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陶瓷器历程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 950oC1000oC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编辑推荐

陶瓷器型——谷仓罐


谷仓罐,中国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又名魂瓶魂亭、堆塑罐等,是从东汉时的五联罐演化而来,形状如坛。在罐上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着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谷仓罐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至两晋时期,谷仓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瓷器。

陶瓷器型——皮囊壶


皮囊壶——辽代的壶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故名。扁体,直身,下部丰硕,短流,壶两侧随形起线,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产地在辽宁及内蒙,品种以白釉、绿釉居多。

壶,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 “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 ”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 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壶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 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 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

陶瓷器型——梨壶


梨壶——宝珠钮盖,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明初始见,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梨壶是典型作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壶,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 “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 ”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 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壶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 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 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

陶瓷器形之将军罐


将军罐与梅瓶,在器型上较为相似,把将军罐肩部以上位置遮住,下部形状与梅瓶极为相似,丰肩,近足处略微向外撇,都成“S”形。但两者的气韵上却是极为不同。两者的气质,与其名称极为相相符,可谓一文一武,一阴一阳。

将军罐仅闻其名,就显得极为英武。其外形如同一个顶盔冠甲的大将军,威武雄壮,因此得名。将军罐至元代已经常见,传世的元青花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器形。

将军罐,最初烧造为佛教僧侣盛敛骨灰之器,因其宝珠顶盖形似将军头盔而得名。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朝,至清顺治时方才基本定型。创烧之初虽为冥器,因其敦厚俊伟,气息不凡,遂恭赏器之列。

陶瓷器型——凤头壶


凤头壶——因壶口部似凤首,故名。凤头形壶盖,束颈,腹部微硕,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侧有流,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唐代创制,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

壶,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 “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 ”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 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壶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 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 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

流动性釉色在陶瓷器皿中的运用


陶瓷器皿有着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随着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流动性釉色在陶瓷器皿中的装饰作用日益突显,如何能让流动性釉色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展现出很好的效果?本文从陶瓷釉色的基本概念出发到流动性釉色,以及流动釉色在陶瓷器皿中运用的一些特征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先让读者们对流动性釉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借鉴前人的研究,对一些知名的陶艺家的施釉方法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假设一些实验尝试,来把握釉色的性能和颜色,让流动性釉色与陶瓷器皿完美结合。也通过对作品釉色的分析研究,进而论述流釉器皿在现代室内外装饰的运用,以及其在如今陶艺下的传承与发展等。

100斤青花颜色釉藏酒陶瓷酒坛

1、陶瓷釉色与流动性釉色

陶瓷釉色指的是陶瓷表面的颜色,就是烧制后釉料的颜色。而不同的颜色是因为釉料里不同金属比例形成的,搭配好的釉料颜色烧出来的效果与适宜的窑温有直接关系。自从商代陶工发明了釉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创作出了各种经典的釉色。从古至今,釉的配比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一种好的釉料呈现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随着现代科技创新的发展与进步,釉色的种类已经非常之多,表现力也极其丰富,为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动性釉色是陶瓷釉色的一个种类,是陶瓷釉色的一种特征,不同的釉色不仅在颜色上有差别,在流动性上也是不同的。高温釉色的流动性通常较强一些,因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得到的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一般当超过釉的熔融范围时,釉就会流淌。因为烧成温度与釉本身的熔融不同,以及釉的不稳定性产生流釉效果。同时,施釉过厚也会产生流釉的现象,釉的这种所谓的缺陷如果被我们使用得恰到好处也会呈现出另一种方式的美感。所以,现在也有很多艺术家刻意让釉流动起来,把釉的流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流釉现象都值得去探索创新。

2、流动性釉色的历史及现状

关于釉的起源,一些学者把公元前12000年左右在埃及发现的类似玻璃珠一样的东西看为釉的起源。但在我国陶瓷上釉的起源是商代郑州二里冈以及江西清江城所出土的一些原始青瓷,烧成温度大概在1200℃以下。后来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以及窑炉的结构变化,慢慢有了烧窑的高温技术,烧成温度又提高到了1200℃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才真正萌生了釉。高温可以把熔点低的物质转化为玻璃态,形成了一些青瓷釉、青白釉和黑釉。这些釉的出现,也让陶瓷的装饰风格得到了飞跃,虽然当时只是一些铁系土釉,但是为我们现在流动性釉色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审美的提高,流动性釉色的发展也在不断前进。

3、陶瓷流釉器皿在装饰中的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当中,陶瓷器皿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载体,被广泛地运用于室内外装饰当中。而室内外装饰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及人们的身心健康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设计、创造良好的室内装饰环境。但是,纵观现代的陶瓷器皿艺术,传统的较为规则沉稳的器皿非常多见,而异形的窑变的流动性釉色的陶瓷器皿却相对较少。那么由此可见,流动釉色这类有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应该有更为广泛的研究空间。

在室内外装饰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的陶瓷摆件作为装饰物而存在。在室内软装设计中,对于空间、颜色漆、壁纸等的运用都非常丰富了。而在陶瓷器皿中,可以将一些与之相对应的元素进行合理的运用,流釉陶瓷器皿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它有丰富多彩的颜色,无论家装是北欧风格、地中海风格,还是中式风格,流釉器皿都会有相对应的颜色形态来进行搭配,使软装与家居环境和谐搭配。同时,这种釉色的随意性也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能够寓于艺术品进行情感的交流,自然、率性,又有层次感的器皿定会给人们带来一丝清爽的感觉。

综上所述,流釉器皿的创作可以与人们现在所追求的室内外装饰风格相得益彰,因此创作流釉器皿是有必要的。首先,它从传统的陶瓷器皿风格中独立出来,是我们现代陶艺发展中艺术大潮下的产物;其次,它又不同于古老的传统陶瓷器皿施釉方法,在造型、施釉、烧成等流程中,要进行大胆地创新和尝试,摒弃我们习惯的单一施釉做法。在施釉上开拓创新,创作出有现代审美理念,具有个性特点的流釉器皿来装饰我们的生活。这种自然、率性的作品为陶瓷器皿增光添彩,在室内外装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釉陶瓷器皿创作的意义

陶瓷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工艺精神的重要载体。工艺包括手工艺,也包含机械工艺,古代陶瓷制作的工艺手法依靠经验积累和口手相传,而今手工艺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流釉作品所体现的工艺精神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手工的创造,把拉坯这种传统工艺精神通过一些器皿释放出来,然后再与流釉的装饰的工艺之美结合起来。流釉也是一种艺术,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感悟,我们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手工艺的表达传承、渗透于器皿之中。我们需传承的工艺之美精神是中国古代陶瓷的文明,这种跨时代的语言展现出人们的创造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力量。

首先,流釉器皿给观者呈现出了一定的视觉亮点与冲击力,是有一定的趣味性的。而且它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成型是手工制作拉坯制成,流釉技法也在现有的技法上得以创新,烧成方法等都是值得去探究的领域。

恰如其分地运用釉色自然流动和刻意让其流动并互相融汇渗透的技法,让流釉作品更形象生动。变化中有统一,层次丰富、率性、自由奔放、绚丽多彩、富有时代感,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技法,而且在陶瓷装饰领域中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和创新。

5、结语

纵观古今,陶瓷釉色在装饰领域的发展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大多陶瓷还是采用整体上釉的方法,进行整体的浸釉、喷釉等。只有少量一些流动性釉色被运用于器皿的装饰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釉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为我们对陶瓷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探索新的施釉手法和新的釉色,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对陶瓷手工艺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陶瓷印花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


我国陶瓷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脉络相对比较清晰,它是我国陶瓷行业快速发展的真实记录。首先,由最原始的简单单色陶瓷丝网印花→多色陶瓷丝网印花→精细陶瓷丝网印花→辊筒陶瓷印花→陶瓷喷墨印花,这是陶瓷印花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

印花陶瓷茶杯

2 传统印花与新型喷墨印花的发展现状

2.1 陶瓷丝网印花技术

陶瓷印花最早主要采用平面丝网印花技术,也叫孔版印刷,它与平印、凸印、凹印合称为四大印刷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丝网印刷技术主要在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广泛应用。改革开放之后,佛山部分陶瓷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模式,使丝网印花技术在我国陶瓷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并成为世界上花网印花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和功能最齐全的国家。

(1)陶瓷丝网印花中所使用的基本设备

在陶瓷丝网印花中所使用的基本设备有:拉网机、清洗台、干燥机、晒版机(曝光机)、冲洗台、修整台等。

(2)陶瓷丝网的制作流程

1) 设计制作好底片(原稿);

2) 绷网,即把丝网按一定的张力粘结在网框上;

3) 清洗空丝网及干燥,即把绷好的丝网正反双面及网框清洗干净,并干燥;

4) 涂布感光胶,即将调和好的感光胶均匀多次涂布在丝网上;

5) 曝光(晒版),感光胶膜因见光会发生化学反应,胶膜间的分子结构起交联硬化的变化,由可溶性变成不溶性,清水显影后,形成阻墨层和通透网孔的图案部分,即印油就可以通过网孔形成印刷图案;

6) 显影,即将经曝光发生光学反应的胶膜冲洗干净,形成图像的网孔彻底通透;

7) 修整,对完工的丝网印版作全面检查,修补。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陶瓷丝网印花技术具有制版简单、快速、操作灵活方便,效率高,利于机械化生产,便于不同产量的生产印花转换。但是,陶瓷丝网印花技术由于许多是采用半自动的人工操作,在制作陶瓷丝网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多个环节人工操作,容易出现误差,比如说,涂布感光胶的次数或厚薄,或者冲洗网版的通透度等,都会在制造的过程中影响了丝网的使用周期与质量。另外,由于是采用平面印刷,首先不测印刷到产品的边缘,影响了产品的美观;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色差;最致命的是不能对瓷砖的凹凸面进行印刷。因此,很难体现陶瓷产品表面的多元化及立体层次的效果。

2.2 陶瓷辊筒印花技术

早期,陶瓷辊筒印花技术是在平面丝网印花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把平面丝网的间歇印花转变为连续印花。据悉在上世纪中期,意大利西法尔公司就发明了辊筒印花技术,并大量被使用。随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申请了专利,并在1999年也获得了中国专利并授权。我国从90年代末期引进的辊筒印花技术基本上是后期升级的胶辊印花技术。

胶辊制作的原理是设计师将设计好的图案文件,交给专业的雕刻公司,雕刻公司将图案文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的激光器,一边根据图形数据不断变换发射激光束的强度或步长,在印花胶筒层上雕刻出相应的微孔,形成印刷图案。

辊筒印花由于采用柔性印刷技术,其突破在于可以实现瓷砖表面的凹凸印刷,从而使得砖的表面层次更加丰富,图案纹理清晰、细致、色彩鲜艳,效果逼真,完全可以与天然石材相媲美。在生产中实现全自动控制、生产量大、对位精准、使用寿命长,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但由于辊筒印花设备成本和使用的成本较高,辊筒制作周期偏长,以及国产核心技术也没有完全成熟掌握等因素,影响了它在陶瓷企业中的推广使用,所以很快就被喷墨印花所取代。

2.3 新型陶瓷喷墨印花技术

陶瓷喷墨打印技术是一种无制版、无接触、无压力的印花复制技术,它将电子图像直接成像在陶瓷介质表面,省略了传统陶瓷印花的多项工艺流程,从而突破了传统印花技术的局限。早在2000年,在意大利每年一届的陶瓷展览会上,用这种技术生产的展示产品,其工艺及喷印效果已经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期间意大利及西班牙有关企业也解决了喷墨头的技术瓶颈,并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欧洲对这种技术进行封锁,直到2008年,该技术才得以在全球陶瓷行业中普及。

2.3.1陶瓷喷墨印花技术的原理

陶瓷喷墨印花的基本原理是将小墨滴从直径数10 μm的喷头喷出,以每秒数千滴的速度沉积在载体上。一般可分为连续性喷墨打印和间歇式喷墨打印两种工作原理。技术系统主要由:输送系统、供墨系统、喷头系统、显示控制系统、清洗系统等构成,其核心部件是喷头。另外,墨水及供墨系统也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2.3.2陶瓷喷墨印花技术的优点

(1) 由于陶瓷喷墨印花打印像素可达到360 dpi以上,使产品更细腻、逼真,仿真度达到100%,这是目前其它陶瓷印花设备所不能具备的优势。

(2) 传统的丝网印花及辊筒印花,都必须在事前准备底片、网版、胶辊、雕刻及各种材料,而采用喷墨印花,只需将设计好的图像输入电脑,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进入小批量、多花色的试验状态或生产状态,更加适应当今瓷砖装饰时个性化的设计要求,节约生产成本。

(3) 采用无接触、无压力印花,可以在凹凸多元的瓷砖表面上,随心所欲的喷印图案效果,降低破损率。

(4) 可以快速更新设定生产模式及更多的设计图案,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花色品种,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5) 采用精确的控制系统,保证了高精度使用,创造了低碳环保、节约减排的生产循环体系。

2.3.3陶瓷喷墨印花的缺点

(1) 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大。

(2) 墨水价格偏高,色彩还原还不够丰富。

(3) 喷墨印花所使用的喷头价格比较贵。

(4) 关键核心技术与设备被英国和日本垄断。

3 总结

陶瓷印花技术,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革新。丝网是一种平面印刷,辊筒印花的突破在于实现凹凸面的印刷。而喷墨印花可以印刷出与之前两种技术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它完全将世界上一切具像的元素完美复制展现出来。

在陶瓷生产行业中,如果能够把丝网印花、辊筒印花与喷墨印花三种方式相结合,不但可以节省生产时间、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会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随着我国陶瓷装备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且各自发挥其优势,取长补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陶瓷行业将会出现第四次印刷技术革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