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只有陶瓷产业的强大才算真强大(一)

按产业经济学的说法,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至文化、教育等都可称为“产业”。一个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只有产业的强大才有行业的强大才算真强大,是我这些年来对中国陶瓷业的发展状况一直所持的观点。因为现代的中国陶瓷业已经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情况了,陶瓷业已经牵涉到矿山业、交通运输与物流、会展、信息设计、进出口、五金配件、专业装备、能源、包装等等许多部门,需要建立一条非常协调的产业链来保障。反过来看,二三十年前中国陶瓷业为什么做不到强大,就是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甚至缺乏太多的链环。中国人自古就会做砖、做盘碗,但要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全自动压砖机要靠进口,辊道窑要靠进口,整个装备业上不去,制品行业就说不上强大。中国人如果只会生产卫浴间的瓷件,只会提供白瓷,那将永远赚不了大钱,永远处于“打工”的角色。再见证国外的情况,意大利、德国等一些陶瓷业先进国家要比西班牙、英、美等国强些,也因为这些国家陶瓷产业的各个部门都较齐备,即有较完善的产业链。

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世界同行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产业体系配套能力、大砖制造、装备、人力等方面;先进国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创新设计、管理水平、品牌、会展、环保与清洁生产、效率效益、高端产品、投资意识和理念等方面。如此看来,中国陶瓷业的未来要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将现在较弱势的诸如品牌、创新设计、环保等项做好了,才能到达强大的彼岸。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评论:只做只有陶瓷艺术能做的事


这个拗口的题目,是从英国诗人T.S。艾略特谈现代诗歌时的一句话借来并翻用的。他说:“诗歌只做诗歌能做的事”。其实,岂止是诗歌,任何艺术形式在至高层面上,这句话都适用。

近些年,瓷画突然成了画家们的一个兴奋点,与此同时,各类瓷画艺术展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如近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就很有代表性。画家特别是优秀的画家介入陶瓷艺术创作是好事情,他们以自己的优势在特定的层面上提高了瓷画的艺术水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对陶瓷艺术本体的理解有偏差,以致许多画家特别是中国画家,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在陶瓷上还原水墨的效果,他们以为的成功,实际上就是实现水墨由宣纸向陶瓷的挪移。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瓷画作品,无非就是在陶瓷上画水墨画,它与在宣纸上的水墨并无本质的区别。

所以,虽然尝试上手瓷画的画家很多,但大多只是停滞在娱乐化的层面上,包括这次被大家看重的“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中的许多作品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画家介入瓷画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陶瓷艺术的品质。因为,对瓷画而言,创作者在宣纸上的天赋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更要具有将泥、火、釉混做一团,整体理解,从而突显陶瓷艺术物性特点的本领。没有这本领,再出色的画家,即使在陶瓷上制造出再高级的水墨效果,也永远只是玩票的门外汉。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因物性不同而自然形成的“种类”特点,如果忽视这一本质特性,模糊了“种类”的界线,比如将水墨画得像油画,将油画画得像水墨,将瓷画画得像水墨,就等于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以及它们存在的意义。我记得在一次综合性的画展中,就曾发生将一件国画作品,误为油画作品而放到油画展区的趣闻;我更在一个陶瓷艺术的展厅里,亲眼目睹了一件模仿油画的陶瓷作品。前者曾被某评论家误导性地赞赏,后者也是被陈列方所推崇。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它们只能说明创作者的“仿制”技术所能达到的程度,这是技术标准,在艺术上并无特别的意义。当然,我赞同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涉猎旁杂并与其眉来眼去,这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被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跨界”与“融合”。但是,跨界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模糊自己,减弱自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最终还是为了稳固自己作为“种类”的独特性,或者干脆变种为另一艺术形式。没有这样的认知,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更不是“融合”。它只能算是艺术含量很低的娱乐性的“反串”。

在“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的研讨会上,几位与会者的发言非常有趣。一位知名画家认为瓷画“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后四个字是对的,但适用任何艺术形式;前四个字则是将瓷画艺术习惯性地带入了水墨画的评价体系,它在根本上漠视了瓷画的本质特点,而只让瓷画苟活在水墨的世界里。一位专业瓷画艺术家说:“陶瓷绘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应该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但是陶瓷绘画现在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为什么没有独立出来?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上述那位知名画家对瓷画的认识太具有普遍性了。其实,瓷画无论是走具象还是抽象,写意还是工笔的路子,无论采用釉上还是釉下,粉彩还是新彩的技术,如果都不能从根本上脱离对其它艺术形式的简单模仿,而坚持“反串”的路数,那么瓷画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研讨会上,另一位知名画家问道:“陶瓷还能做什么?”这种思考当然也是对的。但应该有个前提,即陶瓷无论还能做什么,都应该有自觉的规避意识,即规避其它艺术形式也可轻易做到的事情,而只做只有陶瓷艺术能做的事。反之,其它艺术形式稍一“反串”,便都可以有模有样地做出陶瓷艺术能做的事,那么还要陶瓷艺术做什么?

厨卫间水火相容太危险 要选“内心”强大的瓷砖


卫生间和厨房在家居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强大,也多是使用瓷砖铺贴的区域,那么问题来了,厨卫间环境险恶,不仅有油烟、脏污,还有水汽侵蚀。世界如此险恶,瓷砖必然也要“内心”强大才能立足。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卫使我们生间用什么地砖以及厨房用什么地砖的知识,为大家排忧解难。

厨卫间水火相容太危险 要选“内心”强大的瓷砖

卫生间用什么地砖

小编的话:卫生间是积水最多的地方,要选择防滑和吸水性好的瓷砖。所以卫生间的地面应铺设吸水率低的地面砖。

因为地面会经常用大量的清水洗刷,这样瓷砖才能不受水汽的影响、不吸纳污渍,而墙面砖用在地面的话,会因吸水太多而变得不易清洁。墙面砖是釉面陶制的,含水率比较高,它的背面一般也比较粗糙,这也有利于黏合剂把墙面砖贴上墙,地面砖则不易在墙上黏贴牢固,可见墙、地面砖是不能混用的。

小编的话:卫生间的防滑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时候,亚光砖有着仿天然岩石的凹凸感,且防滑性极佳,适合于潮湿环境。

厨房用什么地砖

小编的话:厨房是一个“水火相容的场所”,厨房装修的任何材料选用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厨房地面选用地砖是最明智的选择。

厨房地面有些湿漉漉的总是难免的,所以厨房地面防滑至关重要。因此选用正面有褶皱条纹或凹凸点的地砖,以增加地板砖面与人体脚底或鞋底的摩擦力,防止打滑摔倒。

小编的话:对于面积不是特别大的厨房如果使用大尺寸的地砖会显得非常拥挤,相反如果用小尺寸的浅色地砖却可以铺贴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延展空间的视觉效果。

小编的话:用的单一颜色的地砖不免显得地面单调乏味了一点,如果厨房颜色不超过三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带图案的花砖,点缀地面,让厨房平添几分愉悦、活泼、生动的气氛。

小编的话:总之,专家提醒: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应铺设吸水率低的地面砖。厨房和卫生间经常会选用通体砖作为地面砖。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因此得名。这种砖在烧制之后对表面进行了磨制,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也就是一般说的"防滑地砖"。

以上就是关于卫生间用什么地砖及厨房用什么地砖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陶瓷产业不应背负“原罪”


近两年来,中国建陶产业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对于前者,经过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整个产业在虚惊一场之后仍旧一路狂奔,和中国经济一道,呈现出逆势飘红的可喜局面。而后者所带来的压力却是愈来愈大,特别是整个产业目前仍停留于重增长、轻治理的发展阶段,导致社会公众一提起陶瓷企业,就不由自主想到白烟蔽日、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生产场景。在低碳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超短的产业链,致使建陶企业始终需要直面原料、能源、环保等问题,并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原罪”。

在与同行交流时,不少人尤其是“老板级”人士,虽然对今后的发展仍然信心满怀,但隐约之间却对陶瓷产业的未来感到忧虑和迷茫:我们的原料还能用多久?越来越稀缺的能源能支持行业的长久发展吗?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的产业每次都能过关吗?这些都是记者们每次必问的问题。联想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当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建陶制造业就会每况愈下,或不同程度的萎缩或外迁转移到东欧等相对落后国家。以此类比,我国陶瓷产业将来也会遭遇压缩、迁移甚至消亡的境地吗?这确实让人感到担忧!而笔者更担忧的是,企业家对产业前景的悲观预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甚至会让有些人产生“赚快钱、短钱”的想法,从而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觉得非常有必要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企业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一定的资源和能源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陶瓷的制造和钢铁制造是同一个概念,对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由它的生产工艺决定的,就如同人饿了就要吃饭一样,合理的消耗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而且我们生产所用的大部分材料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另外,就目前来看,陶瓷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并未影响到其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建陶产品的普遍需要,并折射出建陶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以上几点,行业人士对于所从事的行业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和定力,而不应该有“原罪”感。

笔者与陶瓷结缘已三十多个春秋,对行业的变迁感触颇深,也一直坚持认为,陶瓷产业是传统产业而非落后淘汰产业。千百年来,陶瓷一直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不仅日用瓷、建筑陶瓷是人类日常生活所需,陈设瓷、艺术瓷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葩珍粹。当众多材质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渺无影踪,陶瓷依旧在岁月流转中华彩依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陶瓷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巩固提升,陶瓷依然是人类生活、文明发展的基本必需品,陶瓷产业仍将长盛不衰。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陶瓷中耗能较大的瓷砖与天然石材、木地板、塑胶地板等系列替代品进行对比,预测一下陶瓷的发展前景。天然石材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瓷砖本来就是石材的理想替代品;木地板消耗森林资源,树木虽可再生但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而瓷砖采用自然界储量丰富的现成泥土、沙石烧制,采料简单直接。塑胶地板属于有机化工产品,与以无机材料为原料的陶瓷相比,有机化工污染的后果将更为不堪。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干脆不使用瓷砖,也不使用石材或木地板,甚至不用塑胶地板,回到水泥铺地、三合土筑地的过去呢?正如人类不可能再回到石器时代一样,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各种材质相比之下,陶瓷产品仍然具有原料丰富、取材简单、材质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等难以比拟的优势。纵然科技发展至今,几千年前发明的陶瓷,其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并且还在不断巩固和提升。

那么中国经济强大之后,陶瓷产业会否效法欧洲陶瓷强国将生产转移到周边相对落后的国家吗?笔者认为也不大可能。首先,中国是地域大国,幅员辽阔,原矿资源丰富,产业转移在国内基本可以实现,无需兴师动众跨国生产徒增成本;其次中国是人口大国,陶瓷需求量非常巨大,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如此雄厚的原矿资源?又能承受如此巨大的产能?再者陶瓷运输量大直接导致成本水涨船高,从市场角度来说也不太现实。

既然我们没有原罪,陶瓷产业也无可替代、难以外迁,更不会走向消亡,是否就意味着陶瓷产业前景一片光明、我们这些陶业人士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绝对不是!我们必须警醒的是,陶瓷的原料构成和生产工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陶瓷产业也必然无法回避原料、能源、环保这三大问题,而此前三十年建筑陶瓷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更让这三大问题成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死穴”,使陶瓷产业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鉴于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更要强化危机意识,真正积极行动起来,即便已不能防范于未然,也务必做到亡羊补牢。

首先是在宏观上,陶瓷产业在宏观上要合理规范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发达地区向欠不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发展,形成营造腾挪的空间。其次是具体到各个陶瓷企业,要积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陶瓷产业的之所以多年来形成高污染的社会形象,并不是技术上不能治理,而是需要企业认真踏实地对环境污染予以整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且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评论:中国传统陶瓷产业的浅白境况


中国陶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真的是欲说还难,用苏东坡一首名诗来意会可能再贴切不过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的陶瓷业,很多事情真的说得清又说不清。

下表是对近一二年的国内生产情况作概略统计的数字。以此为基数,计入不可缺少的配套(如五金件等)和带动的行业(如色釉料、原料、装备等)数字,三大品种的年产量总和不少于300亿件,年耗用的天然矿物原料不少于1亿吨,年耗用的标煤不少于2500万吨,年总产值不会少于2500亿元人民币。此外,这个产业的发展还牵涉、影响到百万人以上的城乡就业岗位,自然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与物流,公共建筑和家居装饰材料供应等等,也就成为现代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产业了。由此,也可从中体现产业的政策方向。

首先,在解决这个产业的节能降能、环保、资源合理利用等一系列事项中,重点是陶瓷砖行业。从实际上看,目前陶瓷砖产区的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负面的,都是问题最多。

其次,即使按表中的设计数计算,每消耗1公斤的原料所创造的产值分别为1.6元、10元、1.66元。砖所创造的价值是最低的;每消耗1公斤标煤所创造的产值分别为10元、25元、8元。卫生瓷最高,砖最低。如果不改变砖的生产现状,特别是资源消耗和大大提高其附加值的话,砖产品生产是不值得大力提倡、发展,而应加以约束。

评论:先说陶瓷产业“转移”再说“提升”


人人都说"转移"与"提升",笔者试论二者在逻辑上的一些关系,并由此展开对一些问题的论述。

那么,先说“转移”,再说“提升”。

先不问佛山陶瓷的转移对承接转移地的经济贡献,对中国建陶业多产区格局形成的影响,也不争论转移之于佛山陶瓷的利或弊,首要问:为什么要转移?或,什么因素导致如此大规模的持续性转移?

不容回避的答案应该是,基于环保压力,陶瓷行业以粗放式生存状态在佛山区域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或者说,本地政府及公众舆论对佛山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关闭、外拓或搬迁。

由此引发的问题很显然是,佛山陶瓷的转移为转入产区带来了什么?基于环保压力而带来的转移,将原封不动为新产区输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烙印,这是不需推断的论断。从实证角度而言,早有消息披露说,承接佛山陶瓷大规模转移的广东清远市,局部地区正面临着佛山南庄早年经历过的环保阵痛。

转移之后,佛山陶瓷的生产方式有没有质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及公众寄予厚望,但进展十分缓慢。许多陶业人士参观过意大利或西班牙,惊叹别国的清洁生产,但回国后依旧缺乏全面改良的决心与动力;当然,这既是宏观的问题也是微观的问题,苛责哪一个环节都是不公正的。

但是,如果转移既没有给承接方带来新形象,也没有使旧产地焕发新面貌,那么关于“转移”与“提升”的讨论就远没有取得实质性意义。

说了“转移”再说“提升”。

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呼吁在转移中提升,或因为需要提升才转移,还是建议以整体提升的方式转移呢?

依靠前面的论述基础,我们发现,这些疑问都只能得出不如人意的答案。

我们最后发现,在我们放声讨论“转移”与“提升”这种大话题时,当中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包括二者的关系竟是那么暧昧。于是,我们最后需要抓紧的,应该还是,我们为什么转移,以及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升的原动力与支撑点在哪里。

评论:某些瓷杂大师值钱的只有证书和签名


当我们上手一件艺术品,特别是瓷杂类,一般会先看它的“工”。这个“工”包含两层意思,作者的水平以及耗费的时间、材料等成本。而艺术的“艺”指的是智慧、创意和思考,“术”则是实现它的具体手段。

有些人如今已经被评为大师,他们原来都是工人出身,但现在都巴不得跟“工匠”二字撇清关系,似乎只有艺术家的称号才是高贵的,我觉得这是错误的观点。在历史上,唐英是督陶官,地位毋庸置疑,但他非常低调,仅称自己为陶人。

我认为现在业界对工匠存在一些偏见。实际上早期画粉彩是热门,工作时间是从晚上开始的,直到凌晨结束,这样做既是为了安静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原创,画好后还特地用煤油灯的黑烟熏了一遍,让它覆盖住图案,拿去烧时就不会被其他人偷窥。其实他们用这样那样的方法都是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的创意同样是可贵的,同样是孜孜以求,而不是简单一句“没文化、有匠气”就给它全盘否定掉了。

头脑再聪明,艺术境界再高,没有“工”做保障,做陶瓷也是要失败的。比如某些著名画家,在他的专业领域很厉害,但来做陶瓷就未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了。陶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是谁随便画两笔就能掌握的。据我所知,像林风眠、唐云等大师,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到景德镇采风时,曾经拜访过许多位老师傅。当时这些外地来的画家都不敢在完整的瓷胎上作画,生怕糟蹋了这些材料,而且他们打心底里非常敬佩这些工艺师。

有些沽名钓誉的现象值得业界反思。直到现在,景德镇还有不少的大师,想摆脱过去的“艺人”形象,自我否定,非要变成教授,变成学院派才舒坦,这样其实根本没必要。我觉得创意人人都有,但手上的功夫和积累的经验是必须的,这才应该是景德镇艺术陶瓷立足于学术圈和市场的基础。一味否定“工”就失去了立脚点,只知道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地“创新”,注定是空中楼阁,不能长久。人们的审美是有共性的,但如今国内的许多艺术品只有“墙内香”,因为墙外的人不认可,反观现在有些大师作品,值钱的恐怕只有漂亮的证书和签名了。(景德镇民俗博物馆馆长雷瑞春)

评论:陶瓷行业应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调整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载文称,即将于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把“调结构,防通胀”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被看作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的会议,对来年经济走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防通胀”政策的提出与“保增长”地位的下降,无疑对目前坊间及经济界是否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诸多刺激政策的争论有了明确的结论。

几乎没有人怀疑今年中国GDP保8目标的实现。前三季度呈逐季上升的态势。但是,这种增长,更多来源于去年以来政府4万亿的投资拉动,出口与消费却仍然在低位徘徊。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带来了资产的泡沫性风险,尤其是房地产的过热,将会对未来建材市场形成深远的影响。

去年的这个时候,行业内几乎是哀声一片,大家纷纷调整策略,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寒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除出口市场增长缓慢外,今年国内陶瓷市场早早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各地陶瓷市场均需求旺盛,远远超过了市场预期。尤其是四川、山东、福建等产区一些低档陶瓷企业的产品,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佛山产区的私抛厂更是风生水起,一年增加了上百条。不少企业感叹当初过于保守,白白失去了今年市场的大好良机。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今年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刺激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明显放缓。伴随着新一轮“防通胀、调结构”高潮的到来,“东莞样本”将会重现陶瓷行业。尤其是经过这一轮经济危机之后,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消费率已大为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储蓄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经济纷纷回归实业,给“中国制造”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国陶瓷将很难出现以往的高增长率。因此,扩充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无疑是陶瓷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过去靠投资和出口带来的高增长模式转移到靠提高效率、靠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关键是产业升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多个场合指出,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之所以巨大,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内外失衡。要改善中国经济,解决经济体系中的缺陷还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否则只能在短期内稳住由世界金融危机引起的不稳定,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陶瓷产业虽然是“中国制造”当中的强势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结构性问题却相当突出,粗放性特点非常明显,基本上都是以大量资本、土地、原材料、能源和低价劳动力在推动,以技术要素增长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从而造成了行业内的诸多弊端,如价格战不断,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普通打工者收入过低、一些节能环保型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推广难。

种种迹象表明,陶瓷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整治的高潮。无论市场怎样的冷暖多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是陶瓷产业无可回避的发展路径。而任何的困难与问题,越是主动面对,积极调整,就越容易解决,反之,被动、消极的等待,只能被市场所淘汰。趁现在还有喘息的机会、翻本的机会,早走一步,主动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风暴,无疑是下一阶段陶瓷企业生存的战略性法宝。

评论:陶瓷产业是佛山发展“第三产业”的障碍?


前天召开的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会议,主题是通过下一届协会班子的选举办法与确定候选人名单,但也许是因为政府官员在场,也许是好长时间大家没有碰头,总之机会难得,大家频频跑题,讲自己最关心的话题。而最关心的话题自然是陶瓷企业的大搬迁问题。

一方面是政府持续的高压态势:国务院发文规定节能减排不达标一把手就地免职,佛山政府将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提前到2009年上半年验收,南海区的罗村则成为政府重拳整治的示范点,要求两年半内41家企业实现产业转移,其中全部的陶瓷企业2009年底要搬出罗村。本次会上,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也再次表态:不达标的陶瓷企业是走是留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将整治工作验收时间提前也是铁定的,被列入整治名单的企业不要再有什么幻想。

但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的极度困惑。正如一些企业代表提出的:政府重拳突击整治,之前与协会、企业的沟通不足,陷企业于被动,一刀切的做法更是难以接受。就算要搬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厂子怎么能说搬就搬。俗话说:“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于是,有关搬迁补偿问题就成为另外一个焦点。

罗村每家搬迁的企业根据情况不同,可以得到政府20-200万元不等的经济补偿,原租期未满的厂地,在租期内的收益仍然归原企业所有。对于规划中的罗定市陶瓷、玻璃产业承接基地,罗村街道办还答应与罗定方面共同承担前期三通一平的投入。禅城区政府则承诺:转移出去的企业在当地纳税,属于税收分成的那部分,禅城区政府将把该部分返还给企业。而企业代表则进一步建议,政府应给予搬迁企业未到租期的工业用地转为商用提供****方便,而经济补偿的标准则太笼统,缺乏操作性,有些企业搬迁的损失难以估量。

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转移中,佛山一些陶瓷企业现在只剩下向政府讨经济补偿的资本,这令那些见惯了这个行业辉煌的人难免唏嘘。

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是60%,佛山是34%;占地1000亩的陶瓷厂年产值最多20个亿左右,而佛山普利华相机则可以做到100个亿,美的电器则能做500多个亿。佛山陶瓷要腾出地来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想办法如何引领高端,一块地变两块地用。这是一位官员算的帐。

佛山的产业发展,还没有发达到可以放弃二产专门发展三产的程度。我们的工业很粗放,恰恰说明水平还不高,需要长期努力,而不是全部赶走。这是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最近在公开场合演讲中的一段话。

在佛山陶瓷完整产业链上谋生的人有一二十万,这些人的消费力对佛山三产发展起支撑作用。佛山放弃了作为二产的陶瓷,实际上对三产的发展也是一种伤害。这是行业资深人士的看法。

孰是孰非,也许只有等到历史老人来判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只有陶瓷产业的强大才算真强大(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只有陶瓷产业的强大才算真强大(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一般的瓷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