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官窑址:一座埋藏在地下的宝库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不仅是泥与火的高度升华,而且是禹州人引以为傲的地域产品。

(钧台钧窑遗址)

始建于宋徽宗时期的宋钧官窑遗址,原是专为皇家烧造宫廷用品的官办窑场,历史上曾是钧瓷艺术鼎盛时期的瑰丽宝库。该遗址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其遗址保护区内修建的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已成为展示禹州钧瓷文化的平台、引领钧瓷文化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场所,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背景溯源

荒凉偏僻,钧官窑址曾是一片庄稼地

1964年,人们在位于禹州老城墙西侧的区域发现了一些钧瓷残片,由此确定了宋钧官窑窑址的所在。但受诸多因素影响,直到197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才开始大规模地对钧台窑址进行勘探和发掘。

早期被发现的钧官窑址

“我参加工作那年,那里还是一片庄稼地,非常荒凉、偏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阎夫立介绍,20世纪70年代,刚从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禹县文教局,后调到禹县文化馆,1991年参与筹建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及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对钧台窑址的情况十分熟悉。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经过全面钻探与发掘发现,这处宋代钧官窑遗址东接禹州古城墙,西至古钧台,南连马号门街,北挨颍河。因位于古钧台附近,所以也叫钧台钧窑遗址,简称宋钧官窑址,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距离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不远处,钧官窑路旁数米高的古城墙巍然屹立,古城墙旁则是宽阔的颍河。“宋代官窑之所以在这里选址,是看中了这里水源充足以及交通便利等优势。”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副馆长苏朝阳说,从发掘后的窑址来看,整个遗址西部为民窑区,以烧造民用器皿为主;东部为官窑区,专门烧制工艺精细的宫廷用品。

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调研员的赵青云在1964年到1986年间,曾多次到禹县,调查过神垕、扒村和钧台窑址,并于1973年主持了钧台窑窑址的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工作。钻探资料显示,该窑址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堆积层平均厚度为1米左右,较厚处有2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瓷业之盛。

考古发现

双火膛窑炉“面世”,为钧官窑独有

钧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地位独特。在禹县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发现的钧瓷窑址,烧造规模和产品质量皆为禹县诸窑之冠。更重要的是,文物工作者还在这里发现了震动陶瓷界、构造奇特的宋代钧窑,即现在位于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院内的1号窑(北保护房双火膛窑)。

宋代钧官窑遗址双火膛钧瓷窑炉

6月14日,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院内,在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教凤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两处仿古建筑前。轻轻打开木制门,一座被罩在玻璃罩内的双火膛宋代瓷窑呈现在记者面前。整个窑炉呈长方形,坐南向北,依地而挖,结构分为主火膛、副火膛。“这处窑炉虽然已经残破,但这种结构在北方非常罕见。主火膛前有个添柴的‘小门’,副火膛仅有火眼。窑工先在两个火膛放满木柴,然后在窑室装好要烧制的陶坯。点火后,主火膛内的大火带动副火膛迅速升温,副火膛内的木柴受热逐渐碳化,在碳化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教凤麟说,钧瓷烧制后期需要提高火温,这个时候打开副火膛的火眼,可引燃副火膛内的木柴。“这样主、副火膛内的木柴同时燃烧,为钧瓷烧制提供所需要的温度。”

而位于西侧保护房内的炉窑为倒焰窑。“这种窑的造型比较常见,俗称‘馒头窑’。”教凤麟说,这种窑炉为半倒焰式自然通风的保温窑炉结构,分为窑门、火膛、窑室、烟囱、装出窑口等。整体呈椭圆形,就地而挖,方向与双火膛窑炉完全一致,保存非常完整。

保护和利用好这处宋代钧窑遗址,无论是从科研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宋钧官窑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发现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碎瓷片。教凤麟说,“宋代官窑烧制贡瓷的时候,不论造型、制釉和做工均严格按照宫廷的要求进行生产,不惜工本,精工细作。对所生产的产品,由朝廷派出的专门监工进行严格的挑选,有瑕疵者当即予以销毁并深埋,不得流入民间。大量碎瓷片的出现印证了官窑生产的森严制度。”

钧官窑址博物馆内收藏的钧瓷残片

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的展厅内,记者看到当年出土的钧瓷碎片被陈列在玻璃柜内,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些瓷片还被刻上了‘一’到‘十’这种字样的编码。关于这种编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编码越小器型越大;另一种是编码便于盆与盆托的配套。”教凤麟说,据曹子元所著的《钧瓷窑址的保护》一文介绍,出土的底部刻有“一”至“十”汉字数码的花盆及盆奁,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钧瓷器的烧造窑口找到了出处,回答了有史以来未曾解决的疑问。

文物故事

两处窑址进行特殊保护,其余就地掩埋

1973年至1975年,文物工作者连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他们共开探方14个,发掘面积700平方米,清理出窑基、作坊、灰坑等遗迹,发现了大批窑具、瓷器、瓷土等建筑材料。人们发现该处窑址所烧造的瓷器种类丰富,既有钧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和类似于扒村窑瓷器的白底黑花用瓷。教凤麟介绍,发掘出的1号窑窑室的特殊构造揭开了宋代钧窑窑变之谜,证明了我国窑工早在800多年前就已熟练掌握了钧瓷烧制过程中火焰性质转换的规律。

钧官窑址博物馆内收藏的《钧瓷鸡心碗》

然而,这次发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1974年夏天,正当此次发掘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一场大雨把已经发掘的1号、7号等处窑址淹没,导致部分遗址坍塌,遭受了一定的损毁。为了保护这片遗址,便于后人参观,了解禹州厚重的钧瓷历史,河南省文物局和市、县文教局决定,保留1号和7号两座钧窑,其余作坊、窑址全部回填,埋存于地下。由于1号窑和7号窑所处地势低洼,为避免再次遭受雨淋之害,文物部门决定就地在窑址上盖两座保护房。后来,此处遗址交予禹县文化馆管理。

钧官窑址博物馆内收藏的《扒村窑带盖钵》(左)和《扒村窑盖杯》(右)

1996年,为更好地保护文物,继承传统,开发钧瓷,禹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内组建“钧官窑址博物馆”。1997年夏天,该工程基本竣工,钧官窑址博物馆全面对外开放。这一年香港回归,钧官窑址博物馆和禹州市钧瓷研究所为河南省政府制作了“豫象送宝”钧瓷大花瓶,使得钧官窑址博物馆知名度大增。

“如今我们承担着遗址保护、文化展示、产品研发等工作。”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说,钧官窑址博物馆和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的成立对钧瓷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今,钧瓷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各种艺术思潮和新的文化思想为钧瓷艺术注入了发展活力,钧瓷成为许昌一张文化名片。

延伸阅读

走进神垕之—— 一座乾鸣山 半部神垕史


走进神垕,才知道神垕的地形多奇妙。绵延起伏的山峦,围绕神垕转了一大圈儿。中间一座乾鸣山,把小镇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小盆地。南面是旅游商贸区,北面是农业产粮区。

走进神垕之—— 一座乾鸣山 半部神垕史

乾鸣山东西长约三公里,西高东低,蜿蜒起伏,名曰为山,实为丘岭。神垕至边沟的一条老马路,从乾鸣山的中部横穿而过,年长月久,形成一个小山口,把乾鸣山分为两段。西段人称“祖始庙山”,东段人称“一零四山。”

远远望去,乾鸣山西段的祖始庙山,宛如一个巨形饭碗,倒扣于神垕中部。祖始庙山,因历史上有祖始庙而得名。乾鸣山东段的一零四山,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横卧于神垕盆地中。一零四山,因河南省广播电台一零四台,曾经在此而得名。

乾鸣山不高也不长,却有着特殊的地质构造。西部祖始庙山是白石山,中部暴沙口一带为沙石山,东部一零四山为青石山。一零四山上的青石,经过千万年的风化,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深受石头爱好者的青睐。

神垕钧瓷窑神庙

神垕的山很美,但不算多。有的以形状命名,如凤翅山;有的以传说命名,如大刘山;而乾鸣山的名字,却因一个悲凉的历史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朝皇族后裔逃到河南,过此山避难而得平安。1647年,明皇族后裔为躲避满清政权的捕杀,再次过此山得平安。明朝二宗遂命名此山为“乾明山”。乾者,天也。明者,喻明朝也。意为上天保佑明朝后裔平安。乾鸣山是乾明山的谐音,沿用之今。乾鸣山,一个王朝覆灭的见证。

若此传说可信,乾鸣山的名字推算起来,应该在四百年左右。四百年,历史一瞬,而对小镇来说,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据历史文献记载,神垕人在此居住的时间,远比乾鸣山的名字早得多。神垕古镇,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神垕始祖庙大门遗迹

乾鸣山像一道屏障,档着了北来的寒风。神垕镇区避风向阳,地势平坦,靠近水源,又土地肥沃。神垕的先民们,为神垕人选择了一个多么适宜生活的地方啊。

神垕的制瓷业千年不衰,也许与这块优良的风水宝地有关联吧。神垕镇西高东低,背靠西面的凤阳山,左依乾鸣山,右邻大龙山,东面远眺角子山,驺虞河如玉带,从老街蜿蜒而过。正所谓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远山遥相呼应,天然朝拱。神垕,乃上佳的“盘龙椅”风水宝地也。

繁华的神垕小镇,为本地的制瓷匠人和外来的商户,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有人说,神垕是一个发外来者的地方。神垕的滚滚财源,送入外商之囊。究其原因,有人一语道破天机:神垕地势自然天成,宏观有余,微观不足。

神垕古镇,钧瓷之都

神垕背靠凤阳山,坐西向东,顺势顺气。但神垕左边依附的乾鸣山,本是主山,宜高宜长,然而它又低又小;神垕右面接壤的大刘山,本是应山,宜低宜短,却比乾鸣山还高还大。为了调节风水匀称,古人在大刘山上建土地庙,有压低此山之意;在乾鸣山上建天爷阁,以此来抬高主山。在主观意识上,达到完美。

这些美丽的传说,带有传奇色彩,听听而已,不足信也。因为这不是历史文献记载,也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因历史传说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却是神垕人的精神财富。祖始庙山上原有天爷阁,早年毁于自然灾害。现在的天爷阁,又叫云霄宝殿,是近年来在原来天爷阁的旧址上重建的。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站在天爷阁俯视神垕镇区,恰好成为一个奇妙的视角,仿佛自己置身于云霄之上。

神垕始祖山天爷阁

祖始庙山,一个古庙的建筑群。钟声悠扬,香客不断。一座座古庙,青砖黄瓦,熠熠生辉,掩映于古柏青松之中。一条条羊肠小道,弯曲于庙宇之间。人们络绎不绝而不显拥挤,小路通幽而不觉阴森。山上矗立着残垣断壁,地上堆积着老砖旧瓦。一木一石,一砖一瓦,见证着古老的历史文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故事。

祖始庙山,一个天然公园。悠扬的钟声荡漾在树林里,温暖的阳光洒在山路上。鸟儿鸣唱,微风吹拂。人们仨仨俩俩,一路说笑,一路奔走,来到祖始庙山,听听音乐,活动活动筋骨。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像林中的小鸟,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和自在。

今天星期天,上午没有事儿,我也跟着上山的队伍,来到祖始庙山。走到山半腰,见一老汉在打太极。他那种专注,那种投入,好像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我们站在一边默默无闻地看着,他站在场子里旁若无人地练着。那一张一弛,一招一式,都显得有板有眼。旁边停着一辆三轮摩托,一棵洋槐树上,靠着练武的枪械,有刀,有铁头枪,有剑……

老汉在师祖庙山上晨练

祖始庙山上,有很多这样的练功场子。老汉练功的地方,在烈士陵园下边。说起烈士陵园,老汉满怀深情地讲起了壮烈的乾鸣山保卫战。

老汉姓王,他是原国营瓷厂的老司机。他指着祖始庙的大门说,一九四几年的一个晚上,八路军住在祖始庙里,那时祖始庙的大门还没有损坏。那天夜里,日本鬼子想趁夜黑人静,偷袭我们八路军住处。当我们的战士睡得正香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呱呱鸡的惊叫声。战士们立刻警觉起来,知道有人惊动了呱呱鸡,便提枪而起。还没有来及出院子占领有利地形,日本鬼子就摸到了院里,敌我双方就展开了肉博战。

双方在漆黑的夜里,以院里的大柏树为掩护,摸黑与对方拚起了刺刀。因为天黑,敌众我寡,我英勇的战士们,很难在短时间里制敌。一个小战士,机警地放了一枪。我驻防大部队听到了枪声,立即赶来增援,很快消灭了全部日军。等到天明时,大家一看,祖始庙院里的大柏树,被刺刀戳得千疮百孔,很多柏树被剥光了皮。老汉深情的说:“日本鬼子来了,呱呱鸡也知道给咱报信儿,小日本不败才怪哩。”

神垕烈士陵园

祖始庙山,一座英雄的山,它留下了英雄们不朽的事迹。祖始庙山,一个红色教育基地,那里埋葬着烈士的尸骨。我小时候,每到清明节,老师就带我们到祖始庙山烈士陵园,听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吕国祥,肖在天等革命烈士的事迹,不只一次的出现在我的作文上。后来,我也做了老师,我也带领孩子们来烈士陵园听烈士事迹。现在,烈士们的尸骨已被迁移到禹州市烈士陵园,但每次来到这里,看到墙壁的几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一种敬意在心中。

祖始庙山顶,是神垕中心地带的一个制高点,登高望远,真是心旷神怡,感慨万千。站在山顶的平台上,脚下一片美丽的地方。南面高楼林立,繁华一片;东面与凤翅山隔川相望,辽阔空旷;北面良田万亩,一望无际,西面乾鸣大道直达凤阳山脚下。神垕自来水公司的蓄水池,就在山顶。南水北调大渠的水,被引上山顶,为神垕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乾鸣山东段,俗称一零四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河南省广播电台一零四台,开始在山凹里建台。山上草木葱茏,地下是青石一片,电台的发射设备就安装在山垌里。垌外楼房林立,树木茂密。一条水泥路,蜿蜒于山林之中。有防守的部队站岗放哨,外人只可远望,不可进入,更加增加了一零四山的神秘色彩。一零四,是神垕境内保密级别最高的国家事业单位。一零四的楼房、汽车、水泥路和电灯,当时看一眼都觉得新鲜,因为很多人从没有见过。

自从有了一零四,这个山就神秘起来。原来这里是一个天然牧场,面积辽阔,牛羊成群。人们把牛羊撒在山上,任其吃来吃去。羊群如一朵朵白云,在山上慢慢的游动。现在一零四电台虽然被闲置,但电台的山垌还在,楼房还在,围墙还在,神秘依旧。

神垕中心学校

乾鸣山东段,山尾巴处俗称“老龙窝”。老龙窝旁边,有一水库叫“龙潭湾”。人说此山是龙贵之地,与凤翅山遥遥呼应,有龙凤呈祥之说。两山之间,一片肥原沃土,小青河蜿蜒而过。两年前,神垕镇政府倾全镇之力,投巨资打造神垕镇中心学校新校区,并在此落成,已完成搬迁。这是一所高标准的重点初中,教学质量在许昌市名列前茅。人们说,这是一处藏龙卧虎的地方,这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

一零四山,本是多见石头少见土的荒山。为了治理环境,美化荒山,神垕镇政府,下大力气,精心规划,关闭了污染环境的石灰窑和石子厂。带领群众在陡峭的山坡上,造起了小梯田,栽上了绿化树,春天百花盛开,夏天万木葱茏,是禹神快速通道旁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乾鸣山是神垕最具标志的山,与神垕人息息相关。神垕文化墙,背靠乾鸣山,气势磅礴,引人注目。墙高十二米,寓意一年十二个月窑火不息。墙长八十一米,寓意九九归一,钧瓷制作工序繁多,最后窑烧一次成型。乾鸣大道,道以山名,路面宽阔,绿树成荫。虽然人们习惯把乾鸣山一分为二,俗称祖始庙山和一零四山,但是乾鸣山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无可否认的留在了人们心里。

乾鸣山,一座最具魅力的神垕山。它与大刘山、凤阳山和凤翅山一样,都是神垕人心中美丽的山,因为它们与神垕人世世代代朝夕相伴。

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关于:卢钧(一)


一.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关于"卢钧"

“卢钧"与“炉钧”辨析

凡研究钧瓷之人,一涉及到“卢钧”或“炉钧”这两个概念时就感觉到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尤其对收藏者来说则更为如此。因此所谓“卢钧”与“炉钧”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是未被人们破解的两个谜洲

就“卢钧”而言,“卢”为姓氏,“卢钧”就是卢氏家族所烧的钧窑器。据卢氏家谱记载,清光绪时期,神垕镇窑工卢振太及其子卢天福、卢天增、卢天恩等弟兄三人,在钧瓷烧制方面造诣很深。他们当年所烧的钧瓷送到开封和上海等地后,古玩城都把它当成宋钧卖,价格极高。后人们得知这钧瓷均为卢家新烧的后,一些古玩商们唯恐败坏名声,挂出了“谨防卢瓷”的牌子,这足以证明卢家所烧的钧瓷存当时已达到以假乩真的程度。至今,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仍将卢家所烧的钧瓷当作宋钧收藏展示。可见,瓷界所说的“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之说还是很有根据的;如是,卢振太之前的卢家,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卢瓷”或“卢钧”也与这种说法有着直接的天系。

但是,这里面又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卢振太的父亲、爷爷及更早的先辈们是做什么的?卢家是不是自卢振太时才从密县迁到神垕的?对于这些,不仅卢氏家谱没有涉及,而且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术著作、甚至传说都没有涉及到这些问题。所以这似乎是一个谜。但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卢振太父子一出道,功底就如此深厚,一下子就能烧出可与宋钧相媲美的钧瓷么?实在是匪夷所思。

我们知道,从唐花釉到北宋时期的钧瓷烧成,至少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据此,如果我们大胆推测的话,至少卢家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以宋钧为蓝本烧制钧瓷。但不少研究者认为,明代为钧瓷的断烧期,也就是说明代没有钧瓷:其理由有两点:一是元末战争使神重的窑工丧失了烧制钧瓷的基本条件;二是明代第十六位阜帝为宋神宗,其名为“朱栩钧”,因钧瓷犯了君名之讳,故明代钧瓷断烧。这些理由看起来似乎无可挑剔。

明代钧瓷真的断烧了吗?这是我们必须要面临并且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学术问题。

说元末战争导致钧瓷断烧,几乎不可能,因为金元时期全闰大部分地区包括内蒙在内都在仿烧钧瓷,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虽说受战争影响,但战争影响绝不会那么大,更不会因为局部的战争而使钧瓷断烧。

说钧瓷犯了明神宗朱栩钧(1563一一1620年)之“钧”字之讳而断烧。这种说法也从未见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推断一下:明代是1328年建立的王朝,而明神宗则是1563年才出生,这中间已经经历了235年的历史,所以即便是明神宗时期断烧,那么明神宗之前的235年难道也断烧了吗?要知道从明神宗出生到明毅宗1644年灭亡,仅仅只有81年的间,难道要用这后的81年来否定明过去的235年的历史吗?这是其一;其二,如果一定要说避讳的话,为什么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就没有避讳呢?

宜兴仿钧始于明代中期,最初是为了弥补紫砂胎体表面粗涩的缺陷而施钧釉烧制,其釉色特点与钧窑窑变釉有相似之处,故而被称为“宜钧”。明代后期以欧子明所作的宜钧器作品最为成功: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多件明代:宜钧器物。可见,宜钧器的开始与发展,本身就经过了明神宗时期。而广东石湾窑仿钧就始于明代后期,素有“广钧”之称。请问:他们为什么就不用避讳呢?事实上明代钧瓷不仅没有断烧,而且其烧制范围还不仅仅只限于河南,起码江苏、江两和广东都在烧;其三,如果要避讳,那么是否和“栩”与“钧”相关的人名及器物都要改名避讳呢?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有这样一条记载,可作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明末清初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方以智先生曾著《通雅》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其日均(钧)州,有五色,即汝窑一类也。窑变则时有之,报国寺观音,窑变也”。报国寺位于北京西城区。始建于辽代,明代早期塌毁,成化二年(1466年)重建,改名慈仁寺,俗称报国寺。也就是说重建的报国寺中,有一尊类似汝窑一类的五色窑变釉观音塑像,供奉在那里,而且说得很清楚,是来自均(钧)州的五色窑变釉瓷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起码说明了明代的钧州仍然是在烧制钧瓷的。

对于报国寺的观音塑像,清乾隆时期英廉所编《钦定日下旧闻考》也有记载: “(大慈仁寺)寺后有毗卢阁,为当时北京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阁下瓷观音像高可尺余,宝冠绿帔(pej),手捧一梵字轮,相好美异,憎云得之窑变,非人工也”。可见,报国寺中的这尊窑变釉钧瓷观音塑像成于明代,至清乾隆时期仍保存完好。这就足以说明明代钧瓷没有断烧。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清楚明代钧瓷没有断烧的事实呢?其目的就在于说明从宋代到清代钧瓷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只是规模或大或小。或官窑或民窑而已。如是,清光绪时期卢家能够烧出“可与宋钧相媲美”的瓷器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因为他们本身不缺乏钧瓷技艺的传承。

另外,现在学术界就这一问题还流传着的一些说法似乎也缺乏考证:什么卢振太是在清光绪时期从河南密县迁到神重的(有哪些记载可以证明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呢?);什么卢振太在耕田时从地里发现了一些十分精美的宋代钧瓷瓷片,从而对钧瓷产生了兴趣,进而产生烧制钧瓷念头等等。(相信卢振太父子如果晓得当代人是这样评价他们的,鼻子都会笑歪。)可以这样设想一下:一、如果是为了种田,卢振太大可不必带着老婆孩子从密县来集镇迁到神垕镇这靠天收的山岗地去生活;二、不管卢振太有多聪明,也不可能因为他发现地里的一些钧瓷瓷片,短时间就能烧出“可与宋钧相媲美的瓷器”。

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这样证明,就在于要说明钧瓷从宋代到清代数百年问,一直薪火未断的事实。正是有了钧瓷这数百年的技术传承和经验积淀,至清光绪时期,卢家钧窑的烧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究竟高到什么地步,那就是可与宋钧相媲美的地步。冈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卢振太、不,卢振太的先辈们早就存神重这片热土上从事着烧制钧瓷的工艺,这个时间可以上溯明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虽然这段历史相对缺乏记载,但这并不影响“卢钧”或“卢瓷”在巾国钧瓷烧制史上的崇高地位。

红色钧官窑收藏的七问七答


近年来红色钧官窑瓷器收藏很受钧瓷藏友的热捧。下面我们从:什么是红色钧官窑、红色钧官窑瓷器的种类和特点、红色钧官窑瓷器的收藏价值、红色钧官窑瓷器的市场行情、怎样收藏红色钧官窑瓷器、如何辨伪红色钧官窑瓷器等方面整理了所有关于红色钧官窑的知识(红色钧官窑收藏的七问七答)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官窑?

官窑顾名思义就是由官家督办或建造的瓷窑。中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判断瓷窑是不是官窑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瓷窑是不是国家投资;二是产品是不是御用或官用。

二、什么是钧官窑?

钧官窑就是专门烧造钧瓷的官窑。钧瓷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但作为官窑烧造钧瓷的时间累计却只有50多年时间,这50年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北宋徽宗年间,即1101年在禹州设立官办瓷厂至1125年北宋南迁,共25年。元明清没有设置钧瓷官窑。

第二个阶段就是1955年周总理指示‘要恢复钧瓷生产’后,1958年禹县国营瓷厂成立至80年代末国家停止投资,禹县“四大瓷厂”停烧倒闭约30年时间。这50多年的时间是钧瓷烧造历史上的真正的官窑时代。

三、什么是红色钧官窑?【也叫共和国钧官窑】

红色钧官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政府经营、集体生产、计划销售的公有制陶瓷企业,被人们统称为共和国官窑,也叫红色官窑。

红色钧官窑:以烧制钧瓷为主的共和国官窑就是共和国钧官窑。符合官窑条件的钧瓷场全国只有4个,这4个瓷厂全部在禹县神垕镇。即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镇东风陶瓷厂。

红色钧官窑主要是指20世纪50-80年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陶瓷企业。河南的钧瓷厂能称得上官窑的只有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东风瓷厂“四大瓷厂”。这些瓷厂从50年代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恢复钧瓷生产”时创建,到80年代末全部停产只存在了30年时间。在这30年的特殊岁月里,四大瓷厂却为钧瓷的研制、复烧、创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三十年中四大瓷厂烧制出了数以万计精美绝伦的钧瓷作品,先后被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0多次作为共和国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贵宾,并出口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追捧为“神钧宝瓷”,特别是其“入窑一色,岀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更让世界无数陶瓷爱好者倾倒。

红色钧官窑瓷器的种类和特点

种类有二:

1、传统钧瓷

传统钧瓷是指使用柴或煤做燃料、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用1280-1300度高温烧成的钧瓷。

这种钧瓷釉质浑厚,玉质感强,有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传统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

2、新工艺钧瓷(钧瓷新工艺)

钧瓷新工艺是一种以煤为燃料,使用隔焰式推板窑,釉料中以硼铅溶块为溶剂,碳化硅(sic)为固定还原剂,在1250℃――1290℃的高温下,用氧化焰一次性烧成的钧红釉钧瓷产品。

20世纪70年代末,禹县钧瓷一厂开始摸索实验;1983年9月,钧瓷一厂钧瓷新工艺试验成功,并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3月,河南省经委为钧瓷一厂拨款5万元,改造窑炉,发展钧瓷新工艺;1984年4月16日钧瓷二厂建成推板窑一座,发展钧瓷新工艺生产。

“钧瓷新工艺”是相对于“钧瓷传统工艺”的一种新叫法。

钧瓷新工艺的烧制工艺特点是:

(1)钧红釉色由原来的用气氛还原变成釉还原。

(2)窑炉由过去的煤烧倒焰窑改为煤烧推板窑,省去了匣钵。

(3)釉的成分与传统钧釉相比,除基本成分相同外,还使用了铅硼熔块作助熔剂。

(4)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鲜艳,光泽强,釉层较薄,透明度高。

(5)胚体多采用白胎,不用素烧直接上釉。

(6)呈色稳定,成品率高,成本低,适应大批量生产。

新工艺钧瓷的特点:色彩靓丽,釉薄胎细,造型丰富,制作缜密。

钧瓷新工艺摸索试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盛于80年代中期,其色泽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曾经风靡一时。1986年后逐渐消失。

其消亡的主要原因:一是后期生产量太大,缺少窑变的自然特征,钧瓷的艺术效果受到限制;二是得不到购买、收藏和生产传统钧瓷艺人的认可;三是80年代末,国家停止对四大瓷厂投资,各个瓷厂全部亏损,濒于破产,加之许多私人窑厂崛起,公有制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红色钧官窑消失。

但钧瓷新工艺的试验成功,毕竟为钧瓷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子,被人们称之为钧瓷近代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在钧瓷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那个时期钧瓷生产的一个标志。留给我们的只有不尽的思考和那些至今仍难以忘怀的“红”色回忆。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认真的思考钧瓷新工艺,它在钧瓷传统工艺上有三个方面的根本突破是钧窑历史性的发展。它们分别是:一烧成工艺上的新突破;二窑炉工艺上的新突破;三胎釉工艺上的新突破,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基本上涉及到了钧瓷传统工艺的整个过程。

新工艺钧瓷是创新产品,也是断代产品,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凝聚着成千上万钧瓷人的心血和汗水,它的烧制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比较解放,中西文化开始融合,禹县钧瓷一厂、二厂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新工艺钧瓷是钧瓷烧制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产品,它代表了钧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四、红色钧官窑瓷器的收藏价值

1、文物价值

2、观赏价值

3、学术价值

4、珍藏价值

5、经济价值

五、红色钧官窑瓷器的市场行情

1、国际行情 红色官窑瓷器从9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收藏,当时在新加坡、日本每件虎头瓶约10000多元,2000年以后达到20000多元。2012年6月,澳门中信拍卖达36000元;2012年12月,澳门中信拍卖成交价60000多元;2103年6月,澳门中信拍卖成交价100000元;2013年10月,澳门中信拍卖成交价368000元。

2、国内行情 90年代国内无人收藏,到2002年时,新工艺钧瓷仍无人问津,它的价格每件只有5-20元。2008年以后,每件二厂的马最高价格也只有100多元;2013年初,受国外市场冲击,国内开始升温,至今已经被一小部分收藏爱好者认知。而同一时期的景德镇红色官窑瓷器几年前已经拍卖至几百万一件,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盖碗2013年长沙拍卖200多万一件成交。从国内、国外红色官窑瓷器行情看,红色钧官窑瓷器才刚刚起步,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会爆发式增长,每件作品百万成交将变为现实。

六、怎样收藏红色钧官窑瓷器

1、看釉色

2、看品相

3、看器型

4、看存量

5、看厂家

6、看获奖

七、如何辨伪红色钧官窑瓷器

1、看釉色

2、看包浆

3、看胎质

4、看工艺

5、看器型

6、看底款

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关于:炉钧(二)


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关于"炉钧"

“炉钧”作为瓷器的一个品种,出现最早是清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和清人唐英的《陶成纪事碑》中。

《南窑笔记》是这样解释的: “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者次之?”故有人据此解释为: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烧制而称之为“炉钧”,但究竟何谓“炉型窑”?至今没人能够解释清楚。

《陶成纪事碑》中则将“炉钧釉”释为“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为流淌变化过之”:据此,还有人认为“炉钧’’与宜兴仿钧有传承关系。

我们知道,雍正瓷器素以精细典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特别是颜色釉瓷的烧造品种繁多,制作精湛。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从传世的景德镇炉钧釉瓷器来看,工艺精湛,釉色美妙。据分析,炉钧釉以铜、钴、铁等元素为呈色剂,烧成后釉呈红、蓝、绿、紫、青等色,釉层肥厚,釉面自然垂淌,相互熔融,形成彩斑或条纹等窑变效果。但其釉层不透明,开小细片,器足涂釉,内底一般有款。同时期景德镇还烧有仿钧窑变釉,这种瓷器内壁釉面为柔润的洁白色,其外壁多以红色为主,有浅蓝色细纹,红蓝掩映,釉水有成旋涡状,有成花朵状,开片自然,偶有流釉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讲,景德镇所烧的“炉钧”或“仿钧窑变釉”等器物,虽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仍然属于仿钧的范畴。就其风格或品相上讲,与传统宋钧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宋钧以蓝色乳浊釉和铜红窑变釉形成的幻化莫测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开创了颜色复合釉的先河j可以说宋钧那种厚重典稚的风格和宝光内蕴的品质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烧制,以致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明清时期,广东的佛山所烧的“广钧”、江苏宜兴所烧的“宜钧”以及江西景德镇所烧的“炉钧”和“仿钧窑变釉”瓷器,构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仿烧钧瓷品种。

但我们今天所要搞清楚的不仅仅是景德镇“炉钧”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景德镇的“炉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说要查清“炉钧”的身份。我们说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因果关系, “炉钧”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今天谈景德镇“炉钧”必谈一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又必谈一地:所谓一人是指清乾隆时期的唐英而言;所谓一地则是指钧瓷发源地禹州的神重而言。

唐英(1682一一1756),字俊公,隶汉军正白旗,沈阳人。雍正六年,监江两景德镇窑务,协助年希尧烧造瓷器。雍正十二三年接替年希尧职务,任管理淮安扳闸关税务,兼领陶务。唐英在职将近三十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烧制瓷器。由于他潜心钻研,躬身力行,与窑工们同吃同住,为清代的陶瓷辉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于五大名瓷来讲,康熙时期熊氏督窑期间就开始仿汝、官、哥窑烧制,史称“熊窑”。雍正七年时,唐英根据谕旨为仿烧钧瓷,专门派吴尧圃到禹州神重学习钧瓷配方及工艺。吴尧圃何许人也?吴尧圃为安徽人,长期客居景德镇,能仿古法自为窑器,产秘色瓷,与唐、熊、年三窑并称,谓之“吴窑”。足见吴尧圃的陶瓷造诣极深。临行前,唐英专门作诗赠与吴尧圃: “絮落花飞春已暮,几欲留春春不住;离筵黯黯趁春开,春风引客均(钧)州路;山山水水几许长,帆墙云树愁苍茫;谷城黄石岘首泪,酒材诗料携轻装;

丈夫出¨各有道,知己情深在怀抱;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lei)关国家;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书寻故老;君不见,善游昔日太史公,名山大川收胸巾;陶镕一发天地秘,神功鬼斧惊才雄;文章制度各有别,以今仿古将毋同;不惜骊驹三叠唱,内顾无忧行色壮。荆襄一水游有方,不比天涯成孟浪。荷香蒲绿掉归舟,倚闾白发yong望”。这首诗最应关注的两句,一句是“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家”,这里讲的“此行陶冶赖成功”,说明唐英对吴尧圃的钧州之行充满期待; “钟鼎尊罍关国家’’说的是瓷器造型,意思是这些造型都是关乎国家政权的礼器;再一句是: “玫瑰翡翠倘流传”,这里讲的是钧瓷自然流动所形成的的窑变釉色,即红似玫瑰,绿如翡翠。单就这种釉色而论,就是典型的“卢钧釉”而不是“宋钧釉”。因为宋钧釉的特点是“里兰外红”。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唐英希望吴尧圃到钧州是干什么了,就是要学习卢家烧制钧瓷的配方及工艺。

如是,这就为我们判断江西景德镇“炉钧”的由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卢家最起码在雍正时期,已经能够烧造“玫瑰翡翠”般的釉色,而这个釉色也正是吸引唐英和吴尧同之处。钧瓷之源在钧州,景德镇要仿烧钧窑,一定要到钧州的神垕来学习。而神重的卢家技术又最高,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就难免会有“卢家钧窑”这个概念。当然,对于“炉钧”一说,有人认为是源自当年卢家所用的风箱式小窑炉,这种小窑只能装一件匣钵,匣钵里装一件或两件瓷器,周边堆满蓝炭,待蓝炭烧尽为成。此种烧制方式虽成功率极低,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但偶尔出一件珍品,其价格也相当高。

时至今日,这种窑炉在神重作为传统烧制技艺仍有保留,如当代钧瓷艺人李和振的窑就是这种窑。其实这种风箱式小型窑炉是卢家的试釉窑,因怕大窑烧坏而先用小窑试烧。所以,吴尧圃在神垕时,肯定接触到了当年卢家所用的这种试验型蜂窝式小窑炉。所以吴尧同在学习中脑子里必然会有“卢家钧窑小窑炉”的这样一个模糊而又清晰的概念,即“卢钧”或“炉钧”这样两个概念。当吴尧圃把在神垕所学的技术带到景德镇后,很明显,作为清官窑来讲,他不可能把烧成的钧瓷叫作“卢钧”,因“卢”为姓氏,作为皇家御窑来讲,不可能以“卢”姓来命名御仿钧窑,但他们又离不开从“卢家”所学的工艺与配方,于是景德镇所烧的钧瓷便有了“炉钧”之名,这应该就是“炉钧”之概念的南来。不客气地讲,皇家御窑能用“卢”之谐音“炉”作为瓷器定名,已经是对“卢家”最大的认可或者说是恩赐了。

由此而论,清乾隆时期《南窑笔记》所解释的“炉钧”应该是站不住脚的。何为“火炉中所烧”,请问什么瓷器不是火炉中所烧呢?那为什么景德镇的“青花”和“粉彩”不叫“炉青花”或“炉粉彩”呢?可见, “炉钧”之名与“卢家”是有很深渊源的。

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结论


三、卢钧与炉钧的辨析之结论

了解了“炉钧”与“卢钧”之名的由来,可以说“炉钧”与“卢钧”的真实面目都露出了端倪。也就是说景德镇的“炉钧”就其本源来讲也姓“卢”而不姓“炉”, “卢钧”才是其本来的身份。但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原因、人为的原因等等,才有了后来的“炉钧”之名。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培章先生在世时曾说过: “五六十年代,神垕艺人到景德镇去,哪里的艺人都远接远迎,为什么?因为景德镇的钧瓷是从神垕学的,所以他们才尊称神垕的艺人为老师”。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景德镇所烧的钧瓷是和神垦有渊源的,所以他们称神垕的艺人为老师就不足为奇了。时至今日,在神垕的近二百个窑口中,起码有五十个还在烧制“卢钧”,而且非常红火。当然,至于“卢钧”的叫法是否科学,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不管是卢家烧的“卢钧”或张家烧的“卢钧”,虽然他们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如从科学意义上讲,他们都属于钧瓷的范畴,所以他们只能叫钧瓷,而不应叫“卢钧”。

当然, “卢钧”的称谓之所以能够保持至今,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公认。但更多的是人们对卢家在钧瓷发展史上和新中国成立后所保留下来的烧制工艺和钧釉配方的尊重。的确, “卢钧”作为钧瓷的一个流派,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确实值得后人永远的敬仰和珍惜。

翠镯换钧窑笔洗的故事,钧窑一具千重厦


笔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文房用具,是用来洗毛笔的器皿,一般器型端庄典雅、精美绝伦,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笔洗有很多种,如瓷的、玉、玛瑙的、象牙的、犀角的等,都属于名贵的材质,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传世钧瓷笔洗的故事。

老收藏家陈重远的《古玩谈旧闻》中,有一个“翠镯换钧窑笔洗”的故事。

说的是民国时期,北平一位老翰林娶了位年轻的姨太太,这位姨太太私自将老翰林珍藏的宋代钧窑笔洗拿去换了一只她心仪的翠镯。

当老翰林得知小老婆用笔洗换了翠镯后,不由得火冒三丈,浑身颤抖,高声喊道:“你太混啦!那宋钧窑笔洗是光绪爷赏的,是我的传家宝。别说一只翠镯,百副翠镯也换不到!‘钧窑一具千重厦’,你哪里知道?!太混!太混了!”小老婆也不示弱,跳着脚儿还口:“光绪爷赏你宝,你怎么去洪宪皇帝哪儿去磕头、称臣效劳?!”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话像刀一样,戳在老翰林的心窝子上。

“卖漏”让翰林一病不起,不久就命归西天。而换得这件笔洗的珠宝店主人,又与其他古玩商合伙,卖了1.4万元,买主又将它卖给美国古董商,得到了2.5万块银元,这些钱在1930年能购得京东平原上千亩好土地!

由此可见,钧瓷的价值有多大,“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世人都晓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是自古以来对钧瓷的无上荣耀。

再者,家里面有瓶瓶罐罐啥的,说不定是传世之宝呢,一定要看好了,可不能被无知的其他人拿去给处理了,不然到时候哭都来不及了。

钧窑 黄金有价钧无价


钧窑瓷瓶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造型独特

钧瓷是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古人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色彩鲜艳

钧窑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钧器皿,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钧窑瓷器

钧瓷与其他瓷器一样,由陶器演变而来,是对陶器的继承和延续。根据考古发现和对现存古钧瓷的研究,古代钧瓷的器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日用生活器皿类器型,另一类为陈设类器型。有的专家认为,以碗、盘、碟、炉、鼎等民间日常用器为主的俗称民钧。与此对应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为主的造型,俗称官钧。官钧瓷器,造型大雅,窑变美妙,被认为钧瓷中的珍品。

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铜红釉的稳定烧成,它改变了以往单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时至今日,在钧瓷的故乡河南禹州钧瓷生产再创历史辉煌,呈现“窑烟遍地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