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而它的名称由来也是同样的历史悠久。这个地方汉代时称为“新平”,东晋时设镇,叫作“新平镇”。后又叫作“昌南镇”,隋唐时曾一度为“陶阳镇”。北宋赵恒景德年间易名为“景德镇”,沿用至今已有900多年。1953年,定为江西省辖市。

一 设新平镇

在古代,景德镇一直属于古番地。春秋时,为楚国东部边境。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伐楚,取番地,景德镇地区属吴国。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景德镇地区又归属越国。约在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越又被楚所灭,景德镇地区又重新归属楚国。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景德镇为番县的一部分,属九江郡。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景德镇又再次属于楚。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景德镇属于汉朝设置的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期,吴国一直统治这一地区,属扬州管辖。公元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以荆、扬两州所属十郡设置江州,鄱阳郡为其中之一。自此,景德镇开始属于江州。自远古至晋代,景德镇一直属于番地——秦称番县,汉以后称鄱阳县。

 在景德镇这块土地上设镇,是从东晋时开始的。东晋时期这一地区比较偏远,距鄱阳县城80公里,成为农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活跃场所。当时陶侃率领官军在昌江以南地区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后,在这一地区设置“新平镇”,意为新近平定的地方,以炫耀他的“政绩”,但新平镇仍属鄱阳县管辖。“镇”,在宋代以前,是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设镇驻守军事上的意思;在宋代以后,则在工商业比较繁荣的中小集市设镇管理,这种镇才是人们今天理解的市镇贸易之镇。

二 唐代置县三易名

从东晋至唐初的300年间,新平地区的经济、文化,尤其是陶瓷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正式设置新平县,从鄱阳县分离出来,新平县与鄱阳县同属饶州管辖。这是这一地区设县的开始,也是这一地区发展的一个标志。

新平县治,并不设置在原来的新平镇所在地,而是设置在新平镇以北50余公里的新定、化鹏两乡之间的地方,即现今的江村乡沽演村一带,这里四周环山,丘陵起伏,中间一块较为开阔的小盆地,为产茶中心。新平县范围较大,包括了今安徽省祁门县的部分。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新平县北部地区划出,与黟县南部合为祁门县,新平县县境缩小。在此之前约五十年,即公元716年(唐开元四年),已将县冶迁至新昌江口(现在旧城的东南岸),并更县名为新昌县。昌江水源丰沛,溪流纵横,支系极多,易于泛滥,群众伐木为排,浮江而下,新迁的县治,也常遭水淹。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诏,将新昌更名“浮梁”。“浮梁”两字,颇为形象地概括了这个县水多木多的特征。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观察使裴勘鉴于县治水患频繁,决定将县治由昌江南岸迁至北岸,靠近地势比较高的孔阜山南麓,这才免于水患。浮梁县治在这里固定下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民国时期。

三 宋代始称景德镇

从唐代至清代,景德镇仅仅是浮梁县管辖下的一个市镇。距离县治10多公里。东晋时称新平镇,因地处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隋唐时也曾叫着陶阳镇。昌南镇因瓷业兴盛,在唐代已很负盛名。所制瓷器精美,釉色已接近珍贵的玉器,当时被称赞为“假玉器”。自唐高祖武德年问下诏“制器进御”起,对景德镇的征调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设置监务所督理陶务。

到了北宋赵恒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朝廷命令当时还称昌南的景德镇造御瓷进献。这批瓷器光致茂美,质量空前,器底都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由此,昌南镇就逐渐被“景德镇”替代。景德镇瓷业发达,明清时期已成为世界上瓷都,出现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崭新局面。但景德镇一直在浮梁县的管辖之下。那时,浮梁县的行政区划,是全县共分为10个乡,每个乡又分为若干都或里。在清初,全县共56个都,景德镇仅有兴西乡的里仁、镇市两都。这个事实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工商业都市的极度轻视和贬低。1916年,当时的政府因感到镇大县小,不便统治和管理,才将县治移到景德镇,但仍称浮梁县。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5月5日,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1953年6月15年升为省辖市,浮梁县治移回旧城,镇县分离。1960年,浮粱县并入景德镇市,成为市郊区。1988年恢复浮梁县建置,管辖远郊的两个区,属于景德镇的市管县。taOci52.com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历朝女俑,传承千年的美!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时代,这时的女俑仍以陶俑为主,不过做工精细,身材修长匀称,衣着鲜艳,多以红色为主,长袖长裙,多飘带。神情恬淡、姿态俊秀高雅。发型多为高髻和分髻,从神情与形态上看,高髻多为贵妇,分髻多为仆妇。

隋代是一个存在很短暂的朝代,其时女俑有陶俑也有瓷俑,在造型与神态上承接了南北朝时瘦骨清相的风格,身材修长而俊美。不过这时的女俑衣色多质朴,以黄、白为主。且因为隋是代北周而立,风格上仍有汉民族与胡人相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千姿百态,很有特色。

唐代一个富强而张扬的时代,女俑多以陶俑和三彩俑为主,个个都是浓妆艳抹、衣着华丽。那是个以丰满为美的年代,女俑也大多是身材丰腴,神态富贵而悠闲。而且有的女俑抱狗玩鸟,可见当时人们生活之富裕与安定,心态之平和与雍容。

唐以后,宋代多薄葬,少见女俑。

金代女俑多以红绿彩瓷俑为主。色彩艳丽,可能与金代为少数民族建立有关,不过这一时期的女俑在衣着色彩上分别很大,有的女俑衣着简单淡雅,神态清闲。有的女俑衣着富贵华美,神态雍容。有考证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的阶级地位有关,也有些收藏者认为衣着华美艳丽,富贵雍容的多为仙神,衣着淡雅者多为百姓。

元代女俑出土不多,多以黑陶俑为主。元代女俑从衣着打扮上看多带有蒙古民族的特点。不过因为这一时期的女俑多为黑陶烧造,色彩上不明显,所以只能凭感觉认为是以素淡为主了。

明代女俑陶俑少见,多以山西地区出土的明三彩或山西地区的法华彩女俑为主。这一时期的女俑生活气息浓厚,表现现实生活特征明显。少见贵妇俑,女俑多以仆妇或媒人形象出现,神态上嬉笑怒骂皆有,比较写实。色彩上多以绿白釉或蓝紫的法华釉为主,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明代女俑

千年上林青瓷韵 8年申遗梦未圆


浙江在线07月01日讯越州有湖,名上林,湖畔有窑,名越窑。

越窑青瓷,作为最早的成熟瓷,举世闻名。

南宋以后,上林湖畔传承千年的瓷业逐渐凋零,只留下了百多个古窑遗址。

这是中国目前烧造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向世人展示了越窑崛起、繁盛、衰落的完整历史,被誉为“露天青瓷博物馆”。

2003年,上林湖越窑遗址走上了申遗之路。此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遗名单,位列第14位。

西湖申遗已经成功,上林湖越窑遗址,何时梦圆?

起于东汉,烧制出世界最早的成熟瓷

上林湖位于慈溪鸣鹤镇西栲栳山麓,距慈溪市区约10公里。

湖畔群山环抱,山势峻峭,密布着上百座古窑遗址。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可远溯至东汉晚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

“陶瓷界都认定,瓷器的成熟期是从东汉开始,之前的叫原始瓷,只有到了东汉,原始青瓷才完成了向青瓷的过度,而这一重要变化,便是在上林湖越窑完成的。”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慈溪市博物馆馆长厉祖浩说。

慈溪的窑址共有188个,分布在上林湖、古银锭湖以及杜湖和白洋湖3个区域,其中上林湖窑址最多,有117个。

“越窑青瓷出现后,影响逐渐扩大,东汉魏晋时期传至江浙皖,南北朝延伸至北方中部,五代、北宋时,也曾影响景德镇的湖田窑……”厉祖浩说,朝鲜半岛上发现的高丽瓷,早期也曾模仿越窑青瓷。

传承千年,曾是南宋贡瓷产地

越窑青瓷,自东汉之后,绵延千年,到唐宋臻至顶峰。

厉祖浩说,越窑的顶峰时期约200年,其中最有名的秘色瓷,法门寺就曾出土过咸通14年用来供奉舍利的秘色瓷器。

当时,青瓷作为上品瓷器,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很受上流权贵的喜爱。

唐代有许多咏越瓯的名句,如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考古发现,五代时期的吴越钱氏家族墓葬就有不少青瓷。

厉祖浩说,据不完全统计,五代期间,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越窑青瓷精品就超过了14万件。

“在杭州皇城遗址出土的残碗瓷片上,碗的底部刻着"御厨",说明那时候宫廷御用瓷,也是慈溪制造的,不过产量比较小。”厉祖浩说。

在唐代时,青瓷还曾远销到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国。

21世纪初,在印尼发现的沉船“黑石号”上,出土了6万件青瓷,而在另一艘“井里汶”沉船上,更发现了20多万件青瓷。

入围中国申遗目录,目前排名第14位

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始于2003年。

那一年,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浙江青瓷窑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虞越窑、龙泉大窑龙泉窑一起,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同年,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浙江青瓷越窑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两处的重要组成遗址,被上报到国家文物局,申报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去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在全国共有35个项目入选,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中国古瓷窑址项目单独列入预备名单,位列第14位。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前办公室主任严宝如说:“上林湖越窑遗址的范围之广、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现有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还没有与上林湖越窑相类似的文化遗产。”

厉祖浩认为,由于“60%的窑址虽然在水下,但因为是饮用水库,没有任何开发,原生态的环境得以保留”,就目前全国古窑址保护来说,上林湖越窑也是做得最好的。

上林湖畔

拟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不过,厉祖浩也坦言,上林湖不是优质的旅游资源,窑址的可看性并不好,想要申遗成功,也还有不少限制。

“一个国家一年只能报一个文化类、一个自然类的世界遗产,而且国家、省里都要排队,省里的话,我们也排在良渚、大运河后面,估计时间和江南古镇差不多……”

而且,即便申遗成功,在是否进行开发、如何保护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欧洲,世界遗产有很多,一个朋友告诉我,在国外的世界遗产一面城墙前,外国人很自然地放羊,但如果到了国内,这个世遗肯定会被封起来,然后收门票……”

在这方面,厉祖浩觉得,西湖申遗的运作,很值得借鉴:不对直接破坏遗址,而用免费开放吸引游客,用游客的附带消费来筹集资金保护遗址。

“我们下一步,还是先做好自己,今年初有个规划,打算建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厉馆长说,

之后,慈溪可能还会陆续出台一些保护措施,建博物馆进行遗址展示,以及进行周边的环境整治,改善道路交通等。

“等条件成熟了,那时候上林湖申遗把握也大。”厉祖浩说。

青瓷之祖——越窑的千年发展脉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的诗句,非常形象的赞美了越窑青瓷釉色青翠美丽。目前发现,文字记载“越窑”最早的就是这首诗。

纵观我国的陶瓷发展,从红陶到灰陶、从灰陶到原始瓷、再从原始瓷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青瓷之祖”越窑就诞生于原始瓷发展的战国时期。

因越窑的范围主要分布在唐代越州行政管辖的七个县,包括现在浙江的余姚、绍兴、诸暨、萧山、上虞等。所以,把越州烧造的瓷器统称为越窑。东汉中晚期,越窑烧制成功了我国最早的瓷器,也因此成了“青瓷之祖”。越窑在东汉到宋代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跟其它窑口一样,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过程。

原始青瓷

下面,我们就按这四个阶段,大体来漫谈一下越窑青瓷器型装饰和胎釉演变,来掌握“青瓷之祖”——越窑的千年发展脉络。

汉代青瓷

一、初创时期(东汉):这一时期越窑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仿照当时的青铜和漆器礼器。同时出现了五联罐、双系罐、盘口壶、鬼灶、碗、盘、洗、耳杯、熏炉等,一般施釉不到底,有的仅上半部,多为平底。釉色以淡青色为主,少有黄釉或青黄釉。

越窑的瓷胎从早期到晚期,都是灰白色的,无非就是或偏灰或偏白点而已,胎质从早期的疏松,发展到后来的致密。

晋代越窑青瓷

二、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烛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简称谷仓)。东汉的五联罐到东吴、西晋就发展成为谷仓。

这里明确了几个界限问题:五联罐一定是东汉的。羊形烛台、蟾蜍水盂等动物器型和堆塑谷仓一般是晋代的。鸡头壶一般出现在三国到南北朝,并从胖矮向高大发展。

五代秘色瓷

三、鼎盛时期(唐晚期、五代、北宋早期):唐代中晚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瓷业生产遍地开花,争奇斗艳,“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就在这一时期形成。越窑以慈溪上林湖地区为中心迅速向周边拓展,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开始大量使用匣钵装烧,在工艺上基本采用托珠(泥珠)垫烧,所烧器物基本满釉,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底足内都留有数个圆形泥珠垫烧痕。著名的“密色瓷”就诞生在这个时候。

这一时期瓷器釉层变的匀净,釉色青中泛黄或青绿。注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冰清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或光素。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且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短流六角执壶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

这里明确了几个界限问题:满釉支烧瓷器晚唐开始烧造;瓷器采用泥珠垫烧工艺在晚唐至五代之间;短流执壶生产止于晚唐至五代之间。也就是一件满釉支烧瓷器一定是晚唐以后的产物;一件采用泥珠垫烧工艺的瓷器,一定是晚唐至五代的产物;短流执壶一定是五代以前的产物。同时,一件釉色青绿的越窑青瓷一般是晚唐以后的产物。

五代至宋代越窑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还出现了松子状的长条支钉,在器物底足内或足端留有数个长条支钉痕迹。

这里明确了二个问题:一件采用松子状长条支钉烧造的满釉瓷器,一定是五代至北宋之间的产物。同时强调,在工艺臻于巅峰时,越窑青瓷往往摒弃刻划等装饰手法,纯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也就是一件青瓷(包括所有青瓷)有工的未必是上品,光素无纹造型端巧、釉色纯正肥美的反倒是上品或精品。

四、衰落期(北宋中晚期):历经千年兴衰的越窑,到北宋中晚期,终于缓缓向世人谢幕!“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瓷珍以孤。”250年前的乾隆皇帝就为越窑发出了如此赞叹,这足以说明越窑在我国的陶瓷史上的崇高地位!贯穿了半部2000余年中国陶瓷史的越窑,无愧为“青瓷之祖”!

上一篇:软瓷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