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明代高足杯

高足杯又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这种上部为杯或碗形,下部为高柄当足的器物,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高足杯也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个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明代以青花高足杯为盛,敞口外撇,深腹内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细腻,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鲜艳。

永乐甜白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此种式样的高足杯为明代成化官窑首创,明代人称之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现之前,人们一直以为明代宣德官窑高足杯最美,此杯问世后,更受世人喜爱。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清代茶叶末釉高足碗


片状结晶体而得名。茶叶末釉的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多用于装饰仿古器皿,深厚古朴,气质高雅。

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清代茶叶末釉制品主要有碗、盆、盘、罐、瓶等。

高足碗,又称靶碗,有中空足封闭底印和不封底两种。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较之略大。这种纤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较为流行,品种有青花、斗彩、茶叶末釉等,以明永乐红釉、宣德釉里红、成化斗彩最为名贵。

古代瓷器:乾隆粉彩鸡缸杯


乾隆皇帝一生喜欢作诗,并将他的诗文与花鸟或山水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颇多,坚脆之质于焉辨,坚朴脆巧久暂分,立德践行义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乾隆丙申御题。诗尾以红彩绘干、隆两枚印,诗文旁母鸡带领雏鸡悠然觅食。整体结构和谐,画面精美,色彩绚丽。乾隆御窑鸡缸杯取材于成化鸡缸杯而加以改造创新,独具一格。尤其于杯壁的方寸之间以工整的小楷书写超过百余字的乾隆御题《咏鸡缸杯诗》,绘画书法均精致入微。

古代瓷器:明代外销瓷“调温器”


外销瓷调温器

外销瓷调温器

偶然翻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得知南宋道家典籍《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以下简称《丹经》)中介绍了一套成系列的炼丹器,这些炼丹器分别配备不同形态的温度调节器,竟获得了意外的启发。《丹经》中记录的炼丹器无疑在科学史上拥有不可轻估的地位。其中的温度调节器系列就颇为神奇,它们被刻意设计成不同形状、不同容量的盛水器,顶部是个敞口水盂(名为水海),二者之间以密封水管相通。炼丹时,把容水器置于鼎即反应室内,在漫长的炭火加热过程中,随时通过水海添加温水,以此控制反应室内部的温度。李约瑟敏锐地指出,《丹经》中出现的温度调节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炼丹界,而是被引入日常生活,发挥了更为广泛的、也是真实有效的作用。他所发现的例子是《北山酒经》中造酒母时所用的追魂瓶,并指出日本酿酒业也用类似的器皿控制酒曲的发酵过程。《北山酒经》中的方法颇为简单,把一个一两升容量的瓶子内装满热水,密封之后安置在盛满热糜的大瓮瓮底,等到饭糜开始发酵,便立刻撤走。这一加速发酵的方法称为追魂。有意思的是,《丹经》中记有断魂之法,是把炼丹材料以不同形式的温度调节器前后热加工两次。酿酒工艺与炼丹术一样,对于以容水器作为调温器促进化学变化的过程,用带有魂字的概念来定义,这也证明了二者之间必有某种联系。《丹经》中的多款调温器形状变化不一,是引人注目的亮点。断魂之法第二阶段用到的调温器,是三条弧形水管,在顶部和底部均汇合在一起,并于顶部通过一个短管与上面的敞口水盂接通。看到书中的相关插2厘米,顶部如杯,杯底有花形筛孔,其下为一段颈管,然后分成三条弧形管,每条弧形管各通向一个球形壶。此器如果盛装饮料则颇不实用,尤其难以清洁内部,所以其用途一直成谜。然而,一旦将其与《丹经》中的三管式调温器进行对照,就不难看出,白釉三壶连通器正是一件制作华美的调温器。与《丹经》所介绍仪器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出土瓷器的三条曲管没有在底部收拢到一起,而是分别膨大成壶,壶底带有圈足。显然,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大散热或散冷面积,而且也可以让器体稳立。此件明代早期白釉调温器制作精美,颈管饰有一圈镂空花纹,器身遍布浅划的阿拉伯錾金纹样(《尘封瑰宝》,73页)。由此推测,这件美器应该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其杯式开口的底部有镂孔,适合堆置冰块,任逐渐融化的冰水滴漏而下,因此,它很可能是一件降温器或说冷镇器,在盛夏时置于饮料盆内。器内灌入冷水,并且有冰块的融水不断滴下,持续降低罐内水的温度,由此为器周围的饮料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白釉降温器上的阿拉伯錾金式纹饰,显示这件瓷器与伊斯兰世界相关。与它堪为互证的是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中期青花瓷器。这件青花器当初是专为中东市场制造(《中国外销瓷》,107页),造型极为罕见,开口如一只深筒杯,杯身的近底部之处分出六只弧管,这六只弧管向下接入一个密封式圆罐之内,罐底为圈足。关于它的用途,西方学者有各种猜测,意见不一。然而,将之与《丹经》中的设备做对比,便容易猜到,此件六管壶也是一件调温器。《丹经》还丹第六转中的调温器,是两只弧管,上承水海,下插入一个扁环形容水器内。六管青花罐在基本构造上与之完全一致,只是水海缩小为杯,弧管增加到六个,底部容水器膨大为圆腹罐,让散热或冷镇的表面增大。罗斯凯尔(RoseKerr)与路易莎蒙高尼(LuisaE.Mengoni》所著《中国外销瓷》(ChineseExportCeramics,维-艾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书指出,在伊朗阿尔达比勒圣祠、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都收藏有与该件六管青花罐类似的古瓷珍品(137页)。可见,中国制造的瓷调温器一度在伊斯兰世界广受欢迎,属于固定的外销器型之一。由此可以推知,景德镇出土、带有阿拉伯风花纹的白釉三管调温器当初也是作为外销瓷而生产,原本准备运向遥远的西亚世界。作为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细节,这些幸存下来的瓷调温器昭示世界,历史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并非仅仅存在物品的贸易,同时,技术的交流、技术性产品的互相输送也很活跃。中国生产的精美瓷调温器,一旦随贸易到达伊斯兰世界的上层社会,究竟具体扮演什么角色?是如本文推断,置于大饮料盆中,冷镇饮料,还是有其他功能?恐怕有待结合阿拉伯语、波斯语文献,通过对这些地区传统生活的了解,来进一步破解明代出口瓷调温器的具体使用方式。

明代成化官窑梵文青花杯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烧造开始达到顶峰。从目前传世的成化青花瓷器来看,成化青花早期尚有部分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成化青花发色淡雅,将明代文人画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每件瓷器上,恬淡雅致,浓笔勾线,淡笔渲染,颇有水墨画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传世的成化官窑器少见大件,多是高足杯、瓶、盘、碗、碟等精美小器。其精品薄胎、釉面滋润,抚摸上去如玉一般带有温润感。

这件明代成化官窑梵文青花杯,乃是笔者早年初学瓷器时从古玩铺中购得;杯高4.8厘米,口径4厘米;采用混合青料,薄胎,对光看微泛肉红。杯外描三圈梵文,底为方框双圈楷书款“大明成化年制”。笔者与专家探讨考证应为当时景德镇赏赐给藏区的御用瓷器。

西藏在明代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记载,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370年河州地区的故元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降明,明太祖派人深入乌思藏地区招抚政教首领,1372年萨迦派的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等归降明朝,并带领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见了明太祖。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他还先后两次向明朝举荐故元的藏族旧官一百多人,他们都受到明朝的封赏。在争取到藏族地区大部分僧俗首领的归附以后,明太祖考虑到“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于是对藏族地区的管理机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1374年12月炽盛佛宝国师喃加巴藏卜及朵甘行都指挥同知锁南兀即儿等遣使来朝,又奏举士官赏竺监藏等五十六人。明太祖遂设朵甘宣慰司一、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千户所十七,以赏竺监藏等分别为指挥同知、宣慰司使、招讨司官、万户、千户等,并派员外郎许允德携诏书及诰、印前往赐之。

这样的封授制度从明太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明代成化时期公元1465-1488年,宪宗皇帝依然延续祖辈制度,在每年接受藏族进贡之际,也大量封授藏族僧人,史料记载有时一次升职授职的藏族僧人达数十人之多。宪宗帝大量赏赐的物品如喜金刚像、大威德像、铃、金刚杵等无数法器,此外还有大藏经、供器、僧帽、袈裟等,以及各种珍宝、金器、银器、瓷器、绸缎、大小帐幕、茶叶、牛、马、骡等等,让这些藏族僧侣感觉到大明朝“恩泽四方”。

我们可以发现,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通过这样的安抚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保证了外疆的安定团结。这件明代成化官窑梵文青花杯,正是当时景德镇珠山御窑场为了满足御赐藏族僧侣而专门烧造的瓷器之一。虽然已经残破,但足见当时烧造工艺精湛,器物虽小,可它记载了一段历史,让今人不忘西藏地区在明代依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古代瓷器:明代瓷业之最——宣德窑


《陶说》叙述宣德瓷道: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窑烧制最优秀的是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

单色一道釉历来被视为瓷器赏玩的最高境界。也许是因为摒弃了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

123下一页

古代瓷器:斗彩瓷不止是鸡缸杯


2014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的天价成交,创造了陶瓷拍卖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让人感到咋舌。实则成化斗彩自问世起就声名显赫,在万历时期早已身价百倍。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虽然斗彩因此名声大噪,家喻户晓,但大多只是围绕成化斗彩鸡缸杯本身的传奇色彩,大多数人对斗彩知之甚少。

斗彩是在宣德青花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熟于明成化时期。而斗彩这个词直至乾隆时才出现,《南窑笔记》中写道: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在此之前明清瓷书中多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的说法。具体而言就是以青花勾画轮廓线,施釉烧制后,于釉上在轮廓线内填彩,再以低温烧制而成。实际上斗彩不是一种彩,而只是一种装饰手法。而对于斗彩的称谓,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许多的理解与认识都源于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想象,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斗彩的斗,源于景德镇方言,有斗拢、拼凑之意。

明代斗彩瓷器以成化时期为最,不仅品种多,而且做工也最为精细。明代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说: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成化斗彩既保持了青花幽靓雅致的特点,还增加了浓艳华丽的釉上彩色,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衬托,争奇斗艳,形成绚丽多彩的新型彩瓷,成为彩瓷之冠。

成化斗彩瓷器以小件器物为主,素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多为各类小杯,瓶罐较少。据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统计,成化斗彩瓷器约250余件,40多个品种。除了最负盛名的鸡缸杯,还有莲花杯、三秋杯、葡萄杯、团龙杯、花鸟杯等。这些小杯形体不宜,口部有撇口、敞口、直口;腹部有斜腹、直腹、深腹、浅腹;足部有圈足、卧足、高足等。胎质细腻,轻薄透体,犹如蝉翼,享负盛名。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写道: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

我们特选其中几款进行仿制。纯手工制作,先拉粗坯,再精修,器形工整。胎体轻薄,迎光可透。通体施灰釉,白里泛青,釉色温润。填彩、勾线等多种技法并用,线条流畅灵活,足见匠心。圈足内为青花书写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笔道粗,字体肥,柔中带有刚劲,格外显得遒劲有力,极为含蓄。

成化斗彩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藏家青睐。自嘉靖起历朝历代都有仿制,大多数都粗俗不堪,其中以雍正时期为最佳,所以收藏界对于斗彩瓷器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古代瓷器:明代云南建水窑青花冥器遗珍


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8.2厘米,底径4.5厘米。器形呈矮胖状,鼓腹溜肩,短颈方唇,敛胫,小平底微内凹,形同西瓜,因而俗称西瓜罐。盖饼形,乳钉钮。盖面绘青花云纹,钮顶部涂青料,肩部绘柳叶纹,足胫上部绘仰莲瓣纹。青花呈色蓝黑,釉色灰青,釉不及底,土沁严重。胎体灰白色,较粗松,淘洗不净,内夹砂及杂质。

8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2.3厘米。纹饰古朴简单,从肩部过腹直达胫部直向绘柳叶纹。

6厘米,盒直径12.8厘米。盒内壁施白釉,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盖面饰留白折枝花卉纹,盖沿和盒外壁饰留白云纹,云朵间分别用三道白色竖线相隔。器形规整,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和土沁现象。钴蓝釉地湛蓝幽静,白花晶莹通透,清新雅致,韵味十足。

5厘米,底径6.2厘米,圈足高2.3厘米。外壁口沿下、腹部下和圈足上分别各饰旋纹两道,腹部饰菊花缠枝纹,胫部饰仰莲瓣纹。内壁口沿饰弦纹夹点纹的带饰一周,腹壁下部和底边各饰弦纹一周,碗心饰一7字。釉色白中透黄,有碎开片。青花灰黑色,浓艳处有结晶斑。圈足内施铁红色护胎釉。

青花盘有菱口和圆口两类,形制多为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如钴蓝印贴花葵口碟(5厘米,通体施透明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口沿刻划一道双线葵纹,盘底为钴蓝地刻划留白花卉纹,5厘米,腹径5.2厘米,底径3厘米。唇口有流,执柄贴于颈部和下腹部,成曲柄状,肩鼓腹,平底微内凹,有明显的旋切。颈部饰弦纹3道,曲柄上饰5道粗纹,肩部与腹部绘粗简的云纹,胫部饰青花弦纹一道。内壁不施釉,外壁施半釉仅及腹部,有流釉现象。器型小巧,纹饰粗放,釉面布满土沁,为出土冥器。

4厘米,底径4厘米。直口,短流,肩部有三个S型的系,平底,鼓腹,造型浑圆古朴,胎体敦实厚重。器身施青釉,流口、三系上用青花点染,肩部饰花卉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胫部饰变形仰莲瓣纹。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深沉,局部釉下结斑,时代特征明显。

9厘米,造型古朴敦实,浑圆丰满,为明代景德镇常见器型。盘口外壁绘有回云纹,腹部绘简笔折枝牡丹,沿伸到足部上端,双耳上也绘有简笔花草,花姿饱满,绘画手法粗犷自然。从胎体呈色青灰色,釉为泛青黄色透明釉,青花色泽黑中泛灰蓝色和器物的装饰风格来看,又带有云南青花的特有风格。

图10青花笏耳三足炉

古代瓷器:宫廷御用瓷——清康熙“十二月花神杯”


康熙对历代的瓷器很有研究十分欣赏,康熙十九年下令景德镇恢复御窑厂,研制新风格的各种瓷器。康熙二十五年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烧制一套生活用瓷十二花卉纹杯,第一次把诗、书、画、印在同一器皿上并用,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康熙皇帝十分喜爱,几次南巡都带在身边,他不仅喜欢花神杯瓷器的工艺更喜欢花卉配唐诗的文化意境。

十二月花神杯规格:口径6.7厘米,足径2.8厘米,高4.9厘米

十二月花卉纹杯12件为一套,其外形特点为:撇口、深腹、浅圈足、胎体轻薄、器型精巧绝伦,造型规整优美,胎质乳白、器薄如纸、晶莹剔透;其外壁分别用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的花卉来装饰,并配以相应的诗句。康熙十二花卉杯上的花卉以水仙花开始,然后以此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诗句出自唐诗。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

花神杯诗词

一月水仙花:春风弄玉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迎春花: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四月牡丹: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五月石榴: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菊花: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芙蓉花: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月季花: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梅花: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该时期的诗词把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等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唐诗在历朝历代无不深受推崇。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彭定求、沈三曾、中讷等十人奉敕编纂《全唐诗》,以明朝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的《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集二千二百余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诗,成为史无前例的唐诗全集。在康熙花神杯所用十二首咏花诗词全部引用《全唐诗》或同时期的诗词。

古代瓷器:收藏在台北故宫的明代龙泉青瓷


明龙泉窑雕划四季花卉直口碗明初龙泉窑划花龙纹碗明初龙泉窑龙纹匜明龙泉窑划花牡丹玉壶春瓶明龙泉窑划花带盖执壶龙泉窑,因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是浙江西南数百个窑场所生产青瓷的总称。宋代便已建立碧绿、莹润的龙泉釉色传统,元代、明代承续不辍,广受国内外各地喜爱;欧洲人甚至以戏剧中的美男子名celadon称之。

胎薄釉润、粉青无瑕的宋龙泉,厚重硕大的元龙泉,早为陶瓷赏鉴家所重视。明代龙泉窑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类具有微黄或乳灰的碧绿色、釉光滋润的作品,通常成形规整,满雕繁複年代、意义始终令人困惑。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龙泉大窑区内发现了烧造这种类型青瓷的窑址与纪年遗物,才稍印证了文献所载明代初期龙泉窑曾经供应官方用器、受到朝廷监督的史实。虽然明中期以后,龙泉窑釉色转趋浅薄,雕工与品质也简拙,但龙泉窑仍是景德镇以外的重要窑场,供应一般日常陈设。

龙泉窑亦是明代朝廷掌控朝贡贸易、赏赐外国的重要产物。至今,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地区的考古遗址或宫廷收藏中,都经常发现明代龙泉瓷器的蹤跡,并成为各地仿製、进而创製瓷业的动力。

(据台北故宫官方网站)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