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瓷”的制作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建议:“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中国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郭沫若的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了亲笔批示。当即成立了以景德镇为主,其他各产瓷区协同配合的创制建国瓷领导小组。景德镇成立了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由市委书记赵渊担任主任,开始试制为国家大典、欢宴国宾、领导出访所需的“建国瓷”。为组织好“建国瓷”的生产,1953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轻工部上海工业试验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的科研、美术设计专家,对景德镇地区的瓷土原料、坯釉配方、烧成操作和装饰技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反复研究和试制,在取得大量数据的基础理论上进行分析对比,择最佳方案,组织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瓷器真正体现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技术水平。这批“建国瓷”共73556件,主要品种有中、西餐具、茶具等,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和用作礼品,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青花斗彩瓷可与明代成化和清代雍正斗彩相媲美。以后多次生产国家用瓷和礼品瓷,均受到国内、外赞扬。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国家外交部、驻外使馆、领事馆、国宾馆、外经部等部门用瓷和人民大会堂、全国各大城市对外宾馆用瓷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品瓷都要求由景德镇承制。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改为国家用瓷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专门负责国家用瓷和对外礼品瓷的试制和生产,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制作建国瓷的基础上,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于1954年再次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轻工业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景德镇历代瓷器进行现代化测试,开展试制工作。全国著名冶金陶瓷专家周仁和赖其芳先后领导这项研究,对景德镇历代瓷器原料配方作了科学分析和鉴定;总结了白瓷坯釉、青花和釉里红色料、釉上彩色料和熔剂等配方与制造工艺;系统总结了原料矿物类型、工艺性能、制瓷工艺和清初瓷器的性能特征。至此,景德镇制瓷的传统技艺已建立在全面的科学基础之上,并分别整理出了资料,结束了凭经验办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

小编推荐

传统名瓷梅瓶 制作精美造型挺秀俏丽


·梅瓶

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梅瓶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梅瓶”这种器形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马未都《醉文明》。

·梅瓶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唐三彩的工艺制作流程


如果要挑一种最能代表大唐气象的器物的话,那一定是唐三彩。那些飘逸的三彩骏马,丰满的仕女俑和充满异域风情的三彩驼队,无一不映射着一个盛世的荣光。但这种如今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彩陶,实际上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发现。在这以前,史书并没有关于“唐三彩”的记载,更不用说它的制作方法了。

但在今天的洛阳,有一个叫作南石山村的地方,制作出的三彩陶却足可媲美唐代。这座村庄就在唐三彩的发现地北邙山附近。1905年,几个筑路工人不小心凿开了这里的一座唐王室贵族墓穴,一批五颜六色的彩陶得以重见天日。这种彩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外国人的大量收购让它们一时“洛阳纸贵”,从那个时候起,南石山村人就开始了仿制唐三彩的历史。 那么南石山村的村民是如何将这种消失已久的彩陶制作方法寻找回来的呢?答案或许简单,但也最接近真实,那就是几代人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南石山村人通过将试烧出来的陶片与真正的唐三彩进行比对,直至烧出一模一样的为止。我们在南石山村找到了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先生,他带我们参观了唐三彩的制作流程。

制作唐三彩的原料是一种叫作“高岭土”的优质黏土。这种黏土可不一般,经过长时间的淘练和陈腐之后,它的质地变得极为细腻,像橡皮泥一样可塑性极强,又不容易变形。同时又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使粘结的部分浑为一体,晾干后不易开裂。

有了优质的原料以后,就是塑形了。图中高水旺正在雕塑一匹半个人高的骏马。在制作大型或者较为复杂的三彩时,通常是采用雕塑成型的方法。高水旺说,最难雕刻的部分是马的眼睛和嘴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匹马的全部灵气就汇聚在这两个部位上。眼睛要怎么修才能带神,嘴巴要怎么咧才有劲,这里面可都有讲究。

对于较小的器件则可以采取模制成型的方法。通常分为两到三个模具,各部分分别成形后再将它们合在一起。

接着还要修边,将模具贴合处产生的多余边角剔去,并贴上装饰用的花纹或其他小附件。

坯胎成型晾干后,就进入不带釉的第一次烧造,称为“素烧”。高水旺所搭的窑形状像一个馒头,当地称为“馒头窑”。经过1100℃左右的高温烧造,坯胎在冷却后呈现出温润的乳白色,像一块洁白的画布在等待着涂抹。

接着,便是形成唐三彩特有色泽的最关键一步——施釉。这些釉料由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调制而成(至于具体的配方当然就不方便透露了)。从图片上看,这些釉料不过是深浅不一的红色罢了,可是在下面的图片中你会看到,经过烈焰的洗礼,这些红色将分化成五颜六色。

挂上釉色以后,便进入第二次烧造,称“釉烧”。在900℃的高温中,这些釉料的颜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在烈火的烘烤之下,黄、绿、褐等颜色釉被表现得绚丽多姿,它们自然垂流,相互交融,颜色在泥胎上奔跑,如同它诞生的那个时代那样自由而奔放。

在最后的烧造过程中,窑炉内会发出“噼呖噼呖噼呖”清脆的响声,这是釉片的开裂。这一过程形成了唐三彩特有的纹理,一些细密的裂纹,你只有贴得足够近才能看清,它们被形象地称为“蜻蜓翅膀”。

如果是仕女俑,还得再加一道工序,叫作“开相”。为了表现人物更为细腻的表情,仕女的脸部通常不施釉,而是改用矿物颜料来涂画。

这就是唐三彩工艺品制作的全部流程。说不定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唐三彩也是这么被制作出来的。

黑釉线条罐的制作工艺


黑釉凸线纹通常以器物介绍的形式出现在简报或瓷器欣赏等文章中,有关其制作方式的探究性著作并不多。沈福文在《中国漆艺美术史》一文中提到凸线纹的工艺应该源于漆器工艺。王轶鸿的《山西黑釉瓷概述》、张燕的《浅谈黑釉瓷器》以及杨爱玲的《略论河南磁州窑系瓷器装饰艺术的异同》等文均有提到凸线纹制作方法,皆认为是以坜粉作杠的方式制作而成。但是黑釉凸线纹器物特征各具特色且制作方式并非只有这一种。由于文集遗址发掘简报暂未发表,故文章以河南省鹤壁集遗址第二期以及山东磁村第五期出土典型黑釉凸线纹器物为例,对这两个古烧制的凸线纹瓷器特征及其制作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黑釉凸线纹瓷器在北宋时期便已经出现,在山东淄博窑、河北磁州窑观台二期等出现了少量宋代黑釉凸线纹双系罐和碗等器物。鹤壁集遗址第二期以及山东磁村第五期出土凸线纹瓷器颇为丰富,主要器形有罐、瓶、碗、钵、壶等。地层年代均为金代。鹤壁集窑是河南地区一处唐宋金元时期规模较大的民窑,也是磁州窑系规模最大的窑场之一。已发掘的考古资料表明,鹤壁集窑烧制的黑釉器,釉色晶莹光亮,可鉴人影,其工艺居于各釉色之首。特别是黑釉凸线纹装饰,线条纤细,凸线纹部分呈金黄色或黄褐色,仅施以透瞧,黑黄分明;器内一般不施釉,或施半釉。器物坚固耐用,具有民间用瓷的典型特征。

鹤壁集窑出土的黑釉凸线纹罐造型优美,制作精细。通常在耳部亦饰有上下垂細竖凸线纹,但线条只有耳系长度的一半。腹部凸线纹分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垂直的竖凸线纹等距离地饰满腹部,称之为等分凸线纹装饰;另一种是将垂直的竖凸线纹进行分组,以每组两条、三条、四条或五条均匀地饰于器物腹部,即分组凸线纹装饰。以上这些黑釉凸线纹瓷器出土于鹤壁集窑舰,现被收录于《鹤壁窑》一书。分组凸线纹不仅仅是相同数量的线条为组进行排列,同时也有不同数量的线条进行混合搭配。刘金祥先生在《再识鲁山段店窑》一文中提到:“鲁山段店窑凸线纹的组合形式有与其他窑口不同的变化,除了有满纹、二线、三线、四线的装饰手法外,还有一线与二线、一线与三线、二线与三线的不同组合方式。”但这种混合分组的凸线纹瓷器在鹤壁集窑暂没有出土类似器物。

山东淄博地区古代烧制瓷器的范围涵盖淄川区的寨里、磁村、坡地和博山区的博城大街南头等窑址,和山东地区的曲阜、枣庄、泰安等窑口形成一个窑系,是我国北方古代生产瓷器的重要基地之一。由7图至11图所示的黑釉凸线纹瓶和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淄博窑黑釉凸线纹一般饰于器身肩部至下腹部,线条布局亦有满纹与分组排列两种形式。线条呈白色,亦有凸线纹线条白色微泛黄,形成了白色线条与黑色釉体不同色调的完美交织。淄博窑烧制的瓷器由于毗邻河北、河南等著名窑口,受其影响,在吸收其他瓷窑址制瓷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产品。山东淄博窑出土的黑釉凸线纹瓷器底部往往会有一圈涩胎,这是采用了叠烧技术烧制而成的。类似这种在器物底部带有涩圈的黑釉凸线纹瓷器在河南省扒村窑亦有发现。淄博窑烧制的黑釉凸线纹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器物双系下方,施有斜“十”字纹,颇为独特。

黑釉凸线纹装饰的制作方式可分为三种,即沥粉法、压印修棱法二次施化妆土法。

一、沥粉法。具体做法是在器物坯体晾干后,以白色泥料或浆状化妆土用漏粉条的方法立粉作杠(山东地区称之为“粉杠”),呈几组凸线(每组三到五条)纹或数十条凸线纹的形式,或将修整好的泥条堆贴至器物上,然后在器表施透明釉或黑釉入窑烧制而成。由于泥条高出胎面,白色凸线上的黑釉经高温熔融流往低处,露出白色粉料或黄白色的化妆土,在黑釉器物表面便呈现出多道白色、黄褐色或略带酱色的凸起线条。线条粗细长短一致,分布均匀,在黑釉的衬托下’达到一种既规整又美观的装饰效果。

沥粉法起源于古代漆器生产中“堆漆”工艺的一种,它是在器胎上先作极薄的漆地,然后画上纹饰墨样,用肪粉法沿稿样作隐起的浑圆线条,干后打磨即成。沥粉工艺同时也应用于建筑壁画中,如敦煌石窟263窟北魏壁圆以及57窟初唐壁画中都有使用洒粉贴金技法,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装饰效果。在唐代壁画中常用的灰色沥粉是用烧过的香灰、绿豆面和细高岭土调制而成的细而光滑的粉末,这种含有细高岭土成分的沥粉,可能直接导致了这种技术在瓷器上的运用。瓷、青瓷凸线纹装饰相比,黑釉瓷器上装饰的凸线纹线条更为刚劲有力,其呈色与器物釉色色调对比也更为鲜明。

沥粉作凸线纹法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在《山西黑釉瓷概述》《唐宋瓷器装饰艺术研究》等文献中皆采用了这一说法。

二、压印修棱法。赵锋在《馆藏黑釉双系凸线纹罐奋口考》一文中首次提出这一方法,其做法是:“利用工具在半干的还体上修(压地起阳)出瓦垄状的凸线,然后施黑袖。由于凸线部位挂軸较薄,接近胎色,烧成后呈褐黄色或黄白色。”这种装饰工艺的特点是器表凹陷部分位于相邻两条凸线纹中部,并呈缓坡式与线条相接,使凸线纹装饰与器身和谐地融为一体,立体感增强,视觉效果更佳。鹤壁窑多采用这种工艺做法。

三、二次施化妆土法。其制作方式较为简单,是在器坯施化妆土时,用叠压方式将化妆土等距离地施于器坯。经过多次刷制的部位就会明显高于器表,然后再施以黑釉入窑烧制而成。这种凸线纹装饰方法不如以上两种方式容易辨别,在釉翻落后才可明显看出凸线纹部分化妆土叠压的痕迹,其装饰效果却毫不逊色。

元代以后烧制黑釉凸线纹瓷器的窑口已经不多,呈现衰落趋势。虽然黑釉凸线纹装饰技法流行时间比较短暂,在中国陶瓷装饰上也并非占主导地位,但它利用线条的组合、呈色与材质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耳其瓷器制作过程


在土耳其随处可以看到精美的瓷器和陶器,陶瓷制品已成为代表土耳其文化特色产品。瓷器所描绘的花纹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纹路细腻、色彩丰富,在中国的陶瓷技法传入土耳其至今,瓷器深深被打上了土耳其的印痕。

花样繁多,带有浓郁土耳其特色的瓷器

在卡帕多西亚的一家陶瓷生产作坊里,我和同行伙伴一起欣赏到了一件完整瓷器成型所必须具备的制作过程,从原料到制坯、打磨、上釉,制作的工艺和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方法极其相似。

选用卡帕多西亚特有的红色粘土

经过手工艺人熟练的手法,一件瓷器雏形就完成了

别看这位师傅长得五大三粗,手法那是相当细腻,眼神也异常专注

还要再经过干燥

上釉,将瓷坯浸泡在釉浆中,为了其均匀,这位师傅又用杯子顺着瓷坯慢慢浇釉

接下来就是最为复杂的上色

所有的图案色彩都是一点点手绘

土耳其瓷器的图案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看了一小会就觉得眼晕,不知道她是怎么能坚持一直盯着画

精心细画

这个看起来像是陶器

在土耳其,你会发现很多瓷器和我们国家的青花瓷图案如此相似,又极具异域风格,这是为什么呢?要说下土耳其瓷器和中国之前的渊源。奥斯曼帝国时期,中国和土耳其之间已经拥有一条陆上的丝绸贸易之路。中国的丝绸除了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以外,还有一条海上交通线在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国,这条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这条通道是以瓷器为主要贸易产品的,所以亦称“瓷器之路”,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据说奥斯曼土耳其人认为瓷器乃稀世珍品,公元八百一十六年前后,绿色是伊斯兰教的喜好之色,在很多的建筑上我们都能看到有绿色的穹顶或装饰。但到了14世纪,波斯的蒙古贵族皈依了伊斯兰教的苏菲派,由于苏菲派本身很喜欢蓝色,又认为白色是代表真主的圣洁,所以在接受皈依的同时,也接受了代表蒙古民族的蓝色。此后,蓝色成为奥斯曼皇族的崇尚之色。当看到了产自中国的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后,土耳其人开始学习并仿制制作起来。除了色彩简洁的瓷器类型,还有很多图案繁复、色彩艳丽至极、绘有伊斯兰故事的瓷器。

“青花瓷”型

线条繁复型

让人目瞪口呆型,图案线条没有最复杂,只有更复杂

艳丽型

故事型

质朴型

土耳其陶艺

陶艺家的工作室及制作过程


陶艺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原料制作(釉料和泥料的制作)、成型、施釉和烧制四个个阶段,所以陶艺工作室分为四大区域。 以下将对这些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料制作 1、釉料制作 釉料→球磨细碎(球磨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成品釉 2、泥料制作 泥料→球磨细碎(球磨机)→搅拌(搅拌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抽浆(泥浆泵)→榨泥(压滤机)→真空练泥(练泥机、搅练机) 二、成型 1、拉坯成型法 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 ①釉下: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釉下装饰(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如青花)→上釉(施釉机)→风干 ②釉上: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上釉(施釉机)→风干 2、泥板成型法 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镇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泥板成型法需要使用泥板成型机。 3、泥条盘制法 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够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泥条盘制法需要使用泥条成型机和手工转盘 4、徒手捏制法 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需要使用手工转盘 5、手工雕塑成型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主要为为浮雕和圆雕两种。雕塑是三维的实体,为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塑工具,可用于刮、削、贴、挑、压、抹、泥塑和造型。三、施釉 施釉讲究技巧,釉层好坏直接影响到烧制后作品的成功与否,施釉有喷釉、醮釉、浇釉、刷釉、荡釉等各种技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施釉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施釉工作台,能够有效减少釉料的扩散,并进行釉料回收。 吹釉的釉层一般以0.8MM-1.8MM为准,也就是熟称的瓜子馅薄度,表面处理有釉上、釉中、釉下之分,釉中介于釉上釉下之间经过二次烧成,釉下是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创作在施于釉,釉上是则在烧制好的白瓷胎上进行绘制创作,颜色在作品上很关键,颜色起到了烘托作品作用增加作品内涵,颜色搭配有些讲究,红色代表着热情、生命、战争、白色代表着纯洁、高尚。黄色代表着温馨,蓝色代表着海洋,天空,宽阔。 装饰的方法有彩绘、划花、剔花、堆花、贴花、压印花、喷花,透雕、捏雕、镂空,剪纸,胶泥,镶嵌,印花,泥浆灌注叠压装饰,胶泥拉坯装饰,纤维织物裹包装饰等等装饰诸多方法处理。这些完成关键还要进行火的铸就,在窑火的烧制中(1300℃)左右温度的窑火使泥烧结成结晶体,颜色釉发色。出窑冷却后作品才正直成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