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千年古窑将再现大唐神韵 长沙铜官窑考古工作启动

千年古窑将再现大唐神韵长沙铜官窑考古工作启动

(与会领导为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启动仪式剪彩。)

(长沙铜官窑遗址中心一角遍地是瓷片。)

(将建成的国际陶艺园规划图。)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规划图。)

长沙铜官窑,开创了世界釉下多彩先河,也刻下了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今日,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启动暨长沙铜官窑研究中心开工奠基典礼举行,此举标志着这座千年古窑将以崭新容貌,惊世出俗。长沙铜官窑位于望城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距今1000多年,始于中唐,衰于五代,大约经历了200年之久。唐代的长沙铜官窑是我国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望城铜官窑遗址上发掘出几座极具考古价值的“龙窑”,“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长沙铜官窑的装饰方法与题材丰富多彩,褐、绿、蓝、白等多种颜色艳丽富贵,点彩、条彩、斑块彩等釉彩异彩纷呈。目前尚存的遗迹遗物有46处,如烧窑遗址(龙窑)、窑具、挖泥洞、作坊,还有大量的出土陶瓷器文物。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保护好和利用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掀起湖湘文化的热潮,让更多人能一睹芳容也成了长沙铜官窑的新课题。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长沙铜官窑先后经历了1946年、1978年、1983年、1999年共4次正式的考古挖掘,出土文物已过万件。但由于当年各种局限,发掘成果不能满足现在国家考古遗址的要求,有限的考古资料也制约了学术界对于长沙窑的深入研究,致使长沙铜官窑的面貌至今依然模糊,其价值没有被充分揭示。今天,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正式启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依据科学谨慎的考古工作规划,进行认真细致的文物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最大限度的从田野考古工作中获取有关长沙铜官窑的信息,让陶瓷工艺上彰显出大唐盛世风采的长沙铜官窑必将再次容光焕发。湖南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介绍说,长沙铜官窑将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以世界一流遗址公园的姿态,再现当年铜官窑“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的繁荣兴旺生产景象。此次考古工作规划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0-2015年。主要任务是对长沙铜官窑遗址区域的边界、遗迹内涵与分布进行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保存较完好的、有展示价值的窑炉、窑业堆积和窑址作坊区进行发掘,以期解决长沙铜官窑龙窑的整体构造、热工技术、制作工艺流程等学术问题,为遗址公园提供展示本体。同时对发掘出的资料进行整理。出版发掘报告,公布研究成果;第二阶段:2015-2020年。为中长期考古发掘计划。将对长沙铜官窑的市场区、码头区、墓葬区进行系统发掘,出版发掘报告,为复原长沙铜官窑遗址真实的历史景观提供原始资料。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铜官窑将再现大唐盛世


备受关注的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到2010年,望城县铜官窑将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再现大唐盛世景象。

早在今年九月召开的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开发座谈会透露,将以铜官窑遗址为核心,建设融博物馆业、旅游业、休闲业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园区内重点建设的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将再现大唐盛世风采。

铜官窑遗址位于望城县丁字镇彩陶源村,距长沙城区27公里,始于中唐。唐代的长沙铜官窑是我国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目前尚存的遗迹遗物有46处,如烧窑遗址(龙窑)、窑具、挖泥洞、作坊,还有大量的出土陶瓷器文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建设方案中提到,考古遗址公园将保护、挖掘展示铜官窑历史和文化。对遗址现存龙窑、挖泥洞、作坊进行重点考古发掘,揭露其文化层,并做好保护性展示。

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地下一层为遗迹原状展示,使参观者身临其境,遥想当年铜官窑陶瓷产品外运码头的繁荣景象。同时,利用地下一层的空间,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展示手段,综合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当年铜官窑“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的繁荣兴旺生产景象,向人们展示和讲述铜官窑的历史故事。

此外还将建设铜官窑研究中心、考古发掘及陶艺工场、铜官窑陶瓷纪念品、仿制品烧制场等设施。

据了解,铜官窑陶瓷纪念品已经邀请黄永玉题名“长沙铜官窑”。随着铜官窑陶瓷纪念品进入人们生活,铜官窑的知名度将越来越高。

陶瓷文化: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 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仪式现场

大河网讯汝、官、哥、定、钧是我国宋代时期的五大名瓷,其中,汝窑、钧窑、哥窑、定窑的窑址都已经被考古界发现,唯独北宋官窑窑址一直是考古界的一道“谜题”。6月21日上午,随着汝州市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仪式的启动,备受各界人士关注的张公巷窑址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届时,这一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西北距唐宋时期的汝州州衙遗址约1500米。2000年,张公巷窑址被发现,分别于2000年春、2001年夏、2004年春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三次考古发掘面积很小,出土以瓷片居多,极少整器,但胎之薄、釉之美已经震惊学界,业内人士对2017年的重新发掘充满期待。”出席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的相关专家表示,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围绕张公巷窑的性质、年代、瓷种等也存在不少争论,诸多谜团有待此次发掘揭开。

汝州市委书记高建军与与会专家交流张公巷瓷窑遗址相关情况。

据了解,张公巷窑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

    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仪式现场

    大河网讯汝、官、哥、定、钧是我国宋代时期的五大名瓷,其中,汝窑、钧窑、哥窑、定窑的窑址都已经被考古界发现,唯独北宋官窑窑址一直是考古界的一道“谜题”。6月21日上午,随着汝州市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仪式的启动,备受各界人士关注的张公巷窑址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届时,这一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西北距唐宋时期的汝州州衙遗址约1500米。2000年,张公巷窑址被发现,分别于2000年春、2001年夏、2004年春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三次考古发掘面积很小,出土以瓷片居多,极少整器,但胎之薄、釉之美已经震惊学界,业内人士对2017年的重新发掘充满期待。”出席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的相关专家表示,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围绕张公巷窑的性质、年代、瓷种等也存在不少争论,诸多谜团有待此次发掘揭开。

    与会专家参观2004年发掘的张公巷T2、T3探方。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表示,由于前几次发掘面积太小,发掘成果甚微,长期以来对于张公巷窑的性质,还缺乏统一的认定,许多谜团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来解开,但张公巷窑的重要学术地位毋庸置疑。希望通过这次深度发掘,能够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解决北宋官窑的相关问题。并为筹建大型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汝瓷之都”文化名城创造有利条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汝州市政府副市长杨英武表示,汝州市正在着手编制张公巷保护性展示工程规划,积极争取2018年国家专项补助资金。随着张公巷瓷窑址的发掘进展,采用边考古发掘,边阶段性保护展示的方法,真实全面的展示张公巷瓷窑址的陶瓷烧制文化和艺术风格。

    “预计今年年底,根据考古发掘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科学编制张公巷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力求让张公巷瓷窑址“活起来”,并结合汝州“建设汝瓷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建立一个文物保存状况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独特人文感观的优秀文物保护展示区。同时,根据考古发掘进度,逐渐向公众开放展示,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汝瓷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杨英武说。

    踏访千年古龙窑 追寻铜官窑的“足迹”


    1300年前,长沙铜官火烧九天,烧出了世界第一批釉下多彩陶瓷,烧出了世界上最早带有广告语的陶瓷,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铜官窑,开创了陶瓷业一个伟大的时代。

    1300年后,世界陶瓷史上保存最完整、脉络最清晰的中华瑰宝、“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沙铜官窑再次站在了世人的面前。

    2012年6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长沙市望城区开园。千年窑火怎样点燃?长沙铜官窑能否复兴?日前,记者走进遗址公园,领略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

    龙窑遗址。(资料图片)

    保存最完整的龙窑露面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谭家坡遗迹馆,首次公开展示了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龙窑——谭家坡一号龙窑,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多彩瓷器。

    谭家坡一号龙窑在1983年考古发掘中发现,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古龙窑,位于谭家坡大窑包的南坡。窑址正南北向,通长41米,宽度2.8米至3.5米不等。根据山坡的自然坡度而起伏,可分5段,最陡处23度,最平缓处9度。整个窑可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大部分。窑头有火门和火膛。2010年考古发掘,揭露谭家坡1号龙窑考古发掘区域窑场制瓷有关遗迹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烘烤炉、釉缸、装窑台面等28处,出土可修复文物上万件。

    谭家坡遗迹馆建筑以尊重历史、保护文物为设计理念,赋乡土以情结,赋文物以尊严,赋历史以记忆,依托考古挖掘现场,结合地形,依山就势。该保护展示设施总建筑面积为2417.05平方米,总高度为8.55米,以38.77—44.1米大跨度钢结构为主体。

    谭家坡遗迹馆陈列布展以龙窑及作坊遗迹为展示主体,重点展现长沙窑瓷器的生产过程。参观路线从谭家坡坡底右侧序厅进入,参观长沙窑窑区沙盘模型;然后左拐从下往上参观制瓷作坊区;随后进入音像播放厅,观赏考古工作者发掘长沙窑的影像资料;然后来到谭家坡龙窑窑门,依次了解长沙窑瓷器的烧造过程;最后观众将欣赏到一段3D动画,该动画以谭家坡龙窑现状为基础,一步步复原到唐代烧瓷的壮观场面,同时将前面参观的遗迹串联起来,动态演绎唐代长沙窑瓷器从制作到烧造的全过程。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楼。(资料图片)

    追寻铜官窑的“足迹”

    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活动,6月上旬,《长沙铜官窑考古新成果展》在新落成的长沙窑研究中心举办。

    展品主要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与征集的,长沙窑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瓷片,共计219件。其中包括“黑石号”打捞的长沙窑瓷器、标本23件,长沙市城市考古发现的长沙窑瓷器、标本10件,长沙窑窑址近两年发掘出土的瓷器、标本186件。

    “黑石号”长沙窑瓷器集中向社会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

    1998年,在太平洋的印尼水域,发现了一艘唐代古沉船,后来被命名为“黑石号”。船上打捞出文物6万多件,其中有58000多件是铜官窑出产的瓷器。这批文物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让世人了解到远在1300年前的唐代,铜官窑的瓷器就曾大批量地远销海外,也从侧面印证了铜官窑是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

    考古遗址公园期待双赢

    为有效保护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项目从2009年启动建设,三年已投资2.8亿元对核心保护区及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一期建设,改造唐风民居104幢,加强了周边景观绿化建设,谭家坡龙窑遗迹馆、入园门楼、梦回大唐瓷版画长廊、觉华塔、宝塔广场、登山游道、石渚坪广场、彩唐桥等建设也已全面完成,公园相关配套设施正同步推进。

    公园二期建设将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做好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完成陈家坪龙窑遗址、庙台遗址、灰坪市场码头遗址、挖泥洞遗址等保护展示;完成博物馆建设及陈列布展;持续推进水利水系整治、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景观绿化美化等建设。

    国家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考古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不是游乐场,主要目的是保护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围环境,同时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提出遗址公园的建设,就是希望能将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发掘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当中。一方面能提高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带动旅游,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遗址公园考古能长期进行,不用像以前一样,挖一次就回埋一次。”

    陶瓷文化:7米青瓷路,记载千年古窑史


    “中国陶瓷研究之父”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而这龙泉陶瓷史,又大部都在大窑了。

    上周末,由雪花啤酒等单位和机构共同发起的雪花啤酒古道探秘系列活动第十九站小梅镇大窑村,这个龙泉青瓷的起源地,成了我们探访的目标。踏着古代窑工运输青瓷的鹅卵石古道,走进大窑,也走进了无数个与青瓷有关的故事。

    远销海外的大窑青瓷

    有个洋名雪拉同

    始建于宋代的大窑古道,是古时龙泉到庆元的必经之路,全长约40公里。沿途分布着近百处龙泉窑遗址。与一般的古道用大块石头铺路不同,大窑古道使用卵石块砌筑,由于古时是窑工运输瓷器的主要干道,所以也被称为“大窑青瓷古道”。

    “古代运输主要靠河运,所以大窑的瓷器做成后,窑工们就走这条古道,把瓷器从大窑运到小梅镇上的码头,再通过瓯江把瓷器输送到温州、泉州乃至世界各地。”大窑村的村委会主任王仲长带着驴友,漫步在古道上,道旁青瓷碎片随处可见,它们犹如祖先的名片,记载着青瓷在宋元明的兴盛与衰落。“这些碎片,都是当时运送瓷器时留下来的,很有历史价值,当然,只能看、不能拿。”

    而远销海外的大窑青瓷,还有个洋名雪拉同。据说在十六世纪末,法国巴黎正在上演一部话剧《雪拉同》。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的一件青瓷外套深受观众喜爱,而巧合的是,首批大窑青瓷也刚好运到法国,于是法国人便把大窑青瓷叫“雪拉同”。由此,“雪拉同”成了外国友人竞相珍藏的宝物,大窑青瓷也因此享誉世界。

    虽然在明后期实行的“江禁”使得大窑青瓷日渐衰弱,但王仲长还是不由感叹,“虽然现在大窑青瓷没有古时那么兴盛,而且古道走的人也少了,但不可否认,这条路,让世界认识了大窑青瓷,也知道了大窑。”

    仅存7米的娘娘路

    记录窑工的辛酸史

    现在的制窑工厂已经非常现代化,但大窑村民在烧窑前,依旧会烧香,杀牲畜,以此祭拜祖先,保佑烧窑成功。而祭窑的习俗,则是源于一个在大窑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在宋朝,有位名叫叶有根的窑工要烧制一批朝廷贡瓷,但烧了很多次,烧出的都是废品。而若再不成功,将被朝廷治罪。此时,叶有根的女儿叶青姬为了拯救家人,纵身祭窑,顿时窑洞炸开,只见叶青姬飘向天外,而这炸开的龙窑里,烧成竟都是上等的青瓷贡品。为此,窑工们称叶青姬为“飞天窑女”,并形成了之后祭窑的习俗。当朝皇帝也把叶青姬的家人接进宫,纳其妹妹叶青梅为妃,封“大窑娘娘”。大窑的窑工们则将“大窑娘娘”走过的那条瓷砖古道改名叫娘娘路。

    如今,在大窑古道上,记载窑工辛酸史的娘娘路只剩下7米左右,但路上的青瓷碎片,历经了千年岁月的磨损,釉面依旧还清晰可见。

    村民钟建飞非常了解大窑青瓷文化,“古时候窑的温度很难控制,窑工只能靠眼睛去看火的颜色来推测温度,一不小心就会烧出废品,因此窑工经常会被窑主处罚。”

    一部窑工的辛酸史才铸就出名闻天下的大窑青瓷史。行走在崎岖而漫长的古道上,驴友们也体会到了窑工的艰辛:“烧窑就很费力了,还要走那么长的路运出去,真是不容易,大窑青瓷能享誉天下,很多无名窑工是真正该载入史册的人。”

    陶瓷文化:欲解千年柴窑谜


    在中国,有一种瓷器是“诸窑之冠”,却始终不能确定它的窑址。

    有一种瓷器身世迷离,但文献中只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记录。

    这便是柴窑,一个困扰中国陶瓷史的千古之谜。

    从三十年前见到第一件瓷瓶开始,河南收藏家邰振春踏遍全国各地,四处搜寻柴瓷踪迹,三十年来,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让柴瓷的身世大白于天下,同时揭开柴窑尘封千年的神秘面纱。

    迷上柴瓷

    邰振春称,收藏柴瓷,纯属偶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邰振春在郑州街头闲逛,见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蹲在街边,破纸箱内放了几个瓷瓶。“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时眼前就是一亮,首先它不是现代的东西,新东西没有那种历史沧桑感。直觉告诉我,它不是五大窑口中任何一个窑口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它是好东西。”

    邰振春回忆当时的情形,他告诉笔者:“老头称不识字,是在盖房挖地基时从地下挖出来的,一共几十件,都在一起。”当邰问有没有其它东西时,老头称,都是这个东西,没有其它的。“买这批东西共花了两万块钱,而当时市场上一件宋代的钧瓷不过几百块钱。”邰说,“那时只顾看东西,没考虑价格,老头看我喜欢这东西,漫天要价。”邰振春说,在今天看来,是值了,但在当时,有人称他是“疯子”,“有钱没地儿花”。

    瓷器买回来后,兴奋得晚上睡不着,拿在手中看了又看,如此激动了好几个月。从那时起,邰振春便开始四处查数据,到全国各地搜寻类似的瓷器,然而遗憾的是,不管到西安、南京、香港还是在北京,三十年来,邰振春未在其它地方发现过一件类似瓷器。

    在经过三十年的深入研究之后,邰振春认定自己手中的这批瓷器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柴瓷。

    为了研究柴瓷,同时给自己手中的瓷瓶验明正身,邰振春卖掉了南阳的房子,定居郑州。“说是定居郑州,其实我在四处流浪,今年我都六十一了,到我这个年龄还背井离乡,只有一个目的,为柴窑正身,为柴瓷正名,而后将这批东西捐给国家,这是我唯一的心愿。”邰振春说,“之所以来郑州,因为柴窑就在郑州。”

    深入研究欲解谜

    《事物绀珠》曾这样盛赞柴窑:“诸窑之冠,五大官窑之首。”世称柴、汝、官、哥、定。由于连年战乱,柴窑器物传世稀少,世有“片柴值千金”之说,加之世人对柴瓷不认识,认可度不高,到宋代便演变成了汝、官、哥、定、钧。柴瓷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化,便造成柴窑瓷器沉冤千年,与世人隔绝。邰振春说:“要研究柴瓷就必须与历史相结合”。

    “柴荣年轻时是大瓷商,以经营瓷器、茶叶为生,柴家的财势可上追到唐初,因为柴荣家族势力庞大,加之瓷器作为当时民间主要生活器物,柴家有瓷窑是肯定的。”邰振春称,种种迹象表明,柴窑址就在河南新密市牛店镇的柴窑村。

    从邰振春的研究来看,柴窑品种繁多,纹饰特别丰富。礼器是柴窑的重器,有马、牛、骆驼、鼎、香熏、净瓶、长颈玄纹瓶、出戟尊、凤首瓶、花瓣口瓶、蒜头口瓶、盘、壶、酒具等。纹饰主要是仿商代青铜器式。有饕餮纹、人面纹、动物、连珠纹、龙纹、堆塑、划花、贴花、刻花等纹饰。此外,柴瓷的堆贴花工艺在五代也有了新的发展,改变了六朝时期粗糙的堆砌现象。

    三十年来,邰振春总结柴瓷的种种特征,提起柴瓷,他总是滔滔不绝。

    在制造工艺上,柴窑借鉴前朝方法,采用胚模合成法,它使器物比前朝的手拉胚要薄三分之二。“唐三彩在制胚时使用的是陶范压胚法,柴瓷借鉴了这一工艺,采用胚模合成法,这一方法的使用让器物造型规整、大方、精致、美观。所以柴窑瓷器的器物上都有明显的对接线。”邰振春称,这便有了世人形容柴窑瓷器“薄如纸”的原因。柴瓷在原料加工十分讲究,瓷土经过很好的粉碎和淘洗,胚泥在成形前经过揉练,所以瓷胎细腻,胎体白而坚硬,轻重适度,胎壁较薄。

    在施釉方面,柴瓷实行的是刷釉法而非蘸釉,所谓刷釉就是器物成型后,将釉刷上去,而非将器物放入调好的釉中,然后取去。正因为此,柴瓷釉色薄、刻花清晰可见、立体感强。柴窑瓷器颜色丰富,在唐三彩配色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把各种色料在瓷器上使用,有天青、天蓝、豆绿、黑色、红色、祭兰等色。

    在落款方面,柴瓷多落“易定”款。据邰振春考证,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把河北保定一带的易定节度使管辖下的部队,作为自己的嫡系部队,以“易定”为后周部队的番号,涵义有两层:一是容易平定天下之意;二是以周文王的周易为治国之道。柴荣皇帝为了纪念“易定”军,下令把“易定”字样刻到了柴窑的瓷器上,示意他博大的胸怀和帝王的霸气。这就是柴窑瓷器上“易定”款的由来。“因为当时瓷器刚从民间走向宫廷,所以并不注重『品牌』,官柴的落款除了『易定』外,还有一字、官字、御字等落款。”邰振春称。

    经多年对柴窑的考察与研究,邰振春大胆提出:柴窑器身细纹刻片,口沿与足底有黑色垫痕,因为器足底部大部分是沙底,不施釉,用粗黄土作垫烧制,口沿、足底留下黄土窑变后的黑色垫痕。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邰振春引用的《夷门广牍》中记载,“柴窑出北地,天青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汝瓷是支钉烧,钉便成了汝瓷的一个特点,像汝瓷一样,足底呈黑色便是柴瓷的一个明显标志。”邰振春说。

    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邰振春还认为,青瓷加铜元素的历史是从柴窑开始,而非瓷器史所说的从宋代开始的历史。他告诉笔者:“柴荣皇帝是创烧瓷器的先驱者,他运用新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釉里加铜红和本地所产的密玉硅酸盐玉石粉,在烧造的过程中,经过窑变,釉的流动变化,器烧成后,器物外面出现透明的玻璃釉,器物足底和下垂之处有玻璃珠。由于釉里面有多种矿物质,窑温很难控制,造成了铜红色流动大,施釉不均,与宋代钧窑相比,釉色的稳定性有差异,胎质有差异,柴青瓷是白胎,宋钧瓷是灰胎,这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区别。”

    邰振春说,柴瓷器皿多礼器,并非自己凭空想象。五代后,由于连年战乱,金属多用于兵器或钱币铸造,官方不得不改金属器而用陶瓷,而皇家所用又不能与平民一般,为显尊贵便有了官窑,柴窑便是中国官窑的先河。柴荣命柴窑烧造仿商代青铜器式的各种器皿,保留传统礼器的造型,以瓷代铜,为宋代的繁荣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柴窑之所以存世以礼器为主,是因为礼器是国之重器,没有皇家御订,任何民窑不能烧造。五代以后,礼器开始用瓷器代替金属器,一为节约金属,二来向民间表明,皇帝对宗教的重视。“五代时,佛教盛行,柴荣本身就信佛、道,八仙就成形于五代,八仙中的张国老是河北隆尧后山上的一个道士,与柴荣关系甚好,经常给柴荣讲道。”邰振春说。

    二○○九年年底,一件有着雨过天晴后天空般青色的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在日本露面,这件被日本文物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数百年的中国柴窑,引起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专家将其估价三亿元人民币。得到此消息邰振春颇感震惊:柴瓷千年的神秘面纱将必被揭开,他的数十件藏品与三十年的研究也该有个定论。他期待这一天,相信这一天为期不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