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玉枕你听过没?

在古代陶瓷的运用真的是无处不在,餐具摆件都稀松平常,就连枕头很多都由陶瓷制作,足以可见陶瓷的受欢迎程度。“一枕好梦伴入眠”,枕着瓷枕入睡,会不会梦见许多雅致风景呢。关于陶瓷枕头其实可说的典故知识有很多,接下来就为大家稍微概括浅聊一些知识。

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自隋代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居室。可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的盛夏,瓷枕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如北宋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宋代词人周邦彦在他的词中写道: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另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对瓷枕的感受又不一样: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一个“冷”字,描述睡卧瓷枕的感受,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尽心思。

枕头是必不可少的寝具,一无所有的乞丐、穷光蛋,在睡觉时恐怕也得找块砖头什么的聊以充当枕头。所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下了“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描述的是古今相类的害相思病的少男少女睡不着觉跟枕头闹别扭的情形。史籍《吕氏春秋·顺民》也有“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的话,说的大概是士大夫怀揣心思时的神态。

关于这小小的枕头啊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奇闻趣事,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惊讶。其实古代的文人要抒发情绪大多通过周遭的景物出发,寓情于景与物,这样看来以枕头题词写诗也不是什么奇闻异事。其实文学的根源就来自于日常生活,这生活里的各种物件啊都能借物抒情。

延伸阅读

古代陶瓷上的“女神” 你的书房可有


陶佣属于我国古代陶瓷中的特殊品种,陶瓷女佣作为最受热捧的陶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趣味性以及装饰性,作为古代陶瓷上的“女神”,你的书房可有?

南北朝女俑

这一时期是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时代,这时的女俑仍以陶俑为主,不过做工精细,身材修长匀称,衣着鲜艳,多以红色为主,长袖长裙,多飘带。神情恬淡、姿态俊秀高雅。发型多为高髻和分髻,从神情与形态上看,高髻多为贵妇,分髻多为仆妇。

隋代女俑

隋代是一个存在很短暂的朝代,其时女俑有陶俑也有瓷俑,在造型与神态上承接了南北朝时瘦骨清相的风格,身材修长而俊美。不过这时的女俑衣色多质朴,以黄、白为主。且因为隋是代北周而立,风格上仍有汉民族与胡人相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千姿百态,很有特色。

唐代女俑

唐代一个富强而张扬的时代,女俑多以陶俑和三彩俑为主,个个都是浓妆艳抹、衣着华丽。那是个以丰满为美的年代,女俑也大多是身材丰腴,神态富贵而悠闲。而且有的女俑抱狗玩鸟,可见当时人们生活之富裕与安定,心态之平和与雍容。

金代女俑

金代女俑多以红绿彩瓷俑为主,色彩艳丽,不过这一时期的女俑在衣着色彩上分别很大,有的女俑衣着简单淡雅,神态清闲;有的女俑衣着富贵华美,神态雍容。有考证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的阶级地位有关,也有些收藏者认为衣着华美艳丽、富贵雍容的多为仙神,衣着淡雅者多为百姓。

元代女俑

元代女俑出土不多,多以黑陶俑为主。元代女俑从衣着打扮上看多带有蒙古民族的特点,不过因为这一时期的女俑多为黑陶烧造,色彩上不明显,所以只能凭感觉认为是以素淡为主了。

明代女俑

明代女俑陶俑少见,多以山西地区出土的明三彩或山西地区的法华彩女俑为主。这一时期的女俑生活气息浓厚,表现现实生活特征明显。女俑多以仆妇或媒人形象出现,神态上嬉笑怒骂皆有,比较写实。色彩上多以绿白釉或蓝紫的法华釉为主,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你知道怎样辨别成化时期的瓷器吗?


相信对瓷器稍有了解的人对成化瓷一定不会陌生,成化瓷胎体轻薄,釉质洁白,青花颜色十分单眼。明朝的成化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该如何辨别成化瓷。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 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成化瓷在当时的条件下已是登峰造极的境界,尽管还存在一些小缺陷,但是相对于宣德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故能得到一件成化瓷乃人生之大快也。

用景德镇陶瓷餐具解锁你的复古情怀


1000多年前,宋真宗皇帝对这里生产的陶瓷爱不释手,就干脆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了这个小镇,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景德镇,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成了全世界制瓷人的朝圣之地。这坐东方的小镇被西方人称做为“china”。中国瓷器成了全世界财富的象征,各国的皇宫贵族视如珍宝,竞相收藏。

手工陶瓷是时间慢熬的产物。古时仅烧窑一道工序烧三天三夜也不足为奇,现代采用气窑、电窑的技术,至少也需8小时。手工瓷器里凝聚着的手艺人的专注和心血,也是机器产物里缺失的味道。那些形态万千或精致或拙朴的手工陶瓷,无不是艺术家和手工匠人的创意与经验集成之器,充满了手造之美。不论工业如何发展,手工艺都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即使岁月变迁,景德镇的瓷器总是用最好的胎,好的纹饰,好的釉水,景德镇的瓷器永远是曾经的那个样子,景德镇代表着瓷器,瓷器代表着china。就是因为这样才有那么多人认可景德镇的瓷器,让景德镇的窑火燃烧了千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要求更是到了精致的地步。复古风的原木制品、陶瓷制品逐渐成为装饰家庭的热门之选。喜嫁瓷源于中国传统的喜文化,继承了嫁妆瓷”喜庆、吉祥、祝福”的美好基因,以“喜庆吉祥,品质生活,绿色健康”为核心理念,融入了时代元素。如敬茶杯、甜汤碗、交杯酒酒杯,这些不仅是餐具,更是传统的传承、复古情怀的体现。

喜嫁瓷产于享誉世界的中国瓷都,采用含量达到40%以上天然牛骨粉,保证了喜嫁瓷原料的上乘。不仅如此,喜嫁瓷还采用窑瓷土作为基土,窑瓷土土质松软,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御用的瓷器原料。经过多次高温煅烧后的窑瓷土高亮透光,是难得的佳品。

意大利瓷器设计大师Mario Bellini,他遍寻嫁妆瓷的历史遗迹,深入探究了嫁妆瓷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中国景德镇遇见了瓷器艺术家新洲先生,一起创造了喜嫁瓷。喜嫁瓷的每一个系列都将复古元素融入到了设计里,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而且每一套瓷器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如龙凤呈祥系列,是为了纪念弄玉和萧史的动人故事,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的美好爱情。还有过大礼系列,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嫁娶礼仪订亲过程中最隆重的仪式。而这些还只是九牛一毛。喜嫁瓷不仅是复古的艺术品、复古的瓷器,背后还有一则复古怀旧的故事。

复古是一种元素,怀旧是一种心情。一套精致的瓷具不但能满足你的复古情怀,更能解锁你骨子里的复古情怀。

钧瓷研究所-你了解多少?


提起钧瓷研究所所长,有人只知道阎夫立,有人只知道苗锡锦,有人只知道刘福安,有时会争论不休,实际上说的都对,但也不对,因为都是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现实钧瓷发展过程中确实有两个“研究所”。

第一个:神垕钧瓷研究所

1981年6月21号由镇政府出面将各个瓷厂联合起来成立了“禹县神垕钧瓷工业公司”,公司内设七科一室和一个研究所。苗锡锦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兼神垕钧瓷研究所所长。研究所在苗锡锦的领导下,对宋、元钧瓷的挖掘、产生、发展传承走了很多工作,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业公司因团队优势,为弘扬钧瓷文化方面的宣传造势,展览评比,内外销售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公司解散后,神垕钧瓷研究所也随之销声匿迹。工作由官办转为民办,仍由苗锡锦掌舵,在苗家钧窑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验,应该说,此时神垕钧瓷研究所是名存实亡。

苗锡锦(左)与其子苗长强

直到现在,苗锡锦仍然在自家窑厂从事着钧瓷的研究,发表了几篇有价值的论文,他首先在下白峪村发现当代黑釉花瓷古窑址,个别专家认为钧瓷始于唐,在神垕镇找到了可靠的证据。他与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专家刘凯民先生共同发表的《唐钧釉的本质与后世宋钧分相乳光釉的关系》一文,填补了《中国陶瓷史》这方面的空白。他收集的几十箱金、元钧瓷残片,为以后研究金、元钧瓷保存了宝贵的标本。他发现并珍藏官窑陈设瓷残片与同时窑址的“元祐通宝”钱币,为钧瓷产于北宋哲宗年间提供了具体的实物证据。但仅凭一钱币为据,说明钧瓷盛于宋有些苍白无力。

苗锡锦现在已是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的活跃在钧瓷研究舞台上,2005年提供宋官窑釉料,指导监制,使刘春伟用宋代钧釉烧出了仿宋、金青釉器物,震惊了陶瓷界。苗锡锦靠自己的执着毅力,发挥着余热和光辉,宋官窑釉料没有专家论证和科学测试,只能供参考。

第二个:禹州市钧瓷研究所

根据发展的需要,1991年6月由禹州市政府组建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市长赵学仁兼钧瓷研究所所长抓全面工作。市委书记臧文营任名誉所长,并负责省市文物、轻工系统和专家们的协调工作。刘福安任副所长,负责业务上的事务。性质是文物系统下属的事业单位。1992年2月正式开始运作,由于资金和技术两大难题未能解决,到了同年11月底还是有名无实。赵学仁在自己编著的《钧瓷的发展》一书中重点写了研究所一章,书中写道“科研还没有真懂技术的人才.....整个工作确实到了无法开展的地步。”在此种情况下,赵学仁调来了当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的阎夫立任第一副所长,全面负责业务工作。那时,研究所才算是名副其实的研究单位。

阎夫立走马上任,为了节省开支,与任星航一起首先进行了窑炉改造,改传统的煤烧钧瓷为液化气烧,这一改革实施后,不但解决了资金拮据的问题,而且,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名声大振,液化气的实验成功,使私营钧瓷厂家的生产走向规模化,是当代钧瓷发展走上了多元化,迅速繁荣了钧瓷市场,在阎夫立主持工作的那段时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做了大量的研究项目,开发了不少新的釉色品种。钧瓷博物馆的建设竣工为禹州添了一个新的旅游景观。研究所生产与展销相互促进,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科技研究双丰收。

迎香港回归钧瓷“豫象送宝瓶” 禹州钧瓷研究所烧制

“五百罗汉”的烧制成功,为钧瓷雕塑艺术和色、釉、面多样化开辟了新天地,迎香港回归贺礼“豫象送宝”钧瓷瓶,使钧瓷研究所的制作能力和烧造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民大会堂设计的陈设钧瓷“风调雨顺”和“世纪雄风”的问世,是钧瓷花釉和窑变釉的完美结合,把钧瓷的内涵美与形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闫夫立设计创作的“风调雨顺”钧瓷花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交接仪式)

图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赵学仁(左)

图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中)

图为:禹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卢新运(右)

第三个:民间钧瓷研究所

与“神垕钧瓷研究所”成立的同时,还有耿花灵自己筹建的神垕民间钧瓷研究所。

这些明朝瓷器款识,你都认识吗?


相信大家都知道瓷器的底部一般都有一个款识,标注着瓷器的制造年份。这个款识是我们辨认瓷器身份的重要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明代之前瓷器基本上是没有款识的,在明朝永乐之后才开始在瓷器上标注本朝的年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朝时期的瓷器款识都是怎样的。

1、永樂。永樂瓷器的款識是“永樂年制”,這是壹個帝王年號款,也是第壹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所以對研究陶瓷史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永樂年制”均為篆書,四個字分成兩個豎行。需要註意的是,永樂時期的瓷器年號款只有四字篆書,如果看到六字或者根本不是篆書的那肯定是仿品,而且永樂瓷器的款識只在器心裏。

2、宣德。和永樂瓷器的款識只在器心裏不同,宣德的瓷器在任何部位都可以書寫款識。宣德的款識既有楷書也有篆書,楷書為主,款識有六個字的也有四個字的,六個字的比較多。宣德民窯瓷器還有壹些多寫在器心的草書或者是隸書的“福”字與“壽”字,也有“大明宣德年造”,並且“德”字心上面的壹橫是被省略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鑒定宣德瓷器的重要方面。

3、成化。成化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寫“大明成化年制”為主,用的是青花楷體六字雙豎行。款識大多在器物的底部,除了“大明成化年制”以外,還有“大明年制”的四字雙行楷書款識,但是數量很好。但是成化瓷器的款識都沒有“成化年造”以及“成化年制”兩款。另外,成化時期的官窯瓷器還有壹種款識只有壹個“天”字的罐,這是成化時期所獨有的。

4、弘治。弘治時期的瓷器款式較為簡單,是“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書款。

5、正德。正德官窯年號款以四字雙行的“正德年制”為主,也有青花楷書六字雙行的“大明正德年制”。

6、嘉靖。嘉靖時期的官窯瓷器年號款式全部都是楷體,有四字雙行的也有六字雙行的,位置主要在瓷器的底部,瓷器口沿下與肩部也有。

7、萬歷。萬歷年號款主要書寫在器底,也有書寫在器裏心凹處的、肩部的以及口邊的等等。

8、天啟、崇禎。天啟、崇禎時期屬前朝年號款的要比屬本朝年號款的多,但是基本上都是民窯制造的比較粗糙。

以上就是明朝各个时期款识的特征,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点,那么你认识几个呢?

雍正告诉你什么瓷器才叫精益求精!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

雍正帝虽仅十三年,但制瓷工艺极其精细,其更加重视瓷器质量,精益求精。尤其是唐英(雍正六年起至乾隆二十一年),开始以内务府员外朗之职奉命协助年希尧(淮安关税务兼差景德镇御窑厂窑务)烧造官窑瓷器,但一切烧造成事宜,供系他一人经营,先后管理御窑三十余年。任期次年(雍正七年)便派厂署幕友吴荛辅调查钧窑器釉的配制方法,获得成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青料

雍正时钴料以珠明料为主,也不排除用浙料。青花发色既有发色深沉或浅淡,官器多见,也有发色青翠、艳丽,多表现在青花笔筒,筒瓶或樽花觚上,还有一部分仿永宣的青花器,发色较浓艳、晕散,但漂浮于釉面中,当然也有部分发色灰暗的青花器,但呈色稳定。雍正青花呈色有纯蓝、灰蓝和青紫三种。灰蓝色是典型的民窑粗器,青紫色的多属民窑仿明作品,标准的雍正官窑青花呈色极为纯正,洁净无瑕,有深浅不同色阶,略见晕散。

青花成色纯正

青料发色有三种。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与康熙时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蓝中带紫,多采用上等浙料绘制官窑青花;仿宣德青花发色青中有黑褐色疵点,略有晕散,官窑仿宣德青花瓷发色幽静而匀润,雍正早期有康熙时期的指捺纹特征,中后期比康熙时期发色更加淡雅,蓝中带有藏青色点;深沉的淡蓝色泽,色沉釉底,发色稳定雅丽,具有典型的雍正特点。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

器型

雍正青花瓷器型俊秀

雍正青花瓷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而称之,颇可与明永乐、成化而媲美。其外形线条柔美,恰到好处,造型品种除大量的创新工作外,在仿永宣、成化青花瓷方面极为成功,在异曲同工之妙。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器型圆柔纤丽,修长俊秀,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

纹饰

纹饰既有工整纤细的一类,也有追仿永宣晕散的一类,还有水墨淋漓的一类。绘画技法有单线平涂、勾线涂描,也有勾线混水、皴擦、点染。仿永宣、瑞果图纹器,往往在有些纹饰上重笔点染来追仿苏料铁锈斑(凹凸效果)。雍正纹饰除传统的缠枝莲、云龙、龙凤纹之外,多以优雅娴静的花卉、花蝶、花鸟、花篮、博古、竹石、石榴、三果、八宝、八仙、梵文及各种吉祥纹样为主题画,即使是人物纹也多是四妃十六子、婴戏图等。在画美女时,突出人物的修长、小脚,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其中梵文装饰,有时一器全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布满整个器面,为一大特点。

青花瓷经典纹饰

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仿古纹饰,从大小器物上看,大件器物以仿永宣花卉为主;小件器物以仿成化、弘治花卉为主。从内容上看,人物以仿嘉靖纹为主,动物以仿万历纹为主。

南博展展示的青花瓷

南博展展示的青花瓷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尽管不是官窑的主流产品,但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有关“百花不露”你又知道多少?


各式各样款式的陶瓷让人看的眼花缭乱,景德镇陶瓷也是盛名远播,景德镇在清朝时代的一个御窖厂召集了许多能人巧匠,在这个朝代的景德镇陶瓷在数量及质量上都达到了其他制陶厂无法追赶上的高度,当时有一种制作工艺称之为百花不露。

“百花不露”,也叫“百花不落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的是将粉彩与金彩结合,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百花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称“百花不落地”。百花不落瓷器烧制工序之繁缛,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数人之力可成,当为彩瓷之翘首。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何来一器成,天下宠?考其源流,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其构思最妙之处则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殊为巧思。

其次,御窑厂的工匠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务必与原稿一致,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一旦有误,全局皆变,任其彩料何等妍美,画手如何高超,亦无法弥补画稿原有之神韵。彩料配制之多堪称众瓷之首,百花不露地者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于三十余种,故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此项工作之完成需动用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预支多少成本,可想而知。最后,填绘洗染,必经画师数人之手,历十数日之功方可入窑。故一器告成,历时数月之久,耗资甚巨,绝非其它御瓷可比。如此繁复之至必将注定百花不露地者烧造不多,大器则更为罕见。

如此独特耀眼的陶瓷工艺,出现在繁荣的清朝时代是一件必然的事,那个朝代汇集了各个朝代良器的精华,又借助各个能人巧匠的手艺,铸就了千古难得一遇的辉煌瓷器时代。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你都知道多少?


了解瓷器的都知道,宋代五大名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其中钧窑一度是皇家御用瓷,那么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你都知道多少?

宋代五大名窑你都知道多少?-宋代出戟尊

宋瓷官窑和民窑有何区别?

官窑是官办瓷窑,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

民窑是指民办瓷窑,生产品种不受宫廷束缚,皆为城乡民众生活需要的日常用品;

钧官窑的原窑址在今河南禹州,禹州乃大禹之洲,禹的儿子启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有名的药都,瓷都。

时至当代,河南许昌市禹州神垕镇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

宋代官窑作品-鼓钉洗

1、器型不同:钧官窑多为皇宫御用陈设用品,主要是各式花盘及盆托、鼓钉洗,甚至没有实用价值的出戟尊等;而民窑则多为盘、碗、碟等,实用性强。

2、釉色不同:钧官窑釉色丰富,颜色变化生动美妙,多有蚯蚓走泥纹等;而民窑产品窑变效果小,鲜有纹路出现。

3、工艺不同:钧官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从器型的瓶口、身部到足部制作规整,棱线分明,一丝不苟;而民窑产品略显粗糙,做工一般,且一般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4、底部不同:钧官窑产品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子数码,标明器物大小,底部抹有芝麻酱釉,而民窑无此特征。

宋代钧官窑作品-仰钟花盆

宋五大名窑:钧 汝 官 哥 定

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五个窑口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因此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然后这一说法是在明代提出来的。

1、宋代五大名窑之钧窑

钧窑创烧于唐,盛于宋,钧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器型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窑变纹路。钧官窑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铜口铁足特征明显,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字数码,传世品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窑与其他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之美,美在窑变。钧瓷的烧制,极其复杂,难度极大,前后多达72道工序,且因钧瓷自然窑变的釉色无法控制,又因其窑变成色需要烧至1280到1350度的高温,在烧制过程中有近70%的产品因高温而流釉过足、变形、开裂、脱釉、破釉、脱色等瑕疵而报废,而其中釉色窑变精美的珍品则更是十窑九不成,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尊贵声誉,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诰封“神钧宝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钦定生产36件,其余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间收藏,是以当今传世的宋代钧瓷文物不足百件。

正是因为钧瓷的名贵,时至今日,更是有“雅室无钧瓷,不可自夸富”、“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等名句广泛流传。

宋代钧官窑作品-葵口花盆

这一变化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为中国陶瓷美学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五大名窑你都知道多少?

2、宋代五大名窑之汝窑

窑址在河南省直管县级市汝州市,所以称为汝窑。

汝窑胎体较薄,胎色为香灰色,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的开片。

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汝窑前后烧制仅有20年左右,全球仅67件左右,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世界各地博物馆。

宋汝窑作品

3、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宋徽宗时期,朝廷在京师烧造瓷器,名曰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后随宋室南迁,在浙江一带也有烧造。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胎体较厚,釉色以粉青、深粉青、米黄、深米黄为主,釉质晶莹,有玉质感,大部分釉面有开片。

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宋官窑作品

4、宋代五大名窑之哥窑

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哥烧的窑为哥窑,弟弟烧的为龙泉窑,哥窑之名由此而来,窑址在今浙江一带。

哥窑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等几种不同色调,釉色以灰青为主,釉面由由黑色的龟裂纹和细密的黄色裂纹相互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

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宋代哥窑作品

5、宋代五大名窑之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定州,故名定瓷。

定瓷与上述瓷器釉色不同,它是白瓷,其烧造难度要高于青瓷,主要在于祛除杂质,这种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不少釉色白中微闪黄色,胎体质细,色较薄。

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定窑传世品最多,主要器物有盘、碟、碗、罐、盒等,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烧制黑釉、绿釉的产品。

宋定窑作品

以上就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相关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代时期,钧瓷发展为皇家御用瓷,是钧瓷技艺发展的顶峰时期,其窑变的独特魅力是其他瓷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钧瓷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景德镇的里弄的陶瓷文化


古往今来,景德镇的里弄一直在书写瓷都故事。景德镇的里弄真实妙笔点缀了“瓷都”之名、瓷器之精美。

景德镇祥集弄

史载古代景德镇有“一百零八条弄”。毕家弄、江家弄、彭家弄、方家弄、詹家弄、斗富弄等等,每个名字里面都藏着一个个故事。

每天,如织的人群在古老的里弄里忘返流连,他们穿梭在一个个长满了青苔的小巷子,在寻找过去,在倾听故事,在感悟现在。

考证发现,景德镇里弄的房屋百分之八十都是以烧瓷窑炉废弃的窑砖头修筑的,它们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烈火历炼后就用来建了房子,这种高效聪明的废物利用,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昔日,陶瓷生产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遍布街头巷尾,因而形成了街巷里弄多的特点。如今,这些都成为久远的回忆了。

穿梭在景德镇现存的里弄,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想象得到当时繁荣鼎盛的制瓷景象。当年,许多瓷器走昌江河道,载小船驳运,再转入长江出海,器行九域,誉满全球。殊不知正是里弄扮演了始发地的角色。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涵。景德镇里弄历经千年的沧桑,更是千年瓷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当仰慕景德镇的里弄,更要心怀崇敬的注视着它们,呵护好它们。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这是地球上唯一的瓷都留给我们万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文化的象征,它的精神就是古朴的灿烂,就是辉煌的不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