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云南卷》开始编撰

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编纂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云南卷》到目前已完成了《云南工艺美术概览篇》《珠宝首饰篇》《金属工艺篇》《陶瓷工艺篇》《木雕根雕工艺篇》《石雕工艺篇》《民族服饰篇》(上下册)《其它工艺篇》(上下册)8篇10册的编撰提纲拟定任务。

《云南卷》的编撰是我省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云南卷》针成为云南工艺美术史上最为权威、最为科学、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集学术性、历史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具有工具书意义的名著;它将收集和统计全省工艺美术产业的数据,为政府推动云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扶持云南工艺美术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艺美术技艺,对展示云南民族文化,扩大云南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云南省工艺美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全面推动云南工艺美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TaOcI52.com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谈紫砂


紫砂,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古朴而精美的艺术造型,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面对当前市场出现的紫砂热,文化中国记者对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山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在谈到有关紫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山先生认为:紫砂作为中国传统而古老的手工技艺,之所以被社会各界所推崇所喜爱,原因就在于它所承载的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内涵。它的魅力在于融合了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在材质和技法上承袭了中国传统技法的精华,在构

记者王舒婷: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创意产业立为未来十年的支柱产业,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对民间传统紫砂工艺的发展,所持态度和扶持力度有何具体计划或安排?

王山:首先要肯定中共中央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做的十年计划,这是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对文化行业和工艺美术事业的支持。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得益于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尽情的发挥自身优势与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行业服务,我们担负着传递中央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具体指示以期更好的为文化繁荣作出贡献。因此,在今后若干年,我们协会将对工艺美术行业里这种传统古老的技艺紫砂项目投放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多的内容支持。

我们计划着手编纂大型重要国家卷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它是财政部批准的国家文化工艺项目,在此项目中我们把技艺归类,共分34类。紫砂技艺是陶瓷技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就紫砂的制作技法、工艺技巧、材质、装饰、构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紫砂工艺在中国传统工艺当中的地位及影响?

王山:紫砂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技艺。无论是在过去、今天、还是未来,紫砂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成为行业佼佼者。也正因其特殊的材料、特殊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和技法,以及良好的装饰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对其推崇与偏爱。普通百姓喜欢它;学界人士关注它;文人雅士偏爱它;政府官员推崇它;甚至艺术行业间产生了与紫砂联姻热,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得书法家、篆刻家、画家、雕塑家纷纷与紫砂技艺者合作来共同创作属于他们的理想艺术形式。他们通过紫砂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来表达传递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审美倾向。多种文化的交织,使得紫砂文化的内涵更加丰盈也更具魅力,其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凸显。

记者王舒婷:据您了解的紫砂艺术都有哪些?您认为其中最特殊或最珍贵的是什么?目前有没有需要创新的地方?

王山:紫砂的重点产区在宜兴,在宜兴有一座紫砂矿,这个紫砂矿连带浙江地区也有紫砂矿,实际上是一脉两矿。但一谈到紫砂大家更多的还是会想到宜兴紫砂,紫砂工艺的发端、材料、属性两地相同。文化发端起源工艺表现最佳也在宜兴。这里以其独特的地层构造为紫砂工艺的产生提供了独有的先天条件,从造型上宜兴紫砂有很多传统的器型,它被历代技艺人员传至今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紫砂技艺人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在原材料不变的基础上对紫砂的造型和装饰进行了创新,他们将古老的紫砂与现代时尚生活接轨创作出了渗透着新的文化观念的壶型,例如我们看到的《小石清泉壶》、《太极阴阳壶》以及世博、奥运期间,含有中国建筑风格外观的壶型都是紫砂技艺者的独特创意。紫砂艺术最珍贵的部分在于它原汁原味的表现出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最基本朴素的哲学思想,这里重点在于其美学思想,它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教和道教思想,如我们常见的《井阑壶》,它方方正正的六个角也包含着中国方正、和谐的造型观念。同样,《足球壶》的圆润也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记者王舒婷:紫砂艺术传承离不开紫砂文化的内涵,对于紫砂传承,您有什么样的看法?目前紫砂工艺传承的情况如何?

王山:在1881个技艺当中,紫砂的传承还是不错的。尽管比起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漆器、以及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里的黑陶,紫砂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尚属年轻,但相对于一个人的生历程而言,它又是古老的,毕竟它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我们通过现代紫砂技艺者的作品,看到年轻人很好的继承了传统紫砂文化的思想,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前辈们有关于紫砂知识的教育,他们在承袭传统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能游离出中国,不能游离出现代人对现代文化的接受度,它应该是现代人从传统观念中提取的养分,来丰富现代文化观念从而形成的新的工艺美学思想。因此,无论是世博壶还是奥运壶,它都应是现代技艺者在继承基础上传承发展的,为现代人所接受的,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一体的美学工艺。只有这样,我们创作的作品才能为人所接受。

我们提到传承是历史的过程,无论是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世界观的碰撞还是新旧意识形态的碰撞,所碰撞出的火花应该点亮的是当代人的心灵。它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诉求和愿望而不是躲开当代一味守旧。因为没有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是停滞干枯的。我们提倡文化上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紫砂技艺者应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去创作更多更好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紫砂艺术品。

记者王舒婷:您对紫砂文化的前景如何看待?

王山:紫砂壶的市场前景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因为一件紫砂壶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他的实用价值,还有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正是这几个价值的叠加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所在,也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的市场前景所在。我想,紫砂技艺品种将来会有大的发展,今天尚未到最高的水平。

记者王舒婷:目前紫砂收藏市场极度升温,泡沫问题也随之出现,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将会如何正确引导消费投资?

王山:在紫砂收藏市场升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刚才提到的泡沫问题在今天确实存在,实际上这是行业问题,慢慢延伸成了社会问题,在拍卖市场这种问题尤为突出。有些拍卖是非正常化进行的拍卖,例如假拍、找拖拍这些卑劣的手段使原本不应该出现的泡沫产生了。这些拍卖结果实际上都不能体现紫砂的真正价值,我们应该摒弃这种社会的卑劣现象,弘扬那些真正能体现紫砂价值的市场。因此,我们行业协会的工作是十分艰巨的,我们在行业理事工作会议中通过了有秘书处起草的有关工艺美术价格评估方法,理事会已经通过了,还要经过专家学者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我们应该建立行业真正的价格评估体系,从认证、判定材料的真伪及紫砂壶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去评定,尤其经济价值的评定应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而不是文交所所提供的判定的那套方法。我们判定机构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应符合市场的正常规律。其二,我们正在着手做工艺美术品的价格指数,经过科学严谨的系统研究与市场调研,它能精准判断出工艺作品的价格趋势,为工艺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把关,这才是正确的市场引导。

记者王舒婷:对于紫砂收藏爱好者来说,怎样才能进一步了解紫砂知识从而更快的加入紫砂收藏队伍?

王山:多看书。专业方面的书籍要多看。其次,要找机会参加一些活动接近大师直面请教专业知识。

记者王舒婷:对于紫砂未来的发展趋势您认为是偏向于实用价值还是艺术审美价值?

王山:刚才提到与时俱进,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在传承紫砂壶在古代实用的基础上,我想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应该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代表性的品类


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

画家、老师贺正刚介绍了陶瓷起源。当-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红成为瓷器生产的经典作品。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其次,青铜工艺。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至殷商、西周达到鼎盛,历经十五个世纪的辉煌。中国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生产的品种和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文化意义之丰富,都可以说举世无双。第三,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唐宋时代还创制出了各种雕漆,如剔红、剔彩、剔犀等。漆还作为造像的工艺,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工艺形式。最后,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贺正刚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以说玉见于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具极高学术与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出版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由朱培初、宋兆麟、梅建军等五位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认为“这部成系列的文献性学术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为维护中国的文化命脉和保护民族特质作出贡献,对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人文研究领域的开拓也有创新价值。”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长期以来未曾有系统的著述问世,不少优秀的传统技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被现代工艺所替代;有的虽然延续至今,却又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整理,如再不进行抢救,则前景堪忧。

1995年,在华觉明研究员等知名学者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正式成立,同时筹划编撰《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一书,意在国家尚未立法保护之前,先将已知的优秀传统工艺及其研究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著录存世,为日后抢救保护做准备。1996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和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鼎力支持下,《全集》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路院长亲任主编。1999年1月,《全集》完成立项程序,被确认为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为《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在《全集》编写过程中,编委会从全国延请学养深厚的权威学者或常年从事传统工艺调查研究、卓有成效的中年学者主持各卷的编撰,同时坚持规范化运作和严格把关,质量、文字、图片、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出版者大象出版社精心审校和做装帧设计,用铜板纸印刷,图随文走。各分卷大致分:历史沿革、工艺、所用的原料、设备、技法、历史上著名的工匠、作坊等内容。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分为《漆艺》、《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造纸》、《印刷》、《中药炮制》、《陶瓷》、《雕塑》、《丝绸织染》、《传统机械调查研究》、《金属工艺》、《民间手工艺》、《酿造》、《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等14卷。《全集》出版后,在社会各界获得广泛好评。2007年,《全集》前七卷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并被列入全国“三个一百”优秀图书书目。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的支持下,《全集》又增补6卷,其中《甲胄复原》已于2008年出版,其余5卷将在2011年完稿。全部出齐后共20卷,成为一部成系列、覆盖传统工艺所有十四大类的文献性著作。

《中国艺术大师全集》: 承民族瑰宝


荔枝冻石天伦之乐冯久和

黄杨木雕伎乐高公博

景泰蓝双凤壶张同禄

梅子青莲纹将军罐夏侯文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策划编辑出版,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任主编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是全国传统工艺美术界及非遗保护领域十分关注的大制作。丛书的研究对象为德艺双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涵盖十几个工艺大类、上百种传统技艺,形成一部反映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历史和成就的百科全书。丛书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已经出版发行17卷,于今年年底计划完成27卷的编纂出版工作。6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丛书副主编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负责人、丛书编辑部主任邱春林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丛书的编纂历程、特点及成就。

突出的学术价值

“把工艺美术大师放到国家层面的高度来宣传和介绍,这是以前没有先例的。历史上手工艺术家多是被主流学术忽视,甚至被轻视,感觉他们只是持小技,不能传大道。这套书,应该说表达了我们对于工艺美术作为当代文化艺术,或者是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传承、加以保护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学术姿态。”吕品田说。“国家级的学术机构积极主动来为传统手工艺人编个人全集、写传记,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邱春林介绍这套丛书写作背景时说:“我国目前一至五届评出来的36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差不多有1/4的人已经作古,却尚未总结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思想,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才能承传的手工技艺没来得及记录和整理;更有大量当代工艺美术珍品来不及著录就已流失境外。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恰好说明了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作为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工艺美术全集,迄今出版发行了《冯久和卷》、《汪寅仙卷》、《张同禄卷》等17卷,正在编辑出版的有《毛正聪卷》、《杨志卷》等十几卷,涉及玉器、石雕、木雕、漆艺、紫砂、景泰蓝、泥塑、陶瓷、刺绣、织造、唐卡等主要工艺美术大类,该书有很高学术价值,简要说来,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书写方式具有开拓性。打破过去中国工艺美术史以器物为主的书写方式。回顾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学术史,基本上是只见物不见人。邱春林说:“以往的工艺美术研究专著往往是介绍各个年代的器物的造型、纹样,以及形式变化的规律。由器物来折射各个时代的一些工艺方面的突破,以及关于这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审美风气变迁等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的最大突破,就是以人为本,重点是要以人的创造活动来支撑起整个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以此弥补过去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和书写的缺憾和不足。”

吕品田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这种“以人为本”的书写方式,他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都是掌握绝技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掌握的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性、精粹性,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精神。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们往往年事较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及时记录下他们的宝贵经验,及时记录下他们在手工技艺方面的创造,非常重要。”

第二,内容博大厚重,具有科学构架。该套丛书编纂体例较完备,内容较全面,包括大师口述史、艺术成就评述、代表作品图版、艺术创作年表几个部分。

吕品田在介绍全书的内容时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对整个中国工艺美术整体格局的把握,因为中国工艺美术本身门类丰富,样式众多,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风格。丛书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同时通过他们,把工艺美术的整体面貌反映出来、折射出来。”

邱春林介绍,丛书编纂在体例上有详备考虑。每一卷本第一部分是大师的口述史,把这些工艺美术大师所掌握的传统技艺精粹的鲜活的东西,尽可能多地向社会公众做介绍。按照口述史的方法,甚至保留了他们的语言习惯,这样让读者读得很有趣,带着很强的体验性。第二部分是编写者对大师艺术成就的评述。这个评述要有纵的坐标,即在历史的坐标轴上,该大师的传承和发展如何,技艺水平如何?还有横的坐标,就是他在当代同行业当中作为到底有多突出。第三部分介绍大师各个时期代表作,有大量精美的图片。第四部分是创作年表。“完备科学的体例,主要是要建立比较好的学术积累,使它既具备文献的真实性价值,又具有文化引领的高度。”邱春林说。

严谨求实的学术追求

丛书的顺利编写离不开优秀的作者队伍。邱春林介绍:“丛书所有的编委都是来自传统工艺美术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包括王世襄和李绵璐,他们在世时非常积极支持这个研究项目。参加采编和写作的人员以中青年为主,是与工美相关学科的一些优秀学者,此外还邀请了社会上有较深厚的学识和良好学术素养的学者参加。面向全国邀请作者,遍及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

为了保障丛书的学术含金量,编纂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从口述史整理、文字校勘、图片拍摄、版式设计等多方面来看,丛书处处求精,体现了编委会严谨求实的学术追求。

邱春林说:“大师口述往往是发散性思维,这需要我们编写者发挥主动性,识别哪些口述的历史是有价值的,要记录下来,还要将之整理成文字。另外一方面,有的大师因为年岁已高,他们的回忆在时间上,或者对事件里面的人物记忆会有误差,这需要我们查阅相关的记录、文件,甚至多方求证于旁人来对照,必须依靠去伪存真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最贴切地来还原历史。”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对大师评价也力求客观、公正。邱春林举例说,有些作者偶尔也会因个人崇拜或者受时风等因素影响,有意夸大大师的艺术成就,甚至轻易地称某大师为某行业的泰斗、宗师,对这些言词编委会在审稿时特别慎重,会组织熟悉这个行业的编委坐下来讨论这样的措辞合不合适,是否符合事实。一经发现有问题,会要求作者把不确切的言论加以改正。据了解,丛书已经出版的十几卷本,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卷引起同行业之间的不好反映。丛书很畅销,人们普遍称赞丛书有很好的学术影响力。

促进工艺美术传承、发展

据相关报道,我国曾经有过完善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机制。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期里,手工艺基础较好,成了换汇的一大亮点。从1949年到1990年这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手工艺生产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很大作用。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工艺美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等教育有十几所工艺美术学校分布在全国重点手工艺产区。各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科研力量也很强,既有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也有高校培养出来的科学研究人才和造型艺术人才。

可是,在198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逆转。随着工艺美术企业的改制,市场经济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老的工艺美术科研院所陆续解体,工艺美术的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陆续完成合并,合并后的重心都转向纯艺术或设计艺术专业。

吕品田认为工艺美术需要好的研究氛围,他说:“上世纪80年代体制改革以后,工艺美术整体走向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工艺美术的活力焕发了,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个体作坊林立。但是,从国家层面所展开的宣传、学术研究,相对却变弱了;在工艺美术的社会引领方面,创作指导的工作也弱了。相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的编辑出版,应该会起到很大的弥补作用,比如对创作的指导、对工艺美术的鉴赏等等。”

邱春林说,传统工艺美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是一个换取外汇的经济急先锋的行业,经济属性被强调和重视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重工业和轻工业体系逐步完善起来以后,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自然而然要削弱。但与此同时,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却被公众得以认知,大量当代工艺美术精品被广大老百姓喜爱、收藏,直接推动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的编辑出版,能适时促进工艺美术实现从经济行业到文化行业的转型,引领工艺美术大师朝着亦工亦文的方向去创作和生活。

有目共睹的是,本套丛书更大的作用是提高广大工艺美术爱好者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邱春林说:“工艺美术爱好者经常询问我们到底出了多少卷,要买齐。通过我们这套书,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大师成长的历程、创作的甘苦,了解大师技艺的独特性和艺术创造性,也有便于他们持久关注这个行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是一部倾注了众多人士大量心血的精心之作,其作为工美艺苑之巨制的学术地位,已日渐引起学界内外的重视。

《陶瓷分典》的编撰


已列为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的《中华大典》,是1987年国务院批准立项的重点出版工程。经《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编撰委员会的批准,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编撰委员会”承担《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的编辑出版任务;该院陈雨前教授被聘任为《陶瓷分典》主编,邀请了数位全国知名的陶瓷专家和学者参加。

《陶瓷分典》的编撰工作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督促了项目的启动和筹备,使分典项目的经费、场地、设施、编撰人员等重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利于分典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目前,编纂委员会已经提出《陶瓷分典》的编纂方案、且正在制定《陶瓷分典》的编辑出版方案和工作计划,预计2008年底出版。

据了解,《中华大典》是在继承和发扬前人整理研究古代各种典籍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吸取和运用现代图书分类的科学方法,对先秦以来至辛亥革命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分类整理和资料性的汇编总结。其中:一级经目24个、二级经目100多个,规划出版字数达8亿字。根据大典编撰的进度安排,2010年将全面完成大典的编撰出版工作。而作为《中华大典》浩大工程有机组成部分———《陶瓷分典》项目的开展,不仅对我国陶瓷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是陶瓷古籍文献抢救工作的重要机遇、更是我国“重振陶瓷强国”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景德镇市和陶瓷学院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的契机,完成将对该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雨前简历:1962年4月生于江西余江县,1985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1998年1月至2000年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副馆长、2001年任正馆长,2002年9月赴中科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开始攻读中央美院博士研究生。现为江西省社科院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暨“景德镇学”研究中心主任,陶瓷学院工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景德镇学”的首倡者。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陶瓷美学、陶瓷文化学研究,先后出版和主编了《中国历代陶瓷诗词评析》、《景德镇陶瓷诗萃》、《陶瓷艺术文化审美》、《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等专著及大型画册;参与主编和撰写《景德镇瓷雕作品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瓷器卷》;在《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陶瓷研究》、《中国陶瓷工业》、《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台湾《紫玉金砂》、《天地方圆》、美国《陶瓷月刊》、澳大利亚《陶瓷艺术与认知》、西班牙《陶瓷》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60余篇,主持多项陶瓷文化与艺术的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还编辑了《二十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欣赏》光盘且获奖。

中国第一本介绍云南紫陶的专业书籍――《云南建水紫陶》


云南网讯由马行云编著的《云南建水紫陶》于近日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云南出版集团打造“中国四大名陶―紫陶”的第一本专业书籍;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云南建水紫陶历史、文化、工艺、名家、作品的专业书籍(精装本、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98917号),现已在全国新华书店正式开始发行。

《云南建水紫陶》由蓝嘉澍(云南省紫陶专家)、王迎新、(昆明《大观周刊》资深记者、云南晋洱茶专家)、许儒慧(云南省紫陶专家)三人作序,分别从紫陶的价值、独特性以及“紫陶”一词的由来和其历史来阐述。全书共分: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与文化、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云南建水紫陶与汽锅鸡、云南建水紫陶与普洱茶、云南建水紫陶的鉴赏与收藏五部分,内容新颖、独特的视觉介绍紫陶的历史、文化、工艺、汽锅鸡、普洱茶以及当代30位紫陶名家大师及代表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精美的紫陶工艺,如同在享受眼觉的丰盛晚餐;看着一道道的制作工序,如同亲临其境,去感受制泥、拉坯、装饰、雕刻、填泥、烧制、打磨的过程;看着香喷喷的汽锅鸡,给人以无尽的味觉想像;看着高雅的紫陶茶具,如同与文人墨客在品茶、品人生,乃惬意无比;欣赏陈绍康、刘也涵、谢恒、向炳成等30位紫陶名家的制作作品,感受他们所赋予紫陶深厚的感情、不同的文化,乃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云南建水紫陶》一书的宗旨就是借昆明桥头堡的地域优势,让云南紫陶艺术这门传统的产业、伟大的文明、厚重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民族的工艺得以发扬光大,走向更大的辉煌,创造更大的财富,为云南省打造民族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云南紫陶位居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这已成为云南紫陶的一张名片,云南紫陶有别于其他四大名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书画艺术的展示不是写在宣纸上,而是采取阴刻阳填的方法移位到陶坯上,并采用无釉磨光的工艺精制而成。云南紫陶有“体如铁、色如铜、亮如镜、声如磬”和“花瓶装水不腐,花盆栽花不烂,茶壶泡茶愈香,餐具存肴不馊”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精美的陶瓷造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装饰性、观赏美。纵观古今中外的陶瓷装饰手段不外呼有:素坯化粧土彩绘、素坯打磨、素坯镶嵌、素坯挂化粧土施釉、泥坯上堆、雕、刻、印、捏、贴,泥坯雕刻施釉、釉坯雕刻图案装饰、各色厚薄釉系的窑变装饰,玲珑、丝网、印花、贴花,以及丰富多彩的釉上釉下装饰等。陶瓷工艺师们总结出丰富的经验,采用了科学的工艺方法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开辟了广阔的创新之路,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陶瓷文明。

此书系统、深度的介绍紫陶,马行云先生前后两年、29次去古城建水,拍摄了上万张紫陶的资料图片,拜访了几十位紫陶工艺师、紫陶生产企业编著而成;《云南建水紫陶》是了解紫陶、收藏紫陶藏品;经营紫陶产业;发展紫陶经济;感悟云南民族文化的专业书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