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灵性,壶之趣味

茶具文化和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艺术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紫砂壶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

扩展阅读

宋代南方民窑之斗茶与茶具


建盏这种茶具,要是为了宋代的斗茶之风。宋人的这种斗茶直接从茶碗就可以看出来了。蔡襄就说,"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我们也说不清颜色,因为咱们没活在宋朝,所以没看见到底青白和黄白有多大差异。但是他说的是汤水的颜色,决定汤花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挂在茶碗边上的,挂的这个水痕快慢。水痕出现的早晚是决定胜败的,水痕出现得越早,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为胜。斗茶就是咱俩喝完茶一看,你这出了,我这还没出呢,你输了,我赢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碗的边,久久不散就称之为“咬盏”,这都非常专业。啤酒的好坏跟这个好像有一点类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点挂杯,白沫,这是它的一个标准。

过去喝茶很讲究,要热杯,这个杯子事先就要热。我们现在是甭管多凉的杯子,把茶缸开水一冲,说怎么老不开,是你的杯子太凉。你的杯子先热一下,烤一烤热了。宋代人生活很讲究,他要把杯子先热了。所以这种黑盏保温性特别好,所以很久的就不凉下来,这对茶是有很大好处的。那么建盏下面有写“供御”的,有定“进琖”,那表明当时都是上供,给皇上用的。

南方民窑茶具的品种:“兔毫”,典型的建盏都是兔毫,里头跟兔子毛似的;再有就是“油滴”,一个一个像油滴;再有像玳瑁、鹧鸪斑等瓷器。

日本有一件著名的建窑,纹理特别奇怪,既不是油滴,也不是玳瑁,它叫“曜变天目茶碗”,视为国宝。日本人由于他们地域偏狭,过去的文化都是外来的,所以他对这个文化特别地尊重。

紫砂专家谈壶之“五美”


紫砂壶到底有没有文化底蕴?这个问题如同人有没有灵魂一样至关重要。

紫砂研究学者宋双才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今人们收藏紫砂壶只看泥料、工艺、款识、年代,而不知紫砂真正打动人心之处在文化。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壶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有金石篆刻、诗词铭文。宋先生在总结紫砂壶文化底蕴的时候,借鉴玉之“五德”提出紫砂文化的“五美”。

和之美

“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紫砂壶的和之美就体现在对万物多样性的尊重,在于一视同仁的胸怀。

和一切茶。爱茶人都知道,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乌龙茶需用盖碗,但是紫砂壶作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来喝绿茶,也可以喝现在时髦的普洱茶。自明代人们饮茶习惯发生改变以后,紫砂壶成了最好的饮茶器皿,那时还只有绿茶。直到清中叶以后,有了发酵工艺,茶的种类多了起来,人们发现,紫砂壶适合于各种茶,能冲泡出最好的效果。茶具砂为首,无论是高贵的普洱、龙井,还是乡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壶中,都可氤氲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泽。

和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皆可幻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愿望带到壶上。有一壶名为波浪锥,传说是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武器。但人们企盼和平,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化利器于茶水之中。这把壶表达了做壶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李昌鸿先生曾做一对儿壶,名为雍容华贵。一高一矮两壶象征夫妻二人,壶上刻有举案齐眉故事,祝愿人间和和美美。壶可传情、可达意,紫砂和万事万物万种情愫于壶上,令赏壶人思接千载。

融之美

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要素。大千世界,万水争流,汇入大海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又讲博采众长,互相吸收。《周易》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刚柔相济也是这个道理。壶小乾坤大,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融于一壶之中。

融金木水火土。书画纸张由树木加工而来,遇火立刻成灰。而紫砂本身是土,又含铁质,遇水成泥,逢火成陶,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烈火中融为一体,锻造出一个通透的新生命。这一锻造过程不需任何修饰,不像瓷器那样需要包上一层彩釉。紫砂壶可以说是表里如一,素面素心。

融方圆刚柔。紫砂壶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壶上的线条更是有曲有直、刚柔相济。即使看似圆形的筒身,其横截面也可以是方形,真是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再细观壶之神韵,即使气质刚强似猛士,曲水流长处也自有侠骨柔肠。

用之美

苏东坡仰天长啸“天生我才必有用”,道出了顶天立地的豪情!用,是气魄,是价值所在,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做有用之才不仅是历代文人侠士的人生追求,也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顽石可填海、可补天,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万物之美也在用中得以充分体现。

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将沸水注入壶中,观壶色莹润如玉,听泉眼细流汩汩,茶香袅袅而来,壶在你眼中亦真亦幻,龙飞凤舞,却又触手可及。拿来摩挲把玩,心中顿生愉悦亲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紫砂壶能在使用当中愈发光彩照人,越用越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壶”。壶靠使用以养生,以养浩然之气。

紫砂壶的用之美也并非逞一时之强。紫砂壶与茶文化相伴而生,只要茶在,它就有用武之地,就可以日日提醒你不可一日无茶,不可做无用之人。

奇之美

紫砂材质特殊,这是一奇。它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可以适合一切茶,泡茶隔夜不馊。而且紫砂材质有类似海绵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壶,就是不放茶叶,水中也有茶香。紫砂还可以独立成陶,是世界上惟一不需要添加其他矿物而独立成陶的陶土,它本身具有很好的黏结度和可塑性,具备单独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最奇特的一种。用这种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的五色土做成壶,出窑时形比冶铜,入手光可鉴人,且越用越有玉感,不能不谓之奇。

紫砂壶表现力强,又是一奇。我们看一幅油画往往会产生真实的幻觉,当眼睛近距离观察一幅油画时,除了笔触就再也无法看到所表现的其他物体质感。紫砂就不一样了,用紫砂做成的牡丹壶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芒果壶看上去就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芒果,无论从造型、颜色还是质感来看,都惟妙惟肖。远看如是,近看也如是。紫砂做出来的动物、鸟虫更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外紫砂壶形态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大师级的壶每次都是创作,每一把都有不同,变化多端,幻化无穷。艺术贵在变化,紫砂壶把变化的奇美表现到了极致。

隐之美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由来已久。大隐隐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精英的主流人生观。从姜太公钓鱼,到诸葛亮隐居茅庐,传统文人的人生哲学是才能得不到施展时韬光养晦,一旦被重用便会鞠躬尽瘁、豪气冲天。紫砂壶也有这样的气魄。

古人评价紫砂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可与商鼎周彝比肩,甚至感叹:“人间珠玉安足取?不及阳羡一抔土。”可见在爱壶人眼中,紫砂壶虽不是金子却也一样发光。一把好的紫砂壶流落到哪里都不怕被埋没,它在日月精华中休养生息,等待人们发现它的真正价值。而一旦被发现,它尊贵的气质使它即使放在皇宫里也不会失色。虽然仅是一抔泥土,却能化高贵于其中。紫砂壶表面无釉色,不以浮华悦人而藏温润光泽于泥内,只有在不断使用当中才会越来越美。这种含蓄、深沉的姿态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宋先生总结说:紫砂壶的“五美”是经过艺人的创造赋予的,这五美要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在万事万物的联系中得到体现。品读紫砂壶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精神的修养,寓教于乐,可以净化心灵。西方人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紫砂壶文化,有的美国人甚至把紫砂文化同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紫砂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总所周知,紫砂茶具的优势在于茶,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应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来泡茶。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方就能体会其中无穷的乐趣。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谛,还报人间。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达到美的休闲紫砂文化之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壶之精神:紫砂壶内涵


宜兴紫砂壶历来分四个档次:实用品(大陆产品)、工艺品(细货)、特艺品(名人的作品)及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之作)。实用品的特点是每个历史时期投入的制作人员最多,制作技艺差,日产量高,品种单一,这项产品历来不入赏壶之列(历史上也有专做大陆产品而独具功力的高手,应数例外)。工艺品出于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来说制工精良,但出于历史或文化因素,艺术素质,他们的作品大多为模仿传统造型,或创作一些符合初步紫砂爱好者喜爱的造型。在上一个层次就是名人产品,称之为特艺品。名人当然是在同行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总是赏壶、藏壶者渴求的对象。艺术品,粗略说,并非就是制作技术精湛、功能独具、材质贵重等而言,而是根据作者的紫砂文化艺术素养的高下,在紫砂这个传统工艺中注入艺术生命的多少来判定的,其最重要的就是紫砂壶的内涵。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内涵,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收藏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珍藏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中国紫砂陶瓷历史文化之供春壶


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年间,一个叫供春的人制作的。传说他姓龚,名供春。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当时和后代的许多制壶大师都争相仿制。供春壶已经名满天下,当时宜兴的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艺品发展到工艺美术创作,应该归为供春,历代的文献也是这样的记载,历来宜兴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壶的人蛮多的,我们从各个博物馆可以看到,明代的黄玉麟、江案清,还有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等等,都对供春壶做过研究,做过仿制。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间,供春作为书僮随进士吴颐山来到金山寺伺读,闲暇时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参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出了“指螺纹隐起可按”的供春壶。

黑茶配陶壶,登对


1月6日是2012"湖南(红星)年货购物节开幕的第2天,虽不是周末,但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红红火火,人声鼎沸。推着车、抱着孩子、三五成群……长沙市民吃着小吃陆续走进展馆内“逛”年货展。

酒水、茶叶、糖果、干货……年货堆积如山。手提着、肩扛着、车推着,市民采购热火朝天。普通年货销售旺,更有一些新鲜年货让人爱不释手。云电视、60公分长的杏胞菇、近一米的豆腐干……新鲜年货层出不穷,喜欢喝茶的也有福了,年购节上有黑茶的专用茶具首次亮相。

陶制茶具惹人围观

在现场,王大爷手里捧着一把结晶黄的茶壶仔细地端详。“这种陶制的茶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古朴柔和很有质感,不但可以品茶还可以做艺术品。”

刚喝完茶的朱美女也兴致勃勃地欣赏各种茶具。“这简直就是一个茶具的博物馆,大的、小的、肥的、瘦的,各种形状都有,我太喜欢了,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

喝茶的、欣赏的、购买的,层层包裹的人群让长沙窑陶制茶具展馆的负责人吴先生忙得不亦乐乎。

“真想不到,长沙窑陶制茶具这么受到大家的喜欢,开幕这2天已经卖出100多套了。”吴经理表示,这批陶制茶具是由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专门为黑茶研制的,此次年购节属于首次亮相,所以主要以推广为主,价格十分优惠。

黑茶专用茶具首次亮相

茶艺师忙得不可开交,泡了一壶又一壶。刚泡出的黑茶,入喉自然、韵味回甘、唇齿留香且并不感到烫嘴。原来这是陶制茶具的特点之一。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好茶需好器。“喝茶还是陶器好,陶制茶具更适宜喝茶。”著名黑茶专家、高级评茶师张流梅女士表示,黑茶作为湖南特色茶早已美名远播,长沙窑陶制黑茶专用茶具更加彰显了黑茶品质。

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打造的这批长沙窑系列陶制茶器孔隙比瓷大,透气性较强,品茶可以存香、聚香,并且陶土含有铁等微量矿物质,能够起到软化水质的作用。

“这批陶制茶具古朴、朴实、自然、厚重,文化气息浓郁,文化与养生共融,实用与收藏兼具。”吴先生介绍道。

长沙窑系列茶具继承了长沙窑陶器的古韵风格,不仅艺术价值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它让黑茶有了专有的茶具。

从外形上看,这批陶制茶具壶的开口较大,便于黑茶的洗涤,杯内的白柚便于观察汤色,茶海的高度较高便于留香。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黑茶性温,陶制茶具性凉,从养生上达到阴阳调和。”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总设计师吴琪表示。

丹麦之花


有一位热爱西洋彩瓷的前辈告诉我,早几年,即便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少有人知道那几个著名的牌子,所以当王府饭店的GEORG JENSEN专卖店打折销售顶级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时,她赶紧过去采购,大概清楚这牌子能打折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皇家哥本哈根起先是一间工厂,1775年由丹麦皇太后朱莉安·玛丽和国王克里斯钦七世批准并赞助丹麦药剂与化学家Franz Henrich Muller创立,就叫丹麦瓷厂,可没过几年瓷厂就经营不善,出售股权,国王就接手了,改名丹麦皇家瓷厂。到了1790年,著名的“丹麦之花”系列诞生,它被公认是瓷器的黃金時期最具原创性与最受欧洲艺术启发的代表作,以一本名为《丹麦之花》的植物图鉴命名,图鉴从1761年开始制作,1883年完成,收录了3240种植物,也成为丹麦之花系列的图案来源。到了19世纪中期,瓷厂从皇家风格走向民营,手绘蓝白瓷逐渐成为女性的工作。1885年,另一个著名的系列“唐草”由新任总监、年轻的建筑师阿诺·克罗格创作出来,他发展新的釉下彩手绘装饰,结合过去古典图案和更新的创意,发展出更具丹麦特色也是现在的唐草图案。

去年冬天在香港举行的设计营商周,照例有全球知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品牌的老板们前来分享想象力、功能性与商业之间的关联,皇家哥本哈根的行政总裁Mads Ryder也是演讲者之一。这趟旅程促成了我们经由他了解这个顶级瓷器品牌的现状,验证或颠覆之前对于丹麦乃至北欧瓷器的一些猜想。

经济观察报:在18世纪甚至更早,中国的瓷器大量运往欧洲,我们称为外销瓷。这些瓷器被当地的工匠们再度绘画,二次入窑烧制,形成中西合璧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丹麦当时有无这样的经历?

Mads Ryder:当时由中国进口而来的瓷器本身是不贵的,但是漫长的运送路途让它非常昂贵。欧洲自产的瓷器省下了大笔费用。但是需要去让欧洲消费者相信,欧洲瓷器和中国瓷器一样,拥有非常好的品质。

有时候欧洲工厂仿制中国的瓷器,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些瓷器,而是为了说服欧洲的购买者欧洲瓷器和中国的进口瓷器一样好。除此之外,在那个时候的欧洲,并没有一个传统来制作瓷器,来设计瓷器。欧式风格很晚之后才开发出来。

当我们在谈论蓝在釉饰瓷,在技术方面是只有很少差异的。我们用了两个步骤烧制,一开始用低温烧制后用高温烧制。据我们所知,中国人是先在晒干的瓷器上画上花纹然后再高温烧制的,这是不同的。丹麦的瓷器技术是自主开始的,我们很早就使用自己的方式在烧制瓷器。

经济观察报:“唐草”两个字,很难不让人想到与中国相关,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吗?

Mads Ryder:在我们的历史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它并不会将我们的风格改变为混合体。事实上,丹麦瓷器是从德国瓷器中获得灵感的,并且由皇家哥本哈根工厂1775年成立前的50年进化积淀而来的。丹麦瓷器以及在此之前的德国瓷器工厂在当时是想与从中国进口而来的瓷器竞争的,所以唐草和中国没有什么渊源。

经济观察报:目前在设计上有分经典传统款和更现代的副线产品吗?两者在全球的销路来看哪一种更好卖?客户群体分别的怎样的?

Mads Ryder:皇家哥本哈根有很广泛的产品款式,从非常传统独特的丹麦之花到融合我们的理念和设计师Louise Cambell一起创作的现代风格的产品。丹麦之花是一个非常有市场的产品,它拥有独特的产品性和实用性,全球各地不同的消费者都十分乐于购买。我们的主要市场在丹麦和日本。在这两个地方,我们有两个主要的概念,在丹麦坚持蓝色凹槽兆,在日本坚持棕叶饰。丹麦的目标消费群是35岁以上的女性,她们享受生活,全职工作,十分喜欢具有设计感的品质产品。我们在日本的目标消费群年纪相对更大一点。但我们在日本这个重要的市场刚刚落实了一个新的理念,皇家哥本哈根蓝瓷工厂将会关注年轻的日本消费者。当代风格餐具“唐草”在大多数市场都表现强劲。很明显,尽管它的历史在丹麦,但我们真的可以看到人们的兴趣是在随着时间改变,积极的、消极的均有。从2012年开始,我们再度看到人们对我们最传统的餐具的兴趣在增长,很多人们购买,年龄集中在35岁至65岁。我们的餐具产品中,由Louise Cam-bell设计的是最为现代的,将我们传统设计的四个产品集中在一个上。这个系列在2010年面向市场,我们看到它吸引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年轻的消费者。这或许是因为它并不再是一个传统设计。

经济观察报:欧洲不少国家都有历史悠久的手绘陶瓷品牌,丹麦目前这个行业的状况是怎样的?

Mads Ryder:丹麦的陶瓷行业,与其它国家一样,都是有一定压力的。皇家哥本哈根同样也有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商业策略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更加关注我们的关键力量和核心业务,管理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引发了再度盈利。即使官方市场数据是不可靠的,但我们知道我们的同行也度过了艰难的时间,这也是因为一些国际出口市场有时候甚至比我们的核心市场丹麦更为疲软。在皇家哥本哈根我们只关注让我们更为强大的东西,瓷器只使用现代及当代的丹麦设计。

哥窑之美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其窑址迄今尚未得到准确认定。根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个线索:一个说法是,宋代的章氏兄弟在龙泉窑烧制青瓷,哥哥章生一创烧了哥窑;另一个说法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附近,民间窑场烧制了哥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2011年9月,龙泉市召开了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研讨会,根据近年来溪口窑的挖掘整理情况,初步判断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 哥窑的特征有三: 1. 金丝铁线开片。哥窑釉层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或细密如鱼子纹,俗称百圾碎;黑色大开片与红、黄色小开片交织重叠,形成金丝铁线的视觉效果。 2. 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釉水肥厚,釉中气泡密布,如珠隐现,含蓄内敛。 3. 紫口铁足。哥窑胎体中含铁量较高,胎体为较厚的釉层相裹,口沿釉薄处隐现深紫色,底足露胎处呈深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目前所见宋代哥窑瓷器,以传世品居多。这些传世品哥窑大部分集中收藏于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威德基金会等著名博物馆中。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胆式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八方碗

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最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哥窑瓷的外观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却如珍珠般隐现,神奇而美妙。行内将这种工艺现象称为“聚沫攒珠”。哥窑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就纹道而论,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如果从纹形的角度看,就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百极碎”。

哥窑碗

哥窑葵花洗

哥窑五足洗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碗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鸡首壶的发展


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铜器、陶器和瓷器的装饰,或者把整个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这件三国(220年至280年)时期的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是瓷器中的精湛之作。

鸡首壶,是三国末年两晋时期越窑、瓯窑的一种新产品,以后各地窑厂都有烧制。这件鸡首壶是198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宋山东吴大墓出土的。壶高19.2厘米,口径10.5厘米,口较小,短颈,斜肩,鼓腹,平底。肩上塑一鸡头作壶流,昂首张嘴,高冠睁眼,形态生动。后肩上贴附翘起的短尾,首尾相应。壶的肩部刻划三首弦纹,并置有对称的两个半环形耳,耳上饰蕉叶纹。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壶底无釉,胎色灰白,质地坚硬。三国、两晋时,壶和罐容器没有配制盖,常以碗碟作为盖。东晋开始,壶罐才较多地配制器盖。此壶出土时未见碗碟之类盖。

鸡首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物之一。早期的鸡首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肩部,一面贴个鸡首,另一面贴鸡尾,鸡头都是实的,完全是一种装饰。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有颈,引颈高歌,后安圆股形把手,上端贴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到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还饰有龙头。到了隋代,壶身变得修长,口颈加高,柄饰龙头更为普遍,造型优美,而且更适合于实用。马鞍山地区历年来出土了大量六朝时期的鸡首壶,它们的形制多样,构思巧妙,演绎出不同时期实物造型的发展序列。比较清楚地看出,鸡首壶是由三国、西晋时矮身、鼓腹、短尾等造型特点向高体、长颈、长尾上翻成曲柄的形式逐渐演变。考古界此前一直认为吴、西晋的鸡首壶,鸡首不能倾注,只是一种装饰。而马鞍山市宋山东吴墓出土的两件青釉鸡首壶(有雌雄之分),鸡首与腹相通,充当流的作用。既有装饰美,又实用,揭示了西晋以前三国时代鸡首壶的造型特点,即造型秀美,制作规整,使用方便,反映了越窑在三国时期已具有相当高的烧成技术及制瓷工艺。

这件三国越窑青釉盛酒(水)器,埋藏地下1700多年,至今仍然釉色莹润,保存完好,不可多得。1992年该壶被选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精美图册《中国文物精华》之中,属国家一级乙等文物,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壶天自春 茶香四溢


晚清瓷壶

国人的饮茶之风自古盛行,中国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当今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和收藏门类的日趋精细,茶壶也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藏市中,一件精品茶壶往往是一壶难求。

由于瓷器茶壶既可待客品茗,也可陈列欣赏,所以是笔者十分喜爱的收藏专题之一。在笔者收藏的茶壶中,壶型变化甚多,有:瓜楞壶、梨形壶、四方壶、鸡心壶、钟形壶、提梁壶、手执壶等等,这其中,尤有几件茶壶很为笔者酷爱。

两把是清同治年间的“粉彩鸡心壶”,很有特点,其壶型是上大下小,圈足很小,器型饱满;一把是人物壶,绘琴棋书画题材,壶通身工笔细描了八位仕女;一把是粉彩花鸟“五伦图”茶壶。所谓“五伦”即儒家所倡导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鸟中的凤凰、仙鹤、鸳鸯、鸽、黄莺来代表五伦。我所藏的这把壶用上好彩料描金绘制了上述五种鸟类,辅以牡丹、兰竹等吉祥花卉图案,口沿描金,底款是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手书篆书双圈红款;还有一把是清光绪刻瓷钟形壶。在如玉般温润的釉面上,古人以刀代笔刻画了一位凭栏妙龄女子黯然神伤的思春场景,线条流畅大气,似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背面楷书娴熟地镌刻“国色天香壬寅仲春雨生砚兄大人雅玩兆麟八弟黄子瑞敬赠”字样,由此可见是光绪年间的一把定制赠送茶壶,壶型为钟形提梁壶,原配纯银把手,盖为蜘蛛纽,此壶似为当时的名家所刻。

晚清民国瓷器尤其是文人雅士喜爱的茶壶,由于受当时海上画派影响,其画风文气,色调雅致,艺术成就较高。当时瓷器彩绘者可分为两类,一为彩瓷画师,他们多是科班出身,书画功底扎实,一般不以此为生计,其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浅绛彩文人瓷画和以汪野亭为代表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版画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能率真表现画家的胸襟,意境清新高远,多为达官贵人或殷实大户人家定制为主,专绘高档瓷胎,作品富于变化而少有商业味道。

另一类是彩瓷匠人又称红店老板,是彩瓷的专职画匠,他们以此职业维持家庭生计,从业人数众多,作品大多流向市井阶层,是晚清民国瓷绘的主力,目前传世品也以此类画匠作品最为常见,其水平也有高下优劣之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