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后流入日本文物曝光曾被掠夺15245件

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目录《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15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发。这是该目录编成66年后首度公开出版。该目录收录了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大部分器物标出了高度、重量、口径尺寸、藏处以及所依据图谱的书名简称、页码等资料,是追寻海外流散文物的一项扎实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文物局原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表示,“看到这部书,想起了当年参与这项重要工作的徐森玉、顾廷龙、吴静安、程天赋等老先生为之付出的巨大心力。从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正是中国文物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通过非法、非正常途径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物等级很高,均为高品级的珍稀文物。”

点评:看了这条消息除了叹息之外,我们似乎还可以这样推想,日本学者有时候在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显得颇有心得,这些抢去的“赃物”一定是帮了大忙的。没有一手实物,没有宝贵的史料,怎么能做好研究呢?对于历史的、文化的东西,希望富裕起来的人们,不仅关注花4.368亿元大手笔买下黄庭坚手卷的,也要关注为保护文化传统,默默奉献劳心劳力的。最近文化部通过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建议有钱的组织或个人可以考虑下。

小编推荐

中国古代文物中的“运动”题材


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近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运动遗产”。在公布之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引用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曾说过的一句话:“体育运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它的缺失不能填补。”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人类创造并留下了不少蕴涵丰富文化价值的遗产,让我们瞻仰、铭记和传承。

提高其价值和作用认识

今年8月,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为配合这届奥运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运动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从人类起源开始,运动就与文明相伴,并留下了体现其发展的丰富多样的运动场所、设施,其中许多具有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科技价值。

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遥远的文明,它讲述着人类社会活动和掌握特殊技能的历程:一些地区的史前洞穴壁画展示了短跑、摔跤和游泳等运动场景;古埃及文明的古迹也证实球类运动、摔跤、划船等在那时已经出现;古希腊则第一个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式把体育运动制度化——在希腊城市奥林匹亚举行的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一直持续到公元393年。而在中国,据考古发现,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出土,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

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已经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严密的组织和比赛规则。在欧洲,自中世纪以来,英格兰和爱尔兰的村庄之间也开始出现简单的球类竞技,与此同时,古典足球已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贵族当中流传。格斗项目例如剑术已经得到了贵族的支持。随着工业时代到来,体育运动变得更加大众化,1896年诞生的现代奥林匹克奥运会和1930年诞生的足球世界杯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与体育运动伴随产生的特殊设施不仅见证了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也是建筑设计、技术运用和审美表现的见证物。这些建筑物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些建筑物已经被保护起来,或者被划进保护区内,然而,也有很多没有被看作遗产的一部分,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以“运动遗产”作为主题目的何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旨在通过重视特定类型运动遗址,纪念传统体育运动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的作用,提高这些遗产在社区、地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认识。

蹴鞠图瓷枕

青铜器、陶俑、画像砖

中国古代运动文物多

在中国古代,蹴鞠、马球和捶丸是风靡一时的三大球类运动。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宋、元、明等朝代,在南宋,还有不少民间蹴鞠社团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齐云社”。马球则主要流行在唐代,而捶丸也从马球演变而来。其他运动也深受古代人喜欢,比如钓鱼、射箭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射箭同时也是一种军事手段,“百戏”则是今天技巧体育的雏形,棋类、陀螺、空竹更是老少皆宜。

在我国,目前还未发现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大型运动遗址,然而,在各地出土的青铜器、画像砖、陶俑等文物中,古人丰富多彩的运动得到生动体现。

在河南博物院,收藏着一件西周柞伯簋。它是西周青铜重器,其铭文记录了周昭王(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982年)在周都举行射礼的过程。在这次比赛中,一位名叫柞伯的大臣十次举弓,没有一箭脱靶,周王于是把十块金饼给了柞伯。柞伯因此铸器,以为纪念。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胡人打马球俑中的俑头梳中分辫髻,身着交领绿色紧袖衫,腰系红袍,足蹬黑靴。右手高举,俯身做击球状。该俑依其装扮可能为胡人女性球手。而让记者最为“折服”的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东汉七盘舞杂技画像砖,这块画像砖展现的是“百戏”,画面是把七个盘和鼓置于地上,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表演。该画面上左为12案重叠,一梳双髻女子于案上表演“反弓”。右边一人表演“跳丸”,丸数三枚。中间一双髻女子手持长巾,踏鼓起舞,舞者足下倒覆七盘。画像石上的女子体态轻盈,其长袖及裙带飘拂,有如游龙之美,其精致可见一斑。

另外,福建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木象棋子、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等均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古人的运动史。

胡人打马球俑

举办多种活动传承运动遗产

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所要求的各理事成员要举办相关活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六朝博物馆、北海公园等地举办了以“运动遗产”为主题的活动,以期让古代运动得到传承和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通过复原中国古代的传统运动“蹴鞠”“投壶”“木射”“空竹”等,开展面向全体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古代运动,同时还举办了与古代运动和文化遗产传承为主题的讲座,使人们在亲身参与古代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运动之美,深化对古代体育文化的理解。

三月三为上巳节,历来是中国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结合这个与运动相关的节日,湖南绥宁上堡侗寨举办了“三月三登山对歌活动”。南京六朝博物馆举办了“兰亭修禊:如水之美——农历三月三风俗展”系列活动。该活动通过“兰亭修禊”的有关文字记载,结合《兰亭序》的故事,追溯农历三月三春日风俗。“汉舞表演《礼仪之邦》、茶艺等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和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六朝博物馆负责人宋燕表示。

东汉七盘舞杂技画像砖

同时,举办文物展览也成为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北京北海公园举办“北海冰嬉”主题展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了“保护运动遗产、传承体育文化”系列活动,包括“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片展”“金沙遗址文物图片展”等;西安碑林博物馆结合“运动遗产”这一主题,围绕孔庙、碑林的两块内容,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图文]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汉唐是中华历史上较为辉煌的两个朝代。时光流逝,如今的我们只能从汉唐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找寻曾经举世瞩目的的灿烂文明。

走向盛唐之游牧民族的南徙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以匈奴、鲜卑、羯、羌为主的游牧民族相继南下,公元317年至420年间,他们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民族政权,这些社会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飞速发展,跨步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拓拔部原本尚未踏入阶级社会的门褴,内迁后直接步入封建社会。孝文帝时,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迁都至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从汉俗,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拓拔部和汉族的融合。

北魏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替代。最终北周兼并北齐,为隋唐统一开创了基业。

本单元展品中,栩栩如生的北魏、北齐陶佣和北周壁画,显示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而镀金铜鞍、陶马、骑马佣及动物形饰牌等,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的反映,也是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保存流传的例证。

北方的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样是大唐文明的主要渊源。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走向盛唐之丝绸之路的繁荣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的古代路上的商貿通道。它東起長安“今西安”、洛陽,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過中亞、西亞而遠達地中海東岸,全長七千多公里。

此路自西漢開通,自唐代繁盛,一千多年間,一直是中國聯繫中亞、南亞、西亞、歐洲和非洲的重要紐帶,為溝通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及時在戰亂頻繁的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絲綢之路的駝鈴聲仍不絕於耳。

駱駝曾在絲綢之路上行走了千年,稱為絲綢之路當之無愧的象徵。本單元展示出的古羅馬、波斯薩珊王朝、中亞大夏等製作的玻璃器、金銀器、拜占庭貨幣,便是隨駝峰東來。而從青州出土的商談圖石刻、商旅馱運圖石刻分析,中國的絲織物也是隨駝峰西去。

太原虞弘墓出土石槨上的圖像,是中亞栗特人的襖教信仰和狩獵生活的生動畫卷。吹制玻璃技術也於五世紀從中亞傳入我國。可知伴隨著異國貨物的輸入,境外的文化和技術也傳到了中國。這是大唐文明的源頭之一。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走向盛唐之佛教艺术的变迁

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不過,在西晉以前,佛一直被看作類似西王母一樣的神靈。三國時期的盤口壺上的紋飾中,佛端坐於仙草、雲氣之上,仙草、雲氣間雜飾羽人,它代表了當時中國人對佛教的認識。

西晉時,中國始有純粹的佛像。而現存最早的造像卻是十六國時代的犍陀羅金銅佛像,即希臘化的佛像。它將古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略加改裝並點綴佛教的象徵物,即成為佛、菩薩或其他神祇。中國早期犍陀羅佛像,便帶濃厚的本土特徵,其面孔已完全是蒙古人種的特點,四足方座也明顯是中國的發明。

北魏是中國佛造像的黃金時代。不僅相繼開鑿了著名的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也製作了大量便於攜帶的小型金銅佛像。這時,早期犍陀羅佛像更趨本土化,著漢服,顯中國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南方佛教藝術也被融入北方佛像,中國佛教古典藝術風格正式形成。

另外,南北朝時期,純印度風格的笈多佛教藝術也傳入中國。其典型特徵是半透明的濕衣效果或全透明的衣紋效果。近年來,成都萬佛寺、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代的佛像群,其衣紋流暢且非常輕薄,乍看似有若無,明顯受到笈多式佛像的影響。這種強調肉體的寫實性和質感,成為後來唐代佛像的普遍風格。

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到了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傳播,其造像已不再是犍陀羅的翻版,而是具有了強烈的中國情感,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世俗化了的藝術。

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浸潤意識領域,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大唐文明的源頭之一。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走向盛唐之器皿篇

——通过这些精美的金 银 铜 玻璃 陶瓷 器皿,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制作水平以及工艺的发达程度。

盛世汉唐遗存文物欣赏

古代瓷器:[图片]日本江户时期瓷器欣赏


日本江户时期瓷器欣赏

江户时期,日本开始出口瓷器至欧洲,并于十七世纪末达到顶峰。十八世纪初,日本仍大量出口瓷器,直到被景德镇取代。这一时期日本陶瓷艺术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七世纪,日本瓷器受唐三彩的影响。九世纪进入平安时代后,大唐传去的白瓷和越州窑的青瓷也滋养着日本瓷器的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其器形传统,色彩朴质,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尽管没有中国青花瓷的高雅大气,也没有清代珐琅的细腻柔滑,却也小有别具一格,匠心独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