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及文化思考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卡通”潮流,这一现象是在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需要立足本土文化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1、引言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兴起与更新,使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加快了其文化转型的步伐,而在这一文化转型的浪潮中,“卡通”潮流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之一。这主要由中国陶瓷艺术新生力量主导的陶瓷艺术“卡通”现象而影响的,但由于其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既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标示着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而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2、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概述

近年来,随着创意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日渐增多,蔚然成风。从事“卡通”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多为年轻一代陶艺家,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流派,也从未在艺术理论上进行铺垫,但却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些大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陶艺家,所创作的“卡通”陶瓷艺术,或雕塑、或彩绘等来表现漫画卡通形象,表达着完全不同长辈的审美趣味与气质。

“卡通”化陶瓷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承载着年轻一代的美好理想,简单、亲切而充满童真。“卡通”陶瓷艺术绝大多数为人物和动物题材,许多取材于中外各种动漫和儿童读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人物形象多夸张变形,有趣可爱,既有颇具时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国戏曲、民间玩偶类同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形象,具有一种虚拟的游戏场景。

虽然“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从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种天真愉悦的童趣,但实际上其含义绝不止于幼稚的视觉快感,更不是对儿童生活的追忆,而是同时在表达着创作者的迷惘、痛苦、压抑等个人情绪,充满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实际思想内涵远比人们想象得要丰富。“卡通”陶瓷艺术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单纯、气氛热烈、充满活力,抛却了使命、责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脱离现实世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兴起时间不长,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卡通”陶瓷艺术并没有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卡通”陶瓷艺术创作者表达的均是其个人的卡通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人化特征,是完全意义上的向内视角。不过,虽无明确发展方向,但从整体而言,“卡通”陶瓷艺术更多追随的是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西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创性基础。

“卡通”陶瓷艺术虽然已经颇为兴盛,但与创作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术冷,几乎没有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之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尴尬地位,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艺术身份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成长。

3、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成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卡通漫画开始在中国少年儿童中风行,中国的“新人类”以及“新新人类”或曰“卡通一代”开始出现。这批主体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长年代浸润于卡通漫画流行时代,“卡通”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卡通”一代已经成长并活跃于陶瓷艺术舞台,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来追忆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结,从而成为当代“卡通”陶瓷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创作群体的形成是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长的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和谐的,与前代相比,没有经历过多少严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伴随着各类西方动画片、电脑游戏成长,因而也缺乏如父辈般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厌弃世俗道德束缚,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绝成熟的一代,其内心充满童真童趣,不大关注或无力表达重大主题,而是将更多的艺术创意视野专注于社会流行时尚当中,这其中即包括卡通动漫,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整个社会审美倾向的转变,创作审美趣味的社会转型亦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

青年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而传统陶瓷艺术高、大、上的形象以及价格使许多年轻一代敬而远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则给年轻一代带来亲切之感,易形成打动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亦使年轻一代能够负担消费。因此“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市场开发前景,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疑也是促使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这也使得新时期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修养上相对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负任何传统包袱,思想超前,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载的文化非常广泛多元,大多来自于西方,易于为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所接受并将作为作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因而,传统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亦是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内因之一。

4、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文化思考

当代陶瓷艺术出现的“卡通”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艺术全球化潮流息息相关。在艺术全球化下,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者正从传统的文化与家庭背景下走出来,开始关注自我、解释自我并希望改变和重塑自我,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年轻一代的陶艺创作者尤其如此,他们通过虚幻的卡通人物,承载的是对未来的种种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对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绝不是在题材上微不足道的改变,实际上是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转型的开端,呈现的是一种陶瓷艺术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观念。

由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是受艺术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文化“殖民”问题。尽管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主流对此现象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这种不正视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具有原创精神的中国“卡通”人物完全无力抵挡西方“卡通”的文化倾销,这就使得当代“卡通”化陶瓷艺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与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土化的固守与追求,年轻陶瓷艺术家亦同样如此,因而,在得不到应有关注的情况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中出现的文化殖民问题仍需要通过年轻陶瓷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在当代“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显现出明显的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样一批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许多作品已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当然,希望这样的本土文化符号并非是年轻陶艺家反观传统的文化猎奇现象,不是用来借以寻求国际陶艺界承认的装饰性符号。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中国当代的“卡通”陶瓷艺术才能够真正寻求到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体系,摆脱自说自话的窘境,并实现与其他陶瓷艺术类型的文化融合、交流,按照自身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

5、结语

当代陶瓷艺术的“卡通”现象在各大陶瓷艺术区的创意作品中日益显眼,成为创意陶瓷艺术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反映之一,而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引起中国陶瓷艺术界的足够关注,但无论如何,它作为一种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重要现象之一,已经成为当代陶瓷艺术中一股新的潮流,而这一潮流的未来走向则取决于年轻一代陶瓷艺术家进一步的文化变革,而我们希望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是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反之。

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窑的陶瓷艺术特征及陶瓷文化背景


长沙窑器具敦实的造型、写意般的釉下装饰图案是对楚地民风生动活泼的反映。其装饰题材体现了湖湘人平和、朴实,热爱生活的特征,书法装饰和伊斯兰图案则反映了对现实的关注,装饰中的佛教文化形象又表现出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两个特征表现出长沙窑陶瓷器具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的精神之美。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大致兴起于唐代中期,于五代逐渐衰落。唐代时,我国瓷器已大量外销,外销陶瓷品种多样,除邢窑白瓷、越窑青瓷以及三彩陶之外,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亦可谓独树一帜。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吸收三彩陶以及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釉下彩工艺,成为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长沙窑的陶瓷艺术受着诸多文化的影响,而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是其根基。长沙窑是楚人的智慧结晶,是湘楚大地培育的艺术之花。楚地的环境、文化与湘民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长沙窑在唐代陶瓷业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不同于其它瓷窑的风格特征。“长沙窑陶瓷器中数量最多的产品是碗、碟与壶”,从这些饮食器具与众不同的造型和装饰中可以感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湘民独特的性格特点。

一、敦实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壶的数量很多。其造型都很丰满,大都壶颈偏短,壶腹体量偏大,因此形体给人感觉偏胖;壶的底足直径大都较长,器形更显敦实。有一部分为溜肩椭腹壶,更显挺拔。罐的口径长,只略短于底径,器形像中间略鼓起的圆筒,尤显庄重大方;有些罐的腹部直径大于器身的高度,更显浑圆结实。长沙窑出土的瓶与壶的造型难以区别,都是同样的敦实圆浑。但出土的文物中有自名为“瓶”者,其中长颈大盘口瓶的口径只略短于腹部直径和底径,与其它窑的瓶类造型不同,同时期的越窑的秘色瓶则多有长颈小口,显得修长俊俏,温润秀美。可以看出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代表性的壶、罐、瓶类等器具造型敦实,有一种阳刚之美。长沙窑器具的装饰以独具特色的青色釉下彩绘花纹饰最为出名。其内容有人物、走兽、花草、几何抽象图案。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以线描为主,其用笔和设色已有一定的规范性,主要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铁线式,多用于褐彩白描,线条灵活,犹如铁线一般遒劲有力。

第二种为棉线式,以粗线条做没骨画,大多数呈绿色。这种线条有如浸水绒线,其软如绵。

第三种为复合式线条,即铁线式和棉线式两种线条配合使用,它是长沙窑釉下彩绘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勾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条描绘细部,比如动物的眼、嘴、羽毛,植物的叶脉等等。线条刚柔相济,色彩对比协调。若是写意画的装饰图案,则用笔洒脱肯定,线条变化莫测,像草书一样潇洒率性,如行云流水般,与器形的弧线相互映衬。

长沙窑的器具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细腻中不失洒脱之美,深深根植于楚文化当中。秦汉以后,楚地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成为南学的摇篮,禅宗的温床,理学的中心和新学的基地。正是在这种楚文化的影响下,才出现了长沙窑器具圆浑饱满的造型与写意般的装饰图案。特别是其装饰图案,构图多流转回旋之态,线条兼凝重与轻盈之美,是楚文化精神内涵的生动反映。

二、质朴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的产品不属于高档瓷。胎质一般不够精细,或含有细砂;虽然胎壁轻薄,但内壁往往残留凹凸不平的工具痕。而且,其烧成温度不高,没有达到真正的瓷化程度。长沙窑出土的壶具的流部大都为棱柱形,这些棱形不是很规范,棱边宽窄不一,多少不定,以八棱形最多,也有九棱、十棱或多至十二棱,据推测棱边是以快刀信手削出。长沙窑碗碟的圈足制作一般比较粗放,底沿往往有明显的刀削痕,孔心顺手旋挖而不正圆,甚至歪斜作桃子形。与长沙窑相比,同时期邢窑和越窑的器具造型更为端庄,底足也很规整。长沙窑器具不规则而严谨的造型,虽然略显随意,却让人感觉自然畅快,有一种清新的质朴之风。

长沙窑的陶瓷产品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它的产品物美价廉。长沙窑瓷能在既不如邢窑瓷器之白,又不如越窑瓷器之坚的劣势局面下,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它的价格定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长沙窑的陶瓷器具不属于宫廷用的高档瓷器,主要是用于外销和国内广大百姓使用,所以其器具的造型和装饰呈现出浓厚的民间风韵,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沙窑陶瓷器具的质朴生动之美,是湘楚大地的淳朴民风、生机蓬勃的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反映。长沙窑的陶瓷器具就像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湖湘人一样,具备了平和、朴实、憨厚的品格。三、体现文化背景的精神特征

以书法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器制作上的又一特点。长沙窑瓷器上收录的大部分诗歌、格言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古佚诗和谚语。有反映商人经济生活的,反映做客的,反映男女感情的,反映求学科考的,都是对世俗生活的集中体现。

长沙窑器具装饰上还有一种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釉下点彩装饰,以及釉下彩绘的图案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的波斯人。这些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反映了湘楚文化有一种开放的气度,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上,只要可取,湘楚人民都加以吸收。

对现实的关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难看出楚人对生活的热爱。巫学是楚人的传统文化,“巫学不是今人所讲的装神弄鬼,它是一种原生态的学术”,其中有原始科学、原始艺术、原始哲学,当然也有巫术、巫法。原始科学中有天文、历象、算术、地理、医药等,这表明关注生活、执着于现世、富有创造性,是楚文化的重要特点。

长沙窑器具上的釉下彩绘外,还有模印贴花。在模印贴花装饰中出现了佛教形象,是湘楚文化对佛教文化吸收的反映。莲花,是佛教圣花,它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在长沙窑的模印贴花中有很多莲花造型,特别是在有的模印贴花中莲花内还有孩童形象,据推测“不仅与吉祥语‘连生贵子’有关,而且很有可能是象征‘莲花佛陀’”。除此之外,模印贴花中还出现了佛教人物纹饰造型、佛塔模印贴花,以及观音菩萨的坐骑鱼龙——摩羯等。

长沙窑作品的书法装饰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佛教教义作宣传的诗歌,如“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还有“念念催年促,由(犹)如少水渔,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余”等。

长沙窑器具装饰中出现的佛教文化的形象,表现了湘楚文化深受道家玄学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湘楚文化崇尚道学,早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在北方盛行孔子的儒家学说的时候,在南方长江中下游主要是楚地,则盛行老子的道教学说。西来的佛学主要借助玄学,实现佛教的中国化,有一种说法叫“老子化胡”。

湘楚人民不仅有对物质的要求,还有对精神的追求。楚地的人才自古便有两极发育的趋向,蕴育出了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哲学家。春秋时期,楚庄王有着“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则惊人”的雄心壮志。在哲学上则有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和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所以,湘楚大地才蕴育出了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精神之美的长沙窑陶瓷器具。

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传承的思考


景德镇生产的陶瓷,历史上价比黄金,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本文就景德镇优秀的陶瓷历史文化的现状到传承进行分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文化传承的现状

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需要传承和发扬,并造福社会和百姓。景德镇人在传承景德镇优秀陶瓷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将新鲜的现代元素融入到景德镇陶瓷文化中,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如今的景德镇陶瓷绘画作为陶瓷的一部分已经存在于艺术品之列了,这就是一种优秀的现代传承。

二、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1.文化传承和发扬要善于挖掘和包装

传统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给景德镇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了景德镇人民得天独厚的物质回报。但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是光吃老本就够了的,这样只会坐吃山空,必须要与时俱进。要传承,要发扬就必须到现实中找到文化发展的时代烙印,让现代文化和传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为了更好的弘扬陶瓷文化,让现代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享受到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成果,我们就必须对景德镇陶瓷历史加以挖掘并结合现代时代元素进行丰富和包装,让陶瓷文化得以更好的延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

做好三闾庙明清古街的修复。目前三闾庙明清古街存在一些问题:①大部分的古建筑已经被居民翻新,除了前面是保存了古遗迹之外,房屋的后部分基本全部都是新的小洋楼,破坏了原有的明清古建筑的形态。②道路失修。三闾庙明清古街本来是体现当年“器成天下走”的繁荣盛况,但是现在却因为道路失修其可进入性相当低,古码头到瓷都大桥的道路汽车无法进入,而且路窄小不堪,且常年受雨水冲击,导致塌方现象,让古迹更显凋零。③欠缺整体规划。现在看到的三闾庙明清古街只是一些散落的明清古建筑单独的存在,没有很好的整体规划,游客走进这里无法感受当年的瓷都风貌。④环境污染较大。当地的居民缺乏保护意识,垃圾堆紧挨古码头和长江河岸,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三闾庙古街

在三闾庙明清古街的遗址保护上,我们可以做到以下方法:

①加强保护管理。三闾庙明清古街中的居民房屋和村落的所有建筑维持现状,不准扩建和改建,为今后三闾庙明清古街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创造条件。

②修建道路,增强三闾庙明清古街的可进入性。修宽修固从瓷都大桥道古码头的道路,使游客更好的进入古遗址。

(2)发展规划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相结合

御窑厂遗址是古代的景德镇陶瓷人留给现代景德镇人最好的财富,所以我们必须以保护御窑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做好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

首先,新老城区可以分开建设。合理利用老城区现有的土地资源,在保护原御窑厂旧址的基础上,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家园式陶瓷园区。使御窑厂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打造成一片文化传承片区。使游客一到老城区就能欣赏到以御窑厂为龙头的整片陶瓷文化。其次,在新城区建设新型的陶瓷研发中心,研发新型产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两所高等院校开设陶瓷艺术、陶瓷文化课程。这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才缺失问题下最有效的措施。再次,建设御窑厂陶瓷产品展示和文化交流中心。例如:可以做好御窑陶瓷文化节及陶瓷民俗文化讨论会的形式扩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此外,做好整个园区的旅游推动工作,使园区的作用不光是生产陶瓷,还可以让游客看到陶瓷生产的过程,这也是陶瓷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瓷”文化打造和传承

在景德镇做好“瓷”文化的打造和传承,这一产业链对于景德镇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陶瓷产业作为景德镇的支出产业,在注重陶瓷工艺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挖掘陶瓷文化特色,在全市打造出千年古镇的“瓷”文化。

景德镇昌南湖公园

比如昌南大道的陶瓷文化墙、昌南湖的青花瓷塔都非常有景德镇的地域特色。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没有来过景德镇的人对于这个千年瓷都都是充满想象的,认为景德镇应该遍地是碎瓷片、随处是制瓷老艺人、到处是瓷文化。所以,我们可以统一景德镇的瓷灯柱、瓷垃圾桶的风格,使这些基础设施风格更统一。所有的公厕可以仿造古窑风景区的厕所,以窑砖或仿窑砖来建,符合千年古镇的文化特点。新建的商品房和楼宇特别是酒店更是要风格统一,可以以仿古瓷片镶嵌在房屋的外墙上,打造统一的“瓷文化”风格。路与路之间的名牌和雕塑都可以和瓷相关,使外地人一走进景德镇,就会深深的陷入这种千年古镇的瓷文化中不可自拔。

②关于瓷文化的传承其实是景德镇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景德镇的手工制瓷工艺已经越来越少了,在年轻的群体当中,懂瓷的就非常少了。所以,现在弘扬陶瓷文化必须从教育抓起。建议在中小学课堂中加入景德镇陶瓷历史、景德镇陶瓷文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课程,使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弘扬。

2.发掘民间陶瓷作坊文化

瓷器是中国的标志,而陶瓷作坊堪称是景德镇的标志和象征。景德镇的制瓷业就是由一座座作坊组成的。与其说它们是一种物质生产的流程,倒不如说是精神生产的反映。

景德镇陶瓷作坊集中的是一种制瓷工艺。而陶瓷业的兴衰对以瓷为业得景德镇是直接的。至解放前夕,景德镇只剩下103个处于停产的瓷窑,昔日的官窑,官搭民烧的情景无处寻觅,陶瓷业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建国后经营好的陶瓷作坊给景德镇带来经济机遇,并能生产出大量举世闻名的精美瓷器,这是景德镇陶瓷作坊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