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艺术与现代室内设计

一、陶瓷艺术与人、生活、环境

如果说,陶器是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中,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认识的提高,不约而同的发明了陶器的话。那么,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事实亦是举世公认的。可以说陶瓷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联系,中国人对陶瓷有着特殊的情感。今天,陶瓷艺术与人、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陶瓷艺术审美情结

在公元前15世纪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瓷器。竟管当时发明的瓷器还处于原始状态,但毕竟是人类一次重大的发明。它的发明和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以瓷器命名的国家---中国和它的人民从此就和陶瓷结下不解之源。从生活日用品、建筑材料到艺术品,陶瓷就与中国人“朝夕相处”。直到今天,陶瓷产品仍在国人生活中环境中无处不有。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对中国陶瓷品种花色举出一二;每个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陶瓷产品的使用和陈设。特别是作为陈设的艺术品中陶瓷占有绝对的地位。人们对陶瓷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审美传统的习惯。现在,室内设计与装饰中陶瓷自然是人们首选产品之一。

信息时代人们的情感需求 陶瓷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

与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陶瓷也是中国人喜爱的艺术之一。陶瓷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独特的语言形态,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从古到今陶瓷艺术一直是人们玩赏收藏的对象。从历代文人的诗歌咏赋中就能体会出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唐代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是对越窑青瓷的赞美;宋代李清照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对景德镇青白瓷的赞美;苏东坡的“定州花瓷琢红玉”和范仲淹的“紫玉瓯心雪涛起”诗文赞美的是定窑、建窑的酱色釉瓷和黑釉瓷。可以看出陶瓷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是审美的对象。

陶瓷材料与室内环境的和谐性

陶瓷是采用天然矿物质原料加工而成的。从属性上看,它与石灰、水泥、玻璃等相同,都是属于硅酸盐系统也都是建筑材料。它与钢铁又有制造工艺的相同点,都要经火的烧制与冶炼。“陶冶”一词就形象的说明二者的关系。另外,陶瓷与木材也有来自天然的相似性,并且陶瓷与木材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配合使用最多的材料,是一对绝好的搭档。因此,陶瓷在室内与其它材料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二、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趋势

陶瓷艺术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艺术陶瓷与字画、古玩、绿色植物等作用一样,一方面,它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它以实用的形式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起到室内装饰和点缀环境的作用。2,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瓷砖和卫浴用品,这是室内设计与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瓷砖、卫浴几乎是每个家庭中的厨房、卫生间等空间里都要使用的产品。而且现在楼盘户型已朝大厨房、开放式厨房和多套卫生间方向发展。瓷砖、卫浴产品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同时也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市场。因此,陶瓷产品的艺术设计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生活者选择的不是产品本身,而选择的是设计。

当然,陶瓷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在造型、款式、花色、工艺等方面,更要在整体空间的组合搭配和营造室内空间的主题、情调、氛围等方面进行策划与设计。可以说,谁为顾客想的最多,服务的最周全,谁就是赢家。

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趋势

下面结合室内(家居)设计趋势和流行风格,概括归纳瓷砖卫浴设计方向及在室内设计的应用趋势。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艺术化

当下,产品与艺术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如汽车、家电、服装、家具、灯具等都呈现一种艺术化的设计趋势。瓷砖卫浴设计也不例外。德国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艾斯格林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把产品当作艺术来设计是20世纪末以来的设计的主流趋势,也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后现代主义设计,实际上是现代设计发生的转向,它转向艺术,转向感觉和个性化。产品的艺术化是设计发展的最终方向。

建筑卫生陶瓷在实现物质功能外,应在审美功能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目前产品“质同化”时期,产品的突破点、利润提升的切入点只有放在艺术化设计上。且人们在选择产品(商品)过程中,对产品的外观、款式、花色已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瓷砖卫浴产品设计除遵循自身产品设计规律外,应参考借鉴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设计手法、装饰手法;参考借鉴现代国外陶艺创作表现手段;参考借鉴其他艺术的造型设计和创意思路。走出一条艺术化设计之路。

从目前各种主题的精装房出售和家居各种流行风格的设计趋势看,瓷砖卫浴产品设计要与室内设计潮流和趋势相吻合。要从整体风格着眼,从具体产品入手。其实,室内设计风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室内空间中具体材料和产品艺术化、风格化作为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具有表现某一风格的设计素材、设计元素,才有创造出室内空间某一风格的可能。

陶瓷与室内其他装饰设计的整体化

编辑推荐

陶瓷与现代公共环境艺术


我国已故的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雕塑家郑志先生曾把建筑工程、环境艺术紧密结合的陶瓷称为“大陶瓷”,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就大胆预言:“""大陶瓷""在未来的屋顶范围、地下城市,城市雕塑和环境艺术等领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历史的发展,将郑志先生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并受到广泛青睐。在传统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陶瓷,出现了崭新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现代陶瓷壁画、陶瓷雕塑、陶艺器皿等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和公共环境中。融合于建筑环境空间的环境艺术陶瓷,不但美化了建筑环境,提升了环境空间的品位,同时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满足了现代人丰富的精神审美需求。

世界首创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陶瓷艺术壁挂,便是中国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建筑的成功典范。

从高处俯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犹如五片绽放的花瓣,组成了硕大美丽、吐露芬芳的“蝴蝶兰”。

这座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整个建筑外表采用金属夹层玻璃幕墙,内墙装饰采用特制的浅黄、赭红、棕色,灰色的陶瓷壁挂。由十四万片陶片组成的陶瓷艺术壁挂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灯光映衬下,如同悬浮在空中的彩色果核。陶艺壁挂由两根线缆串联在一起,从屋顶一直悬挂到地面,轻轻敲击,会发出清脆悠扬的响声,如同天籁之音自上而下倾泻而出。

道法自然、设计精妙、色泽和谐、层叠错落的“陶瓷艺术壁挂”,融隔音效果与艺术效果于一体,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出陶土的技术、油彩的技术和焙火的魔术。其景状别具一格,其意境超乎物外,旨在表现美的形式,真的内涵,深刻体现生命的律动。

“陶瓷在中国建筑史上和艺术史上的运用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史也就是陶瓷的发展史,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陶艺壁挂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如同树皮褶皱的陶瓷形状,象征东方艺术中心这座建筑根植于深厚的艺术土壤之中,每一块陶瓷片色彩度都不相同,以近似却不尽相同的组合,象征中国太极的奥妙。”这是开创陶艺作品用在大型景观空间布置先河的蒋国兴先生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巨型陶瓷艺术壁挂的生动诠释。

陶瓷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东西。其简单是因为它的素材是无处不有、就地可取的泥土;其复杂不仅在于它是人类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还在于它是人类心智、情感思想的透露和传递。通过陶器,我们看到,人类可以通过大脑与双手,巧妙地把握和控制天然材料,使之按照人的意志、思维和想象成型,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在我国,建筑与陶瓷结合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当时的城市建筑地下排水工程中就出现了陶瓷;西周时代的板瓦、简瓦;战国时代的浮雕地砖、透雕提杆砖;汉代的画像砖。北魏琉璃瓦的问世,使昔日价值连城的奢侈品成为建筑材料。人们一提起琉璃瓦,就会想起金碧辉煌的中国皇宫建筑和九龙壁、琉璃杯等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陶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光辉的篇章。

精致细微和博大沉雄是陶的两个基本特征,其精细之美往往融合于宏伟之中,而其博大沉雄又常常在细微中体现出来。正式这两种材质的结合,陶和陶艺的生存、发展的无限空间,可以在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里发挥独特的作用。

如何有效减少日益发展的工业和突飞猛进的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当今社会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现代环境陶艺作品的涌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陶艺作品能让陶土自然地、亲切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帮助人们找回泥土,接近自然。陶艺是连结人与自然最好、最富有感情的媒介。大凡优秀的环境陶艺作品,都能在单纯中蕴含丰富,在匠心独具中体现自然,在现代形式中传达传统精神。古老的陶语言透露着当代人的思想和情趣,置身于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人们回归自然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是个陶艺大国,有着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陶艺传统,继承优秀的陶艺传统,将传统陶艺融入现代建筑,是中国陶艺家们的神圣使命,蒋国兴先生在这方面作了长期的、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除了本文前面所介绍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点睛之笔——巨型陶艺壁挂之外,他还主创了上海地铁四号线巨型陶瓷浮雕“历史定格——盾”,上海世博村陶艺壁画“京剧交响”、“万象缤纷”、无锡大剧院陶瓷壁挂“太湖美”等。蒋国兴的陶艺作品已获得三项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三十四项发明或外观设计专利;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巨型陶艺壁挂”获得国家鲁班奖,其“陶瓷艺术壁挂技艺”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在首届英国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蒋国兴创作的景观艺术作品荣获英国国际科学中心国际荣誉评委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皇冠奖”。

可以说,将极具民族特色的陶艺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空间,会使当代的公共环境艺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富有生命力。还可以说,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空间,既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创造出了一个地域特色文化,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新路。

浅析我国彩瓷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开始生产瓷器,最初生产的瓷器呈青色,称之为“青瓷”,以后逐渐生产白瓷。白瓷在隋代烧制已有一定的水平。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后来五彩纷呈、百色争艳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

我国素有“瓷国”之美誉。中国彩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彩瓷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前后青瓷点彩。1983年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出土的三国吴末大型墓葬中的“青釉釉下褐彩贴花盖罐”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彩瓷器,这说明了当时我们祖先已懂得对天然矿石的认识和利用,以及掌握了成熟的瓷器烧制技术。

六朝时期,我国南北方制瓷业发展极不平衡,南方较安定,以今浙江境内的越窑为中心,在江苏、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区,纷纷设窑烧制各具特色的青瓷,出现了瓯窑、婺州窑、均山窑、洪州窑、湘阴窑、磁灶窑等著名瓷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六朝青瓷不仅造型多样,其装饰手法也日趋复杂,装饰技巧有所提高,多采用刻花、贴花、堆塑、镂空、施彩等工艺。特别是青瓷上经常出现褐色点彩装饰,时代特征明显,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褐点彩装饰已从三国时期被采用。从东晋出土的瓷器看,用点褐彩的图案给人以疏密有致、清新素雅之感。此外在青瓷上还有褐彩题字的,褐彩装饰还散见于两广、两湖、安徽、江西等地,足以说明褐色点彩装饰在当时已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北朝北齐白瓷也出现了绿彩的装饰,1971年出土的两件白釉三系罐和一件长颈瓶的白瓷上点上含有铜的颜料,并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白釉绿彩瓷器属高温釉上彩。总之,六朝的彩瓷尚处于初创阶段,无论釉下、釉上褐点斑点及釉下彩绘青瓷,还是白釉釉上绿彩器,都代表着我国早期彩瓷的面貌,让我们看到了成熟彩瓷的曙光。

唐代的社会经济非常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极强盛时期,文化艺术随之得到发展,就制瓷业来说是唐朝的一项发达的手工业,由于当时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各地兴起了很多造瓷窑场,大量生产民间用瓷,从而使唐代的瓷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除了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以外,中南地区的湖南长沙窑异军突起,烧制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青釉釉下褐绿彩瓷器,其装饰手法或是大片褐色斑彩,或是褐绿彩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长沙窑釉下彩瓷器的大量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代表着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变为注重彩绘装饰的新发展。

长沙窑彩瓷装饰颇具特色,其装饰手法①青釉釉下褐色斑彩,经六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代为长沙窑所继承并有发展,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褐色釉大斑块,它与模印贴花相结合,在贴花的纹饰上,涂一层褐色釉大斑块,以突出贴花的装饰作用;另一种是用褐色斑点或褐绿两色相间的斑点,点成各种纹饰,然后罩上一层薄薄的青黄釉。②青釉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瓷器装饰的又一创新。它利用氧化铁与氧化铜作呈色剂,使之同时出现在同一件瓷器上,氧化铁呈色稳定,用来勾线,氧化铜在高温下容易流散,则用来填彩,渲染。再罩一层釉,经高温烧出青釉釉下褐绿彩绘纹饰,此外还有釉下红彩装饰的彩瓷器在湖南和扬州等地也有发现。唐代还有巩县窑、邛崃窑,在当时国人崇尚青瓷、白瓷等单色瓷器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创烧出专门销往西亚阿拉伯、波斯等地的青釉釉下褐彩瓷,在六朝褐点彩、条彩的基础上,运用点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成为具有唐代特点的彩瓷器,为后代的彩瓷发展打下了基础。

宋代是我国彩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新兴瓷窑大量涌现,南北名窑辈出。一些瓷窑以某一名窑为代表,生产同一釉色、造型及装饰的彩瓷器,形成瓷窑体系。磁州窑就是宋代以烧造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红绿彩瓷器而闻名的一个瓷窑体系,影响所及江西的吉州窑、山东的淄博窑、河南的禹县扒村窑,钧台窑、密县窑,山西的介休窑、霍县窑等,纷纷烧制白地黑褐彩和红绿彩瓷器,形成了一个以磁州窑彩瓷器为代表的宋代庞大的瓷窑体系。

宋代磁州窑为了达到粗瓷细作的目的,往往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然后以含铁丰富的“斑花石”为颜料,绘出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案,烧制出白地黑花这一独特产品供民间使用。北宋磁州窑的彩瓷器装饰颇具特色,且种类丰富多彩。就瓷器的釉色颜料,装饰特点就达五十多种,其中釉下彩绘以白釉釉下黑花,白釉地黑彩划花,绿釉黑彩及孔雀绿黑彩最具特色。南宋吉州窑釉下褐彩瓷是在继承北宋磁州窑的釉下黑彩瓷器的基础上,创烧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是首先采用的回纹、卷草纹、海涛纹等装饰纹样,直接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继承。宋代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烧成之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诸色勾画填涂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这是宋代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它以红色为主,配以绿、黄等色,给人以明快、艳丽之感。并对元代五彩瓷器的出现起了启迪的作用。总之,宋代的白釉釉下黑褐彩瓷器和釉上红绿彩瓷器,分别代表了我国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彩瓷体系,为日后明清彩瓷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元代彩瓷发展中最负盛名的是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釉下青花瓷器,它色泽淡雅明快,纹饰雅俗共赏。青花是以天然的钴矿为色料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瓷器。元代由于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窑场能够直接从元大都(今北京)得到波斯进口的青料,并采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术,生产出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它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青花虽是一种单色釉下彩,但由于当时使用的波斯青花料是一种含铁钴较高的青料,绘画时线条微晕,自然流畅,其浓郁的色调与莹洁细腻的白釉巧妙结合,加之浓淡不一的青料彩绘于同一器物之上,产生深浅不一,浓淡有致的呈色效果,又有“料分五色”之称,颇有水墨画的特点,艺术价值极高。

元代的另一成就,就是景德镇还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器是用含铜颜料在白瓷胎体上绘画,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白地红花或红地白花的釉下彩瓷器。它与青花相结合,创烧了青花釉里红新品种。釉里红的装饰手法一是釉里红线绘,直接勾勒图案花纹;二是在白胎上留出纹饰部位,用铜红料涂抹其它部位,即红地白花纹;三是以铜红料成片成块绘成图案花纹。景德镇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釉上五彩瓷器,工艺水平相当高。其装饰手法:一种是在白色瓷器上直接用红绿彩绘,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另一种是用红、黄、蓝、绿、紫、金等彩釉直接堆贴起各式花纹,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后者手法比前者更为奇特。

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熟,是中国彩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人们对各种色剂的熟练掌握,丰富了彩瓷的装饰,从此,青瓷和白瓷等传统的单色釉瓷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迎来了明清彩瓷的新纪元。

明代是我国彩瓷的大发展时期。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在明代有了新的发展。当时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拥有天然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御窑厂的建立,官民窑并举,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大大促进彩瓷业的突飞猛进,成了明清两代的主流。

明洪武时期是元瓷向明瓷发展的过渡阶段,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从造成型到纹饰都有带有元瓷的风格。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完全摆脱元瓷的影响,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永乐、宣德青花质坚细洁白,釉质晶莹肥厚,白中闪青,历来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确是非常允当的。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同施于一器之上,这是著名的青花红彩瓷器,它的结合成功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随之而起的是“宣德五彩”,它是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发展到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可谓盛极一时,一方面官窑生产规模巨大,另一方面“官民竞市”的现象很突出,达到明代彩瓷生产的高峰,导致传世彩瓷数量蔚然可观。

斗彩瓷器的发展到成化时更趋成熟,在胎釉、装饰、工艺技巧、造型品种等方面都超过宣德窑。此时的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有些可达到半脱胎或脱胎的程度。成化斗彩在色彩运用上灵活自如,比宣德时期更为丰富,按照不同要求选用,或一种、或三、四种、也有五、六种的,无论选用几色,都设色精当,素雅与浓艳兼之有之。成化年间还首创了素三彩。素三彩是指用黄、绿、紫、白等素色装饰的釉上彩瓷器,色调淡雅突出的特点是不用红彩。总之,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称,其次还有白釉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黄釉红彩、黄釉绿彩、黄釉紫彩、红釉绿彩、酱釉绿彩、素三彩等品种,在明代的彩瓷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创新,工艺精益求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达到了我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此时的彩瓷,除继续大量烧造青花和五彩瓷器外,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彩瓷品种。著名的珐琅彩、粉彩瓷器,均以鲜艳的色彩,精细的绘画代表着我国彩瓷的最高水平。

清代五彩瓷器,以康熙时烧制的最负盛名,它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开始突破了明代单一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这样不但增加了釉上彩的颜色种类,而且是蓝彩的使用后,取采了青花五彩的釉下青花,直接在釉上用蓝彩彩绘,随心所欲,方便灵活。康熙五彩还突破了元、明两代在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把金彩引入五彩中,不仅增添了纹饰的美感,而且使器物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雍正时粉彩盛行,五彩仅作为仿古之作,因此又称“古彩”。

随着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瓷工们利用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料,烧制出颜色丰富,素净雅致且易于控制的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是清代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它是一种釉上彩瓷器,其特点是胎体轻薄,色彩凝重鲜艳,花纹微微凸起,画笔精细。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丰富了我国釉上彩瓷的品种,改变了历来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彩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年间,国产珐琅彩料的炼制成功,改变了珐琅彩瓷器依赖进口的局面,生产得到期迅猛发展。

至雍正时期,受珐琅彩瓷影响和启发,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创制出新的釉上彩——粉彩。其制作工艺是在白瓷上勾勒出纹样图案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氧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渲染,再二次入窑烧烤而成。因此,粉彩瓷器的纹饰比五彩瓷器生动逼真,便以其淡雅柔丽的风格著称于世。至乾隆年间粉彩瓷器发展较快,器型明显增多,入画题材广泛,产量大增。当时的粉彩瓷器多数是在经过精心挑选的细白瓷上进行彩绘。除白地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如珊瑚红地,酱地,淡绿地、墨地等,还把粉彩工艺运用到斗彩工艺中,创烧了“粉彩斗彩”。

素三彩也是清代彩瓷的主要品种之一,它是在明代成化、正德素三彩瓷器发展起来的,其色彩以黄、绿、紫为多见外,增加了釉上蓝彩,其工艺主要是在素胎上先刻划花纹,施白釉高温烧成后,现施各种釉上低温颜色烧成,此种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结合的装饰,是素三彩中的精品,此外还有白釉瓷器上涂米黄、绿、紫、黑等多种低温白釉为地的三彩瓷器。总之,清代是我国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烁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

从整个彩瓷的形成与发展状况看,我国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着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代代相承表现了我国各时代之间彩瓷发展的传承关系;代代相异又反映了各个时代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具有的特色,而这些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装饰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在这极为丰富的装饰纹饰中,它为人们诉说着中国彩瓷所走过的辉煌历程。

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在青瓷的基础上又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高,它摆脱了单颜色釉的束缚,开创了瓷器多彩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国古瓷器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最终合流。

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


元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朝的陶瓷文化及其对中国陶瓷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背景对陶瓷文化的影响,为我们陶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远东、日本等国,最后传到欧洲。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

三、结束语

元朝的陶瓷文化的成就对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及工艺美术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陶瓷生产格局和装饰风格,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陶瓷文化的研究包含历史学,工艺学,美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青花传统工艺与现代陶瓷绘画艺术


我国青花发展历史悠久,在元代直至当代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面貌,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青花传统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青花瓷文化,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种。时至今日,青花瓷传统工艺仍然得到继承与保持,并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古老的工艺永褒青春与活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吉祥如意青花瓷餐具

一、青花传统工艺源流概说

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时期,不过其真正的成熟是在元代。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蒙元帝国的强大使得我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从而使中东地区绘制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料得以引入中国,并在景德镇运用于青花瓷制作中。采用苏麻离青绘制的元代青花瓷发色鲜艳,并具有较强烈的晕散效果和铁锈斑。铁锈斑本是工艺缺陷,却成了元青花的独特魅力之一。

明代时,青花瓷已经跻身于主流产品的地位,其发色既有幽淡者,亦有鲜艳者,同时,分水技法开始成熟起来。

清代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巅峰时期。分水技法达至顶峰,采用特制的分水笔蘸取浓淡不同的色料,使纹饰产生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达到与“墨分五色”相类似的效果,颇为美观。清康熙以后,青花工艺开始衰退,特别是乾隆以后衰退情况更为严重,传统青花工艺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清末民初时,一种艳俗的被称为“洋蓝”的工业钴料也被引入到青花生产中。民国时,以王步为代表的一批陶瓷美术家绘制出极具文人气息的青花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当代,青花瓷依然是陶瓷艺术的主流产品,特别是近些年,在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红遍大江南北以后,青花瓷更是名声大噪。当代青花在工艺上基本保持传统特色,但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具体运用中则与时代紧密结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运用

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运用仍是相当广泛的,这表现在:首先,珠明料等传统青花料仍是现代青花瓷普遍采用的青花颜料,因而在发色上与传统青花料并未有二致;其次,传统分水技法尽管出现衰退,但其运用依然普遍;最后,在综合装饰风行的当代,青花瓷与各种釉上彩、釉下彩都可以综合运用,以产生更为丰富而独特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来,在青花艺术界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学院派青花瓷艺术家的崛起。其中坚力量是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主导的各美术院校陶艺系师生,以时尚而前卫的思想改变着青花艺术;二是外来艺术家跨界进入青花艺术界。其中不乏精于传统中国书画的书画名家,带来了更为深厚而扎实的古典文化气息。

正是这两大群体的介入改变了青花瓷的传统面貌,他们在努力学习和掌握青花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将青花瓷纳入到国内外更大的陶瓷艺术圈当中,大量融入新元素,从而使其在现代陶瓷绘画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三、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运用的意义

青花瓷从真正兴起的元代直至当代,其发展长盛不衰,并在漫长的发展时期始终蕴涵着传统民族文化品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传统工艺为保持青花瓷的民族性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青花瓷自元至当代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极强的适应力,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为己用的过程,如元明时期受到中东伊斯兰艺术与工艺的巨大影响,明末清代则受到西方艺术与工艺的深刻影响,因而青花传统工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吸收各方面文化影响向前发展的。因而在传统上创新是我国青花瓷的重要发展特征,因此,在现代陶瓷绘画语境中,青花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迈进也是完全符合青花内在发展规律的。

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保持青花传统工艺也是维持多元化审美面貌的必然要求。因为,在青花传统工艺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如中东、西方等文化影响,如果将传统工艺完全摒弃,一味只接受西方的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观念,则青花瓷的多元化特性将大大削弱,而其艺术魅力也将大大衰退,因此,将青花传统工艺视为过时和僵化的事物将以摒弃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将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运用反映了我国陶瓷艺术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为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保持传统民族性和多元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青花瓷必将不断地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并不断形成新的传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