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陶瓷文化发展史(二)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明代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m.tAoCi52.COM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的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後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器的胎身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青花釉红

青花釉红的搭配相植,也制造出一些创新的作品。

斗彩

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後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扩展阅读

明朝文化与陶瓷发展史


明朝未年,流寇四起,李自成率农民军杀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满清之兵入关,至此满清统治开始,长达二百余年。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瓷器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胎体比较厚重,制作略显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还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酱黄釉,深浅不一,呈黄褐色,为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不思进取。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观赏品也逐渐减少,缺乏创新。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型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线条纤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三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咸丰时期,国力衰败之极,连年兵变,百业俱废。咸丰末年,又遭八国联军入侵,国家受到巨大损失,陶瓷业也难逃厄运,所以咸丰时期的传世精品很少。这一时期的产品更加粗糙轻率,胎体厚重且疏松,表面施釉厚薄不一,还常出现桔皮状坑凹。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数玉壶春瓶,腰腹粗大,颈部粗短,咸丰官窑瓷器款识为“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字体工整,字外无圈栏。

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了。这个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亦有仿古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观,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为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支撑不了而归失败。所以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至今而为稀品。

宣统瓷器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体选料上乘,胎壁轻薄均匀,坯釉结合好,烧结程度较高,叩击声音清脆。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筹措资金,成立中国陶业学校,内设本科及艺徒二班,有目的有计划较为系统地培养专业陶瓷人材。此外,山东淄博、江苏宜兴、福建建阳、广东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窑厂也都有产品面市,至民国时期继续烧造。

清朝出现了专门论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较有名的如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程哲《窑器说》、唐英《窑器肆考》、寂园《陶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等等。

青花功夫茶具套装

老北京与唐三彩:陶瓷发展史胎釉配方早已公开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一直以来,人们都知道它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它被重新认识、重新欣赏的过程中,老北京发挥了关键作用。

唐三彩自唐代以后,渐渐湮没无闻,直到上世纪初修筑陇海铁路时,洛阳北邙山一带大批唐代墓葬被破坏,大量唐三彩出土,方为人所知,由于它造型生动、颜色鲜艳、地域风情浓烈,加之晚清盛行收藏,故一出现,便立刻成为藏家新宠。

有收藏,就少不了修复和仿制,可彩陶技术失传颇久,如何才能恢复?琉璃厂就出了这么一位高人,叫李德祥,他本是一家古玩铺的少掌柜,后与继母不合,便只身去洛阳,买了一些唐三彩回来,看其中破碎甚多,就潜心钻研,后来自己设窑,专门复制唐三彩的瓦人瓦马,名动一时,成为大古玩商岳彬、夏锡忠的主要供货商。

据《百年琉璃厂》一书记载:岳彬一次收了一件西域人骑骆驼的唐三彩,找李德祥复制两个。李反复试制,终于成功。他觉得不容易,就多做了一个,一并拿给岳彬。岳很不高兴:“我就要俩,谁让你做仨了?”说着就拿起一个摔在地上。他还是老规矩:留真品,把仿品当真的卖,给的手工费也不多,200元一个。这让李德祥心里冰凉,岳彬认钱不认人,拿手艺人不当人,此后双方合作越来越少,这些复制品后来都被卖给外国人了。

唐三彩属陶器,相对于瓷器而言,它的技术并不复杂,制作原料亦随处可见,胎釉配方也早已公开,在历史上,日本和朝鲜都曾仿造成功,比如奈良三彩、新罗三彩。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民间仿造高手人才辈出,烧出来的唐三彩和唐代已没什么区别,这让它与收藏市场渐行渐远,成了工艺品。然而,工艺品市场不稳定,艺人谋生艰难,到解放前,北京、洛阳的仿唐三彩艺人基本转行,手艺濒临绝迹。

解放后,3名已经务农的河南手艺人辗转来到北京,向北京美术服务部求助,北京美术服务部遂拨款300元,使这门手艺得以恢复。千年的唐三彩技艺,在老北京得到延续。

上世纪80年代,国门渐开,北京唐三彩赢得了国际声誉,它的社会知名度也迅速提升,唐三彩礼品大量销售,当年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时,贾夫人的房间里居然也摆了一件唐三彩,其实这是绝不可能的,在历史上,唐三彩多是冥器,并非陈列品。唐三彩虽漂亮,但质地疏松,容易漏水,且釉上含铅等毒素,在生活中基本没有实际用处。在唐代,不同品级官员在墓中可放唐三彩的件数有明确规定。

唐三彩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一页,这一页上,也有老北京的影子。

广东陶瓷变迁史


广东因宋置广南东路而得名广东。从现有广东考古取得证据知,早在6000年前几乎是广东全境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陶器。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流、阳江、南海石湾、潮州、兴梅等地有山有水的地方,因为在那个时代先民们做陶器,要本地有泥料、有山草树枝、有水。所以广东的陶瓷产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自古就形成三大片区,有韩江榕江水系的粤东产区,有西江北江流经的粤中产区,有沿海和小江小河的粤西产区。此说的依据就是三片产区的陶瓷风格、文化即便用现代的眼光看,仍然不相同而是各有特色,石湾公仔和潮州仕女谁都能区分开来。

到了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广东的产品有陶器也有瓷器,由于生产文明程度有很大提升,陶瓷逐步形成一个存在于民间的手工行业,形成了陶瓷生产聚集区,中心地方就是佛山东平河东北角一片的石湾,韩江岸边的潮州枫溪,韩江上游岸边的大埔,北江中游的清远,还有廉江、电白、茂名等地方。

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广东陶瓷生产进入现代工业化阶段,产区更集中在两大片,一是东平河(石湾江)两岸的石湾与南庄,另一是潮州枫溪及其周边乡镇。

进入21世纪,广东陶瓷进入先进制造业阶段,陶瓷产业按照本土化、搬迁、转移、退出四大类型找出路或格局。广东陶瓷产业的中心(总部)留在佛山和潮州,产地则大大的拓散。第一是两地的周边,如恩平、召庆、清远等;第二是邻省地区,如广西、江西、湖南;第三是更远的各省,如四川夹江、沈阳法库等地。

广东陶瓷产地的变迁有典型性。一是产业的“游牧式”本性,规模太大、太集中后一定要变;二是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水平愈高,环保要求愈高,陶瓷业被“请”走的可能性愈大。

话又说回来,陶瓷好像是有灵性、有个性的一个族群,一万年都没有湮灭,说明生命力很强,人类需要陶瓷,所以前景仍然是美好的。

浅析“文革”时期陶瓷(二)


“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陶瓷制作的共同风格艺术特色

“文革”陶瓷均以迎合文化大革命形势的需要,制作出各种富有“文革”特色的艺术陶瓷,既有其共同的“文革”形势的风格,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用色、用料、制作特点。其中制瓷最著名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彭城、广东汕头、大埔、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神垕等;采制陶最著名的有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四川荣昌、湖南铜官、山东淄博等地。下面重点介绍各自的制瓷特点。

1、景德镇瓷器

瓷色洁白并带有玉的光泽,透明度较高,釉面光洁,白里泛青;瓷质坚实,瓷化完全,敲击声音清脆而韵长。细瓷手工彩绘,特别是高级粉彩,大多是书画金石集于一体,有画必有题字,如“五彩毛主席诗词图纹瓶”,就充分展示了画与字的成功结合,花色品种,特别是“文革”后期,代表性的有青花绘画有串枝莲、缠枝牡丹、梧桐特别是经常绘制梅花,称“蓝枝梅”。粉彩绘制的花纹凸起,表现较多的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雪山景色,反映文化大革命形势方面的祖国山河一片红、突出工农兵形象的图案、红卫兵塑像、歌颂“样板戏”、毛主席纪念章、毛泽东用瓷梅花、牡丹等图纹。

2、湖南醴陵瓷器

醴陵瓷以胎薄,透明性好,白度高见长,一般呈玉白色。最有特色的品种是釉下彩,釉下彩的基色近30种,通过调配复色可达百种以上。有花卉、人物、山水、羽毛等图案。

3、唐山瓷器

唐山瓷普遍以经济使用的日用瓷为主。畅销面较广的大宗品种有三大碗(蓝边或贴花装饰釉面微黄的粗瓷碗),宫碗、绳边碗、光边碗及喷花装饰的桷壶(又名桥壶)。文革期间的细瓷装饰以喷彩瓷和雕金装饰的高档餐具、茶具著称。有毛主席像章、反映革命大批判方面的瓷板、碗、盘等。

4、德化白瓷

文革德化瓷以白瓷著称,俗称“鹅绒白”,釉面晶莹滋润,色泽柔和,光洁无暇,文革期间,多以生产日用瓷,盘、碗、壶、杯、盅、坛、餐具、茶具、咖啡具等。一般瓷胎轻盈,同样又生产艺术瓷,人物有毛主席坐像,毛主席站像,毛主席像章,女民兵,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等。无论是一般白瓷,还是建白瓷,一般不施彩,同样是传统喜欢的“猪油白色”、“象牙白色”,这种白色瓷多用于高级瓷雕和仿古瓷。

5、河南禹县钧瓷

文革时期神后瓷器,其特殊为窑变红釉和窑变花釉瓷,红釉根据不同色调,称为海棠红、鸡血红、胭脂红、玫瑰紫、茄皮紫等;窑变釉根据变幻色调分别称雨过天晴、月白风清、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等。钧瓷古朴端庄,釉质浑厚,晶莹透澈,有明快的流动感。代表性的品种有:炉、鼎、尊、洗、花瓶、花盆、餐具、茶具、动物等。

6、广东潮安枫溪、饶平、大埔瓷器

潮安、饶平、大埔瓷器产品各有侧重,主要生产日用陶瓷,潮安既生产高级细瓷,也生产普通粗瓷,有工夫茶具、杯、壶、盘、痰盂、花瓶、花盆和雕塑人物为主;饶平以生产匙、盘、杯、碟为主;大埔以生产工夫茶具、碗、盘、壶、杯、盅为主。以潮州枫溪瓷为代表的广东粤东地区陶瓷,枫溪位于潮州市郊外,有南国瓷乡之称,文革期间,尽管受到种种限制,但制瓷工业未停止,仍然以烧制日用瓷为主,艺术瓷相应得到发展,赋予文革时代烙印,如枫溪陶瓷厂生产的“素白瓷毛主席挥手塑像“。基本制作方法是采用雕、塑、刻、划、捏、贴等制作手法,精巧透雕的通花浮雕艺术,特别是各类透雕花瓶,形成自己的风格。反映文革时期的瓷器内容有,女民兵、工农兵、样板戏等造型。

7、广东石湾陶器

文革石湾陶,代表性的品种有陈设美术陶,主要是紧跟文革形势,塑造革命英雄人物和工农兵形象以及样板戏人物,还有历史人物、鸟兽鱼虫、自然景色以及文具、玩具等。

文革瓷

“文革”瓷对艺术市场的影响

为了追求盈利,市场上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粗制滥造。许多新仿的“文革”瓷,如现在文物市场上有些新仿的“样板戏人物”、“红卫兵”像,从造型的塑造到色彩都不够精确,特别是神态极差,没有神韵,没有感觉。二是内容过分完美。表现在一件作品上,绘制水平也较高,如此丰富热闹,如瓷板、彩瓷瓶、盘、壶等,内容上往往过分完美,如“样板戏”图案纹瓶,附有电脑制作的多形体文字;反映“文革”运动内容的瓷板,似一幅完美的“文革”瓷画,恨不得把“文革”十年的内容全融进去,如“大批判、大字报、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上山下乡运动、跳忠字舞、学习毛泽东语录”等等,应有尽有,这样全面的“文革”内容的瓷板,在当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真假值得研究。将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仿制会更多,对现存遗留下来的珍贵“文革”陶瓷以更多的关注。

这里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由于认为“文革”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故新仿“文革”典型器物的瓷器较多,但这类现仿石湾陶器神韵、气质、感觉都较差,从色彩、内涵上都不够真实贴切。离开那个时代或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再塑,无论如何其神韵、内涵都不够真实。因此,提醒收藏家注意的是,鉴别真假“文革”瓷,要着重从作品的内涵也就是我们认为的艺术神韵的角度去衡量更准确。

“文革”结束几十年了,“文革”陶瓷的收藏越发显得火热,它毕竟只是十年时间,值得珍惜收藏的作品很多,作为国家博物馆,应该重视对这段历史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名家精品的收藏,是十分重要的。

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二〉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口罐 金代 口径16.5厘米 底径10.5厘米 高18厘米

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6.5厘米 底径14.3厘米 高14.9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5.2厘米 底径15.1厘米 高16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草叶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2.6厘米 底径11.1厘米 高14.2厘米

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 金代 口径12.7厘米 底经9.4厘米 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深腹钵 金代 口径18.5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18厘米

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 金代 口径63厘米 底经40.1厘米 高22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 金代 口径11.4厘米 底径17.3厘米 腹径20.2厘米 高49.6厘米

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金代 口径3.8厘米 腹径18.4厘米 底径7.6厘米 高31.8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 金代 口径3.6厘米 底径9.2厘米 腹径18.1厘米 高38厘米

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 金代 口径6.3厘米 底径6.8厘米 腹径8.8厘米 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 金代 口径10.3厘米 底径8.9厘米 腹径19.9厘米 高24.8厘米

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 口径10厘米 底径9.1厘米 腹径19.7厘米 高25.6厘米

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喇叭口大瓶 金代 口径12.8厘米 足径13.2厘米 腹径17.5厘米 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盘 宋末金初 口径13厘米 底经10米 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凸线纹双耳大口罐 金代 口径18.4厘米 足径11.7厘米 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三彩伽棱频迦 金代 通高45.1厘米 基座直径13.2厘米

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红绿彩坐佛瓷像 金代 通高61.3厘米 像高42.6厘米 座高18.7厘米 最宽25.3厘米 底座宽21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文殊菩萨骑狮坐像 金代 通高42.5厘米 像高30.3厘米 座高20.2厘米 最长22厘米 底长16.6厘米 底宽10.5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普贤菩萨骑象坐像 金代 通高45.5厘米 像高26.9厘米 座高18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男婴造像 金代 高33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颈佩金黄色如意形项饰,上身着花衣,下体赤裸,腰腹及腿部被四道巾帕捆缚。绘画细腻,眉眼灵动,活灵活现。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抱小羊羔坐鼓女童像 金代 高15.8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身着右衽上衣,双手抱一只小羊羔,右腿骑鼓边,左腿盘坐于瓷鼓凳上。面目生动形象。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合十骑鼓女童像 金代 高15.4厘米 底径4.2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穿彩衣,合掌于胸前骑坐于鼓凳之上。面目生动,形象机灵可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020)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抱狗侍立童子像 金代 高15.5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着对襟上衣,前腰束围裙,足登黑色长筒靴,右足稍踮起,双手右侧搂抱一只可爱的小狗,歪头目视前方站立。神态生动,俏皮可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夹盒侍立童子像 金代 高16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髻发,内着右衽白衣,外罩直领绿开襟红长窄袖衫,前腰束白围裙,左腋下夹一黄色黑彩边方盒,双手放于腰间,稍缩颈弯腰斜视前方。神态生动专注、谦恭。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送子观音坐像 金代 高22.9厘米

身着素色服饰,一手持花,一手自然下垂,神态慈祥。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官人作揖像 金代 高21.6厘米

头戴官帽,蓄八字胡和垂须,身披红袍,双手抱拳,神态自若。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绿釉划大叶纹水波纹束腰形枕 金代 长26.2厘米 中宽9.5厘米 头高13.4厘米 中高10厘米

枕呈长方形,两端平直,四面内凹,呈亚腰状。通体施绿釉。枕四面以双线为边框,边框内划大叶纹、短水波纹。枕体绿釉如水,晶莹光亮,凉爽宜人。1974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香山乡佐城村金代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绿釉蓖划花牡丹纹叶形枕 宋末期至金前期 长30厘米 宽20厘米 后高19厘米 前高9.5厘米

枕面呈叶形,枕面上翘愈烈,近乎卷上,下边有近似五边形的小墩座。绿釉蓖划花,有细碎开片,晶莹光润。黄灰胎,坚致。枕面划折枝牡丹,一花三叶,是磁县观台窑第二期典型图案。1960年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缠枝牡丹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0厘米 高11.5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通体施绿釉,周壁绿釉无纹饰,底部无釉。枕面刻缠枝牡丹纹。线条繁密,缠绕有序,富有生机。烧生脱釉。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

黄绿釉枕 金代

绿釉枕面划(摊破浣溪沙)词,另三侧壁为绿釉素面,底无釉,有一道气孔。侧壁模印卷草纹,上黄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黄绿釉划荷花纹单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5厘米 宽18厘米 高13厘米

枕为扇面形,后侧壁出荷叶形檐,其余三边不出檐,底部平整,无釉。土黄胎,较细腻。枕用黄绿釉划花印花装饰技法,枕面以五条细线随形划边框开光,开光内划束莲、荷叶及水波纹。枕前侧壁模印细密缠枝石榴花,上施黄釉,图案饱满,立体感强,石榴多子,有“宜男多子”之意。磁县观台镇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黄绿釉划三荷花三荷叶纹单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4.5厘米 宽28厘米 高10.4厘米

绿釉枕面划三荷花三荷叶纹,下部有竖线纹,前侧壁黄釉模印缠枝花,另三侧壁为绿釉素面,底无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折枝花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29厘米 宽22厘米 高13.4厘米

枕面为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壁圆角交接,不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技法结合运用。白釉泛黄,木光,缩釉现象严重。青灰胎,坚致。枕面四条线勾如意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为黑地白花,白花为一折枝花;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一周;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花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1厘米 宽23.4厘米 高13.9厘米

枕面为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圆角交接,不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四条线勾如意头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绘折枝花;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印有竖式“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蓖划花折枝花豆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13.5厘米 高2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但枕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与蓖划花技法相结合。施白釉,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双文武线开光,如意形开光内为黑地,在黑地上用竹签划出折枝牡丹花,蓖纹为地;枕侧壁绘卷草纹一周。划花生动、形象。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荷花纹豆形枕 金代 长31厘米 宽22厘米 高12.5厘米

枕周壁呈圆弧形,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黑绘一粗一细边框线,再以细线绘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绘有一朵盛开的荷花,伸展的荷叶上托举着这朵娇艳的荷花,生机盎然;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墨书“明昌六年……”题记。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釉黑花花卉纹椭圆形枕 金代 长29.2厘米 宽20厘米 高7.8厘米一11.2厘米

椭圆形,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顶面外缘勾绘出一条宽带和一条细线纹边框,其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绘出一朵枝叶舒展、花瓣绽放的牡丹;周壁绘卷草纹。底露灰白色瓷胎。1996年邯郸市军分区家属院墓葬出土。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白地黑花蓖划白牡丹花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5.5厘米 宽19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呈为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加蓖划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勒粗细文武线八角形开光,开光内为黑地上划牡丹花,蓖纹地;枕侧壁勾画两方连续卷草纹;底部印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枕”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8.5厘米 宽19厘米 高10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框内填黑,一枝盛开的荷花在黑彩的陪衬下,洁白如玉,出淤泥而不染;素底有横式“张家造”窑戳。磁县南来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牡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1厘米 宽20.6厘米 前高9.8厘米 后高10.5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施白地黑花。以粗细三条线为边框,内框填黑,绘一枝斜伸的牡丹花,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素底有上荷叶下荷花阳文“张家记”窑戳。1972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机修厂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划花牡丹纹八角形枕 宋末期 长29厘米 宽20.5厘米 高11.4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施白地黑花。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框填黑,绘一缠枝牡丹花,枝叶为划花,花头为白花,花叶外为蓖划花,叶脉清晰,技法丰富。素底有“张家造”窑戳。磁县南开河朱庄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一束莲纹八角形枕 宋末期 长30.5厘米 宽22.2厘米 高12.3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勒粗细文武线八角形边框,内勾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荷花、荷叶;枕四侧壁绘折枝草叶纹。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花”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8.5厘米 宽18厘米 高9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光润。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粗细文武线开光,开光内绘墨竹一枝,竹枝正中上部书一“花”字,即花与竹,寓意为“花烛”,有洞房花烛夜之意;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印有单线横式长方框“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金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西瓜图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1厘米 高12.9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黄白胎,坚致。枕面有文武线随形开光,开光内绘一只大西瓜,西瓜的蒂用钱纹表示,充满农家田园情趣;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2厘米 宽23厘米 高13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枕面与枕壁圆角相接,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脱釉严重。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四条线如意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勾勒芦苇水塘边一只回首的仙鹤;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绘画流畅、自然;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窑戳,“张家造”文字不清。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鹤芦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21.5厘米 高11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直白釉,木光。黄土胎,坚致。器表施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画粗细文武线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绘荷塘、芦苇和仙鹤纹;枕侧壁绘卷草纹。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鹤纹枕 金代 长20.4厘米 宽3O.1厘米 前高9.7厘米 后高7.7厘米 端高11.2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稍出檐,侧壁为八角形。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半木光。灰褐胎,坚致。酱彩。侧壁为单株草叶,枕面为芦草仙鹤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鹭鸳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7厘米 宽17.8厘米 高17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光润。枕面残,修复。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两道粗细文武线开光,开光内勾勒水塘边芦草丛中一只探首的鹭鸳正在觅食;枕侧壁无花纹。绘画流畅、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蓖划花芦雁纹豆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22.8厘米 高12.9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檐,两端微微翘起,侧壁近垂直。划花和黑绘技法结合。直白釉,半木光。白褐胎,坚致。枕面随形双划线勾边框,边框内划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划画芦雁衔灵草向上飞翔,蓖纹为地;枕侧壁黑彩绘卷草纹。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黑花书【乌夜啼】词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1厘米 高8厘米-10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后侧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侧壁较直,后壁上侧有气孔,平底。白地黑花。枕面随形粗细线开光,内填词一首,行草,首行题【鸟夜啼】词牌名,后五行书:“天涯苦苦迟留,去无由,过了伤春时序又悲秋。红日晚,碧云乱,思悠悠,怕到黄昏前后五更头。”周壁绘卷草纹,线条流畅。底部露胎,上有横式阴文“张家记”戳印。2002年河北省邯郸市龙城住宅区墓葬出土。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白地黑花书【如梦令】词豆形枕 宋末金初 长33.7厘米 宽21.8厘米 高9.6厘米-12.5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短檐,侧壁较直,后壁上侧有气孔,平底。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粗、细各一道边框,内填词一首,行草,首行题【如梦令】词牌名,后面书:“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双燕,双燕,不见当年人面。”枕侧壁绘卷草纹。1974年彭城韩家庄金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书《牧童》诗文豆形枕 宋末期 长29.9厘米 宽20.6厘米 前高8.7厘米 后高10.9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白地黑花。周壁饰以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边线为框,内草书:“细草烟深暮雨收,牧童归去倒骑牛。”字体清秀,劲拔流畅,舒张有序,堪与大家相媲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篆书诗文豆形枕 金末期 长26厘米 宽21.7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缩釉现象严重。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双线边框,边框内勾三条如意头形开光线,边框与开光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篆书诗文一首:“绣顶聚金不胜情,夏便磁枕自凉生。清魂兴人游仙梦,有象(像)纱厨(橱)枕水晶。”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戮。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二〉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口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8厘米

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4.3厘米高14.9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5.2厘米底径15.1厘米高16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草叶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2.6厘米底径11.1厘米高14.2厘米

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金代口径12.7厘米底经9.4厘米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深腹钵金代口径18.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8厘米

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金代口径63厘米底经40.1厘米高22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金代口径11.4厘米底径17.3厘米腹径20.2厘米高49.6厘米

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金代口径3.8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7.6厘米高31.8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金代口径3.6厘米底径9.2厘米腹径18.1厘米高38厘米

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金代口径6.3厘米底径6.8厘米腹径8.8厘米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金代口径10.3厘米底径8.9厘米腹径19.9厘米高24.8厘米

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厘米底径9.1厘米腹径19.7厘米高25.6厘米

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喇叭口大瓶金代口径12.8厘米足径13.2厘米腹径17.5厘米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盘宋末金初口径13厘米底经10米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凸线纹双耳大口罐金代口径18.4厘米足径11.7厘米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三彩伽棱频迦金代通高45.1厘米基座直径13.2厘米

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红绿彩坐佛瓷像金代通高61.3厘米像高42.6厘米座高18.7厘米最宽25.3厘米底座宽21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文殊菩萨骑狮坐像金代通高42.5厘米像高30.3厘米座高20.2厘米最长22厘米底长16.6厘米底宽10.5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普贤菩萨骑象坐像金代通高45.5厘米像高26.9厘米座高18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123下一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