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鉴赏-临汝窑

宋代重要民间瓷窑,已在临汝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东沟、陈沟、岗窑、石板河、桃木沟、陈家庄、蜈蚣山等处遗址。烧瓷品种以耀州窑系统的青釉瓷器和钧釉瓷器两大类为主,此外还烧制北方常见的白釉绿彩、白地黑花、白釉划花、黑釉、绿釉等品种。青釉器物有光素、印花、刻花、划花几种,陕西耀州窑器的器形、纹饰、在临汝窑都可以找到,只是质地比耀州略为逊色,时代比耀州晚,明显是受其影响。印花纹饰有海水鱼纹、婴戏海水、缠枝牡丹、缠枝菊花、分格折枝花、折枝菊等。刻花装饰刀锋不如耀州犀利。划花有缠枝花卉,光素碗为厚唇小足、足粘砂粒、并有酱黄色,与耀州相似,但总体看耀州比临汝制作得更为精细。钧釉器物绝大部分为盘、碗,盘有折沿、花口、圆口等不同形式,有的饰以红色斑点。在临汝8处钧釉窑址中几乎同时都发现有青釉器,青釉中亦有带红斑者。(见图376)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宝丰清凉寺。宝丰宋代属汝州,故称为汝窑。自50年代即开始寻找汝窑窑址,直至80年代才在宝丰县发现。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及传世器物来看,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祜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主要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盘、碟、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心有3至5个支烧痕。盘、洗数量较多,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碗仅见3件,一为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其余两件为口径在16至17厘米之间的大碗,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撇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六瓣花式,水仙盆为椭圆形。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敬。釉以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有细小开片。烧造方法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制品少,南宋文献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明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帝授意年希壳、唐英等督窑官大量仿制。其中有乱真者,但多数只仿釉色,器形则为清式。雍正仿品有汝釉大碗、花盆、象耳弦纹瓶、贯耳瓶、长颈扁腹瓶;乾隆仿品有高足盘、五孔尊、菱花式花盆、三联葫芦瓶、水丞、四方贯耳瓶、八方花盆、双环尊、蒜头瓶、三牺梅瓶、花口缸等。现代仿汝窑器物形、釉均仿.有出戟尊、三足尊、莲花式碗和各式瓶、盘、碟、洗等。

陶瓷文化鉴赏-汝窑文献集锦


●宋·周辉《清波杂志》

明稗海本卷中9页《笔记小说大观》(二)页333,江西广陵古迹刻印社。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明津逮秘书本卷二17页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瓷,以定器有芒也。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页23,中华书局,1979年。

●宋·周密《武林旧事》

明宝颜堂秘笈本五一册卷四16页

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宋·杜绾《石谱》

明群芳清玩本43页

汝州石

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其质颇大,堪治为盘、盒、酒器等。十余年来方用之。

●宋·叶寘《坦斋笔衡》

清说郛本卷一八10页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周密《咸淳起居注》

清说郛本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宋·欧阳修《归田集》

明刻本卷一一12页

汝窑花觚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南宋《百宝总珍集》

卷九中有一首佚名诗,

“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直钱,今时押眼看价例”。

●明·曹昭《格古要论》

明天顺三年本卷七21页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

●明·王雄修承天贵纂《汝州志》

《天一阁藏时代地方志选刊》本

村店卷一13页

汝州瓦窑店在州南十五里………

古迹卷二9页

………汝窑创始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于地中偶尔掘得,颇以为珍玩焉。

●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

明刻本卷一34页

汝窑用玛瑙末作釉,当时止供御,绝难得。余倅汝,仅见温挥使家一小器。

●明·王世懋《窥天外乘》

纪录汇编本20页

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明·黄一正《事物绀珠》

明万历十九年本卷二二

宋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色,冠绝邓、耀二州者。

●明·高濂《遵生八笺》

明万历十九年本卷一四41年

………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细小挣钉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嘴若笔帽,仅二寸,直槊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径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枚,圆浅瓮腹、磬口、泑(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明·张应文《清秘藏》

商务印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72册

卷上9页

“汝窑较官窑质优滋润”。

●论窑器

………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乃真也,较官窑质制尤滋润。

●明·田艺蘅《留留清》

明万历四十二年本卷六6页

宋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而汝为冠。今河南汝州,色如哥而深,微带黄。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丛书集成初编本1560册卷二11页

志窑器入官哥窑

………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明·天一阁藏《汝州志》卷二9页

汝窑创始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磁(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磁(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於地中偶而掘得,颇以为珍玩焉。

●明·雲閒曹昭明仲著《新增格古要论》卷五汝窑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胎滋润,薄亦甚难得。

●明·刘艺衡《留青日札》说:“唐、邓、耀州悉有之,而汝为冠,色如哥,而深带黄。”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

清康熙四十四年本卷一二3页

徐渭墨芍药一轴甚奇恣,上有自题云:“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

●清·佚名

美术丛书本四集一辑312页

汝窑

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桔皮棕孔。今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天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子素泥也。

《百宝总珍集》卷九。

●清·宋名立修韩定仁屈启贤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卷六3页

古迹

汝窑,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张俊第,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合一、香球一、盏四支、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清·唐铨衡《文房肆考》

清乾隆四十三年本卷三30页

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屑玛瑙为油,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格古要论》云:“汁中棕眼隐若蟹爪者真”,又云:“无纹者尤好”。说四胡异,此如端溪石子辨鸜鹆眼。眼本石病,得此可研真水坑也,故曰无纹者尤好。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邓、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清·白明义修赵林成纂《汝州全志》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卷九7页

古迹

汝窑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张俊第,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盖在宋时汝瓷已与商彝周盘同期珍重,宜至今日仅存其名耳。见《太平广记》。又,宋叶寘《坦斋笔衡》论汝磁(瓷)云:“本朝以定州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旧志》未详,《宋志》补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烂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

●清·白明仪修赵林成纂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卷九46页

宝丰县古迹

青岭镇《宋史·食货志》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界产玛瑙,即此。

●清·学者梁同书《古窑器考》

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无学点茶艺诗”。《四库全书》集部五五别集类,上海古迹出版社,1987年,1116册第243页。

●陈万里:《汝窑的我见》,《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2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81年第十一期。

●郭木森、赵文军:《汝官窑瓷器烧造区找到了》,《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8日第一版。

●叶喆民:《钧窑与汝窑》,《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叶喆民:《汝窑址发现经过与再考察记略》,《南方文物》2000年4期。

《汝窑二十年考察记实》,《中国陶瓷》1987年6期。

●汪庆正等:《汝窑的发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0月。

汪庆正:《汝窑析议》,载《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紫金城出版社,1996年5月。1992年8月。

《略说汝窑》,《文物》1986年第1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汝窑址的调查与严和店的发掘》,《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0期。

●王健华:《宋官窑弦纹瓶与清雍正仿品》,《文物天地》2001年1期。

●张剑:《洛阳安乐宋代窑藏瓷器》,《文物》1986年12期。

●洛阳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汝窑址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

●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文物》1964年8期。

《瓷器浅说》,《文物》1959年8期。

《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页71,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0年。

●朱文立:《汝州汝官窑瓷片及配釉作坊的发现》,《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4日3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河南汝州市区古代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0年第三期。

●叶麟砋:《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北平)文奎堂书店,1934年7月。

●张万里:《汝窑研究》,《故宫季刊》(台北)1966年1卷1期。

●蔡和壁:《独占魁首的汝窑》,《故宫文物月刊》(台北)1984年2卷3期。

●张久益:《汝窑釉色浅谈》,《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张大庆:《对于汝瓷的探讨》,《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胡永庆:《汝窑中的御用汝瓷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4年第10期。

●陈宏焱:《从汝州青瓷窑的盛衰看汝窑与钧窑》,《华夏珍宝录》,山东地图出版社,1993年5月。

《河南汝州市汝瓷博物馆藏珍品鉴赏》,《华夏珍宝录》,山东地图出版社,1993年5月。

●李宗扬、邱东联编《中国宋元瓷器目录》,南方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王耀春、胡忠成《宋代“汝官窑”遗址重见天日》,《质量时报》第一版,2000年10月18日刊登。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辑出版《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汝窑卷》,紫金城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主编:孙关根。

●叶喆民主编《汝窑聚珍》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王会平、胡忠成《中国汝瓷、网上欣赏》2003年4月16日,河南日报第三版。

●王天林《汝瓷国际网站中华汝瓷网建成开通》2003年4月17日,中国河南网,转自(平顶山广电网)

●王纪元《鼠标轻轻一点、汝瓷尽现眼前》2003年4月18日,大河报A6版。

●王明浩《鼠标轻轻点,汝瓷网上揽》2003年4月20日,人民网郑州4月20日报道。

●王耕〈河南汝瓷国际网站中华汝瓷网建成开通》2003年4月23日,新华网刊登。

●桂焱炜、胡忠成《中华汝瓷网站开通》2003年5月13日,光明日报·生活时报刊发。

●张万强、桂焱炜、胡忠成《汝州开通汝瓷国际网站》2003年5月15日,中国技术市场报一版显要位置刊发。

●胡忠成、王一沙《鉴别技巧—慧眼识汝瓷》,《东方家庭报》古玩收藏D9版,2003年2月11日刊登。

●胡忠成、曹成、董新芳《中华稀世珍宝—汝瓷》,2004年1月《WTO与中国》国粹集锦刊

陶瓷文化鉴赏-巧夺天工非凡之作 汝窑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陶瓷文化鉴赏-龙窑


窑炉形制之一。以粘土或砖坯、砖依、砖依倾斜的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龙身而得名、是南方地区流行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部分组成。拱形顶,整体平面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尾,与窑身平行流动。龙窑出现于商代。浙江上虞李家山发掘的一座保存较好的龙窑遗迹全长5.1米,倾斜度为16°,建筑简陋、结构简单。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不断改进,至东汉中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三国时期龙窑长度已超过10米。两晋时期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完全成熟,长度一般在20~30米左右。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有的整体斜长竟达135.6米。这个时期由于窑炉长,为了达到良好的烧成效果,在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有的将窑床砌成阶梯状:有的将窑体砌成弯曲状;有的则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个小室,挡火墙下部设有烟火孔,使室与室相通,即所谓“分室龙窑”。明清时期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见图460)

陶瓷文化鉴赏-御窑


康熙时.刑部它女刘伴队源.佯行人,尝于一坊:谷帕rj《膝王阎序》一首./4心经》‘部.了厕崭然。供奉内迂.王佯连数百.制式极性,所消姻窖秆处也。赵伯盼《棕巢余识>按.庆景德小始肖镇尸浮梁西乡。固名景襟。以卒砌.运造瓷器,足为御窑之始。正本定本路总管监陶.然皆时作时铝。汉武二[上午,始外窑烧造解京,仑御厂一所.官窑二7·楔。白后一代,岁为常供,有请问之,增甘市山二[。座.分:十:作。

御窑也称官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御窑遗址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11日,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榜上有名,为瓷都千年庆典献上了一份最贵重的礼物。这是继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瑞昌铜岭矿冶遗址、丰城洪州窑窑址、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进贤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之后,我省又一个获此殊荣的考古项目。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是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和《文物天地》共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考古工作评选活动。今年的评选,首先是从71项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中筛选出15项,然后邀请各考古单位到北京现场进行学术报告,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考古发现的内涵与意义,现场为评委和听众答疑。通过专家的投票,辽宁牛河梁遗址、郑州大师古姑夏代城址、陕西眉县扬家村青铜器窖藏、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等获得200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此次对御窑遗址考古发掘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考古研究所三家联合主持的。这是对御窑遗址的第一次主动性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的明代早中期瓷器出土地点和层次明确,组合关系清楚,它的资料价值是传世品所无法替代的。其中不少品种,为以往考古资料和传世品所不见,是极为珍贵的佳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