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釉陶天王俑 古代瓷器知识

上海博物馆馆藏【唐三彩天王俑】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殉葬俑,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此对天王佣作武士装扮,头戴盔冠,身材魁梧,虽身穿铠甲,也未能掩饰住其发达肌肉。脚踩夜叉,夜叉为梵文译音,亦译作野叉、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佛经中一种恶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在民间夜叉是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 

古代对死者在冥间的生活真是关照有加,人们除为其预备在阴间所需的一切物质外,还要对其生命财产安全给予充分保证,所以自战国时就流行镇墓兽随葬。北朝、隋及初唐时,盛行以甲胄装束的镇墓兽和武士俑各一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起镇恶驱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的尸首、财物及灵魂不受侵扰,可谓是为死者的生命财产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小编推荐

绚烂华美的汉代釉陶“百花灯”清赏 古代瓷器知识


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考古发掘发现,远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洞穴中,就有大量的灰烬堆积,这就证明处在原始阶段的类人猿,使用火不单是用来烧烤食物、取暖,还用来照明。随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灯具逐渐替代了远古人类用火堆、火把来驱赶黑暗。考古资料证实我国新石器时期已有灯具出现,到了商周、战国和秦时,灯具的型制、种类,以及制作工艺越来越高。汉代时期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种类之繁多、构思之新巧和出土之数量均超过前代。

从质地说,除了陶灯、釉陶灯、瓷灯、青铜灯以外,还出现了铁灯、玉灯和石灯。从形式说,除座灯之外,不仅出现了吊灯,而且多枝(又称“百花灯”)也很流行。汉代的多枝灯,一般为一个灯座之上支撑着高低错落几个至十多个灯盏。多枝灯增强了照明的亮度,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它不仅是灯具,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

藏家任虎成珍藏有一件汉代釉陶“百花灯”,通高76厘米。灯由座、柱、台和盏组成。底座直径20厘米,施绿釉,朴实厚重。座面塑有环绕的山峦,间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及虎、狼、鹿等动物。座上立有方形灯柱,立柱的釉面已泛银,柱上有等距的三层十字布局灯架,每层有四个方形灯台,灯台上各置一黄褐釉、引颈、展翅、高4.5厘米的朱雀圆形灯盏。在第一层左边朱雀灯盏旁还塑有一高5厘米、憨厚可爱的小猴,寓意民间广为流传的“猴子点灯”的故事。汉代工匠为了增强十字灯架的强度,制作时又从灯柱上伸出曲枝,予以支撑。灯柱顶端方形平台上置一高9.5厘米、施绿釉、引颈、展翅、翘尾开屏状的朱雀圆形灯盏。该灯具共计有十三盏,为汉代灯具中的多枝灯,亦称“百花灯”。十三盏朱雀灯全部点燃后,满室生辉,充满神奇意味。这种豪华灯具,在当时必定是达官贵人才能拥有的。

此件“百花灯”不仅造型挺拔,绚烂华美,所塑造的神禽异兽、朱雀展翅等,反映了汉代社会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光明吉祥”之意,而且体现了科学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堪称我国汉代釉陶灯具的代表之作。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鉴赏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

 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国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女子早已是时髦装饰方面的先驱,“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时世妆》一诗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旧唐书》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不讳。”更描绘了唐代社会人们在服装衣饰方面的大胆开放。唐朝长安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更是文化、时尚之都,开放的社会环境提高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服饰装束上追求自由、开放,样式由遮蔽而趋暴露,花纹由简单而趋复杂,风格由简朴而趋奢华,在种类上更是增添了男装、胡服等多种元素,使她们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她们抛头露面、策马扬鞭,为自由的生活而欢娱。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通高31厘米,马长23.6厘米,通体彩绘,女俑头戴黑色风帽,似在防止风沙吹乱了发髻。女子上身内穿紧袖绿色长衫,外穿圆领半臂襦,下着红色高腰长裙,这是唐代女子典型的常服装饰,是对女子体型修长、曲线优美的展现;足穿黑色尖头靴,左手持缰,右手下垂,坐于马上,体态端庄,怡然自得;马俑四蹄站立,颔首低俯,唇齿微张,竖耳长鬃,尾自然下垂。整件器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题材特别,是对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映衬了马上女子的时髦和秀美。 (作者系大唐西市博物馆馆员)

古代瓷器:瓷之色——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


陶瓷文明是中华文明最丰富的一支,千百年来,陶瓷本身从内在到外在都有着意想不到的变化。以陶瓷装饰来看,两大基本手段釉色与纹饰是陶瓷之美的左膀右臂,前者抽象,后者具象。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聪明才智让白作为起点,黑作为终点,五色杂陈其中。这一手段让陶瓷一天天地漂亮起来,也让陶瓷更加实用。换一种角度解释陶瓷的成因,并充分展示瓷之色带给人们感观上的神奇变化。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黑 釉唐代黑釉贴花执壶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青 釉南宋龙泉窑莲瓣碗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酱 釉北宋定窑酱釉渣斗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黄 釉明成化黄釉暗刻龙纹碗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红 釉清康熙郎窑红釉梅瓶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还包括祭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绿 釉清康熙苹果绿釉梅瓶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蓝釉清康熙霁蓝釉药钵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官 釉清雍正仿官釉花口尊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色 斑清乾隆桃花洞观音瓶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仿 生北宋绞釉钵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