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市场发展迅速

预计2014年,随着收藏家队伍的进一步理性,艺术市场这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现象将呈扩大趋势,而位居陶瓷大师顶端的“大师中的大师”、“极品中的极品”则更受大资本、大企业、大藏家的追捧!

特征四:中青年艺术家两极分化

2013年,对中青年艺术家来说,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那些有实力、有潜质、有创新精神,且作品又有特色的中青年艺术家来说,日子过的还挺滋润。

而那些刚出道不久、个人艺术风格不鲜明,还没得到市场认可的青年艺术家,仍在接受着市场的痛苦考验,有的连生存都很困难。

笔者从景德镇在线、景德镇名瓷在线、中国名瓷网、中瓷网等几个主要陶瓷艺术品交易平台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

特征五:陶瓷油画受市场追捧

具有当代中国新文人精神气质的陶瓷油画,成为2013年当代陶瓷中最受追捧的瓷绘样式之一。

究其原因,据业界人士“老猫”分析,陶瓷油画走热全国,一方面是这类风格作品,同时具有油画和陶瓷艺术双重属性,易于被欣赏、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种作品,太费工耗时,具有较好的收藏升值潜力。他介绍说,一件油画作品,一般要花十天到半个月工夫,反复烧制7到8次才能完成,在烧制过程中成品率低,而这类绘画,笔工非常细腻,只有中青年作者才能有这样的眼力、精力和体力,估计过了五十、六十岁以后,想画也画不成了,所以这类作品收藏潜力特别高。

另据中国陶瓷油画艺术院负责人介绍,因陶瓷材质平整光滑便于创作,可保存时间又非常长久,色彩丰富逼真,因此,陶瓷油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特征六:当代陶瓷成为企业及官员投资新宠

对于企业及政府官员热衷于陶瓷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这种现象,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西沐认为,在货币超发及通货澎胀高预期下,陶瓷艺术品必然成为财富人群资产保值与增值的主要工具。此外,陶瓷艺术品对于拓展文化产业、合理避税,以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显然,在房地产受到宏观调控,股市上窜下跳,其他投资品种稀少的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品已成为民营企业及政府官员2013年的投资收藏新宠,预计2014年仍将加速这种趋势。

特征七:陶艺媒体、陶瓷评论欣欣向荣

除景德镇地区主办的十几家当代陶瓷艺术类媒体外,2013年,外埠媒体也有加速进入陶瓷艺术媒体的趋势。

新浪网于2013年10月份开通了“江西陶瓷”频道,零距离对接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雅昌艺术网也于2013年开通了“江西站”,重点关注当代艺术陶瓷,两家办公地均在景德镇;中国文化报开辟了《名瓷市场》专刊;与此同时,作为,景德镇日报开办的《瓷苑》专刊在景德镇市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另外,瓷都晚报-《瓷器》,充分利用瓷都晚报的渠道优势及民营企业的活力,加之精细的策划,把《瓷器》杂志搞得红红火火……。

可以说2013年是繁荣的艺术媒体、精彩的评论文章共同推动着当代艺术陶瓷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一年。(作者:吴爱华)

扩展阅读

郑闻: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观念转型


陶瓷,惟一以国家命名的艺术——或者说,这个古老国家的国际名称正来源于这种艺术。曾经,“CHINA”作为想象中的他者,与其象征的国族一样,既是西方人梦寐以求的奢美之所,也是精致易碎和不堪一击的对象。开放与自闭、激进与保守、控制与失控、物质与精神、发展与失落…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当下的“CHINA”——一个充满二律背反之矛盾的综合体。

近年,愈来愈多的艺术家加入陶瓷创作的大军,是一种繁荣,也是一种尴尬。传统书画家与当代艺术家的加入,生产了巨大数量的以艺术家标志性图像签名的器皿和雕塑。陶瓷被打上了艺术家品牌的烙印,成为个人风格的立体载体,其实质只是一种派生物与衍生品。与此同时,陶瓷也丧失了一门独立艺术的主体性。作为同样建立于媒介价值上的艺术种类,陶瓷与水墨有些许相似的遭遇,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往往被材料价值所取代,艺术性仅仅沦为了材料性。陶瓷或水墨媒材本身的美学表达如果不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角色的思考层面上,只能沦为外在价值观的工具。在这种意义上,这倒是与“MADEINCHINA”中“CHINA”一词所对应的国家境遇相得益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发展至今,仿佛仍旧是建立在“用”的层面而非“体”。数据化的辉煌与繁华不能遮掩实质层面的悲凉——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博弈之中,“CHINA”仍旧扮演着强力价值观的代工厂与输出地的角色。

然而,历史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正如国族的现代化转型体现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一样。陶瓷艺术的当代性进程,或者说,陶瓷艺术的主体性建设正在发生,且已不仅仅停留在“可能性”阶段,而是已经发生,并且仍在发展。当下的中国陶瓷艺术已经逐渐从单一的实用装饰功能以及材料美学的窠臼中摆脱出来。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让人欣慰之处正在于这样一部分艺术家的实践——他们熟稔于陶与瓷在不同温度与环境中的物理属性、材料的成份配比、工艺的诀窍与技巧,却未满足与止步于此。他们将这一切与创作意图有机融合,而其立意则是建立在观念主导的现当代艺术思维体系之中,实质反映了以现代文明思维处理千年传统工艺的方法论。由于观念的加入,为这门起源于土与火的艺术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当代陶瓷的实践者们如同孜孜以求科学秘密的炼金师一样,将土、火、观念一同丢进窑内的高温之中,提炼出的不再是传说中的贵重金属,而是在物理世界偶然性催生之下闪烁精神光芒的奇妙艺术。

陶瓷艺术的物理特性与复杂技术过程决定了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限度,也决定了它与其它媒材的根本差异。任何一种媒材艺术的基础价值都建立在其媒材语言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之上,然而,这种特殊性并非仅仅只有视网膜美学的意义,最优秀的艺术家能够以哲学化的方法提炼出材料的隐喻力量,以惊艳或反讽的外在形式提示出我们思维与审美的盲区。这样的陶瓷艺术可能使人不安或不快、却不可能让人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惟其如此,陶瓷,或者我们在此将之称作“CHINA”,才能从中产阶级式的平庸审美与媚俗趣味中摆脱出来,进入更加深刻的思想空间和更加开阔的发展路径。

陆斌是在国际陶艺界享有盛名的一位艺术家,他很早就制作出一批杰出的作品:如《新甲骨文》、《砖木系列》系列等。《化石》以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炻器封存了一批世纪交替的文化符号和印记:报纸残张、书籍残片、风干的家禽、甲骨文、中式窗格、麦当劳标志、红色诗词……陆斌当时就已跳开了陶瓷的工艺属性与封闭的文化视角,以一个当代艺术家的目光去审视当下。通过作品,观众如一个来自未来的考古学家,得以打开当下封存的时间。《大悲咒》系列中,佛塔和经卷在出窑时还是完好无损的,但接下来每天都会出现细微的破碎,直至全部崩塌。这实际是艺术家在陶土里面设计好了一个配比,从出窑的一刻起就意味着它的命运会化为粉末,这个过程呈现了他的宗教体悟。“在《大悲咒》的吟诵之间,一片坍塌的尘嚣在中国蔓延,象征人伦道德的精神之塔、象征教育的象牙之塔都相续坍塌了,代表着人类心灵最后希望的信仰之塔又将如何?”陆斌的《大悲咒》不但填补了中国当代艺术所欠缺的宗教性或者说灵魂性,也弥补了当代国人在转型期心灵的裂隙。

李玉端的骷髅作品也颇具深意:金鱼作为人类精心培植的一个物种,和骷髅这两种图式结合,具有象征意义。金鱼象征着奢美、人工培育、畸形的美;但是骷髅又象征死亡和生命的终结。两种图式的融合在让人产生反思,这种反思可以回归到对陶瓷本身的反思——陶瓷也兼具金鱼的所有象征意味——同样是一种经历千百年人工培育,奢美、畸美的结果。而它在当下的表现力又很难与和其他空间艺术方式门类去抗争,是不是面临被“终结”的危机?

周先锋的作品《修复》采用了古老的锔瓷工艺。以往人们会请锔瓷的师傅把家中破碎的瓷器重新拼合起来,但这种工艺在消费社会到来的时候,已经近乎绝迹。人们也不会再去把日常的碗或者器皿,当作一件很宝贵的物品保留下来。《修复》系列中有心脏、有头像、还有一些书籍,他故意将这些陶瓷作品破坏以后,再用锔瓷把它们拼合起来,这种工艺本身就有了非常强烈的隐喻意味。他尝试着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在消费社会当中,是否应该保留对于材质或是对于器物的一种尊重?周先锋对物的修复其实是对于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的修复。他也从另一个方面,再次证明了古老的工艺手段同样具有当代性的观念表达功能。

刘建华的这一组创作更多的是在探讨陶瓷艺术的展示空间,或者说陶瓷艺所身处的一空间语境,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语境的关系。本次展览希望陶瓷艺术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物,或者是附庸品而存在。刘建华的这组《日常•易碎》是对于陶瓷装饰空间功能或者审美取向的抽离。在某种程度上和杜尚的小便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史中,源头其实也就是杜尚的小便池,它也是用陶瓷做成的。

徐鑫桦、杨明等艺术家仅仅是将陶瓷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为我所用。杨明更多地以雕塑家的立体造型、材质对比去处理陶瓷,他的近作显示了建筑和人体的奇妙统一。徐鑫桦的《暴力治愈》与《复源》以场景装置的方式完成,具有极强的观念艺术与物派艺术的精神特质。《复源》是他早期作品《束缚》被敲碎并磨成粉末后的一次“释放”。《暴力治愈》则通过熔点远低于陶瓷的铅的熔化,重新包裹瓷制的牛骨,呈现出一种材料特质的反差——原本冰冷易碎的瓷在铅的包裹下反而变得温暖。徐鑫桦通过同一材质不同物理形态的转化,实现了单一物质的多种社会学隐喻的发掘。

冯薇娜和赵坤作为本次参展的女性艺术家,非常能够代表当代中国女性陶艺家的敏感和审美,她们在陶艺创作当中体现出一种对于陶瓷质感的专注,对每件陶瓷作品表面的处理都不一样。女性对材质的质感,视觉,触觉的通感能够打动人心。冯薇娜作品体现出来的幻想或者说敏感,和女性的私密气质息息相关。赵坤作品中流露出对造型艺术的热爱、对动物、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也让人感动。

李超既是这个声色犬马、混乱无序的世界中的一员,又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的创作传达出当下社会人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他的陶瓷作品以近乎绘画中表现主义的方式传达出荒诞和扭曲的现状——抑或更加反衬出艺术家作为一个旁观者的理性与清醒。王树辉的装置则将中国人传统食品饺子与陶瓷作了有机结合:水饺的水煮过程被赋予了人生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的意象,在水饺造型上的山水雕刻又是中国传统美学与世界观的自然流露,他的创作提供了陶瓷艺术在当代的另一种再造传统审美的存在方式。

艺术家们着重于挖掘当代陶瓷艺术的观念性表达、社会学关照,及其材料的隐喻特性,他们的作品折射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观念转型。艺术家也结合了影像、绘画、摄影、装置等各种当代艺术类别,既从不同的创作方式观看了“陶瓷”艺术,也显示了“陶瓷”走出架上的多元表达方式。刘建华、陆斌、汤国、李玉端、杨明、李超、周先锋、冯薇娜、王树辉、赵坤、徐鑫桦,这十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共同诠释了“陶瓷”——或者说“CHINA”的当下全新语义。汤国异常“狡猾”地以一组民国时代玻璃灯罩的摄影作品诠释了“china”的概念,他写道:“在思想禁锢想象力匮乏的时候,当所有的路都走到了尽头那就无需再走,改换方式也可以抵达设定的地方。”玻璃材料与陶瓷材料是同类材料,都属于无机材料系里面的硅酸盐类。汤国正是以这种方式再一次从既定的概念中逃脱,《偏离》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本次展览中最具观念性的一组作品——如果说本次展览就是对中国当下陶瓷艺术的一次“偏离”,汤国无疑以极端的方式增强了这种概念的表达。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接力”中希丝绸之路


新华网上海10月19日电(记者吴宇、孙丽萍)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在此间宣布,将与中华陶瓷大师联盟以及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于12月中旬在希腊举办为期半年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特展。

“来自中国的瓷器,历史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万众瞩目的商品,也是最好的外交使者。此次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走进希腊,同样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即希中之间古老的丝绸之路将因一位位‘新运动员’的‘接力跑’而充满活力。”希腊驻上海总领事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说。

具有历史穿越意味的是,此次赴希展出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将与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历代陶瓷文物“同馆”展出,为希腊观众提供一个观察了解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绝佳机会,进而为两国文化和经贸界搭建起新的沟通合作平台。

“这一古今交融的特展对博物馆而言,有望探索一种重新诠释永久馆藏的新方法,也启发我们需要进一步珍视并发掘希中之间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德斯皮娜·塞尔尼奥蒂说。

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秘书长孟树锋是陕西耀州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经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广布世界。虽然今日中国陶瓷的烧造工艺和艺术风格都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外界知之不多。

65岁的闻长庆来自浙江慈溪,两年前成功烧制出失传千年的越窑秘色瓷。他认为,中国陶瓷要想重新扬名世界,仍需不断“走出去”,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成果。

据介绍,成立于1927年的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希腊旅游胜地科孚岛,是希腊唯一一所专门收藏亚洲文物的博物馆。在其目前收藏的6500余件中国文物中,陶瓷约有5000件。

市场环境下当代陶瓷艺术品的发展策略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绝大部分陶瓷艺术品已经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而只要是商品,其发展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受其制约和支配。而说到底,市场规律是供求关系,当代陶瓷艺术品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关注供求关系,也就是必须要为消费者的需求服务。陶瓷艺术界不少人提出甚至是大声疾呼陶瓷艺术品不要迎合市场,主张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在创作中避免商业性、注重学术性。结合当前陶瓷艺术市场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这种维护陶瓷艺术神圣领地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强调脱离市场的制作显然在多数陶瓷艺术家需要自谋生路的情况下显得并不现实,这实际上是文人清高、轻商抑商旧观念的影响。

事实上,在当前市场环境不可能改变,而只会更加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陶瓷艺术面临的不是进不进入市场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在市场上,陶瓷艺术作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存在着优劣、真假和档次的区别。陶瓷艺术市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各阶层都希望购买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称的作品。也就是说,多种多样的市场需求给了陶瓷艺术家以足够广泛的自由选择的天地,陶瓷艺术家们完全无须急功近利,跟风抄袭,大搞短期行为。

市场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升的,中国几十年以来的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对陶瓷艺术的市场需求自然也就不断水涨船高,而随着更多艺术家投身于陶瓷艺术创作当中,市场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甚至达到白热化程度,陶瓷艺术家也就需要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当然,这种竞争应当是一种良性竞争,而不是大肆造假、粗制滥造,对于假冒伪劣行为应该群起而攻之,努力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人们常说,艺术无价,但在市场环境下,艺术是有价的。一件陶瓷艺术作品,通过采取包装、展览、宣传、评论等一系列手段以后,其市场价格即得以体现出来,或者是通过对陶瓷艺术家个人的宣传来提高陶瓷艺术品的价格。但是,这种宣传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任何通过不正当炒作借以抬高陶瓷艺术品价格的行为都是对消费者的欺诈。一个真正的陶瓷艺术家应当保持严谨的创作态度,并通过适当的市场步骤来使自身的作品不断升值。

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瓶颈


十几年前,景德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作品最高可以卖到几千元,而2006年,他的一件挂盘的价格是20多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40万元左右。大师的作品在十几年时间里,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大多业内人士对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评价却是:问题很多,接盘者少,知音难寻……

作坊买卖占主导

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真正发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艺术陶瓷的经营模式并不利于市场发展。目前,当代艺术陶瓷市场主要由两种模式构成:大师作坊买卖和代理经营。迄今为止,大师作坊买卖仍占主导。

“大师们在自己家或者自己工作室卖自己的作品,可以说不无尴尬。”北京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韩小英说,“而且,这样的模式并不利于市场扩大。一个大师对自己作品的推介能力有限,作坊销售也首先将地域给限制住了。”

大师作坊买卖有着历史的原因。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饶晓晴分析:“平常人是存钱养老,艺术家是存技术养老。一方面,他们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技艺传人;另一方面,更喜欢做自己的经纪人,把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

作坊买卖之外的另一模式就是代理销售。2000年以后,有人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经营艺术陶瓷,他们往往跟景德镇、龙泉等艺术陶瓷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直接通过大师得到货源。不过,这种代理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

拍卖遇难题

本世纪初,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开始出现,这为艺术陶瓷市场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但是,在拍卖行和当代陶瓷之间并未形成默契,很多陶瓷大师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送上拍卖会。

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始于2005年的中工美拍卖会。2007年,中国翰海拍卖公司开拍当代艺术陶瓷。2008年,中国嘉德首次推出了“现当代陶瓷艺术”拍卖专场,成交额1578.4万元,成交率97%。而今,翰海和嘉德已经成为当代艺术陶瓷拍卖的最主要力量。

“当代陶瓷拍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市场新项目,处于初始向成熟的上升过程中。”中国翰海拍卖当代艺术品部总管李卫对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变化有切身感受,“在2007年初拍卖时,拍品多由作者或其家属提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代理人和藏家参与进来。同时,买家也在逐渐增多,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当代陶瓷市场在整体市场中份额的扩大。”

不过,当代艺术陶瓷拍卖也给拍卖行出了不少难题。“首先是价格问题。”李卫说,“由于当代陶瓷长期在一级市场流通,销售价格只在很小范围内得到认可,对于销售之外的更大市场并不公开,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销售行情,有些作者会把单件销售作为流通标准,因此,在上拍价格上就会存在误差。当代陶瓷拍卖最大的问题,还是作品的量化及作伪问题。当工艺师完成一件作品创作后,往往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复制甚至量化,如果出现‘量产不限量’,就给拍卖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人为了利益,在仿制名家作品后伪造名家名款,这也增加了征集拍品的难度。”

陶瓷大师们对于拍卖的理解与拍卖行显然有着一定的分歧。

饶晓晴分析说:“现在来讲,艺术陶瓷的拍卖还是一个操作的概念。外围进来的人还是很少,大多是内部人在运作。大师们往往不会拿出最好的东西上拍卖会,因为一旦在拍卖会上拍不到一定价格,甚至达不到自己在作坊的销售价格的话,除了自己蒙受损失外,也无法向以前的买家交代。”也许正是这种大师与拍卖行的分歧,拍卖往往成为很多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舞台。

定位定价不明确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的定价,不是来自拍卖行,而是由大师亲自给出的。许多大师都曾告诉笔者:“我不懂市场,我只懂工艺”。可是,这些“不懂市场”的大师却控制着市场最关键的因素:价格。

“十几年来,大师作品的价格涨幅都在30%以上。”韩小英说,“每个大师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心理定位,同时每年都有一定的涨幅,大概在20%左右,或高或低。涨幅都是大师们自己掌控,其中掌控不准的也不乏其人。”

大师们掌控作品涨幅会考虑市场兴盛的大方向。比如说,有的大师会考虑年纪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少,因此提升价位。有些大师则觉得自己处于艺术造诣的上升趋势中,价格攀升是艺术水平提高的反映。心理价位与市场落差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不会出现在市场上。

“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人都见不到,更别提买到。”饶晓晴说,“这种情况出现,一方面是大师们出于寻找艺术共鸣而惜售,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市场价位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起码没有达到这些大师们自己的心理价位。”

按照这种逻辑,当代艺术陶瓷,尤其是顶级艺术陶瓷的市场价位可能极为惊人。以当代龙泉青瓷代表人物徐朝兴来说,2005年,他的一件仿宋龙泉青瓷五管瓶曾拍出70万元。现在的代理商店里,其作品的价格从几千元、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据说在其家中成交作品有上百万元价位的。如果这些仍不是最高水平作品的话,那么他的市场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

“现在对于当代陶瓷没有一个准确的艺术定位,也没有陶瓷馆和博物馆在收当代陶瓷,艺术陶瓷还是在走钢丝,没有一个落脚点。”饶晓晴说。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潜力无穷


艺术陶瓷

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升,对艺术的追求就越来越强烈,作为当代高端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一定会有的相当的资金介入推动这方兴未艾的市场。收藏是投资而非一般消费,给我们带来的首先是心灵的陶冶,艺术的熏陶,和视觉的享受。藏品升值带来的经济利益更是收获,以此检验我们的才智。有时精神上的获取甚至大于物质上的所得,我们享受的恰恰是收藏的过程。

相对于古瓷而言,当代艺术陶瓷 作为崭新的投资收藏门类,其优势显而易见。现当代陶瓷艺术品 以其独特的工艺,强烈的时代性、独创性、学术性以及视觉冲击力征服了藏家,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经济价值是其他许多艺术品门类难以比肩的。而且藏家的收藏心态也逐渐成熟,关注更多的是艺术价值。同时,当代艺术陶瓷 不存在断代的难题,作品价值的高低显而易见。加上市场刚刚起步,价位依然偏低,未来升值空间较大。

谈到价格,是个敏感问题,但参考正泰瓷社近年的销售价格不难看出,尽管这些年老师作品价格不断地上升,但比较当代油画和其他艺术品类依然是个价值洼地。就如同站在三层楼观看地面是有高度,但比较摩天大楼或珠峰则是小巫见大巫了。陶瓷作为一种载体,睹之有型,叩之有声。他的繁复工艺及视觉效果是任何一种载体也无法比拟的。从保管角度只要不人为损坏,它可与地球同在。既一件藏品可代代相传。这足以推测其应有的价值。

同时,中国当代艺术陶瓷也有着宏大的国际市场的支撑。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最大的当代艺术品投资有两大类,一个是油画,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艺术陶瓷。国内外的美术界都非常重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因此这个投资收藏项目非常值得期待。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不仅接受国内收藏市场的检验和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检验,也需要接受更高端审美品位收藏家的检验。谈到这,就不能不谈收藏的理念问题。真正的收藏大家是建立在收藏者的个人爱好基础上,且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兴趣,还要作为一种事业付诸热情,甚至成为一生的钟爱。古今中外大的收藏家更会连续几辈人接续这个事业。

香港著名收藏家、云海阁主人张宗宪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古董商,他曾说过“收藏家绝不是三天五天的收藏,真正的收藏家至少收藏20年、30年,甚至一辈子,并且最后捐给博物馆或相关学术机构,这样才能算真正的收藏家!”张宗宪认为;收藏只能是投资而非投机,好的收藏家,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兴趣,肯学,还要多看、多听、多买。

美国拉斯维加斯娱乐业的显要人物亿万富翁斯蒂芬·A·韦恩是当今世界级的艺术收藏家之一,他的回答更能代表收藏家的观点,“收藏家他们明白自己所拥有绘画绝对是物超所值,同时他们也知道如果把这些画卖掉了就再也找不到替代品。”在关于收藏家和投资人有什么不同时,韦恩给出的标准是“收藏家对作品的欲望要高于他对钱的欲望。”他们的共同点除了都具备大量收藏资金之外,对一些收藏家来说艺术品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对一些收藏家来说艺术品是一种生存的激情,而对更多的收藏家而言艺术品更意味着以上两种价值的结合。因此在当下这个“价值优先”的时代,纠缠于艺术市场将走到多么高的位置?它何时能够发展到顶峰?对于收藏者而言无疑是庸人自扰。而坚持所谓的“价值优先,品质精良”,既是藏家的不二法门,也应该是艺术作品投资人的不移原则。

可喜的是,中国当代艺术陶瓷收藏者,是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发现者。他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研究的热情和水准,建立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收藏体系。更加令人钦佩的是,许多藏家不但倾注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更凝聚了多年乃至一生的心血和智慧,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成果,积累物质文化财富,作为历史长河中有限阶段的传承和保护者,通过系统的主题收藏,让艺术品经过系统的整合,延续中国文化,焕发新的价值,并最终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功德无量。未来艺术陶瓷 市场将会越来越火热,市场前景值得关注。

关于现当代艺术陶瓷发展的随笔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在网上和藏友以及一些从事艺术品经纪机构的同行聊现当代艺术陶瓷的收藏和发展;曾几何时,一家醴陵陶瓷的负责人向笔者‘诉苦’说笔者所从事的藏乐阁当代名家陶瓷艺术馆厚此薄彼,笔者倒是顷刻间读懂了言外之意,所谓厚、乃是明指景德镇陶瓷是也,薄、亦是所指醴陵陶瓷。此人一语道破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的行业心声,笔者从内心认同这样的观点;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浙江龙泉、佛山石湾等传统产区的艺术瓷仍然是以大师精品为主,适合于少数高端的艺术品收藏者,云南黑陶、潮州、德化等则以生产工艺装饰类陶制品见长,受到数量庞大的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青睐。收藏现当代艺术陶瓷勿要唯景德镇是论…笔者此语从感情上未有诋毁之意,旨在权衡我国现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之趋势。

现当代艺术陶瓷长路漫漫

纵观中国艺术品市场,书画、古瓷等古董几乎占据了整个艺术品媒体的版面,虽然国内各大拍卖公司都举行了现代陶瓷的专场拍卖;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拍卖价格还是收藏者对现当代陶瓷艺术的认知程度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但仍远不及书画市场的势头。正在经历通胀的国人似乎在艺术品市场又看到新的曙光?笔者为此颇为担心。现当代艺术陶瓷缺少营销,想要从书画市场和古陶瓷领域分一杯羹谈何容易,但是可能有人想问,到底怎么缺少营销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每年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展会(就景德镇陶瓷而言我们暂且不谈曾地毯式的扫荡营销来带的恶果)战线甚至都拉到了海外,收效甚微的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虽说现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笔者呼吁营销现当代艺术陶瓷要从小孩开始,建议把其写入教科书(有的地区有专门为小孩开设的陶艺班培养兴趣,但是规模和受众不大,小学教科书上的八国联军掠夺的十二生肖兽首的内容我想是当前国人海外高价竞拍文物的因素之一吧

笔者曾在藏乐阁艺术网发表过一些拙见,一些艺术品收藏网站进行了转载,近日一些现当代陶瓷艺术爱好者在藏乐阁艺术网几近频繁搜索笔者的名字,如此厚爱甚慰!但笔者名不见经传、更没有建立百科,请相信品牌的力量。

评:当代陶瓷艺术市场有七大特征


原标题:当代陶瓷艺术市场七大特征

近几年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它有哪些规律值得我们陶瓷爱好者总结?它又有哪些新的变化、新的趋势和新的特征值得我们玩味?

特征一:当代陶瓷艺术市场在盘整中前行

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市场经过2009年至2011年高速发展后,受国家经济形势下行等大环境影响,以及“千万元买大师头衔”、“当代陶瓷雅贿”等几篇媒体报道的披露,最近两年相继开始调整,2014年盘整仍在继续。

从北京、上海、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厦门、深圳、景德镇等几个艺术品交易场所的信息反馈来看,年初当代陶瓷艺术品购藏群体进一步持币待购,人气进一步低落。一些现当代艺术瓷的经销商店铺,以前车水马龙场景,如今却是冷冷清清,很多商铺甚至都没有开门营业。一些商铺聚集区,还经常看到商铺转让的告示。陶瓷艺术经纪人李根正表示,从去年以来,买家数量急剧减少,从总量上看,基本上减少了40%以上。

据石家庄熊窑瓷业董事长熊训宏透露,他们很努力工作,但生意还是不够好,公司处于半停产的状态,客户来的也很少了。

而景德镇江夏陶瓷董事长徐铭志也表示,尚之夏陶瓷从2008年开始销售是一路攀升,大概高峰期2010年的时候,销售额在七八千万左右。2012年销售额有所回落,到今年为止销售额大约只有高峰时期的四分之二。

特征二:拍卖会成为陶瓷艺术市场晴雨表

2013年年初,很多艺术家都反映市场难做,但7月份在深圳举办的“华彩瓷韵”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拍卖会,总成交额1600余万元,成交率超过75%,显示当代艺术陶瓷市场有升温的迹象。

紧接着10月份的2013中国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共拍出艺术品103件,成拍率72.03%,总成交额6196.96万元,摘得历年瓷博会国际艺术陶瓷专场拍卖会成交额桂冠。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粉彩双面釉瓷板四条屏《四美图》,还以1100万元的落槌价成为标王。

景德镇华艺拍卖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艺术瓷收藏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后,人心在聚集,2013年秋季出现了回暖迹象。接下来的中国嘉德等各大拍卖公司春拍较往年相比将更加精彩,预示着2014年将迎来艺术瓷收藏市场的“春天”。

很显然,在陶瓷艺术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的2014年,有着公开拍卖记录和拍卖价格的拍卖会,已成为了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特征三:陶瓷大师强者恒强

如果硬要把当代艺术陶瓷名人名家分个三六九等的话,那么无疑如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李菊生、钟莲生等国家级大师、资深美术教授当之无愧列为第一军团。这些处于艺术陶瓷金字塔顶层的领军人物,个人品牌影响力大、艺术风格独特、在学术界或陶艺界有较高地位,市场认可度高,象往年一样,2013年作品依然供不应求。

在市场上,王锡良的粉彩人物及山水、秦锡麟现代民间青花和现代陶艺、李菊生高温颜色釉装饰、黄卖九青花分水、赖德全釉上珍珠彩等代表作品是一“瓷”难求,即使收藏家交全款订单,也要少则1个月,多则半年以上,才能拿到货。由于有的大师年事已高,甚至有的买家等上两三年,也不一定能拿到藏品。

预计2014年,随着收藏家队伍的进一步理性,艺术市场这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现象将呈扩大趋势,而位居陶瓷大师顶端的“大师中的大师”、“极品中的极品”则更受大资本、大企业、大藏家的追捧!

特征四:中青年艺术家两极分化

近几年,对中青年艺术家来说,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那些有实力、有潜质、有创新精神,且作品又有特色的中青年艺术家来说,日子过的还挺滋润。

如青年艺术家潘长杰的珍珠彩仕女作品,运用珍珠彩形式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具有创新美、构图美、线型美、色彩美等装饰审美特点,从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藏家的关注与青睐。又如擅长青花分水的青年艺术家黄景锋,作品意境开阔、情感浓烈,颇具生活气息和现代审美情趣,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而那些刚出道不久、个人艺术风格不鲜明,还没得到市场认可的青年艺术家,仍在接受着市场的痛苦考验,有的连生存都很困难。

笔者从景德镇在线、景德镇名瓷在线、中国名瓷网、中瓷网等几个主要陶瓷艺术品交易平台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

特征五:陶瓷油画受市场追捧

从视觉上既有很强的油画效果,又有陶瓷细腻、色彩丰富的特点,给人一种全新感觉和强烈印象,具有当代中国新文人精神气质的陶瓷油画,已成为2013年当代陶瓷中最受追捧的瓷绘样式之一。

究其原因,据景德镇在线总经理兼国家陶瓷电子商务中心负责人“老猫”分析,陶瓷油画走热全国,一方面是这类风格作品,同时具有油画和陶瓷艺术双重属性,易于被欣赏、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种作品,太费工耗时,具有较好的收藏升值潜力。他介绍说,一件油画作品,一般要花十天到半个月工夫,反复烧制7到8次才能完成,在烧制过程中成品率低,而这类绘画,笔工非常细腻,只有中青年作者才能有这样的眼力、精力和体力,估计过了五十、六十岁以后,想画也画不成了,所以这类作品收藏潜力特别高。

另据中国陶瓷油画艺术院负责人介绍,因陶瓷材质平整光滑便于创作,可保存时间又非常长久,色彩丰富逼真,因此,陶瓷油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特征六:当代陶瓷成为民营企业及政府官员投资新宠

据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曹新民透露,他今年在山西、北京、河北等地考察时,发现民营企业家进入陶瓷收藏投资领域的人数越来越多。

而一位不愿署名且也是陶瓷艺术收藏者的中央企业老总向笔者证实了这一观点。由于他身处瓷都景德镇,因公务需要经常与一些艺术家、艺术机构打交道,为此,经常接到外地的政府官员同学、老乡以及民营企业家朋友打来的电话,请求他代为购藏艺术陶瓷,2013年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对于民营企业及政府官员热衷于陶瓷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这种现象,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沐认为,在货币超发及通货澎胀高预期下,陶瓷艺术品必然成为财富人群资产保值与增值的主要工具。此外,陶瓷艺术品对于拓展文化产业、合理避税,以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显然,在房地产受到宏观调控,股市上窜下跳,其他投资品种稀少的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品已成为民营企业及政府官员投资收藏新宠,预计2014年仍将加速这种趋势。

特征七:陶艺媒体、陶瓷评论欣欣向荣

近年来,除景德镇地区主办的十几家当代陶瓷艺术类媒体外,外埠媒体也有加速进入陶瓷艺术媒体的趋势。

如全国著名的综合类门户网站――新浪网于2013年10月份开通了“江西陶瓷”频道,把办公地点选在景德镇,零距离对接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全国著名的艺术类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也于2013年开通了“江西站”,重点关注当代艺术陶瓷,并也把办公地点选在景德镇;我国权威网站――人民网也开辟了“瓷器”频道,致力于传播推广中国陶瓷文化。此外,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报开辟了《名瓷市场》专刊;据悉,由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艺术报也将开辟艺术陶瓷专刊,给本已火热的艺术媒体再添一把“火”。

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媒体的主要“填充物”――陶瓷评论,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论权威性,当属中国文化报――《名瓷市场》专刊,近年来发表的《“名作”比“名号”更重要》、《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四忌”》等评论文章高屋建瓴,观点鲜明,极受读者喜爱;作为党报,景德镇日报开办的《瓷苑》专刊在景德镇市具有极高的影响力。《真善美是艺术创作与评论的标准》、《从江南铜屋到景德镇“瓷宫”》等文章分析精辟,建议中肯,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认同;论发行,瓷都晚报-《瓷器》有得一拼,其充分利用瓷都晚报的渠道优势及民营企业的活力,加之精细的策划,把《瓷器》杂志搞得红红火火;论特色,《瓷都美术家》杂志依托景德镇市文联影响力及市陶瓷评论家协会的人脉,经常组织文化沙龙,针对艺术市场热点及时发出自己的批评之声,近年来杂志也办得有声有色。

可以说是繁荣的艺术媒体、精彩的评论文章共同推动着当代艺术陶瓷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一年。

(作者吴爱华先生系中国陶瓷传播大使、中国陶瓷评论名家、中国陶瓷艺术名家、艺术陶瓷市场专家、推广大使)

当代陶瓷艺术新突破绘画陶瓷欲破市场瓶颈


近年来瓷器在拍卖市场行情一路走高。且不论屡创天价的文物古瓷,当代陶瓷也是水涨船高。

然而,工艺美术大师瓷的进入门槛目前已经太高,普通的工艺陶瓷又市场冷清,当代陶瓷市场增长开始遭遇瓶颈。如何在陶瓷制造这项传统工艺上推陈出新,表现创新性、当代性,是业内人士探索的方向。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像外”——当代陶瓷艺术展,展示了跨界当代艺术家的陶瓷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众多藏家的好评,或许将成为当代陶瓷的发展方向之一。

当代陶艺身陷低谷

2008年春拍,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领军企业中国嘉德率先推出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此后,当代陶艺作为中国嘉德的常设专场,开始在历年的春秋大拍中突飞猛进。2010年,内地两大拍卖公司北京匡时与北京保利也开设了现当代艺术陶瓷专场。2011年,艺术市场繁荣至顶,现当代陶瓷行情高涨,嘉德春、秋两季大拍,当代陶艺部分总成交额均突破亿元。而北京匡时和保利同年也都迎来当代陶艺行情的高峰。

好景不长,随着艺术市场在2012年整体下滑,现当代陶艺板块也开始回落,其中当代紫砂板块降幅尤为明显。2013年继续呈现下滑趋势,整个板块的行情处于低谷。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意外:“中国的当代陶瓷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人们看到的全是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陶瓷,没有什么新意。”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低谷期,问题出在当代陶艺的路径选择上:前两年入市的资本,大多数选择追捧各级“工艺美术大师”,最终走入了困境。

绘画陶瓷再获新生

早在1980年代,上海其实有过一次艺术家画瓷的小高潮。朱屺瞻、谢稚柳、关良、唐云、陆俨少等一大批名家用釉彩在各类瓷器中留下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瓷画作品。宣纸换成瓷瓶,平面转向立体,水墨变成了釉料,对画家而言无疑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认为,“瓷以画传,画以瓷传”,画家在瓷器上画画,其价值已经超过了瓷器本身。而近两年,这种陶艺与美术的结合再次受到市场关注。广州美协陶艺委员会主任左正尧指出:“有的画家被瓷本身的魅力吸引,抱着尝试新材料、体验烧制乐趣、拓展创作思维的心态进行瓷画的探索。”

当代陶瓷艺术家白明、白磊兄弟就是拍场明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融陶瓷工艺、器形与陶瓷绘画于一体。其中,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的白明,早在1999年就有作品上拍,已有62条拍卖纪录,其作品“青花卷缸”在2012嘉德秋拍以172.5万元成交;而身为苏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的白磊,其作品也从2001年起出现在拍卖场上,已有53条拍卖纪录,其中一件“釉里红高温色釉箭筒”在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207万元成交。

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上海璟通艺术中心举办的“像外”——当代陶瓷艺术展上,展出了三位来自中国、美国与意大利的艺术家的陶瓷绘画作品。

其中,中国艺术家张国君一组瓷板山水作品十分引人注目。他的作品是颜色釉作品,运用釉上彩工艺,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诠释与自然的关系,画面追求虚静禅悟。张国君表示,在色彩的运用上他注重既从传统中走出来,又要有当下的感觉,所以色彩的运用上会比较明亮鲜艳,注意色彩搭配、对比,融合很多时尚元素。他的一组陶瓷作品,造型结合了现代元素而从传统中抽离出来,釉色则呈现出亚光温润,其上的绘画则充满水墨的禅意。张国君作品《风雪长白》在2006年中贸圣佳拍卖有限公司春拍中拍出6.82万元;作品《意山》在中国嘉德2012春拍以20.7万元成交。

陶瓷艺术与当代语境


对于当代艺术而言,陶瓷的名声很是一般。人们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艺术家应该是借用这种材料来表达“历史与现在”、“脆弱的古老文化”等颇为庸常的寓意。

在今日美术馆日前举行的主题展览中,其实也不乏此类浅显易懂的作品。比如李晓峰的《海光》,用破碎的骨瓷片拼凑出一大幅海船图,暗含了“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古代中国的昌盛文明之意。这很容易令人想到艺术家以前创作的同类作品:用瓷片缝制而成的旗袍,当中对中国文化脆弱、矫饰的暗指也非常明确。

同样还有马红娟《呼吸的瓷器》。远看非常标致的一只青花瓷大花瓶,若非仔细盯住很难发现端倪:它会动。整个花瓶先被打碎、再完整地拼凑出来,中间鼓出来的部分会因为瓶中的装置而以人类呼吸的节奏一起一伏——仿佛小动物的腹部。据策展人和艺术家自己的解释,这件作品的意味在于“瓷器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看到的只是饱胀与收缩这样简单的动态,但由于投射了人类自己对于呼吸的直观感受,因而读解出“生命体”的意义。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很难不去注意到“破碎重整”这个意象。

“当代陶瓷艺术还在刚刚萌芽的阶段,其实展览中有很多作品都还处于‘现代陶艺’的研究领域里面。”独立学者、策展人子贺解释说,之所以容忍此类作品的出现也是为了说明这样的过渡阶段——即陶瓷从过去器物性、装饰性的工艺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当代艺术门类。

他在景德镇进行了三年的实地调研,找来三十余位艺术家,希望可以通过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呈现出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

当初在设定展览门槛的时候,子贺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作品包含但不限于使用陶瓷材料。第二,如果需使用陶瓷材料,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艺术家轻易不得使用陶瓷,就事论事;如果使用了也需要有特殊的原因,说明为什么不可用其他材料来表现。实际上这样就已经把展览想要探讨的问题展现了出来:除了器物之外,还有什么?

傅镭创作的《百晃图》是一个影像作品。他在考察工匠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专门负责拉胚的师傅都会在为泥土塑型的时候陷入冥想状态——随着手中坯胎的逐渐成型,他们的脑袋也会有规律地前后左右晃动。于是他拍下了每一个师傅工作“入迷”的状态,几十个短片并置、在墙上循环播放。

他很明确地讲述了与陶瓷相关的东西,但作品里几乎连陶瓷坯胎都没有出现——而是最重要的,那些器物背后的创造者们。

曹晓阳的《非虚》则必须使用陶瓷材料。为什么不可替代?因为他用的是师傅拉坯之后留下的那块工作板。把正常制作瓷器剩下的土渣废料送进窑中烤制,最终得到的则是被凝固、瓷化了的工作废墟。

策展人认为,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新的陶瓷艺术,将不再拘泥于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而更多地涉及陶瓷本身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其中人们既可以看到历史符号,又可以看到人与泥土的关联。

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3月17日,展期只有短短半个月左右。虽然呈现出了一些想要探讨的东西,但是由于“陶瓷”这个概念动辄就牵扯到上下五千年的宏大叙事,看完之后难免令人感到精神疲惫。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由耿雪创作的短片《灵·照·寂·灭-海公子》,用青花瓷制作出玩具般大小的人、蛇、树木、花草,以停格动画的方式讲述一段聊斋故事。瓷器表面光滑、清脆的质地,与整个故事清冷悚然的气氛配合得恰到好处——惹得人心里发毛,却暗暗叫好。而这种有趣的杂糅是否才是所谓“当代陶瓷艺术”最讨巧的施力点呢?(作者:钱梦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