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簋:浙江龙游首次发现东汉徐氏祭器

龙游首次发现东汉徐氏祭器——青瓷簋 上月下旬,龙游县博物馆考古专业人员在城东建材市场取土工地上发现了一座被挖掘机揭露的古代砖室墓葬,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墓葬为凸字形砖室券顶墓,墓朝向96°。墓总长为5.6、宽2.4米,墓后壁残高1.6米。墓墙用砖双层,墓底砖平铺二层,砌筑结构较为讲究,系我省同时期中型规格墓葬。墓葬曾经多次盗掘、扰乱,但仍出土了7件文物,为1件釉陶双耳罐、2件青瓷碗、1件青瓷簋、1件青瓷盘口壶和1件印纹硬陶罍及铁削1件。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和随葬器物判断,该墓为典型的东汉晚期墓葬。其中随葬的青瓷簋,陈放于墓室前部分的砖筑供台上。该器物高17、口径21厘米,造型端庄典雅,釉色青翠光亮,是我国早期成熟的青瓷器了;器身刻斜方格纹,内口沿和喇叭形圈足刻划水波纹,外口沿一圈还用六个汉隶“水”字装饰;值得关注的是在青瓷簋的内底上工整地刻有隶书“宗徐”二字,这里“宗”字应该是它的本意,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因而表明该青瓷簋是用来供奉徐氏祖宗的专用祭器,同时也说明了当时青瓷工艺刚趣成熟时期的珍贵程度,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拥有。从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上看,明确为汉代的徐氏祭器不但在龙游县是第一次发现,在浙江省也尚属首次。据鄞县《北宋徐氏谱疏证》记述:“元洎字文副,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为江夏太守,光禄大夫。成帝阳朔二年(前23)二月十八日避王莽之乱,由海州(今连云港)过江,迁东阳郡太末之姑蔑三十里薄鲤山(即徐山),寻卜偃王旧迹(今龙游县南灵山镇),为过江始祖。”民国余绍宋《龙游县志》所记与之基本一致。又“徐洎生一子寿。寿生悌,汉幽州刺史,始兴侯。悌生汉扶风太守持节都督军事镇北大将军洪。”该墓所处南二里许有古代所建纪念徐洪的扶风殿遗址,往东不远处相传东汉扶风太守徐洪为国捐躯沙场时所骑灵性的宝马疯狂奔回家乡报丧的地名—曰马报桥。故这里汉墓出土徐氏祭器并非偶然,当在情理之中,也说明地方文献所记载与历史上徐偃王后裔迁徙龙游事实相吻合。据考古调查估算,位于寺底袁和十里铺一带的黄土丘陵上分布有数千座汉六朝古墓葬,推测里面肯定有不少是徐氏的后裔。(龙游县博物馆)

精选阅读

浙江省东阳发现一处宋窑遗址


“哗啦”一声,挖掘机铲出一堆碎瓷。

“奇怪,没一个碗像样的。”南马镇下湖头自然村村民马中金捡起一叠破损的碗,又随手扔掉。他神秘兮兮地告诉记者:“祖上一直传下来,说这块山的窑,不是烧瓷器的,而是为了‘烧断龙脉’破掉这里的风水。这个说法,看来可能真有这回事。”

近日,下湖头村里计划在这个窑址边上建设一处厂房,不料在挖土填地时,铲出大量瓷片。连日来,不少村民前来“捡漏”,均无功而返。碗壶盘盏,品种多样,就是没有一个不是畸形加破损的。

获悉后记者赶赴现场,将瓷器碎片带回请专家鉴定。

许多瓷片“如冰似玉”,“烧断龙脉”传说应是无稽之谈

现场,在大量粗糙的碎瓷中间,匣钵及各种垫具扔了一地。

但是记者发现,在阳光下,有不少瓷片表面看上去晶莹似玉。还有不少类似于龙泉青瓷,不少还有冰裂纹。盘、壶、杯、罐、盏托、粉盒各种形状都有,印花、划花和刻花装饰手法均可见。

据该村村干部介绍,这个窑建在一处坐北朝南的山坡上,碎瓷一直从山脚堆到山顶,约有百来米长。此处地名就叫“高窑山”,窑的西边有个自然村,叫做西瑶,也是按窑的谐音取名。

昨日下午,金华市文物局副研究员赵一新在仔细看过记者带去的瓷片后,认为这应该是一座宋代的窑址。

赵一新告诉记者,“根据发掘经验,窑址里基本不可能出现完整的瓷器。就像杭州的老虎窑址,不可能有完整的瓷器出土。”他笑着说,好的瓷器肯定是拿去卖掉的,哪会乱扔呢。

在采访中,有现场下湖头村民告诉记者,根据家谱记载,该村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可是,谁家都没有来自该窑的传世瓷器。而且有个说法代代相传:这个窑就是某个朝代“烧断龙脉”用的,以防止这个地方出什么皇帝。

“由于牵强附会的东西太多,家谱多不可考。这个窑址存在,说明当时是有人居住的,但是在古代,战争、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导致这个窑址被废弃。”赵一新说,明朝末年,此地附近就曾发生白头军农民起义。“烧断龙脉”之说,应该是后人凭空想出来的。

该窑3公里外的葛府窑,可能曾生产稀世珍宝“秘色瓷”

赵一新表示,距离该窑约3公里处,有一处省级文保单位——葛府窑址,主要生产时期为五代和北宋。此后,该窑就再没生产。

“古代越州曾经生产一种用特殊的釉料配方制作的瓷器,能使瓷器外表有‘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这种瓷器专门用来进贡朝廷。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赵一新告诉记者,这就是稀世珍宝秘色瓷。

“苏州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是秘色瓷莲花碗,从胎色和做工手法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我认为其就是出自葛府窑址。”赵一新说,被誉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秘色瓷越窑海棠式大碗(唐代),也有可能产自东阳的歌山窑址(省级文保单位)。东阳博物馆曾在该窑址附近征集到几乎一模一样的一个唐代大碗。

据悉,秘色瓷莲花碗于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这件越窑秘色瓷,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下湖头村的窑址是否烧过秘色瓷,尚有待考证。无论如何,这里值得保护,不能随意破坏。”赵一新还表示,此窑附近就是一处汉代之前的古墓葬群,属于东阳市级文保单位,必须认真对待。

东阳民间文物考古爱好者华柯等人,也曾在窑址附近山顶发现2600多年前的硬纹陶片实物,估计这里在春秋时代已是人丁兴旺。

下湖头自然村村干部也表示,他们尽量少挖掘窑址,并已经及时向东阳市文物部门汇报。

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唐五代青瓷的简单装饰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瓷器中无论是秘色瓷器还是普通青釉器物,均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而绝少装饰,绝大多数器物均以素面示人。少量的纹样装饰主要集中在唐代晚期的器物上,五代装饰上基本不见纹饰装饰。且多见于普通的青釉器物之上,秘色瓷上装饰更为少见。

装饰手法可以分成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手法,把器物做成花口及腹部做成瓜棱腹。此类技法较广泛地应用于碗、盘、碟、执壶、侧把壶、罐、盂、海棠杯、盏、盏托等器物上,碗、盘、碟、海棠杯、盏、盏托等大口的器物一般口沿做成简单的花口形,碗、盘类大型的圆口器物也有做成菱花口或葵花口形的,与花口相对应的腹部一般有一道凹弧。而执壶、罐等深腹的器物则一般仅在腹部做等距做成多道凹弧,呈瓜棱状。这种装饰手法唐五代均较为流行,无论是秘色瓷还是普通青瓷均使用。

瓜棱腹执壶

花口盘

花口盏

第二种是将器物做成仿生形状,包括动物与植物的形状。如鸟形的埙形器、葫芦形的瓶、葫芦形的执壶等。此种技法比较少见,且多见于唐代,主要是普通青瓷上,秘色瓷发现有葫芦形执壶的造型。

鸟形埙

葫芦瓶

第三种是将器物做成多棱形,包括净瓶、盒子等。时代上主要集中在唐代,净瓶均为秘色瓷,盒子见于普通青瓷。数量极少。

多棱腹盒

第四种是划花装饰。一般线条较粗,但属于划花而非粗刻花。题材以荷叶最为常见,构图上一般以四叶对称为主,亦见有多叶的情况。多位于盏、盏托、盘、碟、海棠杯、碗的内腹部,唐代晚期前段的刻划较为精细,晚期后段则较为粗率,五代则几乎不见。基本见于普通的青瓷上。其它题材有凤凰或鸟、鱼等。除普通青瓷外,在秘色瓷上亦有发现,非常罕见。这种划花装饰总体上数量仍旧不多。

划花荷叶纹盒盖

划花荷叶纹盒盖

划花荷叶纹海棠杯

划花秘色瓷盖

划花秘色瓷盏

第五种是印花装饰。一般见于盏类器物的内腹部,题材有花卉、人物故事、禽鸟等,一般是阳线凸起,构成较为简单而古拙。数量极少。

印花花口盏

印花花口盏

印花人物纹花口盏

溪口窑考古新发现


溪口窑考古最新发现,哥窑的始烧时期比以往所认为的南宋中晚期要提前许多,最晚也是南宋早期,比宋代郊坛下官窑还要早,龙泉窑仿官窑一说被颠覆。

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窑址在何处?关于它的烧造年代和特征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对哥窑产地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说哥窑在龙泉,一说在景德镇,一说在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

考古发掘是破解哥窑之谜的一个重要依据。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文物考古人员进行多次考古发掘,为研究哥窑问题积累了丰富的资料。2010年下半年起,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大文博学院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查田镇溪口的瓦窑垟等10多处窑址进行了发掘、调查和科研,着力解决黑胎瓷器之谜。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书记、研究员沈岳明告诉记者,在对哥窑发掘之前,考古人员对哥窑整体状况、工艺水平等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针对黑胎青瓷始烧年代和性质、与宫廷的关系等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有目的地发掘研究。

溪口一带窑址多是宋代,也有元代的。此次考古发掘,大部分瓷器是黑胎,也有少量的白胎,有的碗底上盖“河滨遗范”的章。由于清末民国期间,溪口一带窑址被盗掘严重,窑址地层被打乱。在溪口瓦窑垟,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窑炉尾部排烟室有少量尚未被翻弄过的原生地层,出土的都是宋代较早的黑胎产品,但没有出“河滨遗范”、出筋类的瓷器。按地层年代推断,应该比上边出“河滨遗范”、出筋的地层年代要早。此外,瓦窑垟哥窑器物标本大部分用同类垫饼垫烧,这种装烧方法与北宋以来采用泥垫饼垫烧方法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从查田镇溪口瓦窑垟窑址标本和Y1窑址等处的出土遗物分析,哥窑的始烧年代应为南宋早期。

日前,考古研究人员把溪口窑考古发掘的哥窑瓷片送上海博物馆测试“热释光”,共测试了9片次。通过高科技证明,这些瓷片的年代多是南宋早期绍兴年间的,与考古推断基本一致。

沈岳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缺乏研究,许多制作精美的古代哥窑产品被混进了官窑里。之前现代学界有学者认为,黑胎青瓷是南宋中晚期出现的,比南宋官窑要迟,当属“仿”官窑。考古发掘证明,龙泉黑胎青瓷烧制比郊坛下官窑还要早,因此,不是哥窑仿官,而是官窑仿哥。

此外,从这次考古研究初步判断,大窑和溪口同样出黑胎的窑场,也是有区别的。每个时期青瓷烧制技艺的不同,烧制出的瓷器特点也有差异。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年代有什么区别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考古调查,为哥窑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确凿的资料和依据。

亿元古董葫芦瓶沈阳首次展出


清朝皇帝画像暨历代官窑瓷器文物大展

多件国宝级藏品首次亮相保利康桥

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国宝重器,平日因保护条件苛刻多存于库房,普通市民难得一见。

而每一次异常难得的国宝文物展,都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精神盛宴。

2009年的辽博国宝展,几千名市民排队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近日,沈阳市民又有机会饱尝一顿这样的精神盛宴。

由保利地产主办的清朝皇帝画像暨历代官窑瓷器文物大展在位于五里河公园内、长青桥西侧的保利康桥销售中心内举行。价值亿元的葫芦瓶、“康熙御笔”的和田碧玉玺、乾隆80岁刻的“八徵耄念之宝”田黄玺、清朝皇帝珍贵画像和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作品等都在参展之列。

众所周知,清朝,特别是康雍乾盛世,工艺品的制作也同样达到了鼎盛,全国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

由保利地产牵头组织的国宝级藏品展,既有极品青花瓷,又有极其稀少的清宫御用瓷器,另外,还有珍品印章、清朝皇帝画像等展品数十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次文物展是私人藏品展,很多都是在博物馆中看不到的文物,可谓机会难得。

6月20日,记者在严格的审核后,进入到保利康桥售楼处的文物展厅内,珍贵的瓷器在淡淡灯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幽雅而高贵,但更让人着迷的是那美丽背后的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件名为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延绵纹长颈葫芦瓶堪称瓷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季拍卖‘重要私人清宫御制工艺珍藏’专场拍品中,同样的一件曾以2.5266亿港元成交。”辽宁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观先生介绍。

这件长颈葫芦瓶,采用了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也就是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来表现“锦地”效果,而这只长颈葫芦瓶可以说是这种工艺的精品之作,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细致缤纷,极尽华丽高贵。

除此之外,一件名为“粉彩开光镂空花卉纹象耳转心瓶”的藏品也十分吸引眼球。该展品的设计可谓巧夺天工:瓶颈两侧各塑贴一象耳,瓶内套有一小瓶,与外瓶颈部相连,可以旋转。肩之上部篆书“万年”、“甲子”及十天干;肩之下部有一条梯形环,也可转动,并篆书十二地支。

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一部活动年历。瓶腹部均布四个圆形镂空加绘粉彩四季花卉纹开窗,透过四个开窗,可以看见所套小瓶上的粉彩婴戏图,婴孩们或骑马、或持伞、或持太极旗,场面十分热闹。据介绍,这是乾隆年间,唐英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时,特为乾隆皇帝制作的玩赏瓷。

据了解,本次文物大展的大部分展品都来自东北地区的顶级私人收藏家,“经过保利公司的努力,多位东北地区的收藏家将个人最好的收藏品拿出来展出,许多珍贵的真品文物都是首次露面。”保利地产严观先生介绍。

在现场参观的刘先生异常兴奋:我个人也比较喜欢收藏,特别是清宫御用陈设瓷器等历史文物品,参观的博物馆展览、私人展览无数次,但是此次还是非常惊喜,在这里看到了几件异常精美珍贵的清代瓷器,可以说是过了一把瘾。

此次展览,除了瓷器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印章,如康熙御笔的和田碧玉玺和乾隆80岁时刻制的八徵耄念之宝田黄玺,不仅使用的材质珍贵,存世的更是数量极少。

据资料记载,康熙的玺印现在知道的有120方左右,现在故宫也很少见到康熙的印章。而这件“康熙御笔”印为私人收藏,因而更为罕见珍贵,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欣赏机会。

另外,一块刻有“南京解元”的书画印也异常引入注目,据了解,这是唐伯虎的书画印,是用上好黄金黄超大罕见田黄料制作的。除了具有历史价值,田黄这一材质本身价值就极高,古人就有“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的说法。

这次清朝皇帝画像暨历代官窑瓷器文物大展的另一大看点便是清朝皇帝画像和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作品展。

据介绍,郎世宁是清代中期宫廷中著名的西方传教士画师,以西洋绘画笔法并杂糅中国传统画法,创作了大量的宫廷绘画,成为当时宫廷内地位较高的著名传教士画师。郎世宁的传世绘画作品大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内。而此次展出的“乾隆皇帝戎装大阅图”轴、“嵩献英芝”图、“平安春信图”等都是郎世宁作品中的珍品,如描绘乾隆皇帝戎装骏马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乾隆戎装大阅图》是郎世宁在宫廷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图人物相貌凹凸分明,留着八字胡的乾隆完全是按照郎世宁绘画中的模样绘制,这也是艺术作品中最接近乾隆本人的模样。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文物保护与历史文化弘扬已经成为保利地产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保利艺术博物馆颇有名气,这也是辽宁保利地产举办此次文物大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据了解,于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国家首个企业兴办的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馆藏以100余件青铜器为主,另有石刻、书画等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抢救保护流散在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已经成了保利地产企业责任的一部分。

目前,保利艺术博物馆已被海内外博物界誉为“中国大陆最具现代水平的博物馆之一”,“已跻身中国著名博物馆行列”。

2000年5月,保利集团将100多年前遭列强掠夺的三件圆明园国宝牛首、猴首、虎首铜像抢救回国,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引来400多万人次观展。

在此次展览中,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一些珍贵的青铜器仿品也在参展之列,向每位参展者讲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对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一次有益知识普及。

“作为一个华夏子孙,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华夏5000年文明,对世界各国都充满着魅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而这些艺术品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本身都具有着历史穿透力和艺术魅力,值得全家人一起来观看。”带儿子来观看文物的商先生说。

实用精巧转心瓶

瓶撇口,短颈,鼓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塑贴一象耳,瓶内套有一小瓶,与外瓶颈部相连,可以旋转。肩之上部篆书“万年”、“甲子”及十天干;肩之下部有一条梯形环,也可转动,并篆书十二地支。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一部活动年历。

瓶腹部均布四个圆形镂空加绘粉彩四季花卉纹开窗,透过四个开窗,可以看见所套小瓶上的粉彩婴戏图,婴孩们或骑马、或持伞、或持太极旗、或敲鼓、或持灯笼,场面十分热闹。这是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陈设器,是乾隆年间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特为乾隆皇帝制作的新式玩赏瓷。据清宫档案记载,瓶上可以活动的万年甲子,寓意“循环如意,辅辏连绵”。

全名:粉彩开光镂空花卉纹象耳转心瓶

天价葫芦瓶

全名: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延绵纹长颈葫芦瓶

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季拍卖“重要私人清宫御制工艺珍藏”专场拍品,同样的一件以2.5266亿港元成交。清代,御瓷工匠采纳及熟习乾隆初年开创的绘画技艺后,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备受推崇。这种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的工艺日臻完善。这只长颈葫芦瓶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细致缤纷。

全名:“八徵耄念之宝”田黄玺

乾隆田黄玺

乾隆80岁的时候,刻了“八徵耄念之宝”。“八徵耄念之宝”的内容重复刻制达三十七方,而几乎每方印乾隆都亲力亲为,工艺流程也相当严密。2008年10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皇威万代”专场拍卖会上,乾隆帝御宝交龙钮“乾隆御笔”白玉玺以6338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刷新白玉世界拍卖纪录。2009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中华艺术瑰宝秋季拍卖会”一方乾隆皇帝巨型田黄玺印重达11.3公斤,是目前全球拍卖市场上最大的“田黄王”。该田黄玺最终以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2004年5月17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康熙御用田黄玉石印章一套12方以2134.3万港元拍出。

全名:《乾隆皇帝戎装大阅图》轴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大阅图是郎世宁在宫廷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图描绘了乾隆皇帝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每三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皇帝戎装骏马,英姿勃发,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画中出现的骑马形象,除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外,还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

全名:青花轮花纹抱月瓶

永乐青花抱月瓶

这件青花轮花纹抱月瓶呈葫芦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似蒜头形,颈至肩部两侧各饰一对绶带耳,下部为扁圆形,腹部略鼓,似椭圆形方圈足,形制仿照西亚阿拉伯铜器烧造而成,造型秀美别致。釉质润泽晶亮,口沿下绘一周缠枝花卉纹,腹部两面各绘轮花纹(又称“宝相花”、“佛花”),边际环以卷草纹,耳上绘折枝花卉。整体以青花所绘纹饰带有浓郁的西亚色彩,色泽青翠明快,所用进口青料苏勃离青,在青花纹饰中呈现钴铁的结晶斑,浓重处凝聚成黑青色,有下凹深入胎骨之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景德镇官窑青花烧造的高峰,被誉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1995年,一件明永乐青花轮花纹抱月瓶在北京翰海春拍中以1210万元高价创下当时国内拍卖瓷器的最高纪录。2006年6月,明永乐青花轮花纹抱月瓶在北京翰海再次以1540万的高价成交,2006年12月,一件明永乐青花轮花纹抱月瓶在香港佳士得也以1636万港币成交。

明代杰出画家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名重当时。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此印即为唐寅用上好黄金黄超大罕见田黄料所制之印。印极为细腻油润滑手。该田黄印萝卜纹十分清晰没有杂色,极其纯净。

印章的正背面是南山青松和东海流水及高士赏景的画面;印文是纂书“南京解元”四字。雕刻的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神灵活现;雕刻的南山青松和东海流水,如同唐伯虎山水画。构思精辟,线条流畅,刀法光洁,多用斧劈皴,可见石体坚凝,格调稳健。

全名:“南京解元”唐伯虎田黄书画印

唐伯虎画印

宜兴青瓷鉴赏


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与浙江、安徽搭界,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交通运输便利。山区盛产瓷土和竹木薪炭,为发展陶瓷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因此,得天独厚的宜兴陶瓷产业自古发达,至明清并形成自已独特产品的优势与特色,名扬四海。 宜兴陶瓷业的中心是在其南部山区和水网地带的交接点丁蜀镇一带。 宜兴的史前制陶业,根据近年来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骆驼墩、西溪遗址等出土陶器最早距今约七千年。陶器以夾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灰陶及黒皮陶,属于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晚期良渚文化系列。 商周时期,宜兴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吳越文化的重要内涵特征。建国六十多年來的考古实践证明,烧制原始瓷是江浙地区吳越民族的历史功绩。现已查明浙江湖州德清窑为中国“瓷之源”,商代已建龙窑大量烧造原始青瓷。吳、越国同族,“接土邻境,圵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名列春秋五霸,在先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为孪生姐妹,吴越地区考古发現商周窑址常見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同窑合烧,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湖熟文化以及浙江富盛等地多有发現这样兼烧的窑址;也有的是分窑烧制。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現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上海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闵行发掘相当中原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青釉和黒釉残片,有学者根据科学测试结果认为“马桥夏商样品是目前所发現的我国最早的原始瓷。”

苏南吴国土墩墓出土几何印纹陶器

苏南吴国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

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元帆村遗址的上层和杨破窑墩、张泽乡的前港咀和寿山村上层、湖汶乡画溪河西岸、善卷乡五洞桥,以及杨巷镇附近的城头地、桥渎里和王府墩三处遗址的上层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这些遗存中可能有的就是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址所在,如丁蜀镇南山古窑址中发現有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区的商周吳越文化聚落遗址、城址,特别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万。如镇江博物馆1975年发掘的镇江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这是一座土著吳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内共葬有16个墓,随葬品种类别为夾砂红陶炊器、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其中印纹硬陶器71件,包括坛和罐;原始青瓷器124件,器形有罐、豆、盅、盘、器盖等。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处吴国土墩墓群计有一百多个土墩,这样的土墩墓群当地群众往往称之“百培山”,在江南地区有数百处之多。在宜兴张渚镇附近西渚乡的吾桥遗址曾先后出土过16艘满装陶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独木船,生动地向我们展現了当时宜兴窑陶瓷的外销繁忙情景。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苏南吳地出土的面广量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并非全來自越国的窑场,而相当一部分应該是宜兴窑烧制、通过水路输出的商品陶瓷。原始瓷是吳越地区特产,宜兴也为我国原始瓷的发源地域。 瓷器的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是在六朝时期,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青釉陶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秞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宜兴也是烧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窑场,汉、六朝时期宜兴窑场大多分布在丁蜀镇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带。

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盘口壶

宜兴六朝瓷业兴盛于西晋,青瓷商品行销江南地区。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六朝窑,其产品已全属青瓷,在质量上有精有粗,精者与同期越窑产品不相上下。器物类别以日用器皿碗、钵、盆、洗、壶、罐为主,同时烧制俑、灶、水井、鸡笼、猪圈等丧葬明噐,其中不乏魂瓶、神兽尊、镂空香熏一类的精品。

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唾壶

我国瓷业生产在唐代飞跃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窑系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系的青瓷并驾齐驱。此时,亦是宜兴窑青瓷的繁盛时期。唐代宜兴窑场主要烧造民间日用青瓷器,产品有碗、盏、盘、鉢、灯、壶、罐等,釉色以茶绿为主,酱色釉次之,施釉均匀,釉面光泽。其产品在江苏境内唐代遗址中常見,说明它是销路很广的民用瓷。当时国内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杨州,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全国各窑口瓷片分析,据统计宜兴窑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总量的24~35﹪。宜兴窑产品属于越窑青瓷系统,虽然其质量与越窑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产量的优势,成为我国南方长沙窑之外越窑青瓷的另一个竞争对手。

宋徽宗与青瓷


宋徽宗赵佶,可以借张岱的自作墓志铭“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

宋徽宗 摹唐张萱《捣练图》

宋徽宗《瑞鹤图》

他信道教,而道教是享乐的背面,

道教可能因其美学吸引了徽宗。

不用看懂老庄,

就如不用看懂离骚,也能感到其大美。

道教有对青色的追求,青辞,又名绿章,是道教献给天庭的奏章,以朱料书写在一种蓝灰色的纸上,雅致之极。

宋代重文轻武,从此,文人审美占主流地位,苏轼米芾提倡的文人画也始于此时。“逸”格从北宋起成为文学甚至视觉艺术的最高标准。徽宗的作品中,青瓷最佳。

伦敦大威德基金会藏宋汝窑盏托

青瓷是消极,退淡,冷遁的。这是一个高音的,淡色的世界,这是单一乐器的solo,用的是古琴而非羽键琴更非钟磬。

赵广超讲极简主义,就让学生看宋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重压下,当时的人要做一个艺术形式,包含了七情六欲,看上去还要很平静,这就是简约主义的上好示范。它不是贫穷,是高度净化的能力。”

六十年代兴起的简约主义,二战后物质匮乏是其根本原因。青瓷却是倾举国之力造就的简单形体。宋代的瓷匠,奉命用地上的泥土烧制天空的颜色。

他们是炼金术士,把道教的精神,物质的至美和统治者的理想炼在一起。

伦敦大威德基金会藏宋汝窑器

伦敦大威德基金会藏宋汝窑器

青花瓷跟人没有距离,神情清爽,响亮的调子。而青瓷在面前了,你还是觉得远,它从哪里来呢,可能是人迹罕至,飞尘不到的地方。

青瓷带着一种佛像上的表情,入了他们的色空观。

唐三彩,元青花,明珐琅,一时才俊,但是只有青瓷能得到文人的垂青。可能是因为这一帮人身体孱弱,他们一向只在虚无和冲淡中感到自在。他们不喜欢鲜明的热辣的形象。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