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瓷器的探讨和猜想

《红楼梦》中的贾府无疑是中国清代上层官僚家族的缩影,生活相当豪华奢侈。其拥有的文玩古董品种极为丰富,金银器、玉器、珐琅、瓷器、书画、漆器、根雕、铜器、西洋器皿等无所不有,且珍稀罕见。从宝玉自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宝钗挂着的黄金璎珞开始,到诸如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汗巾、仇十洲《艳雪图》、米襄阳《烟雨图》、颜鲁公墨迹、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錾金彝、宋代杯盏(瓜分 瓟斝、点犀乔)等等;至于沉香拐杖、伽楠念珠、白玉比目磬、绿玉斗、虾须镯、孔雀裘、绫罗绸缎、宫廷绢纱、金碗银筷、宝砚宝墨、翡翠玛瑙、玻璃屏风、自鸣钟、西洋自行船、玻璃盆、楠木圈椅、墨龙大画、名家法帖等珍稀物品更是目不暇接。真可谓:“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洋洋洒洒《石头记》,热热闹闹古董会”。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一个反应。如今且对这部小说中涉及的瓷器作些探讨与猜想。《红楼梦》中到底有多少瓷器珍玩?有哪些品种?如何珍贵?作何评价?从那里来?等等

其一、《红楼梦》中有哪些瓷器珍玩?包括哪些品种?

《红楼梦》第三回,“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六回,“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

七回,“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

十七回,“……各种各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

二十二回,“每人一个宫制诗筒;”

二十七回,“外头屋子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

三十七回,“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有收来呢”;

四十回,“那一边设着斗大一个汝窑花囊”、“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一个上头放着一分炉瓶,一个攒盒。”

四十一回,”“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甜白盖碗”、“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

四十四回,“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

五十回,“一面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

五十三回,“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璎珞、花瓶、香炉等物”;

六十三回,“那四十个碟子,皆是一色白粉定窑的;

一百五回,查抄物品中“古瓷瓶十七件”、“金戗碗八个”。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发现,《红楼梦》前八十回对文玩古物的描述极为丰富,而后四十回由于乃高鹗所补,因此描绘几乎没有,实为一大遗憾。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基本可以知道,贾府所拥有的瓷器多属摆件、文房用品、日常生活器皿类。主要有:花瓶、盘子、碟、花盆、盖钟、坛、诗筒、盒、香炉、碗、攒盒等。包括:汝窑美人觚、瓶、小盖钟、旧瓷坛、宫制诗筒、汝窑盘子、联珠瓶、汝窑花囊、大官窑盘子、土定瓶、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甜白盖碗、鬼脸青花瓮、宣窑瓷盒、美女耸肩瓶、花瓶、花盆、香炉、粉定碟子、古瓷瓶等。

其二:《红楼梦》的瓷器品种到底有多珍贵?我们如何评价?

《红楼梦》中瓷器品种不仅丰富,而且较为珍稀,典型的包括:宋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定窑制品,还有成化斗彩、永乐甜白、五彩、颜色釉、宣德青花等。下面我们对书中出现过的五大名窑瓷器进行探讨与猜想。

《红楼梦》中贾府收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较多,几乎每个主子房内至少有一个,再根据一百五回,查抄的“古瓷瓶十七件”,也可知其总体概况。文中涉及的宋代五大名窑实际上只有四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定窑、钧窑。品种主要是:汝窑美人觚、汝窑盘子、汝窑花囊、官窑大盘、土定瓶、粉定碟子、鬼脸青花瓮等。

1、汝窑。汝窑为宋代著名瓷窑,南宋文人笔记中曾多次提及。汝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窑址位于河南宝丰清凉寺。传世数量不足百件,所谓“汝瓷瑰宝,天下第一”。汝瓷造型,简而精、朴而实;汝瓷色泽青如天,面如玉;汝窑的开片,丝如发,质如金;汝窑质感,润如肤,堆如脂。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古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窑造型盘、洗较多,碗极少,尊、瓶等琢器尤为稀少(包括玉壶春瓶、胆瓶及纸槌形),记载中还有香炉、盒及出香等器。

《红楼梦》中的汝窑:

汝窑美人觚(第三回):实际上就是汝窑花觚。觚原为酒具,上大下小中间细,因其为仿古铜器制造,其体颀长,线条流畅,犹如婷婷玉立之少女,故名“美人觚”,珍稀罕见。

汝窑盘子(第二十七回):汝窑传世品以盘、洗较多,盘有大小深浅之分,此件汝窑盘子传世极少;

北宋清凉寺汝窑狻猊小香薰炉

汝窑花囊(第四十回):《红楼梦》中探春居室中古董陈设最多,斗大的汝窑花囊,异常珍罕,可谓无价之宝。“花囊”这种瓷器造型为平面盘口,收颈,扁腹,圈足,顶面有三孔或多孔用以插花。收藏界有“汝窑少大器”之说,但实际上汝窑是有大件的。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收藏快报》联手举办寻找国宝的大型系列电视活动,就有一尊宋代汝窑狻猊香熏(是修复品,实际上冯先铭《中国陶瓷》一书中就有狻猊出香的记载),在众多藏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台胞专场的民间国宝。有人以为此件汝窑花囊当为雍正仿品,认为宋代尚无此种造型的大器出现,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能说明斗大的汝窑花囊没有发现或没有记载,并不能说完全没有,清雍正仿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几乎都有样本,既然雍正时期有,宋代就可能有。

2、官窑。宋代官窑分北宋汴京(河南开封)官窑与南宋修内司及郊坛官窑(浙江杭州)。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大官窑实际上就属于这类,或称大观窑。这件“大官窑大盘”(第三十七回)实际上就是北宋官窑大盘。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北宋官窑传世作品,其价值无法估量。

3、定窑。定窑以产白瓷而驰名,还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定窑印花器在当时就为邻近地区瓷窑所仿效,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有“土定”、“新定”、“北定”、“粉定”等。赵汝珍《古玩指南》说:“其白似粉故名粉定,亦曰白定;质粗而色稍黄者为低,俗呼土定。”红楼梦中提到的土定瓶(第三十七回),就是指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的仿制瓷。而粉定碟子(第六十三回)则是在景德镇烧的,“粉定”比“土定”瓷质较细。

4、钧窑。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传世不多,评价甚高。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四十一回,“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那这个鬼脸青的花瓮应是什么东西?提起鬼脸青,就让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杨志。杨志被称为“青面兽”,原因在于他颜面左侧上下眼睑、颧部有一巴掌大小的褐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脸上有个大块的胎记,中医称之为青记脸。因此这里的“鬼脸青”与此应为同意,就是指器物上有大块青斑。据说,“鬼脸青”是个俗语,它是指宋、元时钧窑所烧的窑变釉瓷。因窑内火候温度不匀,釉有薄厚,表面出现流釉现象,形成大块斑状,如鬼脸一般而得名。“鬼脸青”是古代瓷器中相当名贵不可多得的上品,妙玉用它收梅花上的雪,亦可见其珍贵。

贾府所藏宋五大名窑的作品应该远远不止提到的这些,尤其是公子、小姐以及其他主子房内的陈设用器,绝大多数可能是宋瓷。《红楼梦》三十七回,“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有收来呢”,麝月还说:“那联珠瓶得空也该收来了。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以,赵姨奶奶一伙的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太太也不大管这些,不如早收来是正经。”那这个联珠瓶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联珠瓶就是一种两瓶相连的瓶状摆器,取“珠联璧合”的吉祥意思,也称“连体瓶””。它是瓶的一种样式,因器形自肩至上部两瓶连接一起,下腹至足部分成两个瓶身,故名。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已有双连器物,唐代流行的瓶式,越窑和唐三彩均有制品。宋代传世品极少,至清代乾隆年间较为流行,品种包括青花、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等。《红楼梦》中所提到的陈设器(尤其是瓶)几乎都是宋代瓷器,再根据其器型、用途(用于插桂花),可推测它可能就是宋代官窑粉青双连瓶。

对于《红楼梦》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有人认为《红楼梦》中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全部属于清仿宋,清雍正皇帝热衷于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因此这些宋代瓷器可能属于雍正时期,即官仿官。我以为值得商榷,如联珠瓶曾被宝玉用于插桂花献给贾母,连赵姨娘都企图打它的主意,足可见其珍贵。同时一百五回中提到“查抄物品中古瓷瓶十七件”,这说明这些瓷瓶都是古瓷,《红楼梦》所反映的正是清三代时期的官僚生活,如果是清雍正仿,何来古字?再者,《红楼梦》中栊翠庵的尼姑妙玉,她收藏的珍稀古玩包括“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甜白盖碗、绿玉斗、宋代玉恺珍玩铭文杯”等等,无不令人瞠目结舌。由此比对,贾府拥有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毫不夸张,亦合情合理。同时,《红楼梦》中描绘薛宝钗的书房时,写道“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因此贾母嗔怪王熙凤“不送些玩器给你妹妹,这样小器!”还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止有”二字说明土定瓶作为宋代定窑民窑器很不入贾母法眼,“取些古董”说明这个“土定瓶”算不上古董,必得不仅有年代还得有档次的古董玩器才行。“取些”恰恰说明贾府所藏古董很多,贾家平时用的碟子尚且是清一色的粉定,而且随随便便一拿就是四十多个。再者,平时贾府吃穿所用,动则数百、千两白银,因此就不难理解贾府拥有宋代五大名窑的真实性了。当今人们在研究的时候切不可以当代的人的眼光评介古代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现今五大名窑存世的数量比较稀少,或者拍卖价格高不可攀,就认为这些东西连当时的豪门大家族都用不起,未免显得鼠目寸光。料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连马未都等收藏家尚且能淘得宋五大名窑之品,更何况是在四百多年前的康雍乾盛世时期(1662-1795),其间发生过多少次毁灭性的战争、掠夺、灾害以及自然变迁,五大名窑历经千年至今自然是存世极少,千金难求。故笔者以为书中提到的这些瓷器当为宋朝时期之珍品,只可惜不知花落谁家,或许早已不存于世了。

编辑推荐

探讨陶器、原始瓷与瓷器的区别


从陶瓷学上界定,原始瓷应该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个时期。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陶器是20世纪后半叶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12500年的夹粗砂红陶。浙江也是中国较早制造陶器的地区。迄今发现浙江最早的制陶实物,距今约11000-9000年的浦江上山遗址。这些陶器的特征是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中国古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制陶的记载。《太平御览》卷78引《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神农为何人?神农即神农氏,也即炎帝,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

2001年5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余姚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而且在出土的小陶釜中发现了盛有煎煮过的草药,印证了史前“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

起初,作为实用器的陶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内涵,改变了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之后,陶器走向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陶器由朴实、素雅变得华丽而富有文化、精神内涵,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升华。人类对美的追求确立了人类的价值规范。原始瓷在文明时代开始的商朝已经出现,从它的釉料使用和胎体结构看,比陶器是进了一步。这种进步,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积淀,一代一代的叠加,丰富了深度和厚度。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由原始瓷到瓷器,人类也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实验。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原始瓷(ProtoPorcetain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西夏瓷器主要纹饰题材及边饰探讨


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与中原北方诸窑瓷器大体相似,有动物、植物和人物,图案多样,构图完美和谐。

(一)植物纹饰

1.牡丹纹

牡丹被人们视为富贵的象征。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所以,牡丹花又称富贵花。西夏在经瓶、扁壶、罐、盆、钵、盘和碗等器物上剔刻或模印大量牡丹花。花纹有折枝、缠枝和交枝三种。西夏陵出土的牡丹纹盘,盘内模印三枝交枝牡丹,枝头缀以怒放的花朵,花朵两俯一仰,宛如牡丹池中盛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同时出土的牡丹纹碗,碗内模印两枝牡丹,一俯一仰,两花相对,婀娜俊俏。磁窑堡窑址出土的牡丹花纹瓷器多为剔刻技法,其中折枝牡丹在开光内,以一朵花为最多,也有两朵或三朵的,枝叶舒展,花姿各异;缠枝则无开光界限,布满整个画面,如在扁壶上用一花枝曲折缠绕四个花朵,枝叶相互缠绕,花叶纷披,俯仰有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出土的西夏酱釉剔刻花罐,图案上的缠枝牡丹呈宽带状布满罐腹。回民巷窑址内更是出土了不少单模凸印的牡丹花纹碗和外壁阴刻牡丹花纹的碗状印模。

总之,牡丹花纹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体现了西夏人民对牡丹花的情有独钟,这也可能与牡丹花雍容华贵,象征着幸福美满有关。

2.莲花纹

我国人民自古即喜爱莲花,同时,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所以莲花在西夏瓷器、建筑材料中多有出现。西夏经瓶常见剔刻鹿衔莲花纹。在盆内壁也有剔刻莲花现象,磁窑堡出土白釉盆内壁剔刻串枝莲花水波纹,盛开的莲花茎蔓相连,似在水中飘浮荡漾。建筑材料中多在滴水表面饰莲花。

3.菊花纹

菊花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样也受到西夏人的喜爱。磁窑堡窑出土的经瓶,在开光内剔刻有折枝菊花,花朵硕大,刻工纤细秀丽。西夏陵出土的六格菊花纹盘,六条棱将盘内壁分为六格,每格模印一折枝瘦叶菊花,盘底为四瓣四叶团花纹,其造型、印花、青绿色釉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制作精细工巧、装饰俊秀之感觉。

4.葵花纹

葵花纹饰在中原各窑较少见,磁窑堡和回民巷等西夏窑址并未出土葵花纹瓷器,仅在西夏陵建筑遗址中有少量器物发现。如陵区北端建筑遗址中出土的葵纹盘,盘内壁刻划葵花纹,两葵两叶,两花相对;葵纹碗内壁刻葵花纹,一叶两花。葵纹盘、碗均施青绿色釉,釉质晶莹透明,而纹饰用笔简练,线条明快,显示出西夏工匠较高的技艺。

(二)动物纹饰

1.鱼纹

鱼字因与多余的“余”同音,所以鱼就具有了丰收、富裕的意义,并广泛用于瓷器装饰上。磁窑堡、回民巷、西夏陵等西夏窑址或遗址中都出土有鱼纹盆,可见鱼纹在西夏瓷器纹饰中的重要地位。西夏鱼纹盆内口下刻一带卷草纹,其下,刻划水波鱼纹。水波鱼纹一般刻三条游鱼,相互追逐,鱼纹与水纹巧妙结合,产生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2.鹿纹

同样,鹿字与福禄的“禄”同音,故鹿也成了吉祥的象征。西夏鹿纹有两种,鹿衔牡丹花和鹿衔莲花。如磁窑堡标本褐釉经瓶,主体图案为一只长着长角的鹿奔跑在花丛中,并回首顾盼,嘴衔牡丹花,体态生动。伊金霍洛旗西夏窖藏发现的一件褐釉经瓶,在腹部剔刻牡丹花纹之下又剔刻一只梅花鹿,回首作惊恐状,口吐云雾。鹿纹与表示祥瑞的花草结合在一起,既好看又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3.狩猎图

仅见于磁窑堡窑址出土的一件深腹瓶上。瓶腹刻一周送葬狩猎图。图中间刻有一马,鞍上立幡旗,马前有一狗在奔跑,狗左前侧为一猛禽(海东青)在抓一鹅,右前方有一惊慌奔逃的小兔,马后有一高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另有一灯。

(三)人物纹饰

人物纹饰仅有婴戏纹一种。婴戏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故宋、辽、金、西夏在剔刻花瓷器中多有此题材。磁窑堡窑出土的深腹罐片上剔刻的婴戏纹,婴儿肥头大耳,两眼凸起,炯炯有神,简洁的线条表现了婴儿天真幼稚之态。碗模中的婴儿则头梳“冲天槌”,攀缘在牡丹花丛中,体态活泼,惹人喜爱。

(四)边饰

除上述主要纹饰外,作为边饰还有不少,如卷草纹、几何纹、钱纹、水波纹、卷云纹和山形纹等亦比较常用。

1.卷(花)草纹

在一条连续不断的“S”形波状主茎上,饰以各种花卉、枝叶或其他装饰纹样,构成一个以图案化的藤蔓植物为主的装饰带。卷草纹在西夏瓷器边饰中数量最多,有卷草、卷枝、卷叶和花草等纹样,多饰在盆、碗的内壁近口处。

2.卷云纹

像一朵朵翻卷的白云,多饰于经瓶腹部下边。

3.几何纹

有Z字形、山形和波浪形等,连续不断,呈一带状,在盆的内口和经瓶腹下边亦间有此边饰。

4.钱纹

盆内口部有此装饰,也有用作主体纹饰的。

另外,西夏瓷器纹饰还有剔刻藻井式图案、点彩菱形和梅花纹、刻划弧纹和模印石榴花纹等。

瓷器中的“君主” 定窑


发现定窑

有关定窑的文献记载很丰富,时代最早的当属现藏于曲阳北岳庙的《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碑阴处铭文包括有:“冶将”“冶副将”“都知瓷窑”等与瓷窑管理有关的官职名称(王丽敏等《曲阳发现<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文物春秋》2009年6期);另一条被定瓷研究者们广泛引用的材料是《王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内容中出现了“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瓷窑税务官职衔,龙泉镇即今定窑窑址所在地(董涛撰、周斯億等修《光绪曲阳县志》,光绪三十年曲阳小学堂本)。由此可知在唐代中期,曲阳已存在制瓷业并受官府的监管。五代还出现了税务使收取课税,不仅证明确有瓷窑,而且规模可观,管理有序。古代瓷窑址一般以州命窑,曲阳古属定州管辖,也是其主要的集散地,因此称为定窑。

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宋至清时期文献和方志中有关定窑的记载三十余条,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祁《归潜志》,卷八“联句亦诗中难事”条,中华书局,1983年)。刘氏所言的“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宋代大文豪苏轼赞誉定瓷:“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著《苏东坡集》(上),卷三“试院煎茶”,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43页)。苏东坡北宋元祐年间曾知定州,对辖区内的定瓷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懂得饮茶器具在茶道中的重要性,道出了定瓷与好茶的相得益彰。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认为皆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邵氏闻见录》中记有宋仁宗一日去张贵妃处,见宫内陈设有一件“定州红瓷器”,仁宗问怎么来的,贵妃回应说是某大臣所献,皇帝听后震怒,训斥其不守戒禁,私自接受大臣的馈赠。说明定窑不仅白瓷天下知名,也产红瓷器,且在当时也属珍贵物品,并为达官贵人所喜爱(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

定窑虽因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屡见于文献记载,但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人们依据文献资料在河北中部寻找定窑窑址,根据“窑以州名”的认知,认为窑址在定州,结果考察定州本地并没有发现窑址,窑址遗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上田恭辅《关于定窑的考察会》,陶雅会,1925年。尾崎洵盛《支那陶瓷小考》,宝云舍,1934年)。

1934年,时任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的叶麟趾先生,这位背负实业报国留洋归来的学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之迷,他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首次报道定窑遗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剪子村(即涧磁村)和仰泉村(也就是燕川村)(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北平文奎堂书庄,1934年,第10页)。

1941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根据《古今中外陶瓷汇编》的记载,跟着日军扫荡的队伍进入了曲阳,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一次调查,获取了一定数量的瓷片,同年他以《关于定窑遗址的发现》为题报告了窑址的情况(〔日本〕小山富士夫《关于定窑窑址的发现》)这批材料后来由东京根津美术馆结集出版(根津美术馆《定窑白瓷》,东京,小学馆,1983年)。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实地复查,从刻花、划花、印花、泪痕以及细腻洁白的瓷胎等方面,基本确认了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即史载的定窑遗址所在地(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1期。陈万里《邢越二窑及定窑》,《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9期)。采集到近两千瓷片标本,并初步判明了始烧的年代,认为唐代开始烧白瓷,五代时期有较大发展,宋代为极盛时期(冯先铭《瓷器浅说(续)》,《文物》1959年第7期)。

定瓷之美

定窑白瓷唐代时就堪与邢窑媲美,宋到金是定窑的鼎盛时期,定窑的白瓷工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定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oC以上,高于一般成瓷的1250oC,所以定瓷比其他窑烧出的瓷胎更坚致。定瓷的胎料经过精心加工,因此产品烧成后胎质细腻温润。定窑烧制白瓷为主,由于釉料中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成,故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

白瓷乃彩瓷之母,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定窑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等。此外,定窑模制器物,剔花、黑剔花也有少量生产,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定窑纹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丰富多样。其装饰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定窑装饰技法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所见传世的印花花鸟图盘,内壁上的两孔雀之间以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图案优美宛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画。印花龙纹标本窑址多见,造型多数为盘,盘内满印云纹,盘心印一条姿态矫健的三爪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