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镇简介及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蜚声中外,是瓷业的发祥地,在陶瓷的发展史上是最具有成就的陶瓷艺术王国,景德镇之所以被称为瓷都,因为景德镇的瓷器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属性。

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和雕塑等为代表的传统名瓷,造型典雅,装饰精美,极其丰富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人类艺术宫殿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景德镇不但拥有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近年来,汽车、制冷、食品业也迅速崛起,昌河轻型汽车和华意无氟制冷压缩机为世人瞩目。电子、航空、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等工业相继建立。景德镇市现已发展成为多门类的、新型的工业城市。

景德镇市人杰地灵,从秦汉以来先后出现了“长沙王”吴芮、 南宋忠臣洪皓、南宋赋税改革者李椿年、南宋著名高僧佛印、明朝“黔宁王”沐英、明朝薄胎高手吴十九、清朝武状元汪道诚、革命志士余金德等一大批古今名人。唐朝文豪白居易、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南宋名将岳飞、品茶高手陆羽、清朝督陶官唐英等大批古今名人、文人墨客纷纷踏至而来,在这个城市留下了足迹。

千年的窑火,造就了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的沉淀,使它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众多的陶瓷古迹、精湛的陶瓷技艺、秀美的自然景观、清澈的河流,别致的韵味,使景德镇成为我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成为海内外旅游新热点。

景德镇市的交通十分便捷。皖赣铁路穿境而过,206国道贯穿 其南北,4 C级罗家机场开通北京、 上海、广州等航线,昌江航道客货轮可直达长江,邮电通讯四通八达。社会环境安定,旅游配套设施齐全。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来景德镇投资、 商贸、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朋友创造了一份更好的条件。

景德镇是陶瓷的发祥地,很多喜欢陶瓷的人都被吸引来到景德镇,各种各样的陶瓷用品,让人流连忘返,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也吸引着很多艺术家。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景德镇官窑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进入宫廷,备受皇帝喜爱。明清时烧造出大量的精美御用瓷器,景德镇也从此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官窑的烧造工艺是十分高超的,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

图:龙泉官窑大龙盘高档挂盘

官窑是相对民窑而言的。官窑则指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瓷器的皇家御窑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这里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的赏识,于是用他的年号来重新命名。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皇家指定的瓷器烧制厂,而且是这500年间唯一的御用瓷器定点窑址。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正式设立景德镇官窑。经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扶植,这里达到空前的繁荣。

景德镇官窑每年运到京师的瓷器成千上万,这么多的瓷器,当然并不是皇帝一个人享用。宫中簿册记载,这些瓷器有的直接搬进御膳房、御茶房,有的分配到紫禁城的各个宫殿陈设摆放,还有大量向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宫苑以及太庙、陵寝等分派,更有不少由皇帝拿来赏赐皇子皇孙以及文武百官。清朝皇帝还经常把瓷器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各国,比如康熙帝送给法王路易十四、乾隆帝送给英王乔治、慈禧太后送给美国使臣和日本皇后的礼品中,都有大量珍贵的瓷器。

御用瓷器非常讲究式样,景德镇官窑烧造的大部分瓷器由承办皇宫御用器物的内务府造办处出样。这些瓷样都是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叫画样,有的还做成形象逼真的木样、漆样。官窑接到宫里送来的图样后,严格依照式样烧制。有时内务府直接将清宫旧藏瓷器发往景德镇,叫官窑仿照已有成品式样烧造。另外,景德镇瓷匠有时也会设计出新的花色品种进呈皇帝。

清朝皇帝对官窑瓷器十分重视,常常直接指导和修改瓷器画样,在雍正、乾隆时的宫廷生活档案中,这样的事经常见到。这里我们透过几个例子,来看看雍正帝对瓷器画样的要求是何等细致乃至苛刻。其一,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二十四日传旨:“藤萝花,再画珐琅器皿时,不必画此花样。”其二,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传旨:“青山水茶园、酒园俱好,再画些。”其三,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初十日传旨:“此瓶上龙身画的罢了,但龙须太短,足下花纹与蕉叶亦画的糊涂,嗣后再往清楚里画。”

以往有一种说法,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都砸碎销毁了。实际情况怎样呢?明代中期以前确实如此,官窑稍差些的瓷器,皇帝不想用,别人也不能用,都砸碎销毁了,所以后来在景德镇的窑址附近能发现埋有成堆的明代官窑瓷片。但从明朝中期之后,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就不砸了,而是进行变卖。

漫谈景德镇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驰名中外,China不仅代表中国,英文小写的译文就是陶瓷。外国人最早认识中国是从陶瓷开始的。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杰出代表。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的传说,己被兰田古窑址的发掘,将景德镇制瓷业的起始时间推前百年,上溯到了中、晚唐时期。千百年来窑火不断,火与泥的交融,铸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成为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成为陶瓷业界人们向往的陶瓷圣地,被誉为中国的、世界的瓷都,这在中国、这在世界上都绝无仅有!

一个陶瓷产业,让一座城市延续了1800多年的生命,至今还青春焕发、魅力四射。因为陶瓷是这座城市的根,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而陶瓷文化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制瓷技艺的不断传承创新,能工巧匠人才辈出,丰富了陶瓷文化的深厚积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它画龙点睛,为中国文化谱写了极为精彩的篇章,是中国文化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早在战国时期,景德镇市就开始了制造陶瓷。唐代制瓷业己初具规模,宋代景德镇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因造御瓷得到皇帝的赏识,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赵恒(真宗),将年号赐封给景德镇而名扬天下。此后,历朝皇帝都在景德镇设“御窑”,制作皇宫专用瓷和外交礼品瓷。公元1278年,元王朝在建国初年就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是全国唯一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明代御器厂的建立,满足了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出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清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浅绛彩瓷,追求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开创了一代新画风。

景德镇是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齐名的四大古镇之一,1982年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工制瓷技艺)16人,手工制瓷技艺、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等12项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

56头景德镇青花瓷餐具

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世界各国的同时,陶瓷文化也不断地向世界传播,不少美轮美奂陶瓷精品,还被世界各国博物馆珍藏。精湛绝伦的制瓷工艺,引领世界陶瓷的潮流。千锤百炼,“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产瓷历史的悠久,“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成”,就是北宋时期以来景德镇陶瓷恢弘场面的写照;宋代就亦有出口,元青花的出现,更是让景德镇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都无法撼动;朝廷督陶、建造官窑,装饰品种丰富、制瓷工艺鬼斧神工,御窑藏品价值连城;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点世人知晓;仿古瓷再现“皇家气派、御窑工艺”,成了陶瓷艺术领域和收藏界的新宠。

如今,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蓬勃兴起,陶瓷作坊、陶瓷艺术工作室星罗棋布,景德镇这块得天独厚的陶瓷沃土,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画家云集景德镇,学习和交流陶瓷技艺,出现了人才集聚的“景漂”现象,陶瓷文化的内涵在不断丰富、陶瓷文化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多元素的陶瓷文化在世界瓷都精彩地演绎。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特征及宣传发展


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景德镇。在千年窑火中,景德镇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文化现象。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创新不辍。景德镇瓷业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制瓷技艺上,宋代创烧了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元代创烧了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结束了我国只能烧素瓷的历史。明、清两代先后创烧了斗彩、五彩、甜白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等一系列名瓷,显示了不竭的创新活力。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于陶瓷装饰,领风气之先。在生产管理上,元朝设立“浮梁瓷局”,开创了瓷政先河。明朝创办御窑厂,对陶瓷生产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分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按照流水线作业完成,催生了我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清朝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用瓷放入民窑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的较快发展。正是这种“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2、兼容开放。景德镇瓷业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东晋人赵慨深谙制瓷技术,后来隐居景德镇,景德镇瓷工拜他为师,使制瓷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南宋时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景德镇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有效地将“流民”化为人力资源。元代时,引进并采用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借鉴了欧洲油画装饰技巧。在陶瓷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远销到欧洲、非洲,形成“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壮观景象。

3、和美圆融。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形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价值取向。以福、禄、寿“三星”为题材,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龙、凤、鹤为题材,生动体现了人们对友善、祥瑞的追求;以松、竹、梅、荷、兰、菊为题材,传递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的肯定和赞美。景德镇陶瓷通过观音、菩萨、耶稣、张飞、关羽等一系列人物画面和动作,巧妙弘扬了宗教和儒家思想,把博爱平等以及忠、孝、仁、义等思想直观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尚美”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二、以优秀陶瓷历史文化推动景德镇和谐发展

景德镇曾经的辉煌,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要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好地焕发出时代光彩,就必须借助陶瓷历史文化来推进当代瓷都和谐发展。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的步伐还相对迟缓,与历史的辉煌相比,形成了较大反差。要想加快发展、重振雄风,除了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机制体制等诸多方面要实现转变和突破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上下工夫。这种精神品质应以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千里挑一,一瓷万价”的精益求精、追求精品的意识,“一杯众力,方克成器”的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风范,“白瓷如玉,一鸣天下”的敢闯敢干、创新创业的豪情为首要。在实现陶瓷产业振兴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工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陶瓷文化旅游,促进景德镇“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弘扬海纳百川的情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景德镇是一个四面环山、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千年古镇,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使其容易囿于传统,导致相对的封闭和保守。但历史上的景德镇并不封闭,海上丝绸之路就是陶瓷之路,其先人“不筑有形之城墙,亦不筑心中之围墙”给人们以深刻启迪。今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开放战略,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拓展和培育国内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紧紧依托景德镇的产业和资源优势,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使其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沿海产业链和全球经济体系。

弘扬悦和亲仁的理念,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景德镇是一个传统手工业城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轨变型的过程中,下岗工人多,债务负担重。而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搞陶瓷艺术品收藏的人越来越多,陶艺家的收入相对于产业工人、普通群众高出许多。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容易造成社会心理失衡,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要用景德镇先人“碎石成泥,泥做火烧的忍性;欲成大器,执著千年的耐性”,引导社会各阶层以悦和亲仁、宽容包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培育民众的尚美意识。

三、积极推动陶瓷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要想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景德镇宝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更好地挖掘它、保护它、利用它和宣传它。

进一步细化陶瓷文化理论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美好和谐,而且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现今具有不忽视的价值导向和构建功能。要组织动员文化界、学术界、企业界、政府和社会团体中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细化对陶瓷历史优秀文化的挖掘、剖析、提炼和归纳。要为陶瓷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发布信息、相互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的媒介,使之成为培育当代瓷都和谐精神的重要方式。

进一步强化陶瓷遗址的开发与保护。珠山御窑、湖田民窑、丽阳瓷器山、高岭土瓷矿等遗址是体现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遗址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遗产,如文物、古迹,又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礼仪、节庆、传说、制瓷工艺技能等。要进一步规划好陶瓷文化保护区,启动陶瓷文化保护工程,守住景德镇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蕴藏在民间的鲜活故事、瓷业习俗、制瓷理念和工艺,积极打造陶瓷文化新景点、新亮点,有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陶瓷历史文化对当代瓷都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把景德镇的城市魅力彰显得更加鲜明。

进一步优化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播形式。传承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精髓,加快当代和谐瓷都建设,文化、新闻、出版、文联、社联等部门首先要承担起责任。要创造条件整合现有各类陶瓷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其藏品和展品,推动国内外巡展。要通过小说、诗词、歌曲、影视、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现代传媒体系,展示陶瓷历史文化个性和积极要义,提升陶瓷文化的时代精神。要致力于推进陶瓷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提高陶瓷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对于增强其自豪感,培育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青少年陶艺基地,精心编写通俗易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乡土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创造景德镇美好明天的历史重任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外宣误译类型及对策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文化旅游为向世界大力推介悠久的陶瓷文化提供了契机。然而,现有陶瓷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并不尽如人意。通过现场考察,归纳出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译名不统一、中式英语、缺乏背景知识补充四类误译,并针对译者和旅游管理部门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更好地传播陶瓷文化。

陶瓷缸

1.引言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郭沫若先生的这句诗生动地概括了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旅游业的兴盛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景德镇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积极向全世界推介悠久的陶瓷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陶瓷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决定了陶瓷文化传播的效果,因而是一项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外宣误译类型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相对于文学翻译,外宣翻译更加注重目标受众以及传播效果。(张健,2013:19)

陶瓷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一个特殊领域,旨在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然而,目前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外宣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诸多误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瓷都的声誉和陶瓷文化的传播。笔者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种误译类型,即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译名不统一、中式英语、缺乏背景知识补充。

2.1 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售票处,“投诉服务”被赫然翻译成Comp laint Service,原有的一个单词Complaint被分割成了Comp和laint 两个部分。在一处介绍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的文字中,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Mr.Ma Weidu)被误译为Mr.Ma Weidou。“历代官窑精品陈列”被翻译成Exhibition of past dynasties refined official porcelains,属于语法错误,译文句序不对,“陶瓷”应为不可数名词,应改译为Exhibition of Refined Official Porcelain in Past Dynasties 。在第十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入口处,“相聚千年瓷都,共享瓷博盛会”的标识牌被翻译成Meet the Millennium Porcelain,Sharing Porcelain Bo Event”,“瓷博”竟用英语和汉语拼音拼凑了事(Porcelain Bo),而且译文语法也不通,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如此高规模的国际陶瓷盛会,怎能犯如此低级的翻译错误!建议翻译成Meet in Porcelain Capital, Share Grand Ceramic Fair。诸如此类的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在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外宣文本中不胜枚举,不禁让外国游客对景区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更谈不上吸引他们采取旅游行动了。

2.2 译名不统一

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制瓷工艺复杂,装饰手法丰富多彩,因而陶瓷文化旅游文本的一大特点便是陶瓷专业术语繁多,这对陶瓷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译者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于陶瓷专业知识的缺乏,同一个陶瓷术语可能出现多个英语译文,造成译名不统一,对外国游客的理解和欣赏构成了障碍,最终影响陶瓷文化的有效传播。例如,“三彩”一词就有three-color,tri-color,sancai 三种译文。实际上,前两种译文都是依据字面的意思来直译的,并不准确,因为三彩的“三”并不代表这一品种只有三种颜色,而只是说明色彩较多而已。同样,“五彩”的英译也有five-color, polychrome,wucai三种译文。又如“斗彩”多被英译为contrasted colors,contending colors,Doucai。“青花”也有blue and white和qinghua两种译文。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些陶瓷专业术语在国外找不到对应的固定表达方式,构成了文化真空,而译名不统一更是会误导外国游客,使他们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中华灿烂的陶瓷文化。

2.3 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即那种畸形的、混合的、在用词搭配上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这种英语往往是受汉语思维影响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过份拘泥原文字句,导致某些译文生硬晦涩,可读性差,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达不到理想的对外宣传效果。(卢小军,2011:77)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标识语“水面危险,注意安全”按照字面意思被译为Danger!Pay Attention to Safety,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对于这种常见的警示性的标识语,完全可以借鉴国际通用惯例,翻译成Beware: Deep Water!,易于外国游客所接受。又如,“镇窑”被想当然地直译为town kiln,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内涵。确切地说,“镇窑”是指景德镇窑,以烧松柴为主,为景德镇所独创,是中国古代著名窑炉之一,应翻译为Jingdezhen kiln。“明园”和“清园”也被望文生义地翻译成Ming Garden 和 Qing Garden,会被外国游客误解为是两座花园,而实际上它们指的是明清两朝的古建筑,所以应翻译成Ancient Buildings of the Ming Dynasty 和 Ancient Buildings of the Qing Dynasty。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前者重意合,句与句之间主要靠语义和逻辑连接,少用或不用连接词,多用简短句,句型结构呈竹竿型,而后者重形合,句子之间主要靠词汇和语法手段连接,多用连接词,句型结构呈大树状。此外,汉语旅游语篇倾向于使用大量描写性的语言,喜用四字词组,辞藻华丽和夸张,而英语旅游语篇则不喜雕饰,切忌渲染,倾向于用平实的语言传达客观的事实。由于忽视了这些语言差异,陶瓷文化旅游外宣翻译中便出现了不符合外国游客阅读习惯的中式英语。例如:原文:古窑民俗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枫树山蟠龙岗,占地83公顷。它集陶瓷文化博览,陶瓷制作体验及娱乐休闲为一体,是国家公布的AAAAA级景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景德镇旅游首选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它由古窑和陶瓷民俗博物馆两部分组成。

原译文:Ancient Kiln & Folk Customs Exhibition Spot lies on Panglong Hillock, Maple Mountain in Jingdezhen city. It takes up the land 83 hectares. It includes ceramic culture exhibition, ceramic making and public place of entertainment.It is graded AAAAA scenery spot approved by nation, national patriotism education base for hundred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 and it is also the garden unit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best ceramic culture tourist scenery spot in Jingdezhen. It is made up of ancient kilns and ceramic folk custom museum.

这段译文对原文亦步亦趋,忽略了汉英语篇差异以及修辞习惯,不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可读性不强。可根据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对原文句式重新组合,删除其他渲染性的荣誉,只保留最核心的信息即“景德镇首选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

建议译文:Located in Panglong Hillock, Maple Mountain in Jingdezhen city, and covering an area of 83 hectares, Ancient Kiln & Folk Customs Exhibition Spot is made up of ancient kilns and ceramic folk customs museum. With an integration of ceramic culture, ceramics making and entertainment, it the first-choice tourist attraction specific with ceramic culture in Jingdezhen.

2.4 缺乏背景知识补充

外宣专家段连城认为: “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智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 段连城, 2004: 78)。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一般中国人尚且不太熟悉,对中国了解不多的外国游客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陶瓷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实践中,对一些蕴含丰富文化的词汇应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然而,通过考察发现,缺乏背景知识补充的译文随处可见,对外传播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例如,“烧太平窑的风俗在景德镇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被直译为The custom of firing Peace kiln has lasted for over one hundred years in Jingdezhen,不是成功的翻译,因为它没有能传达出陶瓷民俗词汇“太平窑”后面隐含的历史文化。“太平窑”是景德镇特有的一道人文景观。烧太平窑的风俗可追溯到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八月初,清兵为了抵抗太平军,将景德镇所有的窑炉都拆除用作防御工事,后来太平军赶走了清兵,帮助百姓重建了窑炉,使得景德镇瓷业得以继续。为了纪念太平军,也为了祈求太平盛世,老百姓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用窑渣堆成窑炉的形状,起名为太平窑,点火燃烧,从此烧太平窑的风俗便流传下来。因此,可改译为:Firing Taiping kiln, a special kiln piled with kiln residues, is a custom lasting over one hundred years. It conveys the pleading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ommemoration of soldiers from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1851-1864),which was the largest farmer uprising in Chinese history,established by Hong Xiuquan and his followers.

又如,“风火仙师庙”被直译为Wind and fire immortal temple,会对外国游客产生误导,以为这是一座寺庙。而实际上,它是一座纪念“风火仙师”(或“窑神”)童宾的纪念堂。童宾是明朝万历年间景德

镇的把庄师傅,他纵身跃入窑炉中,用生命换来了瓷器的烧成,被人们奉为窑神。因此,可改译为:the Memorial of Kiln God Tong Bin, who jumped into the kiln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porcelain firing。其他陶瓷文化词汇如“知四肉”、“美人醉”、“祭红”等,均被直译,对背后引人入胜的传说未加补充说明,影响了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

3.改善陶瓷文化旅游外宣误译的对策

针对以上四种陶瓷文化旅游外宣误译,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外宣译者英语语言基本功,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监督职能。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属于硬伤,应选派合格的外宣译者负责翻译,同时由旅游管理部门严格把关,一发现错误立即改正。

(2) 加强对汉英两种语言语篇及修辞习惯差异的比较学习,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遵从英语重形合的句法特点,按照英语旅游语篇平实和客观的修辞习惯,注重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以地道的英语增强传播效果。

(3) 加强陶瓷文化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识,避免译名不统一以及背景知识缺乏问题。应广泛阅读陶瓷文化相关书籍,了解陶瓷发展历史,熟悉陶瓷工艺流程,多查阅陶瓷专业书籍,多实地考察,多向陶瓷专家请教,以更好地传播陶瓷文化。

景德镇现代陶瓷文化综观


当世界尚未解开中国瓷器之謎,正以「寻求黄金」般的狂热獵取中国瓷器的时候,景德镇瓷早已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从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源源输出「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偏处江南一隅的景德镇被世人仰为「瓷都」。

景德镇之所以举世瞩目,为世人仰慕,不仅因为制瓷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精湛、产品「至精至美」,更因为历代瓷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东方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风格特徵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并以她「光致茂美」的陶瓷珠宝,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技术和文化艺术交流的虹桥,一定程度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历史渊源

景德镇地处长江南岸,四水匯流,三省交界之要动。境内自北向南贯穿有清碧的昌江和苍翠的黄山、怀玉山馀脈。雨水充沛、气候温和。燃料、水源、矿藏三大资源均十分丰富。尤其是擁有国际公认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岺上」,不仅储量大,而且品质纯净。因此「自陈以来土人多此业」,历经宋、元、明、清持续不断的发展,匯集了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举凡史书所载,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彩陶、粗犷质朴的品格既是原始的木色,又适应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情趣,唐宋陶瓷突飞猛进的发展,五彩缤纷的色釉、釉下彩,白釉的烧造成功,刻画花等多种装饰方法的出现,为后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元代成功地烧造出划时代意义的青花、釉裡红,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明代开始,景德镇业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业中心。永乐的「甜白瓷」、宣德的「祭红」、「淡黄釉」、成化的「青花斗彩」、嘉靖万历的「五彩瓷」等,都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气势宏伟的大龙缸和精巧无比的薄胎瓷的成功烧造,标志著当时制瓷技术进入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无论是工艺、品种、质量、产量和技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康熙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以及郞窑红、美人醉、珊瑚红、胭脂红、乌金釉、天蓝、霁蓝、洒蓝、茶葉末、三阳开泰、窑变花釉等颜色釉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显示出景德镇瓷工对各种装饰技法及色料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嗣后的「珠山八友」将中国画运用于陶瓷装饰,独创「落地粉彩」、「水点桃花」等瓷绘技法,形成了一代画风,其馀辉至今犹存。

在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不仅「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匯全国技艺之精华」,而且善于利用和驾馭当地的原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和优势,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尽管在时代观念的变迁中将不断弯化和发展,然而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都会留有景德镇历史的烙印。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风格特徵

步入现代社会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以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老的陶瓷艺术现代意识相交织、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了今天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一、

景德镇陶瓷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因社会因素、材质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景德镇陶瓷艺术人才的结构日益趋向年轻化、知识化。目前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卓有成效的骨力量多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专科学校和全国各美术院校毕业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现代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广泛的信息和知识、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养,使他们更具包容性和开拓性,大大改变了景德镇陶瓷艺术队伍的状况,师带徒、父傅子的承关系正逐步被新型的关系所代替。艺术创作思维已从单向思维封闭型变为多向思维开拓型,因而出现了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多种技艺、多种材料、多种手法于一体的新趋向。陶瓷艺术彩类之间的界线逐步变得模糊,而工艺技术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向更高层次和纵深方向发展。

陶瓷艺术家们比过去更注重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新材料,使一些古老的陶瓷品种闪烁出新的光彩。更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材质和装饰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和特性,体现材质美、肌理美,创造和开发出众多新彩类、新品种。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已经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元素和基因,赋予了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新的生命、新的气息、新的风格。

景德镇陶瓷艺术风格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和创新。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工艺的研究、微机控制节能套炉烤花工艺的普及、等静压现代化成型工艺的引进、煤气窑烧成工艺的运用,都为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的创新和提高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风格和特色,首先表现在陶瓷造型上。艺术家们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都刻意追求造型的时代感,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传统造型样式为圭臬、陈陈相因的局面。尽管还有不少造型仍保留有传统样式的痕跡,甚至完全借用传统造型样式,但在各部的比例和节奏、体量和空间的对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新的审美要求的改进。例如增大高度和腹径比差的高型葫芦瓶,缩短口颈比例的短口悬胆瓶等。不论是传统样式的变体型还是全新样式的创造型,几乎都具有造型饱满、线条简洁、体态修长、转折流畅、对比强烈的新的观感、新的特徵,能够与现代社会时尚、现代生活情趣、现代文化思潮、现代审美心理相适应相协调。

三、

在陶瓷装饰的风格上,有两大十分明显的突破:其一是清代以来泛滥成风的繁縟、满饰、华贵、躁浮的「宫廷」作风,受到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普遍的厌弃,而代之以简练、空灵、淳朴、明快的风格。昔日那种拘谨沉闷、生硬刻板的时弊,已被轻鬆活泼、生动灵便的特色所取代。

其二是康熙以后那种瓷画与纸画渐趋一致的画风,那种以瓷代纸、以绘画代装饰的一统艺坛的局面,已被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个性强烈、百花竞艳的新风尚所打破。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在更新、装饰意识在升华。更讲究随型赋彩、因材施艺。更注重虚实空间的处理、工艺装饰的出新、立体观赏的效果和陶瓷艺术语言的运用。

在装饰题材上,现代社会给艺术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现多以自然景物、民俗民情和民族文化的现实题材为主旋律,乡土气、自然趣、人情味、生活情更足更浓了。

在装饰构图上,除了传统的主题独幅式、正反主次式、锦地开光式、图案边脚式外,新颖别致的构图层出不穷,产生了诸如分层平地式、分格条块式、散点满布式、通体连接式、通景压幅式,旋转斜纹式、自由缠技式、图地相衬式、阴阳对应式、书画合壁式、毛地开窗式、综合构成式等许多新颖的形式。

在装饰表现形式上,除传统的写实外,更多的是兼工带写、写意和抽象共生共荣,相辅相成。写实者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将描绘对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惊叹艺术家技艺的精绝;写意者泼辣大度、气势磅礴,袅袅数笔,形神皆出,令人感到艺术家潇洒的笔墨神韵和情怀;抽象者匠心独运、意蕴深邃,将形式与创意融溶化,留给人们更多的联想空间,用心揣摩而又难以揣透艺术家深藏谷底的观念和个性,令人觉得余味无穷。

三、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承继创新

景德镇特有的陶瓷艺术品种,为世人所推崇的主要是:「四大传统名瓷」--典雅素静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玲珑瓷」、五彩缤纷的「色釉瓷」、富丽柔婉的「粉彩瓷」。此外尚有四大名瓷的传统「卫星名瓷」,--青花釉裡红、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新彩、影青刻花、薄胎瓷、雕塑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红绿彩、墨彩、素三彩等。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家们既重视这些传统名瓷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从纵向综合古今中外陶瓷艺术的设计观念、创造思维、艺术语言、表现技法、工艺技术、亦从横向融匯其它工艺美术、工业美术等多门类、多学科的精华、成果、著力注入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新血液,化而超之,使传统名瓷焕发出新的光彩。并且发明和创造了色釉彩、综合彩、现代陶艺、现代青花、釉中彩、水晶刻花等不少新彩类、新形式、新技法以及新工艺、新材料。

青花瓷被誉为「瓷国明珠」的青花瓷烧造历史最久,一直居四大传统名瓷之首。景德镇现代青花艺术在青花的表现技法上,号称「青花大王」的王步先生颇有代表性,他循「八大山人」、黄慎等画家的殊途,以豪迈沉鬱的气格,简朴雄浑的笔墨,将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技法与青花技法相结合,创造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形成一种笔墨浑厚、晕润清新的新流派和新风格,与传统的「双勾分水」法并驾齐驱。日前,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勾线榻水法」,成为又一种新的流派和风格,亦是现代青花艺术常用之技法。

景德镇的现代陶瓷文化


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建镇一千年来,景德镇陶瓷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繁多的品种、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制度、经营理念、管理形式、贸易方式、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民营陶瓷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出口陶瓷也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据统计,今年1至10月,景德镇出口陶瓷412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0%。

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为促进陶瓷出口,根据景德镇陶瓷企业规模小,出口量不大的特点,制定了“严格把关保质量,热情服务促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抓源头,加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检管力度,严格安全卫生项目的检测,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强化热情服务,有效地促进出口陶瓷贸易增长,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严格检测确保质量

近年来,景德镇检验检疫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陶瓷的检管要求,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工作向前期监督管理转移;向涉及安全卫生的检验工作转移。把陶瓷检验的重点放在安全卫生项目上,将铅、镉溶出量的检测控制、监管、把关前移到生产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检管力度。

一方面强化企业铅镉厂检工作,针对多数企业检测设备缺乏的实际,要求企业必须与具有铅、镉有害元素检测设备且已获得CNAL认可实验室签订委托检测合同,对企业生产过程加工的铅、镉安全卫生项目实施报检前厂检,确保出口陶瓷必须符合进口国或我国国家标准要求。

另一方面,对输美陶瓷重点企业由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建立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铅、镉溶出量检验和抽样送检制度,确定企业每生产班次抽样间隔、抽样位置、抽样数量、送样频次。对每班抽取的样品进行登记、标识、签收,了解和掌握企业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对测试结果可能导致产品存在不合格的风险时,适时向企业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对存在问题的不合格产品,及时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督促和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

今年1至10月,该局共检出不合格陶瓷12批,货值56125美元,通过严格把关,把不合格商品堵在国门之内,减少了企业和国家的损失,有效地保护了景德镇千年瓷都这块金字招牌,维护了贸易双方的利益,维护了景德镇对外经济贸易的良好形象。

分类管理通关提速

在出口陶瓷企业中,景德镇采取“抽批检验+企业质量体系监督”分类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企业分类管理、企业诚信与检验监管相结合、质量分析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的新路子,建立完善企业档案、报检台账,将企业报检情况、抽批检验的质量情况、生产过程现场监管情况、型式试验、守法情况等逐一进行登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加强对企业一次检验不合格、监管等情况统计,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指出企业检验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对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责令停产整顿,限期整改提高。强化对企业诚信评估与动态分类管理,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制订监管计划,落实监管职责,年初将每个企业监管工作目标分解到每个检验人员,重点出口企业安排重点监管,做到监管有要求,计划有安排、内容有落实。同时把日常监管的重点放在对关键工序和生产环节的监控,着重了解企业原材料、成型、烧成等关键工艺参数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要求企业进行整改,督促其完善生产过程工艺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为适应“大通关”的需要,该局还建立陶瓷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制度,确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产品铅镉含量低产品(如:高温釉下彩瓷)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企业实行定期抽样检测,对铅镉含量高的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的生产企业实行批批检验,提高检验效率,加快企业通关速度,降低出口陶瓷的检管风险。

强化服务提升水平

“增强服务观念,创新服务办法,变原来的适应景德镇外贸形势需要,为促进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向规模经营转化。”本着这一精神,景德镇局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上,改变企业粗放型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引导企业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黎川环球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是1999年成立的一家民营企业,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合格率只有60%,年出口量不到20万美元。该局积极帮助企业完善质量体系,健全陶瓷生产关键环节的控制,规范企业各个管理环节的职责,督促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使企业质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去年,该企业顺利取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93%,出口量达400万美元。

提高实力有效执法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决定着检测水平的高低,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景德镇局党组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为增强实验室的实力,在国家质检总局和江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0万元对实验室重新进行改造,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检测项目技术认证,制定实验室重建方案。从发展的观点、科学的观点认真抓好重建的每个环节,做到了从超前的观点对仪器设备选型、检测结果准确性的要求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证,使陶瓷检测设备能够覆盖现有全部项目,并满足未来国外可能设置壁垒检测项目的需要。

经过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2004年7月,该局实验室顺利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监督和扩项评审。检测项目由18项扩展到31项,覆盖了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物理化学性能全部项目的检测,使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使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如今,景德镇陶瓷实验室作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经常开展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比对,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日益提高。2003年在全国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能力验证活动中,该实验室取得了优秀成绩,2004年有两项陶瓷检测标准,列入国家质检总局项目。

陶瓷文化鉴赏-景德镇窑


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

烧造历史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调查研究对景德镇窑址的研究,从清代即已进行,如唐英的著作,及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朱琰的《陶说》等。1949年以前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著作,有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等。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及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先后对窑址进行调查。到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又作了试掘。从调查和试掘中了解,该窑址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近效、南河流域、东河流域3个区域,窑址点分布密集,各地点时代不一,最早为五代,最晚至清代,文献中提及的唐代白瓷窑址则迄今尚未发现。景德镇地处赣东山地之间,有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及稍远的婺源、祁门等地供应瓷石。高岭土是制造白瓷最优异的原料,因出产在景德镇东的浮梁县高岭山而得名,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瓷土名称。

窑炉结构及烧造工艺五代窑址发现于石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瑶里等处。但尚未找到窑炉和作坊。出土白瓷,胎、釉洁白,胎质致密有透光感;青瓷胎厚呈灰色,釉层薄。两者皆用支钉重合叠烧,制作较粗。

宋元窑址分布很广,在市内及近郊,东河、南河两岸等地均有发现。窑炉皆为长条斜坡状的龙窑。在湖田窑址发掘的两座元代窑炉,上部已残,底部分前后两室,前室圆形,前端有火膛,后室椭圆形,尾部有烟道。室内皆平铺仰置匣钵,排列有序。匣钵内放置瓷坯,底部垫有带沙渣的粗垫饼。宋代对器物的制作及装烧方法可分为3期,北宋初期为仰置垫烧。北宋中期出现有芒口的碗、盘,是采用多级覆烧垫钵装烧,壶、罐类器仰烧,采用两节模印粘合成型法制作。北宋晚期至南宋,芒口器采用覆烧支圈,不仅使瓷器规格统一、形制规整,而且产量增多。到元代又流行仰烧法,但器底垫饼带沙渣,故元代器物底足外皆沾砂粒,粗瓷则采用涩圈叠烧法。

明初设御器厂,窑炉形制有统一规格。据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陶书?窑制》条记载,明宣德时御器厂有58座窑炉,其中有专烧鱼缸的缸窑30余座,应是大型窑炉。烧小器的称青窑,烧颜色釉器的称色窑。在市区珠山路发现的明宣德年间残窑,似马蹄形,容积小,窑室宽2米,东西长0.6米,仅能装烧小碗300件,应是记载中所述的青窑或色窑。明代民间的窑炉,皆制长阔大,每窑可烧千余件小器。

清代景德镇的窑炉有重大改进,根据龙窑与马蹄形窑的优点及用松柴烧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窑炉,外形象覆置的鸭蛋,称为蛋形窑,具有容积大、装烧量多等优点。烟囱顶部呈尖状,倾向窑头,防止了风向改变时抽力波动或倒灌。由于窑底向上倾斜,窑顶逐渐下降,窑的高度大于宽度,烟囱高度等于或稍小于窑长,加上注重装砌匣钵,采用各种投柴方法,从而使室内温度及气氛便于控制,并可充分利用热量。这种窑炉可同时烧成多种产品,燃料消耗较少,在建窑的时间及费用上也较龙窑节约,因而延用了很长时间。

产品特征五代时期的产品以仿唐代的名窑为主,如青釉瓷仿越窑、长沙窑,白釉瓷仿邢窑、定窑。由于景德镇的原料质优,所以产品胎质细密、釉色光洁,但造型尚粗糙,器形只以碗、盘为主。

北宋初期的产品有碗、盘、壶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稍泛黄,装饰以素面居多,仅少量器外有刻划纹,有的内底有印花或文字。北宋中期除碗、盘外,盒、壶、罐等增多,出现覆烧芒口器,釉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处泛白,厚处呈青绿色,光泽透明。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装饰以刻划为主,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线流利。在壶、罐类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样。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种多样,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为主,装饰多为印花,题材更丰富,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造型极生动。

元代产品中多折腰碗、小圈足盘,高足碗及大型的盘、瓶等,釉色除影青外,创烧出印“枢府”铭记的卵白釉,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青花,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仿烧龙泉窑的青釉瓷、黑釉瓷等。元代青花瓷经测试,为使用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进口青花料(明清时期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泥勃青”)烧制。装饰仍以印花为主,刻划纹较简洁,刻痕深,纹饰题材丰富,喜用龙纹。

景德镇陶瓷文化盛装迎客


11月18日下午,景德镇市在南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参加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的有关情况。据悉,千年陶瓷文化将是景德镇在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上的最大看点,无论是景德镇展馆还是陶瓷文化展区,均嵌入了浓浓的陶瓷元素。当天,还举行了文化产业项目招商签约仪式,共有20多个签约项目,签约资金为75.68亿元。

市民可在景德镇馆品味陶瓷文化神韵

文化产业项目引资75.68亿元

景德镇市紧紧抓住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这一重要平台,积极招商引资,经过洽谈,已经有一大批项目落实了投资者。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景德镇市与有关商家就这些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据介绍,景德镇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在全市范围征集了一大批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已经谈妥进入签约程序的有20多个,签约资金为75.68亿元。签约项目包括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设施、文化娱乐等。

据悉,在签约金额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一个,5亿元的有5个,其中,“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改制企业艺术创意基地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1.8亿元。

看瓷模瓷乐表演

安排数名青花少女现场演奏瓷乐,每天5场:上午2场,下午3场。展馆中区更有4位模特,身着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服装表演秀。

1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景德镇馆已经布展完成,展厅上方“世界瓷都,千年瓷韵”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据悉,位于主馆的景德镇馆设计主题为“一城诗画山水,千年魅力瓷都”,以展示“山水、生态、文化”为切入点,设计色彩元素为青花,总面积为213平方米。展厅外立面为5组15片几何块面发光灯箱,灯箱造型仿景德镇出窑瓷片形状,高6米,绘有青花牡丹图案。造型用高5米的仿真窑砖文化墙连接,文化墙上镶嵌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盘模型。3个立面采用局部通透的方式,让参观者通畅便捷地进入展区。

展厅中央布置了一个长10米、宽6米的椭圆形地台,绘有景德镇御窑厂图,让观众切身感受景德镇皇家御器厂昔日的盛景。地台后方设置碰触式电子互动影像系统,便于观众互动触碰景德镇丰富的旅游景点,欣赏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等一批4A级人文景观和山水风光图片。地台中央可谓一大亮点,设有一台360度全息幻影成像仪,展示景德镇在世界拍卖价排名最靠前的几件艺术名瓷,配以拍卖价、收场地等文字信息,展现辉煌的景德镇制瓷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右侧墙面设有古瓷出土展示,反映景德镇近年来考古发现所取得的成果,中间一组造型画面展示景德镇陶冶图工艺。后方设有非物质文化展示区,安排陶瓷技艺传承人表演传统陶瓷制作工艺:拉坯、利坯、画坯等表演。

品陶瓷文化神韵

陶瓷礼品区准备了3000余个由国家级大师设计制作的精美陶瓷小礼品,在展会期间向参观本展区的观众免费发放,每天上午送500个,下午送300个。

艺术展区是集陶瓷文化艺术互动、陶瓷文化交流、陶瓷艺术精品展示以及陶瓷艺术精品的产品市场、推广平台,也是一个集综合性和特色性为一体的区域。

该区域精心布置了“一廊九区”的结构分布:“一廊”以文化墙的形式,集中展示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的神韵。九区主要展示300件陶瓷艺术精品,观众在这里可欣赏到直径达2米宽的瓷盘或瓷碗。主要有展示艺术水准顶尖水平的陶瓷艺术作品馆藏精品区,还有闻名于世的珠山八友精品陶瓷展区。同时,设有国家级大师精品区,主要是来自景德镇的国家级大师作品。

此外,还专门设立了大师表演区,在展会的3天里,不间断地有陶瓷艺术大师进行现场绘瓷表演。通过艺术家的现场表演创作作品的过程,让更多人了解陶瓷艺术,展现中国瓷都的千年瓷韵。

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还专门设立观众互动区,通过现场表演和现场观众的互动,更好地诠释陶瓷艺术的魅力。(记者 全来龙 韩长明)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Diy诉瓷都魅力。


“玩陶瓷很开心,来学校一年多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陶瓷体验活动,这四天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来体验,真的学到了好多。”一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同学边收拾着工作台上的零碎物品边说道。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了以“魅力瓷都 融情陶瓷 走进陶艺 我形我塑”为主题的“瓷心瓷语”陶瓷DIY活动。12月4日至7日每天上午8.30-11.30和下午的2.00-5.00,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实训中心格外热闹,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们有关注浆成型、手工拉坯、滚压成型、素烧、施釉等陶瓷制作工艺过程,让很多非陶瓷专业的学生近距离接触了陶瓷的制作过程。该活动吸引了近五百名同学的报名参与,每天还有慕名前来参与到同学。

“老师,这个瓶口怎么切啊?”身边传来同学询问指导老师的声音。“拉坯就感觉在玩泥巴一样,虽然没有捏成形,但是过程很开心。”满手沾满泥巴的一位女生一边拉坯,一边笑着说道。一道工艺的完成,不仅要投入时间,还要投入热情,过程远远比结果来的更重要。“这些东西很新奇,吸引着我,制作的过程很开心,作品成型之后很有满足感。”一位女生咧开嘴笑着说,袖口还沾着点点泥巴。

一步步看着自己做的作品成型,同学们总是一脸满足。“参加这个活动,体验了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能寻找到一份自己的成就感。和同学们一起玩陶瓷很有趣,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都有很耐心的解答,感觉收获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一位同学满脸欣喜的看着自己的成品,一边和记者分享着。

“参加活动的人很多,他们玩的都很开心,感觉这几天大家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通过近距离的体验,同学们可以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同时能够把陶瓷文化与大学生实践相结合,也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丰富,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活动负责人蔡祥发认真地说道。

追溯灿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虽然不是瓷器的发明者,但却能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艺和高度的瓷业成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最杰出代表。景德镇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它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景德镇陶瓷理所当然地在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景德镇青花陶瓷餐具-荷塘清韵

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一个地级城市,地方不大,但名声很大,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以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瓷都。“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这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景德镇也当之无愧。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

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己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五代景德镇 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这种单一的原料制胎,史称“一元配方”。为减少变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压力,这样瓷器的造型风格受到一定影响。

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胎呈灰色,与当时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窑制品风格相近,其质量上乘的制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白瓷较精,白瓷胎致密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与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五代景德镇烧制白瓷的成就,对于该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那时的制瓷格局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景德镇也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它开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

宋代景德镇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恢复安定,生产得以发展,制瓷业也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各地名窑名瓷不断涌现,其中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和哥窑被后人称为五大名窑,成为当时制瓷水平最高的代表。受其影响,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日益成熟,规模迅速发展(瓷窑多达300余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一种品种。这种瓷器因釉色青中显白,白中泛青,介于青、白之间。故得名(也称为影青、映青、隐青)。青白瓷,清淡高雅,俊秀挺拔,享有“饶玉”之称(即饶州之玉,因景德镇在宋时属饶州)。它是景德镇独创的一种瓷器,因而也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珍贵的品类。而且还出现了较细致的分工。此时,瓷工们对成型质量非常讲究,坯胎己做得很薄,坯体表面也加工得十分精细,再辅之刻花、篦点、篦纹和印花装饰,与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辉映,使青白瓷真正收到了光致茂美的艺术效果。北宋中期以后,刻花、篦点、篦划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南宋以后,盛行印花装饰。其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到河北定窑影响,因而又被称为“南定瓷”(即南方的定窑)。如果从瓷器的致密度、透光度、烧制技术等方面比较,青白瓷比定窑瓷好,青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都很高,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标准。此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白瓷的出现,使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它以其独特的风姿而具备了与同时代的其它名窑名瓷一争高下的实力。色质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现,就备受人们喜爱。这也使它的销售市场极为广阔,不仅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大量销往海外。青白瓷对江南地区的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许多模仿青白瓷的瓷窑,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区两大瓷窑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宋代是景德镇瓷业全面发展的阶段。

元代景德镇 元王朝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官府用瓷。为什么元王朝要把唯一的为皇室服务的瓷局设在景德镇呢?这是因为蒙古统治者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当时,景德镇大量烧造青白瓷,这种白色调瓷器博得了蒙古统治者的喜爱。这便是他们把瓷局设在景德镇的主要原因。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倍受“关怀”,它得以集中全国各窑场的优秀工匠,得以垄断优良的原料等,这为瓷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元代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的分裂局面,社会趋于稳定,蒙古统治者虽不善于治国之术,却大力提倡海外贸易。那时,中国的瓷器输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必然刺激各种手工业发展,它对于在宋代已有广大市场的景德镇制瓷业来说,无疑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元代景德镇瓷工凭借其出奇的创造力,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发现了新的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并把它掺进瓷石制胎,这便是著名的“二元配方法”。元代景德镇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蓝彩瓷器)。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优良的使用价值,赢得了古今中外人士的喜爱,为此,青花瓷的生产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绝大部分供外销,主要销往伊斯兰教地区。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又一重要发明。釉里红也是釉下彩,在操作上亦与青花相同;与青花不同的是,青花的着色剂是氧化钴,釉里红则为氧化铜的呈色。元代釉里红的呈色红而不鲜,朴实无华,象征吉祥与富贵,深得人们喜爱。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也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器。此外,金彩、珐华彩、红釉和蓝釉等,也是当时的新品种。这些颜色釉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瓷器的彩饰技法,它表明景德镇瓷工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色剂的使用方法。元代景德镇的瓷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开始进入黄金时代,它为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明代景德镇 明代景德镇瓷业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瓷业的技术水平和烧造规模都明显地超过各地窑场,其产品几乎占据了全国主要市场,而至精至美的宫廷用瓷也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由此,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瓷业中心。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外,御器厂的设立也有重要作用。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础上,明洪武年间,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亦即官窑,专烧皇室用瓷,同时还不断开发新品种,从而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民窑为了扩大市场,也不断提高质量。这样就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据史料记载,明代景德镇制瓷最盛时期有官窑58座,民窑900余座,从事瓷业的瓷工达10余万众,出现了“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盛况。清清昌江水,悠悠贯城过。在这条古代景德镇主要的交通运输道上,每日装运瓷器的“舟帆日日蔽江来”。瓷器为景德镇这座江南山区的古镇,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了空前的兴旺。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景德镇民窑的分工很细,从瓷土开采到瓷器烧成,要经过72道工序;同时,官窑的分工也极其细致,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当时,所产瓷器的瓷质细腻,釉色精美,艺术造诣相当高。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产品,其他各类品种也很出色,还能烧造气势宏伟的大龙缸和薄如蝉翼的薄胎瓷。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因彩绘在生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品种丰富,有单彩、三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创制于宣德朝,盛行于嘉靖、万历朝。嘉靖、万历青花五彩浓艳夺目,不但官窑器精彩纷呈,民窑器也争奇斗艳,青花五彩制作技艺步入一个新阶段。斗彩,是釉下青花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真正的斗彩创造于明成化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但以成化斗彩成就最高、名气最大。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它有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也有多种色泽施于一器的杂色釉。永乐、宣德时成功地烧造出高温铜红釉器,即“祭红”,它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色调纯正的红釉瓷,也是景德镇瓷工的又一重大贡献。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渐趋衰落。

随着瓷器的输出,明代景德镇的瓷艺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产生了影响。在埃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制作的陶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影响,有些产品模仿得非常逼真,在形状、图案、纹饰上与明代景德镇瓷器的风格很接近。随着瓷器的输出,景德镇制瓷技术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明代景德镇无可争辩地成了中国的瓷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城。

清代景德镇 在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瓷业生产仍分官窑和民窑两类,但官窑和民窑的关系与明代相比有区别,它废除了明代官窑官办官烧的制度,采用官搭民烧制度;取消了明代那种对民窑限制性的禁令,充分释放了民窑的发展潜力。民窑的生产规模,专业分工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烧制技术普遍提高,精细瓷器不断涌现,清代官窑瓷器多为民窑所出。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整个瓷业的发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了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极盛的黄金时期。其全盛时期,制瓷工人有20余万之多。

就整个清代来说,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比明代更突出:全部的宫廷用瓷由景德镇供应,社会上绝大部分民间用瓷也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瓷器还销往世界五大洲,其中销往欧洲的瓷器的数量非常巨大。当时的外销瓷,大多是按照外国指定品种、器型、图案和色彩进行制作的。这些对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清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工对窑炉进行了改革,他们吸取了北方馒头窑和南方龙窑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其形状像半个鸡蛋覆于地面,故名为“蛋形窑”)。蛋形窑也叫镇窑,又因其以松柴为燃料,所以又把它称为“柴窑”。其次,改进制作工艺,在瓷胎上大大增加了高岭土的用量,使瓷胎的理化性能大大提高,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清代景德镇的瓷器,胎质坚实致密,略呈半透明状,釉色洁白纯净,莹润如脂。这为彩瓷和颜色釉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青花瓷仍是清代景德镇最主要产品,其中尤以康熙时的民窑青花最著名。

此时,瓷工利用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料烧制出颜色丰富的珐琅彩瓷;景德镇瓷工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创制出一种新的釉上彩——粉彩。此外,康熙斗彩、素三彩也相当出色。康熙颜色釉更是品种繁多,美不胜收。雍正一朝时间虽短,但它的制瓷成就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都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朝的颜色釉,以仿官窑、哥窑、汝窑、钧窑为最有名,仿制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其青釉的烧制水平攀上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发色鲜艳,成为空前绝后的杰作。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雍正粉彩的技艺己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无论官窑、民窑,粉彩瓷的制作都非常讲究。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了彩瓷的主流,它和青花两个品种在整个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中占了极大比重。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攀上了历史的新高,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缤纷的釉色,华缛多姿的纹饰,都堪称一代之奇。若单从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确实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它竭尽制作之能事,无论大件器小件器,均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