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瓷器带给我们的文化享受

艺术品收藏,要的是感觉,是一种由内心到外延的美。当我们看到一件陶瓷艺术品,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让人发自内心的赞叹,美得无以复加,于是突然间就有了一种想要拥有它的愿望,这种感觉和青年才俊情窦初开,遇到一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姑娘一样,飘飘然的甜美。这便是艺术陶瓷的魅力所在,由里向外,如一瓶陈年的女儿红,越品越醇。

与文学“离婚”后的朱大可,转战文化评论,这些年更是染指“文化器物学”。陶瓷,这个在他看来最具象征意义的中国器物,似乎只有更加有文化,有内涵,才是硬道理。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公认与陶瓷有着密切的联系,china其实来源于景德镇古名“昌南”,这个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因为它不仅表明了瓷器的产地,而且是双音节词,跟china的发音更加吻合。可以说,瓷器、景德镇(昌南)和中国这三个词语之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关联。瓷、茶、丝三位一体,是华夏文明对世界日常生活体系的最大贡献,它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农业时代乃至资本主义时代的生活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瓷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所谓“千度成陶”,伴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日趋益进和我国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中国陶瓷在其造型、手绘、釉下及工艺制作等流程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成熟、推陈出新,因此,雄浑大气、厚重深沉而又不失轻盈剔透的现代瓷器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加深远的文化意蕴和前卫强烈的现代审美观。瓷器一直是收藏界的热点,当前一方面是古瓷器拍卖不断刷新天价,另一方面是新兴的现代艺术瓷突飞猛进,成为拍场的一大亮点。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积累,瓷器收藏尤其是现当代名家名瓷,因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和内涵丰富的现代审美,逐渐成为圈内朋友们争夺的对象。现代艺术瓷,因冠以文化元素的名义,才得以愈发壮大,势如破竹。著名文化评论员朱大可曾表示,陶瓷作为“中国制造”要想升级,就必须学会把文化符号注入裸器,令其产生精神价值,中国陶瓷发展到今天,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这其中不仅积淀了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手工制作技艺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基础上,碰撞出极高的艺术性、鉴赏性和审美价值,陶瓷艺术品在实用与装饰的相互交融、生活与创作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相互辉映,满足着时下人们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不懈追求。收一件陶瓷,藏一种文化,享受一份美丽,拥有一段历史……专家建议您,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侯里,闲暇处不妨添此雅兴,去各地的陶瓷博物馆看看,更多的了解瓷器带给我们的文化享受,体验其中的精神内涵。

精选阅读

瓷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院子就是我们最大的作品”


马禅园里的特色音乐厅。

艺术家办庄园试业开放

园主杜马夫妇:

葱郁的南丹山麓,木制的大门背后,有个神秘的庄园———杜马禅院。近日传出杜马禅院试业开放的消息,然而园主杜马夫妇的艺术家身份也引发艺术是否向商业化低头的争论。

对此,低调的杜马夫妇首度开腔回应:艺术和商业化,就像手指和手掌的关系,每个人都需要手掌的支撑,但五指却各有长短,两者并不相悖,“我们的院子就是我们最大的作品。”

在迳口找到心水地点

杜马禅院的创办人杜边疆坦言,创办杜马禅院纯属机缘。

“我们曾在大学里面教书,教的是陶瓷专业。”杜边疆说,他和太太两人后来离开教书岗位后,开设了企业从事陶瓷首饰的研发,但在1999年又有了新想法,“想通过开设庄园呼唤文化的回归。”但他们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2003年,在一位学生的邀请下,无意中来到迳口,觉得这就是我们想找的地方。”杜边疆说。

9间客房风格迥异

在瑟瑟的竹林之间,庄园内9间命名为“金、木、水、火、土、琴棋、书画、茶、陶”的雅筑客房别具特色。

记者看到,“土”房间以深沉的土黄色为主,“水”房间则洋溢着淡蓝色的清爽,“火”房间则是热烈的红橙色,9间客房,间间风格不同。

“当初设计完房间,找了5个性格不同的朋友,按照他们各自的特点安排到相应的房间,他们住完第一天出来,我问他们有没有什么特别?他们都说没有,我觉得奇怪,后来查看一下,原来是两个人住错房间了,后来我又重新安排了一下,结果第二天,效果出来了,他们住完以后觉得精神爽利,我想这是因为色彩学影响了感官触觉。”杜边疆说。

希望培养本土陶乐队

杜边疆笑言:“我知道有很多关于杜马禅院的传言,但肯定的是,这里不是我们的私家庄园。”杜边疆说,杜马禅院现在向市民开放。

原本从事陶瓷教学,后来办企业,到现在办庄园,离原本坚持陶瓷艺术的路是否越来越远?杜边疆表示,其实一直没有背离,我们的院子就是最大的作品。院子的用材都是就近取材,都是我们亲自设计的,不走奢华路线。迷宫般的艺术工作室其实使用普通的砖头堆砌而成,而音乐厅的内墙是用了鸡蛋包装隔板当回音壁,用材相当环保。

杜边疆透露,“以后这里会专门从事艺术的研发,里面将包含15个独立工作室,我们设想在里面可以研发陶乐器,希望有朝一日,能培养佛山本土的陶乐队。”

有意前往杜马禅院参观的街坊,需先在杜马禅院的博客预约。自驾车可沿“南丹山风景区”路牌到南丹山北门,前行1公里。

想要了解一种茶具文化,就要了解整个茶具历史


茶具文化其实按步就班和特殊玩法都可以玩出专业与感情,我们华夏民族5千多年所传承的东西,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在这一领域中你有多大的素养,就会喜爱什么样的东西,就会有什么层次。从外行到内行,从不懂到懂,从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有句普通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一张画,一张画的好,另一张画的不好,可是摆在一起,好的就突出了,同样,茶具,好不好,合不合适用,适不适合当作收藏品,也就一目了然了。

艺术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茶壶基本上也是一样,总结出这个趣与这个理,你就会愈有趣愈爱它,这是发自真心去爱她,和茶壶去用感情沟通达到情感释放,人壶合一,这就是你最好的壶之人品。从你有个圆的又想要个方的,有个方的就想要其她类的,日久天长这样你就会顺其自然变成茶具行家里手了。所以,想要了解一种茶具文化,就要了解整个茶具历史,而茶具最早的历史就来源于茶。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瓷器上的猴文化


猴作为灵长类动物,往往被人们喻为聪明、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与灵气的象征。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在十二生肖中,申猴位列第九,有长久长寿之意。“古面睢盱露瘦月,鹬毛匀赋舒玄云”。猴,自古以来就属中国绘画题材中的“四灵”、“八瑞”之一。

有一种精神叫“大闹天宫”。这件彩陶为德化雕刻师创作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采用写实的手法,将孙悟空的外表特点表现得细腻而逼真,第一眼让你几乎为之惊叹。整个香炉简洁而大气,孙悟空头戴金冠,身披“战袍”,手持金箍棒,威风凛凛。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配以流云烟的效果,大闹天宫,驾云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岀“美猴王”孙悟空蔑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务尽,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有一种警世叫“猴思三不”。这件宜兴“三不猴”紫砂壶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葫芦上三只猴子呈蹲或坐,神态各异,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故名为“三不猴”。把玩茶宠既可当藏品又可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做到“三不”自然远离是非耳根清净心情舒畅,心情舒畅自然笑口常开,受人欢迎,这难道不是处世之中的一种睿智与豁达吗?

有一种启示叫“戏如人生”。这件斗彩瓷《西游记》摆件,作品描绘岀一心向佛、目秀眉清的唐僧骑着白马,火眼金睛、足智多谋的孙悟空登高远望,肥头大耳、长鼻大肚的猪八戒肩扛钉耙,心地善良、淳朴憨厚的沙僧挑着担子,师徒四人一段艰辛的取经之旅。瓷品如同一曲凝固的音乐,以美丽而雄浑的基调为我们生动叙述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把玩欣赏之余,让人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得到启示。

唐瓷器文化的发源


早在唐朝,我国的瓷器制作工艺就已经非常精美了,如今从流传下的那个时期瓷器可以看出来。虽然在汉朝就已经有了陶器和瓷器的区分,但是那时的烧制温度控制的技术不成熟,烧出来的瓷器很脆,称之为原瓷。因为烧制技术在唐朝时的成熟,瓷器在该时期才算真正的时期,下面给大家科普下唐朝瓷器的特点和文化。

越窑青瓷莲花碗越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白瓷葵口碗邢窑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朝瓷器在中国瓷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仿佛可以透过那个时期的瓷器中,看到唐朝的繁华,给后人留下向往之情。

醴陵瓷器的历史文化


讯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器原产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醴陵陶瓷产业抓住机遇,重整旗鼓,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使醴陵响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便诞生于此时。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通过多方考察,并结合醴陵的技术优势与实际情况。在醴陵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大力振兴醴陵瓷业。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一大特色,是世界性的创举。

清亡后,军阀混战,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仅仅出现20年的醴陵釉下彩瓷,自此开始停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寻找老一辈瓷业艺人和深入挖掘传统工艺。于20世纪50年代,经前辈艺人吴寿祺主持,醴陵釉下彩瓷得以恢复生产。釉彩品种、绘画工艺题材内容等,均远远超过清末民初水平。发展成有100多种不同色相的色彩用于釉下装饰。工艺成熟使醴陵釉下五彩能够表现多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瓷画,其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一个历史的最高峰。其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再一起行销全球,并有幸成为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治局常委特制日常用瓷和国家礼品用瓷,被世人誉为"中国现代红色官窑"。

随着现在民营资本的广泛进入醴陵釉下五彩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历史高峰。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进行了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且每一种颜色又有不同有品类,而且窑变后所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醴陵釉下五彩不但釉色多样,画面色彩具有水份感和静中有动的效果,而且用色大胆泼辣、工艺技法精致巧妙,看得见而摸不着,美中藏秀,光影闪动,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这些特色加上釉下彩所固有的胎质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

收藏角度来说,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高,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目前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 正是这种稀有性和难以仿冒的特点,即使是新作的釉下五彩精品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华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的"97香港回归中国十大名窑(汝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宜兴窑、耀州窑、石湾窑、定窑、磁洲窑、醴陵窑)精品"征集活动中。醴陵窑釉下五彩陶瓷精品入选了十多件,在十大名窑中,醴陵窑的入选数量是最多的。虽然醴陵窑制瓷史这样短,但所生产出来的釉下五彩瓷器已是世界闻名,因为醴陵窑发明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陶瓷,为世界的陶瓷发展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起点。甚至,一些国内陶瓷鉴赏专家、收藏家断言说:"宋代看五大名窑、明清看景德镇官窑、近现代看醴陵窑"。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