们还要掺入其它材料,如砂粒以及呈现不同颜色的矿物质等。拿起壶可以用手摸一摸壶身,好的紫砂壶,不但有砂的感觉,而且还光润不滞。粗砂壶,宜兴对这种壶叫“调砂壶”。所谓调砂,就是在紫砂泥中掺入一部门粗砂粒,这种壶不但造型古朴,而且透气性好,用久了,会透出“湛然之光”则更加可爱。紫砂壶的表面是不“挂浆”的,只有劣质壶才用“挂浆”的方法去掩饰泥料的差劲,所以这种劣质壶最好不要买。还有一种挂釉的紫砂壶。对于这种壶,除了要看紫砂的质量外,还要看釉色是否稳重纯正,釉面是否平均,釉边是否整洁,假如是开片青釉,那就更理想了。也有壶面贴砂者,即在壶的表面上粘贴一层同色的粗砂粒,这种壶多见于小型壶,只要手工精细,也是可以买一把的,很有装饰趣味。

三、有人买壶先看壶底印章。当前市上卖的普遍壶,壶底的名家印章可以说都是假的。所以,只要壶的质量好,式样满足就可以买。

四、买壶时将壶拿在手里,先看一看有无裂纹及破损,一般壶身的裂纹多发生在壶口及壶底的边棱处。然后小扣壶身,听一听有无破裂声,最好的办法是装满净水试验,如有裂纹很快就能看出。再把壶身放低,俯视壶嘴、壶盖、壶把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壶嘴、壶把是否端正,随后将壶盖掀开,看一看壶口是否端正,圆的要圆、方的要方,再看以壶口为中央,壶身是否与壶口同心。最后将壶平举至与视线水平位置,看一看壶身四面是否等高,否则壶身就不正。再盖上壶盖,检查壶口与壶盖的旷量,旷量过大则不可取。紫砂壶的壶身是打片镶接的,都有接缝,一般在壶嘴处。加工精细者多不留痕迹,加工粗拙者,不但接缝显著,而且还有刮削刀痕,这种劣质工艺品茶壶最好不买,由于这种痕迹是无法消除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残缺。

昙花一现冮凉官窑 薪火烛天三百年


1930年4月22日,沈阳大东边门外有一民户掘得一墓,墓中有一石棺和一青釉黑花瓶。时任辽宁省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厅厅长的金毓黻得知此消息后,即与卞宗孟、王晓楼前往察看,见石棺前刻有“承奉郎、守贵德州观察判官、试大理司直,赐绯鱼袋孙允中,开泰七年,岁次戊午”31字铭文。青釉黑花瓶高25.2厘米,肩部和瓶腹部绘有野菊,器面三个六角形中,绘有高士、立鹤、伏兔。伏兔于草丛间四处惊顾,十分生动传神。石棺上的“开泰七年(1018)”为辽圣宗年号,属辽中期。且瓶上所绘的野菊、野兔等物景也是契丹人游牧草原上的常见之物。由此可以断定,这件青釉黑花瓶为“辽瓷”无疑。金毓黻发现并及时记入其《静晤室日记》中的这件青釉黑花瓶,成为第一件出土地点最清楚,年代最明确,向学术界发表最早的辽瓷。因此金毓黻也为后人尊之为“辽瓷之父”,辽宁省博物馆从此开始收藏此类瓷器。然而这位“辽瓷之父”却不知道他的故乡辽阳也有一种称作“冮凉官窑”的“辽瓷”。因为“冮凉官窑”的发现,已是这位国学大师离开辽宁以后的事了。

李文信考证冮凉官窑址

辽代陶瓷的发现和认定,不过是百年间的事。 20世纪初,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市场里出现了一种工艺粗糙、纹饰质朴,与中原和南方风格迥然不同的瓷器。人们不知道这种瓷器出自何处,只知道它是从东北地区流出来的,于是就称其为“北路货”。后来由于金毓黻的偶然发现,人们才知道原来“北路货”就是辽瓷。在辽瓷认定八十多年的过程中,辽瓷的收藏与研究当以辽宁最有成就,其中以著名考古学家、东北考古奠基人李文信先生最为突出,他也是辽瓷研究的奠基人。他曾写有《辽瓷简述》、《辽代陶瓷》、《陶瓷概说》(其中对辽瓷有详细叙述)、《关于辽瓷编写的一些意见》等,今天辽瓷研究中的许多成果都是他当年确立的。如辽瓷中最典型的“鸡冠壶”,原来是称作“马镫壶”或“皮囊壶”的。后来李文信在1958年第2期《文物参考资料》上刊发的《辽瓷简述》中纠正说:“壶上近口处都有一个鸡冠形有孔的大鼻,所以呼作鸡冠壶,有人称作马镫壶是不合适的。”同时将鸡冠壶分为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环梁式等五种,李文信的这些研究成果至今仍为陶瓷界所沿用。

1955年,李文信先生对辽阳冮官屯古窑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写有《辽阳县冮官屯古窑址笔记》,包括“冮官窑各种支具装烧法推测复原图”、“辽阳冮官屯附近简图”和“冮官屯附近出土的带有‘石城县’刻款的瓦砚拓片”等。通过李文信先生的考察记述和后来的进一步发现证实,“冮官窑”位于辽阳市东偏北约30公里的冮官屯村。 1988年古窑址确立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着李文信先生笔记中的记述,沿着他当年走过的遗迹,我曾几次到冮官屯寻访考察,站在冮官屯对面的山顶上就可以大致看清整个村庄的位置。它的西部为丘陵地带,南面为千山余脉,北面隔河与灯塔市西大窑镇相望,西南13公里与小屯镇对接,正南距弓长岭区与汤河镇25公里,东南5公里为太子河上的葠窝水库。从长白山脉流出的太子河经过本溪由东而来,绕过村北,流出村西,最终与浑河一起汇入大辽河出渤海湾。太子河水在冮官屯渐宽渐深地拐了一个弯,形成一个半岛,而村庄正处在这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中。冮官屯后的太子河南岸是七八米高的陡坡,北岸为宽阔的砾石和沙滩。北岸不远处为唐代的白岩州、辽岩州、金石城县遗址,俗称燕州城。据村里老人说,冮官屯原有两条街,因河水逐年南侵,如今只剩了一条,北街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中心。在岸边冲刷过的河崖断层中,有窑址、窑渣堆、灰坑等裸露出来,陡坡上一二百米内散落着厚厚一层瓷片、窑砖和窑具等。

如今,冮官屯古窑址边上的太子河水依然汪洋一片,虽已漫漶到岸边林中,但总是波澜不兴,碧水涟涟。村民说这一段河水不管多大,都不会波涛滚滚,年复一年,总是这样静静地流淌着。村庄离河不远,最近人家的后院墙就垒在南河沿的高坡上。河岸漫坡上散落的古窑瓷片,在阳光下闪着晶亮的光泽。沿河人家那灰白河卵石砌成的院墙、菜园子墙甚至厕所墙上,不规则地夹杂着深褐色的砖石,那是八九百年前冮官古窑的耐火砖,人世间最奢侈的砌墙石。砌在墙上的块块古砖,沙粒斑驳,古色苍然,如同一幅油画上最凝重的一笔,饱含深情地向世人诉说着昔日太子河边桅杆林立,冮官屯里窑火烛天的繁华旧梦。

“冮凉官窑”曾经创造了

近三百年的繁华

“冮官窑”始于辽,盛于辽金之交,废于元初,按这个时间算,至少存在了二、三百年。为什么辽代在这里会有这样一个繁盛的窑业?这主要是当年辽阳历史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在“冮官窑”繁盛的辽、金时代,也是辽阳历史上最为隆兴和繁华的时期。唐朝末年,契丹族兴起于辽河流域。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在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首先攻占了辽东地区,并对辽阳城的经营给以极大的重视。据《辽史》记载,辽太祖神册三年(918),耶律阿保机率军占领辽阳,第二年即下令修筑辽阳城,并迁渤海国民众充实辽阳,将辽阳称为东平郡,设防御使,大大加强了辽阳城的地位。辽太宗天显三年(928),又将东丹国的都城连同民众一起迁到辽阳,同时称辽阳为南京,作为辽国的陪都。

当时称为南京城的辽阳规模宏大,周三十里,四面八门,设有南北二市,早南市,晚北市,每天南北客商云集,市声鼎沸。辽太宗天显十三年(938),又将辽阳改称东京,同时还设置辽阳府,统称为东京辽阳府。公元1116年,新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克辽阳,金袭辽制,仍以辽阳为东京,为国之陪都。同时又因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辽阳,以及金世宗登基于辽阳,所以辽阳城不仅延续了辽时的繁华,而且更处于一种非常荣耀的地位。这种繁华与荣耀的具体标志,就是我们今天到辽阳见到的全国六大古塔之一的辽阳白塔。

辽阳在辽、金时代的这种独特地位,自然为“冮官窑”的繁荣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或说辽阳的繁华与荣耀更需要具备制瓷条件的冮官屯兴旺繁荣起来。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冮官屯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在没有“冮官窑”的时候,太子河还不是现在这个称呼,那时称衍水、大梁水、梁水。太子河的称呼似乎是和“冮官窑”一起诞生的,从诞生那天起,它们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太子河是冮官屯制瓷业的生命线,是它维系了整个冮官屯辽、金时代制瓷业的繁荣,这一点也是历史上著名窑场所必须的条件。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曾到中国瓷都景德镇考察游历,考察过后,他在给奥日神父的信中说:“有两条河从靠近镇边的山岳里流下来,并且汇合在一起,一条较小,而另一条较大,宽阔的水面形成了一里多长的良港。这里水流流速大大减缓了,有时可以看到在这宽阔的水面上,并列着二三排首尾相接的小船,每日都有无数的小船停泊。”他在这里说的那条大河就是景德镇的昌江,后来瓷绘艺人代指瓷都的那条河。从昂特雷科的描述中可以见出,冮官屯的地理地形同景德镇极为相像,尤其是河水。大小河网交错的太子河水系为冮官屯提供了“水土宜陶”的必备条件。因为水是制瓷业最需要的自然资源,有了充沛的水才能安装水车带动水碓粉碎瓷石,才能淘洗瓷土,才能和泥制坯。更重要的是,太子河还是“冮官窑”水上运输的大通道。想当年,以冮官屯为中心,太子河两岸很大范围内尽是遍布的窑场,以至今天冮官屯对岸的村镇名还有“西大窑”、“上缸窑”、“下缸窑”的称呼。那时候,冮官屯不仅有规模宏大的窑场,肯定还会有不小的码头,每天无数船只穿梭往来,各色瓷器,靠太子河道上排列如蚁般的小型船只驳运,转入辽河,出海或是进入关东腹地。从水上说,“冮官窑”具备了辽代其他“四京六窑”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

河水之外,冮官屯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南边紧靠千山山脉,低山丘陵里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为窑场提供了大量的窑柴资源。有了取之不尽的山林木柴,才能保证冮官屯的窑火彻夜不熄,毫无疑问,这也是冮官窑得以延续近三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冮凉官屯是当年

中国北方陶瓷集散地

从现存“冮官窑”古遗址上看,当年窑场曾遍布冮官屯一带,太子河两岸方圆数里之地。这就足以证明,当时“冮官窑”的陶瓷产量一定是巨大的。这样,在辽金之交的二、三百年间,“冮官窑”以数量齐全的器型、丰富多彩的釉色、多种多样的窑口、规模巨大的窑场而成为“五京七窑”之一,成为辽、金时期中国南方与北方,关内与关外的瓷业交汇点和北方陶瓷研制、加工、生产、销售的集散地。

“冮官窑”烧成不用匣钵,而是在较大的圆形窑炉中,采用各式大小、厚薄、方圆不同的耐火砖和支、顶、挤、垫工具装烧。这种烧法说明在当时窑业技术和降低成本上已有很大的进步。其产品以白瓷居多,其次是黑瓷和酱釉瓷,也偶有白地黑花瓷、兔毫釉和三彩器。器型多杯、盏、碗、盘、碟、瓶、罐,还有小人、小马、小狗、骑士像和兽首埙、围棋子、油灯、纺轮等。其中最多的是日用大器,大碗尤多。这些瓷器大都胎骨厚重,含有杂质,瓷片断面呈米糠样,瓷化程度不高,或颗粒明显,基本烧结。白瓷色呈灰白或黄白,器表多施化妆土,其上施釉,但多不到底。大多釉色干白,温润不足,有的釉因汁水稀释,釉层极薄,几如素胎。黑瓷釉色较黑,但温润不足,有的釉色略偏红,光亮明显。酱釉呈酱红色,光泽明亮,也有的呈酱黑色,釉面少光泽。由于不用匣钵装烧,瓷胎和釉面受火部分往往挂有薄薄一层红黄油污,胎质部分尤为明显,这是“冮官窑”产品重要特征之一。“冮官窑”中刻花、划花的瓷器较少,白瓷黑花器的数量也不多见。但也有少量堪称精品的瓷作。如颇似定窑的白釉碗、剔粉雕缠枝花白釉碗和颇似建窑的兔毫盏与执壶等,都让人深感“冮官窑”绝不仅仅只生产大众实用器。如窑场里发现的兔毫盏和兔毫执壶,釉色精美,窑变瑰奇。兔毫釉因以铁作呈色剂,生坯挂釉,高温焙烧时部分未熔化的铁分离出来,密集结晶,于是在黑色釉上呈现出兔毛一样的金色丝纹。“冮官窑”中的这类产品,说明辽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文化和器物使用上,自然也学南人样,品茶用起兔毫盏,将遥远的福建建窑工艺引入到了“冮官窑”中。另如小玩具中的兽首埙,做工生动可爱,多为酱色半釉。三孔,此物时人称为“三孔笛”,为游牧民族少年手中能吹响的玩具。“冮官窑”中的围棋子,多为无釉素胎,低温烧制。这种围棋子,与辽宁及其他地区辽墓出土文物和墓室绘画相吻合,说明辽时中国北方地区的“籍草围棋”并非传说,围棋的普及在当时已达到很高的程度。

从冮官窑瓷作的写实造型和装饰艺术所透露出的辽代北方特别是辽海地区的艺术融合与审美取向看,其作品不仅有着浓郁的契丹族传统文化和草原生活气息,而且也有着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影响,如器型的粗犷豪放与均衡对称,风格的挺拔刚健与小巧生动,纹饰的泼辣酣畅与稚拙朴素,都折射出了辽海地区民族融合与文化渗透的品格和气质,体现出了“冮官窑”古瓷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冮官窑”的繁华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八九百年,元、明、清都成了过程,一个空白的过程。我最为之叹惜的是当年的制瓷者没有留下任何姓名,更没有一丝一点的文字记载,只因为他们仅仅是民间工匠吗?据史料记载,辽攻占燕云十六州后,将定窑、磁州窑和山西大同浑源窑的大批窑工掠入辽境,为其生产日用陶瓷品。这其中,会有很多关内甚至南方的陶瓷工匠来到冮官屯,所以冮官窑的瓷器在造型、制瓷技艺和形制上才会出现兔毫釉和明显的定窑、磁州窑特征。这些来自外乡的陶瓷艺人,他们所从事的都是地位低下的工匠之事,其艰辛的劳作自古以来就被列入“天下三苦事”之中:打柴、烧窑、磨豆腐。他们所创造的下层文化和艺术,从来都是受到忽视或者根本得不到承认。他们虽然为冮官窑的繁华贡献了自己的智慧甚至生命,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他们的业绩连同他们创造的文化被湮灭的命运。就是他们同时代所创造的瓷器,也只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才浮出尘埃,这还多亏了一位叫“金毓黻”的学者,冮官屯人的乡亲,是他才使冮官窑和它同时代的窑工们所制造的产品有了一个名称——辽瓷。

冮官屯烧窑制瓷工匠们的姓名虽然没有像他们创作的作品一样出土面世;为他们作品冠上时代之名的史学大师也遗憾地没有一睹冮官屯的地下宝藏,但这些都掩藏不住太子河边的工匠们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了一段灿烂辉煌的历史,一段留给我们后人追寻与赞叹的繁华旧梦。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