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篆书年款

我国古陶瓷上的款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特征,款识的内容能够反映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状况,它的发展由于与社会历史发展同步,所以瓷器上的款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年号款识,由于标明了瓷器生产的确切朝代,也就成为明、清瓷器科学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代官窑瓷器始烧于洪武二年(一说为洪武三十五年),但到目前为止未见到书写年款的洪武官窑瓷器。到了永乐年间,在瓷器的款识上开启了明、清官窑瓷器书写帝王年号款识的先河,此种在官窑瓷器上书写皇帝年号的署款方式历经五百余年,一直沿用到清末。在明代各朝中,官窑瓷器的款识以楷书书写占绝大多数,以“大明XX年制”、“XX年制”的双圈、双方框及横款为常见。而以篆书书写年款的官窑瓷器,根据之前的资料记载,仅永乐、宣德、弘治及万历四朝有之。

永乐篆书款

永乐官窑篆书款,目前仅见“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按落款方法分为青花料写款、锥刻款(阴文)和模印款(阳文)。青花写款者,到目前为止仅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有杯心饰双狮戏球纹,球内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年款;与杯心画五瓣葵花,花心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年款,两种。据明末清初谷应泰著《博物要览》记载:“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但鸳鸯心者及署六字篆书者还未见有实物。锥刻款和模印款也称暗款,多见于颜色釉瓷器之上,落款位置大多在碗、盘、高足碗等器的内底心或内壁,署暗款的器物相对较多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甜白釉暗花龙纹碗,内底锥刻“永乐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款外围单圈;又如景德镇珠山明代官窑遗址出土的红釉双龙纹高足碗,内底心模印“永乐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款外围单圈,圈外环花瓣纹。由于此类暗款多刻印较浅,又被釉所覆盖不甚清晰、不易辨识,有些甚至需对强光透视方可看清,故极易被忽略。

永乐篆书年款,不论是青花写款还是刻、印的暗款,在字体上都颇有章法,风格一致。运笔流畅自然,起落笔处呈尖状,笔划转折处浑圆,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浑厚、婉丽飘逸、雄浑豁达。有学者、专家经研究后认为永乐篆书款识的蓝本出自当时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只是由于临摹的工匠不同,才导致在款识的书写上略有出入。

宣德篆书款

宣德官窑篆书款,目前所见只有“宣德年制”四字款,落款方式与永乐时期一样,分为青花料写款、锥刻款及模印款几种。青花款仅见于景德镇珠山明代官窑遗址出土的天青釉高足碗上,落款于内底心,四字双行排列,外饰双圈。锥刻款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青花藏文高足碗上,其内底暗刻“宣德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外刻划双圈,圈外还印饰。模印款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甜白釉暗花龙纹高足碗,在碗内壁印双行四字篆书款,款字外围单圈,圈外环饰以莲瓣纹。

宣德篆书年款,字体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书款的遗韵,款字结构严谨,笔划圆润,书写规范,笔道粗细适中,笔法苍劲有力,其蓝本应与永乐篆书款之蓝本出自同一人之手。

弘治篆书款

署弘治篆书款的传世品仅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地绿彩二龙戏珠纹高足碗,其外壁釉下浅刻二龙戏珠纹,龙纹加填绿彩,碗内施黄釉,内底心锥刻“弘治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款字笔画填绿彩,款外刻单圈,款字左低右高,刻痕清晰,填彩不甚准确。景德镇珠山明代官窑遗址亦有相同品种的标本出土。

弘治官窑瓷器的篆书款明显留有永乐、宣德官窑篆书款的遗风,字体显得浑厚雄健、挺拔秀美,转折之处显圆润。这可能与弘治皇帝喜爱沈度的书法有一定关系。

万历篆书款

目前所见书写万历篆书款识的器物在款识的书写方式上较为特殊,与其他各朝款识有明显区别。署此款识的器物以青花盘为多见,亦有五彩器,纹饰上多见鱼藻纹或单个“寿”字纹。款识落于器物外底心,以青花书写“德化长春”双行篆书,外围单方框,框外按“上下右左”的顺序书写“万历年造”四字篆书,外复围单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款识。对于书写此款的器物究竟是官窑还是民窑生产,目前古陶瓷研究界还存有争议。笔者认为,由于明晚期“官搭民烧”制度相当普遍,书此款的器物纵然不是官窑,也是“官搭民烧”之精品,能够反映出万历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新发现的嘉靖篆书款

关于嘉靖瓷器的篆书款识,当前已经发表的涉及到嘉靖款识的著作中多数未作记载。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中载:“嘉靖官窑款未见篆体书写。”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中载:“嘉靖时,款识……均为楷书体,未见篆书。”吕成龙先生的《中国古陶瓷款识》中载:“明嘉靖年款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器,其款字均为楷书,未见篆书。”

但是,伴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不仅时有完整瓷器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还出土了大量质量上乘的陶瓷标本,其中不乏一些以前不曾见过的珍贵陶瓷品种。笔者收藏的一件嘉靖篆书年款素三彩梅瓶标本亦是其中之一。

精选阅读

英国巴特勒家族藏明代景德镇瓷器欣赏


青花八仙寿星图炉 明 天启五年(乙丑) 1625年 高14.5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28厘米 巴特勒家族藏

炉为圆形,胎体厚重,有天启乙丑年题记。腹部微鼓,较口沿略宽。足沿宽而斜削,底部施釉无款。

器身以山水图作为背景,寿老(寿星)坐于岩石之上,八仙分立于寿老两侧,各具特征。

器身题记曰:清华信士潘达仁同室胡氏,喜奉香炉一面于福地高湖山白云庵中佛前供奉……皇天启乙丑岁仲春之吉,僧性幻谨题。

带有干支纪年和天启年款的瓷器很少见。另外两个方面看,次香炉也很有趣。首先,在这样一个佛教寺庙供器上,出现道教题材的寿星和八仙是出人意料的;其二,题字书写者为僧人。用毛笔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一定弧度的器物上题字,需要很高的技巧。对于为明代晚期瓷器题字的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青花花篮洗 明 天启 1621 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 巴特勒家族藏

洗胎体厚重,浅腹,弧壁,平底,折沿。底部无釉,中心有一圆形凹陷,内施釉。书六字双圈天启年款。

洗内绘一花篮,内盛花卉和水果。包括牡丹,菊,石榴等。花篮提柄呈倒U型,柄上悬挂一块花布。洗口内沿绘有排列整齐 折枝花纹。外口沿下方绘有带藤蔓的雏菊和紫箢花,外壁两侧双线下方各有两只鸟,一只栖于光秃秃的树枝上,一只飞向另外一根树枝。

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有六字天启年款的器物是否为宫廷所定烧。尽管那些外销日本的器物通常带有与此书法风格不同的四字天启年款,但象此件书写相对工整的天启年款的器物是很少见的。这种器形似乎也仅见于天启。

另外,日本出光美术馆,根津美术馆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亦收藏三件造型相似的器物。虽然此类器物不可能在当时外销到欧洲,但这件盔式洗与日本所藏的三件洗中至少有一例是在欧洲收购的。万历时期的瓷器,不论是面向国内市场,还是克拉克瓷都非常流行装饰花篮纹。因此总的来说,这件瓷器是为国内市场所生产的。

洗口沿上的花卉图案,以及带有藤蔓的文饰,还出现在另外两件器物上。一件是纪年为崇祯元年(1628)的龙纹盘,另一件是巴特勒家族所藏蝴蝶纹小碗。

青花山水纹碗 明天启 1621-1628 高20.5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20.5厘米 巴特勒爵士收藏

此碗硕大敦厚,但制作规整。侈口,弧壁,足端斜削,底部施釉。书六字成化款。碗内外壁釉中均有疵。

碗外壁绘连续的山水人物图。青花蓝中泛紫。其中一个画面中绘有一道海堤,海浪正拍着堤岸,其后可见数座房屋,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和一座小塔。画面前景中可以见到各种式样的小船以及两只木筏,木筏上一人撑篙……

碗外口沿装饰几何纹带,内有六个六棱开光,开光内各绘六只白兔,画法均异。六开光之间绘如意云纹。圈足绘有双线,其上为连续的半圆型图案。碗壁内山水与外壁类似。

青花山石树鸟图笔筒 崇祯 十一年(戊寅)1638年 高1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0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直身略有倾斜。口沿和底部皆无釉,足端斜削。器底有”戊寅“大字黑墨楷书。另有六行黑墨小字:戊寅张重山置。

外口沿有暗花边饰一周,近足处刻旋纹二道。笔筒外绘二鸟,一只倒挂于枝头,一只正欲俯冲。地面上耸立一块太湖石,石缝间伸出繁茂的竹子和樱桃树枝。

青花龙纹炉 明 崇祯十二年(己卯年)1639年 高20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18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炉胎体厚重,鼓腹,口沿外撇。足沿与器底皆无釉。底部窑裂。口沿直径略大于器腹。

器身绘有两条五爪龙,二龙相对。中间一道开光,内书题记:大明崇祯己卯仲春……一龙侧身有:信士陈余庆

其他文饰则有通常见的云龙和火珠纹。

这类即有干支又有崇祯年款的香炉十分少见,几乎未见同类器。

青花十八罗汉图三足炉 明 崇祯十二年(己卯年)1639年 腹径24.5厘米(最宽处),底径21.5厘米 巴特勒爵士收藏

炉型厚重,口沿夹扁呈椭圆形,底无釉。三足和底部部份粘砂。

器外绘精美的十八罗汉图。其中九罗汉和一只猛虎为一组,共同立于一岬角,另外九罗汉和护法狮则处于另外一岬角。中间绘有立于莲花做座之上的观音。在其右侧有一条龙腾云而出。

器壁刻有铭文:己卯秋月卢洪声监制。

青花高颈瓶 崇祯 十一年 1638年 高46公分,口径13公分,足径13公分 巴特勒家族收藏

瓶形制厚重,口沿有釉,底无釉。瓷器分为上下两部分。

颈部绘有一立于太湖石前的女子,可能是嫦娥,其左右两侧各有二童子。右侧二童手持花枝。(可能是桂花表示“折桂”,即科举及第的意思),左边一童欲接嫦娥手中的花枝,还有一童子向她奔来。 画面中的V形记号表示草地。

坪呲沿下凸起的部分绘缠枝菊花。器腹饰五朵石榴团花,象征多子多孙。其下为倒置的蕉叶纹,有大小三种。相间排列。

器身题记为:戊寅秋月画于慎读斋 左边落款为:北沼主人。

该瓶造型可能带有尝试性,迄今未见其他类似器物发表。在转变高峰期的器物上出现绘画者与画室之名,实属罕见。

青花象纹笔筒 明 崇祯年间 1634-1643年 高19.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8厘米 巴特勒家族藏

笔筒胎体厚重,略有束腰。口沿,底部皆无釉。底中心钻有一孔,可能是由于该笔筒曾被当作花盆来使用。口沿下方有一周暗花卷草纹,上下均暗刻双线。近底足处亦有暗刻旋纹两道。

器身绘有一头大象,身后是两只水缸和一只大鱼缸。大象左右各有几名侍从正准备为其洗澡。画面中草地多用V号表示。

笔筒的绘画具有典型的转变高峰期风格:以一簇簇V型符号表示草地,多层次的山石,也有常见芭蕉和松树。具备这些特征并带有纪年的器物,制作于1634-1643年间。

笔筒器身所绘为大象洗浴的仪式称为“扫象”,流行于明代晚期,象征净化心灵之意。

苏武李陵故事图盖罐 明 崇祯年间 1635-1640年 高30厘米,足径12.5厘米 巴特勒家族藏

胎体厚重,器身椭圆。圈足与底皆无釉。青花色泽靓丽,具有典型的转变高峰期风格。

器腹绘汉李陵和苏武会面的场景。李陵是汉代一名年轻有为的将军,在征讨匈奴的战役中因寡不敌众被俘。武帝将其全家抄斩。李陵因而不愿返汉。后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却为单于所拘。单于以李陵作说客劝降苏武,十八年后方获释。画面所表现正是苏武和李陵第二次会面的场景,李陵对苏武的忠贞不渝表示敬意,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亏于心。

明末遭受满人的侵袭,盖罐的故事反映了对明廷忠心不二的政治意愿。

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 明 崇祯年间 1640-1643年 高19厘米,口径17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罐胎体厚重,盖略鼓。与罐身口合严密,口沿,底皆无釉。为转变高峰期产品。

器身绘画采用红、绿、黄、紫、松石绿以及黑色多种彩料。表现周文王访求姜太公的故事。当时姜太公正隐居垂钓于渭水之畔,他勉强答应文王之请离开隐居地效命于周。画面可见多层次山石,云纹以及绿色苔点晕染的V字形黑色草地。

罐盖绘八婴游戏图。其中一个在放风筝。盖与器身多处以淡松石绿色敷彩,使此罐更显珍贵。

五彩伯夷叔齐故事图花觚 明 崇祯年间 约1640-1643年 高48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4.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花觚由三部分组成:中间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颈部做喇叭状。器底无釉,口沿施釉。

器身装饰采用红,绿,黄,紫,黑等色。所绘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武王欲伐商,伯夷、叔齐两兄弟前来劝谏,但武王未采纳其建议。最终还是灭了商。伯夷,叔齐遂“耻食周家粟”,终饿死于首阳山。

器身以红彩书铭文如下,表达了兄弟两人对前朝的忠心:青高双义士,叩马谏君王。耻食周家粟,于心终不忘。

画中伯夷,叔齐两人左侧简略描绘了由松树,山石,云纹组成的“背面”。草地多以红彩V字型符号表示。器物中间部分绘有两组折枝花果,分别为佛手和桃。觚的胫部装饰有倒置的三角形蕉叶,以红彩描绘的大蕉叶和以绿彩表现的小蕉叶相间排列。

17世纪中期的瓷器经常出现反映对朝廷忠心的主题,这显然同当时满人入侵,明廷瓦解的艰难时期有密切联系。

五彩二仙图碟 明 崇祯年间 1640-1643年 高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8.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碟胎体厚重,弧壁。口沿涂有一周酱釉。圈足无釉粘砂,底施釉。

碟内以红彩,两种不同色调的绿彩,以及黑彩描绘了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彩和。背景为山水图,二仙衣服飘扬,一小鬼从李铁拐的葫芦里冒出来。二仙所走的地面淡施红彩,使画面显得非常写实。此外,画中可见多层次的岩石和V字形草地。具有明显转变高峰期的特征。

画中所绘太阳下方书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的两句七言诗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这首诗描述的是每隔一千年西王母在瑶池庆寿的场景。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鸿章在会见维多利亚女王时,将这两句诗献于女王表示敬意。女王很符合西王母的文学形象,李鸿章和老子同姓,当年老子曾经函谷关退隐西行。

不过历史上没有资料说明维多利亚女王是否欣赏这种文学比喻。

景德镇瓷器茶具的历史


景德镇瓷器茶具是指景德镇历代所产瓷质茶具的总称。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景德镇瓷茶具始于唐,早期多兼用,后发展为专用茶具。唐代专用茶具有茶盏、执壶;宋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元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明有马蹄饭具、僧帽壶、压手杯、扁壶;清有马蹄饭具、扁方壶、提梁壶、把壶;民国除沿用前期茶具外,另有盖茶杯、铁路盅、中山水筒等。现代茶具品种多,规格全,造型新颖,装饰精美。单体茶具有杯、碗、壶、盅、碟,组合茶具有2~22 件不同件数组合,由壶、盅、碟、盘组成。

景瓷茶碗是指景德镇所产的瓷质饮具。古代茶碗器型各有特点,五代为唇口与花口大足碗,宋早期为鼓腹高足碗,宋中、后期为斜壁小底碗,至明发展为正德碗与莲子碗。主要品种有斗笠碗、芒口碗、荷叶碗、高足碗、马蹄盖碗。景德镇现代日用茶具作饮茶用的主要是各种小口径碗,在农村常作茶饭两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常用作茶碗,藏族为石榴碗,回族为马蹄盖碗,壮族、蒙古族为罗汉汤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荷莲碗。

景瓷茶杯是指景德镇产的瓷质饮具。由筒、把、盖构成。古代有直口杯、压手杯。因形象和装饰不同而命名不同,品种在70 种以上。以形象命名的有“金钟茶杯”、“金菊茶杯”等,以瓷质命名的有“高白釉茶杯”、“中白釉茶杯”,以装饰技术命名的有“釉下蓝金钟茶杯”、“豆绿釉堆花竹节茶杯”等。其中名品为“金钟茶杯”、“金菊茶杯”、“白玉茶杯”等。

景德镇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据专家介绍,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在《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 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目前,景德镇瓷器茶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风格很有特色,珠圆玉滑,光彩润泽,每一件都展示了东方神秘古雅的魅力,充分表现了现代人的审美观、美学理念,是瓷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里程碑,是艺术史上的颠峰。

景德镇窑的釉


唐青釉双系盘口壶

景德镇窑的釉有4个要素,即釉果、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它们需要人工配比。 景德镇窑行话将粉碎得很细的优质瓷土称为釉果,它专门为配釉而制。釉果加水搅和成泥浆,再配入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而成釉浆。釉灰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石灰石块置于石灰窑中烧成石灰,再用适量的水使之水解成氢氧化钙,然后再与一定比例的凤尾草或狼鸡草相间而叠并煅烧,所得之物即为釉灰。釉灰也是高温釉的助熔剂,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此外,还含有少量硅、铝、镁、钾、钠、铁的化合物。釉灰和釉果按比例调制,比例不当会影响釉的质量。晚清时期出现波浪釉,釉面不平整,釉果和釉灰配比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元代卵白釉印龙纹碗

郎窑红四方琵琶瓶

影青釉开光山水图瓶

着色剂在明代以前有铁、铜、钴和锰4种,清代又多了锑和金,它们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釉色与釉中着色剂的比例,助熔剂的成分,窑炉中的温度和化学气氛有关。着色剂在釉中的比例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不等,白釉中的铁含量在1%以下,釉浆中铁含量3%左右是青釉瓷,5%左右是褐釉瓷,8%以上是黑釉瓷。铁在高温下的呈色有青(绿)、红、褐、黑和米黄色,低温下的呈色有红、黄色;铜在高温下的呈色有红、绿两色;钴在高温下呈蓝色,低温下为紫色;锰在高、低温下都呈灰蓝色;以锑和金为着色剂的都是低温釉,分别呈黄色和粉红色。有的釉烧成前后的颜色不同,磁州窑的黑釉烧制前为赭色,烧成后才呈黑色。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着色剂以天然矿物或者石头的形态出现,例如,祭红釉配方中的着色剂为天然的寒水石(一种方解石)。

宫廷画师绘制纸本画样景德镇御窑制瓷的大雅斋款瓷器


清代宫廷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画样的形式交由御窑厂烧造,“同治大婚用瓷”“万寿瓷”“大雅斋瓷”的烧制皆由此步骤为先,画样由宫廷画师设计绘制而成。故宫现存瓷器画样的内容是以线描的形式勾绘器型,在其上绘出纹饰的平面图,并且还注有釉色、数量和尺寸上的要求,使制瓷者能够依此准确地进行制作。这种近乎于实物的瓷器画样,带有帝王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是沟通皇帝、画师和御窑厂诸环节的一个重要介质,也是御窑厂能生产出合乎皇室标准瓷器的前提和基础。

在光绪一朝的瓷器中,“大雅斋瓷器”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它是典型的晚清官窑产品,但在造型特征、装饰风格等方面又与其他御瓷明显不同。其釉色明媚清亮、纹饰花鸟争奇斗艳,淡雅的天蓝地配素净的白菊;浅淡的绿地配娇嫩的粉牡丹和紫藤萝;沉稳的藕合地配柔美的茶花与明黄的腊梅……不仅笔意清新,也体现出宫廷的绘画特征。晚清烧制的官窑瓷器中,光绪时期的瓷器在品种和数量上均居首位。而“大雅斋瓷器”更是因其保存有完整的清宫画样和鲜明特点,在晚清瓷器中独树一帜。

1、寿桃鹦鹉花盆图样

2、“大雅斋”款粉彩花鸟图长方 花盆

右上红签题:浅藕合地寿桃花一尺二寸长方花盆四对,一尺长方四对,□□长方四对,五寸长方十对随盆连,三寸长方十对随盆连。左上红签题:照此样粉地寿桃花一尺二寸花盆四对,一尺长方四对,八寸长方四对,五寸长方十对随盆连,三寸长方十对随盆连。

此图为纹饰展开图,工笔重彩,绘有桃树、鹦鹉。桃树枝干繁密,果实硕大饱满;两只鹦鹉各具姿态,或抬头远望,或低头耸翅,羽毛艳丽,双爪紧紧抓住树干。桃树及鸟均写实,设色雅丽,富有立体感,生动传神。

器口下署款“大雅斋”,有篆文“天地一家春”椭圆双龙戏珠朱文印。

3、荷花鹭鸶鱼缸图样

4、“大雅斋”款粉彩鹭莲纹盘

红签题:照此样粉地花样海碗二十件,大碗三十件,中碗四十件,槐碗六十件,□□碗二十件,七寸盘三十件,五寸碟四十件,三寸碟四十件 ,□□□□件,奓斗四十件,茶碗四十件,盖碗四十件,一尺见圆盒子四对, □寸见圆盒子四对,照此样粉地墨万字着色荷花鱼缸二尺六寸见圆四对,一尺二寸见圆四对,九寸见圆二对,照此样粉地花样海碗至怀碗、九寸盘至三寸碟、把碟盘碗一分。

鱼缸呈椭圆形,大口,颈部饰青线两道。内壁浅蓝色,无纹饰。外壁绘粉彩荷花,展开的图上有红色荷花六朵,间饰一对鹭鸶,其一栖息花间,另一作下飞状。荷花的“荷”与“和”、“合”同音,鹭鸶的“鹭”和“路”同音,喻意“一路和合如意”。此图样绘画工整,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色彩艳丽,器物造型优美,颇有新趣。

图上题书“大雅斋”三字,旁钤“天地一家春”红色闲章。

5、藤萝月季花鱼缸图样

6、“大雅斋”款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碗

右上红签题:照此样浅绿地藤萝花鱼缸二尺六寸见圆二对,□□□□圆四对,九寸见圆两对。左上红签题:照此样把碟盘子碗一分;照此样浅绿地藤萝花海碗二十件,大碗三十件,中碗四十件,怀碗六十件,九寸盘子二十件,七寸盘子三十件,五寸碟四十件,三寸碟四十件,长把羹匙四十件,一尺见圆盒子四对,五寸见圆盒子四对,盖碗四十件,奓斗四十件,茶碗四十件。

图为平面展开图样,用没骨画法,浓墨重彩,兼工带写,分别绘月季、雀鸟和藤萝。作者将三者有机地结合,画面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此图样构图饱满,设色绚丽,体现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

器物敛口,圆腹,缸口题款“大雅斋”,钤“天地一家春”朱文印。

7、绶带梅花长方花盆图样

8、“大雅斋”款绿地墨彩花鸟图长方花盆

右红签题:黄地水墨梅花一尺二寸长方花盆四对,一尺长方四对,八寸长方四对,五寸长方十对随盆连,三寸长方十对随盆连。左红签题:浅豆青地水墨梅花一尺二寸长方花盆四对,一尺长方四对,八寸长方四对,五寸长方十对随盆连,三寸长方十对随盆连。

图样为纹饰展开图。画家布局精心,使纹样犹如一幅生动的花鸟小卷。画面中间伸展的梅枝为主体纹样,3只绶带鸟或飞翔或栖息其间,而左右两边分别以浓重或浅淡的偃式梅枝取得构图的均衡。画作纯以水墨代色,画法工细,梅和鸟都极具立体感。因设色单纯,形成典雅高贵的整体风格。

器口下署款“大雅斋”,有篆文“天地一家春”朱文椭圆双龙戏珠印章。

景德镇瓷器的计量单位“件”


“件”是景德镇瓷器特有的计量单位。一般情况我们说这个陶瓷是多大的,都会用有多少“件”来表示。市场上就有明码标价说某某的陶瓷是多少钱一件的,然后这个陶瓷有多少件,乘出来就是具体的价格了,那这个“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景德镇陶瓷生产中“件”有特殊的含意,它指的是陶瓷的大小,制造陶瓷的工艺难易程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件”在陶瓷中的应用,“件”越大越难做,“件”越小越好做,在同等工艺的陶瓷中“件”越大价格就越高,但是在景德镇“件”又是个没有固定的大小尺寸,是个很模糊的体积单位,“件”大体积就大,“件”小体积就小。比如:高40厘米,宽15厘米的陶瓷,它是150件的,高50厘米,宽10厘米也叫150件,再高点就200件了。

在景德镇的件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名称,比如:有人说这个陶瓷是120件的,在景德镇就会闹笑话,因为景德镇陶瓷的“件”里面没有120件的名称。那么在介于200件到300件的陶瓷怎么称呼呢,我们习惯是叫:200件加大或者300件小。

“件”的名称:5件,10件,30件,50件,80件,100件,150件,200件,300件,500件,800件,千件,双千件,万件,超万件。

传世的明代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 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 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 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景德镇的古窑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竺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到70%。器形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烧制,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该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钧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形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叠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的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拭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至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就烧瓷品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入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的“枢府器”;还出现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明代只见青花和纯白两类。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这里发现的青花瓷器都属元代后期,在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家都有这类器物出土。湖田窑经过初步挖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为世人瞩目,有“世界陶瓷文化宝库”之称。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的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江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小,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为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两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时代御器厂的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锦窑、匣窑、青窑,这里的风火窑是总称,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钧”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过宋朝有,明朝也。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又称官窑),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唯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唯碗口周描一二圈者称白饭器。又有敝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景德镇高岭土的传说


景德镇烧制瓷器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在中国瓷器行业的占据着霸主的地位,景德镇有着高超烧造技艺,有很多珍贵的传世收藏品,现代也有很多精美的艺术品。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就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得高龄山,关于它的传说也有很多,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个关于景德镇高岭土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高岭村有一家姓盛的穷苦夫妻,他们靠着红薯、萝卜和野菜过活,日子过得非常苦。盛家夫妻日子虽然清苦,但心地却特别善良。听到谁家揭不开锅,他们就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出点口粮送去。因此,村里人都称他们是“好心的盛家”。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一天清早,大风凛冽,雪花纷飞,盛家男人正抱着柴禾推门向外走,突然看见屋檐卞躺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只见老汉衣衫破烂,冻得瑟瑟发抖,并在痛苦地呻吟着。盛家男人急忙放下手里的柴禾,上前把老汉扶进屋。他边脱下自己的破棉袄,给老人,盛家男人问: “这位老人家,您是哪里人?这大冷的天,出门来做什么?”那老汉深深地叹了口气,答道:“我家住在很远的地方,因为给地主老财逼得生活不下去了,只好出外投亲,没想到会病倒在这里。”男人一听,忙安慰说: “老人家,您别急,先在我家把病养好了再走吧!”

那老汉感动地点点头。这时,盛家妻子端来了一碗热开水,送到那老汉跟前,请他喝下暖暖身子。老汉摇头说: “我实在是太饿了,就想喝碗热粥。”

这对夫妻听了,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家的米缸,早就空了。盛家妻子看到老汉饥饿 饿痛苦的样子,心中不忍,就只好去邻居家 借了一把米.熬了一大碗粥给老汉喝。 热腾腾的米粥端到了老汉的面前,饿急 了的老汉一口气就把粥喝光了。

说也奇怪,老汉把这碗粥一喝下去,脸顿 时红润起来,精神也好了,病也好像烟消云散 了。这时,只见老汉站了起来,把破棉袄还给 盛家男人,说: “好心的盛家,你们真是名不 虚传。我没有什么好报答你们的,我走后,你 们可以到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上一口气挖上九九八十一锄.你们就会挖到白色的土,用那土 烧成的瓷器能跟玉器一样值钱。”说完,那老汉就不见了踪影。

随后,盛家夫妻真的扛起了锄头,上了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奋力举锄挖了起来。 一锄,两锄……三十、四十…….挖到九九八 十一锄时,奇迹出现了:那黑沉沉的泥土,一下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盛家男人用手捧起来一捏,哈,软软细细的,还亮晶晶地闪着银光。这下可乐坏了盛家夫妻俩。他们按照老汉嘱咐的话,将挖起的细土做成一个个碗和杯的坯子,放进窑里一烧,果然个个晶莹洁白,真是像玉器一样。

从此,高岭村的穷人们在盛家夫妻的带领下,改行挖土建窑烧瓷器了。松山因地处高岭,就改名叫高岭山,山上的瓷土,就叫做高岭土了。

明清瓷器:传世的明代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明清御窑瓷器上的篆体年款


御窑瓷器,系指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厂的产品。这里之所以没有沿用长期以来用指这种瓷器的习称—“官窑瓷器”,是由于本人认为官窑和御窑是两个不同的要领。官窑可泛指历代官府设置或由官府经营的烧制陶瓷器的窑场;而御窑厂则是明宣德以后的明清两代设在景德镇专门烧造御用瓷器的特殊官窑。考虑到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立有《江西》条记录御窑厂的烧造事务,在档案内容中凡提及此事的也均以“江西”指代,可见在宫廷文书、档案“江西”乃御窑厂的代称。同时清因明制,在景德镇设有御窑厂并建有御属,则说明御窑厂是管理烧造御用器物的官衙和具体运作机构。再者,从坤宁宫院内琉璃砖花墙的黄、绿琉璃砖上有“嘉庆三年官窑敬造”的满、汉双语铭文可知,设在北京门头沟琉璃渠烧造这些琉璃砖的琉璃窑厂在当时称作“官窑”。

清嘉庆绿琉璃砖“嘉庆三年官窑敬造”款识

如此在清代“御窑厂”与“官窑”虽都是官办的窑场,但即使在清人自己看来,其所指与烧造内容均不相同,最起码在宫廷文献是这样。为了确切期间,本文便使用了“御窑瓷器”这一概念。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斗彩婴戏图玉壶春瓶底部

规矩年款是指“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中间填写年号的书款方式,在明清代的各种工艺品上均习见。见于瓷器,书刻年号款始自永乐,

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压手杯(花心)

而规矩年款的使用则首见于宣德时期,至成化朝成为定制,此后遂多例袭。考其字体有楷书与篆体两种,而其布局则可见方框、圆圈或无框方排与横排类。

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无款)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双圈款)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粉彩人鹿纹梅瓶(单圈款)

故宫博物院藏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方框款)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三足洗(楷书无框方排)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篆书无框方排)

清代御窑瓷器上的年款,就字体论时代特性颇著:顺、康两朝两行六字楷书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雍正朝篆体规矩款渐多,乾、嘉、道三朝则以篆体规矩年款居主流,咸、同、光、宣四朝又以六字楷书为主。至于清代御窑瓷器上的篆体规矩年款,就笔者经手整理过的二十多万件故宫藏清代瓷器看,二百余年间其变化规律颇为明显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大”、“清”、“年”和“制”四字上,尤以清字为最,谨述之如后。

由于笔者未曾见过顺治时期的篆体规矩年款,在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的相关章节中,也没说顺治时期的御窑瓷器上有篆体年款的子,再考虑到明代的六字规矩年款未见有篆体者,且至清代康熙时期的御窑瓷器上的规矩年款仍以楷书为主而鲜见篆体者,虽不能就此对居于中间的顺治时期篆体规矩年款的有无下否定的结论,但本文却只能对其付之阙如,暂搁而不了。康熙时期的篆体规矩年款(见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图567),在书写格式上和后来者差别较大:大字第一笔为横笔,第二笔为竖笔,第三笔则为横折,第四、五笔均为竖笔。清字的三点水旁为三竖,青字头的最上部作“山”字形,月字写成两竖笔夹一“工”字。年上部如同缺最上一横的“由”字,其下为半方框内填写反向的“彐”字。制的左上半部最上处如“山”形,右上半的斤字形如“与”,唯其最后一笔改横为竖,下半部的衣字写成“冂”内填以连笔的两竖道。

雍正一朝处在康熙、乾隆两朝之间,且雍正皇帝本人对所谓的康乾盛世的出现有着极大的作用,清王朝之财富的聚敛在雍正朝处于巅峰。赖以康熙、雍正二帝的内外征伐、典章制度之建设,至雍正时清王朝暂无州每内乱之患,追求艺术方面的享受已成为可能。雍正二年设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内府器用绝非偶然,这大概也是清代御窑厂烧造高峰在雍正朝开始出现的社会原因。具体到规矩年款上,此时虽仍以六字楷书款为主,但篆体规矩年款也开始使用,这或可与雍正皇帝在清朝十帝中书法水准最高,相应地其欣赏品味与要求自也会最高有关。斯时的篆体规矩年款,字体特征明显者约见两种。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

其一(图三),大字写成“冂”上加点,内填两竖。清字的三点水旁用五竖笔写成,自左而右第二笔上部、第四笔下部分别作右左折与中间的竖笔相连;青字头的最上部写成“山”形,月字如同一个四边均内弧的小方框中间填写一点或一竖;年字形如用一竖笔串起的反向的两个山字。竖笔上下两端分别右左折,其下与左框和十字相交连,制字左上半写作双“山”字头,下连“巾”字,右土半的斤字或如“勿”字缺笔、或如“力”字缺横头;下部衣字的第一笔为横笔中间凸折,其下是两个变体“人”字连写且写法略见不同。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官釉琮式壁瓶

其二(图四),大字与第一例相同;和其一的款法相比,年字串起两“山”字的竖笔上下端均左折;清字的月变成两竖笔夹一“工”字;制的斤字写成最后一笔变为竖笔的“与”字;衣字写成横上加点且点横相连,其下为相交连的两个变体“几”字。

唐英六十九岁塑像

乾隆踵雍正之后,继续用唐英为“江西管窑务”的督陶官并加大财政投人,同时在各种管理政策上也给唐英提供诸多方便,使得御窑厂的烧造水平不仅能在釉色品种上有所创新,且在总体情况上也能保持雍正时期的水准。复加乾隆皇帝本人的博雅及其对窑业的直接关注,便有了大量高水平的乾隆御窑瓷器留存下来供后人鉴研。乾隆一朝达六十年之长,其间使用过的篆体规矩年款在写法自也较多变化,今举其荦荦要者可得如下七种。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青釉络子尊

其一(图五),清、年、制三字一如所见雍正款之旧,大字“冂”内的两竖下端均弧而外撇。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折枝花卉纹灯笼瓶

其二(图六),和所示雍正年款的大、清二字略同。年字为下框与左框相交,其下“冂”内填写“民”字。制字的左上半为双“山”头下缀“巾”,右上半的斤字和衣字第一、二笔点、横和图4所示同,唯衣字的下半字变成了“凹”的上半部。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婴戏瓶

其三(见《明清瓷器鉴定》图569),和图6相比,大字没有变化。清字的青字头和月字连笔长方框圈子起了“山”头形青字头的下部。年字的写法基本如图6,不同处是左起的第二竖笔上端和左框相连,第三竖笔构成“冂”的第一竖笔,“冂”内所填为形同图3, 4之年的左框与十字连笔。制字的斤字一如隶书,衣字缺最上点、余如图6。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仿明宣德青花人物图盘

其四(图7)和图6所示的大、年二字完全相同,清字的变化是月字写成长方框内填一竖道。制字的斤为隶书,衣字的最上点由原来居“巾”与“斤”中间变到位于“巾”内。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其五(图8),大、清、年三字和图7所见同。制字的变化是斤字写成最后一笔作竖道的“与”字,衣字的最下部形如“儿”与“冂”连写。

其六(图9),“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分两行排列。大字和图4所见同。清字的三点水三笔写成,为折笔加两竖道。青头、月字的写法一如图7所示。年字上为“凵”内写“刀”,其下是“冂”内填“民”。制字的左上部为“山”头下加“小”,斤字的写法和图7同。衣字为“人”下加“凹”的上半部。这种款只见于豆青釉高足碗、花口小碟和青花高足碗上。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仿明嘉靖黄地红彩云龙纹盖罐

其七,有带方框与不带方框两种,其大、年、制三字一如图7所见。清字则和图9所见同。其中带方框的见于矾红彩天鸡盖靶碗及红地粉彩勾莲盖碗上,而不带方框的仅见于几种香插和矾红彩乾隆丙寅御制诗文松梅佛盖碗上。

考档案所记,乾隆一朝和篆体年款的写法相关的约略有如下三条:

(乾隆二年)十月十六日,太监高玉交篆字款纸样一张,传旨:以后烧尊、瓶、罐、盘、盅、碗、碟瓷器等,俱照此篆字款式轻重成造成。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大臣海望查得乾隆二年正月间,宫殿监正侍谢成、李英传交烧造瓷器旨意一件并样子五十九件,照样烧造瓷器四万七千一百二十件。数月清单一件,交太监胡世杰转奏。奉旨:着将原样俱行缴回不必烧造,嗣后着遵照新发去样式烧造。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监胡世杰传旨与怡亲王、德保:此次唐英呈进瓷器(按:此指该日唐英持进交总管胡沦洲呈览的上色呈样尊、瓶、罐等一百二十七件,上色呈样盘、碗、盅、碟等二百二十四件二上色装桶尊、瓶、罐等四百六十七件,上色装捅盘、碗、盅、碟等共四千七百三十八件)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不准报梢,着伊赔补。

根据这三条记载可知,在乾隆二年和乾隆十二年江西御窑厂所烧瓷器的篆体规矩年款当有两次明显的变化。另,实物和档案文献对照,乾隆十一年记事档:

七月二十八日,太监胡世杰交嘉窑青花白地人物撤口盅(随旧锦匣),传旨:照此盅样,将里面底上改画带枝松梅佛花纹,线上.照里口一样添扣意云,中间要白地;盔外口并足上亦添如意云中间亦要白地写御笔字。先做样呈览,准时交江西唐英烧造。十一月初七日,呈样览,奉旨:照样准烧造。将盅上字着唐英分匀、娜直。再按此盅的花样、诗字,照甘露瓶抹红颜色亦烧造些,其蓝花盅上花样、字、图、书俱要一色蓝;红花盔上花样、字、图、书俱要一色红。盅底俱烧“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方款,其款亦随盅的颜色。

清乾隆 矾红宝相花纹甘露瓶一对 高22.3cm 成交价:1,207,500 人民币

2016年5月14日 北京东正2016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重要宫廷夜场(Lot 0345) 文中所记的抹红、蓝花仿“嘉窑青花人物撇口盅”,当即故宫旧藏的乾隆款矾红彩或青花松梅佛御制诗文盖碗,其年款有图7、图10两种。

2016年巴黎苏富比首拍Lot 96 清乾隆 矾红彩「三清茶」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直径:11cm 估价:15,000 - 25,000 欧元 成交价:50,000 欧元

见于书写乾隆丁亥(即乾隆三十二年)初庚御制《荷露烹茶一律》诗文的盖碗上,已说明使用它的年限。所见年款和乾隆丙寅(即乾隆十一年)小春御题诗相配,既可以说明它在乾隆十一年前已开始使用;也可能是乾隆十八年十一月记事档:“二十五日,首领张玉传旨:照烧过御制诗茶吊样款再烧造八对。要红花红字白地茶吊四对、青花青字白地茶吊四对、青花青字白地茶吊四时(此按:十九年十月十三日,唐英将照样烧造的茶吊八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再次烧造松梅佛御制诗语言盖碗的实物体现。

图5的字体一如雍正款的第三式,有可能是乾隆二年十月诏颁篆款新样以前御窑厂对正款式的沿用。另从图6的清、乾二字,图7的乾字看,其使用年代应和图5相去不远。

故宫博物院藏清嘉庆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

嘉庆御窑瓷器的烧造,从款式书写布局、器物的纹饰与造型均仍乾隆朝之旧。或许这是乾隆皇帝的四年太上皇,给嘉庆朝的政治生活造成的阴影之一。嘉庆时的篆体规矩年款约见两种。占据绝对主流的是,除了用“嘉庆”替代“乾隆”二字外,大、清、年三和图8所见均同,制字的左上半写成十字上下串起两个反向的“山”字,此其一。

故宫博物院藏清嘉庆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

另一种书写格式的年款,和图10所见的大、清、年三字同,制字则如图11示。与乾隆的这种年款只见于蜡插和矾红彩松梅御制诗文盖碗一样,嘉庆的这类款式也只见于为数不多的蜡插上。自道光至宣统,御窑瓷器上的篆体规矩年款则非常划一,布局任为六字方款,“大、清、年、制”四字沿袭乾隆篆款的第七种、嘉庆篆款的第二种格式。

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

不同的是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替代了原来“乾隆”、“嘉庆”字样。

如此看来,清代御窑瓷器篆体规矩年款上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清字,大致存在三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康熙到乾隆初年为第一期,清的三点水用五笔写成,其右上的青字头最上部作“山”形,右下的月为两竖或两内弧线加一“工”,第二期始自乾隆中期讫于嘉庆末年,此期清的主要变化是三点水旁用两竖与一竖折写出。诚如前文所述,在乾隆、嘉庆时期第三期习用的清字已经出现,且在道光以降尤其是光绪时期清的写法也有如第二期者,不过考虑到前者仅见于少数几种器物上,而后者则可视为对前者的模仿,应该是无妨从二十多万件御窑瓷器中归纳出来的清字的三期阶段性规律的对这种御窑瓷器上篆体规矩年款的一般书写规律,也是今天鉴定清代御窑瓷器尤其是鉴定那些所谓清代官仿瓷器时应注意的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