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世上唯一没有开片的汝瓷——“水仙盆”又称“猫食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一个老太太很有心计,为了卖猫,搁一个名贵的盆做猫食盆,谁来了都不敢直说要买这盆,都说买老太太的猫,搭上这盆。

老太太说:我不能搭上这盆,我还得靠这个盆卖猫呢。

这个笑话不是凭空而来,历史上有据可查。

我们翻阅史书时发现,曾经也有位著名人物将一只名贵的盆称为猫食盆,他就是乾隆皇帝。

当时,宫廷中藏有一只汝窑水仙盆,乾隆为此专门写过御题诗: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

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

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

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说:这官窑,我也分辨不清楚是宋代的还是唐代的。

官窑莫辨,其实应该是汝窑莫辨,乾隆皇帝分不清楚汝窑和官窑。

汝窑有点儿偏蓝,官窑有点儿偏灰。

一个不是搞专业的外行人看来,差距不大。

火气都无则是称赞它是个老窑瓷器,火气都没了。

如今鉴定的时候常说这瓷器火气十足,意思就是新的,刚出炉的,所以火气大。

宝光是说瓷器上的光泽非常舒服。我们老说一个词包浆,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猧食器是什么呢?就是小狗的饭盆。

史书上记载,观赏犬中的小狗叫猧。

乾隆说,养的小狗只有蹴秤,就是踩到秤上以后,才知道主人豢养的恩情。

难得乾隆爷写了这么一段动感情的描述,但是他弄错了,他把观赏犬认为是猫了。

尽管如此,乾隆爷也非常珍爱这件猫食器。

乾隆十年五月时曾传旨:将猫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内安抽屉。

紫檀描金台座

架内有可打开的匣屉,里头收纳了一册他临摹宋代四大书法家作品的《御笔书画合璧》。

这个座做好以后,一直在清宫里收藏,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笔御笔书画合璧

这件汝瓷水仙盆除了有这么一段身份之谜外,令其闻名于世的,是它本身的价值。

现今传世的汝窑瓷器几乎都有开片,除了这一件。

明代鉴赏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认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即无纹是汝瓷中的顶级佳品。

因为有玛瑙作为原料,釉色呈现出绝妙的天青色,釉层润泽完美,几乎不见冰裂纹。

如此顶级又稀有的水仙盆曾经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在宋代,水仙盆的具体用途目前还未有确切的解答,不过清代绘画中能够见到其作为盆景用器出现。

例如宫廷画师所作《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以及《乾隆帝是一是二图》中,都能见到汝窑青瓷水仙盆的身影。

《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M.tAOCi52.Com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有过一次统计,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汝窑,就是看看雍正时期宫里到底有多少汝窑。

这个档案现在还可以查到,只有31件,很少。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汝窑

那么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

2015年的时候,北京故宫博物院把能够集中起来的汝窑集中在一块儿做了一个展览,展后又出了一本画册,画册对全世界博物馆已知汝窑数做了一个统计,说世界存世汝窑一共有92件。

汝窑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博物馆的汝瓷藏品都是传世品,也就是在世间流传、基本没入过土的文物。汝瓷因烧造时间短,加上历史上战乱和天灾人祸,传世不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流落在民间的汝瓷珍品一定有,多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7件是最有力的证明,有多少在民间,没人知道。至于有人说民间没有汝瓷,那纯粹是不负责任的无稽之谈。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汝窑经典文物天青釉无纹水仙盆赏析


天青釉无纹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6.9cm,口径23x16.4cm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系传世汝窑器中唯一无纹片者,仅略见未完全熔融的石英质流淌於釉中,益增釉色凝练的趣味。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器底刻乾隆书御题诗一首: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后署乾隆御题,并钤比德、朗润二印。

古代瓷器:宋代官窑的唯美开片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北宋官窑粉青鬲式炉

釉质感来说,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属质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有的通透晶莹,像龙泉窑般肥厚,如此丰富多元的釉色,难以作为官窑的典型特征。其实仔细观察所能见到的官窑实物,就会发现,它们的釉面几乎无一例外都开片。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并开创了后世以釉面开片作为瓷器装饰手段的先河。

北宋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小方壶

官窑之前的瓷器开片现象,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在开片作为装饰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使用者或收藏者极力避免的现象不会被当作美感欣赏,只不过烧制时出现的开片大多细微,如针如毫,肉眼凑近了才能发现,远看不明显。

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官窑有意追求开片并引以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模仿。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显和突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风雅作祟,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明显,还遍及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使用也无妨,使用过之后,使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菊花式盘

接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还是完全不接受,成为了使用者必然面对的选择。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

汝窑的珍贵,让当世人容忍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接受,统统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官窑初期对汝窑的继承和模仿,把开片这种形式也继承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地追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追求开片。

南宋郊坛下官窑天青叶式洗

在釉彩没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装饰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段制造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变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独特。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造合理控制釉面开片,把开片作为一种装饰效果的可能性。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试验,终于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成为官窑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并受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造。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

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玄纹盘口长颈瓶

官窑的开片到底标准如何。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有得像鱼鳞、有得像渔网;开片成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透明状态,未经使用或染色,有的则刻意染色让纹路更清晰;纹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破坏整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

北宋官窑粉青花觚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变化原理在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时现时隐,变化无穷。如果釉层再加厚,层次增多,这种开片纹理更加丰富,变化更加神奇。

宋官窑青瓷葵花式洗-台北故宫藏

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当难度的工艺来实现。哪怕至今,这种工艺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传承。官窑与汝窑一样,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绘。然后,官窑比起汝窑,静谧的釉色中更加透着流动,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朴典雅,而宛如天成、千变万化的开片,使得官窑锦上添花,如获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神奇万千。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

作为礼器的官窑,被供奉给上天时,上天或许也会情不自禁。

瓷器的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钙釉铅釉,均俱开片,浅且薄,无特美。

自宋始,犹如墙上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有影而无踪。

宋代的乳浊厚釉,南北争高,千古独唱。一时绝技,后世无传。

北有汝,钧之蓝,南有官,龙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开片,深切奇诡,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无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炼丹之妙。

“留白”彩陶盆 古代瓷器知识


这只彩陶盆,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古代瓷器知识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此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