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陶瓷精美纹饰汇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清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人物纹

八仙,传说中的道教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和合二仙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福禄寿三星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四妃十六子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婴戏纹

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麻姑献寿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动物纹

龙:帝王的象征。凤:帝后的化身。狮子:王权的物化。蝙蝠: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间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金鱼:金玉满堂。蜜蜂和猴:马上封侯。

植物纹

莲花:圣洁的象征。松竹梅:岁寒三友。 山茶:多子。 牡丹玉兰:玉堂富贵。

吉祥物图案纹

八吉祥:佛教中的八种吉祥象征物。

法轮、法螺、法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

暗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手中所持之物。

扇子-汉钟离、鱼鼓-张果老、横笛-韩湘子、葫芦-铁拐李、阴阳版-曹国舅、宝剑-吕洞宾、花篮-蓝采和、笊篱或莲花-何仙姑。因借物喻人,故称暗八仙。

三峦与海水:寿山福海。

锦地绘花:锦上添花。

结(盘长)、磬、鱼:吉庆有余。

宝相花: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庄严称呼。宝相花是一种象征性的花。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的特征,并进行了艺术处理,更符合人们对吉祥意念的审美需求。

延伸阅读

中国历代(春秋——五代)茶器赏析


良渚文化 灰陶双鼻壶

直口,圆形腹,环底,口部两侧有耳,中穿小孔,俗称双鼻壶。灰色陶胎,快轮拉坯而成,器薄匀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远有些剥落。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作茶具的源头。

春秋 原始瓷弦纹碗

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陆羽《茶经》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战国 原始瓷三足鼎

盘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两侧有耳。此原始瓷三足鼎器型仿青铜器,系陪葬用的冥器。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经饮茶,煮茶是当时的主要饮用方式。

东汉 原始瓷灶模型

系陪葬的冥器,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南朝 青釉点褐彩刻莲瓣纹盏托

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口沿装饰褐彩,内刻十一瓣莲花,并留下五块珠垫烧的痕迹,时代特征明显。系承盏的茶托,以防止茶杯烫手而专门设计。

南朝 青釉点褐彩碗

敞口,弧腹,平底。灰白胎,器身施一层薄薄的青釉,伴有自然的开片现象。口沿一圈点褐彩作为装饰,器内底刻莲瓣纹。南朝时期,瓷器流行以褐彩作为装饰,同时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陶瓷上大量出现莲瓣装饰。

唐 越窑青釉横把壶

小口,圆形腹,小圈足。壶肩一侧有一方形銎,与之成90°角,一侧有六方形壶流,壶口配小圆盖,釉色青黄,釉层较薄,此横把壶系煮水器。

唐 长沙窑青釉“茶碗”

器型与别的茶碗无异,奇在碗内底心有“茶碗”二字刻款,是此类碗作为茶碗的有力证明。

唐 白釉煮茶器

该套茶具为陪葬的茶具模型,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出土于河南洛阳,较为系统的反映出唐代煮茶的情景。

唐 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

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炉上半部分以镂雕三株形作为装饰,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壶门式。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茶釜内部施黄釉,外部涩胎不施釉。 唐代以煮茶为主要饮茶方式,因此风炉及茶釜皆为重要的茶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白釉茶炉及茶釜与同墓出土的唐白釉茶碗、茶臼以及白釉陆羽佣,成为唐代饮茶方式的重要物证。

唐 巩县窑外茶叶末釉里白釉茶铛

器型仿唐代金银器,茶铛是煎茶用具之一,在唐宋诗文中多次被提及。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是唐代重要的窑口,烧造品种丰富,除了白釉、黑釉、黄釉外,还有著名的三彩器。此茶铛的独特之处在于外茶叶末釉里白釉的组合施釉法,在巩县窑同类器中也属少见。

唐 邛崃窑黄釉茶铫

煮茶器。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器腹中间有一竹节形横把,与之成90°角的一侧有匜形流。砖红色胎,带有强烈的四川邛崃窑瓷器的特色。 邛崃窑位于四川省邛崃县的固驿镇和什方堂,以唐宋时期为盛,所产瓷器胎色以土黄色、酱黄色、灰色为主,釉色以青、褐、黄、绿为主,胎釉之间上化妆土,以烧制生活用品为多。

唐 越窑青釉撇足碗

深腹、圈足外撇。灰胎,器身施青釉,釉层薄,釉面青中泛黄。

唐 巩县窑绿釉碗

直口、深腹,饼形足,灰胎,器里及器上腹部施绿釉,近底足部分无釉。碗内底留有三个支钉支烧痕迹。巩县窑除烧白釉瓷外,还是当时三彩器的重要窑场。

唐 白釉碗唇口,斜腹,玉璧底。器内外施白釉,釉层较薄,施釉不匀。

唐 越窑青釉水注

外撇口,粗短颈,溜肩,圆鼓腹,平底。肩两侧有双环形系。肩颈相交处有一侧有一扁平执柄,与之对应的另一侧有六角短流。器外施青釉,稍泛黄,近底处无釉。是典型的唐代器型。唐代煮茶的主要茶器为风炉和茶釜,水注作为辅助茶器系装水之用。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水注才成为重要的茶器而大展其才。

唐 越窑青釉玉璧底碗

敞口,斜壁,玉璧底足,典型的唐代初期形制。灰白胎,青釉稍泛黄,并有不规则开片。这种玉璧底碗在唐代有个专用的名称叫“茶瓯”,专门用来饮茶。

唐 长沙窑绿釉茶釜

茶釜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是一种炊器,以陶器及青铜器为多,部分为瓷器。唐代盛行煮茶,茶釜系重要的茶器之一。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又称“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较大的青瓷窑场。

唐 巩县窑绿釉茶釜

圆口,厚壁,鼓腹,环底。肩部立有双耳,因观之如匍匐的兔子,当地人俗称为“兔耳罐”。巩县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五代时衰落。唐代主烧白釉瓷、黑釉、茶叶末釉及三彩陶。此绿釉茶釜是当时主流产品。

唐 越窑青釉带托盏

由托及盏组合成完整的一套。盏直口,弧腹,圈足。灰白胎,釉色青中带黄。唐代越窑的分布区越州一带也是重要的产茶区,因此越窑生产大量的茶具,仅茶盏托的造型就达十余种,这只是其中之一。

唐 邢窑白釉碗

唇口,坦壁,矮圈足。白釉瓷器最早出现于北齐,经过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分布格局。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

唐 邛崃窑茶研

研磨饼茶的器具除茶碾外,还有茶研及茶磨。此茶研子口,斜腹,饼足,呈浅盘状。器内以戳状器戳印坑坑洼洼的小凹点,以器里为中心向器口呈放射状分布。这些不平整的小凹点,在研磨茶饼时起到重要作用,当然还需要借助棒杵配合使用。

唐 白釉带托盏

晚唐开始,流行花口盏及托,盏托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基本上以圆形茶盘上承碗盏,后随着饮茶兴盛,盏托的形制颇多,茶托有内凹也有上凸如高台子。盏口有圆形也有花口的,在实用功能基础上,艺术效果不断加强。

唐 白釉横把壶

该壶出土于浙江绍兴一带,釉层剥蚀厉害,壶流内残留泥土。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均有同类器型出现,系当时煮水点茶的重要茶具。

唐 白釉茶研

茶研又叫茶臼,与棒杵配合使用,把饼茶或散茶研磨成粉状,在唐宋时期以煮茶或点茶为主的饮茶方式下,茶臼是重要的茶具之一。

唐 越窑青釉龙柄茶则

量器的一种。面呈铲形,龙首柄,制作精巧。唐代茶则通常以木、金、银为制作材料,瓷质茶则并不多见。在越窑瓷器中,茶具是一大门类,茶釜。茶则、茶盏托、茶瓯、茶碾等都是唐代越窑茶具的代表。

五代 越窑青釉水方

小唇口,鼓腹,下胫部内收,平底,内外施青釉,釉面泛黄,釉层较薄。《茶经》里提到水方,是煮茶时放在一边贮水的容器,“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外并外缝漆之,受一斗”。木制水方不太容易保留至今,事实上,陶瓷的水方也是当时煮茶的重要瓷器之一。

五代 越窑青釉碗

侈口,弧腹,玉环底足。外壁有四道压棱作为装饰,内底留有12块垫珠的垫烧痕。晚唐五代出现点茶,当时的茶碗分为小盏及大碗两类,小盏直接饮用,大碗又叫分茶碗,通常在大碗里点好茶,饮用时再用茶勺舀出放入小盏中饮用。

五代 越窑青釉葫芦形壶

晚唐五代时期,我们的饮茶方式有些改变,已经出现了点茶。因此,初唐、中唐时期的短流水注渐渐变成了长流的执壶。到了宋代,点茶、斗茶成为主流饮茶方式后,执壶才成为重要的茶具。

五代 白釉花口盘

盘口如五瓣莲花,俯视如一朵盛开的白莲。白胎,器身施白釉,釉色肥腴温润,器型规整。唐代盛行茶会或茶宴,茶桌上除配备茶汤外,茶点也是不可或缺的。此白釉花口盘盛放茶点,为文人茶会增添不少韵致。

五代 白釉带托花口盏

由托及盏两部分组合而成。盏口呈五瓣花形,托呈卷荷形,组合之后如一盛开的荷花。五代的茶盏造型风格各异,体现了陶瓷审美的新高度。

古代瓷器:中国历代(春秋——五代)茶器赏析


良渚文化灰陶双鼻壶

直口,圆形腹,环底,口部两侧有耳,中穿小孔,俗称双鼻壶。灰色陶胎,快轮拉坯而成,器薄匀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远有些剥落。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作茶具的源头。

春秋原始瓷弦纹碗

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陆羽《茶经》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战国原始瓷三足鼎

盘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两侧有耳。此原始瓷三足鼎器型仿青铜器,系陪葬用的冥器。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经饮茶,煮茶是当时的主要饮用方式。

东汉原始瓷灶模型

系陪葬的冥器,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南朝青釉点褐彩刻莲瓣纹盏托

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口沿装饰褐彩,内刻十一瓣莲花,并留下五块珠垫烧的痕迹,时代特征明显。系承盏的茶托,以防止茶杯烫手而专门设计。

南朝青釉点褐彩碗

敞口,弧腹,平底。灰白胎,器身施一层薄薄的青釉,伴有自然的开片现象。口沿一圈点褐彩作为装饰,器内底刻莲瓣纹。南朝时期,瓷器流行以褐彩作为装饰,同时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陶瓷上大量出现莲瓣装饰。

唐越窑青釉横把壶

小口,圆形腹,小圈足。壶肩一侧有一方形銎,与之成90角,一侧有六方形壶流,壶口配小圆盖,釉色青黄,釉层较薄,此横把壶系煮水器。

唐长沙窑青釉茶碗

器型与别的茶碗无异,奇在碗内底心有茶碗二字刻款,是此类碗作为茶碗的有力证明。

唐白釉煮茶器

该套茶具为陪葬的茶具模型,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出土于河南洛阳,较为系统的反映出唐代煮茶的情景。

唐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

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炉上半部分以镂雕三株形作为装饰,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壶门式。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茶釜内部施黄釉,外部涩胎不施釉。唐代以煮茶为主要饮茶方式,因此风炉及茶釜皆为重要的茶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白釉茶炉及茶釜与同墓出土的唐白釉茶碗、茶臼以及白釉陆羽佣,成为唐代饮茶方式的重要物证。

唐巩县窑外茶叶末釉里白釉茶铛

器型仿唐代金银器,茶铛是煎茶用具之一,在唐宋诗文中多次被提及。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是唐代重要的窑口,烧造品种丰富,除了白釉、黑釉、黄釉外,还有著名的三彩器。此茶铛的独特之处在于外茶叶末釉里白釉的组合施釉法,在巩县窑同类器中也属少见。

唐邛崃窑黄釉茶铫

煮茶器。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器腹中间有一竹节形横把,与之成90角的一侧有匜形流。砖红色胎,带有强烈的四川邛崃窑瓷器的特色。邛崃窑位于四川省邛崃县的固驿镇和什方堂,以唐宋时期为盛,所产瓷器胎色以土黄色、酱黄色、灰色为主,釉色以青、褐、黄、绿为主,胎釉之间上化妆土,以烧制生活用品为多。

唐越窑青釉撇足碗

深腹、圈足外撇。灰胎,器身施青釉,釉层薄,釉面青中泛黄。

唐巩县窑绿釉碗

直口、深腹,饼形足,灰胎,器里及器上腹部施绿釉,近底足部分无釉。碗内底留有三个支钉支烧痕迹。巩县窑除烧白釉瓷外,还是当时三彩器的重要窑场。

唐白釉碗唇口,斜腹,玉璧底。器内外施白釉,釉层较薄,施釉不匀。

唐越窑青釉水注

外撇口,粗短颈,溜肩,圆鼓腹,平底。肩两侧有双环形系。肩颈相交处有一侧有一扁平执柄,与之对应的另一侧有六角短流。器外施青釉,稍泛黄,近底处无釉。是典型的唐代器型。唐代煮茶的主要茶器为风炉和茶釜,水注作为辅助茶器系装水之用。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水注才成为重要的茶器而大展其才。

唐越窑青釉玉璧底碗

敞口,斜壁,玉璧底足,典型的唐代初期形制。灰白胎,青釉稍泛黄,并有不规则开片。这种玉璧底碗在唐代有个专用的名称叫茶瓯,专门用来饮茶。

唐长沙窑绿釉茶釜

茶釜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是一种炊器,以陶器及青铜器为多,部分为瓷器。唐代盛行煮茶,茶釜系重要的茶器之一。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又称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较大的青瓷窑场。

唐巩县窑绿釉茶釜

圆口,厚壁,鼓腹,环底。肩部立有双耳,因观之如匍匐的兔子,当地人俗称为兔耳罐。巩县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五代时衰落。唐代主烧白釉瓷、黑釉、茶叶末釉及三彩陶。此绿釉茶釜是当时主流产品。

唐越窑青釉带托盏

由托及盏组合成完整的一套。盏直口,弧腹,圈足。灰白胎,釉色青中带黄。唐代越窑的分布区越州一带也是重要的产茶区,因此越窑生产大量的茶具,仅茶盏托的造型就达十余种,这只是其中之一。

唐邢窑白釉碗

唇口,坦壁,矮圈足。白釉瓷器最早出现于北齐,经过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分布格局。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

唐邛崃窑茶研

研磨饼茶的器具除茶碾外,还有茶研及茶磨。此茶研子口,斜腹,饼足,呈浅盘状。器内以戳状器戳印坑坑洼洼的小凹点,以器里为中心向器口呈放射状分布。这些不平整的小凹点,在研磨茶饼时起到重要作用,当然还需要借助棒杵配合使用。

唐白釉带托盏

晚唐开始,流行花口盏及托,盏托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基本上以圆形茶盘上承碗盏,后随着饮茶兴盛,盏托的形制颇多,茶托有内凹也有上凸如高台子。盏口有圆形也有花口的,在实用功能基础上,艺术效果不断加强。

唐白釉横把壶

该壶出土于浙江绍兴一带,釉层剥蚀厉害,壶流内残留泥土。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均有同类器型出现,系当时煮水点茶的重要茶具。

唐白釉茶研

茶研又叫茶臼,与棒杵配合使用,把饼茶或散茶研磨成粉状,在唐宋时期以煮茶或点茶为主的饮茶方式下,茶臼是重要的茶具之一。

唐越窑青釉龙柄茶则

量器的一种。面呈铲形,龙首柄,制作精巧。唐代茶则通常以木、金、银为制作材料,瓷质茶则并不多见。在越窑瓷器中,茶具是一大门类,茶釜。茶则、茶盏托、茶瓯、茶碾等都是唐代越窑茶具的代表。

五代越窑青釉水方

小唇口,鼓腹,下胫部内收,平底,内外施青釉,釉面泛黄,釉层较薄。《茶经》里提到水方,是煮茶时放在一边贮水的容器,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外并外缝漆之,受一斗。木制水方不太容易保留至今,事实上,陶瓷的水方也是当时煮茶的重要瓷器之一。

五代越窑青釉碗

侈口,弧腹,玉环底足。外壁有四道压棱作为装饰,内底留有12块垫珠的垫烧痕。晚唐五代出现点茶,当时的茶碗分为小盏及大碗两类,小盏直接饮用,大碗又叫分茶碗,通常在大碗里点好茶,饮用时再用茶勺舀出放入小盏中饮用。

五代越窑青釉葫芦形壶

晚唐五代时期,我们的饮茶方式有些改变,已经出现了点茶。因此,初唐、中唐时期的短流水注渐渐变成了长流的执壶。到了宋代,点茶、斗茶成为主流饮茶方式后,执壶才成为重要的茶具。

五代白釉花口盘

盘口如五瓣莲花,俯视如一朵盛开的白莲。白胎,器身施白釉,釉色肥腴温润,器型规整。唐代盛行茶会或茶宴,茶桌上除配备茶汤外,茶点也是不可或缺的。此白釉花口盘盛放茶点,为文人茶会增添不少韵致。

五代白釉带托花口盏

由托及盏两部分组合而成。盏口呈五瓣花形,托呈卷荷形,组合之后如一盛开的荷花。五代的茶盏造型风格各异,体现了陶瓷审美的新高度。

寓意吉祥的精美陶瓷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 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 、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清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一、人物纹

八仙:传说中的道教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和合二仙: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福禄寿三星: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四妃十六子: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婴戏纹: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 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麻姑献寿: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二、动物纹

龙:帝王的象征。

凤:帝后的化身。

狮子:王权的物化。

蝙蝠: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间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

蜜蜂和猴:马上封侯。

三、植物纹

莲花:圣洁的象征。

松竹梅:岁寒三友。

山茶:多子。

牡丹玉兰:玉堂富贵。

四、吉祥物图案纹

八吉祥:佛教中的八种吉祥象征物。包括:轮、螺、伞、幢、花、罐、鱼肠。

暗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手中所持之物。(1).扇子-汉钟离;(2).鱼鼓-张果老;(3).横笛-韩湘子;(4).葫芦-铁拐李;(5).阴阳版-曹国舅;(6).宝剑-吕洞宾;(7).花篮-蓝采和;(8).笊篱或莲花-何仙姑。因借物喻人,故称暗八仙。

山峦与海水:寿山福海。

锦地绘花:锦上添花。

结(盘肠)、磬、鱼:吉庆有余。

宝相花: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庄严称呼。宝相花是一种象征性的花,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的特征,并进行了艺术处理,更符合人们对吉祥意念的审美需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