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鉴赏-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潮州市城东笔架山西麓。是北宋时期我国南方陶瓷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我国南方陶瓷业生产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宋代潮州陶瓷制造业达到高度水平的标志。其生产技术如阶级型窑体结构和漏斗状匣钵,为后人提供了广泛的研究课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遗址1953年发现后,省考古研究部门经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至1986年在笔架山区域先后发掘清理了11座。窑址均系长条式斜坡型或阶级型龙窑,其中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十号为阶级型龙窑。建窑时依山势挖一条长条斜坡深沟,两侧用长方形砖砌墙,单隅。全窑长在30米至100米上下,其中三号窑室残长65.5米,十号窑室残长78米。窑灶总倾斜度为14~17度之间,窑床一般分为3至15段,宽2.15至3.16米不等,从出土瓷器看,窑温约在1000至1300度左右。笔架山窑遗址出土、采集的陶瓷器,釉色多样,品种繁多,且分别或综合采用通花、划花、浮雕、剔雕等各种先进手工技艺。釉色有白釉、影青釉、青釉、黄釉和酱褐色釉等五种。器形有碗、盏、茶托、盘、碟、杯、灯、炉、瓶、壶、罐、孟、水注、粉盒、人像和玩具等。笔架山宋窑遗址规模宏大,反映宋代潮州以至我国南方陶瓷生产发展已达到高峰,且成为水运外销,对外交流的基地。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潮州窑


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陶瓷文化鉴赏-宜兴均山窑


吴晋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群。位于江苏省宜兴县汤渡村附近的均山,分布范围约0.5平方公里。1959年南京艺术学院首次发现两晋时期的窑址3处。1975年宜兴陶瓷公司又发现吴至两晋时期的窑址3处。1982年又有新的发现。这一窑群,是中国南方早期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发展和江苏省古代制瓷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均山窑址发现有残留的窑墩,直径约20米,高4米。有的残窑用砖筑成,窑壁上架有石条。出土的窑具有窑垫、垫饼、窑托以及筒形、钵形、齿形和钉形窑具等,窑托中有的带“……年廿二只制”等铭文。出土日用器皿的碎片,有盆、洗、钵、盘口壶、双系罐等。装饰花纹有弦纹、网纹、羽毛状纹、连珠纹、铺首等。釉色浅绿微黄,或称蟹青色,胎色黄白,根据釉色分析,是采用还原焰气氛烧成。这种青瓷胎质细腻、坚致,吸水率为3~6%,气孔率为7~8%,烧成温度1160~1260℃。有人推测宜兴西晋周氏墓地出土的青瓷与之相似,很可能就是宜兴均山窑的产品。

陶瓷文化鉴赏-洪洲窑顾遗址


丰城市稳博院馆洪洲窑顾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州窑遗址为我国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创烧于东晋至南朝,盛于唐,衰于宋。洪州窑中心遗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域东北部6公里曲江镇罗湖村一带丘陵地区,丰城在唐代属洪洲,故称洪洲窑。系唐代名瓷产区,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创建于东晋至南朝,盛期为初唐、盛唐阶段,停产于唐代晚期,是一处规模很大,连续生产1500多年的瓷窑区历史。

窑址主要分布在罗湖寺前斜坡山、象山、管家、狮山、文龙包、南坪、下坊、对门山、鹅公包、尚山、北沿至龙雾洲红壤丘陵地。分布范围广,长约3000米,宽1000米,面积3万余平方米,地面遗物多堆积瓷片达4—5米厚。1979年已挖掘两座龙窑址基址,揭露面积439平方米,出土青瓷器和窑具2917件。1992年至1996年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列为一、二、三级藏品137件,参考品2132件,外有处理品1267件。主要产品有青釉色和褐融色两大类,青色略淡、青中闪黄;釉汁均匀光润,色泽稳定纯正,产品的造型朴素大方,且制作精工,施削规整,胎质坚致。品形品种繁多,器类有罐、壶、钵、盆、盘、碗、盏、碟、杯、砚等类,有些器形且具有仿金银器的风格。图案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镂空等技法;以莲瓣、梅花、蔷薇、牡丹、柏树、宝相花,水波纹居多。纹样清晰、线条流畅,达到了当时瓷业的较高水平,产品运销京师及中原地区。现丰城市博物馆仍保存此窑在东汉时烧制的青瓷鸡壶和八系褐釉青瓷罐,东晋时的褐釉点彩青瓷匣钵,西晋镂孔香熏,南北朝时叶脉纹青瓷碗和双层双线青瓷莲瓣纹茶盏、盏托、青瓷博山炉和青瓷灶,隋唐时青绿釉印花碗和印模,唐代仿金银器青瓷杯褐釉麻布纹青瓷大瓮等,属稀世珍品。《唐书·韦坚传》中有洪洲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亦以“罗湖窑遗址”列条收载。

洪洲窑,因规模大、能工巧匠多、烧造产品精制美观而闻名中外。至今仍有“香山寺连根佛”和“窑师传月根夫妇作金凤凰”等美丽动人的故事。先后四次有日本考古专家计50余人,慕名前来洪洲窑进行考察研究。

陶瓷文化鉴赏-国家文物局专家考察井陉窑遗址


日前,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一行3人赴井陉考察井陉窑河东坡遗址。在随后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对井陉窑河东坡遗址的发掘及其历史、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下一步发掘、保护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作为石家庄市区域内的古代瓷窑遗址,井陉窑被誉为“河北四大名窑”之一。2001年,井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东坡遗址的发掘始于1999年,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具特色、价值最高的遗址。考古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井陉窑遗址,提出了具体保护意见和建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国家考古专家组成员秦大树认为,该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井陉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其镶嵌工艺对中国制瓷业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每一个窑炉连接一个作坊”的极为罕见的生产方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考古专家组成员刘兰华认为,河东坡遗址的新发现,尤其是烘干炕的发现,开辟了北方白瓷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课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的起源、演变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指出,井陉窑河东坡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很到位,该窑址的窑炉形式大规模集中出现,对陶瓷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建议继续做好发掘工作;要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该窑址的范围、内涵及特点,发掘结束后做好回填保护工作;要注重做好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议建立井陉窑遗址博物馆,尽快制定具体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陶瓷文化鉴赏-蛋形窑


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窑,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砌筑,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3°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窑身全长15~20米,最高、最宽处约5米左右,容积150~200立方米。窑壁较簿,厚度在0.2~0.25米之间。窑身左右两侧用砖围砌成一护墙,与窑壁之间留有0.2~0.3米的空隙、内填砂土,作为隔热层,以缓解窑壁与窑顶受热膨胀或遇冷收缩时引起的开裂,并有减少热量损失的作用。烟囱贴后壁而立,高度一般与窑身长度相等。平面似蛋形,壁厚仅0.1~0.12米,下粗、向上渐细,上口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形制高而大,抽力强。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装烧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一窑内装入多类瓷器品种可同时烧成。蛋形窑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产品质量好。它对清代景德镇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蛋形窑的建筑结构。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等,就是仿照这种设计建筑的。(见图463)

陶瓷文化鉴赏-东平窑


东平窑概况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至于东平窑为何经历160余年的兴衰发展,最后熄火,专家认为有待考证。惠州东平窑始烧於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广东四大民间窑场之一。以东平窑头村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有四平方公里。包括有瓷土采挖区、作坊区、凉晒区、堆放区和龙窑一座。取土区位于龙船湖和新湖仔(因取土后形成的大湖泊)。龙窑、作坊、凉晒场位于外贸仓库那一片,约有六万平方米,从湖边一直延伸到山边龙窑脚下,是一大片非常平坦的地方。现在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用围墙围起的“窑址保护区”,只是原来的窑碴堆田区。窑头村因烧窑及烧窑人居住地而得名。烧窑人始祖张氏和始祖婆葬于窑头村,其后人有九大房。现居住窑头村的有三大房,迁居马安柏田有一大房。其余几大房于清中期取始祖婆遗骨迁徙到外地谋生。清道光二十五年,九大房重修始祖墓时,还将已经风化了有一米高红砂岩墓碑放入其中,此墓碑仅可辨认“张太公”三字,其余字迹已无法识别。窑头村在明清时期非常兴盛,从外地迁入有曹氏、唐氏族人。六十年代仍可见建筑遗址上有大片一、二米高的夯土墙。这种屋墙非常坚硬,居说是用砂、石灰、糯米、糖水等物,用板夹住夯成。

品种及工艺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东平窑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碗、盆、杯、罐、瓶等,以实用瓷为主。其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和划花,刻花碗为倘口,器型较大,口沿薄,深腹,内壁无纹,外壁刻扇骨纹、花草纹。其刀法近似陕西耀州窑。因东平窑的刻花碗胎壁较薄,斜刀部位较宽、较浅、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圈足无釉、足墙较薄,比较高。灰白胎,胎土精细坚硬,敲之有金属声。施釉较薄,青釉清澈透亮,青翠中微显黄。花口碗的刻花十分精美。是瓷中之精品。到晚期有一种小碗,内外均施厚釉,无纹饰。圈足矮浅、足墙变厚,胎土变黄,比较粗松,胎壁也厚。东平窑的制作工艺为转轮手工拉坯成形。装烧工艺为单件匣砵叠烧。使用垫饼或垫圈。碗的匣砵为漏斗形。口大足小,平衡性较差,七、八个匣砵重叠装烧时,常有沾连和压扁。

东平窑历史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公元960至1127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间窑场之一。窑址于1976年9月底被发现。东平窑以惠城区东平窑头村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包括有瓷土采挖区、作坊区、晾晒区、堆放区和龙窑一座。取土区位于龙船湖和新湖仔(因取土后形成的大湖泊)。龙窑、作坊、晾晒区位于外贸仓库一带,约有6万平方米,从湖边一直延伸到山边龙窑脚下,是一大片非常平坦的地方。现在东平窑遗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用围墙围起的“窑址保护区”,只是原来的窑渣堆填区。

东平窑瓷器

东平窑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碗、盆、杯、罐、瓶等,以实用瓷为主。其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和画花,刻花碗为倘口,器型较大,口沿薄,深腹,内壁无纹,外壁刻扇骨纹、花草纹。其刀法近似陕西耀州窑。因东平窑的刻花碗胎壁较薄,斜刀部位较宽、较浅、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圈足无釉、足墙较薄,比较高。灰白胎,胎土精细坚硬,敲之有金属声。施釉较薄,青釉清澈透亮,青翠中微显黄。花口碗的刻花十分精美,是瓷中之精品。

停窑之谜

北宋之后,东平窑已彻底停烧。一代地方民间名窑就此结束。烧窑人有的改为种田和在西枝江捕鱼为生,有的远离他乡谋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历史上给考古学家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但据笔者多年的实地考察北宋东平窑停烧虽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瓷土资源已采挖完毕所致。实际上窑头村的瓷土资源并不丰富。在取土后形成大湖泊的龙船湖底,表层仍可挖到一些粉白色的沾土,但再深一点,却是红黄色的沾土层。周边数十公里也全是耕土,砂粒多,从晚期烧造的厚釉无纹小碗可以看出,胎土已经粗松变黄,说明已经无法取得早期那种优质瓷土。

东平窑是一个就地取土的家族式窑场,由于当时自然资源的限制,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制作成本的限制等原因,东平窑最终停烧。但是,她毕竟是惠州制瓷史上的一个辉煌,那青翠如玉般的釉色,精美绝伦的刻花,以及那高超的制瓷工艺,在中国民间陶瓷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资源枯竭说

张焕彩表示,经过多年对东平窑的研究和考证,认为停止烧造源于瓷土枯竭。

在专家的带动和影响下,张焕彩开始关注东平窑址的考古。为了找出停烧之谜,他学习了很多考古知识,还曾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学习。上世纪80年代,他拿着工具考察了窑头村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就是家乡的两个湖泊也没有放过。遇到天旱,湖里水位下降的情况,他便到湖里找线索。

经过多年的考察,张焕彩认为停烧最主要的原因是瓷土资源已采挖完毕所致。张焕彩说,窑头村瓷土资源并不丰富。在取土后形成大湖泊的龙船湖底,他发现表层仍可挖到一些粉白色的粘土,但再深一点,却是红黄色的粘土层。而周边数十公里也全是耕土,沙粒多。另外,从晚期烧造的厚釉无纹小碗可以看出,胎土粗松变黄,这说明那时已经无法取得早期那种优质瓷土。

张焕彩简介

张焕彩关注“东平窑”,曾到北京故宫学习,张焕彩,出生在惠城区东平窑头村。窑头村,因烧窑及烧窑人居住地而得名。

据张焕彩的讲述,窑头村生活的居民全部姓张,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当年烧窑人始祖张氏和始祖婆均葬于窑头村,后人共有9大房。现居住在窑头村的有3大房,张焕彩是3大房的后人。

小时候,张焕彩常和村里人一样到几十米外的窑址挖瓷器,那时候,家里用的碗都是从窑址上挖回来的,后来家里换了新碗,张焕彩还是钟爱老碗装饭,因为他更喜欢碗上漂亮的花纹和鲜艳的颜色。

1982年,张焕彩从部队转业回到惠州工作,见到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瓷器,他要决定用实际行动保护它们。从此,他爱上了收藏,特别是喜欢研究收藏家乡东平窑的瓷器。每有国家、省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到东平窑考察,张焕彩都争当向导,向他们介绍一些相关的情况。

战乱因素说

市博物馆郑成文:东平窑停烧最大可能是战乱因素。那么东平窑又是为何停烧的呢?郑成文表示目前考古界尚无定论,具体原因已无法考证。但有几种猜测:或是因为战争、动乱等社会因素,或是烧窑人破产的经济原因。郑成文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战乱,因为当年在东平窑遗址出土了几百公斤的铜钱。经鉴定,这些铜钱均为北宋时期的钱币,几百公斤铜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根据推测,很有可能当时发生战乱,烧窑人来不及带走财富,将铜钱匆匆埋在地下。

对于张焕彩的“资源枯竭说”,郑成文说东平窑瓷器烧造原料主要采用的是一般的粘土和白色的化妆土,粘土一般从山上挖取(不排除地上取土)。对于东平窑的停烧之谜仍然有待考证。

陶瓷文化鉴赏-湖田窑


在景德镇郊湖田村,保护面积4万平方米,窑业兴起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叶结束。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在村南,元明遗物以琵琶山为中心,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作场遗迹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产品以白釉为最精,其中出土的蟹壳青小碗和白釉盘,器型规整多水平,宋代产品以影青刻,印花器物为主,亦有青花生产。明代以民用青花为主,此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七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为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湖田窑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