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工艺杂谈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

五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在炉中以低温二次烧成。

建党九十周年庆典瓷·和谐盛世手绘釉下五彩花瓶

粉彩:瓷器釉彩名。是受康熙五彩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品种,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较丰富。由于感觉上比较柔软,故又称软彩。

料彩:清代景德镇用珐琅料所绘彩瓷品种。色料一般为红蓝二种,均淡雅柔润。料彩始于雍正朝,盛行乾隆时,嘉庆、道光年间仍有少量生产。

祭红:瓷器釉色名。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以高温烧成的鲜红色泽。因为色泽深沉,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叫“祭红”。

祭蓝:又称霁蓝,瓷器釉色名。是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而烧成的蓝色釉。

矾红: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的低温红釉和红彩。红釉和红彩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

反瓷: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熔烧的一种瓷器。

开光:瓷器上构成圆型、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

笑:象牙上自然的开裂俗称为“笑”。

浅降彩: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文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始流行。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杂谈


通过现代科技证明制作瓷器所使用的色料多少都带一些毒素,制瓷工匠们可以选用釉下五彩工艺,也就是用一层釉把色料盖上,相当于用玻璃罩上了一个色彩。如此一来这些毒素就不会散发出来了,制成了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陶瓷,这些陶瓷是永不变色,只要不将它摔碎,就算用水擦洗无数次,它的颜色也会始终如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问世之后,参加了几次大的活动,其中有武汉的劝业会、意大利的博览会......最重要的一次是在一九零七年的时候,熊希龄亲自把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送到了皇宫,得到了女强人慈禧太后的青睐,于是清政府就拨了一批银两奖励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这样一来醴瓷进入了宫廷,成为了官窑。紧接着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又参加了巴拿马的国际博览会,在国际博览会上和茅台酒一起获得了巴拿马金奖,这是一个国际奖项,意味着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在国际上也成为了一流的产品,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既进入了皇宫,又进入了国际,在当时就有了非常高的价值。现如今像宣统元年、宣统二年、宣统三年的那些品相完好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存世量非常少,开价就已经高达上千万了,这是醴陵釉下五彩创建之后的一个高峰。

醴陵釉下五彩在解放以后,就也是一九五八年,第一次为毛泽东主席做胜利杯。一直到了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专门请了几位专家到醴陵为人民大会堂做一批专用瓷,醴陵通过了几个月的努力设计,最后交由周恩来总理敲定图案。人民大会堂的所有瓷器,包括茶具、餐具、烟具、酒具等,清一色地定的醴陵瓷器,根据史料记载,公鸡二十多万件。到了一九七一年,醴陵瓷器第一次给毛泽东主席烧制了毛主席专用瓷。在一九七四年,毛泽东主席在湖南住的112天,湖南专门为毛主席一套醴陵釉下五彩四季画的饭碗,此套瓷器现在已经成为了是收藏界的热点,这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第二个高峰。在一九七一年,我们国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在这个时候给联合国做了一整套醴陵瓷器,专门定制的蝴蝶款。

中国古瓷器研究所的一位秘书长曾经将醴陵五彩瓷和宋代汝官窑相提并论,要知道宋代汝窑可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由此可见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在中国瓷器中的地位非常高。

民国贴花壶杂谈


民国贴花壶是在成型的素釉壶体表面,将绘印好的彩色图案,通过胶粘的方法,使其牢固地附着在壶体,以对器具起到一种点缀、装饰的效果。可以这样说,民国贴花壶既是现代版画形式在另类介质上的扩容与发展,也是早期彩色胶印技艺与陶瓷物件的结合。

因纹饰层次感不强,易于磨损,制作工艺又相对简单,贴花瓷向来不为藏界人士看重,在古玩市场常被冷落。从技艺角度看,贴花瓷与传统的各种彩绘瓷、色釉瓷比较,既不雍容华贵,又非精雕细刻,说其为瓷苑里的“小阿弟”一点不过。可是值得人们探讨的是,贴花瓷器从清末民初出现,历时不过百年,档次又不高,但它没有萎缩消亡,相反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各大瓷厂迄今仍在大量生产,贴花瓷器仍能堂而皇之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广大农民与工薪阶层的家庭。笔者是近现代民间壶具业余爱好者,多年来日积月累,收藏民国贴花壶逾百把,对此也曾反复揣摩,其经久不衰似因如下优点。

一、题材广泛。所见贴花壶题材,有神话传说类:如麒麟送子、嫦娥奔月、木兰出征,有典故野史类: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单刀赴会;有民俗民情类:如渔樵耕读、和靖咏梅:也有风光田园类:如西湖游舟、岳阳楼畔;还有花卉鸟兽类:如孔雀开屏、荷塘鸳鸯、佛手石榴等等。可以说,近现代民间壶具中的大宗题材在贴花壶中几乎都有反映。尽管贴花表现的装饰技法单一,但脍炙人口的题材同样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与美感的享受。

二、贴近民情。向往美好,期盼幸福,是人类的天性。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招财进宝、延年益寿,是普通百姓与庄户人家喜闻乐见的主题。贴花纹饰有:一品富贵、和合二仙、福禄鸳鸯、山野牧歌、四喜齐来、四喜得利、瓶生五福、鹿鹤同春、幼学如漆、过海八仙、天长地久、吉星高照、鲜花盈门、缠枝双喜、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玉堂春贵、喜上梅梢、金玉满堂等。贴花壶将这些吉祥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场景恢弘。贴花是通过线条的勾勒及其间的色彩平涂来表现画面主题,它不讲究同一色彩之间的自然过渡,也不渲染被表现事物的阴阳凹凸,苛求的瓷界人士认为这是它不受青睐的“缺陷”。然而它能够表现比较盛大、恢弘的场景。例如“光荣人家”喇叭壶,描绘花木兰胜利凯旋返回家乡的场面:骑着高头人马,众多将士簇拥随行,家乡父老喜迎,顽童天真好奇,绿树成萌,芳草蔽地,房屋隐现,好一幅细腻入微、气贯长虹的“班师图”。

四、器型多姿。评价一件近现代民间壶具之优劣,人们通常会从形制、釉胎、题材、纹饰、工艺、制作与品相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鉴赏。其自然轮廓的立体形态是显露风貌的第一看点。近现代民间壶具形制大致可分为4类,即仿生类、几何类、寓意类与其他类。贴花壶由于“后出山门”,在广泛吸受历史上各类成熟的优秀壶型基础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张扬与延展。贴花壶型有苹果、橄榄、菩提、鸭梨、瓜棱、筒状、喇叭、提梁、大口、四方、八棱、莲台、开光、一手壶、寿桃面以及环形执、鸡冠执、桥钮、蜘蛛钮、蝌蚪钮和孔雀嘴、龙嘴等数十种。琳琅满目的各种壶型,让人折服。

五、制易价廉。贴花壶的纹饰因系事先绘印制作批量出品,这为成品壶具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与其他彩绘瓷、色釉瓷相比,其相对低廉的成本与价格,符合了基层百姓的经济境况,满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从中也得到了艺术的亨受与情感的陶冶。

杂谈 魅惑567瓷


近日在燕来坊举办的《新中国567颜色釉精品鉴赏交易会》活动,再次引起了人们对567瓷的关注与探讨。有人说567瓷是继清三代瓷后最值得收藏的瓷器,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炒作的成分大于实物的价值。那么,567瓷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它的市场地位如何?

何为567瓷

567瓷至今尚无科学的定义。一般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国营瓷厂生产瓷器的简称。那时轻工业部下辖的国营大型瓷厂主要有红星、宇宙、为民、艺术、建国、人民、红旗、光明、东风、景兴、新华、红光、雕塑、曙光,这14家国营瓷厂使用统一的底款。此外,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生产的瓷器,也被划分到“567瓷”里面。

567瓷的艺术特色

567瓷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年代的人干劲足,工作态度严谨,工匠精神处处可见。很多瓷厂都有美研室,美研室的人员由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和科研人才组成,而且当年的原材料都货真价实,生产出的瓷器真的是堪比玉器。民间老艺人和后人被评为大师的艺术家们创作的陈设瓷精美绝伦,艺术造诣极高。

鲜明的时代性是“567瓷”的最大特点。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历了好几次大的运动。这些政治因素都在瓷器上有所表现。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景德镇陶研所和国营瓷厂要求“创作出具有民族气派、更新更美的作品”,其中“人民公社好”是经常见到的题材,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题材。

在“567瓷”中还有一些为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时刻献礼的作品,比如“文革瓷”和“出口瓷”。

“文革瓷”特指在“文革”期间烧造的反映现实题材的瓷器,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数量极少,且只烧制了四五年的时间。“出口瓷”是在1972年由周恩来总理布置、轻工业部统筹的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烧制的瓷器,品种多为仿古瓷。

“567瓷”以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特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别的时代和历史旨趣,特殊的生产和创制方式,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突破。散发出独特迷人的艺术魅力和独一无二的审美品质。

567瓷的收藏价值

567瓷属于特殊年代下的产物,兼具囊括了当代最优秀的画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567瓷都具有收藏价值呢?网友圆悟承僖说:“不是所有的567瓷都有收藏价值。比如十大瓷厂生产的日用瓷价值不大,只有像红旗瓷厂、部所这样的单位生产的瓷器才具有价值。红旗瓷厂当年生产的咖啡具、餐具都是供驻外使馆使用,还有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的陈设瓷,都是当时景德镇最顶级的艺术家创作的。他说567瓷很珍贵,属于不可再生之物。而且数量少,再过300年,一定会成为可以比拟清三代的珍品。”

567瓷的市场地位

567瓷虽然兴起有一段时间了,但玩的人基本上还局限在景德镇,并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也没有吸引到更多的藏家关注。对此,有位网友说:“一方面是认识问题。比如王步的作品,上个世界70年代也就值几块钱,90年代也不过1到2千元。现在呢,300万我估计都会有人抢,所以收藏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景德镇出现了部分作假的,这也让很多人不敢涉足,怕买到赝品。”他预言,再过300年,567瓷在拍卖市场的价值可比肩清三代。

只是,有多少人可以沉下来去等?(文字图片均转自马承妹《读瓷》)

瓷器工艺


工艺

原始素烧瓷 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灰陶。

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但由于器表无釉,所以叫它为“原始素烧瓷”。( 西周 原始瓷豆 )

青瓷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 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明初 龙泉窑青瓷雕缠枝莲花觚)

黑瓷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成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当时浙江的上虞、宁波窑即烧制黑瓷。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东汉中晚期也有黑瓷出土。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造黑瓷。(唐 瓣口黑瓷水注)

白瓷 白瓷和青瓷、黑瓷,都是同一种原料烧造的。因为所有的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铁的成份。含铁的坯和釉,经过还原焰焙烧后,,便呈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的干扰,便能烧出白瓷。

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较为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隋代白瓷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润,胎釉均无泛青、闪黄的现象。唐代邢窑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

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明中 白瓷八方执壶)

青白瓷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所以叫青白瓷。有称影青瓷,也有叫它隐青、映青、罩青的。

一般认为,青白瓷在五代是开始创烧,成熟于北宋中期,宋代已形成风尚。“假玉器” “晶莹如玉”可说是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恰切形容。 景德镇是宋代的名窑之一,由于它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优越,其产品集中的代表了宋代的制瓷水平。青白瓷无疑是景德镇一项新的发明。( 南宋 影青观音坐像)

甜白瓷 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便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其秀美清丽的暗花刻纹和印纹之上,在罩以光洁透亮的釉,便有一种 诱人的美,并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这种胎薄釉莹的白瓷,便叫甜白瓷。

甜白瓷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而整个明代一直没有间断。甜白瓷在宫廷是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民间则多用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宣德 甜白釉暗花莲纹碗)

素瓷 凡是在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绘制任何有色的图案花纹的瓷器,统称素瓷。虽然用色彩装饰陶瓷在我国已由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明代以前,瓷器的主流还是素瓷;到了明代,彩瓷才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人以此把中国瓷器的发展分为两大时代,明以前为素瓷时代,明以后为彩瓷时代。(宣德 白釉碗)

彩瓷 从广义角度说,彩瓷应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等,但从习惯上所说的彩瓷,则是指瓷器釉上加彩而言。 以彩色装饰瓷器起源于晋。西晋晚期,南方已开始用褐色斑点来装饰青瓷;东晋以后,南方普遍采用;隋唐袭用,并有所发展。宋代已出现釉上的“宋三彩”;元代则创造了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

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场。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在明青两代,他们对釉上彩的配方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并有了一系列的创新。 (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浇)

同时,白瓷质量的提高,也对彩瓷的兴起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了细腻洁白的白瓷作底,以红、黄、绿、蓝、紫、黑、金种种彩色绘制的画面,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诱人的绚美和巨大的吸引力。

明代彩瓷的兴盛,可谓是瓷业装饰工艺的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从此,我国瓷苑便出现了一个彩色缤纷、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同时,它也使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色釉瓷逐渐退居次要的位置,并使一些历史名窑(如磁州窑、龙泉窑等)从此一蹶不振。 (康熙 青花釉里红折枝花卉纹石榴尊)

彩绘瓷 在釉上、釉下绘制各种色彩的图案、画面以作装饰的瓷器,谓之彩绘瓷。西晋晚期的褐釉点彩,首开彩绘瓷的先河。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瓷俑的眼睛、眉毛、头发、衣褶、剑鞘和镇墓兽爪;有的还在瓷器底座的莲花图案上,涂以红、黄、绿、黑、白等各种颜色。宋代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已很有名气;而磁州窑釉创造了用毛笔蘸彩料,在已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绘制了简单花纹,然后加以彩烧。到了明代,彩绘瓷变成了瓷坛主帅了。(乾隆 粉彩莲座法器)

碎器 有些瓷器在焙烧时,由于温度的骤变,会发生釉裂的现象。浙江哥窑首先掌握了这个规律,运用自然裂纹作为瓷器的装饰;这种瓷器称为碎器。

碎器胎薄色黑,俗称铁胎或铁骨;釉面坼成并列状或网纹状开片。开片大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开片小的叫鱼子纹。有的在紫黑色裂纹中又有金黄色丝状细纹,叫做金丝铁线、鳝血。碎器釉色有奶白、粉膏、灰绿、和奶酪黄等,也有米白而影红的。 (南宋 哥窑酒杯)

薄胎瓷 薄胎瓷,指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通常又称脱胎瓷,是形容它薄倒几乎没有胎的程度。据文献记载,明万历时吴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只见透明的釉,而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以看见手指上的螺纹。

“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这两句古人咏薄胎瓷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了这种瓷器之薄。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

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龙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级民窑也能烧造了,并有了薄胎瓷、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用名称。器形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酒具之类。薄胎瓷,已不是或主要不是作为使用瓷,而是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的身份崭露瓷苑,蜚声中外

绞胎瓷 所谓绞胎瓷,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坏,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上便出现了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在经施釉焙烧,便是绞胎瓷。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陕西、河南的唐墓,都有过这类瓷器出土;在巩县唐窑窑址,还曾发现绞胎瓷小花枕的残片。宋代以后,绞胎瓷的烧造便终止了。

宋代五大名窑杂谈


中国瓷器已经有数千年历史,神州大地上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瓷窑。不少瓷窑因为烧制瓷器的工艺水平出色而被世人熟知。明代典籍《宣德鼎彝谱》中明确地记载着:“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从这段文字中,后人们可以得知宋朝一共有六个名窑,但是其中的柴窑由于瓷器失传,一般并不被人们所提及,因此人们所熟知的也只有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定窑。而紫禁城中就收藏着宋代五大名窑珍品,这些瓷器原本都是供宋代皇室享用的御用珍品。

汝窑瓷器的由来有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日,宋徽宗赵佶从梦中醒来,对梦里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仍有留恋,于是命令汝州的工匠们为他烧制这种如梦如幻的淡青色瓷器。宋朝的五大名瓷中,汝瓷的存世量是最少的,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不到一百件。北京故宫博物馆就收藏了二十件汝窑瓷器,还有一部分汝窑瓷器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其余的都流落到了世界多地。

哥窑瓷器的釉面布满了开片,人们将这种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其主要由深黑色大开片和褐黄色小开片彼此交织而成。

官窑瓷器中最受瞩目的釉色种类有月白色和粉青色,用来烧制官窑瓷器陶土的土质比较细腻,官窑瓷器的胎釉非常薄。开片为冰裂纹的官窑瓷器的价值最高,为梅花片的官窑瓷器次之,为细碎纹的官窑瓷器价值最低,而官窑瓷器釉面上的釉斑以鳝血最佳。这种瓷器的造型端庄雅致,别有一番韵味,符合宋代皇室风范。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里面唯一一个烧制白瓷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细腻白净。定窑非常注重刻画印花装饰工艺,定窑瓷器的印花工艺水平在宋代一直都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定窑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有尊、碗、盘、神像......

钧窑的烧造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宋之前中国陶瓷的釉色比较单一,一件瓷器上只有纯粹的青色、釉色......但是到了宋朝,中国制瓷工艺水平大大提升,人们正我了更加成熟的烧造技术,创制出多釉色的陶瓷品种,人们称之为窑变。

宋代五大名窑是中国瓷器制造史上的第一个历史高峰,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财富。这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秉持匠心传承下去!

民间工艺—瓷器工艺—钧瓷的分类


钧瓷作为一种被研究的对象,当应从不同角度把握,也即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地研究。分类是研究的基础,结合钧瓷自身的特征,可作以下分类:

一、从年代分:

传说中的钧瓷:民间传说中的钧瓷;

历史上的钧瓷:从史载真正的钧瓷开始到新中国的建立,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等;

建国后的钧瓷:从1949年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当代钧瓷:自1994年至今,以液化汽为代表的钧瓷业的兴起。

二、从造型方面分:

1、器皿类

2、异型类

3、人物类

三、从烧制燃料方面分:

1、柴烧

2、煤烧

3、液化气烧

四、从窑炉结构分:

1、龙窑

2、炉膛窑

3、倒焰窑

4、梭式窑

五、从窑炉的形状分:

1、馒头窑

2、炉式窑

3、圆形窑

4、方形窑

5、乳膛窑

六、从钧釉呈色分:

1、蓝钧类:包括天青、月白等。

2、红钧类:包括各式红釉紫釉等。

3、钧花类:包括各式钧花釉类。

4、彩钧类:包括各式杂色釉类。

七、从施釉方式去分

1、汗浸施釉即底釉、面釉一次均匀施釉。

2、点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有意识点染釉斑。

3、泼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再进行泼釉,刷釉处理。

4、渲斑施釉即在完成底釉后,对面釉进行渲染和间疏施釉。

八、从钧瓷借鉴和继承方面分:

1、钧瓷

2、仿钧以当地窑区优势、借鉴钧瓷而烧制的类钧瓷产品。

3、钧仿以禹州神后镇钧窑区的工艺手段,借鉴其它窑口的成就而生产的类钧瓷品。

九、从烧成工艺来分

1、中性——还原类。

2、氧化——还原类。

十、从钧瓷审美来分

1、极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并有诗情画意,灵性寄托者。

2、珍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鲜明,可收藏。

3、精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可欣赏。

4、礼品工艺完整,窑变成就一般者。

5、正品负有工艺缺陷,但不明显者。

6、次品工艺缺陷明显,不可入大堂之上的。

注:工艺存在稍微缺陷,但窑变尚可时,当退一级。

十一、从工艺方面分

1、特级工艺完整,窑变呈景。

2、甲级工艺完整。

3、乙级工艺缺陷存在,在50公分外,不明显者。

4、级外工艺缺陷存在,但不同时具备三处者。

5、残品工艺缺陷,超过三处以上者。

十二、从足部处理方面分

1、满釉支钉烧钧瓷

2、满足垫饼支烧钧瓷

3、圈足支烧钧瓷

4、圈足满釉支烧钧瓷

5、半釉钧瓷

6、无釉钧瓷

十三、从底款方面分

1、无款钧瓷

2、数字款钧瓷

3、殿名款钧瓷

4、姓氏款钧瓷

5、窑厂款钧瓷

6、题款钧瓷

十四、从底款设计上分

1、阴刻式

2、阳刻式

3、印章式

4、印纸式

5、钤印式

十五、从铁足成否来分

1、本色无釉呈铁足

2、施酱底釉呈铁足

3、本色无釉,非铁足

十六、从修饰部位上来分

1、口饰

2、颈饰

3、腹饰

4、足饰

十七、从修饰方法来

1、附饰

2、阴饰

3、无饰

十八、从大小尺寸分

小件20公分以下,中件45公分以下,大件60公分以下,超大件,80公分以上,特型180公分以上。

十九、从功能上分

1、实用类

2、审美类

3、兼具类

二十、从摆放位置分

1、壁挂类

2、架柜类

3、厅堂类

总之钧瓷的分类,是认知、研究钧瓷的有效途径,把握了这些,可能会尽快地上升到一个层次。

铁线描瓷器工艺特点


铁线描瓷器是青花瓷中的一独特小品种,这也是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器的千变万化所表现的地方。据说“铁线描"绘画方法出现在隋唐时期。铁线描是用较粗的线勾画轮廓,再用细线条排列尽”填彩“的职能,并以线的疏密反映彩的淡浓。

“铁线描”是中国画中所称的“高古十八描”笔法之一。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现在我们看见的总结十八描技法的图画即是出自他手。

古代画家们创造的十八描是国画线描的源泉,无论哪种线描都是为更精妙地表现物象和传达美感为根本的。当代画家们表现的物象与古代有所变化,如服饰、发型等,另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当代的画家们为创造出具有时代美感与特征的绘画作品,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画表现物象基本形式是线条,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均如此。当代画家们对线描的理解是以物象的特征质感为依据的,当然也保留着十八描的本质属性——线条的美感特征。

“铁线描”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清·王瀛:“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铁线描工艺特点为双勾线条相对较粗,而且不需要在双勾线内填彩。其代表画家是晋代的顾恺之、唐代的阎立本、五代的贯休、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张叔厚、周朗、明代的文征明、唐寅、清代的费丹旭、改琦等。铁线描瓷器为官窑青花器中的独特品种,存世量稀少,值得收藏人士关注。

明代青花铁线描技法中的铁线描人物约在明代万历年开始,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笔者见过最好的一个明代青花铁线描瓷瓶,青花发色清新淡雅,人物绘制手法潇洒随意,底款为富贵佳器,为典型明代中晚期作品。实际上,万历铁线描器物已十分难得。

明清时期青花铁线描瓷器的器型有:盘、文房用具、瓶、茶壶、笔洗、盖罐、印盒、砚、香炉、碗、碟等几类,其中,盒类有四方形、圆形、桃形、银锭形、双层、四层、多层式节盒、带屉式、天盖地式等;文房用具类有笔插、笔管、笔洗、笔船、龙形笔山、调色盘、印盒、水滴、烛台等;盘类有八方形、梅花形、莲瓣形、葵花瓣形;炉类有钵式炉、方形四足炉、筒式炉、鼎式炉、瓜棱炉、莲瓣炉、兽耳炉等;罐类器型多种,口形分直口、花口、敛口,腹形有扁圆、八方形、瓜棱形;还有蟋蟀罐的造型比较多,有圆筒形、扁圆形、方形、梅花形、瓜棱形、葵花瓣形;瓶类有六棱瓶、梅瓶、蒜头瓶、筒形瓶、葫芦瓶、壁瓶。壁瓶有葫芦形、半圆形、莲花口式、瓜棱形等造型。青花铁线描瓷器的款识有“富贵佳器”、“白玉斋”等,还有双圈款、图案款或无款。图案有大量有历史人物故事,如“携琴访友图”、“高士抚琴图”等。

青花铁线描瓷器在清代又有了发展,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明代。从图中所示的这只清代雍正的青花铁线描瓷盘来看,清代铁线描画线条犀利,刚劲流畅,敞口浅盘,盘形周正,胎质细腻,盘的内心与外壁均绘苜蓿纹,底落“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如今,这种青花铁线描瓷,在一般古玩市场已经不能随便就能收藏到了。

“铁线描”就是用细线表现图案画,比如表现大面积颜色的时候,它不平涂,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画线,形成平涂的概念,绘画风格比较粗犷,其绘画方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新彩杂谈之瓷上肖像画


瓷上肖像画

瓷上肖像画,俗称“瓷像”、“瓷板画”,大约在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自日本输入的“洋彩”亦称“新彩”,开始在景德镇盛行,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新彩的特点是,绘画程序比较简单,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层次,并可随意调配颜色,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多次回炉烧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洋彩,瓷上肖像画才开始萌芽。

瓷上肖像画大约创始在上个世纪末,距今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创始人应为邓碧珊(1874—1930年)珠山八友之一,由于有文化,又在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在景德镇颇受绘瓷艺人尊敬。据说在景德镇最早用九宫格画瓷像的即是邓碧珊。20世纪初年,使瓷上肖像画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并产生较大影响的画家当属王琦(1884—1937年)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人,师从邓碧珊学习瓷上肖像画,并以钱惠安的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器。由于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其肖像画深受各界欢迎。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曾题“神乎技矣”之匾额悬挂于王琦画室,使其声名大噪,王琦中年改画写意人物用笔挥洒奔放,很有黄慎风格,他的人物画头部多衬以明暗,显然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故景德镇艺人称王琦派的瓷上人物谓之“西画头子”(借用西洋画法绘的头像部分)。自王琦之后直到现代,景德镇画瓷上肖像画的艺人较多,其中卓有成就者当首推吴康,章鉴、章文超等人,南昌肖像画则以杨厚兴、冯杰师徒为代表。

吴康是现代陶瓷肖像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吴康(1914—1991年)名季铭,安徽泾县人。13岁拜邓碧珊为师,学画瓷像,成功地试制出彩色肖像画,并创作和移植了许多经典的肖像画和西洋画,深受收藏界和同行的赞誉,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瓷上肖像画的绘画过程时间较长,且受油料特性的约束,同时依据素材,通常是照片,照片往往是对肖像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唯一可见的根据,是高品位肖像艺术的产生的基础。但一幅好的肖像画作品应该能够更深刻、更典型、更完美地表现所绘人物的精神风貌及内心世界,那就不仅是形似,更要追求神似,所以中国古人称肖像画为“传神”。

一幅绘画作品的优劣当以最终的艺术效果来评定,为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应该广泛利用,不但照相机可以利用,甚至连投影机、复印机、电脑等。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达到目的,就都可以利用。美国当代著名铅笔画家保罗•加利曾说过:“多年来,画家常在工作中使用照相技术其效果有好也有不好,美术界对某些事件也颇有微词,然而我们知道许多画家如托马斯•埃金斯、塞尚、德加、劳特累克、毕加索和麦恩等。在他们的工作中,多多少少都利用到照相术而且前美国的照相写实主义画派更相当注重描绘照相透明度的投影画法,因而人们开始对利用照相技术的画家们做一重新的评价——明确照片的利用是一项重要的部分。但盲目地模仿照片而未加减任何东西或是不去解释它,对我而言都是白费力气。”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绘画过程中是否应该利用照片,而是在照片的基础上是否增减了什么东西,即在照片的基础上作了多少艺术处理。

黄苗子先生也曾说过:“照相馆逐渐代替了千百年传统的画像行业,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摄影机取代了传神(画像)的实用性方面,却没有,并是不可能取代它的艺术性这一面。”当然这就必须要求画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深的绘画功力,才能画出好的作品,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工艺杂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工艺杂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上一篇:建盏赏析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