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瓷

历史过程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这个行动过程又被隐含于其中的思想过程所支配。因此,在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时,就不能只关注表象,而应搜寻那些蕴涵着思想的外部表征,即关于人类心灵在过去的岁月中留下的痕迹。

一、无纹而饰的釉色之美

脂玉般莹润而略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有别于其它类瓷器的最显著特征。由于青釉的质感、色泽及其隐隐透出的人文气息本身已经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十分吻合,因此,青瓷常常以无纹为美。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青色怀有敬意。青色,在先民心目中意味着生机、宽广、正直、高尚。青瓷的出现恰恰暗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敬天尚青的内在精神需要,因此在瓷器的釉色上有了以青为主的取向。

青瓷釉色的微妙之处是难以言传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如唐诗人陆龟蒙在《题秘色越瓷》中有这样的诗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以此来形容秘色瓷的釉色之美。这种釉色应是偏绿的青色,如同在深山幽谷中,给人以满目青翠的润透清新之感,这类偏淡碧色的釉还应包括“葱翠”、“梅子青”、“豆青”等。另外,人们还称汝器那种青中偏蓝的釉色为“雨过天青”,而汝器之所贵,也正在于这种青蓝色的闲澹之中,含有深远无穷之味。这种釉色还有“卵青”、“粉青”、“灰青”等,每种青色之间都有所差异,但都略偏蓝色。青瓷釉色之微妙不但在于有冷暖之变幻,还因窑焰而有浓淡之差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又如同中国人的性情——含蓄、玄妙而灵动。

没有纹饰的青瓷,可将之喻为一位恬淡的仙人,常默默无言,心灵却非常微妙、闲适、优雅而自乐。这是一种在宁静中显示出的静谧之美。宋瓷中的汝、龙泉、影青等都以无纹为胜,且通常以厚釉为上,因为釉之厚薄如水之深浅。愈深的水、愈厚的釉,愈能给人以深邃、神秘的感受。显然,青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所崇尚的“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标准。

此外,人们在赞美一件青瓷时,常常将其喻之为玉,如“越泥似玉之瓯”、“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瓷玉相通,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中华农耕民族对土、石、玉的审美观的延展 ;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把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正所谓 :“类冰比玉,以玉喻德”。因此,瓷器以青色为取向,是从晋至宋的审美主流。

二、片纹雅饰

虽然青瓷的釉色充满了魅力,但青瓷并非全都遵循“无纹而饰”的原则,宋瓷中的哥窑就以开片而闻名。开片是一种釉面裂纹,是因瓷器胎釉受热后收缩系数不一致而形成的。这种现象早在原始青瓷时就出现了,本来都是被视为窑疵的。到了宋代,哥窑始创了以开片纹为釉面装饰的风格。孙瀛洲在《谈哥汝两窑》中谈到:“汉唐以来瓦器、瓷器釉上,多有本色细碎片纹,隐约可见,都是自然的片纹,而哥窑的片纹则是由人工技巧控制而烧出的。”哥窑的片纹在纹理上是很有讲究的。“小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陶雅》)这种片纹还被称为“百圾碎”。据《龙泉县志》记载 :“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后来这种装饰手法被官窑所效仿,出现了亦以开片为饰的官窑瓷。

古窑器的片纹与釉色都是随着窑焰而自然生发的,这两者又往往妙契呼应,色因窑焰而变化,而其雅俗亦是仁智互见,一般来说以纹线明朗爽快兼曲折有致者为上。将这种片纹自然的青瓷和无纹饰的简洁典雅的龙泉窑瓷相比,又多了几分凝重的气度。文人雅士们也非常钟爱这类瓷器,故常常用它来制作笔筒、砚、洗等物,以示高雅。

三、刀法如笔意,布局通画理

如湖水般润澈的青瓷,具有厚釉失透之感。根据这个特点,青瓷除了以无饰为饰外,还产生了一些适宜于这类釉色的装饰方法。如刻花、划花、贴花、印花、堆雕、雕镂、弦纹等。其中以刻花最为典型。这种装饰手法早在越窑早期就已出现,发展至宋代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地域个性的南北两派。南派以龙泉窑为代表,以端庄典雅为特色,刀法含蓄、细腻,刀痕深处的釉肥厚,色泽深澈,而刀痕浅处色泽渐淡,富于变化,在静谧之中又多了些动感,正所谓“林之无鸟不静”。与南派风格不同的北派耀州窑青瓷,胎体相对较厚,属厚胎器物,因而在刻花装饰上以深刻的手法为主。即沿着纹饰的轮廓线垂直刻下,进刀较深,纹饰以外按一定坡度近深远浅地剔出适当的空地,上釉烧成之后亦是凸的地方釉薄色浅,凹的地方釉厚色深。但由于耀州窑的凹凸对比相对于龙泉窑要强烈得多,因而在层次上更为清晰,黑白反差亦更显著,具有浮雕感,给人以粗犷有力、刚健泼辣的印象。

青瓷的刻划很像书画中的笔意。刀法随笔意,笔意追刀痕的例子有很多,如远古的金石、甲骨文字、隶篆书法和远古陶器上的刻痕。同样,在不同时期的青瓷刻划上,也可看出同时期绘画笔法的明显变化,如六朝以后书画笔法的刚柔兼备与晚唐五代越窑瓷上的刻划相呼应,正所谓“阴刻细线见指功柔,斜刀坡撤显腕力泼。”到了宋代,雕法刻艺已达妙境。

优秀的青瓷装饰除了需要刻划工夫外,更需要进行经营布局,合理安排整个装饰面。在瓷器上,由于其立体的特性,在装饰过程中,既要考虑纹饰结构的中规中矩,又要兼顾上下左右的收放争让之趣。

当我们通过心灵去体验那些隐含在具体瓷器中的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时,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器物的制造不仅仅是包涵纯技术的成分,在超越了单纯地为求取生存的物质事实的界限后,人类精神的丰富性恰好在器物里找到了一个直观的宣泄口和可靠的栖息地,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生活中所能依据的传统内容。

扩展阅读

专家解读印纹硬陶的前世今生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一样都是瓷器的鼻祖吗?印纹硬陶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独特的一枝奇葩,对中国瓷器的出现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印纹陶与后期印纹硬陶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

11月29日,来自国内外的150多位古陶瓷专家和学者,汇聚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萧山,参加印纹硬陶学术研讨会,就印纹硬陶的起源与发展、南方印纹硬陶的分区及相互关系、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展开研讨、交流,解读印纹硬陶的前世今生。

位于萧山进化镇的国家级文保单位茅湾里窑址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片,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印纹陶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里手(一种制陶工具)

国内首次印纹硬陶专题性学术研讨活动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见证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介于陶瓷之间的特殊器物,印纹硬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印纹硬陶作为一种陶器品种,和其他史前文化类型陶器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在泥条盘筑法制作过程中为了修坯、整形等需要,在器外壁用刻有几何形纹饰的拍子与器内壁的里手内外联动拍打,使器形规整并达到装饰的目的。这种由早期低温的印纹陶逐渐发展成为高温烧成的印纹硬陶,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百越地区,是古越文化的象征物。印纹陶从新石器时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汉代。当然,作为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陶器,至今在云南等地,还有不少人在制作和使用印纹陶。

长期以来,由于印纹硬陶制作工艺和应用等因素,少有专家和学者对此给予关注。印纹硬陶的研究一直是陶瓷学术界的薄弱环节,学术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当然也存在不少争论不休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次在萧山召开的印纹硬陶学术研讨会,是国内第一次组织的印纹硬陶专题性学术研讨活动,对于厘清印纹硬陶的历史与发展、印纹硬陶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让公众更好地认识印纹硬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中的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萧山有国内最早的印纹硬陶

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萧山与印纹硬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萧山,发现有目前国内最早的印纹陶标本。在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就有数片拍印纹饰的陶片,其拍印的纹饰有交叉绳纹、几何形的方格纹、篮纹等。

萧山,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萧山进化地区的浦阳江流域,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二十余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有窑烟”的民谣。可以让人想到当初制陶业的宏大景观。

萧山,是越国重要的制陶基地。萧山南部的丘陵地带蕴藏着大量的制瓷原料——瓷土矿,就近取材,十分便利;丘陵中植被茂盛,燃料充足;浦阳江直通钱塘江,东西通达,便于陶瓷器的运输。另外,吴越两国连年征战,铜矿贫乏的越国将民间金属类用具用于制作兵器。从而促使陶瓷器的需求量大增,也促进了陶瓷生产工艺的提高,造就了古代萧山发达的制陶业。

为更好地配合本次学术研讨会,萧山博物馆还举办《陶瓷之间——印纹硬陶与早期青瓷器特展》展览,共展出不同时期印纹硬陶文物与标本380多件,对早期陶器及拍印的原始纹饰,夏、商、周各时期的窑址发掘状况等进行展示。展出时间从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2月28日结束。

据悉,本届中国古陶瓷学会2016年年会暨印纹硬陶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萧山区博物馆执行承办。(原文刊于:《杭州日报》2016年11月30日第A08版)

华青瓷


 华青瓷:这种青瓷继承了古代青瓷的本质特点,又创新产生多个超越古代青瓷的性能优势,在整体上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时代美学理念的进步。

质地美:从里到外散发的优雅沉静,标志着华青瓷制作技术迈向新的更高的层次。华青瓷采用天然玉石入釉,通过烧成过程中产生神秘窑变所形成的结晶体,使釉色温润,晶莹透亮。历史上的青瓷,其表现力往往局限于表层的釉色,而华青瓷由于材质的通透性而呈现一种整体的质地感。这种质地感,使华青瓷在制造技术上超越任何一类青瓷。

空幽感:这是华青瓷对天青色的最具创意的发现与表达。华青瓷由于材质的整体通透性,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空灵幽深的感觉,这是在历代青瓷不曾有或者说不曾达到的效果,也是只有利用现代科技才能实现的创新。空幽感的体现,深度适应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这是华青瓷在中国青瓷美学境界上的重大突破。

影青瓷的特点


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 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

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龙泉青瓷宁静、含蓄的美


近几年大量藏家盲目出现在陶瓷市场上,对瓷器的审美处于由表面再深入内在的过程,纷纷将资金投向视觉漂亮的彩瓷。作为现代陶瓷艺术精品,龙泉青瓷的收藏目前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是一些现代名家的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一些收藏爱好者的新宠,并且价格也不菲。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如今也是进入了艺术丰收期。这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如今的价格空间非常大。从拍卖市场中可看到,同为大师级的职称,很多书画艺术家的作品价位现在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元,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价位现在也就是在几万到几十万元这个阶段。如龙泉青瓷名家毛正聪的作品“皇后壶”曾在杭州拍出了39万元的高价。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大师徐朝兴的“五管瓶”,两年前在北京以70万元的高价卖出,创下了有史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单件最高价。但即使如此,龙泉大师作品的价格相比景德镇大师的青花作品而言,也不过是其1/3,龙泉瓷的价值还远没有被发掘出来。

青瓷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包含了宁静、含蓄的美,这种中庸的特性可以想象在未来崇尚复古、传统的时期,当人们的审美回归本来,将会真正被人们所喜爱,这也使龙泉青瓷具备了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专场“逸翠凝芳——日本所藏重要宋代官窑青瓷及古画”,整个专场只有两件拍品,其中的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最为引人注目,此件拍品最终以6753万港元成交,创下宋瓷的拍卖新纪录。

对瓷器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拥有一件上等的龙泉青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龙泉青瓷不但烧制需要经过80多道工序,而且一件上乘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大师们几十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的结晶。

龙泉青瓷名声大噪始于北宋后期,发展到当代,历经了宋元时期的辉煌和明初的下滑。时至今日,龙泉青瓷仍保留其优良的工艺,并加以创新和完善,融入了现代气息元素,不管在技艺层面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精彩绝伦。

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必须使用大量纯净的水,而青瓷的品质往往由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属元素来决定,制成的青瓷,其价值与黄金等值。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5大元素之综合,便成就了青瓷。

在位于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南新仓文化街二层的翠峰青瓷会馆汇集了夏候文、徐朝兴、毛正聪、陈爱明等10位大师作品,其中国家级大师夏候文的力作《庄子秋水:子非鱼乐图》青瓷大瓶,国家级大量毛正聪的哥弟珍珠梅瓶,陈爱明大师的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珍品《泉》等都是精品中的珍品。在欣赏这些精品龙泉青瓷时,你会发现青瓷不像别的艺术品,容易让人一见钟情。无论哪件青瓷作品,不论你盯着它看多久,你的眼睛都不会感到疲累,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此外,龙泉青瓷有“雍容之量”,但没有“华贵之俗”。她有“诗风之纯”,有“楚骚之情”,有“建安之骨”,有“唐诗之秉”,有“宋词之意”。这便是龙泉青瓷的美学特征。十一长假期间,翠峰青瓷会馆将举办青瓷大师鉴赏会。会馆内梅兰吐幽,可一边用青瓷茶具免费品尝龙泉名茶,一边欣赏名家名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龙泉青瓷则恰恰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全部精要。一个静穆精美的龙泉青瓷,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艺品,更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摆设,即使是一片青瓷碎片,也在阳光下述说着中国多难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昆仑鲁青瓷 无双窑变彩


昆仑鲁青瓷无双窑变彩是昆仑瓷器历时3年,由昆仑瓷器签约的国家级、省级大师组建班底,联合景德镇高温窑变釉艺人进行了上千次的烧制实验,来实现此次南北瓷艺的大融合。在艺术创作上南北相融,使用高温窑变釉取代普通的陶瓷颜料进行创作,所创作品既具北方的豪放醇厚又具景德镇的灵动轻便,独特的“着釉”、“堆釉”绘制手法,即使作者本人也无法重复创作。

在作品的烧制上,采用双窑变烧制,通过独特的“融釉”工艺将南北瓷都最具代表性的窑变工艺进行融合,使其在同样的烧制温度及窑炉气氛下发生不同的窑变取向:昆仑鲁青瓷青釉通过窑变求一色,景德镇高温窑变釉通过窑变求多彩。两种窑变既保留各自特性又进行了完美融合,窑变天成。

双重的不可复制性、双重的窑变工艺成就了无双的艺术珍品!

《敦煌菩萨》

瓶型:昆仑鲁青瓷三面莲花瓶

尺寸:280mm×120mm

《玉女系列》

瓶型:昆仑鲁青瓷扁瓶

尺寸:360mm×220mm

《李清照》

瓶型:昆仑鲁青瓷扁瓶

尺寸:360mm×220mm

《济南的冬天》

瓶型:昆仑鲁青瓷扁瓶

尺寸:360mm×220mm

龙泉青瓷有什么艺术特色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灿烁的“瓷国明珠”。

影青瓷|淡薄如水 瓷中君子


影青瓷又称映青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影青瓷茶杯

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器型以盘、碟、碗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影青瓷陶器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影青瓷发展很快,1983所创青花影青瓷,这一成果轰动瓷坛,引起国内外客商很大兴趣。产品获轻工业部和江西省的优秀产品获。青花影青瓷集传统的青花、影青、刻花于一体,使幽倩致的青花,晶莹剔透的暗刻花纹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衬托,交映生辉。1985年底,青花影青瓷获国家银质奖。

影青瓷花瓶

“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早期器皿多无纹饰,或有少量刻划极为简单的花纹,如蔓草纹、水波纹等。中期以后,花纹显得繁杂,刻花、印花大量出现,常见的有菊瓣纹、莲瓣纹、石榴花等等。“影青”的刻花、划花大多数构图简练,给人以雅致之感。

例如海浪纹,仅用梳篦式工具随意在器皿上划几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划几个随意的弧度,即可出现一幅汹涌澎湃的水波浪图画,如再添上几条小鱼,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婴戏牡丹也较为精美,一般表现的是两小孩追逐于牡丹花丛中的图案,匠人刀法娴熟,流畅有力,将婴儿天真活泼、烂漫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家居装饰·影青瓷摆件

在21世纪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钧州青瓷对钧瓷的影响


"钧州青"是"钧州青瓷"的简称,清朝初年已见文献记载;清顺治时汪介人在"中州杂俎"中道: "钧窑 、汝窑、柴窑钧州瓷器,谓之,钧州青,最为海内所重,久不制造,自寇燹后已如彝鼎不可复得。

古代文献中,青瓷常常被称为“青窑器”或“青器”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钧州青一词,意思是钧州生产的青器,或者青窑器,汪介人把钧州青与汝窑、柴窑瓷器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在呈色和用途方面具有一致性。

从发展次序来看,钧州青是汝窑瓷器的变种,作为一种日用瓷器,它和北宋末年的汝官窑瓷器有清晰的传承关系。

钧州青的颜色分为天蓝和豆青,与汝窑瓷器的天青和豆青基本雷同,正品颜色泛蓝,汝窑称之为天青,钧窑称之为天蓝(如果温度略低,就呈现青绿色,正因为这个缘故,豫西地区陶瓷业中会有“钧汝一家”或“钧汝不分”的说法

钧州青是日用青瓷,至少在金代后期就出现了,这类瓷器往往有红色斑块,是将铜料研细,做成颜料,用毛笔涂在釉面上,烧制后,铜料经过还原,呈现为红色或紫色。

图 是河南叶县文集遗址出土的 钧州青瓷器,时间大致在金元时期

金朝后期明昌时代,禹州神垕镇刘庄窑( 或称刘家门窑) 就出现了“钧州青”风格的瓷器,这类瓷器的生产一直延续到元明时代(推测金代前期的大定时期,就应该存在着“钧州青”类瓷器,但是因为实物资料缺乏,我们还不能贸然下结论。

个别“钧州青”类钧瓷,由于釉料配方中混有铜矿石,在特定环境下,釉面会出现通体闪红的现象,与宋金时代严和店窑印花青瓷出现的红斑一样,都不是有意为之, 笔者以为,探索大定时期的“钧州青”将是未来钧瓷文化研究的重点。

佛教和中国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南北朝青瓷赏珍青瓷莲花尊


·莲花尊

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有的莲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上而下达7层之多的仰覆莲花瓣构成,尊肩有系穿,尊颈略细长,饰有花鸟云龙。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作有出土于河北省景县、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莲花尊。

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著名的青瓷“莲花尊”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上下仰复两朵莲花相对而成的造型,周身高凸而丰腴的莲花瓣纹饰,给人以奇特、雄伟、厚重之感,体现了北方青瓷的特色。

·莲花尊

唐以前的尊一般都是盛酒器,但莲花尊造型硕大,纹饰精美,绝不能简单视为盛酒器。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相吻合,莲花是佛门圣花,而且这件莲花尊颈部的下段还有4个交脚而坐的佛像。这些表明,青瓷莲花尊与佛教之间关系密切,而酒在佛教中被视为禁物,因此它显然不是用来盛酒的。青瓷莲花尊大都出自墓中,而且墓主有一定社会地位,有理由推断,它当是南北朝社会上层使用的带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器。

·莲花尊

腹部的浮雕莲瓣是莲花尊的重要造型特征,俯视时向外伸展的层层莲瓣宛如盛开的莲花。如果俯视莲花尊的造型,有专家惊奇地发现其形状如曼荼罗坛,且与印度珊奇佛塔的造型十分相似,方形的纽恰如塔顶上的方形平台。只不过如曼荼罗的莲花尊是建立在巨型的莲花之上。曼荼罗是佛教中神秘宇宙的形式,一般是一个圆形围绕一个方形,小乘佛教讲究涅槃——即舍弃肉身才得以涅槃。如果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吴晋时期流行的作为死者灵魂的栖息物或寄托物的谷仓罐这时已消失无踪,莲花尊很有可能是取代谷仓罐的随葬品,它不仅可安放灵魂,而且加入了佛教因素,能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于轮回之苦,进入涅槃境地。可以认为莲花尊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影青瓷 晶莹剔透清爽醉人


“影青是中国陶瓷的艺术珍品。远在宋代,它就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影青瓷是青白中带有一点深浅不一的浅湖色,晶莹润彻,透明性强。”

影青瓷

影青其实是一种青瓷,和定器也有颇大的区别;在色调上,定窑是一种乳酪样或牙白色的乳白,影青则是一种青白中带有一点深浅不一的浅湖色,在透明度上,定窑釉呈乳溺,透明性差,影青晶莹润彻,透明性强。影青是釉料中含有少量铁分经过原焰烧成而呈现的色调。古代景德镇的瓷釉配合都是石灰石为主要助熔剂,石灰釉的特点是氧化钙含量在0.600分子当量以上时,即使釉用原料中铁的含量很少,经过还原焰烧成也会产生一种浅青色调,所以影青是当时景德镇常用釉料配合及一定的烧成条件下韵必然客观产物。

影青瓷瓷器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中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解放后,在景德镇附近之牛屎岑、洪源、三宝莲、南市、湖田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影青瓷片,而且不少系宋、元时期所制宋、元时景德镇窑已有三百座,生产量很大的,远销它处的也不少,所以影青瓷出土的范围也极广,无论现东北、华北、黄河南北及长江流域各地都有发现。因此,加深了一些人对影青原产地迷惑的原因。 影青以铁为着色剂,多在雕刻花纹的生坯上施釉,釉厚约及1.5毫米,在还原气焰氛下,以约1250-1280℃温度烧成。影青是景德镇宋代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细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

清爽醉人

南宋影青印花芒口碗,高6.3厘米,侈口直径18.5厘米,底足6.5厘米。该碗所施釉水细腻柔润,色泽白中含青,犹如清亮的湖水,印花纹凸起处因釉水流失而泛白,凹入处因釉水积聚而泛青,两者色差对比鲜明,真好似风吹湖水波光潋滟,那是一种清爽醉人的感觉,甚为雅致可爱。

南宋影青印花芒口碗

景德镇附近的牛屎岭、洪源、三宝蓬、南市、湖田等地先后发现了大量影青瓷片,不少系宋、元时期所制。宋、元时景德镇窑已有三百座,生产量很大,以后历代都生产,1949年后,景德镇有些瓷厂采用色剂加基础釉的方法制成新影青,其优良者也酷似传统影青的釉色而被广泛应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